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观
#《中国文化概观》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观复资料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哲学思潮。
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称为“三玄”。
所以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
魏晋玄学有三个主要的流派:(1)以玄学创始人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贵无派。
主张“以无为本”,“凡有皆始于无”,代表作有何晏的《道德论》、王弼《老子注》、《周易注》。
(2)向秀和郭象。
他们主张“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万物是突然自生自得的。
”(3)裴頠的崇有派,认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
故始生者,自生也。
”“自生而必体有”(他们的自生是在现有物体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三派,前两派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三派是唯物主义的。
玄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探讨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追求在情感之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形成了“重自然”轻雕饰的美学观念。
玄学对魏晋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有很大影响。
比如魏晋时名士阮籍、嵇康、陶渊明及竹林七贤,他们纵情山水,放任个性,对功名漫不经心,力求超脱现实。
这些都是深受“贵无(虚无主义)”思想影响的。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的过程。
由于这个过程是艰难缓慢的,渐渐渗透的,故称“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使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1、文化的定义广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特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10秋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绪论:一、名词: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3、中国文化二、简单:1、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继续发展时期的标志2、人本主义精神第一章: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二、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影响三、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四、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二章:一、1、先秦自学2、魏晋玄学3、隋唐佛学4、宋明理学5、乾嘉朴学二、先秦哲学思想:1、五行说2、《周易》的辩证法3、老子的道家思想4、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三、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1、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天人感应说;任性说;伦理学说2、王允的哲学思想3、宋明理学的概念四、明末清初王夫子的哲学思想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简答)六、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简答)第三章:一、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简答)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与规范(简答)三、名词:道德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1、三纲五常的内容2、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简答)第四章:一、中国原始宗教的类型二、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简答)三、佛教的基本教义:1、四谛说2、八正道3、缘起论4、因果报应5、六道轮回论6、业力说四、简答: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与民俗第五章:一、秦汉至清鸦片战争前的法文化:1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秋冬行刑2、明朝于洪武七年的《大明律》二、简答: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第八章:一、夏商及西周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的教育体系二、汉代教育制度(基本内容)三、隋唐教育制度(基本内容)四、唐代教育制度(基本内容)五、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名词);2、科举制度的发展阶段(选择)六、先秦教育思想:1、《学记》的教育思想(选择)七、隋唐宋明教育思想:1、论道德教育思想(基本内容);2、论读书法(基本内容)第七章:一、《诗经》的基本知识;屈原的代表作二、“文以载道”与文学的教化、实用功能三、“诗言志” “诗缘情”与文学的表现特征四、文学风格的丰富性五、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六、中国纯铜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借鉴作用七、中国传统文学的世界性意义第八章:一、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吴道子的绘画成就和代表作;张择端的绘画成就;郑板桥的绘画成就(填空):欧阳询的书法成就;米蒂的书法成就;二、音乐艺术成就:三、戏曲艺术成就:1、京剧的成就(填空)第九章:一、魏晋南北朝史学(简答);隋唐五代史学(简答);宋元史学(成就的特征)二、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1、编年体2、编年体的发源;3、纪传体与史记的关系;4、纪事本末体;典志体(典制通史)三、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简答)第十章:一、中国传统的五礼(填空)二、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填空、列举)第十一章:一、礼制与服饰花纹(选择)二、饮料(填空)三、古代的交通工具(列举)四、中国的传统节日(列举)第十二章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奠基;2、秦汉时期--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形成二、中国古代主要科技成就:1、秦汉时期对天象的观测更为准确2、1280年的《授时历)3、九章算术4、医药学(填空)5、农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6、四大发明三、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选择)四、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简答)第十三章: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东亚的传播:1、鉴真和尚二、明清禁教与西学东渐: 1、利玛窦(填空)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简答、选择)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简答)。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中国文化概观课程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3.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4.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二、简答题1.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中国文化概观形考1-2
国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试11.中国哲学发生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A2.夏、商、西周时代,“礼”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以协调人们之间的等级关系。
判断题(5分)A.错B.对正确答案:B3.孔子提出“无为而治”方针,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B4.《左传》属于编年体史书。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A5.“五常”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A6.《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白话讽刺小说,其作者为著名作家施耐庵。
判断题(5分)A.错B.对正确答案:A7.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基础、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指的是:多选题(5分)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尚书正确答案:A B C D8.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五千年来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多选题(5分)A.温暖期B.方志时期C.寒暖交错期D.仪器观测期正确答案:A B C D9.下面哪些是表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正面因素()多选题(5分)A.舍生取义B.先天下之忧而忧C.国家兴亡,匹夫有责D.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正确答案:A B C10.“紫气东来”一词的来源与()有关。
单选题(5分)A.老子B.孟子C.庄子D.孔子正确答案:A11.司马谈()提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单选题(5分)A.《淮南子•要略》B.《汉书•艺文志》C.《过秦论》D.《论六家之要指》正确答案:D12.《兰亭序》是哪位著名书法家作品?单选题(5分)A.颜真卿B.王羲之C.王献之D.柳公权正确答案:B13.()最能体现中国画之精髓。
单选题(5分)A.山水画B.人物画C.写意画D.花鸟画正确答案:A14.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单选题(5分)A.朱熹C.程颐D.荀子正确答案:C15.有“画圣”之称的唐代画家是( )单选题(5分)A.阎立本B.吴道子C.李思训D.王维正确答案:B16.“岁寒三友”指的是()单选题(5分)A.梅、兰、竹B.兰、竹、菊C.兰、松、竹D.梅、松、竹正确答案:D17.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单选题(5分)A.二元对立B.辩证逻辑C.天人合一D.三足鼎立正确答案:C18.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主张。
中国文化概观
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
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所有类型的文化。
文明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摆脱动物界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的范畴,人类经过蒙昧、野蛮,才到达文明时代,所以说,它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指自古至今在中国疆域内由诸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又称作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是以国别来区分的文化。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的自然地理系统。
自然环境给人类文化创造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舞台,它是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前提之一。
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确立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它的根源就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
《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年间镌刻的一件含有传播目的的文字巨作。
从熹平四年开始,到光和六年完成,八年间镌刻了《周易》、《尚经》、《诗经》、《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古代经典。
从此以后经典文字的使用都以《熹平石经》为准。
作为文字规范的《熹平石经》,其传播之广泛是空前的。
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
甲指“龟甲”,骨指“兽骨”。
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形体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与图画十分相似,简练线条描摹出的生动形象。
金文金文即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铜器铭文。
商周时代称铜为金,故称为“金文”。
因为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金文使用的时间长,地域广,所以具有多种特点。
行书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字体。
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一般说行书多指行草。
行书的主要特点是:线条简洁连贯,形体活泼,姿态生动,书写便利,易于辨识,因此是日常交际中应用最广、深受人们喜爱的字体。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特质。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元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此外,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衍生变迁的历史轨迹及其内在特质的系统梳理,帮助学生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对古代思想文化进行现代性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批判意识。
这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也为他们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如何学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预习和复习:在上课前,预习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参加课堂讨论: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观点和看法,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做笔记和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笔记,将重点内容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或总结,方便日后查阅和复习。
4. 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除了教材之外,还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著、论文、杂志等,拓宽知识面。
5. 参观实地考察:如果有机会,可以参观一些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等,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6. 加入相关社团和组织:加入学校的中国传统文化社团或者参加相关的文化活动,与其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一起交流学习。
7. 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关注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众号、网站、论坛等,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
8. 坚持学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地学习。
(三)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学习的好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其独特之处,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填空1.1.文化三现象包括文化三现象包括文化三现象包括((物态文化 方式文化 精神文化 )2.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华夏文化形成 华夷文化融合 中亚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四个时期。
四个时期。
3.3.宗法制形成于_宗法制形成于_西周_代,_秦_代以后名存实亡。
_代以后名存实亡。
4.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科举制。
5.5.思维是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6.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武功”拓疆期,后为利用“文治”交流期。
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武功”拓疆期,后为利用“文治”交流期。
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武功”拓疆期,后为利用“文治”交流期。
7.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
8.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9.9.周易揭示了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周易揭示了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周易揭示了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10.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 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本体,即“世界本原”时期。
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本体,即“世界本原”时期。
11.11.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2.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 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3.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周敦颐__。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绪论:一、名词: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涵十分广泛,其层次结构则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狭义文化则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模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2、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选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二、简单:1、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继续发展时期的标志2、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第一章: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答:1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①.早期农耕文化的发生和发展;②.农耕文化重心南移;③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2.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3.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影响。
①中国文化的农耕性.②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3.宗庙祭祀制(二)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守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2.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3.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中国文化概观
2-10、孔、孟、荀诸子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答: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这是一个颇为关键的运思理路,也是领会孔子人性理论的钥匙。
孔子关于仁、礼等许多致思都是以性善作为依凭,从性善的前提推导出来的。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用水必然向下这样一种现象来说明人性善的必然性,但他难以回答社会现实中人们的恶行。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心)是善的,是与禽兽不同的,由于有的人不知道保守自己的本心,不知道加强自己的善性,而把本心放了,把本性灭了,结果变得和禽兽差不多了。
因此,人要成其为人,要想使自己不走向禽兽的境地,就要努力保守人的本性。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后天的人为而形成的。
荀子认为人之所以由性恶变成性善,完全是后天礼法教育的结果。
尽管荀子认为尽管人的本性是恶的,但他认为人的本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通过礼法的教化,化性起伪,就可以变恶的本性为向善的本性。
3-1、简析道家“无为”、“自为”、“无不为”等思想的内涵。
答: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
道家首先认定世界的本质是道,无为指的是人类没有能力左右道的运行,既不能增加道的内涵,也不能忽略道的存在,因此面对道,人类无能为力。
于是无为。
老子文化设计的要义,在君主“无为”而民“自为”,亦即以限定君主的方式为民众的“自为”提供前提。
“无为”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指道孕育,衣养万物,并顺物之性让其充分发展,此外不再另有目的与作为。
“无不为”是说道由“无为”而成就了万物生命和世界之美,最终达到目的。
老子认为:人只有处处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取得自由。
深刻的意识到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的统一。
此即“无为”而正是由于“无为”道又达到了“无不为”成就了万物的生长和世界之美“成功遂事”最终达到了目的。
中国文化概观
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化的理解“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
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
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
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
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思想的启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
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民俗等。
3.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2.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中国历史,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提问: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它在世界文化中占据怎样的地位?二、讲授新课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哲学:介绍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 文学:讲解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及其代表作品。
- 艺术:介绍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
- 历史: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 民俗:介绍传统节日、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民俗文化。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并分享讨论成果。
2. 诗词朗诵:邀请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1.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等。
-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如中国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名词解释及论述资料)
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1.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观电大论坛
中国文化概观电大论坛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观电大论坛1.为什么说“孝”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提倡的必要?答题要点: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
“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
“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2.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有哪些方面?答题要点:(1)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
(大型祭祀中,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巫史接着酒劲,才敢跟神交通,也只有在酒醉迷狂之中才会发生与神交通的幻觉。
)(2)理性化特征;(3)士文化特色。
3.如何正确认识“中庸”这一哲学思想?答题要点:(1)中庸思想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的亲和力,能求同存异,万流并包。
(2)中庸的思想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不偏颇、不怨尤,入情尽理、内外兼顾。
(3)中庸如同调和剂,消解了封建社会的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促成了其稳定与平和。
(4)“中庸”文化,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影响至为深重。
在中庸的基础上形成了“官本位”文化,极大催发出中国人的主奴性。
(5)中庸扼杀了个体的个性,由于中庸之道讲求传统的延续性和恒久性,因此,中庸往往跟保守密切相关。
4.谈谈你对君子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
答题要点:(1)从文化特性上讲,中国古代的君子被界定为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君子必须表现出“谦谦”的风范;在封建法制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时候,君子被看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以道德人格感召着社会成员,从而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
(2)君子与“小人”的划分被“义”“利”之别,因此,在新的经济生活中,萌生出新的“君子”,他们有经济事例,以融通的观念看待义利,于关键食客,能舍利取义,在精神上与“君子”相通,却又具有时代气息。
(3)今天我们谈到君子,不再指那种受过上等封建教育的谦谦君子,而更注重个体的人格魅力和出众的才华。
5.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答题要点:(1)“和”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基因。
2023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
2023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
【最新版】
目录
1.2023 年中国文化概观概述
2.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3.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4.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5.中国文化的当代挑战与未来展望
正文
【2023 年中国文化概观概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 2023 年,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作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探讨: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内涵、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播以及中国文化的当代挑战与未来展望。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重视道德教化等方面。
中国文化的内涵则涵盖了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
【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如先秦诸子百家、汉唐盛世、宋明理学等。
在这些历史时期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
重要影响。
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作用。
同时,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中国文化的当代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等带来的挑战。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我们需要正视这些挑战,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同时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共22页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汉语的文化信息 (二)汉语中谐音的文化意蕴
·谐音体现了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鹿——禄 ·谐音体现了民族思维的特点:棺材——死亡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二节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汉字的起源
·结绳说 ·八卦说 ·仓颉造字说 ·起一成文说 ·图画记事说 ·契刻说
第一节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汉语的历史和特点 (四)汉语的特点
·语音: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汇:基本词汇稳定;新词不断产生;有些词汇消亡 ·语法: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二节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汉字的发展演变
·商代的甲骨文 ·周代的金文 ·秦代的小篆 ·汉代的隶书 ·魏晋至今的楷书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二节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汉语的形体结构
·象形:日、月等 ·指事:一、二、三等 ·会意:林、休等 ·形声:江、河等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 ·凶礼,指丧葬。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 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嘉礼:内容较为复杂,婚礼、冠礼、飨宴、立储、庆贺、交游等都在此列。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礼制文化
第三节 礼器、礼服和礼乐 一、礼器 (一)酒器
·盛酒:尊、壶、觥、方彝
尊
壶
觥
国开2023中国文化概观形考1
国开2023我国文化概观形考1我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它融合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民族、地域、社会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成果,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
国开2023的我国文化概观形考1,是对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进行考察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国开2023我国文化概观形考1的相关内容。
一、对我国文化概念的理解我国文化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概念,它包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礼仪、风俗等多个方面。
在国开2023我国文化概观形考1中,首先需要对我国文化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国文化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还包括了当代我国所创造的现代文化。
在回答考题时,学生需要全面而深入地阐述我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展现对我国文化概念的全面理解。
二、我国文化的历史与传统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传统,这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开2023我国文化概观形考1中,学生需要对我国文化的历史和传统有着清晰的认识。
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到秦汉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再到现代的文化创新,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来展现对我国文化历史与传统的全面理解,体现对我国文化的认知与感悟。
三、我国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符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在国开2023我国文化概观形考1中,学生需要对我国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符号有着清晰的认识。
从北方的汉族文化,到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我国文化呈现出了多样性与包容性。
龙、凤、熊猫、紫禁城等文化符号也成为了我国文化的代表性标志。
学生需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剖析和对文化符号的理解,来展现对我国文化地域特色与文化符号的理解与把握。
四、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新我国的传统文化深厚而丰富,我国也在不断进行着现代文化的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件
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其特点是以词牌为载体,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反映社会现实。宋词在内容上多涉及离别、相思、感怀等情感主题,语言则优美婉约。
元曲
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形式自由、语言通俗易懂。元曲在内容上多涉及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斗争。
科学观
中国传统艺术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溯至甲骨文和金文。它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注重笔画的力度、结构和气韵,风格各异,如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书法家通过精心构思和创作,将文字书写得优美流畅,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私学制度
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所办学校的一种,相对于官学而言,起源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自隋唐开始实行,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形式。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红楼梦》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国绘画艺术注重表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通过笔墨的运用来传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详细描述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种类型。它强调画面的意境和气韵生动,注重笔墨的运用和色彩的搭配。画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或人物形象,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指南针
陶瓷
中国陶瓷工艺历史悠久,以景德镇瓷器最为著名,其白瓷、青瓷和彩瓷等工艺品深受世界各地收藏家喜爱。
刺绣
中国刺绣工艺独特,以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名绣最为著名,其细腻的针法和丰富的图案深受赞誉。
最新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必备复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中国文化概观复习题考试考点归纳总结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
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所有类型的文化。
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摆脱动物界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的范畴,人类经过蒙昧、野蛮,才到达文明时代,所以说,它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
中国文化是指自古至今在中国疆域内由诸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又称作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是以国别来区分的文化。
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的自然地理系统。
自然环境给人类文化创造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舞台,它是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前提之一。
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确立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它的根源就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
《熹平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年间镌刻的一件含有传播目的的文字巨作。
从熹平四年开始,到光和六年完成,八年间镌刻了《周易》、《尚经》、《诗经》、《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古代经典。
从此以后经典文字的使用都以《熹平石经》为准。
作为文字规范的《熹平石经》,其传播之广泛是空前的。
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
甲指“龟甲”,骨指“兽骨”。
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形体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与图画十分相似,简练线条描摹出的生动形象。
金文即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铜器铭文。
商周时代称铜为金,故称为“金文”。
因为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金文使用的时间长,地域广,所以具有多种特点。
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字体。
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一般说行书多指行草。
行书的主要特点是:线条简洁连贯,形体活泼,姿态生动,书写便利,易于辨识,因此是日常交际中应用最广、深受人们喜爱的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观任务一一、单项选择题(共7题,每题3分)第1题公元前134年,( D.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我,罢黜黄老等百家之言,尊崇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第2题( A. “礼乐”)是西周文化突出的特点,它对中华民族的作用是化导群伦。
第3题“三皇五帝”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是指( A. 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第4题科举制产生于(B. 晋),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晚清,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第5题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A. 两汉)时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第6题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的通道,带来的最显著的结果是( A. 佛教)的传入.第7题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的(B. 基本形态奠基期)。
二、多项选择题(共6题,每题3分)第8题属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明成就的是( A. 原始农业 B. 制陶 C. 石器的磨制及钻孔)。
第9题秦朝的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是指(A. 丞相 B. 太尉D. 御史大夫)。
第10题史学家徐旭升将传说时代的人群分为(A. 华厦人群C. 东夷人群 D. 苗蛮人群)等不同的集团。
第11题属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的是( A. 生存的需求B. 人群的交汇和碰撞 C. 地理环境)。
第12题中国古代社会数千年形成的显著的特征有( A. 乡土性特征 B. 社会阶级的“单线索”特征C. 社会关系上强烈的宗族血缘意识特征)第13题社会公权力对社会的控制可分为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
下列属于直接控制的是( B. 法律控制C. 军事控制 D. 政治控制)。
三、判断题(共7题,每题3分)第14题中国文化的发展大势是由东南向西北推进,这样的趋势实际是政治、经济、文化曲折发展的反映。
错第15题宗法制是政治化了的血缘关系体系,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确立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对第16题远古时期青藏高原的生存环境要比现在优越,那里孕育过灿烂的文化,如河姆渡文化。
错第17题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人;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对第18题周礼对古代中原各国具有“人文化成”的作用。
因为礼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树立、确定了社会所应遵循的生活交往的规范。
对第19题两汉时代是经学的时代,西汉盛行的是古文经学,与东汉流行的今文经学有分别。
错第20题周礼对古代中原各国具有“人文化成”的作用,而对边远的邦国,化导的意义不大。
错主观题共4题(满分40分)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第21题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官员与平民均可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
(5分)科举制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延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经历了1300年。
虽然存在着诸多弊端,但它对中国文化发展还是具有深远的意义:(5分)一、科举制最大的优点是公平,读书人可以经由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决定于出身门第,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
二、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三、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所以科举制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第22题简述“文化”的含义。
【参考答案】文化即人文化成,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类化。
(2分)分广义与狭义。
广义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其体现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4分)狭义文化:排除上述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而专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
(4分)第23题简述西周分封制及其文化意义。
【参考答案】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性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目的是保护周室,稳固周王朝政治。
(4分)分封制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意义:(6分)一、分封制承认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周人没有把被征服的族群全部变成奴隶踩在脚下,而是通过婚姻等方式削平不同人群的族姓界限,走向融合。
形成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形成。
二、分封制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形成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分封制下各诸侯国有自己的土地、军队、人民,但又必须拱卫周王朝的权益。
三、分封制激发了人群的历史创造力。
西周分邦建国,目的是“屏蕃周室”,采用什么手段,全由各国自定,这激发人的智慧与力量。
以《诗》、《书》为代表的西周政典文化、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都是分封制激发的结果。
第24题什么是“礼乐文明”?【参考答案】“礼乐文明”是建立在西周社会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文化系统,具有强烈的中国特征,其基本内容包括诸多典礼仪式(如:祭天地典礼、祭祖典礼、乡饮酒礼、燕礼、籍田礼、大蒐礼、冠礼、婚礼及各种丧葬之礼等)及相关的歌唱舞乐(与各种典礼相关的歌唱舞乐)。
(4分)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礼乐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它的基本精神是追求社会和谐,它寓文明礼仪于吃饭、射箭、婚丧等平凡的活动中,具有强烈的人间色彩。
(3分)“礼乐文明”诞生于西周,为走上统一化进程的中华民族确立了独特的生活方向,是后续中国文明发展的基础。
(3分)任务二客观题共20题(满分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7题,每题3分)第1题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是( C. 墨子)。
第2题商鞅变法的实质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 C. 农战)。
第3题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个社会文化鼎盛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西汉“文景之治”,第二个时期是唐代( C. 贞观之治)。
第4题春秋战国时期,站在下层民众的立场发言的学术派别是(A. 墨家)。
第5题( A.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概念。
第6题中国古代“文治政府”的“仁义治民、强调礼乐教化”的基本框架是西汉初的( A. 贾谊)提出来的。
第7题《管子》学派重视财富积累对富国强兵的作用,强调(B. 各业的并兴)。
二、多项选择题(共6题,每题3分)第8题“隋唐新制”是指在隋朝创立、在唐朝继续补充完善的新的政治制度。
下列属于“隋唐新制”的是:(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 C. 租庸调制)第9题商鞅时期重农主义的表现是(A. 驱农归战 B. 利出一孔)。
第10题请我国古代“国人”在邦国中有“三询”之权。
“三询”指(B. 询国危 C. 询国迁 D. 询立君。
)。
第11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古代“大同”社会理想的是(C. 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 “天下为公”)。
第12题“小康”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
这个理想社会的特征是(A. 天下为家B. 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C. 货力为己 D. 礼仪以为纪)。
第13题西汉时期重农主义的表现是( C. 迫使农民唯农是务 D.对工商业实施禁榷制度)。
三、判断题(共7题,每题3分)第14题周人的重农与战国时法家的重农主义等同,都是国家权利膨胀的表现。
错第15题《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理想,有对现实的深刻不满,同时也折射出大同理想的光芒。
对第16题“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是墨家(墨子)的基本思想。
对第17题《管子》的轻重之术并不汲汲于武力征服天下,而更热衷于在经济上使他国臣服的商战。
对第18题墨家的“非攻”,具有鲜明的反战态度,是墨家本着自己的立场,对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的主张。
对第19题“仁”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儒家政治设计中最核心的理念。
对第20题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可与儒家等量齐观,它的影响比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小得多。
错主观题共4题(满分40分)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第21题简述“天下”观念的含义。
【参考答案】在天下观念中,中国人是把自己视作世界中心的,而且认为自己的德行、文明最高。
(4分)天下观的第一层含义:“天下”有其中心,中心在今天的洛阳,洛阳又称“中国”。
周人亦即“中国”人对四夷人群,因其远近距离而有不同的待遇,对“中国”进贡和其他礼数上可以有不同要求,越远承担的义务就越少。
只要尽到了他们应尽的义务,就不应讨伐他们。
(3分)天下的第二层含义:作为天下中心文明人群,在对待四裔人群上,要坚持“修文德以来之”的原则。
天下观念在古代并不是一种征服概念,不是用强力迫使人遵从我的文明方式,它强调的是文明吸附的力量。
认为王朝作为天下的中心,要凝聚天下,必须以德服人。
(3分)第22题什么是“文治政府”?“文治政府”有何特征?【参考答案】“文治政府”即实施“文德”之治来实行对天下的征服的政府。
(4分)“文治政府”的基本特征是:(6分)一、地方实行郡县制、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
二、是以儒家所设计的政治理念为大方向,“仁义”治民,强调礼乐教化,具有治国理念上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
三、文治政府的行政者是一个庞大的官僚群体,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政府的官僚体系人员基本以儒生为主体。
第23题孔子认为“仁”的最高境界与最低要求是什么?【参考答案】孔子认为,“仁”的最高境界是认识到修身以成仁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为“仁”者要从立志做起,“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讲信、义、智、勇等一切“修己以安百姓”的德行,浇灌志仁行仁的“君子”精神,以塑造“杀身成仁”的坚强的主体意志,永远走在追求仁之理想境界的路途上。
(7分)“仁”的最低境界的要求是“仁者不贪”。
这也是仁政实施的基本条件。
(3分)第24题有何谓“国人”?在我国古代,“国人”在政治上有哪些表现?【参考答案】国人,就是西周时住在城郭里面的随诸侯封建邦国的贵族与普通的民众。
这些人是封建国家国邑体系的基础。
(4分)春秋以前,国人大众是一个政治经济上颇能捍卫自己的社会群体;(6分)一、“国人”在政治上具有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等“三询”之权。
询国危即国家遇到灾难的时候,要向民众征求意见;询国迁即国家若迁都,要征求国人的意见;询立君即特殊情况下,民众对君主的确立有参与权力。
二、“国人”在贵族内部的斗争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国人”的力量不仅可以影响国内,还可以影响异邦诸侯的决策。
春秋以后,“国人”被贵族收买与控制,变为一群被动的农民。
任务三客观题共20题(满分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7题,每题3分)第1题下列文学样式中,属于士大夫文学的是(A. 诗歌)。
第2题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常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的结局,很少有一悲到底的文学,这体现了中国文学( B. 尚善)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