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

合集下载

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202120xx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核批准中国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能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之前成为世界遗产,不得不提几年前申请遗产的工作。

这次“世界遗产申请”的成功也让更多的人关注端午节,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让我们和边肖一起看看。

千禧年节日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最丰富的节日之一,这可以从节日名称中看出。

端午节也称为天中节、天一节、健康节、女儿节、端午节、粽子节、诗人节.有一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广泛。

虽然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存在差异,对特定节日习俗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但总体而言,在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民族共享意义的端午节节日习俗传统。

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避害、祭祀人神、节食节材、竞技娱乐、家庭伦理等等。

一生避免伤害。

在炎热潮湿的盛夏季节,由于蚊蝇猖獗,疾病和瘟疫容易传播。

古人视端午所在的五月初五为毒气盛行的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使用毒气”以避免终身伤害。

比如用艾草做成,挂在传送门上;并穿上五彩绸避瘟疫,用五色线系在孩子手腕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万寿线”;此外,端午饮菖蒲雄黄酒也是主要的避邪解毒保健习俗之一,延续至今。

人神祭祀。

端午节是一个很大的夏季节日。

为了顺利度过这段时间,古人祈求神灵的保护。

在大多数地区,人们祭祀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当地做出特殊贡献的圣人。

如楚国的屈原,吴越的伍子胥,勾践和曹娥,广西苍梧的陈林,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

其中屈原在后世影响最大,长江中游端午习俗中最有趣的“赛龙舟”据说是悼念屈原。

吃的省。

假日食品不仅是假日享受的好产品,也是人们通过品味感知时代的精神表达和象征。

"五月,家家传端阳,盐蛋,雄黄."端午节粽子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创造,蕴涵丰富。

它不仅在形式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包装方式和内容上也有特殊的含义。

端午节竟然是中国第一个申请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竟然是中国第一个申请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竟然是中国第一个申请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端午节其实大家都知道的,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什么纪念屈原呀,还有就是烧艾草等等,反正习俗也还是很多的,这些都是我们所知道的习俗了,那么今天给大家说点不一样的东西,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知道吧,其实端午节是中国第一个申请成功的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哦,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第一.什么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首先我们当然是要先说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名录。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其实通俗的讲就是人类社会中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生活方式啊,还有风土人情啊,还有一些传统的文化,就好比什么传统节日,还有一些地方习俗啊,包括的范围也是很广很广的。

第二.春节为什么不是第一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既然这么厉害的一个名录,那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的春节为什么没有第一个被列入这个名录呢?其实这里面说起来,还是有一个故事的,那就是其实在2005年11月,韩国就把端午节给申遗了,虽然韩国的端午节并不是现在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端午节,但是作为中国人如果看到这个消息也还是都是非常的激动,这不行,所以当时的人有自发组织万人大签名保护端午节的,所以中国人就开始重视这个东西,也重视起了端午节的重要性,所以在2007年11月15日中国就把端午节确定为法定的传统节日了,其中还包括什么清明和中秋了。

直到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才把中国的端午节正式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一员,好吧比韩国的晚了整整4年了,当然了2009年的这次列入,中国其实有22个项目了,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端午节了。

但是到今天春节还没有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我们就先不表了。

所以当时端午节成为中国第一个申遗也是有韩国这些事情的推动了。

端午节民俗文化街头巡游

端午节民俗文化街头巡游

端午节民俗文化街头巡游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代表性项目。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庆祝这个古老而庄重的节日。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地区,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和庆祝这一节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就是端午节民俗文化街头巡游,它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优秀民俗文化。

端午节民俗文化街头巡游通常由各种参与者组成,包括舞龙舞狮队、张灯结彩的婚嫁队伍、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差队、喜庆的经典节庆花车队伍等等。

这些队伍们身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服装,装饰华美,充满朝气,给人们带来浓厚的节日氛围。

首先,舞龙舞狮队是巡游的重头戏之一。

龙舞狮跃,灵动奔放,舞动间寓意着丰收和平安。

巨大的龙形舞者结合舞动与表演技巧,展现出神秘而形象的力量。

而狮子舞者则活泼机敏,示意健康和忠诚。

整个队伍的脚步有序,齐声呐喊,舞动十分壮观,令人瞩目。

其次,婚嫁队伍也是巡游的一大亮点。

队伍中的准新娘和伴娘们身穿华丽的婚纱,头戴鲜花簪子,手持绣球,步履轻快,笑容满面。

她们走过街头,让路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浪漫的画面中。

这个场景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向往和敬意,而且也象征着新人们即将迈入婚姻殿堂的喜悦与祝福。

另外,官差队也是巡游的一大特色。

队伍中身穿古代官差服装的演员扮演着官差的角色,骑着高头大马在街上前后穿行,气度非凡。

这个队伍通过再现古代官差的巡街行程,以及仿佛穿越回古代的服装和道具,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幻想的时空之中。

最后,各式各样的节庆花车队伍给整个巡游增添了庆祝的色彩。

花车上装饰着各种鲜花、彩带和灯饰,内容丰富多样。

有些花车上还会表演戏剧、舞蹈或唱歌等形式多样的节目,展现出各种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

端午节民俗文化街头巡游是一种生动而有趣的文化活动,通过各式各样的角色和队伍的参与,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现给了世界。

无论是参与其中的人们还是观众们,都能够在欢乐和庆祝中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舞狮舞龙的民间传说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舞狮舞龙的民间传说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舞狮舞龙的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通过庆祝端午节来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舞狮舞龙了。

这一传统舞蹈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传承至今。

一、舞狮在端午节的意义舞狮是端午节庆祝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环节之一。

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有辟邪、驱鬼、招财等好运的寓意。

而舞狮是一种模仿狮子运动的舞蹈形式。

人们会穿上狮子的服装,进行精彩的表演。

传说古代有一种恶龙名叫“蛟”,常常为非作歹,祸害人间。

人们发现,用狮子模样的威武威猛的狮头能够吓跑邪恶的龙。

因此,舞狮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通过舞狮,人们希望驱逐邪恶,迎来吉祥和平安。

二、舞狮的形式和技巧舞狮的形式可以分为南狮和北狮两大派系。

南狮多见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外形矫健灵活,动作多变。

北狮则多见于北京、天津等地,形态庄重沉稳,动作偏向舞蹈。

在表演舞狮时,舞者需分为两人一组,一个扮演狮头,一个扮演狮身。

狮头由做工精细的木匠制作,造型栩栩如生,做工考究。

狮头由一个舞者抬着,另一个舞者则负责控制狮身动作。

舞狮表演中,需要舞者扮演狮子玩耍、跳跃、攀爬、走钢丝等各种动作。

动作要求灵活,需要训练有素。

舞者们用身体语言和舞动,展示狮子威武勇猛的形象,充分表达出祝福和喜庆的意愿。

三、舞龙的传说与习俗舞龙是端午节另一个备受瞩目的传统习俗。

相传,龙是祥瑞的象征,能带来风调雨顺和丰收。

在古代,人们都以龙为图腾,舞龙成了表达敬意和祈福的方式。

传说中,舞龙起源于失去孩子的居民。

他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为了迷住河水中的巨龙,吸引它将孩子带回来,便制作了一条巨龙形状的舞蹈道具。

最终,龙被吸引回来,并将孩子归还给了居民。

从此以后,舞龙成为了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在舞龙表演中,舞者们手持龙身,上下摆动,模拟龙在水中畅游的动作。

舞龙需要多人协作,动作步伐要求精准统一。

关于端午节的物品

关于端午节的物品

关于端午节的物品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与端午节相关的物品,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

它是由糯米包裹在竹叶或者芦苇叶中,经过蒸煮而成。

粽子的馅料种类繁多,有咸味的肉粽、豆沙粽等,也有甜味的枣泥粽、红豆粽等。

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粽子,既是一种传统的食俗,也是亲人团聚的象征。

二、艾草:艾草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

人们会把艾草晒干,制作成艾叶,然后用艾叶在家中的门窗上贴上艾叶,或者用艾叶煮水洗澡,以驱邪、祛病。

此外,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用艾草制作艾草香包,放在衣柜或者枕头下,以驱除蚊虫和保健身体。

三、彩绳:彩绳又称为艾草绳,是端午节的特色装饰品。

彩绳是用五彩的丝线和艾草编织而成,形状各异,常常悬挂在门窗上或者悬挂在竹竿上。

彩绳的编织过程需要技巧和耐心,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祝愿的寄托,也是驱邪辟邪的象征。

四、龙舟: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就是龙舟赛。

龙舟是一种特殊的划船器械,通常由竹子制成,船体呈长条状,船头是龙头造型。

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组织龙舟赛,各个船队划着龙舟在水上竞速,以表达对屈原的纪念和祭奠。

五、香包:香包是端午节的传统礼品之一。

香包是用绣线和织物制作而成,外形小巧精致,常常悬挂在车内、衣柜里或者放在抽屉中。

香包中常常放置着香或者草药,散发出清香,以驱邪、辟邪,并祈求平安和健康。

六、五彩线:五彩线是端午节的重要装饰物之一。

五彩线由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代表着五行的概念。

人们会用五彩线制作各种装饰品,如彩绳、手链、挂饰等,用以装点节日气氛。

七、草鞋:草鞋是端午节的传统鞋子。

草鞋是用稻草或者草绳编织而成,轻便透气,适合夏季穿着。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穿上草鞋,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屈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逢山开道,逢水架桥,寓意着迎接好运和幸福。

八、艾灸盒:艾灸盒是一种用来放艾草炙烟的工具。

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用艾草在艾灸盒上燃烧,产生的烟雾可以驱除疾病和邪气,保健身体。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ppt课件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ppt课件

端载端也是“”
字:午就“初的
之“”渐午五意
转初。渐””思
。,

念日地浴龙夏重之达所据 屈、腊兰舟节五最二有统 原灯节节节、节。十传计 的节、、、五、如多统端 节、诗午浴月重有个节午 日五人日兰节午端,日节 !蛋节节节、节五堪中的
节、、、菖、节称叫名 等龙女屈节天、节法称 等日儿原、中端日最在 。、节日蒲节阳别多我 纪午、、节、节名,国
• •
浴云为人皮 浴 节故日 天
”:俗以肤端 兰 ”称时古 中
。“。兰病午 节 。这,人 节
午汉草多时
一阳认
日代汤发值
天重为
以《沐季仲
为人,
兰大浴节夏
“中五
汤戴去,,
天天月
沐礼污古是
中,五

。女尽宛儿 女又下 解
儿态俗节 儿有粽 粽
节极自,明节“叶古节
。研五系沈 解的人
”。月端榜 粽长端
出初午《 节度午

对山广、些 , 。汤 午
挂艾草、菖蒲、榕枝
•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 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 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 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 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 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 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 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 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 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 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 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 驱邪却鬼”。
•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 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 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 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端午节的文化遗产与非遗保护

端午节的文化遗产与非遗保护

端午节的文化遗产与非遗保护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表达,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文化遗产,并探讨如何有效保护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端午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等传统习俗。

据史书记载,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祈求封神榜上被贬下凡间的著名诗人屈原而设,以纪念他投江自尽的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渐渐衍化成以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为主的民俗风情节日。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2. 端午节的文化遗产价值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价值。

首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其次,端午节的习俗传承了古代的民俗风情,反映了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独特魅力。

再者,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与传统技艺,如包粽子的技艺、巧做艾草的工艺等,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非遗保护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淡化、消逝的风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端午节这样的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非遗保护旨在保护那些具有历史、文化、社会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和习俗,保护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4. 端午节非遗保护的措施为了有效保护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以下措施是至关重要的:(1)宣传与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教育机构等,加强对端午节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2)保护与传承: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鼓励有关机构开展相关研究与保护工作,例如制定保护习俗的规范、开展传统技艺的培训等。

(3)资源整合与开发:将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动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让更多游客了解和体验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 的历史。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 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 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如何保护和发扬 这一民族瑰宝是我们当今的重要思考。
学校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爱好,锻炼同学们的动 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同学们的艺术修养, 特开设剪纸特色课程。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一种方式。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 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 约》,前者管“非物质”,后者管“物质”。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1年、2003年、 2005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 年命名了七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 中国涉及30项。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 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剪纸分为折叠剪纸和刻纸,最初学习都是需要 画稿的,剪的时候需要右手持剪刀,左手捏着 纸,最好使用尖头剪刀剪里面的花纹,最后剪 外形,刻纸的顺序也是先里后外,最初学习可 以模仿别人的作品,一般的剪纸艺人都是独出 心裁,大胆利用剪纸符号(剪纸语言)进行创作, 高深的剪纸需要有一定的绘画构图基础,首先 设计外形,然后添加里面的花纹,注意里面的 花纹一定是首尾相连的镂空的,这样才能保持 作品的完整性,一般来说,北方剪纸比较粗犷, 南方剪纸玲珑剔透。剪的时候要刀刀相透,线 线相连。
中国的十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端午节 2009 2.活字印刷 2010 3.京剧2010 4.书法2009 5.针灸2011 6.二十四节气2016 7.珠算2013 8.古琴2008 9.剪纸2009 10.皮影2011
2009年(22项):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端午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个节日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被认为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并祈求健康和平安。

首先,端午节最为人熟知的特色之一就是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

在竞渡中,人们会划着装饰精美的龙舟,在广阔的江河湖海上争相划桨。

赛龙舟不仅考验选手的力量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团结合作和集体荣誉感。

这项活动不仅受到了国内各个地区的喜爱,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前来参与。

其次,端午节还有传统的包粽子活动。

粽子是由糯米和各类馅料包裹在糯米叶中蒸制而成的传统食品。

在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用心制作粽子,品尝传统美食。

包粽子是一项需要讲究技巧的手工艺,不仅关乎口感,更关乎粽子的形态和馅料的精选。

除了传统的肉粽和豆沙粽,现代社会还涌现出各种创新口味的粽子,既保留了传统口感,又迎合了现代人的喜好。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传统习俗是挂艾草和佩香囊。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将艾草捆成束,挂在门前或家中以驱邪和驱疫病。

艾草被认为具有辟邪和驱虫的效果,寓意着祈福和保佑。

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饰品,通常是由色彩鲜艳的丝绸绣制而成。

香囊内装有香料,用于驱除邪气和散发宜人的香气。

挂艾草和佩香囊的风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项独特的艺术表演,那就是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由皮影戏演变而来的一种表演形式,以巧妙地运用人与器具的配合展现出龙和狮子的形象和神韵。

这项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富有观赏性又具有吉祥寓意。

舞龙舞狮在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和祥和的向往。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特色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和佩香囊、舞龙舞狮等活动,不仅庆祝屈原的爱国精神,更传承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它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与吃粽子有关的节日。

为了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我们可以制作一份有关端午节的手抄报,以下是一些端午节手抄报资料的内容。

1.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唐朝时期,民间流传着关于屈原的传说,认为他是中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他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被王室所恼,最终在五月初五选择投江自尽。

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一天设立端午节。

在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还有驱瘟、戒鬼、祛病的作用。

2.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具特色的节日。

端午节时,人们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吃粽子、挂艾叶、赛龙舟、冲凉水、蒸香包等。

其中,吃粽子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它是一种用箬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的食物。

粽子里面的馅料因地理环境和习俗习惯不同而不同,但都是特别的美味。

3. 端午节的传统饮食在端午节当中,要吃粽子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除了吃粽子之外,许多地方还有自己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

如湖南的“牛肉粽”,福建的“岭南肉粽”,广西的“法红粽”等等。

除了这些传统的食品之外,还有一些地方人们会煮蛋,或者煮粥等等,彰显了节日的浓浓文化底蕴。

4. 端午节的民间文化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端午节传统,如南方地区的赛龙舟、吃粽子,北方地区则有鸟枪冶等传统。

此外,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有标志性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器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民艺术的特色。

5.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其文化意义在于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新和发展。

总结: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2023年最新的端午节是 关于端午节

2023年最新的端午节是 关于端午节

2023年最新的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2023年端午节的日期:2023年06月25日星期四 (庚子年(鼠年)五月初五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4]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23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23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介绍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指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所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有40项项目被列入该名录,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技艺、节庆习俗等各个方面。

这些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二、全面评估1. 丰富多彩的项目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项目涉及广泛,包括中国丝绸、昆曲、春节民俗、粤剧、端午节、北京热干面等。

这些项目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手工艺技艺到民俗节庆,从戏曲表演到饮食文化,每一项都承载着特定历史、地域和民俗的精髓。

通过对这些项目的评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

2. 保护与传承的挑战然而,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平衡,如何将这些项目传承给下一代,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三、文章撰写1. 昆曲:千年绝韵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昆曲是一项备受关注的项目。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昆曲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的音乐、舞蹈、唱腔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戏曲文化的生动写照。

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发扬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我们亟待面对的课题。

2. 端午节:传统习俗与现代挑战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端午节是一项代表性的传统民俗项目。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一系列传统习俗。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挖掘端午节的传统价值,让这一节日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端午节的五个习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五个习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的五个习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秦皇岛“秦皇望海祈福习俗”、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共同营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的节庆氛围。

一、秦皇望海祈福习俗“望海祈福”是秦皇岛地区悠久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早、也最为详尽的望海祈福活动。

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由传统民俗“逛码头”发展而来。

每年端午节,冀东一带人们赶到秦皇岛海港逛码头,观景、购物。

近年来,“逛码头”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从“求仙”逐渐发展为祝愿国泰民安,祈求幸福祥和之意。

两千年前的历史故事秦皇岛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帝王名字命名的城市。

传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去海上寻找仙药,以求长生不老。

后来有人从海里打捞起一座明代的石碑,上面记录着秦始皇求仙的故事。

传言与历史相叠加,石碑被捞起的地方被称为秦皇求仙入海处,也成就了秦皇岛市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

“求仙入海”景区的园子并不大,里面有求仙殿,还有一些秦始皇有关的主题建筑。

从园区的后门出来就到了海滨,景区修建了一处长长的木桥直通到大海深处,称为求仙桥。

走上求仙桥,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海风,很难想象,2000多年前,雄心伟略的秦始皇真的从此处下海寻求长生不老药吗?或者,他派人出海真的是为了求仙吗?还是他要在海上继续他的疆域探索?并不是只有中国,在海的另一边,韩国和日本对这段历史也有记忆。

“徐福公园”、“徐福登陆处”“、徐福研究会”就是明显的痕迹,而且当地依然有着徐福及所率众人的后裔,每年两国都会不少人来到这里一起参加当地举办的“求仙望海”主题活动。

中国望海祈福第一地近年来,海港区每年都会举办以“望海”为主题的旅游节。

“最早的时候叫‘望海大会’,后来叫‘求仙节’,再后来又改成‘望海祈福旅游节’。

望海祈福是冀东一代的民俗,最早也是起源于秦始皇派童男童女求仙的故事,家长们到海边祈祷自己的孩子能平安回来。

非遗中的端午 《人民日报》(2018年06月18日06 版)

非遗中的端午 《人民日报》(2018年06月18日06 版)

非遗中的端午《人民日报》(2018年06月18日06 版)编者按:石榴花开的时节,端午来临。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深厚情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划龙舟、插艾草、沐兰汤、吃粽子、挂香囊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与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在保护与传承中,端午节延续着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也不断融入了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心愿。

小贴士·端午叫法农历五月初五这一节日,有许多不同的叫法。

端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夏历以地支纪月,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

除此之外,端午节的叫法还有:端阳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

陆地巡游泽林街头拥彩舟本报记者范昊天每逢端午,热火朝天的赛龙舟是我国很多地方的一项传统习俗。

可是,你见过游“旱龙舟”吗?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泽林镇的老百姓称这天为“大端午”,人们会将扎制的旱龙舟进行祭祀开光、打醮、朝舟、巡游和饯舟等祈愿仪式,纪念屈原。

2014年,泽林旱龙舟以端午民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含彩球的金龙,张牙舞爪,十分威武;长达7米的船身上,栩栩如生的神像一个个立了起来……端午临近,刘桂生正在家中加紧赶制旱龙舟。

不久前,刘桂生被公布为该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整个旱龙舟分为龙头、中仓、大亭、小亭、龙尾、船底等8个部分,长约7米,高“龙”为中心,72尊神像环绕。

舟身下层有24名”,代表一年12个月。

“艾烟袅袅漫街头,旱地千人拥彩舟。

沐浴春风祈祷福,归来精魄畹田稠。

”龙舟制作完成后,先被放在泽林老街上有200多年历史的兴隆寺中。

农历五月十五一大清早,老街上家家户户门前摆好香案、水果、腊鱼腊肉等祭祀品,迎接旱龙舟的到来。

端午节的来历简介

端午节的来历简介

端午节的来历简介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又叫端阳节、午时节、五月节、端午节、浴兰节。

它是流行于中国和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

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菖蒲。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批准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起源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以下我为大家介绍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并力主联齐抗秦,但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

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终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人民非常悲伤,他们去汨罗江边吊唁。

渔民划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扔到江里,让鱼虾吃饱了也咬不到屈博士的尸体。

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

由于害怕饭团被龙吃掉,人们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的主意,这后来发展成了粽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都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端午节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端午节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端午节入选世界非遗名录近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履行机构宣布,“端午节”正式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这让千百年来一直承载中国文化的端午节更加重要和值得珍视。

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据传为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从此开始有人们端午节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绝大多数都与屈原有关。

一般认为,公元前278年,楚怀王信任奸臣宫之奇,将屈原流放到遥远的楚国南岳湘水之畔。

屈原于湘江中投身自尽,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以龙舟竞渡、赛艇、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来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端午节是中国人中传统的文化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端午节的传承至今,已经演化许多不同的活动和习俗,这些习俗往往是与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产生共鸣的产物。

如在南方,人们会扎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在北方,人们则更喜欢以淀粉糯米来制作粽子。

在广西壮族、云南白族、四川彝族、江西、福建等地,人们甚至还有穿着艾草腰间叩击人体中的“三焦穴”来祈祷健康、避恶灾的习俗。

端午节作为一种中国古老的文化传承,已经对世界各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也是端午节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开始了解并学习端午节的文化。

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和欧洲国家,都存在一些重要的中国人社区。

这些社区利用端午节,来加深本地区的华人和民众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同时,一些西方国家的非华裔居民也加入了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活动中。

这次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名录,有助于全世界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对于古老文化传承的独有见解和思考。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更加珍视自己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弘扬好、保护好母亲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遗产。

总之,端午节可以说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端午节文化遗产保护探访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地方

端午节文化遗产保护探访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地方

端午节文化遗产保护探访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地方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源远流长、民俗丰富。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中国的各地区、各民族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庆祝这一重要的文化传承。

正因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将探访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背后故事,并介绍相关保护措施。

一、端午节的历史与传统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据传,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古代,屈原是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由于遭受背叛,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划龙舟、赛龙舟,并举行纪念仪式。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传统。

其中包括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佩戴五彩丝线等。

端午节是一个家庭聚会的时刻,人们通常会回家与亲人团聚,共同庆祝节日,共同享受传统美食和活动带来的欢乐。

二、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决定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将端午节列入非遗名录可以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社会共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端午节纳入世界非遗名录,可以进一步推广和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多的认可和了解。

其次,将端午节列入非遗名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

面临着现代化进程的冲击,许多传统的节日渐渐失去了原本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将端午节列入非遗名录,可以引起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推动有关部门加强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保护,确保这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得到合理的保存。

三、保护端午节文化遗产的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端午节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保护。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明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1.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2 623336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上此前已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我国目前共有2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获得通过,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该公约于2006年4月生效,截至2009年9月17日,已有116个国家加入。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谈判及其实施细则制定的全部过程,成为较早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并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履约内容。

此次我国25个项目的成功入选,是我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专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

这些项目的申报成功,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崇高荣誉,不仅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且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端午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了吗_端午节

端午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了吗_端午节

端午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了吗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一个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流传着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端午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了吗?就让小编来告诉你。

端午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了吗中国20xx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当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继20xx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

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

据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

20xx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

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xx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

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20xx 年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20xx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

端午节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共同申报,共包括4部分内容,分别是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 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 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 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 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 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 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 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 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 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 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 斗鸡赶兔等。

, 五 毒 灵 符 。 女 月 五 “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 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 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 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 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 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 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 节也称“菖蒲节”
•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 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 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 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 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 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 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 原因。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 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在阿 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 国占据22项,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 剪纸等均名列其中。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 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
•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 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 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 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 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 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 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 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 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 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 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 数了。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桃枝 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 麦儿黄。这儿端阳,那 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 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 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 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 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 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 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 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 咸蛋粽等等。

浴 ” 。 “ 午 日 以 兰 :
云 俗 。 汉 代
为 人 以 兰 草
皮 肤 病 多 汤 发 沐 季 浴 节 去 , 污 古 是 , 夏 仲 值 时 午 端
浴 兰 节
节 ” 。 一 天 为 称 这 故
日 时 , 阳 重 人 “ 天 中 , 五 天 月 中 五 , 为 认 人 古
天 中 节


《 大 汤 沐 礼 》 戴
• 凉 茶 采 嫩 树 叶 、 一 些 北 方 。
• 礼 》 、 朱 的 砂 酒 , 。 俗 古 记 载
• , 端 午 日 洗 浴 兰 一 。 汤

端 午
这 是 最 古 老 的 端 午
的 卫 生 习 俗
挂艾草、菖蒲、 挂艾草、菖蒲、榕枝
•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 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 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 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 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 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 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 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 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 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 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 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 驱邪却鬼”。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 ———端午节
目录大纲
• • • • • • 基本信息 名称由来 节日别称 节日习俗和文化 节日意义 中国端午申遗
基本信息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 节、五日节、艾节、端五、 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 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 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 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 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 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 毒剂的古代,用雄 黄泡酒,可以祛毒 解痒。未到喝酒年 龄的小孩子,大人 则给他们的额头、 耳鼻、手足心等处 涂抹上雄黄酒,意 在消毒防病,虫豸 不叮。
与端午相关的诗词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 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 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中国端午申遗
• 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 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该项目由湖 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申报的遗产名 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 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 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 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 “打包”。2009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 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 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 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也 就 渐 渐

之 转
“ 午 ” 。 五 ”
思 ,
念 屈 原 的 节 、 日 ! 蛋 节 等 等 。 纪 五 节 灯 日 、
地 腊 节 、 诗 午 人 节 、 龙 女 日 、 午 、 节 儿 、 节 日 、 节 兰
浴 舟 节 、
龙 夏 节 、 五 浴 兰 节 、 屈 原 日 、 、 节 蒲 、 节 菖 、 节 月

女 儿 节 。 ” 。 出 嫁 女 亦 各 研 极 态
尽 俗 自 五 月 初 一 至 初 五 归 宁 。 因 呼 为 女 , 闺 小 饰 , 日
宛 儿 节 , 系
女 明 沈 端 午 索 宛 ” , 戴 杂 艾 叶 记 》 : 称 。 署 之 《 榜 粽 节 儿 节 “ 解 又 有
下 粽 叶 古 的 长 度 、 长 者 为 , 胜 的 有 游 比 较 戏 , 各 人 故 解 时 粽 吃 端 午 人 粽 节
音 五 也 。 ” 单 , 盖 端 字 五 五 月 为
《 燕 京 岁 了 时 现 记 》 的 记 载 : 端 午 ” “ 初 。 “ 在 成 变
演 , 因 此 “ 端
月 而 按 照 历 法
因 此 “ 端 五 五 月 ” 就 正 是 是 “ 初
• “ 端 ” 字 有 “ 初 ” 的 始 意
名 称 由 来
健 康 采 也 有 药 好 处 。 茶 喝 。 这 对 凉 熬 , 草 野
东 野 潮 州 一 带 , , 人 们 去 郊 外 。 山 广 叶 茶 成 制 晾 蒸 叶 菜
地 区 , 喜 于 端 午
④ 采 茶 、 制
以 酒 洒 喷 。
③ 饮 蒲 酒 、 雄 黄
是 《 大 戴
② 沐 兰 汤
节 俗 之
① 采 药 。
饮雄黄酒
•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 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 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 酒,病魔都远走”。雄黄 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 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 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 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 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 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 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 治皮肤病。
节日习俗
• • • • • • • 佩饰 禳解、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挂艾草、菖蒲、 挂艾草、菖蒲、榕枝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 斗草 吃五黄 其他
配饰
•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 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 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 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 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 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 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 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 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 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 内容十分广泛。
斗草
•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 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 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 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 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 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 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 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 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 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 《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 嬉。”
重 之 五 节 。 、 重 午 节 、 天 中 节 、 、 阳 节 端 、 五 节 端 如 有 最
达 所 二 十 多 统 个 堪 称 节 法 日 别 名 , 多 最 , 日 中 叫 节 传 有
据 统 计 端 午 节 的 名 称 在 我 国

节日别称
节 有 ” 。 地 方 也 叫 五 “ 五 月 , ” 午 重 , 、 农 节 “ 重 相 五 , “ 重 又 名 、 五 , 支 。 初 好 日 些 ” 或 节 , 五 月 二 ” 五 月 气 午 十 节 称 阳 天 个 午 是 仲 顺 》 , 记 正 一 端 午 音 为 同 五 月 , 属 阳 故 午 节 “ 端 , 顺 节 故 午 历 重 午 五 为 日 子 登 高 的 第 五 月 登 高 时 岁 的 正 是 , 它 上 , 夏 楚 仲 荆 夏 阳 在 , 因 《 据 节 载 端 阳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