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标注[1]
参考文献标注[1]
参考文献标注是指在论文中引用其他文献,需要标注出来源的方法。
通常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通常采用数字标注法,即在文中引用到某一文献时,用方括号将该文献的编号标注在相应的位置。
例如:[1]。
同时,在论文的末尾,需要列出所有的参考文献,按照文献的引用顺序编号,并给出详细的文献信息,包括作者、题名、出版物名称、出版时间等。
在文科论文中,参考文献标注通常采用著者-日期法,即在文中引用到某一文献时,用括号将该文献的作者和出版日期标注在相应的位置。
例如:(Smith, 2005)。
参考文献列表也需要按照著者-日期的方式列出,给出详细的文献信息。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参考文献标注,都需要确保标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确保论文的学术性和可信度。
- 1 -。
参考文献引用[1,2]
参考文献引用[1,2]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王五. "如何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优秀论文,2020: 1-10.[2] 王麻子,赵六,钱七. "写作技巧对文章表达的影响." 学术研究,2019: 20-30.标题:如何让文章更具人情味引言:写作是一门艺术,通过文字传递信息和情感是作者的目标之一。
然而,如何让文章更具人情味,引起读者的共鸣,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使文章更富有情感,让读者感受到真人叙述的魅力。
1.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能够赋予文字更多的情感色彩,增强读者的感知体验。
例如,可以用"阳光洒在大地上,犹如母亲的温暖拥抱"来形容温暖的场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柔软与温情。
2.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是文章的灵魂,通过细腻的描写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不仅仅描述"花开了",而是可以写"春风吹过,花瓣轻轻绽放,如雪般洁白,散发出阵阵芳香,整个花坛都被春天的气息所包围",这样的描写能够更好地传递作者的感受。
3.运用感叹句和疑问句感叹句和疑问句能够增加文章的表达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多么美丽的世界啊!为什么我们总是忽视这些美好的事物呢?"这样的句子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使文章更具人情味。
4.借助个人经历和故事个人经历和故事是表达情感的有力工具,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别人的真实故事,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和生动。
例如,通过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友情的理解和珍惜,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结论:让文章更具人情味是一项需要技巧的工作,但通过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注重细节描写、运用感叹句和疑问句以及借助个人经历和故事,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生动,引起读者的共鸣。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一)马列原著和党的文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新中华报》1939年5月10日。
8.《毛泽东选集》第1—4卷1991年版,第5卷1996年版,人民出版社。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0.《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年版,第3卷1993年版,人民出版社。
1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0日。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 2010年7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8. 李长春发表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说明,人民网2011年10月27日,/xxfb/xwzx/whxw/201110/t20111027-132395.html1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的参考⽂献参考⽂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著作或论⽂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征引过的⽂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后参考⽂献中。
按照字⾯的意思,参考⽂献是⽂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献。
论⽂的参考⽂献1 参考⽂献: [1]Ronald WRebore. Human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in Education(6th Edition)[M]. Boston:Allyn &Bacon,Pearson Education, Inc.,20xx [2]C Chadwick, P Cappelli. Alternative to Generic Strategy Typologies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999 [3]宋本江胡跃福:⼈才招聘,另请⾼明还是⾃⼰培养[J].中国⼈才,20xx(8) [4]丁敬平:向跨国公司学习什么[J].中国企业家,20xx(11) [5]程桢贾雅军:企业内部⼈才资源的运⽤[J].经济问题,20xx(11) [6]安鸿章:企业⼈才聘任的两种模式[J].中国⼈才,20xx(4) [1]亚瑟W⼩舍曼:乔治W勃兰德·斯科特A斯奈尔著张⽂贤主译:⼈⼒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学出版社,20xx [2]魏峰李赕张⽂贤:国内外⼼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管理科学学报,20xx(10) [3]陈加洲:凌⽂辁&⽅俐洛.组织中的⼼理契约,管理科学学报, 20xx,4(2) [4]陈加洲凌⽂辁·⽅俐洛:企业员⼯⼼理契约的结构维度. ⼼理学报, 20xx,35(3) 参考⽂献: [1]王刚编著:《把握好⽤⼈的技巧与管⼈的学问》.地震出版社,20xx年2⽉ [2]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的真理》.中信出版社,20xx年9⽉ [3]李诚主编:《⼈⼒资源管理的12堂课》.中信出版社,20xx年11⽉ [4]吴志明著:《员⼯招聘与选拔实务⼿册.机械⼯业出版社,20xx年1⽉ [5]赵曙明:《⼈⼒资源管理研究》.中国⼈民⼤学出版社,20xx年 [6]詹姆斯.W.沃克:《⼈⼒资源战略》.中国⼈民⼤学出版社,20xx年1⽉ [7]罗布.⼽菲:《⼈员管理》.中国⼈民⼤学出版社,20xx年01⽉论⽂的参考⽂献2 [1]林红梅.“⽣态⽂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xx(5):92-93. [2]杨多贵,周志⽥,陈劭锋.我国⼈与⾃然和谐发展⾯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xx(4):6-12. [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惠,译,长春:吉林⼈民出版社, 20xx. [4]卢风,肖葳.应⽤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学出版社, 20xx. [5]李培超.⾃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民出版社,20xx:16. [6]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J].⾏政与法,20xx(1):97-9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民出版社,1971:1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民出版社,1971:519. [9]何怀宏.⽣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学出版社,20xx:15.(责任编辑:1011)论⽂的参考⽂献3 学术研究应精确、有据、坦诚、创新和积累。
参考文献[1][2][3]的字号间距
参考文献[1][2][3]的字号间距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字体: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另外文献总数量超过20篇,且至少有3~8篇英文文献。
除英文以外的其他文字的参考文献需译为英文并在该文献的后面加“in”以说明原文字。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1[1]汪向乐,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2]徐兰清,护理人员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112-113.[3]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4]徐斌,吴爱勤.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166-167.[5]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0,17(2):66.[6]吴清平.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1997,14(3):104.[7]符霞叶瑞繁,医科大学五年制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2,9(4):51.[8]陈妙研,王海燕,祝一虹.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分析.医学与社会杂志,2003,16(3):43.[9]曹枫林,历萍,高庆岭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试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2):83.[10]徐华芬,沈晓红,护理系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3,4,(2):7.[11]赵国军,姜凌雪,赵红莲.北京市本专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18(2):138.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2[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3[1]狄晗.心理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2]李祺,刘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8).[3]王金祥.医学院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05).[4]杨鹏.临床医学实习生心理浅析及应对方法[J].中外医学研究.2011(23).[5]蒋彩凤,姚明荣,施斌,姚定康,谢渭芬.加强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9(02).[6]程晓娟,唐绍洪.论勤工助学对推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05).[7]马金耀,崔开艳,王D.实习期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方式及个体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06).[8]肖F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9]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10]赵鑫.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7.[11]颜意娜.体育活动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6(06).[12]马志青,李晓斌,刘丽宁,任建宇.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关怀[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01).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4[1]吴清兰.大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南方论刊,2008(12).[2]陈灵泉,王迅,成宏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04).[3]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4]代东航.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5]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吴继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省思[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冯亚莉,石丹妮.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途径[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4).[8]丁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7):65-69.[9]黄海.思想政治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10]许素梅.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3).[12]任祥华,张丽华.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3]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3).[14]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15]涂明华,杨耀防,姚果原等.医学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梁忆非,杨国宏,王静.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5[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6[1] 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 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3] 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7[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4]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5]徐光新.学校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6]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8]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高等教育出版社.[9]李祚,张开荆.心理危机干预[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0]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M].高教出版社.[11]朱永新.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张保平.犯罪心理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3]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5]冯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6]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17]尾形佳晃.三分钟爱上心理学[M].。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1] 邹红烨, 李为民, 刘敏.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J].水利天地,1997年06期;26-27[2] 郭正兴,李金根主编.建筑施工[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 石名磊,龚维明等编.基础工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主编.2003.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叶作楷主编.土木工程施工[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6] 邵全,韦敏才主编.土力学与基础工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7] 陈树华主编.《建筑地基基础》[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11]建筑工程做法(L06J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13]肖桃李.《建筑工程定额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对照——应用实例详解》.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黄伟典.《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5]马淑敏. 浅析工程造价的控制的重点[J]. 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 2006,(02)[16]叶峰. 浅析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J]. 山西建筑, 2007,(32)[17]孟丽. 浅谈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J]. 山西建筑.2007,33(17):270-271[18]沈杰.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9]江苏省建设厅.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表.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20]建设部.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21]刘钟莹,卜龙章主编. 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参考文献1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标准[S].广东:南方电网,2004.[2]郭永基.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上、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Ali A. Chowdhury,Don O. Koval.配电系统可靠性实践方法及应用[M].王守相,李志新.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4]谢开贵,胡博.超(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优化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5]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7]安剑,孙秀梅,巩建华.Visual Basic项目开发案例全程实录(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王金娟.太原地区220KV赵匡架空线状态评估研究与应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4.[9]董邦洲.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及隐形故障诊断[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7.[10]何迎春.基于故障树的架空输电线路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11]张宁.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可靠性的FTA法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7.[12]赵联英.塞北地区50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价及对策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13]张彤.考虑特殊区段的架空输电线路可靠性评估与检修决策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14]卢乐书,陈振辉,张杰.OPGW光缆用于高压架空线路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10):73-75.[15]李洋,王彦卿.超声波、紫外技术在配网架空线路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4,(04):9-11.[16]丁陶.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视频在线监测系统开发和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0):143-145.[17]王彪,张艳军.红外测温技术在架空输电线路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电力技术,2014,33(04):18-20.[18]祁树文,高山,梁晓亮.基于GPRS技术的架空输电线路故障在线监测系统[J].吉林电力,2008,36(02):45-46.[19]黄文焘,邰能灵,范春菊.基于杆塔结构力学测量的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24):71-76.[20]乐振春,刘文韬,赵文彬.基于图像识别的嵌入式架空线路监测系统[J].华东电力,2014,42(01):61-66.[21]王敩青,戴栋等.基于在线监测系统的输电线路覆冰数据统计与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2,38(11):3000-3007.[22]张予.架空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在线监测系统[J].高电压技术,2008,34(09):1992-1995.[23]王孔森,孙旭日,盛戈皞等.架空输电线路导线弧垂在线监测误差分析及方法比较[J].高压电器,2014,50(04):27-34.[24]杨之望,薛伍德.架空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J].华东电力,2013,41(04):780-785.[25]郭昊坤,衡思坤.架空输电线路导线舞动在线监测系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4):3464-3467.[26]张喜泽,张大义,蔡丹宙等.大跨越导线测振及监测技术研究[J].电线电缆,2011,(05):42-45.[27]周海滨,董明,任重等.振动频谱法在架空输电线路张力检测中的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2,(04):12-18.[28]陈琦.对输配电线路故障的在线监测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2).[29]裴慧坤,岳鑫桂.智能故障定位监测系统在高压架空线路跳闸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7):98-99.[30]何清,汪涛,金涛等.输电线路覆冰监测技术[J].湖北电力,2009,33(01):16-17[31]陈金熠,范春菊,胡天强等.考虑架空输电线路状态的线路覆冰监测系统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15):93-98.[32]彭向阳,周华敏,郑晓光.架空线路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分析[J].电力建设,2009,30(09):20-24.[33]郑耀华.架空输电线路走廊树障在线监测关键技术研究[J].核电信息,2014,(24):150-151.[34]孙凤杰,赵孟丹,刘威等.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研究[J].南方电网技术,2012,6(04):17-22.[35]王秋瑾.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09,7(11):59-62.[36]ZhouJing,GuLongfei,LiWei.A Centralized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System ofTransmission Lines in Mined-out Area[A].2011 6TH IEEE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2011:2774-2777.[37]DengYuanjing,RenXichun, Xia Kaiquan.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Corridor Inspection[A]. AER-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C].2014,1111-1114.[38]Kumar Pradeep,SinghAsheesh K. Single Measurement Based Mechanical State Estimation for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Level Spans[A]. IEEE International Energy Conference[C].2014,633-637.[39]WeiZhen-Bo,GongHui,JiangLe,prehensive risk based operational status assessment of transmission line[C]. IEEE International Energy Conference[C].2014,232-237.[40]WangKongsen,ShengGehao,al.Operation risk assessment of a transmission line dynamic line rating system[J].DianliXitongZidonghua/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23):11-16.[41]ZhangJiangang,SunPeng,al.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the online monitoring and condition assessment expert system oftransmission lin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2013,12(17):4192-4195.[42]HaoBing,ZhiLi.Wire suspension system based on fault tree analysis running condition assessment[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1401-1402.[43]Qin W.,MengF,al.Transmission Lines Operating Relia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Real-time Power Flow[A].2012:606-610.[44]阳林,郝艳捧,李立浧等.采用多变量模糊控制的输电线路覆冰状态评估[J].高电压技术,2010,36(12) :2996-3001.[45]吕静芸,韩富春.Vague集相似度量分析在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中的应用[J].电气技术,2008,(03):73-81.[46]姜涛,韩富春,范卫星.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J].电气技术,2007,(04) :58-60.[47]韩富春,周林伟,贾雷亮,周国华.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架空线路运行状态的评价[J].高电压技术,2009,35(2):399-402.[48]万龙,韩富春,张强.基于不确定层次分析法的架空输电线路综合评价[J].电力学报,2007,22(02):180-183.[49]韩富春,董邦洲,贾雷亮等.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8,20(01):101-104.[50]张鑫,韩富春.基于蒙特卡罗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模型[J].电气技术,2007,(04):74-78.[51]郭晓敏,韩富春,简靖森等.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架空输电线路的可靠性评估[J].电气技术,2006,(07):39-41.[52]宫宇,王奇.一种新颖的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方法[J].电磁避雷器,2015,(06):18-23.[53]王成江,李红艳,范开明等.基于Delphi法和分层模型的输电线路状态评价[J].三峡大学学报,2012,34(05):52-57.[54]何乐彰,张忠会,张琪琪.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输电线路状态评估[J].电力与能源,2014,35(03):349-352.[55]王奇,钱海,常安,宋云海等.基于数字电网统一功能架构的高压输电架空线路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华东电力,2014,42(4):698-703.[56]刘泽坤,于虹,郭铁桥.电网状态评估防范体系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J].云南电力技术,2014,42(04):49-52.[57]冯剑飞,王臻卓.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架空输电线路状态评估[J].机电信息,2011,(24):66-67.[58]纪航,刘新平,杨庆华,孟夏卿.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超高压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方法思考[J].华东电力,2009,37(07) :1122-1126.[59]韩富春,张宁,童国力等.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的FTA法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38(01):45-47.[60]陈丽娟,李霞.2011年全国输变电设施可靠性分析[J].中国电力,2012,45(07):89-93.[61]张逸群,张金光,郑福斌.输电线路运行档案智能化管理与状态评估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电气技术,2010,(05):68-71.[62]韩富春,刘亚新等.老旧架空输电线路评估状态标准的研究[J].山西电力,2005,(06):1-3.[63]李冰然,夏临闽,赵晶晶.基于模糊评价和风险矩阵的输电线路风险评估[J].电力与能源,2014,35(06):672-677.[64]张宁,韩富春,童国力等.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的可靠性评价[J].山西电力,2006(05):9-10.[65]杨帆,查星,黄江龙等.基于贝叶斯网络和分层模型的输电线路状态评估[J].电子世界,2014,(11):41-42.[66]王洪,柳亦兵,董玉明等.基于短期振动测量数据的线路振动状态评估方法[J].电网技术,2008,32(12):12-16.[67]段晓丽.基于模糊理论的输电线路覆冰状态评估模型研究[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08):4-7.[68]童国力,韩富春.输电导线防舞的双向稳定性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38(6):517-520.[69]黄志煊.浅析10kV配网架空线路的运行维护与检修[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5):69-70.[70]张颖,于红丽,舒彬等.利用OPPC技术实现架空线路实时全程测温与通信的研究[J].2012,(09):26-30.[71]童国力,王金娟.均布荷载架空线路应力状态方程的近似处理[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9,40(4):407-410.[72]王瑞珏,桑赵刚,布春明.架空线路现有在线监测系统应用情况分析[A].2010年全国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458-462.[73]周健科,沈佩琦.架空线路故障在线监测系统四遥功能的实现[J].浙江电力,2013,(12):24-26.[74]邱兵涛,李永飚.架空线路防污闪及防覆冰措施和方法[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9):94-96.[75]李文群.架空输电线路的健康状态和风险评估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4,(8):69.[76]沈鑫,王昕,刘清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架空输电线路监测与研究[A].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3,718-725.[77]赵广平.关于输电线路检修部分问题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4):95-96.[78]黄新波,刘家兵,蔡伟,王小敬.电力架空线路覆冰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电网技术,2008,32(04):23-28.[79]胡兵,夏涛,薛志鹏等.一种计及检修风险的配电网检修优化方法[J].华东电力,2013,41(04):802-807.[80]卓勇,史晓红.输电架空线路覆冰实时监测和防治方案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01):12-15.[81]汤洪峰.浅析架空输电线路状态检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2):176-177.[82]李昭廷,郝艳捧,李立浧等.利用远程系统的输电线路覆冰厚度图像识别[J].高电压技术,2011,37(09):2288-2293.[83]孙羽,王秀丽,王建学等.架空线路覆冰闪络跳闸特性分析与风险建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31):149-158.[84]徐鹏,王钢.架空线路电弧故障的非线性估计单端测距方法[J].电网技术,2007,31(11):82-87.[85]石峰,刘哲,朱学成等.架空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探索[J].黑龙江电力,2006,28(06):452-454.[86]阳林,郝艳捧.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覆冰力学计算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39):100-105.[87]盛戈皞,江秀臣,曾奕等.架空输电线路运行和故障综合监测评估系统[J].高电压技术,2007,33(08):183-186.[88]阳林,郝艳捧等.架空输电线路覆冰状态评估模糊专家系统[J].高电压技术,2011,37(12):3028-3035.[89]薛宇箭,赵彦平.架空输电线覆冰和融冰仿真软件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1,(36):38-40.[90]孙羽,王秀丽.冰灾天气下架空线路倒塔断线风险评估[J].东北电力技术,2013,(11):1-7.。
参考文献引用[1,2]
参考文献引用[1,2]参考文献:1.李晓华,张大明.语言与认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范晔,张成亮,杨洪宾,等.认知神经科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概论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而认知则是人类思维和心智活动的核心。
因此,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思维过程、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探讨语言和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讨论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语言和认知的相互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之一,通过语言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他人,并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
然而,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认知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理解能力。
在语言习得阶段,儿童从无语到会语的过程中,语言和认知的互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晓华和张大明的研究指出,语言习得与认知能力的发展相互依赖,语言的学习可以促进认知的发展,而认知的发展也会促进语言的学习[1]。
儿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学习语言,这一过程依赖于他们的认知能力。
同时,语言的学习也推动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语言的学习,儿童能够表达和组织自己的思想,这对于他们认知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此外,语言在思维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范晔等人的研究探讨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他们提出了“语言相对论”的概念,认为语言结构和语言方式对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和演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
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例如,一些语言中存在更多的时态和语气的变化,因此说这些语言的人更加注重时间的概念和表达,这从侧面反映了语言对于人类思维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方向虽然在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上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语言学习对于认知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1
文献注释[1] 郭怀成,廖红,环境教育教师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5。
[2] 郭怀成,廖红,环境教育教师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9。
[3] 郭子义,韦薇,环境化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
[4] 郭怀成,廖红,环境教育教师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5。
[5] 环境教育中心,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
[6] 戴树桂,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7] 王志贤,哲里木报,内蒙古通辽日报社,1995-5-10,第一版。
[8] 马宏树,环境保护知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52。
[9] 周鼎元,环境化学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3。
[10] 戴树桂,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5。
[11] 郭子义,韦薇,环境化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6。
[12] 郭子义,韦薇,环境化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8。
[13] 郭子义,韦薇,环境化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9。
[14] 丁一汇,关注气候变化,央视国际网络,2002-12-25,09:24。
[15] 郭子义,韦薇,环境化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7。
[16] 戴树桂,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7。
[17] 央视国际网络,厄尔尼诺现象,央视国际网络,2002-01-22,14:46。
[18] 任今航,厄尔尼诺活动有周期,央视国际网络,2002-11-19,10:38。
[19] 李莽,秘鲁南部水灾严重,央视国际网络,2003-02-05,02:40。
[20] 辛梓,森林大火不断澳大利亚烟熏火燎,央视国际网络,2003-01-18,11:34。
[21] 李莽,智利和阿根廷遭受严重洪灾,央视国际网络,2002-1-16,21:29。
[22] 郭怀成,廖红,环境教育教师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3。
参考文献怎么标注[1]
参考文献怎么标注[1]
论文正文中需按出现顺序标识参考文献编号,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置于所引内容最末端,按上标处理。
同一篇文献在文中如多处引用,选择其一最主要的地方加注就可以,其它地方无需标注。
小米电脑,Win10,Word2019,方法如下:
1、将鼠标光标移动到需要加入参考文献标注的地方。
2、依次点击菜单项“引用”-“脚注”-“插入脚注”,这时会在当前页末尾插入一个文献注释,在此处输入引用文献的相关说明。
3、在插入一脚注的同时,在刚才要引用标注的地方会显示一个数字1。
4、鼠标指针停留在这个数字1上会显示文献引用的说明内容。
5、将光标移动到第2处需要引用文献的地方,依次点击“引用”-“脚注”-“插入脚注”,默认会插入标注2。
全文中引用文献只能按顺序标注,论文中引用文献原文应加引号;若引用原意,文前用冒号或逗号,不用引号。
日语论文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日本語文献)青木昌彦(1996)「メインバンク・システムのモニタリング機能としての特徴」青木・パトリック, H. 編著『日本のメインバンク・システム』東洋経済新報社。
青木昌彦・奥野正寛(1996)『経済システムの比較制度分析』東京大学出版会。
安室憲一(2003)『中国企業の競争力-「世界の工場」のビジネスモデル』日本経済新聞社。
石田英夫編著(1994)『国際人事』中央経済社。
稲上毅(1985)「技術者派遣業の成長と人事管理:機械設計業M社の事例研究」『日本労働協会雑誌』No.318。
稲上毅・藤本真(2005)「序論外資系企業の経営と雇用」労働政策研究報告書No.20『外資系医薬関連企業の経営・人事労務管理・労使関係―ケーススタディを中心に―』労働政策研究・研修機構所収。
井上裕介、有馬基之、中野貴比呂、茨木秀行(2006)「企業の賃金決定行動の変化とその背景」『経済財政分析ディスカッションペーパー』内閣府政策統括官室(経済財政分析担当)。
猪木武徳(2001)「人材の価値を左右するもの」『一橋ビジネスレビュー』49巻1号pp.4-14。
今野浩一郎(2003)「コンピテンシーショック」『日本労働研究雑誌』No.514。
李永俊(2002)「労働市場の二極化と長期雇用システム」大阪大学経済研究所Discussion Paper No. 563。
ヴォーゲル, S.(2006)『新日本の時代』平尾光司訳、日本経済新聞社。
梅崎修・中嶋哲夫・松繁寿和(2003)「人事評価の決定過程企業内マイクロデータによる分析」『日本労務学会誌』第5巻1号pp. 33-42。
梅崎修・中嶋哲夫(2005)「評価者負担が評価行動に与える影響人事マイクロ・データとアンケート調査の統計分析」『日本労働研究雑誌』No.545。
王保林(2001)『中国における市場分断』日本経済評論社。
大竹文雄・唐渡広志(2003)「成果主義的賃金制度と労働意欲」『経済研究』2003年7月、Vol. 54, No.3, pp. 1-20。
主要(学习)参考文献
主要(学习)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1985年8月1日2. 《小学思想品德课与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版。
3.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版。
4.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
6.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7.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版。
8. 教育部组编:《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
9.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见《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1996年第1期。
10. 教育部:《中等师范学校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
12.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
1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
14. ½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16日15.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年12月24日16. 钟启全,张华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8. 钟启全等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9. 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0. 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1.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参考文献1
绪论1.卢云主编. 法学基础理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孙国华主编. 法学基础理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3.乔克裕主编. 法理学教程.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沈宗灵,张文显编. 法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沈宗灵主编. 法学基础理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张文显主编. 法理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7.张文显主编. 法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张光博主编. 法理学.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9.范健,张仲秋,杨春福编著. 法理学——法的历史,理论与运行.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周永坤著. 法理学——全球视野.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1.徐显明主编法理学教程.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2.张薇薇. 存在纯粹的法理学吗?——关于法理学方法论的一种社会实证的观点. 中外法学, 2000(2)13.白建军. 论法律实证分析. 中国法学,2000(4)14.王麟. 法学知识的属性与进步. 法律科学,2000(2)15.朱景文. 关于法理学向何处去的一点看法. 法学, 2000(2)16.苏力. 语境论——一种法律制度研究的进路和方法. 中外法学,2000(1)17.刘星. 西方法学中的“解构”运动. 中外法学,2001(5)18.杜宴林, 张文显. 后现代方法与法学研究式的转向. 金陵法律评论, 2001春季号19.葛洪义. 法学研究中的认识论问题. 法学研究, 2001(2)20.张文显,于宁. 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中国法学, 2001(1)第一篇法的一般原理第一章社会调整与法的产生1.张晋藩,张希坡等主编. 中国法制史第一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12.尤俊意. 恢复,发展和开拓. 中国法学理论研究二十年. 政治与法律,1998(6)3.刘翰,吴大英. 也谈法的阶级性. 法学研究,1980(3)4.吕世伦主编. 现代西方法学流派.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5.齐延平. 打破陈旧僵化模式发展我国法学理论. 中国法学,1988(6)6.朱景文. 现代西方法社会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7.朱景文主编. 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8.陈守一. 关于法学理论更新的几个问题. 法学杂志,1986(4)9.李茂管. 关于法的本质属性的探讨. 中国法学,1988(1)10.沈宗灵. 现代西方法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张宗厚. 法学理论必须更新. 中国法学,1988(1)12.郑成良. ‘统治阶级意志论’析辩. 中国法学,1989(1)13.周长岭. 法律的起源. 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14.周凤举. 论现代法的精神. 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15.周凤举. 法单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吗?——兼论法的社会性. 法学研究,1980(1)16.倪正茂. 论法的起源. 上海社会科学,1981(2)17.郭宇昭.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 法学研究,1983(4)18.郭宇昭. 再论法的概念,法学研究. 1985(6)19.郭宇昭. 法的基本概念的再探讨. 中国法学,1988(2)20.谢石松. 再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观. 法学评论,1998(6)21.[日]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2.[英]梅因. 古代法.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3.[英]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24.[美] E. A. 霍贝尔,初民的法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3第二章法的概念和本质1.公丕祥.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述论. 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2.王勇飞编. 法学基础理论参考资料(修订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文正邦. 当代法哲学研究与探索. 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94.吕世伦主编. 当代西方理论法学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孙国华主编.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原理. 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6.张文显. 法学基本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7.张文显.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8.[苏]雅维茨,朱景文译,法的一般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9.[日]千叶正士,强世功等译. 法律多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0.[英]罗杰·科特威尔,潘大松等译. 法律社会学导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1.[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姬敬武译.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美]马丁·P·戈尔丁,齐海滨译. 法律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 13.[美]I·R·麦克尼尔,雷喜宁,潘勤译. 新社会契约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4.[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张志铭译. 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5.[美]D·J·布莱克,唐越,苏力译. 法律的运作行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6.[美]格兰特·吉尔莫,曹士兵等译. 契约的死亡,民商法论从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7.[德]马克斯·韦伯,张乃根译. 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8.刘瀚,吴大英. 也谈法的阶级性,法学研究,1983(3)19.孙国华,朱景文. 试论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法学研究,1982(4)20.周凤举. 法单纯是阶级斗争工具吗?——兼论法的社会性,法学研究,1980(1)21.郭宇昭. 试论法的概念,法学研究,1981(2)22.黄子鸿. 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问题的讨论综述,法学,1983(9)第三章法的作用与价值1.孙国华. 法理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孙国华,朱景文. 法理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沈宗灵 . 法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张文显 . 法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葛洪义. 法理学.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徐国栋. 民法基本原则解释.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7.陈春龙 . 法律规范作用新探. 现代法学,1990(4)8.郭宇昭. 如何认识法的社会调整职能. 当代法学,1991(2)9.郑兴昆 . 论法律预测及其作用.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2)10.黎明郭治国 . 论法的价值的动态过程及功能. 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4(1)11.孙育玮,钱福臣. 论法的作用. 求是学刊.,1994(1)12.宋陪章,王立春. 浅论法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三大作用. 政法论丛,1995(4)13.李力. 论法律的功能. 四川大学学报,1995(3)14.李龙. 论法学在国家决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2)15.刘作翔. 论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6(2)16.张耕 .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中国法学,1996(3)17.胡水君. 法律局限性探讨. 法学天地,1996(1)18.汪太贤. 论当代法学的功能.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3)19.付子堂,胡仁智. 论法律的社会功能.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4)20.倪正茂 . 论科技法的激励原理. 中国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3)21.付子堂 . 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功能问题. 郑州大学学报, 1999(9)22.付子堂胡仁智. 关于法律功能实现的若干思考. 法学评论,1999(5)23.郭道晖. 多元社会中法的本质与功能——第二次亚洲法哲学大会述评,中外法学,1999(3)24.付子堂. 论知识经济时代法律对科技行为的调整功能. 法商研究,2000(1)25.黄建武. 试论法律对自由的确认与调整. 中山大学学报,2000(1)第四章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1.丁以升. 中国法理学问题研究.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王勇飞,张贵成主编. 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3.丘陵. 外国法律能综合移植吗. 高校理论战线,1993(6)4.刘延余. 评法制概念的广狭二义说. 学习与探索,1980(3)5.吕世伦,公丕祥主编. 现代理论法学原理. 合肥,徽大学出版社,1996 6.孙国华主编,沈宗灵副主编. 法学基础理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7.孙国华. 法制与法治不应混同. 中国法学,1993(11)8.孙国华主编. 法理学教程(第六章).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9.孙国华主编.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原理. 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10.孙国华. 当前我国法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法学家,1996(4)11.孙国华,朱景文主编. 法理学(第四章).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朱景文. 比较法导论(第四章).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13.朱景文. 关于法制和法治的几个理论问题. 中外法学,1995(4)14,朱景文. 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5.陈守一,张宏生. 法学基础理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6.陈金钊. 法制及其意义——法律解释问题研究. 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17.杜立夫,董和平,容泽,仲秋石,陈开先. 中国法学大论战,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18.李步云. . 什么是法制. 百科知识,1979(1)19.李步云,吴大英. 再谈法制概念的广义与狭义——答刘延余同志. 学习与探索,1981(6)20.李步云著. 法制民主自由.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1.李步云. 关于法系的几个问题——兼谈判例法在中国的运用. 中国法学,1990(1)22.李步云. 法制的概念,走向法治,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3.李昌道. 对旧法不能批判地继承,只能借鉴. 法学研究,1979(3)24.李茂管. 法制能包括法律意识吗?. 争鸣,1982(2)25.李曙光. 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取向. 法学,1994(4)26.沈宗灵主编. 法学基础理论(第七,十四章).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7.沈宗灵. ‘法制’,‘法治’,‘人治’. 的词义分析. 法学研究,1989(4)28.沈宗灵. 比较法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国际比较法学会议述评. 中国法学,1992(4)29.沈宗灵主编. 法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0.沈宗灵. 论法律移植与比较法学. 外国法译评,1995(1)31.沈宗灵. 比较法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2.沈宗灵主编. 法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3.苏谦. 也谈法律的继承性. 法学研究,1980(1)34.吴大英,徐炳. 比较法基础知识.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35.吴世宦. 法在批判继承中发展. 社会科学(上海),1983(4)36.杨兆龙. 法律的阶级性和继承性. 华东政法学报,1956(3)37.张光博主编法理学.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38.张光博. 论法.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739.张光博. 关于法学中‘29个多’问题的理论是非. 当代法学,1997(3)40.张晋藩,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意见. 政法研究,1957(3)41.张文显主编.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与方法论.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42.张文显. 论立法中的法律移植. 法学,1996(1)43.林榕. 略谈法律的继承性. 法学研究,1979(1)44.武树臣. 走出法系. ——论世界主要法律样式. 武树臣法学文集.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45.周永坤. 法理学——全球视野.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6.郝铁川. 当代中国与法制现代化.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47.贺航洲. 论法律移植与经济法制建设. 中国法学,1992(5)48.高鸿钧. 论划分法系的方法与标准. 外国法译评,1993(2)49.郭道晖. 法治新论——兼评人治底下的法制. 学习与探索,1993(11)50.栗劲. 必须肯定法的继承性. 法学研究,1979(2)51.唐琮瑶. 加强法制,发扬民主. 文史哲,1979(2)52.夏锦文,秦国荣. 国际经济一体化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影响. 法学,1997(1)53.[苏]阿列克谢耶夫. 法的一般理论(上册).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54.[法]勒内.达维德. 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55.[德]兹威格特,科兹. 比较法总论.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第二篇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法的产生1.李昌道. 对旧法不能批判地继承,只能借鉴,法学研究,1979(3)2.苏谦,吴世宦. 法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社会科学(上海),1983(4)3.杨兆龙. 法律的阶级性和继承性,华东政法学报,1956(3)4.孙国华. 当前我国法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法学,1996(4)5.张光博主编法理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6.张光博. 论法,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77.张光博. 关于法学中‘29个多’问题的理论是非,当代法学,1997(4)8.张晋藩,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意见,政法研究,1957(3)9.张文显主编.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与方法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10.张文显. 论立法中的法律移植,法学,1996(1)11.林榕. 略谈法律的继承性,法学研究,1979(1)12.周永坤. 法理学——全球视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3.郝铁川. 当代中国与法制现代化,63—64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4.贺航洲. 论法律移植与经济法制建设,中国法学,1992(5)15.李曙光. 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取向,法学,1994(4)16.栗劲. 必须肯定法的继承性,法学研究,1979(2)17.丘陵. 外国法律能综合移植吗,高校理论战线,1993(6)18.公丕祥. 法律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法学,1997(1)19.刘升平、张文、张朝霞. 市场经济与法理学的更新和变革,中国法学,1993(4)20.陈立虎. 浅谈法律的国际化,法学,1997(1)21.钟建华. 按国际标准完善我国经济立法,中国法学,1993(2)22.郭道晖. 市场经济与法制现代化,法学研究,1992(6)23.张光博. 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中国法学,1995(4)24.陈桢. 是‘正确引导’还是误导,中国法学,1995(5)25.郑明非、崔燕. 评陈桢先生的是‘正确引导’还是误导,当代法学,1996(3)第六章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1.王建元. 我国人权的法律保障. 89-90页. 法学,1993(1)2.卢云主编. 法学基础理论. 135-140、147-148页.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3.刘升平. “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制的新发展. 3、136-142页;中国法学,1997(4)4.刘正浩. 论“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制的新发展. 4、19-20页. 中国法学,1997(4)5.刘金国、张贵成主编. 法理学. 199页.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第1版. 19906.刘翰、李林.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初论. 37-40页. 中国法学,1991(4)7.乔克裕主编. 法理学教程. 107-111页. 北京:法律出版社. 第1版. . 19976月8.孙国华主编. 法学基础理论. 163-168页.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9.沈宗灵主编. 法学基础理论. 191页.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0.沈宗灵、张文显主编. 法理学. 44-45, 197-198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夏勇. 人权概念起源.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2.李步云. 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法学研究,1992(4)13.余河舟. 社会主义法制与人权. 贵州法学,1991(5)14.张文显主编. 法理学. 71-74页.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15.张光博主编. 法理学.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16.范健、张仲秋、杨春福编. 法理学——法的历史、理论与运行.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7.林仁栋. 论人权与公民权. 法学,1993(1)18.林华. 略论人权与法权主权. 法学,1992(9)19.倪伟学. 试论人权的性质. 江西法学,1997(2)20.饶方. 人权一法制理论研究综述. 法学,1991(12)21.侯宗源. “一国两制”与传统法律本质理论的再认识. 西北法学,1998(5)22.程宗章. 人权简论. 7页. 贵州法学,1998(6)23.程辑雍.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1-5页. 政治与法律,1990(2)24.富学哲. 谈有关人权的几个问题. 10-17页. 社会科学(京),1990(1)25.翁其银. 论”一国两法”与多法域. 社会科学(沪), 1997(4)2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进行人权问题的研究. 法学杂志, 1991(6)27.郑自文. 论法治国与加强人权的法律保障. 法学杂志, 1999(1)28.法学基础.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29.学术动态. 人权首先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法学杂志,1991(6)。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1温树林编著,现代功能材料导论。
科学出版社,1983,北京。
2师昌绪主编,新型材料与材料科学。
科学出版社,1988,北京。
3孙酐经主编,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北京。
4加藤顺主编,陈桂富,吴贵芬怿,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烃加工出版社,1990,北京。
5L.H.Sperling. IPN and Related Materials. 1982, Plenum Press, New york6H.L. Frisch ea al. Polymer Alloys. 1980, Plenum Press, New york.7S.L.Cooper et al. Mutiphase Polymers.1979, Am.Chem.Soc.. Washington, D.C.8 C.G.Gebelein, et al.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Biomedical and Dental Applications ofPolymers. 1981, Plenum Press(N.Y.)9赵文元王亦军编著。
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北京。
10蓝立文主编。
功能高分子材料。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西安。
11许健南主编。
塑料材料。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北京。
12王国建,王公善编。
功能高分子。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6,上海。
13陈义镛。
功能高分子。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上海。
14M.Kaneko and D.Wohrle. Advances Polymer science ,1998,84:141.15王良御,廖松生。
液晶化学。
科学出版社。
1988,北京。
16高镇衡。
有机光化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北京。
17永松元太朗(丁一译)。
感光性高分子。
科学出版社。
1984,北京。
18雀部博之。
导电高分子材料。
科学出版社。
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0篇)
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11 汽车AMT控制系统及离合器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重庆交通学院2004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研究吉林大学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3 汽车行业一体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研究吉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测量系统软件开发吉林大学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5 合肥汽车客运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6 哈尔滨成功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案例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7 汽车齿轮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 我国汽车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湖南大学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9 汽车造型中的张力和表现性研究湖南大学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0 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湖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1、丁冰,汽车安全气囊的控制,《现代汽车技术》,VOL.17,No.l(1995), 109--120;12、朱军编著,《电子控制发动机电路波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P149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2[1]谷正气,王师,仇健,等.MIRA模型组车尾造型风洞试验研究[J].科技导报,[2]傅立敏,刘锡国.典型汽车尾流结构的研究[J].汽车工程,1996,18(6):343347.[3]王福军.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CFD软件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王波,韦星顺,李绅.空气动力学对三厢轿车尾部造型设计的影响[J].装饰,2014(2):103105.[5]余皓.两厢车气动阻力优化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13.(编辑武晓英)第24卷第6期2015年12月计算机辅助工程[6]傅立敏,张群锋,靳春宇.汽车尾迹涡的形成及其控制[J].汽车工程,2000,22(1):1320.[7]朱晖,杨志刚.小尺寸缩比模型车风洞试验及数值验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1(10):15621566.[8]王佳.三厢车气动阻力特性优化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13.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3[1]孔晓敏.6S管理探索与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0.[2]韩典.连锁超市品类优化管理特征及关键点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3]张明泉,李超.6S现场精细化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理论纵横,2011.[4]魏仁干.基于顾客满意的多项目排队问题研究.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1-04.[5]陈俊宁.社区便利店营销策略分析.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周勇.中国便利店的当下困境与发展潜力,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7]胡艳英.美陈展示—超市的新营销策略.商场现代化,2008,4.[8]周越.浅析大型超市的卖场布局和商品陈列设计科学化.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4[1]姚洪华我国汽车冲压件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汽车2010[2]吴艳云雒小明基于UGX的汽车冲压件检具体数控加工编程[J]工具技术2010[3]吴剑平吴俊超于UG的CAE技术在汽车冲压件生产工艺中的.优化与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0[4]葛辉微量元素对钢板冲压性能的影响以及汽车冲压件选材[J]大众科技2009[5]李一民基于数值仿真的汽车冲压件的成形与优化[J]热加工工艺2009[6]任建昆佟刚屈力刚改良点云过滤技术在汽车冲压件逆向中的应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5[1]姚时俊.汽车美容与装饰[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熊靓.黄金产业汽车美容养护[J].中国科技财富.[3]朱为国.我国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和现状[J].北京汽车.[4]耿莉敏,我国汽车美容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技术经济,2006.3.[5]姚时俊,闫彬,汽车美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6]赵伟,浅谈我国汽车美容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科学时代,2010.6.[7]王永茂,中国后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6[1]陈翌,孔德洋.德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01:71-81+127.[2]罗布·恩德勒,沈建苗.客户体验:特斯拉的取胜法宝[J].IT经理世界,2014,18:38-39.[3]李美霞.基于消费者视角的纯电动汽车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及市场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4]朱成章.对我国发展纯电动汽车的质疑与思考[J].中外能源,2010,09:11-15.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7[1].范从山.电动汽车技术原理及发展展望[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03[2].祝占元.电动汽车[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09[3].高义民.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陈世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5].刘长江.充电站之战电动汽车新机遇[J].第一财经周刊.2010,4 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8[1]刘世恺.汽车百年史话[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德]Dr.HarryNiemann(编),朱华(译).百年奔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3][英]贡布里希(E·H·Gombrich)(编),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4]李卓森.现代汽车造型「Ml,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3一15.[5]彭尼·斯帕克.设计百年一20世纪汽车设计的先驱「M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14一230[6].白光.品牌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414一415.[7]林品.汽车产品的人性化设计ID],吉林大学,2005.[8].林异.德日产品形态比较研究[Dl,山东大学,2006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9[1]林文立.浅析汽车美容装饰现状与发展.《大众汽车》,2014年1期.[2]薛振刚.浅谈汽车美容装饰的发展趋势.《中外企业家》,2012年17期.[3]晏承平.浅谈亮洁汽车美容店服务营销优化策略.《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年9期.[4]覃维献.汽车美容[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4.[5]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8.[6]樊伟伟.汽车美容与汽车用品店经营全攻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97.汽车行业论文参考文献10[1]杨孝纶.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上)[J].汽车科技.2007(06).[2]杨孝纶,刘晓康,汪斌.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J].变频器世界.2007(07).[3]杨孝纶.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下)[J].汽车科技.2008(01).[4]余群明,石小波,王雄波,杨振东.电动汽车技术(5)电动汽车电控系统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大众用电.2008(05).[5]曹秉刚,张传伟,白志峰,李竟成.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01).。
参考文献的[1]怎么打
参考文献的[1]怎么打
参考文献标注[1]的方法是:1、点击引用。
2、点击脚注。
3、弹出窗口框,输入自定义标记:[1]。
4、点击左下角的【插入】。
5、输入内容,输入下面的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文献标注格式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5、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1]鲍洪良.科学运用反馈原理实现教学最佳控制[J]. 中国冶金教育,2003,(6):65-67.[2]刘志. 加强教学反思,优化课堂生成[J]. 成才之路,2010,(4):21.[3]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 2003.(2):16-22.[4]黄一文. 试卷讲评课功能及教学策略[J]. 化学教育,2004,(4):20-21.[5]汪波. 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的研究[J]. 中国知网,2006,5-8.[6]张苏丽. 师生共奏“三步曲”——浅议如何上好高三试卷讲评课[J]. 中学生物学,2006,(5):36-38.[7]沃玉峰. 浅谈教育心理学原理在生物试卷讲评过程中的应用[J]. 科学大众,2008,(5):26.[8]谢砥. 让试卷讲评课生机盎然[J]. 新课程,2008,(8):73.[9]何玉平. 高效试卷评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实践[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9,(11):177-179.[10]王永华. 谈初中物理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J]. 考试,2004,(12):60-61.[11]陈相. 浅谈初中英语反思性教学的价值体现[J]. 文理导航,2011,(2):51.[12]Howard Hendricks. 改变生命的教学[M] ,1987.[13]崔莉莉. 生本教育与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J]. 现代教育论丛,2010,(10):86-88.[14]林晓娜. 高三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及与学习归因的相关性研究[J]. 高等教育科学,2007,(4) .[15]陈玉平. 谈数学教学中学习的迁移[N].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6):73-75.[16]索桂芳,任学印.新课程体系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6,(8):20-24.[17]谢应宽. B·F·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1):111-112.[18]钱秋芬. 发挥试卷评讲的多元评价功能[J]. 江苏教育报,2011,221(A3) .[19]陈丙高.高效课堂之有效教学策略谈[J].科学教育前沿,2010,(12) .[20]王霏.历史教学的“3+1”高效课堂模式探讨[J].现代阅读,2011,(16):185.[21]平博杰.转换教师角色:从“纤夫”到“爱心牧者”[J] .教书育人,2010,(4):84-85.[22]李艳红.浅谈研究性学习[J] .吉林教育,2010,11(4):83-84.[23]周立波.创设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1)[24]刘素芸.自由选择自主探究[J] .吉林教育,2010,(2):93.[25]闫海燕.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 .数学大世界,2011,(1):45.[26]是春花.构建高效的高三政治试卷讲评课的策略[J] .考试周刊,2011,(88):14.[27]屠亚斐.矫治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6):188-189.[28]韦鉴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点滴思考[J]. 新课程,2011,(4):193-194.[29]戴诗明.利用情感因素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0,(4):64.[30]王明珍.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J].知识窗(教师版),2011,.(4):57.[31]冯菊美.试卷讲评课的教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Z4):95-96.[32],毛碧秀.试卷讲评课的“五要”“五不要”[J].考试周刊,2010,(13):83.[33]江梅.按新课程理念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益[J].生物学教学,2010,(5):22-24.[34]马恩荣.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原则与环节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1,.(4):45.[35]郑日峰.基于示错教学的一节试卷讲评课[J].中学数学,2010,(15):30-32.[36]徐晓燕.对试卷讲评课的思考[J].中学物理,2010,(24):24 25[37]袁东升.试卷讲评,你准备好了吗[J].中学语文教学,2010,(12):58 59[38]吴修青.高三物理试卷讲评课的“评”与“讲”[J].广东教育,2010,.(4):48 49[39]周彩芳.试卷讲评课教师和学生如何扮演好“角色”[J].吉林教育,2010,(4):81。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
1 董刚李建功潘凤章主编.机械设计(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 成大先主编.械设计图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3 蔡春源主编.机电液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4 徐灏主编.新编机械设计师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5 朱喜林张代治主编.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6 求是科技编著.PLC应用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7 雷天觉主编.液压工程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
8 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9 王爱玲主编.现代数控机床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10 赵如福主编.金属机械加工人员手册(第三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1 齐麟张亚雄黎上威董学朱胡松春编著蜗杆传动设计(上、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
12 齿轮手册编委会编著齿轮手册(上、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
13 《现代机械传动手册》编委会编著现代机械传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14 郭爱莲主编.新编机械工程技术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1
15 杨公源主编.机电控制技术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16 袁任光编著.可编程序控制器选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7 饶振纲王勇卫编著.滚珠丝杠副及自锁装置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0
18 陆玉何在洲佟延伟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19 数字化手册系列(软件版)编写委员会编著.机械设计手册(软件版)R2.0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 1999
65。
参考文献[1][2][3]的格式
参考文献[1][2][3]的格式编辑标准和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2][3]提供了很多关于编辑标准的信息和指导。
按照这些标准可以使文章更加规范、准确、清晰,并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
以下是一些编辑标准的建议和指导:1.文献引用标准在文章中引用文献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标注,以便读者查看。
通常采用的标准是作者-年份制,即在文章中直接注明文献作者和出版年份,如(张三,2011)。
如果引用的是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献,需要在年份后加上小写字母进行区分,如(张三,2011a;张三,2011b)。
如果引用的是多个作者的文献,需要按照字母排序,如(张三,2011;李四,2012)。
2.文献排版标准排版是文章编辑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处理。
通常采用的标准是字体、字号、行距、页边距、段落首行缩进、标点符号等。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标题、正文、参考文献等的格式规范。
在排版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的排版软件,如LaTex、Word等。
3.文献翻译标准如果文献是外文文献,需要进行翻译。
翻译时必须遵守一定的标准,使翻译结果准确、易懂、通顺。
需要注意的是,翻译结果必须忠实于原文,不能随意增删改动。
另外,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语言风格和词汇选择,避免出现太生硬或太口语化的翻译结果。
4.文献校对标准校对是保证文章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多次进行。
在进行校对时,需要注意各个方面的细节,使之规范、准确、通顺。
具体来说,需要注意文字拼写、语法错误、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问题。
另外,在校对过程中,还要注意尽可能地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错误,避免出现后期修改的麻烦。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文章质量,编辑标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遵守这些标准,可以使文章得到专业和同行的认可,并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1] 周俊德, 蔡嘉茜, 贺晓义. 《大学生实验报告写作规范》中相关问题的讨论[J]. 化学教育, 2010(12):10-15.[2] 赵强, 岳希顺, 杨婷,等. 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细节问题研究[J]. 科研, 2012, (2):76-78.[3] 苏涛, 张立, 任攀,等. 学术论文中细节问题的解决方法[J]. 科技创新与拓展, 2013, 10(8):33-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s of
internal auditing Framework[Z],2001.
[2]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R],1992.
[3]Jayanthi Krishnan.Audit Committee Quality financial expertise and Internal Control:An
Empirical Analy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2):649-675.
[4]Goh,Beng Wee and Li,Dan.Internal Controls and Conditional Conservatism[J].Accounting
Review,2011,86(3):27-33.
[5]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Corporate Governance[Z],2002.
[6]Cramling,Audrey A.,Mario J.Maletta,Arnold Schneider,and BryanK.Church.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function incorporate governance:asyn the sisofthe extantinternal auditing literature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re search[J].Journal ofAccounting Literature,2004,(23):194-244.
[7]Bailey,Andrew D.,Audrey A.Gramling,Sridhar Ramamoorti.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Internet
Auditing[M].2005:6-11
[8]Kim,J.,B.Y.Song,and L.Zhang.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
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404Disclo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86(4): 1157-1188.
[9]Bargeron,L.L.,K.M.Lehn,and C.J.Zutter.Sarbane-Oxley and Corporate Risk-Tak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49(2):34-52.
[10]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Z].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8-26.
[1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5-22.
[12]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Z].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4-15.
[13]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2010,(1):75-81.
[14]李健飞.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基于内部审计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11:35-43.
[15]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J].会计研究,2011,(4):82-87.
[16]郑伟,徐萌萌,戚广武.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J].审计研
究,2014,(6):100-107.
[17]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J],2015,(1):76-84.
[18]王鲁平,杨诗雯,段兴民.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4,(24):
91-99.
[19]周小燕,罗绍德.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内部审
计,2013,(7):24-28.
[20]高文进,刘介星.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功能研究[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
学,2011,(4):124-128.
[21]李奕淑.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3):15-15.
[22]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
(1):69-75.
[23]王莉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4,(12):17-19.
[24]李娟.垂管式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定位与发展[J].中国总会计师,2014,(12):80-81.
[25]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J].审计研究,
2008,(2):86-91.
[26]刘婷婷.内部审计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分析[J].财会通讯,
2013,(11):23-25.
[27]王守海.内部审计水平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10,(5):82-89.
[28]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
研究,2006,(2):29-37.
[29]余小兵,耿焱.供应链管理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会计与审计,2011,(2):188-189.
[30]王巧妮.国企改革后的内部审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5,(7):105-106.
[31]沈翠玲.基于EVA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探析[J].会计之友,2011,(1):114-115.
[32]罗艳梅,程新生.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内部审计治理有效性研究——基于角色冲突的视
角[J].审计研究,2013,(2):35-42.
[33]王旭辉,时现,魏瑾.化解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方法[J].审计研究,2011,(1):63-68.
[34]张小凤.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用户参与[J].财会月刊,2014,(11):56-58.
[35]苏娟.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15,(3):275-276.
[36]王兵,刘立云,鲍国明.内部审计未来展望[J].审计研究,2013,(5):106-112.
[37]雷英.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3,(1):75-81.
[38]毛新述,孟杰.内部控制与诉讼风险[J].管理世界,2013,(11):155-165.
[39]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
2014,(2):4-11.
[40]朱华健,张盛勇,高宏伟.21世纪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题及述评[J].会计研
究,2011,(11):57-64.
[41]周守华,胡为民.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7):3-12.
[42]曹越,黄灿,单铁霞.产权保护导向的政府内部控制研究[J].湖南大学学
报,2014,(11):65-69.
[43]赵息,许宁宁.管理层权力、机会主义动机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J].审计研
究,2013,(4):101-109.
[44]董卉娜,朱志雄.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
学报,2012,(1):114-124.
[45]池国华,张传财,韩洪灵.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对个人投资者风险认知的影响[J].审
计研究,2012,(2):105-112.
[46]杨星.高管团队背景特征、薪酬激励与内部控制有效性[J].商业会
计,2013,(12):82-84.
[47]逯东,王运陈,付鹏.CEO激励提高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吗[J].会计研
究,2014,(6):66-72.
[48]吴秋生,郝诗萱.论领导者权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
究,2013,(5):32-39.
[49]崔志娟.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能传递财务报告的质量信息吗[J].中国注册会计
师,2012,(8):84-87.
[50]曹伟,桂友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2002,(1):27-30.
[51]刘定寿.浅谈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与协调[J].商业经济,2011,(6):1010-102.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局限之处:
近些年,我国的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越发凸显,并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及空间。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内部审计或者内部控制的单独体系研究颇多,但就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甚少,更无涉及相关企业案例研究。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立足于COSO 框架,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基础上研究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要素有效性的具体促进作用。
但由于理论界对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注并不多,本文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有限。
加之笔者本人无法深入到企业参加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只是参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了解企业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所以有些实际问题无法发现。
这是本文的研究局限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