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题库填空题【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练习四 论述题)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1.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战略态势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研]答:20世纪70年代,冷战局势逐渐变为“苏攻美守”态势,其原因在于国际格局和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具体内容如下:(1)“苏攻美守”态势形成的原因①由于朝鲜战争的失利以及长期深陷越南战争,对经济和军事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和军事实力下降。
②苏联通过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在实力方面已不比美国逊色,西欧的独立自主意识越发的加强,美国难以控制。
同时,第三世界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运动层出不穷,对美国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③苏联的实力逐步上升,它利用美国实力下滑、霸权不稳的时期推行全球扩张主义,打着“东西方缓和”的旗号推行霸权政策和大国沙文主义,所以形成了70年代苏攻美守的局面。
(2)“苏攻美守”态势的表现①美国的表现美国国力下滑,由攻转守的表现:a.接受苏联建议,召集了由苏联、东欧、西欧及北美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后来成为对欧洲安全有重要意义的机构及东西重要的合作论坛。
b.尼克松主义出台。
1969年,尼克松提出了“美将继续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但希望防务由盟国承担”的关岛主义,进而于1971年,把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作为美国的全球战略。
有“实力、谈判、伙伴”三大支柱;实力是后盾,谈判是手段,伙伴是核心,并利用中苏矛盾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苏联的表现苏联转为攻势的具体表现:a.掩盖1968年入侵捷克的实质,抛出勃列日列夫主义,即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大国特殊责任论和利益有关论等论调。
无不彰显出其推行全球霸权扩张的意图。
b.苏联一改战后积极推动裁军与欧洲安全的立场。
在1973年的中欧裁军会议上与美国由于欧洲力量对比评估不足,在裁军原则、监督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未达成任何成果。
③1979年入侵阿富汗。
(3)“苏攻美守”态势的影响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①苏联的霸权主义扩张;②西欧在独立发展过程中独立性进一步增强;③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形势的相对缓和,展开了争取独立,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努力;④中美建交,也使国际格局出现了新局面。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1.试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
答:(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刚刚结束不久,为了迎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做出了原则规定。
其对外政策主要包括:①三大外交方针a.“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在我国百余年来的经济势力还很大,因此,我们要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即“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加以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c.“一边倒”宣布新中国将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
这是因为,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它很有可能像当年对付苏维埃俄国那样,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
为了防止帝国主义重演故技,新中国必须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并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在一起。
②新中国的外交基本原则和政策a.“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b.“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c.“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1.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
[复旦大学2017年研]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美苏关系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准备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这一时期的美苏关系的特点再次重现了“美攻苏守”的特点。
(1)里根主义:美国重振霸权的新起点1980年里根上台之时,美国面临着苏联在全世界扩张的严重挑战。
里根政府改变了尼克松以来对苏缓和的对外战略,通过大张旗鼓的重振美国军备并在国际上对苏联采取挑战性姿态,改变了美国的被动局面,重新确立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并使美国在某些方面略占优势。
“里根战略”实质上是美国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重新支配世界的战略,其主要内容为:①在政治领域,里根政府推行“里根主义”。
其基本思想是不承认尼克松提出的世界力量已经“多极化”了的现实,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美苏两家或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里根竭力强调东西方矛盾的重要性,推动整个国际形势向战后初期的“两极世界”方向发展。
美国政府推行“里根主义”的重要手段是“低烈度战争”,即指美国在不触及美苏核战争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前提下,在第三世界向苏联发起进攻和争夺势力范围的战略。
里根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战略,达到既能抑制苏联扩张,又能避免美苏之间发生正面战争的目的。
②制定“星球大战”计划,以实力为后盾,谋取新的战略优势。
里根政府的战略意图是:打破美苏核均衡,把太空辟为除海陆空外的第四个战略领地,抢占“高边疆”的控制权;利用美国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挑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达到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政治上“以压诱变”的目标;以开发宇宙为契机,以“星球大战”计划为核心,构筑美国的高技术优势。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概念题典型题详解(圣才出品)
二、概念题1.星球大战计划答:星球大战计划是指里根1983年3月23日在关于国防开支和防务技术的电视讲话中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该计划是把战略弹道导弹拦截和摧毁在到达美国国土之前,以求达到消除战略弹道导弹的威胁的目的。
他说战略防御计划是“减少核战争危险的途径”。
战略防御计划的目的和性质如下:①发展有效的防御对付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以美国的技术优势,谋求建立一个“较为安全和稳定的世界”。
②战略防御计划仍然是威慑。
过去是利用核报复来威慑,使敌手不敢轻易发动侵略。
美国“必须谋求另外一种遏止战争发生的手段”。
美国要设法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迅速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局面,而“更加依靠不威胁任何人的防御系统”,即战略防御计划。
③战略防御计划是“一个集中搞先进防御技术的研究计划”,目的在于“寻找方法,为遏止侵略、加强局势的稳定和增进美国和我们的盟友的安全提供一个较好的基础”。
④战略防御计划是针对苏联“不断大规模扩大反弹道导弹力量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使美国和苏联科研稳妥地同意进行大量削减、甚至最终消除弹道导弹及它们携带的核弹头”的有效途径。
⑤实施战略防御计划需要盟国的合作。
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
它标志着美国核战略思想的转变。
美国制定与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也是对苏联发展核力量和防御项目的反应。
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在美国社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引起了高度重视与不同的反响。
2.里根主义答:里根主义是指里根政府时期美国要承担抵抗苏联及由它支持的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侵略”,支持反共产主义的起义并击退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国式的民主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纲领。
作为里根主义的核心,就是要把“共产主义的扩张势力”推回去。
里根主义的针对性是极为明确的,这就是抵制苏联在中美洲的渗透,是为了巩固美国的后院而不让苏联染指。
其主要内容是:①地区安全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只有在一个其他民族也能在不受国内外的高压或暴政压迫的情况下、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未来的和平与繁荣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练习二 概念题)
专项练习二概念题1.富尔顿演说[国际关系学院2014年研]答:富尔顿演说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一篇演讲。
二战之后,对苏“遏制政策”成为美国奉行的基本国家战略。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问美国。
3月5日,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丘吉尔来到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讲。
丘吉尔在演说中首次提出了“铁幕”的概念。
他强调,东欧和中欧国家都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而且共产主义“到处构成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
同时,邱吉尔呼吁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应当“团结一致”,并与美国建立“特殊的关系”,保护自身安全。
美国政府借此演说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同时该演说也表达了英国企图借助美国的力量在欧洲抗衡苏联的愿望。
富尔顿演说被认为是美英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为杜鲁门主义的公开出笼作了舆论准备。
2.奥地利国家条约[国际关系学院2016年研]答:奥地利国家条约全称《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亦称《维也纳国家条约》,是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采取了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
在经过协商之后,奥地利政府与苏美英法四国的外交代表于1955年5月15日签署的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宣布1938年同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有关的条约、规定均为非法,恢复合并前的领土主权;②禁止从经济和政治上同德国合并;③成立民主政府,尊重人权和境内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承认一切民主机构的合法权利;④解散法西斯组织,杜绝其复活;⑤不得拥有、制造和试验原子武器及条约规定的其他武器;⑥1946、1947年盟军占领当局的管理规定于本条约生效之日废止;⑦其他关于多瑙河航行权以及财产、经济等问题的处理办法。
次日,奥地利国民议会通过了关于奥永久中立的根本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奥地利问题的妥善解决,打消了西方世界对苏联缓和意图的怀疑,为四国首脑会议铺平了道路。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1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1.尼克松主义(见表14-1)表14-1 尼克松主义2.苏联的全球攻势战略(见表14-2)表14-2 苏联的全球攻势战略考点二:东西方关系的缓和★★★★1.《东方条约》与《四国柏林协定》(1)《东方条约》(见表14-3)表14-3 《东方条约》(2)《四国柏林协定》(见表14-4)表14-4 《四国柏林协定》2.美苏首脑会谈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为解决相互冲突、增加彼此了解,在70年代举行了5次会谈。
在这些会晤中,苏美两国共签订了100多个条约、协定,制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美苏高级首脑会谈是两国政治缓和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1)1972年莫斯科会晤1972年5月22~30日,尼克松访问莫斯科,美苏缓和进入高潮。
双方签订了《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苏美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等5项协定。
这次会晤的主要成果是双方签订了第一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和签署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美利坚合众国相互关系原则》。
《相互关系原则》奠定了美苏缓和的原则和基础:①和平共处是处理两国关系的出发点。
②防止核战争是首要任务。
③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④加强对军备的控制。
⑤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不企求任何特权与优先权,也不承认任何人享有这种特权和优先权。
(2)1973年华盛顿会谈1973年6月18~25日,勃列日涅夫首次访问美国,同尼克松就经济、贸易、限制战略核武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会谈。
美苏双方签订了《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等9个协定和议定书。
25日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称:①两国关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和同等安全基础上。
②会谈的中心内容是关于维护与加强国际和平。
③双方讨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加强国际安全的问题,认为国际局势为解决突出的国际问题建立稳定的和平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圣才出品】
第十章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一、U—2飞机事件和第二次柏林危机1.U—2飞机事件和四国首脑会议的流产(1)U—2飞机事件①1960年5月1日,由美国空军中尉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驾驶的U—2飞机对苏联进行侦察,被苏联火箭击中。
②5月5日,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宣布,苏联击落了一架侵入领空的美国飞机,并谴责这是侵略性挑衅行为。
③5月7日,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公布了有关详情。
苏联事实确凿的揭露置美国于十分尴尬的地位。
(2)四国首脑会议的破产U—2飞机事件发生在美、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举行之际,四国首脑会议宣告流产。
①直接原因:会议前发生的U—2飞机事件②主要原因:西方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政策和东西国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赫鲁晓夫本来想利用首脑会议推销其外交政策。
事实证明他的路线与政策并不为西方,尤其是美国所接受。
赫鲁晓夫在国内政治舞台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因此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挑战与损害。
2.肯尼迪的“和平战略”肯尼迪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在总结其前任政策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外政策的和平战略。
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同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和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强调达到战略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有所不同。
肯尼迪的和平战略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强调用和平的方式加强西方盟国的地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与扩张,确立美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具体内容为:(1)加强军事力量,推行“灵活反应战略”。
灵活反应战略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目标是一致的,即用军事手段遏制苏联的扩张。
它表明在军备竞赛中美国将尽其一切努力追求自己的战略目标。
(2)寻求同苏联的对话。
肯尼迪主张通过和平竞赛、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演变”来达到美国所希望的和平。
(3)扩大同东欧国家的来往,进行和平演变。
(4)以援助开道,向第三世界扩张。
肯尼迪政府任期内提出了一些倡议并采取了一些措施:①建立和平队,对落后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包括传授知识、技能;②传播美国的自由民主和生活方式;③建立“争取进步联盟”,其目标是在美国的援助下使拉丁美洲国家和人民享受经济和社会进步;④提出与实施“粮食用于和平计划”,实施粮食救灾和促进经济发展。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典型题详解(填空题)【圣才出品】
一、填空题1.二战后初期,战胜国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国签订了和约。
【答案】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解析】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签署的《巴黎五国条约》是反法西斯各同盟国和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签署的和约,里面对五国做出了制裁处理,包括领土条款、政治条款、军事条款和赔款条款规定。
2.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______年、______年、______年签订的。
【答案】《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1972、1979、1982【解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3.英国三环外交的三环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基础是______。
【答案】英联邦、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英美特殊关系【解析】194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交”的方针。
他说: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政策思想,被当时英国艾德礼政府所接受,成为英国外交的指导方针。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尤里卡计”划2.光华寮案3.“双头鹰”外交4.海湾战争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2.简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和过程3.简述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的主要内容。
4.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参与和扩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比较分析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卡特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2.论述中俄建立“建设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尤里卡计”划答:尤里卡计划(EURECA)是指法国总统密特朗于1985年4月17日提出建立“欧洲研究协调机构”的缩写。
法国总统密特朗于1985年4月4日首先提出尤里卡计划的建议,这个倡议一提出,迅即得到广大媒体十分积极的反响,并得到6月在米兰举行的欧共体首脑会议的全力支持。
根据米兰首脑会议的决定,7月17日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尤里卡”部长级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欧共体12国和奥地利、瑞士、挪威、瑞典、芬兰共17国的外长和科研部长,以及欧共体执委会的代表。
与会者一致赞成“尤里卡”计划,并在18日发表的最后公报中宣布,“尤里卡”自即日起正式诞生。
“尤里卡”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它最显著的优点是,它不是一个确立了项目的研究计划,而是一个供欧洲合作的“开放框架”,实行“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基层参加单位自立地选题和确立合作伙伴、合作范围及合作方式。
“尤里卡”计划发展顺利。
它不仅促进了“工艺欧洲”的形成,振奋了西欧“联合自强”的精神,而且也给西欧开展科技合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2.光华寮案答:“光华寮”(注:“寮”在日语里是宿舍的意思)是一栋位于日本京都市的5层公寓。
原为二战时京都大学为中国留学生租赁的学生宿舍。
1950年,前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用变卖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掠夺物资的公款买下该房产,并由台湾当局“驻日大使馆”于1961年以“中华民国”名义在日本进行了房产登记。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西欧、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西欧、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及其同美英之间的矛盾1.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60年代是欧洲经济共同体逐步走向稳定发展的时期。
在此期间,它顶住了主要来自美英的强大压力,克服了初创时期的各种困难乃至内部危机,顺利地建成了共同市场,确定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成就有:(1)提前实现关税同盟,调整了机构,加强了领导。
关税同盟的实施,大大密切了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提高了共同体整体的经济实力。
①它使成员国间相互出口较外来商品具有竞争上的优势。
②成员国间拆除关税壁垒,迫使企业必须做出不懈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③共同市场为欧洲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方便条件。
④促使共同体成员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2)共同体从1962年开始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建立共同农业基金,调节农产品市场,补贴出口,并进行农业结构改革。
(3)克服了“伏歇方案”和“空椅子”事件两次危机,共同体的体制开始稳定下来。
2.“狄龙回合”和“肯尼迪回合”美国在60年代上半期,即发动了“狄龙回合”(1960~1962年)和“肯尼迪回合”(1964~1967年),两次攻势。
(1)“狄龙回合”在这一回合中,欧洲经济共同体初建不久,美国得以强迫共同体接受了工业品关税采取“对等减让”原则,规定各减20%,美国从中得到了较多的好处。
但在降低农产品关税壁垒的问题上,共同体坚持不让步,没有满足美国的要求。
(2)“肯尼迪回合”美国国会又于1962年通过了《扩大贸易法》,并授权肯尼迪总统就主要出口品的减、免税问题同西欧国家再开谈判,是为有名的“肯尼迪回合”。
这次谈判,共同体六国团结一致,不屈服美国的压力,敢于同美国抗争,并最后迫使美国接受了它提出的关税“削平”的原则,这标志战后美欧不平等关系开始出现转折,美国不再能够轻易地将它的意志强加于西欧盟国了。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填空题典型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典型题详解(下册)一、填空题1.卡特政府推行“三边主义”的三边具体是指______。
【答案】美国、西欧和日本【解析】卡特推行三边主义,注重调整与发展西欧、日本同美国的三边关系,更多关注第三世界事务,实施人权外交。
2.《单一欧洲法令》是______年通过的,是______年签署的,是______生效的,其主要目标是建立______。
【答案】1985;1986;1987;单一欧洲市场【解析】1985年12月2~3日,欧共体首脑会议在卢森堡举行,最后通过了《欧洲政治合作草案》,并就修改《罗马条约》的内容达成协议,写成《欧洲统一文件》(又称《单一欧洲文件》或《单一欧洲法令》)。
1986年2月17日,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举行《欧洲统一文件》签字仪式。
1987年7月1日才开始生效。
《罗马条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单一欧洲市场,《单一欧洲法令》是其修改的内容,故《单一欧洲法令》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单一欧洲市场。
3.1989年12月初,美苏首脑在______举行非正式会晤,宣布东西方“冷战时代结束”。
【答案】马耳他【解析】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耳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
4.欧盟的三大支柱为______、______、______。
“马约”的正式名称是______,包括两个具体的条约______和______,其生效时间是______年。
【答案】欧洲共同体;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内政和司法合作;《欧洲联盟条约》;《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政治联盟条约》;1993【解析】根据1992年的《欧洲联盟条约》,欧盟由三大支柱组成。
第一支柱为“欧洲各大共同体”,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政策。
第二支柱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涉及外交、军事等政策。
第三支柱为“刑事领域警务与司法合作”,涉及共同合作打击刑事犯罪。
该支柱前身是“司法与内政事务部门”。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97国际关系综合考研真题2013年国际关系学院711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总共60分)1.东方战线2.开罗会议3.美苏戴维营会谈4.非洲统一组织5.“六·五”战争6.“尤里卡”计划二、简答题(每题15分,总共30分)1.简析巴黎和会对德国的处置及其战略后果2.简评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调整的内容、原因及其影响三、论述题(每题30分,总共60分)1.试评析中苏关系恶化的过程、根源及其影响2.试比较肯尼迪与卡特两任美国政府对第三世界政策的异同参考答案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总共60分)1.东方战线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
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
德国入侵波兰后的1939年9月17同,苏联发表声明,称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和要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遂出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
通过苏芬战争,苏联于1940年3月取得芬兰部分领土,获得汉科半岛租借权。
1940年6月,苏联分别照会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提出改组政府和让苏军自由通行等要求,得到同意。
随后波罗的海三国分别通过议会选举新政府并入苏联。
1940年6月,苏联出兵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将其并入摩尔达维亚和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
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以强欺弱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2.开罗会议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同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讨论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一、东南亚国家的反霸斗争1.印支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胜利(1)美国入侵印度支那三国尼克松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态势转向收缩。
为强化自己在与越南三方举行的巴黎和谈的地位,尼克松政府悍然决定扩大侵略战争,企图以战促和。
①1970年3月18日,美国策动柬埔寨的朗诺—施里玛达集团发动政变,建立亲美政权。
4月,美国又出动10万美军和大批南越军队侵入柬埔寨,以完全控制柬埔寨,切断南越解放军的后勤供应。
②1971年2月,在美国的支持下,南越军队入侵老挝南部,正式将战火燃遍印度支那三国。
(2)印支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和世界各国的声援及支持美国的入侵立即激起了柬埔寨和老挝人民的抵抗。
①1970年3月23日,西哈努克亲王在北京成立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号召柬埔寨人民起来推翻受美国操纵的朗诺政权。
②同年4月下旬,印支三国四方举行印度支那人民最高会议。
会议通过的联合声明表示三国将加强团结,相互支持,共同开展反侵略斗争。
③5月,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在北京召开了柬埔寨人民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以西哈努克亲王为首的民族团结政府。
④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著名声明,表示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反对美帝及其走狗的革命斗争”。
尼克松政府扩大印支战争的决定在美国国内也遭到了强烈反对。
美国参议员库珀和丘奇联名对援外法提出了修正案,要求在1970年6月30日之前把所有美国军队撤出柬埔寨。
(3)美国军事上的失利尼克松政府的战争升级不仅使自己在政治和外交上陷入孤立,在军事上亦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①老挝解放军与南越解放军协同作战,给予入侵的西贡伪军沉重打击,迫使其撤出老挝南部。
老挝解放军乘胜进军,解放了近4/5的国土。
②在柬埔寨,由柬共领导的民族解放武装力量逐渐控制了柬2/3的领土。
③在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爱国武装力量于1972年3月发动攻势,击溃了南越方面的北部防线,一度解放距西贡仅60公里的重要省会城市。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圣才出品】
第二章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一、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冷战政策1.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1)背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但没有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发了战争横财,国力得到空前加强。
战后初期,美国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而且是最大的债权国。
美国的军事力量在战争期间也迅速膨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还独家垄断着原子弹。
高度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使美国野心勃勃,企图建立世界霸权。
(2)措施①建立联合国组织。
建立联合国是确立战后美国世界政治领导权的关键和组织保证。
罗斯福筹建联合国的基本思路,是在美国的领导下,通过“大国合作”维持战后世界秩序。
联合国在其成立初期,实际上成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政治工具。
在罗斯福绘制的联合国蓝图中,大国合作是保证新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在战后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
罗斯福提出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即只有大国拥有否决权。
②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3)“怀特计划”怀特计划从美国当时拥有大量黄金储备出发,强调黄金的作用,主张设立一个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由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以取代大英帝国的世界金融霸权。
(4)国际货币金融会议①时间:1944年7月1日至22日②地点: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③参与国家:美、苏、英、中等44个国家④结果:基本上仍然是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宗旨名义上是为了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保持各国货币的稳定,便利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
实际上,美国是为了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货币制度。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规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担保或参加私人银行对会员国的长期贷款或直接提供贷款。
由于当时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在美国筹措的,所以复兴开发银行就成了促进美国资本输出的工具。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三简答题1.简述尼克松外交三原则。
答: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不久,即在关岛发表谈话,表示美国要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
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外交政策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
(1)尼克松外交三原则具体表现为:①以“伙伴关系”为核心尼克松的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它们共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
②以实力为后盾尼克松强调,美国必须要有强大的力量,实施有效的威慑。
美国的实力不仅表现在军事力量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的意识形态之中。
③以谈判为手段尼克松认为,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对抗时代让位于谈判时代。
谈判是美国处理同共产党国家关系的主要途径。
(2)作用尼克松推行现实主义外交,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推行的外交是美国战后外交的一次重大调整,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简述《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内容及评价。
答:《反弹道导弹条约》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
1972年5月26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同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1)《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内容《反弹道导弹条约》共16款,其中重要的规定包括:①反弹道导弹系统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②只允许双方按规定在各自的首都周围和一个洲际弹道导弹地下发射井周围建立有限度的反弹道导弹系统;③条约还规定“双方保证不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间为基地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④“本条约的期限不应是有限的”,但“每方都有权退出本条约,如果它认定同本条约的主题有关的非常事件已经危及本国的最高利益的话”。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圣才出品】
第八章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一、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1.对奥和约的缔结(1)背景①奥地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德国法西斯的盟国,战后初期由苏联和美国等实行军事占领。
围绕奥地利的民主化和中立化,苏联和西方国家分歧严重,斗争激烈。
双方分歧的主要点是:苏联要求实行奥地利的民主化和反对这个国家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
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则力图把奥地利拉入北约,作为北约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战斗的前哨阵地。
②1953年,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
(2)对奥合约的签订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四国同奥地利的代表在维也纳签署了《关于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3)意义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签署结束了美苏英法对奥地利的军事占领与管制,消除了欧洲地区的一个紧张源,有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
2.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1)时间;1955年7月18—23日(2)地点:日内瓦(3)参与国家:苏、美、英、法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四大国最高级会晤。
(4)分歧①在欧洲集体安全和德国统一问题上,西方国家把讨论德国问题放在首位,采取坚决支持西德的强硬态度。
美国和它的西方盟国要把“会议控制起来”。
英国首相艾登在会上重申东西德须举行“自由”选举,反对缔结对德和约,反对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苏联力主会议解决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问题,强调各国共同努力来保障欧洲人民的安全。
②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德国统一的紧迫性。
西方认为统一德国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坚决主张统一后的德国必须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
苏联面对着北约这一现实,主张由集体安全体系来确保自身的安全。
苏联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德国的统一而是裁军,是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5)会议讨论的问题①裁军是会议争议的重要问题。
②在发展东西方之间的接触问题上,双方均赞成扩大接触交流。
(6)四国外长会议1955年10月27日—11月11日在日内瓦举行四国外长会议。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第四点计划”2.日台“和约”3.新东方政策4.《大西洋关系宣言》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马歇尔计划”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2.简析1950~1953年朝鲜战争的影响。
为什么说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武装干涉违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3.简述肯尼迪的“和平战略”背景、内容和实质。
4.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中美关系原则是什么?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二战后欧洲为什么以及怎样从民族国家并立、对立到联合、融合发展的?2.试析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和前景。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第四点计划”答:亦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地点主要行动原则”的第四点,故名。
提出要拟订一项新的大胆的计划,已利用现有的先进科学和发达工业来改进和发展落后地区,宣称美国将给“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以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困难。
据此,美国国会于1950年6月5日通过国际开发法案,首次将对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技术援助列为一项国策。
同年秋成立“国际开发咨询委员会”和“技术合作署”,负责计划实施。
到1953年底,美国与33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这一计划的一般协定。
直到整个60年代,美国技术援助额每年平均约1.5亿美元。
通过这一重大计划,美国影响迅速和大规模的渗入到亚非拉地区,成为其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日台“和约”答:日台“和约”是指日台从1952年2月20日开始在台北举行“媾和”谈判,于4月28日签订所谓“日华”和约,主要内容有:1.结束日本和“中华民国”之间的战争状态;2.日本根据旧金山和约“业已放弃对于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3.1941年12月9日以前中日两国缔结的所有条约、专约和协定,“均因战争结果而归无效”;4.凡在双方“因战争状态存在之结果而引起之任何问题,均应依照旧金山和约之有关规定予以解决”;5.尽早缔结贸易、海运、航空、渔业等协定。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2-17章)【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一、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1.苏联恶化中苏两国关系的步骤(1)中苏关系的恶化中苏关系的恶化并非一日之寒,有着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和外交战略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因素。
苏联恶化中苏关系的严重步骤是把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
①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苏联制定了“三和路线”并力图把这条路线强加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把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纳入自己的全球战略轨道。
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开始。
②1960年6月24~26日,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突然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独立自主立场大加指责,诬蔑中国共产党是“疯子”、“要发动战争”、“纯粹民族主义”,并得到了党派的附和。
③苏联共产党还纠合所谓多数企图压服中国。
在其企图失败后,变本加厉地采取一系列步骤对中国施加压力,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援华专家、挑动边界事件和在中国境内制造民族分裂,致使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2)中国的应对①1960年26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发表了一项书面声明,严正指出赫鲁晓夫的行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创了一个极端恶劣的先例,中国共产党决不会向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观点屈服。
②中国政府对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退专家,试图以高压手段来解决两国分歧的恶劣行径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对苏联在新疆地区进行的分裂与颠覆活动进行了严肃的交涉与严正抗议。
③尽管苏联采取恶化两国关系的严重步骤,中国党和政府仍然从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和中苏友谊为重采取了一些维护的措施与举动。
④1960年11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次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并访问了苏联,强调中苏友好,反对和抵制不友好的言行。
2.苏联挑起边界冲突和珍宝岛事件(1)背景①沙俄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②苏联政府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③中苏关系的恶化。
(2)边界冲突随着中苏两党在思想和意识形态分歧的产生和不断加深,由于苏联方面的骚扰,两国边界冲突时有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练习一填空题
1.二战后初期,战胜国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国签订了和约。
【答案】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
【解析】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签署的《巴黎五国条约》是反法西斯各同盟国和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签署的和约,里面对五国做出了制裁处理,包括领土条款、政治条款、军事条款和赔款条款规定。
2.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______年、______年、______年签订的。
【答案】《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1972、1979、1982
【解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3.英国三环外交的三环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基础是______。
【答案】英联邦、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英美特殊关系
【解析】194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交”
的方针。
他说: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政策思想,被当时英国艾德礼政府所接受,成为英国外交的指导方针。
4.1975年,欧共体国家与第三世界签订的第一个南北合作的协定是______,是70年代南北对话的重要成果。
【答案】《洛美协定》
【解析】1975年2月28日,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简称非加太地区国家)和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在多哥首都洛美开会,签订贸易和经济协定,全称为《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洛美协定》,简称“洛美协定”或“洛美公约”。
5.1948年6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把______开除出去的错误决定。
【答案】南斯拉夫
【解析】1948年6月28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会议,在苏联共产党的操纵下,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状况的决议》,谴责南共及其领袖铁托“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上了叛卖劳动人民国际事业的道路,采取民族主义立场”,使南斯拉夫蜕变成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一片讨伐声中,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了情报局。
6.在亚洲国家中,第一个和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是______。
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是______。
【答案】印度、缅甸
【解析】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就在毛泽东宣布后的两小时内,斯大林即发来电文,宣布与我建交。
中苏两国迅速建交,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民主共和国等一批人民民主国家,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相继同我建立了外交关系。
印度政府于1949年12月30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印两国于1950年4月1日正式建交,印度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12月16日,缅甸政府致函中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愿意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所以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是缅甸。
7.德国的“新东方政策”提出了一个______,两个______的理论。
【答案】民族、国家
【解析】1968年3月,勃兰特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主席,在纽伦堡举行的党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布该党的新东方政策构想。
勃兰特在工作总结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家的统一现在还提不到国际政治的议事日程上来。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按照人民的利益与和平的利益来安排德国两部分的相互并存和相互合作的生活。
“两国政府能够,而且必须进行谈判,致力于达成不歧视任何一方的协议。
”勃兰特接着提出了一个“两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理论,他在承认两个德国相互并存的同时指出,它们的人民同属一个民族,因此民主德国对联邦德国来说不是外国,联邦德国不能按国际法来承认民主德国。
8.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在______签订,其全称是______。
【答案】莫斯科、《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
【解析】《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苏联、美国和英国为巩固其核垄断地位而缔结的条约,其全称为《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1963年8月5日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签署,同年10月10日生效,无限期有效。
该条约向所有国家开放签署。
至1990年底,共有123个国家批准或加入。
9.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是______,核心是______。
【答案】“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伙伴关系”
【解析】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其核心是“伙伴关系”,并指出后两点是对共产党国家政策的两个方面。
在以后一些政策声明里,他又把这一“新战略”与“尼克松主义”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