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但以其。
无;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
及乎晦影归真(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
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着特征都清晰可见)。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遗训遐宣,导苦难)(所替(。
相比),超;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完整版)《圣教序》字字析1—30讲

《圣教序》字字析:大、唐、三、藏、圣、教、序大: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
丿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
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一些,收笔顿笔回收。
唐: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行笔,然后转折写丿。
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一条中线上。
:三,看似好写,其实不然。
三条横,都是侧锋入笔,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
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藏:这个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如图,疏密要有对比,反复书写后,即实用于创作,美得很。
圣:圣字的主笔,在于第二笔,如图,侧锋入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
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
教: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子”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一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示。
序: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
从第一笔的露锋切入,一直能够旋转到最后一笔的竖钩,充满灵动。
在书写时,注意长丿的一个弧度,要干脆,利落。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太:太字,变化丰富,难度在于撇划,和大点。
撇划,有一个先往右后往左的动作。
大点,则是有两个动作组成,先带有弧度的顿笔(作为起笔),然后反方向大顿笔(作为收笔)。
在书写时,要注意,撇划的末端,是整个字的最低点。
宗:宗字的难点,在于上面的宝盖头,以及“示”的竖钩。
宝盖头的第一个点,由3个动作组成(如图),第二笔,则是露锋下压,然后顺势,向右上写横,再出钩。
“示”字的竖钩,有向外的趋势,由轻到重。
:文字的难点,是书写的节奏。
整个字,由一笔组成。
所以,在书写时,一定把握书写的节奏,在转折处稍早停顿,在笔画的中间,一定要迅捷、果断。
最后捺划的收笔,略略下压停笔(如图)。
皇:在书写皇字的时候,要注意上方的“白”,呈一个倒三角趋势。
最左边的竖,在书写时,要注意细节动作(如图)。
“王”字最后一笔的收笔地方,原碑有向上扬的痕迹,可不必较真,因为在行书的笔画里,极少会有这样的动作。
史上最全!《圣教序》字字析(1-50讲合集)

史上最全!《圣教序》字字析(1-50讲合集)学习《圣教序》,需看字字析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学习最新课程。
《圣教序》字字析(1讲-40讲)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
丿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
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一些,收笔顿笔回收。
唐: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行笔,然后转折写丿。
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一条中线上。
三:三,看似好写,其实不然。
三条横,都是侧锋入笔,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
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藏:这个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如图,疏密要有对比,反复书写后,即实用于创作,美得很。
圣:圣字的主笔,在于第二笔,如图,侧锋入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
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
教: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子”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一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示。
序: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
从第一笔的露锋切入,一直能够旋转到最后一笔的竖钩,充满灵动。
在书写时,注意长丿的一个弧度,要干脆,利落。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太:太字,变化丰富,难度在于撇划,和大点。
撇划,有一个先往右后往左的动作。
大点,则是有两个动作组成,先带有弧度的顿笔(作为起笔),然后反方向大顿笔(作为收笔)。
在书写时,要注意,撇划的末端,是整个字的最低点。
宗:宗字的难点,在于上面的宝盖头,以及“示”的竖钩。
宝盖头的第一个点,由3个动作组成(如图),第二笔,则是露锋下压,然后顺势,向右上写横,再出钩。
“示”字的竖钩,有向外的趋势,由轻到重。
文:文字的难点,是书写的节奏。
整个字,由一笔组成。
所以,在书写时,一定把握书写的节奏,在转折处稍早停顿,在笔画的中间,一定要迅捷、果断。
最后捺划的收笔,略略下压停笔(如图)。
皇:在书写皇字的时候,要注意上方的“白”,呈一个倒三角趋势。
「写字课堂」《雁塔圣教序》好好学习这些,一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写字课堂」《雁塔圣教序》好好学习这些,一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雁塔圣教序》书法艺术《雁塔圣教序》也称《慈恩寺圣教序》,是褚遂良晚年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最能代表褚书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特点。
此碑分序与记两部分,各自镌刻成碑,唐永徽四年(653年),两碑对称分立于陕西西安市慈恩寺大雁塔,字体均为楷书。
第一部分《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内容为表彰玄奘法师天竺(今印度)取经,回国后翻译佛教三藏重要典籍的史实。
题额为隶书,正文共21行,每行42字,书写行次自右向左。
第二部分《述三藏圣教序记》由时为太子的唐高宗李治撰文。
题额为篆书,正文共20行,每行40字,书写行次自左向右。
《雁塔圣教序》的最大特色,在于在规整的唐楷之中巧妙融合了魏晋时期较为灵动的笔意,从而使法度严谨的唐楷于端庄秀丽之外多了一些遒美,变得清新儒雅,令人心仪。
具体来说,用笔方圆兼施,灵动多变,使得笔画提按分明,线条瘦硬而不呆板,极富生命力。
结体上一改欧阳询、虞世南为代表的长形体构形,变为略呈扁方形。
单字中宫紧收,四维散开,紧密之中又伸展开张,错落有致,毫不牵强。
灵动的结构布置再与他特有的弧形线条相结合,更显风姿绰约,美丽动人。
章法上字距略小,行距微宽,空疏而灵宕,看似无章可循,实则精心营构,值得玩味。
临习该碑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线条的质感与变化要到位。
褚体线条虽细但并不纤弱,提按有度中弹性十足,内涵丰富。
另外,状如“s”状的线条特征,是褚体线条的最大特点,具体书写时应把控好线条弧度的表现程度,弧度过强则显妖娆,过弱则难以体现出审美特征。
二是体察用笔与结体的紧密关系。
褚体因用笔提按频繁、灵敏,致使各笔画间的断续、呼应关系紧密,由此生发出的对于结体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
需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反复观察、体会。
《雁塔圣教序》笔画技法第一节基本笔画写法中国汉字都是由笔画构成的,笔画是汉字的基本单位。
楷书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钩、折、提八种,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由于长短、倾斜度、弧度以及笔画的重新组合,又派生出许多种笔画类型。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第十讲)图文精讲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第十讲)图文精讲
第十讲:庸、愚、皆、识、其、端。
庸:“庸”字,需要把握的有两点。
一、空间的掌握。
第一笔的“点”和下面的距离非常大,整个字,呈上松下紧状。
二、翻转的掌握。
从第二笔开始,遇到转折,就一直是翻转,每个动作都很连贯。
愚:这个“愚”字,在圣教里,是极为精彩的一个字。
上方的禺,需要注意中间的竖划,有一个向右的弧度(如图所示)。
下方的心,起笔在“禺”的左下方,收笔,和上方对齐。
具体用笔方法,如图所示。
皆:“皆”字,在书写时,一定要记住,“比”的右半部分,占用空间极少。
这个字,最为精彩的一笔,就是连接“比”和“日”的那条线,要干净,并且带有弹跳。
识:按照我们当代的审美来看,这个字,并没有多么美。
但是这个字的特点,就是突破常规的书写。
我们在书写时,可以将他看成“左右结构”,而并非“左中右结构”。
“言”为左侧,“音”与“戈”几乎贴在了一起,为右侧。
“戈钩”比上面长出很多,而且这个钩划,却没有那么多的斜度。
其:这个“其”字,都是瘦瘦的线条,干净利落。
这样的线条,需要的就是挺拔。
其字中间的两横,用“3”代替,这个“3”的位置,在圣教里,是一个超经典的写法,位置不是居中,而是居右。
端:左侧的“立”,写成了“言”的简体写法,其实并不然,这是“立”的草书写法。
我们在书写行书“立”时,并不多用。
此字,左侧轻盈细长,右侧连续转折,很有节奏感。
右侧山字的收尾处,有类似“点”的形状,此应为石碑破残所致,我们书写时不考虑此因素。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简体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湌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里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声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简体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湌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里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声升。
《雁塔圣教序》释文

《雁塔圣教序》释文《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释文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善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有释文
![[善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有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c7fe1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64.png)
[善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有释文《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圣教序》21行,行42字,共821字,文左行。
《圣教序记》20行,行40字,共642字,文右行。
前者题额是隶书、后者为篆书。
褚遂良的官名,前者为中书令、后者为尚书右仆射。
年月日,前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后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大唐三藏圣教序》(下简称《圣教序》)与《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下简称《圣教序记》)二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
两石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龛各一。
东龛内为唐太宗所撰之《序》碑,书写行次从右排向左;西龛内为唐高宗还是太子时所制,书写行次从左排向右,两碑对称。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结体: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
王偁曾评说:“……同州、雁塔两圣教序记是其自家之法,世传《兰亭》诸本,亦与率更不类。
盖亦多出自家机杼故也。
”褚遂良书法特点中整幅书法作品以弧形线条居多,即使是短线条,也有一咏三叹的情调。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终结篇!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技法教学,例字解析系列!

终结篇!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技法教学,例字解析系列!第十讲:贤、哲、罕、穷、其、数
贤:“贤”字上下结构,中轴将左右均分;该字短笔画较多,注意其搭接及连断关
系,上图标注的转和折的区分变化;“又”变捺为长点,向右下方伸展,较为突出;
下部两点左重右轻。
哲:“哲”字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欹侧多变,更具姿态;整体左轻右重,左
部“扌”倾斜较为灵动,右部稳健扎实,形成明显的对比;注意“口”字横折处笔尖
拉起上提后侧压,整体为倒梯形,笔画均有轻重提按。
罕:“罕”字上部轻松灵动,下部硬朗挺拔;注意“四”前两笔的顺势向上引入的关
系,横折处侧转中,下面笔画断开;“干”竖画落在中轴线上,以中轴为界,长横左
长右短,起笔略方。
穷:“穷”上下结构,“穴”将下部躬完全覆盖,整体上重下轻,上紧下松,点落在
中轴线上,且中轴将下部左右均分;“身”的竖画及撇画尖入要轻松自然,“弓”要
注意重心上提,最后竖钩要侧转出钩。
其:“其”字灵活潇洒,三个长笔画均有弧线波动,且两竖画弧线形成外拓之势;注
意短横,细节之处非常巧妙,第一个短横左断右接,第二个左虚接右断开;最后两点
沉着痛快,且有呼应关系。
《圣教序》单字解析

《圣教序》单字解析王羲之画像关键词⼤、唐、三、藏、圣、教、序“⼤”字第⼀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
⼃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
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些,收笔顿笔回收。
“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笔,然后转折写⼃。
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条中线上。
“三”,看似好写,其实不然。
三条横,都是侧锋⼊笔,书写时⼀定要硬朗,⼲脆。
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些。
“藏”这个字,最重要的地⽅,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
如图,疏密要有对⽐,反复书写后,即实⽤于创作,美得很。
“圣”字的主笔,在于第⼆笔,如图,侧锋⼊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
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定要重⼼偏右。
“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
“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
从第⼀笔的露锋切⼊,⼀直能够旋转到最后⼀笔的竖钩,充满灵动。
在书写时,注意长⼃的⼀个弧度,要⼲脆,利落。
关键词太、宗、⽂、皇、帝、制“太”字,变化丰富,难度在于撇划,和⼤点。
撇划,有⼀个先往右后往左的动作。
⼤点,则是有两个动作组成,先带有弧度的顿笔(作为起笔),然后反⽅向⼤顿笔(作为收笔)。
在书写时,要注意,撇划的末端,是整个字的最低点。
“宗”字的难点,在于上⾯的宝盖头,以及“⽰”的竖钩。
宝盖头的第⼀个点,由3个动作组成(如图),第⼆笔,则是露锋下压,然后顺势,向右上写横,再出钩。
“⽰”字的竖钩,有向外的趋势,由轻到重。
“⽂”字的难点,是书写的节奏。
整个字,由⼀笔组成。
所以,在书写时,⼀定把握书写的节奏,在转折处稍早停顿,在笔画的中间,⼀定要迅捷、果断。
最后捺划的收笔,略略下压停笔在书写“皇”字的时候,要注意上⽅的“⽩”,呈⼀个倒三⾓趋势。
最左边的竖,在书写时,要注意细节动作。
“王”字最后⼀笔的收笔地⽅,原碑有向上扬的痕迹,可不必较真,因为在⾏书的笔画⾥,极少会有这样的动作。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0—50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0—50《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褚遂良楷书代表作《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七)

褚遂良楷书代表作《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七)
第七讲:
是、以、窥、天、鉴、地
是
“是”字整体字势开张;注意右边点画居上,给下面留出大面积
的空白,形成明显的松紧关系,并且字的重心也能上提;从字外形来看,收放关系突出,形成了整体的左合右开的状态;注意最后捺画到即将收笔处改变方向。
以
“以”字结构上与前两讲的“以”字有相似之处,注意左右两部分左低右高,两部分之间拉开距离,大面积留白;左部竖提笔画较直,十分挺拔,右部撇画弯曲,接近收笔处要向水平方向行笔,左右两部分也形成了直和曲的对比关系。
窥
“窥”字笔画繁多,较为复杂,中宫收紧,重心居上;“穴”的
粗细变化极大,覆盖住下部“规”的主体位置,但是从视觉上来看,上下部分也有左右挪位的关系;下部“规”字左右紧密,且有空间穿插咬合关系;注意“见”的两竖画的曲直变化。
天
“天”字整体空间疏朗,字势开张,外轮廓均为斜边;注意两横画上扬极强,斜度较大;撇捺切勿与横画三点交叉,撇画轻松灵动,为曲线,捺画厚重挺拔,为直线,两者对比突出,且有撇收捺放的关系。
鉴
“鉴”字上部的左右部分的外形走势有所区别,切勿平正,下部“金”则平正稳定,将上部完全托起,且“金”的撇捺起笔穿插到上部的中间位置,使关系更为密切;注意图例中标注的细节处:两竖错位,两点呼应等。
地
“地”字结构方式比较独特,“土”拉长且中间断开,形成空白,
为避免字松散,注意细节的点画呼应关系;“也”则横画伸展开,穿插至“土”中间,“也”字中间部分向中宫收紧;“土”和“也”的左右搭配使两边留白,增加了地字的意趣。
唐代李世民《雁塔圣教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李世民《雁塔圣教序》原文、翻译及赏析雁塔圣教序原文朝代:唐代作者:李世民原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褚遂良丨名帖《雁塔圣教序》全文欣赏

褚遂良丨名帖《雁塔圣教序》全文欣赏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于“二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书法则能汲取众家之长,不被前辈们多抑制,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对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借鉴。
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
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作品欣赏
完。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结字分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结字分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在结字上改变了欧、虞楷书之长形特点,锐意出新,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挺饱满之字形。
结体蹙紧,中宫敛收,然紧而不板,密而不闷,轻巧灵动,妙趣横生。
其横、竖和撇、捺之伸长,以及向外延展的趋势,宽绰疏朗,结构扁方。
虽中宫紧结,但因笔画瘦硬峭拔,故又显得极为空灵而不板实。
加之每字重心前俯后仰,或上提下移,又增加了动态美感,犹如舞蹈动作的变异一般,显得格外清俊飘逸。
再者,褚书与欧书的回环之势不同,此为楷书从初唐至盛唐之重要转折,孕育、推动了盛唐时期其他书家风格的形成。
褚书虽结字平正,但由于用笔含有行书笔意,使点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加强,互有往来,生机盎然。
这些看似随意的行书笔法却打破了楷书结字的平正之势,亦填充了褚书在空间构成上过于疏朗之弊。
1疏密相間汉字结构之表现形式极为丰富,点画布局讲究疏密才有美感。
疏可使字洞达灵秀,密能让字繁茂挺健。
只疏不密,平淡松散,风神尽失;只密不疏,缺乏生机,呆板无味。
因此在笔画排叠均匀、重心安稳的基础上,追求疏密变化,使字疏密有致。
01/内密外疏“寒”字多数笔画聚拢于字心,使中心部分笔画密集紧结,唯撇捺放出,聚散有致,排叠舒展,动感较强。
“慈”字中间紧密,显得紧凑,同时“心字底”向右斜出,使字之外围灵活自然,此种结体方式,尽显气势开张,奇伟豪宕。
“怀”字中心笔画尽可能向中间部位聚拢,重心相对升高,长竖与捺画向外伸展,使得整个字之外围空间松弛疏朗,恰到好处。
“缺”字中间紧密、周围疏朗的结构形式,中部密集紧结,与之相配的长横与捺笔向外伸展,既疏朗开阔,又劲健利落。
02/内疏外密“往”“性”两字左右间距大,留白多。
二字所有笔画大多分布于周围相对广阔的领域,视觉上显得字之体积相对增大,给人以疏朗、清新、外张之感。
“飞”字中宫稀疏,周围茂密,笔画带动结构,内松外紧,气息流动,给人以舒展、端庄而又稳重之感。
“踪”字笔画向四周发散,点画疏松,重心偏低,平整安稳,内松外紧的结构方式给人稳如泰山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教:“教”字开张灵动,姿态潇洒,且笔画间承接关系教强。
丿画使用上翻的方式,注意灵活提笔;“子”字的“提”画采用弹跳笔法,使其动态十足;整个左部上下错位,制造险态;“反文”紧贴左部,形成空间咬合关系。
序:“序”字神韵十足,仅“广”部的笔画变化就极其丰富,丿舒展灵动,长横连续提按波动;上下两部形成繁简对比,下部笔画相对简洁,亅沉稳扎实,勾处不必提笔,直接向外推出;结构上,上下两部轴线错位。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太:“太”字前两个笔画均有流线型的提按波动,书写时注意灵活运用手腕手势的变化;丿画取纵势,且收笔不宜超过横画起笔,?画平缓舒展,取横势,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横画的走向,从而制造了整体较为明显的开合关系,左合右开。
宗:“宗”字整体沉着稳重,但充满了矛盾变化关系:首先从整体而言,上下部分运用了挪位关系,从而形成了左半部的留白,遂与右半部的空间形成对比;从细节来看,虽上下有对齐关系(虚线标注处),但下部三点的距离也从远近、直斜等方面作以处理。
文:“文”字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很强,注意巧妙把握起收笔时产生的锋影。
横画斜度较大,另外丿低?高,从而整体形成了斜势。
注意点画的位置,偏横画右部,其边缘线与下部的撇捺的交叉点在一条直线上。
(提醒:经查看原石,捺画上边线为残破,不必描摹)皇:“皇”字平正端庄,有皇者风范;上下中轴对齐,空间分割较为均匀;注意第一笔短丿,直接切入打开笔毫,借笔毫的弹性迅速合拢;下部“王”字的起收笔形态、角度上有缓、直、尖等明显区分;最后一笔向右下方压住,从而平衡整体。
帝:“帝”字整体上宽下窄、上斜下正、上下挪位;长横起笔发力,前半段较为硬朗,借力弹起巧妙提按,线条富有弹性;乛注意侧锋压下,该笔画使用侧锋转中锋的写法更加便捷;竖画略带弯度。
制:“制”字前两笔为连写,起笔蓄势发力后,借助弹性及拉力完成整个笔画;下部的“横撇”灵活运用手腕的摆动提笔上翻;整个结构来看,上下两部空间穿插,关系密切;上部横画向左牵引,下部捺画则向右展开,再加上下轴线的挪位,虽笔画繁多,也富有动态。
第三讲:盖、闻、二、仪、有、象盖:“盖”字为典型的地载结构方式,凡有画皆托于其上,上窄下宽;以中轴为界线,区分左右两点分别有斜正与近远关系;下部竖画侧锋入笔,翻腕调锋,尤其注意该处的侧转中的巧妙变化;最后一横,行笔捻管,使笔毫在绞锋同时快速合拢提细。
闻:“闻”字左右两部上下错落,左部略高且为收,右部略低则为放,底边斜度较大;空间上左部偏窄,右部稍宽;整体变化较多的部分放在富有动态感的“门”上,内部的“耳”则较为中正,保持静态。
二:“二”字仅有两笔,难度不低;第一笔顺势起笔,略微圆转,逐渐转入侧锋并收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仰势;第二笔承接上笔的关系,顺势藏锋,提按较大,写法同“盖”字最后一笔,捻管行笔,中段保持中锋,整体形成俯势,两者相背。
仪:“仪”字收放明显,姿态险绝,且细节变化较多,不易把握;短横的起笔方式要根据字帖上的线形和前后者关系进行变化,以上图解可做参考;“戈钩”长且提按大,行笔依靠手腕向下的拉力,肯定挺拔;左右之间,上部留白,下部紧密,形成内空间对比关系,外形构造梯形结构。
有:“有”字横画突出,整体集中偏右;撇画弯度大,借助手腕的翻转完成横画的起笔,形成大面积的留白,两笔的交点使横画左长右短;注意下部“月”中心线对应上面的位置(如图);两短横要区分方向及轻重,“横折钩”巧妙提按,增加意趣。
象:“象”字上宽下窄,整体以收为主;注意中部左右空间关系,短竖偏右;下部三撇,三撇均较为含蓄,以收为主,捺画收笔向下;在矛盾突出的同时,对应关系也较强,第一笔撇画起笔对应下部钩处,另外中轴线自上而下穿过三处,增强纵向关系。
第四讲:显、覆、载、以、含、生显:“显”字左右结构,形成错落的关系,左高右低;“日”下面两“纟”均分,两者形态上略有区分,四点位于一条斜线上;右部“页”的“点画”偏左,横画之间空间平均分布,下部空间穿插;注意下部左右两点分别取平势和斜势,整体底边形成斜边。
覆:“覆”字上下结构,上部覆盖下部主体;注意“彳”,两个撇画,前者为收,后者为放,粗细变化明显,并与上部的横画起笔的对齐关系;“复”的中轴线与上部的横画收笔位置对应;两者之间的空白至关重要,最后一笔势向右下。
载:“载”字横画较多且轻快简洁,竖画垂直,因横画向右上的势较强,为使整体结构稳定,“戈钩”向右下伸展拉开,且笔画连续提按,增加线条的丰富性;结构上则上紧下松,下部空间留白,整体结构为梯形。
以:“以”字为左右结构,左部低且笔画细,右部笔画粗且线条厚重;左部“竖提”下拉借势弹起后下压调锋;右部撇画借助手腕的运转,弯度较大,注意撇画收笔走向,最后点画侧锋捻管绞锋收笔。
含:“含”字撇画较长,向左伸展并压低,捺画略高,中轴向右挪移;为使整体结构平稳舒适,下部“口”字继续向右挪移,填补右部的空缺;细节之处需注意:中间两点呼应关系,最后短横向下压。
生:“生”字平稳中正,竖画落于中轴线上;横画之间空间均分,三横斜度皆有不同,注意其斜度的变化,中间短横略粗;最后一横略向上倾斜后加粗并下压,以求整体的平正。
第五讲:四、时、无、形四:“四”字笔画较少,但每个笔画都相当精彩;注意左边竖画落笔手势为反向,两横画行笔时要连续提按;“横折”在提钩时要稍注意节奏,借势弹起。
时:“时”字粗细对比极大,尤其“寺”的第二横,聚锋行笔,细而挺拔;该字横画较多,注意横画之间的形态、起笔角度、粗细等方面的变化;宽钩铺毫平推出锋;左部向右倾斜,右部向左倾斜,整体形成了上合下开的结构形式。
无:“无”字上部分收紧,下部突出长横,形成了很大的收放对比关系;注意上面方框标注前两笔形态比较正,下面向右上倾斜,字势很强,且上下拉开留白;长横顺势起笔,行笔中连续提按波动,富有动态;四个点与上部轴线挪位,四点形态各异,位于一条弧线上。
形:“形”字整体字形较为疏朗,字内空间间较大,整体上紧下松;注意两竖画均有弧度,两者形成相背的关系;三个点画的形态上及起笔角度上有较大的区别,且至上而下由大变小;中间点画侧锋下笔后提笔弹出。
第六讲:潜、寒、暑、以、化、物潜:“潜”字整体结构端庄稳定;“氵”的前两点均侧锋入笔,后两点弧线实连;右部的两“天”左较斜,右者略平;两“天”左右平均分割并与下部“日”穿过一条中线;长横收笔压低。
寒:“寒”字整体上紧下松,收放得当;“宀”较宽,将下面的主体部分覆盖;中间部分笔画集中,整体略偏右,将左边留白;下部疏朗,撇收捺放,两点一正一反,有顾盼关系,并被中轴线穿过。
暑:“暑”字中宫紧收,突出横画;长横态势指向左下方,起笔顺势略方,整个笔画自然灵动,灵活运用手腕切勿过于僵持;撇画较短且离横画较近,给“日”留出足够的空间;注意红线标出的几个关键起收笔在一条斜线上,右部大面积留白,形成整体的左合右开的关系。
以:“以”字为左右结构,左部笔画灵动轻盈,右部笔画稳健扎实,左右拉开空间,两者有明显的动静关系;注意左部的“竖提”逆势发力起笔,略带弧度,笔尖带起后下压藏锋,收笔弹出笔尖。
化:“化”字注意笔顺,容易出错,另外笔画之间弧线回环的连贯关系较强;每个笔画的发力点均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形态;“竖弯钩”向右展开,上部留白,“钩”出锋有力,触目惊心。
物:“物”字左右两部均有外拓之势,整体显得宽博大气;笔画均为弧线,笔势关系非常强,注意书写过程中灵活运用手腕的弧线运转(翻转),起笔自然映带出细腻的锋影,更能增强其关系。
第七讲:是、以、窥、天、鉴、地是:“是”字整体字势开张;注意右边点画居上,给下面留出大面积的空白,形成明显的松紧关系,并且字的重心也能上提;从字外形来看,收放关系突出,形成了整体的左合右开的状态;注意最后捺画到即将收笔处改变方向。
以:“以”字结构上与前两讲的“以”字有相似之处,注意左右两部分左低右高,两部分之间拉开距离,大面积留白;左部竖提笔画较直,十分挺拔,右部撇画弯曲,接近收笔处要向水平方向行笔,左右两部分也形成了直和曲的对比关系。
窥:“窥”字笔画繁多,较为复杂,中宫收紧,重心居上;“穴”的粗细变化极大,覆盖住下部“规”的主体位置,但是从视觉上来看,上下部分也有左右挪位的关系;下部“规”字左右紧密,且有空间穿插咬合关系;注意“见”的两竖画的曲直变化。
天:“天”字整体空间疏朗,字势开张,外轮廓均为斜边;注意两横画上扬极强,斜度较大;撇捺切勿与横画三点交叉,撇画轻松灵动,为曲线,捺画厚重挺拔,为直线,两者对比突出,且有撇收捺放的关系。
鉴:“鉴”字上部的左右部分的外形走势有所区别,切勿平正,下部“金”则平正稳定,将上部完全托起,且“金”的撇捺起笔穿插到上部的中间位置,使关系更为密切;注意图例中标注的细节处:两竖错位,两点呼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