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学_课程笔记

合集下载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类型学一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类型学一
尹达(刘耀):《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 析》,《新石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55年。
夏鼐:《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修 订》,《考古学论文集》1961年。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 《陕西省宝鸡县斗鸡台发掘所得瓦鬲的研究》 (1941)及《瓦鬲的研究》(1948),《苏秉 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
绝对年代:在历史上可以确定的具体年代。 (Absolute Chronology)
相对年代:不能确定具体年代,而仅能比较 和推定先后时序。
(Relative Chronology )
1、绝对年代的研究方法 2、相对年代的研究方法 (1)地层学(Stratigraphy ) 就遗迹本身的特点来说 相对准确 就遗物的特点来说 可能有偏差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北平。
袋足
折足
矮脚
锥形脚袋足

Aa、Ab、Ac、Ad、Ae
Ca、Cb、Cc、
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苏秉琦第一次明确地使用 双重或三重符号来表述同类不同型(亚型)。
蒙特留斯(Oscar Montelius) (1843~1921)
瑞典人·瑞典国立博物院院长
《东方和欧洲古代文化诸时期》
(1903)
1937年滕固将该书的第一卷 《方法论》译成中文名为
《先史考古学方法论》
该书中将“类型学”译为“古物体 质学”
20世纪30—60年代中国类型学研究举例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 一》,《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1959年。
苏秉琦(1909—199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34)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 (1934—19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49)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始人 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田野考古记录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它记录了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遗物、遗迹和相关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田野考古记录的要点,包括记录内容、格式和注意事项等。

一、记录内容1. 考古地点:记录考古遗址所在的详细位置,包括经纬度和地理环境等信息,以便于后续的定位和参考。

2. 考古时间:记录考古活动的具体时间,包括开始和结束的日期,以及每天的具体工作时间。

3. 考古人员:记录参与考古活动的人员名单,包括考古学家、志愿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等。

4. 考古方法:记录采用的具体考古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比如挖掘、勘测和发掘等。

5. 考古目标:记录考古研究的具体目标和问题,比如研究史前文化、探索遗址历史等。

6. 遗物发现:详细记录每一个遗物的发现地点、形态特征、数量和保存情况等。

如果有需要,还可以附上遗物的照片或绘图。

7. 遗迹记录:对发现的遗迹进行详细的测量和描述,包括规模、结构和布局等信息。

同样也可以用照片或绘图进行辅助说明。

8. 层序记录:对考古发掘现场的不同地层进行记录和描述,包括颜色、质地和出土物等特征。

9. 文字记录:记录考古活动中的重要观察和发现,包括地层分析、器物鉴定和遗址解释等。

10. 其他记录:任何与考古活动相关的信息,例如天气状况、交通情况和工作安排等。

二、记录格式1. 标题:每篇记录应该有一个简洁明了的标题,能够准确概括记录的内容。

2. 时间:在每一天的记录开始处注明日期和星期,以便于后续的整理和查阅。

3. 细节描述:对于每一个发现的遗物、遗迹或其他相关信息,要写下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包括形状、大小、颜色和保存状态等。

4. 原始数据:将所有的原始数据都写入记录中,并在需要的地方附上数字或标记,以便于后续的计算和统计。

5. 图片和绘图:根据需要,在记录中插入照片或绘图,以便于更直观地展示发现和结论。

6. 表格:对于一些数据较多或需要比较的情况,可以使用表格来整理和呈现,以方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一、地层学定义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

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

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

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

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

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

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

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

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

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

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

田园考古学复习重点遗迹:在中国,遗迹往往是指不可携带的人工产物,也就是不可能不破坏他的原来形状和位置,而把它搬迁或移动,如古人踩的路,古人挖的井。

遗物: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他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且这些实体是可以携带的,在移动或搬迁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形状。

(质地用途)遗存: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种类考古上的遗存主要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工遗存,另一类是非人工遗存,其中人工遗存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遗迹和遗物两类。

非人工遗存:指的是非人类制造,但被认为是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物质。

所有非人工遗存的研究,都有利于揭示古代的人类活动和生存方式,而且这些研究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些新的与考古学有关的交叉学科或者边缘学科。

(植物标本动物人骨)遗址:遗存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体,而人类活动都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当中进行的,所以,人类通过活动遗留下来的大多数遗存在空间上都是成群分布的,这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连续分布的一群遗存,考古学上通常称其为遗址。

那这种遗址当中,自然也就包括了人工遗存和非人工遗存。

在实际工作中,完整的一个村落是很少能够被发现的,而我们所能够找到的多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在习惯上人们往往把所发现的居住区或生产区称为遗址,把埋葬区称为墓地。

以遗址为单位来研究遗存,不仅可以明确诸遗存在同一个时间内的共生关系而且在科学发掘的情况下,还可以确定诸遗存在时间上的早晚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术研究提供科学的材料。

零星分布:除了比较稳定的生活场所以外,人类在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中,离不开山区、平原和田野,因此在从事农业、狩猎、采集、开矿等一系列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也会丢弃个别的遗物或形成一些单独的遗迹现象,那么这种遗迹和遗物的分布相对于成群分布的遗迹和遗物而言,就可以算成是零星分布或个别分布。

遗存的生成与转变:从遗存的产生到被发现,大致经历了两个过程,即生成过程和转变过程,遗存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所以一般都经历过制造、使用和废弃这么三个阶段。

《考古学》第二章 田野考古

《考古学》第二章  田野考古

探孔的布置 普探:梅花式布孔、探孔密度大,更易发现大型建筑址或大型墓葬 重点钻探: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加大布孔的密度 钻探记录:文字、表格、图纸
编号;填写钻探记录表;绘制钻探图
1.梅花式布孔 2.井字形布孔 3.十字形布孔及墓 葬“卡边” 4.房址钻探的平剖 面图
二、物探方法 原理:利用了考古遗存能改变所在区域土壤的物理、化学结构,使土 壤的物理性质出现异常现象这一特点 程序:资料收集;工作设计;现场探查;对资料进行解释和分析 电阻率法:通过探测遗迹、遗物与周围土壤的电阻差异,来确定目标 物的深度、范围和形状
三、化探方法:汞测试法,通过测试汞元素的化学异常来寻找地下遗迹 1981年对秦始皇陵封土的测试 四、勘探资料的整理:各种记录资料以及部分实物资料
再次或多次调查
考古实习调查,考古调查培训班等一般都采用常规的地面踏查
程序和方法: 准备工作: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工具;分组;拟订路线和重点;获取
文物部门支持
实地调查:口勤、眼勤、腿勤、手勤
沟渠、田埂、小路、梯田断面、河岸向阳高地、
河流二三级阶地、平地高起的冈地或台墩等
就分布范围、堆积状况、所在位置、地理环境、
一、常规勘探 考古钻探(或铲探) “洛阳铲”
辨别土质、土色和结构,判断地下遗迹和地层堆积的性质及分布状况 生土:纯净自然土层,堆积深厚,钻探时应尽量探到生土为止 灰土:有机物腐殖质和生活垃圾及灰烬,土质松软,往往包含各种遗物 夯土、路土和居住:土质比灰土坚硬,夯土和路土都会分层
夯土较厚,路土由硬而薄的土层构成
偃师二里头遗址两种分布范围对比图
四、调查资料的整理 包括遗存资料和记录资料两大类 三个基本任务:系统整理、分析研究和编写报告 (一)实物资料的整理: 检查与核实:清污、拼对和修复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田野考古记录要点1、田野考古记录的基本要求①、田野考古记录是对田野考古工作过程和工作对象的描述记录,为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基本的资料。

②、田野考古记录的总体要求是客观、真实、全面、系统。

③、无论是田野考古调查还是发掘,有三种基本的原始数据记录形式:文字记录、测绘记录和影像记录。

④、在田野考古工作的整个记录系统中,指代的单位符号必须一致,单位编排序号不得重复,单位号一经给出即不得更改,堆积单位的隶属关系清楚。

⑤、田野工作记录必须强调即时性,一天工作结束,或一项清理工作完成,相关的记录必须立即完成,不得进行室内补录。

2、文字记录要点1(1)、工作日记①、工作日记主要用于记述田野考古工作过程。

所有参加考古工作的考古专业人员均需撰写相应的工作日记。

工作日记的记录形式比较灵活,表格等其它文字记录形式难以详细阐释和容纳的内容均可记入工作日记。

②、工作日记主要包括调查日记、工地总日记和探方日记。

2A、调查日记。

a. 用于记录田野考古调查3的工作过程,区域系统调查领队1文字记录主要包括各类工作日记、记录表格和遗迹单位总记录。

2资料整理也需要撰写工作日记,具体内容放在“资料整理”部分。

3包括区域系统调查和遗址勘查。

应撰写相应的调查总日记。

b. 调查日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日期、天气4、调查区域(或勘查遗址)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地表植被、调查人员构成和职责分工、工作进展情况、重要遗迹现象的发现和清理情况、遗物收集情况5、记录情况6、用工状况、初步认识、记录者和记录时间。

B、工地总日记a.用于记录田野考古发掘工地的总体工作过程,由考古领队撰写。

b. 工地总日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日期、天气、考古工作人员组成7、用工状况8、各探方工作进度、遗迹现象4除了天气状况之外,还应包括气温、气压、湿度、能见度等详细信息。

5人工遗物和自然遗物。

6包括文字记录、测绘记录和摄影记录。

7包括参加考古专业人员组成、技术工人组成。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地层学一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地层学一

3、叠压与打破
叠压:是指在一种堆积的表面形成另一 种堆积的现象。
打破:是指一种堆积在形成过程中破坏 了原有堆积的现象。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2006)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2006)
4、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是指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所处 的特定位置。
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 或打破关系。
安特生(Andersson.J.):
瑞典人·中国北洋政府顾问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引进者
1923—1924年 在青海洮河、湟 水进行考古调查
和发掘。
仰韶 文化
1921年 发掘 河南渑池仰 韶村遗址。
1925年安特生发表了《甘肃考古记》一书,将甘肃、 青海地区的远古文化分成六期,其中:
早:齐家(黑、灰陶) 晚: 仰韶(彩陶)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
研究确定考古学遗存的时 空关系的地层学与类型学, 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如果把近代考古学比喻为一 部车子的话,地层学和类型 学则是这车子的两轮。
——张忠培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5期。
《田野考古学》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理论
第一节 地层学
在实际运用地层学的过程当中,主要有两 个任务。 第一,区分堆积:依土质土色 第二,判断堆积的早晚:依靠叠压、打 破关系。
一、地层学的定义、任务及相关术语
(三)、地层学的相关术语
1. 堆积 2. 单位 3. 叠压与打破 4. 层位与层位关系
1. 堆积:
由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 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 堆积。
在表示层位关系时,一般使用“→”来表 示叠压或打破关系。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T88北壁剖面

《田野考古学》教学大纲

《田野考古学》教学大纲
第二节:
田野考古绘图
田野考古绘图的分类
田野发掘绘图的一般要求
田野工作绘图的主要方法
常见遗迹图错误分析
第三节:
出土器物绘图
主要方法
第九章
田野考古摄影
(3学时)
第一节:绪论
如何学好摄影技术
第二节:
田野考古摄影
拍摄的基本过程
拍摄的设备
用光
野外摄影画面的处理
野外考古细目摄影
第三节:文物摄影
文物摄影基础
第十章
一、编写考古报告的意义
二、编写考古报告的要求
第二节:报告种类、形式和体例
一、报告的种类
二、报告的形式
三、报告的体例
第三节:编写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一、报告编写方法和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
第十二章
实践教学(实习)设计与要求(4学时)
第一节:
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实习)设计
一、《田野考古学》课程总体设计
二、田野考古实习环节
二、发掘:揭露堆积
第四节:搜集与采样
一、收集:按单位收集
二、采样:采样方法
第五节:记录与资料
一、探方日记要点
二、探方发掘记录
三、遗迹发掘记录
四、数字化信息处理系统
第五章
墓葬发掘
(4学时)
第一节:墓葬发掘的一般方法
一、发掘封土
二、确定层位关系和墓的平面范围
三、挖填土
四、清理葬具
五、清理骨架
六、清理随葬品
一、专业素质的要求
二、行业部门的要求
三、培养单位的要求
第四节:
田野考古学内容
一、知识内容
二、课程结构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理论
(8学时)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陈洪海副教授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说1-1,考古学的研究体系1-1-1,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1-1-1-1,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特点考古学虽然不拒绝文献资料,但他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物资料来复原历史。

而研究技术和方法又是考古资料的特性决定了的。

概括考古资料的特点,有如下三点:实物性;非文字;局部完整与整体的不完整性;1-1-1-2,考古学研究的目的资料的阐释1-1-1-3,考古学的方法论1-1-1-3-1,分析的方法1-1-1-3-2,比较的方法1-1-1-3-3,复原的方法1-2,田野考古学的内容和特点1-2-1,田野考古的内容1-2-1-1,调查、发掘来获取资料1-2-1-2,整理,提取系统化信息1-2-1-3,报告,资料信息的发布1-2-2,田野考古学的特点田野考古学不仅仅是单纯地提供研究资料的技术性环节,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过程。

田野考古是一套由许多工作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这些技术方法不是任意地杂乱无章的拼凑在一起的,而是针对考古资料的特点和从考古学的目的所提出的要求,按照一定原理组成的技术体系,为了保障这个技术体系的组织合理、运用得当和富有成效,就必须对这套技术体系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2-2-1,对各种有针对性发展起来的技术其作用和局限性的说明1-2-2-2,对将许多技术组织匹配成一套技术体系时的原理、逻辑关系,及有效性的说明1-2-2-3,对于这个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深层道理的阐释1-3,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史1-3-1,外国田野考古简史1-3-1-1 ,萌芽期(15 末~18 末)这一时期调查发掘的目标只是艺术品和有经济价值的古物,以及与文献记载有关的古迹和铭刻。

调查、发掘、记录都没有采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属于“找宝式”的工作。

1-3-1-2,形成期(19 世纪)形成期(19 世纪) 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逐渐地完善起来,至19 世纪后半叶,地层学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的田野考古学形成。

田野考古勘探工作笔记

田野考古勘探工作笔记

田野考古勘探工作笔记
一、工作准备
1. 勘探计划: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制定详细的勘探计划,包括勘探范围、目标、方法等。

2. 勘探设备:准备必要的勘探设备,如探铲、测量尺、GPS定位仪等。

3. 人员分工:根据工作需要,明确各队员的职责和分工。

二、现场勘探
1. 实地踏勘:对勘探区域进行实地踏勘,了解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情况。

2. 探铲试探:根据勘探计划,使用探铲进行土壤试探,观察土质、土色、包含物等。

3. 测量与记录:使用GPS定位仪进行位置测量,记录每个探点的坐标、深度等信息。

4. 发现文物:如发现文物或遗址,及时拍照、绘图并进行记录。

三、资料整理
1. 数据整理:整理勘探数据,制作勘探表格或数据库。

2. 报告编写:根据勘探结果编写报告,包括工作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

3. 图片整理:整理拍摄的图片,制作图片集或幻灯片。

4. 资料归档:将勘探资料进行归档,便于后续研究和查询。

四、注意事项
1. 安全第一:注意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文物和生态环境。

3. 科学严谨:遵循科学原则,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田野考古知识点总结

田野考古知识点总结

田野考古知识点总结1. 考古学基本概念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的实物资料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人类了解自身文明和历史的一门学科。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在考古学活动中,对遗址、遗迹进行实地调查和发掘的一门实践性学科。

田野考古学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测量、发掘、文物保护和资料整理等方面的内容。

2. 田野调查的意义田野考古的第一步是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对古代遗址、遗迹的实地考察与勘查。

田野考古的调查工作对于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各种文化遗迹的调查研究,可以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

3. 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是田野考古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考古地层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的沉积历史、古地貌、古环境和古生态等重要信息。

这对于探究古代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考古遗址的发掘在田野考古学中,发掘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可以获取大量的实物资料,如陶器、石器、骨器、金属器等,这些实物资料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依据。

同时,通过对发掘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探讨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重要问题。

5. 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在田野考古工作中,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保护文物不仅是对古代文明和历史的尊重,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同时,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保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6. 田野考古学的方法和技术田野考古学采用了许多现代科学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化学分析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数据。

7. 田野考古学与当代社会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也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学学习指南

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学学习指南

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学学习指南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学》课程学习指南吉林大学自1972年创办考古专业以来,始终把田野考古学作为本科生基础课教学的重点,不仅常抓不懈,而且在多年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吉林大学的田野考古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整体上说可概括为三句话,即:一个方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二个步骤——田野考古学理论教学和田野考古学实践教学。

三个环节——课堂教学(田野考古理论)、基础实习(田野考古发掘)、毕业实习(田野考古资料整理和编写报告)。

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以田野考古学理论和技术为主,课程设置分田野考古学理论(48学时)、田野考古学技术(考古测量、考古绘图、考古照相等分别为32学时)两大块,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基础实习前的第四学期。

重点讲授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

理论课的授课教师均为具有多年田野考古实践教学经验的教授或博士生导师。

基础实习的教学内容以田野考古发掘为主,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100天左右)。

重点学习考古层位学原理的应用及探方发掘的基本程序与操作技能。

指导教师一般由两至三人组成,其中一人必须是具有一定实践教学经验的中年教授或副教授(队长),另外一人或两人往往是刚刚留校任教的年轻助教或讲师(队员)。

毕业实习的教学内容以资料整理和编写报告为主,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50天左右)。

重点学习考古型式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并进一步深化对层位学理论的理解。

该环节的教学在多数情况下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配合地方考古研究所的资料整理需要而进行的。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基础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教学环节当中,基础实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吉林大学整个田野考古学课程的教学重点。

在这个环节上,特别注重“教、导、考”三个过程,即:第一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一个“教”字,在学生对田野考古发掘完全处于陌生的情况下,由指导教师系统讲解田野考古发掘的基本原理、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和实际操作的基本要求,特别是要亲自动手帮助学生布置探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怎样依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堆积的早晚。

田野考古学内容

田野考古学内容
第四节:田野考古学内容
————————————
一、知识内容 二、课程结构
一:知识内容
————————————
1、四个阶段说:
——①准备阶段②野外工作③资料整理④报告编写
一:知识内容
————————————
2、三个过程说——
①考古发掘 ②资料整理 ③编写报告
一:知识内容
————————————
3、六个部分说——
第三部分: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
(2)编写报告是在整理研究的 基础上以文字、线图、照片等综合 形式对田野考古工作收获进行著述 式的报道,从而形成考古文献。
——编写考古报告是田野考古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只有报告发表了,田野考古工作才算真正结束。
二、课程结构
—二:—课—程—结构————————
各 章 内 容(64学时)
第二部分:野外工作
——在工地队长的统一协调和指挥下,有序地进行。
第二部分:野外工作
(1)野外工作的主要内容一般 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或考古清理。
——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 ,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 ——考古发掘:是通过挖掘,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遗存。 ——考古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抢救性的发 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
学时 1 2 1 2 2 2 1 1 1 1 1 1 1 1
—二:—课—程—结构————————
各 章 内 容(64学时) 第七章 田野考古测量(4)
第八章 田野考古绘图(3)
第九章 田野考古摄影(3)
各节内容 第一节:地形图测量 第二节:新测量技术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 第一节:考古绘图绪论 第二节:田野考古绘图 第三节:考古器物绘图 第四节:计算机软件在考古绘图中的应用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田野考古摄影 第三节:文物摄影 第四节:新技术应用探索及未来发展趋势

【田野考古学】10文字记录—记录系统

【田野考古学】10文字记录—记录系统
• (7) 用途推测。要写出推测的根据。
• (8) 年代推断。一般灰坑写出它所属的文化或文化 内的分期即可,有纪年材料的要做出绝对年代的判断。 大型灰坑内各层填土年代不一的,要分层推断年代。 写明推断年代的依据。
• (9) 备注。
• (10) 记录者、记录日期。
2、房子发掘记录 (1) 位置:位于何探方,与其它遗迹的相对位置。 (2) 绘图号、图名、摄影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的底册号和页数。 (3) 发掘经过;起止日期、发掘经过和发掘负责人。例如某遗址F5的发 掘经过:自9月3日始,到9月10日止。发掘的负责人是×××,××也 参加了发掘。在T12发掘完②层时,发现F5的南半部,向北扩方,使F5 全部显出范围。在T12向下挖房子填土Ⅰ、Ⅱ层,以T12北壁为挖掘剖 面,至居住面。挖掘扩方部分的房内填土,至居住面,发现—个灶(Z1)。 清理Z1。照相绘图后挖解剖沟,在Z1之南,又发现一个残灶,编为Z2。 又清理完Z2。 (4) 层位关系、和其它遗迹的布局关系。
第七节 记录系统

一、记录原则与记录方式
► 发掘记录指对发掘过程的工作记录和对发掘对象的描述记录。记 录是野外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是室内整理、编写报告、供他人 研究、展示参考的最原始资料。
► 记录原则是应尽量做到全面、真实、客观,人们能根据记录恢复 发掘前的堆积状态。

遗存的客观特征是多方面的,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关系也是多线条的。在工作中 提倡多侧面,多角度的记录。记录应力求准确可靠,离开现场凭印象追记,明显不 如现场记录准确可靠,一但发生漏记,事后追记也总比不记好。
• (2)、1) 绘图号与图名:图号在前,图名在后。如: 91LBAT303—1总平面图。2 )摄影号。3) 器物标本登记表和统 计表

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论

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论

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论:第一节:什么是田野考古学?一、考古、考古学考古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后期金石学家吕大临所著的《考古图》,这里的考古实际是指古器物学研究。

与近代考古学概念不同。

考古学在英语中具有“古代学问”的意思,源于希腊文的“古代”和“科学”两字。

其最初使用和出现已无从考证。

因日本近代考古学出现比中国早,并且一直称“考古学”,故中国的考古学有人认为是经过日本人的翻译而来。

早期的考古学基本上等同于田野考古学。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分支,如以有无文字为界分为史前和历史考古学。

此外,还有古文字、铭刻、古钱、宗教、美术、民族等考古学。

又有与自然相关的环境、动物、植物、土壤、冶金、农业、沙漠、水文、航空遥感、水下等考古学。

英国学者D·G·赫果斯:“研究人类过去物质遗存的科学。

”法国的S·列纳克:“根据造型或加工的遗物来解明过去科学。

”日本的滨田耕作:“研究过去人类物质遗物的科学。

”前苏联的A·B·阿尔茨霍夫斯基:“根据地下的实物史料来研究人类历史上的过去的科学。

”张广直:认为不必在文字上下功夫给考古学寻求一个尽善尽美的定义,他认为“现代的考古学基本上是实地研究与实地发掘地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的学科。

”并总结为:考古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对象和独特技术、方法的特殊的历史学。

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是富于变化的,而且要与许多学科做点或面上的接触。

因此,考古工作者的训练应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夏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包含三个意义:1、考古研究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有时还可以引申为记述这种知识的书籍。

2、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搜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

3、理论性的研究和阐释,用以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田野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田野考古学概论The

田野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田野考古学概论The

《田野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田野考古学概论》(The Field Archaeology)二、课程号:10619320三、课程类别:核心专业课四、学时:34学分:2五、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田野考古的主要工作方法,以及分析、研究田野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等田野考古学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对田野考古工作的操作方法、学科特点、基本方法论有较完整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田野考古在考古学中的主要作用及其研究领域有较为完整的把握。

六、教学内容第一讲绪论(4学时)一、田野考古学的特点二、田野考古学简史1.西方田野考古学的形成2.中国的田野考古学第二讲田野考古工作(6学时)一、田野工作的性质与方案设计二、田野考古调查三、田野考古发掘1.遗址发掘2.墓葬发掘第二讲考古地层学(8学时)一、层学的基本概念1.地层2. 文化堆积3. 叠压打破关系4.共时关系二、考古地层学的一般原理1.上晚下早定律2.同一层位的堆积其遗留形式并不一定水平3.文化堆积厚度和深度与时间关系的几种情况4.遗迹自身堆积具有相对早晚关系三、地层学在田野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第三讲考古类型学(8学时)一、考古类型学应用及其发展二、类型学的研究意义1.形态与技术2.形态与文化3.形态与时代4.类型学的研究层次三、类型学与地层学的关系四、类型学分析的基本步骤1.确定类别和形态特征(分类)2.确定类型学分析的层位序列(分单位)3.型式划分4.组的划分与器物群5.考古遗存的分期第四讲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及谱系研究(4学时)一、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分析1.文化的构成与分解2.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二、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研究1.文化谱系与区系类型2.中国史前文化的区域性及连续性3.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举例第六讲田野考古综合研究(4学时)一、考古样品的年代测定二、人骨与的观察与分析三、古代环境的研究四、遗址、遗迹的复原研究五、人工产品的技术研究七、教材:教师自备八、主要参考书:《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走近历史真实之道——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考古学——关于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洛阳烧沟汉墓》读书笔记

《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洛阳烧沟汉墓》读书笔记

我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洛阳烧沟汉墓读书笔记一、引言《我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洛阳烧沟汉墓》这本书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考古著作。

通过详实的考古资料和精彩的图片,书中详细介绍了洛阳烧沟汉墓的发掘过程、墓葬结构、出土文物以及对于汉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意义。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深厚底蕴以及考古学在揭示和保护历史遗迹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洛阳烧沟汉墓的发现和发掘烧沟汉墓位于洛阳市区以东约3公里处,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西汉墓葬群。

这组墓葬被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这片古墓葬区域的丰富内涵。

据《我国田野考古报告集》的介绍,烧沟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墓葬制度、葬俗、陪葬品、墓志铭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烧沟汉墓的墓葬结构和出土文物在书中,详细描述了烧沟汉墓的墓葬结构和出土文物。

墓葬结构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墓室、石椁、砖墓、悬棺等不同类型的墓葬形式。

而出土的文物更是丰富多彩,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铁器、丝织品等各种类型的文物。

这些出土文物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对于汉代生活、手工业、艺术水平的了解,也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四、洛阳烧沟汉墓的历史意义洛阳烧沟汉墓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古代墓葬的挖掘,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墓葬结构、陪葬品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汉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这对于我们理解汉代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后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依据。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阅读《我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洛阳烧沟汉墓》,我对于我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烧沟汉墓的发掘和研究,我深感钦佩和敬佩。

考古学家们在残酷的环境下进行发掘,对每一件出土文物进行细致的研究,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

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专业精神,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渊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城子崖》
1945年夏鼐对宁定阳洼湾遗址的发掘
对梁思永先生土质土色划分地层的科学方法的应用
考古学年代学理论:墓葬填土的遗物,要早于墓葬里的随葬品,早于墓葬的形成年代。
在一座齐家文化的……………………,确定仰韶早于齐家,纠正安特生关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错误,为建立黄河流域有关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序列打下基础。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
田野考古的基本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仰韶文化与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
40年代,夏鼐在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1926年济对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中国学者独立开展田野考古发掘的第一人;
1928年,吴金鼎在发现城子崖遗址
我国学者第一次独立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后经发掘发现命名了“龙山文化”;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队殷墟的发掘
所长傅斯年组建考古学组,并选定在殷墟发掘。考古所所长济主持。我国政府学术机构第一次独立主动进行的考古发掘;
规化
1984年,举办全国田野考古工作领队培训班,颁发领队证书。
1984年,颁布《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实行)》
这两个措施,推动了全国田野考古工作的规化,使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快速发展
其他大学陆续开设考古学专业;
秉琦提出“考古区系类型理论”之后,各地区田野考古学的课题意识和学术意识得到加强,建立各地区的文化序列,从而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
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
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
(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数字化趋势更加明显
利用GIS
开发推广田野考古计算机管理系统分析考古材料
利用互联网公布和传递考古材料
使用电子全站仪测绘和记录考古材料
电脑、数码相机、录像机的使用
考古学的记录和分析手段已跨入了数字化时代
田野考古学要求
一、专业素质的要求
美国1979年《考古学基础》:
应是一个理论科学家,站在哲学研究的高度
应是一个方法论专家,为达到理论研究上的目的,规定研究所采用的技术和手段
1948年,秉琦发表《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报告
首次将考古学地层学和类型学相结合的成功例
中国考古类型学之父;
构建中国考古学学科理论“秉琦理论”
九个事件、九个人物
2、两个阶段的划分
前一阶段,1921——1931年,按深度计层发掘,地质地层学
后一阶段,1931——1948年,按土质土色发掘,考古地层学,能够正确把握堆积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考古地层学理论。
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田野考古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调查、发掘遗址的数量和规模都有空前的扩大;
专门讨论田野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论著不断出现,推动了考古学方法论的建设和学科自身体系的建设。
编写出版了有关田野考古学方面的工具书和教材《工农考古知识》、《田野考古工作手册》
《田野考古学》
3、二十世纪后期的多学科参与和数字化趋势
高科技手段被引入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中:
物理勘探、化学勘探、航空考古勘察、碳十四测年、孢粉分析、灰像法分析、岩相分析、金相分析、微痕分析、中子活化分析、人骨鉴定、人种研究、考古DNA分析等。
多学科交叉更加实验场(对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的发掘和收集外,对遗迹的保护,不仅要研究也要保护)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
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1929年裴文中对店遗址的发掘,发现第一个人头盖骨,随后又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遗迹。把中国的历史提前了数十万年。
1931年梁思永对后岗遗址的发掘
第一次按土质土色划分地层,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
三叠层的发现,解决了小屯、龙山、仰韶三种文化的年代早晚关系
中国田野考古学的科学化,地层学之父,揭示考古学的层位关系,为考古学年代学的建立奠定基础。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社会成功人士对考古工地和文物库房产生浓厚兴趣
应是一个有动手能力的技师,具有发掘和整理的技术、技能,能够独立开盏工作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受民众关注
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公众考古学》出现
田野考古学简史
一、解放前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举要与阶段划分
1、解放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田野考古工作
1921年,安特生在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
时间、地点、人物、容、意义(打破两个治学传统:史学和金石学,获取科学的研究古代人类历史的材料);
二、新中国成立后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的新进展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体制建设和队伍建设
设立文化部下文物局、中科院下考古所
建立了田野考古工作的审批体制
1952年,北大设考古专业
1952—1955年,举办四届考古培训班
1959年编写《考古学基础》,关于田野考古学的指导书目
2、二十世纪后三十年的规化和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