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合集下载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之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之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之八个阶段阶段孩子的需要或行为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与此阶段有关的成要得到满足满足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人心理障碍下的个性/特征第一阶段肚饿—被喂食物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1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及极度害竭力维持毁灭性的0至1.5岁受惊—被拥抱安全的地方。

长大后,会不安全的地方怕被遗弃的表现感情关系,而且展示信任与不哭泣—被拥抱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对象偏执狂症的倾向,如信任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的人 3需要别人照顾暴饮暴食,或过分地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需要别人的夸奖第二阶段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如果有家长支持及受到若孩子在这个阶段中得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1.5至3岁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不到鼓励,或感受到恶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要些什么,不能拒绝自主与羞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及觉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理由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愧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3把自己雕塑成个必须依靠别人新的经验,害怕面对一份影响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的人别人的愤怒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惭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愧的感觉别人的重要性5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第三阶段 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家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1害怕犯错 1不能认识或表达内3至5岁照自己的主意行事长的支持,他会说穿他的不支持他,反而因他作2感到无助及内疚心的感受主动性与2发展出主动性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而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3只懂得安慰别人 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内疚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4回避风险情的好奇心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5隐瞒错误 3对感情关系付上过性,或会秘密地做分的责任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1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1泛事要求完美 5至12岁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子学习及其他孩子一样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欢与别人竞争 2经常拖延及耽搁勤勉与自较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受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2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3不知如何达到目标卑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前五个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前五个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前五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经历了8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3岁;第二阶段从3岁到11、 12岁;第三阶段从11、 12岁到成年早期;第四阶段是成年中期;第五阶段是从青春期到老年;第六阶段是老年期;第七阶段是退休期;第八阶段是临终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包括以下内容: 1。

前习俗时期(3— 6岁)。

这个时期是幼儿自我中心的“活动”阶段。

儿童的主要活动是自娱自乐和与他人一起玩耍,但不能解决冲突。

父母对儿童的唯一影响就是使他们活动得愉快,避免不愉快的刺激。

这个时期幼儿还缺乏对行为后果的考虑,而且往往过分看重父母的需要,忽视自己的需要。

此外,幼儿在该时期也缺乏社会性行为。

2。

习俗水平( 6— 10岁)或称“典型”水平。

此阶段儿童开始把自己和他人作为社会成员来看待,开始形成自己对别人和对事物的态度,开始掌握基本的道德概念,并逐渐懂得遵守群体规则。

这时,儿童所形成的自我观念和对别人的观念,比较具有现实性,因而对自己的能力和不能控制的环境的看法也较现实。

同时,对自己和对他人都表现出很高的控制欲。

这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他律阶段。

七。

依从水平( 10— 12岁)。

此阶段是儿童进入“个人的相互关系”阶段。

儿童的交往在亲子之间和儿童与成人之间扩大。

他们在与成人及其他儿童的关系中,获得了道德情感,并把它们带到学校去。

在儿童与同伴的关系中,他们的游戏水平进一步发展,并开始试图了解他们与同伴关系的意义,在交往中作出调整。

在依从阶段,儿童的自我发展趋向于“自我概念”的发展。

4。

主动性或“自我同一性”阶段(12— 15岁)。

这是“自我指导的相互关系”阶段。

六。

勤奋水平(15— 18岁)。

此阶段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日益成熟,自我意识也更加发展。

他们希望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行为,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同时,他们也对别人的评价更敏感,也开始体验到同龄人的感受。

这一阶段是个人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止是弗洛伊德的门唇期。

在具体的解释上有很大的扩展。

很大的扩展。

他强调,他强调,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急切的接受方式。

婴幼儿之所以喜欢把东西放进门中,是因为他想把周围的东四与自己合并,使之成为白己的一部分,埃里克森把这种方式称为口腔合并,具体地说,埃里克森认为这种阶段的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是相依性(mutuality ,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口唇的周围,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由埃里克森(Eric Erikson)于八世纪后期提
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历8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阶段中,一个人的发展都受到时代、文化和其他要素的影响。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致可分为婴儿期、晶状期、少年期、青少年期、二十来岁期、三十来岁期、四十来岁期和五十来岁期。

第一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18个月,此阶段的婴儿主要是与安全感息息相关;第二个阶段,晶状期,从
18个月到三岁,此时,婴儿认识到了自己力量的存在,他们开始学会把自己放在
物质世界的中心;第三个阶段,少年期,从三岁到六岁,此时,儿童新的好奇心会推动他们愉快进行社会活动,以及性格和兴趣的发展;第四个阶段,青少年期,从六岁到十二岁,此阶段儿童开始探索自己的艺术表现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五个阶段,二十来岁期,从十二岁到二十岁,此阶段年轻的青少年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承担责任,并建立生活中的自我意识;第六个阶段,三十来岁期,从二十岁到三十岁,此时,人们开始把精力放在事业和家庭中,并可能感受到一些社会压力,或自我怀疑;第七个阶段,四十来岁期,从三十岁到四十岁,此时,人们会评估自己是否取得了满意的成就,以及试图从过去的失败中体会出某些对自己有益的要求。

最后一个阶段,五十来岁期,从四十岁到五十岁,此阶段的人们通常会开始与社会分离,试图在自己经过的每一步中深刻汲取精神智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在学术术语中称为“浓缩发展”理论,由于它提
供了一种框架,可以用同一个理论发展对一般大众发展趋势的常见形式和趋势进行归纳,给大众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大学生心理发展角度来看,通过。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Ericss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ory)是由瑞典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csson)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着重介绍了人格发展的过程。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由生理发育、社会学习和环境而形成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在发生着,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生儿阶段,此时婴儿发育较快,特别是身体发育,反应能力强,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刺激,但只能做出本能反应。

第二个阶段是学前期阶段,此时婴儿可以模仿别人的动作,也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始建立自我意识,但是仍然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感受和行为。

第三个阶段是学龄期阶段,此时孩子开始真正理解别人的感受和行为,也会尝试做出有利于自我发展的选择,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四个阶段是青春期阶段,此时人格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对自我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青春期是一个探索和重新定位自我的重要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是成年期阶段,此时人格发展已经基本成形,也可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为我们深入了解人格发展过程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框架,也为我们更好地指导儿童及青少年成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

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

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并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者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一阶段:0~1.5岁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2~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4~5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
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11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培养勤奋感客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剧。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论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论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论1. 婴儿期(0-1岁):基本的信任与不信任在婴儿期,婴儿需要建立对主要照顾者的信任感。

如果婴儿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和满足基本需求,他们将形成一个基本的信任感。

相反,如果婴儿遭遇到忽视或虐待,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和不信任。

2. 幼儿期(1-3岁):自主性与怀疑在幼儿期,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性。

他们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和环境,并做出选择。

如果孩子得到了支持和鼓励,他们将培养出自主性。

否则,他们可能会产生怀疑和自卑感。

3. 学龄前期(3-6岁):创造力与罪恶感在学龄前期,孩子开始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通过玩耍和社交互动来探索世界。

如果孩子得到了积极的鼓励和认可,他们将培养出创造力。

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内疚和罪恶。

4. 小学时期(6-12岁):勤奋与劣等感在小学时期,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化。

他们开始与同龄人进行比较,并开始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技能。

如果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得到了认可和鼓励,他们将培养出勤奋和自信。

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劣等感。

5. 青春期(12-18岁):认同与角色困惑在青春期,青少年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并与社会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建立自我认同和找到合适的角色,他们将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

6. 青年期(18-40岁):亲密关系与孤独感在青年期,人们开始发展亲密的关系,包括友谊和爱情。

他们开始建立家庭和事业,并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如果他们能够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他们将培养出爱与关怀的能力。

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隔离。

7. 中年期(40-65岁):生产力与停滞感在中年期,人们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工作和养育下一代。

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成就,并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满足感。

如果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对社会做出贡献,他们将培养出成就感。

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停滞和失落。

8. 老年期(65岁以上):完整性与绝望感在老年期,人们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并思考自己的遗产和生活的意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2、生理心理特点: 1身体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能跑、跳、骑小车, 2活动扩展到家庭以外; 3在活动中有冲突,有侵犯;
3、心理发展特点
1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能说一些连贯的话,比较清 楚地向讲述自己想表达的事情.
2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快时期.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富 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的 世界;探究欲好奇心最强烈,经常问为什么;开始了创 造性思维.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2、需要别人照顾;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维持不良的感情关系;
缺乏安全感,亲密关系不好: 哈罗心理学实验:幼小猴子对母猴的依恋
• 在哈罗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瓶子 小心地喂养它们,精心挑选食物以让它们获得均衡的营养,不受疾病威胁. 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但是,哈罗注意到, 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地步的棉花垫子.当研究者把垫子拿去清洗时, 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这种依恋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 烈.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拥有非常好的营养 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垫子放进去以后,幼猴会变得更加健康, 看起来也更加满足、快活.因此,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 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触摸柔软物质的需求.
3成功是成功之母,及时表扬,体验成功喜悦,增加自 信
4引导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动脑筋、 想办法、不放弃,培养意志力.
看一个妈妈如何对待孩子
—宝贝,好孩子都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吗 —能可是孩子很难一次穿上,哭着说: —妈妈,我不能自己穿鞋,我不是好孩子;但是,
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穿裤子给你看好吗
3语言特点:反复使用我、我的 不来反抗外界控制等;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志地决定 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家长常说的犟

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运用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人类发展阶段的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任务,如果这些任务得到了解决,个体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更高的成长。

他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发展,但也可以用于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发展。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人的生命周期被分成了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独特的挑战和任务。

1. 婴儿期(0 ~ 1岁):信任与不信任阶段。

在婴儿期,个体需要通过与母亲或主要的抚养者建立亲密的关系,建立信任感。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宝宝就会感到安全和满足。

如果没有足够的爱和关注,宝宝就会变得不信任。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安全和温暖的环境,建立亲密的关系,并为婴儿提供足够的照顾和关注,来帮助他们建立信任感。

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发展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需要开始探索自己的环境,并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这个阶段的人们就会变得自信和有决策力。

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赞扬,他们就会怀疑自己和自己的能力。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鼓励幼儿独立探索和学习,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反馈,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3. 学龄前期(3 ~ 6岁):自我表达与愧疚阶段。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为儿童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并提供他们可以实现的目标。

我们也应该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什么。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在生活中变得更加独立,并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和职业。

他们需要开始发展自己的身份,以便更好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他们就会感到安全和确定,然后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身份。

如果他们的身份感不安或者他们无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他们会因此感到困惑和焦虑。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我们也应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各种方面得到成功的体验。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前五个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前五个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前五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五种相互联系的人格特质组成,即基本的信任感(稳定的自我感)、自主感、主动感、内疚感和勤奋感。

它们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形成一个阶梯结构,每一种特质都包含了三个发展水平,只有达到相应的发展水平后,才会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第一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感( 0~1岁)。

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感( 1~3岁)。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感( 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感( 6~12岁)。

第五阶段: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感( 12岁以上)。

埃里克森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表现出特定的情绪情感,他根据这些特定的情绪情感划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例如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感的阶段,被称之为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感的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对陌生人或环境的恐惧,即使是在父母的保护之下也存在这种恐惧心理。

埃里克森在研究中发现,在婴儿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刺激和教育,致使原本已经逐渐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又退回到初始状态。

儿童缺乏归属感和爱,所以处在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感阶段的儿童,其行为方式是通过防御来避免冲突,因为这时候的儿童还没有能力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因此,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需求,然后给予满足,同时要避免强迫孩子做某件事情。

第一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感( 0~ 1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依恋关系发展得最好,父母要充分利用这种亲密无间的依恋关系,使儿童在安全的基础上健康成长。

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感( 1~3岁)。

这个年龄段儿童的主要特征就是开始掌握语言和学习规则,他们希望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因此有时候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

当儿童受到挫折时,往往会产生情绪上的反应,此时父母不应该责骂孩子,而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解决问题,重建信任。

(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期( 0~ 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对陌生人感到害怕和陌生。

因此,父母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时,要放低姿态,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伙伴,努力去感知孩子的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者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

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个体与不断扩大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有待解决,合理的解决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便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危机的合理解决,有赖于社会环境的作用。

他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如下所述的八个发展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至1.5岁左右)。

信任是婴儿要学习的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也是健康人格得以形成的基础。

儿童出生后,首先是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能够从母亲哪里得到生理需要上的满足,得到爱护和关怀,就会产生对世界或他人的怀疑或恐惧的心理,引起不信任感形成对人怀疑、惧怕、不信任的人格。

信任或不信任是这一阶段婴儿所面临的危机。

(2)自主对羞怯与疑虑(1.5岁至3岁)。

形成自主感是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

如果允许与鼓励儿童按自己的愿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有自控的能力或影响环境的能力,就会形成自信和自主感。

反之,如果儿童的自主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对自己的自主能力感到疑虑,对自身或自己的行为抱有羞怯感,形成一种消极人格。

(3)主动对内内疚(4-5岁)。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运动能力
的增强、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对自由参加活动很感兴趣,并富有一定的想象力,能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

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进行能激励其主动精神的活动,如果成人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能耐心听取和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能适当鼓励和妥善处置,儿童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加强;反之,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进而发展成一种拘谨压抑与被动而内疚的人格。

(4)勤奋对自卑(6—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所追求的是学习或活动的成就及其成就所得到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能够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体验,得到赞许或奖励,就会促进乐观、进取与勤奋人格的形成。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形成自卑的人格。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左右)。

这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他指出: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具有自我同一性的青年,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会产生“内在相同和连续”之感,与外界社会之间也能取得协调一致,有可能去接受成年期的生活挑战;否则就会产生角色混乱,不能正确选择生活角色。

(6)亲密对孤独(青年晚期、成年早期)。

他认为,只有牢固地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才乐于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并能意识到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从而会产生亲密感。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建立一种友爱关
系,就会产生孤独感。

(7)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如果能够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了幸福与充实的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带来这一切的环境传递给下一代。

这可以通过与儿童直接地相互作用,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东西来实现。

这样的人就是具有繁殖感的人。

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就会陷入自我专注的状态,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和舒适,其结果就是人格的停滞和贫乏。

(8)完整对失望。

(晚年)。

人到了晚年回顾往事时,如果感到所度过的是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一生,就会产生完善感和满足感怀着充实感准备与人世告别;如果觉得经历中带有挫折,没有做出理想的事,尚未达到生活中的某一或某些主要目标,就会产生失望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