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 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 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 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 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 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 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 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 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 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 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 斗鸡赶兔等。
•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 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 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 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 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 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 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 原因。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 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在阿 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 国占据22项,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 剪纸等均名列其中。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 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中国端午申遗
• 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 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该项目由湖 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申报的遗产名 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 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 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 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 “打包”。2009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 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 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 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雄黄酒
•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 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 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 酒,病魔都远走”。雄黄 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 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 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 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 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 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 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 治皮肤病。
” 也 就 渐 渐

之 转
“ 午 ” 。 五 ”
思 ,
念 屈 原 的 节 、 日 ! 蛋 节 等 等 。 纪 五 节 灯 日 、
地 腊 节 、 诗 午 人 节 、 龙 女 日 、 午 、 节 儿 、 节 日 、 节 兰
浴 舟 节 、
龙 夏 节 、 五 浴 兰 节 、 屈 原 日 、 、 节 蒲 、 节 菖 、 节 月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 ———端午节
目录大纲
• • • • • • 基本信息 名称由来 节日别称 节日习俗和文化 节日意义 中国端午申遗
基本信息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 节、五日节、艾节、端五、 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 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 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 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 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 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桃枝 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 麦儿黄。这儿端阳,那 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 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 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 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 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 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 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 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 咸蛋粽等等。
浴 ” 。 “ 午 日 以 兰 :
云 俗 。 汉 代
为 人 以 兰 草
皮 肤 病 多 汤 发 沐 季 浴 节 去 , 污 古 是 , 夏 仲 值 时 午 端
浴 兰 节
节 ” 。 一 天 为 称 这 故
日 时 , 阳 重 人 “ 天 中 , 五 天 月 中 五 , 为 认 人 古
天 中 节


《 大 汤 沐 礼 》 戴
重 之 五 节 。 、 重 午 节 、 天 中 节 、 、 阳 节 端 、 五 节 端 如 有 最
达 所 二 十 多 统 个 堪 称 节 法 日 别 名 , 多 最 , 日 中 叫 节 传 有
据 统 计 端 午 节 的 名 称 在 我 国

节日别称
节 有 ” 。 地 方 也 叫 五 “ 五 月 , ” 午 重 , 、 农 节 “ 重 相 五 , “ 重 又 名 、 五 , 支 。 初 好 日 些 ” 或 节 , 五 月 二 ” 五 月 气 午 十 节 称 阳 天 个 午 是 仲 顺 》 , 记 正 一 端 午 音 为 同 五 月 , 属 阳 故 午 节 “ 端 , 顺 节 故 午 历 重 午 五 为 日 子 登 高 的 第 五 月 登 高 时 岁 的 正 是 , 它 上 , 夏 楚 仲 荆 夏 阳 在 , 因 《 据 节 载 端 阳 • •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
•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 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 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 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 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 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 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 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 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 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 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 数了。
• 凉 茶 采 嫩 树 叶 、 一 些 北 方 。
• 礼 》 、 朱 的 砂 酒 , 。 俗 古 记 载
• , 端 午 日 洗 浴 兰 一 。 汤

端 午
这 是 最 古 老 的 端 午
的 卫 生 习 俗
挂艾草、菖蒲、 挂艾草、菖蒲、榕枝
•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 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 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 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 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 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 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 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 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 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 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 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 驱邪却鬼”。
•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 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 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 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 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 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 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 (“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 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 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 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 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女 儿 节 。 ” 。 出 嫁 女 亦 各 研 极 态
尽 俗 自 五 月 初 一 至 初 五 归 宁 。 因 呼 为 女 , 闺 小 饰 , 日
宛 儿 节 , 系
女 明 沈 端 午 索 宛 ” , 戴 杂 艾 叶 记 》 : 称 。 署 之 《 榜 粽 节 儿 节 “ 解 又 有
下 粽 叶 古 的 长 度 、 长 者 为 , 胜 的 有 游 比 较 戏 , 各 人 故 解 时 粽 吃 端 午 人 粽 节
节日习俗
• • • • • • • 佩饰 禳解、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挂艾草、菖蒲、 挂艾草、菖蒲、榕枝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 斗草 吃五黄 其他
配饰
•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 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 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 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 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健 康 采 也 有 药 好 处 。 茶 喝 。 这 对 凉 熬 , 草 野
东 野 潮 州 一 带 , , 人 们 去 郊 外 。 山 广 叶 茶 成 制 晾 蒸 叶 菜
地 区 , 喜 于 端 午
④ 采 茶 、 制
以 酒 洒 喷 。
③ 饮 蒲 酒 、 雄 黄
是 《 大 戴
② 沐 兰 汤
节 俗 之
① 采 药 。

, 五 毒 灵 符 。 女 月 五 “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 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 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 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 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 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 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 节也称“菖蒲节”
•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 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 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 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 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 《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音 五 也 。 ” 单 , 盖 端 字 五 五 月 为
《 燕 京 岁 了 时 现 记 》 的 记 载 : 端 午 ” “ 初 。 “ 在 成 变
演 , 因 此 “ 端
月 而 按 照 历 法
因 此 “ 端 五 五 月 ” 就 正 是 是 “ 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端 ” 字 有 “ 初 ” 的 始 意
名 称 由 来
禳解、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 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 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 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 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 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 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 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 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 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 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 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 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 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 内容十分广泛。
斗草
•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 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 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 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 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 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 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 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 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 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 《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 嬉。”
•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 毒剂的古代,用雄 黄泡酒,可以祛毒 解痒。未到喝酒年 龄的小孩子,大人 则给他们的额头、 耳鼻、手足心等处 涂抹上雄黄酒,意 在消毒防病,虫豸 不叮。
与端午相关的诗词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 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 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