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材分析小学优秀公开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析

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措施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

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每课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每课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全单元】》精品PPT优质课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全单元】》精品PPT优质课件
新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测量【全单元】》 精品PPT优质课件
优 翼
3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优 翼
复习导入
要想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用什 么工具呢?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 长度单位?
米和厘米
新知探究 知识点1:毫米的认识 (教材第21页例1)
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新知探究
知识小结
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100
米 10 分米 10 厘米 10 毫米 1000
对应练习 (教材第23页做一做)
7分米=( 70 )厘米 5米=( 50 )分米 60毫米=( 6 )厘米
巩固练习
1、在
(教材第25页第8题)
里填上“>”“<”或“=”。
5分米 > 5毫米 8毫米 < 2厘米 6厘米 = 60毫米 1米 > 7分米 9毫米< 3分米 4分米 < 4米
2.一本《学练优》的厚度约是6( C )。
A、米
B、厘米 C、毫米
3. 10枚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0( A )。
A、毫米 B、厘米
C、米
拓展练习
4、
铁钉长( 1 )厘米( 7 )毫米 忽视起点的位置而产生错误。起点是1厘米处, 终点是2厘米7毫米处,所以铁钉长度要用终点 长度减起点长度,所以是1厘米7毫米长。
我量出的长 是……
数学书的厚度不 到1厘米,怎么 办?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或者要求量 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新知探究 知识点2: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 还有什么刻度?
新知探究
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小格? 1厘米=10毫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9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9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学科:数学课题:毫米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在研究新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以及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并掌握了一些测量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常接触到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比如在超市购物时看到的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的重量单位。

然而,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质量单位吨的接触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以及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本单元的研究不仅是学生今后研究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实际测量的过程,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并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学生应该了解常用长度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够恰当地选择单位。

数学思考:学生应该能够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并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学生应该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或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惯。

教学重点:学生应该了解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的进率及换算,以及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学生应该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并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1.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2.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教材分析 (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教材分析 (3)

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还学会了一些测量方法。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接触得比较多:我们在超市看到各种食品的包装袋上就标注着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如一包方便面100克,一袋饺子1千克,一袋面25千克等;我们所用的直尺就以厘米作单位,周围的建筑物一般都以米作单位,如广场上的罗马柱高19. 56米、教学楼大约高10米等。

然而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学生接触得就比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

教材分析:
“测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实践性比较强。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贡量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知道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数学思考: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一些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单位或质量单位。

教学重点:
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7课时
1.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2.千米的认识……………………………………3课时
3.吨的认识………………………………………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