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

5.4 IS-LM分析:总需求方面的均衡
5.4.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5.4.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6章 总需求曲线与需求管理政策
6.1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及变动
6.1.1总需求函数(曲线)的含义及相关效应 6.1.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6.1.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6.1.4特殊的总需求曲线
9.6.2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对相关政策效果的影响
第10章 投资函数
10.1 投资决定的原则及有关因素
10.1.1预期收益与投资 1.对投资项目产出的需求预期 2.产品成本 3.投资税减免
目录
第8章 基本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 策和收入政策
第9章 消费函数 第10章 投资函数 第11章 凯恩斯以后货币需求函数理论的发展 第12章 货币供给函数 第13章 国际收支平衡 第14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目录
第15章 通货膨胀理论 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17章 经济周期理论 第18章 经济增长理论 第19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第20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21章 当前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分歧及新
8.2.2经济的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相机抉择)的财 政政策 1.经济的自动稳定器 2.斟酌使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8.2 财政政策
8.2.3功能性财政和预算盈余 8.2.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8.2.5赤字与公债
8.3 货币政策
8.3.1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一般认为,中央银行具有三个职能: (1)作为货币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 (2)作为商业银行的银行 (3)作为国家的银行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虽然张小山每次打的上班比乘公交车上班需多花费9元钱,但却因此节省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试考虑当张小山的收入至少为多少元/小时的时候,他才愿意选择打的上班(结合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观点)?答: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由此导致了有限资源下的最优选择问题。

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较决定了消费者的行为决策。

对张小山来说,上班乘公交和打的这两种方式是相互替代的,加之时间是相对稀缺且是有成本(机会成本)的,工资越高,则其时间的机会成本越高。

打的比乘公交多花费9元,但是其“收益”是半小时,所以当张小山的工资至少是18元/小时时,张小山才会选择打的。

2.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是如何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答:斯密认为,只有在允许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时,才能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个人对私利的追求能够最终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

古典经济学中,市场机制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价格调节机制,个人追求私利的过程被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表示出来,供给与需求在价格的调节下能够趋于一致,从而市场经济是内生稳定的。

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者吸收边际革命的成果,利用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即从单一市场角度出发,分析微观个体的分散决策如何对各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产生影响,认为市场需求与价格负相关,市场供给与价格正相关,两者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系统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内生稳定性。

(完整版)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1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完整版)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1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1.稀缺性与选择选择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一一相对于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稀缺性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经济学对选择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如何使用最节约资源的方法来提供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最迫切的欲望.这个问题又被称为“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经济学又可定义为研究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学科。

2.选择与机会成本选择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人们要作出选择的决策就必须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收益与成本。

在经济学中,在面临多方案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被称为所选择活动的机会成本。

3.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选择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社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琳琅满目的产品和劳务,什么因素决定了社会去提供更多某种产品或服务,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②如何生产如何生产这个问题解决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但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它还应当包含一定的社会价值。

③为谁生产在决定了生产什么及如何生产之后,还必须考虑产品的分配问题(其实质是收入的分配).为谁生产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2)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选择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得整个经济的产出存在着一个极限。

资源稀缺性对社会产出所造成的极限可以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加以描述。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5第五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5第五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五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总需求曲线1.IS LM -模型与总需求曲线(1)有效需求在收入—支出分析中,只有当总支出曲线与45°线相交时所对应的计划总需求才是稳定的总需求。

因此,与总产出一致的总需求被称为有效需求。

如图5-1所示,有效需求为0AD 。

图5-1 有效需求(2)利用IS LM -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IS 曲线描述了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其函数表达式为:11A b Y r a a=--- LM 曲线描述了产出与货币市场均衡利率之间的关系,其函数表达式为:1k M r Y h h P ⎛⎫=- ⎪⎝⎭在上式中,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M P )而影响LM 曲线,使LM 曲线发生平移。

在IS 曲线不受影响的情况下,LM 曲线平移的结果是导致均衡产出即有效需求改变。

如图5-2所示,价格水平从1P 下降到2P ,在名义货币供给M 不变的情况下,这将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增加。

根据LM 曲线的函数表达式,这将导致一定的产出水平对应于更小的均衡利率水平,LM 曲线因此向右平移。

LM 曲线右移的结果是导致均衡产出即有效需求增加,图(b )的总需求曲线归纳了价格水平下降对有效需求带来的影响。

图5-2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2.总需求曲线的平移除价格水平外,其他导致IS 曲线或LM 曲线发生改变的因素都能使总需求曲线发生平移。

(1)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平移图5-3(a )图中,当价格水平固定为1P 时(从而LM 曲线固定),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 曲线右移,均衡产出增加。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各章重点归纳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各章重点归纳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民经济的计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定义:➢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国民原则➢GDP是以国境为界,即本国境以内的所有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GDP,它强调境内工业。

➢GNP是以国民为界,即本国国民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都记入该国的GNP,它强调的是民族工业。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救济金,失业保障金。

2、收入法:就是从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又称成本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3、生产法:又称部门法(sector approach)。

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反映GDP的来源。

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政府部门提供的劳务活动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

三种核算方法总结➢生产法(增加值法) GDP = 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

➢支出法GDP = C + I + G + (X - M)➢收入法GDP = 工资+ 利息+ 租金+ 利润+ 企业间接税、转移支付+ 折旧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1)产出=收入。

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2)产出=支出。

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第三节与GDP相关的其它经济指标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一)含义: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1、研究内容: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政府政策是否发挥作用长期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经济周期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失业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国际经济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和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经济总量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家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政策是否应该加以使用3、存在分歧的原因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政府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单一的经济模型特点:1,个人、厂商和政府在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相互作用;2,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知道原则:假设需求、意愿、机会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和厂商都力图使自己的经济满意度最大化;3,在长期内,两者都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充分调整以实现产品,劳动和资产市场的均衡;4,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处在平衡位置第二章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度量1,国民收入的核算:产量,收入和消费的测量国民收入账户经济活动总量测量指标;1,产出法:产品总量,在生产中间过程中被消耗的产品除外增加值法,通过将所有生产者的增加值求和来衡量经济活动2,收入法:产品生产者所得到的收入包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取得的利润3,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所支出的总量支付所有产品的总额三者等价的原因:首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支出额相等;其次,卖方所得等于买方所支;产品价值与收入都和支出相等国民收入账户的基本恒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2、国内生产总值GDP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境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产出法:1,市场价值测量的局限性2,当年生产的产品和服务;3,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再同期生产的、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制造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中间产品和服务4.,GNP和GDP存货:公司拥有的库存,包括未出售的成品、半成品及其原材料GDP本国领土范围和GNP本国生产要素国外净要素支付NFP:本国生产要素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收入与本国对国外生产要素的支付之差GDP=GNP-NFP支出法:消费、投资、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收入支出恒等式:Y=GDP=C+I+G+NX总产出=消费+投资+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产品净出口消费:本国家庭对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包括:耐用品消费房屋属于投资,日用品,服务投资:固定投资新资本品企业投资和住宅投资,存货投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不属于政府购买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收入法:雇员报酬,所有者收入,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产品税和进口税,企业的当期转移支付,政府企业的当期盈余;统计误差,折旧,净要素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从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收入加上政府的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Y+NFP+TR+INT-TY=GDP,NFP=国外净要素收入,TR=从政府取得的转移支付,INT=政府债务的利息支付,T=税收净政府收入=T-TR-INT3、储蓄和财富财富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储蓄等于当期收入减去对当期需要的支出,储蓄率等于储蓄除以收入私人储蓄S私=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Y+NFP-T+TR+INT-CS政府=政府收入减去政府购买=T-TR-INT-GS=S私人+S政府=Y+NFP-C-G政府储蓄等于政府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减去政府开支政府开支: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政府债务利息支付私人储蓄的使用S=C+I+G+NX+NFP-C-G=I+NX+NFP=I+CAS私人=I+-S私人+CA——储蓄用途恒等式用途:投资,政府预算赤字,经常账户余额NX+NFP为净出口和净要素支付之和,成为经常账户余额CA等于本国向外国出售的当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收入,减去本国对外国的同类支付储蓄和财富的关系存量:在时间点上定义的经济变量流量:在每单位时间内度量的变量在实际中,流量通常是存量的变化率财富存量和储蓄流量国民储蓄用途:S=I+CA.通过追加投资增加本国实物资产的存量;通过为外国人提供贷款或购买外国资产增加国外净资产的持有量4,实际GDP、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实际GDP: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当期市场价格和基年价格价格指数:度量一组产品和服务相对于既定基年的平均价格水平GDP平减指数=100名义GDP/实际GDP消费价格指数度量了消费品的平均价格:参照期和支出基期通货膨胀率等于当年的价格水平减去去年价格水平除以去年的价格水平5、利率实际利率指资产实际价值或者购买力随时间推移的增长率,名义利率指名义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的变化率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预期实际利率第三章生产率、产出和就业1、生产函数与实际经济体的产出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生产函数:Y=AFK,N其中A是全要素生产率生产函数曲线的形状特征:1,生产函数曲线从左到右向上倾斜,——资本存量增加提高产出——资本的边际产量为正;2,生产函数曲线从左到右越来越平缓,——资本增加的同时产出的增长率越来越小——资本边际产量随着资本存量增加而减少劳动边际产量供给冲击表示经济体生产函数的变化2、劳动需求假设:1、工人是同质的;2、工资有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决定而不是由厂商自身决定;3、雇佣多少工人主要取决于能否使厂商利润最大化导致劳动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生产率的提高,使得需求曲线相右移动;资本存量的增加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原因都是增加了MPN——劳动总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利供给冲击对劳动需求的影响3、劳动供给加总求和法,与劳动总需求一致收入与闲暇的替代:幸福程度和效用水平劳动工资与劳动供给实际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正相关;收入效应:负相关实例解析:1,暂时性工资增加——替代效应2,买彩票中奖——收入效应3,实际工资的长期性增长——替代和收入效应同时起作用4,经验证据:暂时性的实际工资增加使得劳动供给总量增加,而持久性的实际工资增加使得劳动供给总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总量的影响因素:正向影响:劳动适龄人口的增加和参与率的增加反向影响:财富增加和预期未来实际工资增加4、劳动市场均衡——充分就业水平劳动市场的古典模型:1,充分就业;2,市场调节暂时性的不利供给冲击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充分就业产出潜在产出Y =AF K,N——1,不利的供给冲击降低了人员资本和劳动组合下的产量,从而直接降低了产出;2,不利的供给冲击降低了劳动需求,因而降低了充分就业水平N 技术偏向性的技术变革对工资不平等的影响:5、 失业总人口——成年人口未成年人口——劳动力人口非劳动人口参与率:劳动力人口占成年人口的比重——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就业率:就业人口占成年人口的比重失业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失业持续时间与失业率失业的原因:摩擦性失业:工作与就业者之间的差异导致的失业习惯性失业与长期性失业统称为结构性失业原因:非技术或者低技术人员的就业问题;衰退产业工业的再配置过程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就业率,用以反映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差6、 失业与产出的关系:奥肯定律失业率每上升百分之一,那么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与实际产出水平间的缺口将扩大百分之二;Y /Y = 3 – 2 u )(2u u YY Y -=-第四章消费、储蓄与投资1,消费与储蓄意愿国民储蓄:S d = Y – C d– G个人消费与储蓄政策实际利率决定了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消费平滑动机:保持消费相对稳定的愿望当期收入变化的影响:当期收入的增量用于增加当期消费的比例为边际消费倾向预期未来收入变化的影响个人未来收入增加会使得人们增加当期消费而减少当期储蓄财富变化的影响:财富增加使得当期消费增加,当期储蓄减少实际利率变化的影响替代效应实际利率上升使得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当期储蓄和收入效应相反但是该效应的作用很小;税收和储蓄的实际收益:预期税后实际利率r a-t= 1 –ti–e财政政策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当期赋税或使人们预期到未来赋税增加来影响意愿消费C; 意愿储蓄:第一,通过影响意愿消费影响意愿储蓄减税则不一定意愿消费;第二,通过增加政府购买直接降低意愿国民储蓄:S d = Y – C d– G李嘉图等价定理:长期内所有政府购买必须有税收支付,如果当期的政府购买不变,当期的税收减少,只会影响征税的时序,并不会减少消费者最终的税收负担;意愿储蓄的影响因素总结:1,当期产出增加——增加意愿储蓄2,预期未来产出增加——减少意愿储蓄3,财富增加——减少意愿储蓄4,预期实际利率上升——可能增加5,政府购买增加——减少意愿储蓄6,税收增加——不变或者增加2、投资意愿资本存量:使得厂商获得最大预期利润的资本量;资本的预期未来边际产量MPK表示现在增加一单位资本所带来的投资增量的收益;资本使用成本:某段时间内使用一单位资本的预期实际成本;包括折旧成本和利息成本;uc = rp K + dp K = r + dp K意愿资本存量的确定:预期未来实际边际产量等于使用成本的资本量,即意愿资本存量MPK f = uc意愿资本存量的变化:降低预期实际利率或者降低资本使用成本会增加意愿资本存量当资本使用成本不变时,资本预期未来边际产量在任意资本水平下均出现增加,会提高意愿资本存量;税收和意愿资本存量税收调整与意愿资本存量1 –MPKf = ucMPK f = uc/1 – = r + dp K/1 –投资税抵减,资本的税收负担,有效税率有效税率上升时会降低意愿资本存量从意愿资本存量到投资:资本存量的变化:第一,购买和建造新的资本品使厂商资本存量增加;第二,资本存量折旧和报废使得厂商的资本存量减少净投资:总投资与折旧的差额被称为净投资——K t+1–K t = I t–dK t 一年内总投资的组成:1一年内资本存量的意愿净增长额;2替换报废资本所需的投资:I t = K – K t + dK t投资与滞后影响投资的因素:1,实际利率上升,减少意愿投资;2,有效税率上升,减少意愿投资;3预期未来MPK增加,增加意愿投资存货投资和住房投资3、产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产品需求量等于意愿消费、厂商的意愿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Y = C d + I d + GS d = Y–C d–G,S d = I d即意愿储蓄等于意愿投资储蓄线的移动:右移:当期产出增加,预期未来产出下降,财富减少,政府购买减少,税率增加投资线中的移动意愿储蓄减少意愿投资增加第五章开放经济体的储蓄和投资1、国际收支账户•产品和服务的净进口NX、来自外国的净收入NFP、净单方面转移——经常账户余额CA——CA = NX + NFP + NUT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KFA资本与金融账户:资本账户包括国家间资产的单方面转移,其余额衡量一国单方面转移的净流入量金融账户:金融流入与金融流出官方结算余额,——官方储备资产用于支付——国际收支余额各个时期经常账户余额加上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的总和为零;CA + KFA = 0 统计误差国外净资产和国际收支账户各个时期新收购的外国资产的数量等于经常账户盈余;外商直接投资:外国企业在本国购买和兴建资本4、开发经济体的产品市场均衡S = I + CA = I + NX + NFPNFP = 0 = NUTS = I + CA = I + NXS d = I d + NXY = C d + I d + G + NXNX = Y–C d + I d + G国内吸收:C d + I d + G小开放经济体和世界实际利率对外贷款的小开放经济体对外借款的小经济体小开放经济体中经济冲击:1,暂时性的不利供给冲击:减少经常账户盈余,降低国家储蓄量2,资本的预期未来边际产量增加:MPK f上升使得医院资本存量增加5、大开放经济体中的投资:能够影响世界实际利率的经济体假设:世界由两大经济体组成:本国经济体和外国经济体;世界实际利率为一国的意愿贷出量等于另一国的意愿借入量时的实际利率,或者是,一国的经常账户盈余等于另一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时的利率;两大开放经济体下的世界实际利率的决定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原因:外国需求的下降;国际投资机会的增加;石油价格上涨;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增加;私人消费增加;政府预算赤字增长;6、财政政策和经常账户关键因素:国家储蓄的变化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只有使意愿国民储蓄减少,才会导致经常账户赤字增加政府预算赤字与国民储蓄:1,政府购买增加引起的财政赤字:减少意愿国民储蓄,降低经常账户余额, 2,税收减免引起赤字:李嘉图等价定理小开放经济体的国民储蓄和投资大开放经济体的国民储蓄和投资第六章长期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源泉生产函数:Y = AFK, Nd Y/Y = d A/A + a K d K/K + a N d N/N——增长核算等式a K为产出的资本弹性;a N为产出的劳动弹性增长核算产出增长划分为:有生产率增长引起的产出增长;由资本投入增加a K d K/K引起的增长;由劳动投入增加a N d N/N引起的产出增长2、增长动态化:索罗模型建立假设: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保持不变n;经济体是封闭,不存在政府购买G = 0,产出未用于投资的部分都被用来消费C t = Y t–I ty t = Y t/N t; c t = C t/N t; k t = K t/N t分别表示单位工人产出、单位工人消费、单位工人资本存量资本劳动比率单位工人的生产函数:y t= fk t——单位工人产出取决于可获得的但我i工人资本的数量图解:1,曲线向右上方倾斜;2,倾斜的角度逐渐减少,递减的资本边际生产率经济稳态:如果生产率没有增长,经济将在长期中达到稳态,即单位工人产出、单位工人消费、单位工人资本存量均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状态I t= n + dK t稳态——资本折旧与净投资Ct = Yt –It = Yt –n + dKt稳态——稳态消费稳态—c = fk - n + dk—稳态资本劳动比率k将对稳态单位工人消费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略当资本劳称为资本劳动比率动比率为k G时单位工人实现消费达到最大,此时k G称为资本劳动比率的黄金律结论:提高资本劳动比率不能无限度地带来稳态消费的大幅度增加实现稳态假设:经济中的储蓄与当期收入成正比;S t = sY t,国民储蓄等于投资:sY t = n + dK t稳态sfk = n + dk稳态——单位工人储蓄等于单位工人投资——从而确定稳态时的资本劳动比率y = fk; ——k是经济中唯一可能的稳态资本劳动比率c = fk–n + dk——较高的稳态资本劳动比率意味着较高的稳态单位工人消费长期生活水平的基本决定因素:1,储蓄率:提高储蓄率导致稳态资本劳动比率的上升,单位工人产出和单位工人消费高于原有的稳态水平2,人口增长:劳动力快速增长,当期产出中的相当大部分将用于新增长的工人提供资本,单位工人产出和单位工人消费低于原有的稳态水平3,生产率增长生产率通过两个途径增加稳态单位工人产出和单位工人消费:首先直接增加每一资本劳动比率下的产出;其次通过使储蓄上升,生产率增长导致在长期内资本劳动比率上升索洛模型结论:在长期中,决定生活水平上升速度的主导因素是生产率的增长率内生增长理论:从模型内部或者说以内生的角度来解释生产率增长及其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结论: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和投资,而不仅仅是开外生的生产率增长;区别:Y = AK ,A为资本的边际产量,即不存在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对于该模型资本边际生产率不变的解释:1,人力资本的客观存在保证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不下降2,厂商具有从事研发活动的激励,由此带来的生产率递增抵消资本边际生产率下降的趋势;S = sAKI = dK + dKdK + dK = sAKdY/Y = sA – dd Y/Y = sA – d——产出增长率依赖于储蓄率4、政府用于提高长期生活水平的政策:影响储蓄率的政策:1,减税,提高储蓄者的实际收益;2,增加政府储蓄的规模,即尽量削减赤字或者增加盈余;提高生产率的政策:1,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率;2,积累人力资本;3,鼓励研发,促进科技进步;第七章资产市场、货币和价格1、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被广泛运用和接受的各类资产功能: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价值贮藏货币的度量:货币总量M1:通货,公众持有的旅行支票,活期储蓄及其他支票账户M2: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以及非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货币供给:公开市场购买:中央银行发行新货币从公众手中购买金融资产公开市场销售:减少货币供给将国债出售给公众的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购买和销售2、投资组合配置与资产需求投资组合配置决策:确定持有哪些资产以及各种资产持有量的决策影响特征:预期收益率,风险,流动性和到期日预期收益率:单位时间内资本价值的增长率风险: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出现巨大差异的可能性大小流动性:资产与产品、服务或其他资产进行交换的速度和便利程度交易成本和灵活性到期日:距资产到期或投资者收回其本金还有的时间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投资者通过对比不同到期日的债券的收益率来判定哪种债券能带来最大的收益率风险溢价:长期债券的利率略高于预期利润所确定的水平之上的那部分值资产需求多样化:将投资分散到不同资产上从而降低总风险,因为当某种资产有较低的收益率时,其他资产可能具有较高的收益率总风险在不知道各种投资组合风险大小的情况下是不可降低的,因为风险是不可控的,但是可以选择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货币需求:在投资组合中所选择持有的现金,支票账户等货币形式的数量货币的特征:1,流动性最强;2,风险极低;3,收益率低结论:货币需求取决于如何在流动性需求与低收益的成本之间的权衡货币总需求:所有个人货币需求之和影响因素:、1,价格水平高,货币总需求大2,实际收入高对流动性和货币的需求量大,增长不是同比例的货币的使用途径;金融体系的完善3,利率货币需求取决于货币及其他非货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类似于实际利率和物价货币需求函数:M d = P × LY, r + πe——r为实际利率——r + πe表示其他非货币资产的名义利率,L表示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和名义利率之间关系的函数货币需求函数——所以L与r成负相关关系;M d /P = LY, r + πe——M d /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又称实际余额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1,价格水平上升,流动性需求大,货币需求同比例上升;2,实际收入增加,意味着较多的交易和流动性需求,货币需求以低于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幅度的比例上升;3,实际利率上升,说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更高,人们将货币资产转化为非货币资产,货币需求下降;4,预期通货膨胀上升,说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更高,人们将货币资产转化为非货币资产,货币需求下降;5,货币的名义利率上升,较高的货币实际收益,货币需求上升;6,财富增加,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新增财富飞一部分,但影响很小;7,其他资产风险增加使得货币需求增大,货币风险恶性通货膨胀增加使得货币需求减少;8,其他资产流动性增加,使得货币需求减少;9,支付技术的效率增加,人们压迫你高较少的货币就能完成交易,货币需求较少;货币需求弹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实际收入增加1%时,货币需求变化的百分比;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利率上升1%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利率弹性计算的误区5%——6%,20%结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负,且数值较小;货币需求与价格水平成比例;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名义GDP价格水平P乘以实际产出Y除以名义货币存量;V = PY / M货币数量论:实际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成正比;M d / P = kY前提假设:流通速度为不依赖收益和利率的常量1/k;5、资产市场的均衡当财富所有者对于各种资产的需求与可获得的各种资产的供给相等时,资产市场实现均衡;在给定的时间内资产市场供给保持不变;资产市场均衡:关于加总的假设所有资产分为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所有货币具有同样的风险和流动性,支付相同的名义利率,且名义货币供给固定为M;所有非货币资产具有同样的风险和流动性,支付相同的名义利率,且名义货币供给固定为NM;资产市场的均衡条件: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个人名名义财富总量义财富总量:m d + nm d名义财富总量需求:M d + NM d。

自考30445宏观经济分析—考试大纲

自考30445宏观经济分析—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分析30445自学考试大纲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宏观经济分析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本课程内容涵盖了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宏观阶级分析概述、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及其核算、新增长理论概述、开放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等内容。

因此,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1. 正确评价经济学家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思维和逻辑。

2. 理解收入和价格的决定。

3.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英语、微观经济学、会计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公共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决定,难点在于经济诊治和经济预测。

Ⅱ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经济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内在逻辑一致的解释。

综合应用(Ⅳ):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现象,综合分析和论证,并得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

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全面掌握本章内容(包括专栏、附录和脚注),熟练解答本章习题和《习题解析》对应章节的习题,灵活运用本章知识,分析现实中相关的宏观经济现象。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8第八章 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8第八章 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八章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试解释宏观经济政策时滞的分类和不同政策时滞效应的区别。

答:(1)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政策产生影响的每一阶段,都会存在时滞效应。

政策的时滞效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区分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的关键,在于政策实施的时点,前者发生于政策实施之前,而后者则是政策实施后的滞后影响。

①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冲击发生到相应的经济政策实施所花费的时间。

决策者确认冲击已发生,而后才能够实施适当的政策,这是内部时滞产生的原因。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决策者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果断性。

一般意义上,由于时滞产生的时间和性质的不同,内部时滞又可分为三种: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a.认识时滞是在冲击出现到决策者确认必须实施适当的宏观政策之间的那段时间。

认识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决策者获取信息的敏捷程度、预测能力。

b.决策时滞是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政策确定之间的时间间隔。

决策时滞一般取决于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决策体制的结构和效率等因素。

c.行动时滞是政策确定和政策开始实施之间的间隔。

决策者作出决策以后,动员各种可控资源,并采用各种调控手段使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式、全面实施,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②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政策实施到政策行为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时间。

政策实施后不能对支出、收入和就业在瞬间产生影响,是导致外部时滞的原因。

外部时滞的长短与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手段和工具的传导机制、与有关市场主体的敏感度、与决策者的决策力度、与有关市场主体的预期相关。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

A.选择会导致短缺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C.人们具有机会主义倾向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答案】B【解析】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因此面临选择时,必须面临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的问题。

2.局部均衡分析是对()的分析。

A.某一个部门的变化对其他部门的影响B.某一个市场的分析而忽略其他市场C.经济中所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D.与供给相独立的需求的变化【答案】B【解析】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

3.宏观经济学区别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

A.加总的应用B.强调总量(如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的作用C.强调总量(如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的相互作用关系D.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4.下列各项中哪一项属于流量?()A.GDPB.外债总额C.现有住房总面积D.失业人口【答案】A【解析】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流量概念,因为它表示的是某段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所新生产出来的价值或最终产品的价值是多少。

外债总额、现有住房总面积和失业人口都是存量,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下列各项中哪一项属于存量?()A.GDPB.投资C.失业人口D.人均收入【答案】C【解析】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失业人口是存量的概念。

GDP、投资和人均收入都是流量的概念,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二、简答题1.简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宏观经济学在整体研究思路上具有哪些特征?答:(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述、计算、论述)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①理论依据不同:微观经济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依据;宏观经济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依据。

②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是资源配置;后者是资源利用。

③基本假设不同:前者为资源稀缺,充分就业;后者是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④分析方法不同:前者是个量分析;后者是总量分析。

⑤分析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家庭、企业和市场;后者是国民经济总体。

⑥研究中心不同:前者是市场价格;后者是国民收入。

⑦主要目标不同:前者是个体利益最大;后者是社会福利最大。

⑧核心理论不同:前者为价格理论;后者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阶段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当代经济学(凯恩斯革命--新古典综合派—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或增加值之和,不重复计算。

③GDP是生产而非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④GDP是计算周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

⑤GDP是一国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土原则)。

⑥GDP是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计算GDP应注意的几种情况:是否进入市场,是否具有市场价值,是否有合法性,是自有住房还是租赁住房,是现期生产还是过去生产,是否为最终产品,是否是国内生产。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劳务。

4.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生产法(部门法):按照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该法反映了GDP的来源) 支出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GDPGDP = C + I + G + ( X - M )居民个人的消投政府购 =NX,进口M与出口费支出资买支出 X的差额,净出口收入法: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把几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各种收入(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相加在一起。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 国民收入觉得模型)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 国民收入觉得模型)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试论述:在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产出即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潜在GDP)。

答:(1)从供给方面而言,总量生产函数表明在资本及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总产量由就业量决定。

在古典模型中,就业量取决于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相互作用,并且劳动市场的价格(实际工资)能够灵活变动,这确保了劳动市场的就业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劳动市场出清)。

如图3-13所示,对应于就业量*L,有总量生产函数曲线上的产出水平为*Y。

*Y 为充分就业产出或潜在GDP。

总量生产函数代表了整体经济的供给能力,而劳动市场始终维持充分就业决定了总供给达到潜在GDP的水平。

图3-13 古典模型中的产出决定(2)从需求方面而言,一般均衡意味着,当经济中所有市场的价格都具有伸缩性时,社会所提供的产品组合即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组合。

也就是说,产出完全被需求所吸收,充分就业产出得以维持。

因此在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产出即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2.当劳动供给曲线发生移动时,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潜在GDP)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当发生技术进步或资本增加时,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答:(1)如图3-14所示,在资本和技术固定的情况下,总量生产函数描述了总产出与就业量之间的正向变动关系。

假设劳动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在劳动需求曲线不变条件下,实际工资下降,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下降,就业量增加,在技术和资本不变情况下,产出会增加,如图3-14中的就业量增加,均衡产出水平增加,但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不变,因为古典模型认为实际工资具有伸缩性,当出现劳动超额供给时,市场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际工资水平产生向下的压力,直至回到充分就业水平L ,从而产出回到充分就业产出。

(完整版)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2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完整版)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2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概述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或地区)整体经济的科学,它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来衡量整体经济运行的状况,在解释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1.衡量整体经济状况的三个关键变量(1)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在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对于这个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名义GDP和实际GDP.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来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被称为名义GDP的。

实际GDP规定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年价格,以此作为尺度来计算其余各年的GDP。

根据基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实际GDP由于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于不同年份间实际产出量的大小比较起到一个很好的指示作用.②利用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GDP时可能存在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经济活动并未通过市场来开展,这就使这些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被GDP统计所忽略.③在GDP的核算中,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而剔除了对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④GDP可能反映了一个国家总体的产出水平,但是它与这个国家居民的富裕程度却没有必然的联系。

⑤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这仅仅构成社会总体福利指标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没有能够考虑生产GDP时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成本。

(2)一般价格水平①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篮子商品",根据这些代表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市场零售价)所计算出来的一般价格水平称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

《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

《宏观经济学》夏习纫1要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科学重要概念:市场出清,内生变量,外生变量,通货紧缩复习重点:(1)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虽Z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

其关键特征是假设价格是冇伸缩性的还是黏性的。

(2)市场岀清模型:市场出清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价格有伸缩性,但只适用于描述长期经济,而价格黏性模型对以更好地描述短期经济。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重要概念:奥肯定律,存量与流量,CPI, GDP平减指数,劳动力参与率,国民收核算恒等式复习重点:(1)GDP同时衡量①经济屮所有人的收入;②对经济牛产出來的产品与服务产出的总支出从整个宏观经济体系看,两个量必然相等,收入必定等于支出(2)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名义GDP是用现期价格估价产品与服务,实际GDP是川不变价格佔价产品与服务。

只有产品与服务量增加时,实际GDP才增加。

而名义GDP的増加既可能是由于产出增加,也可能是由于价格上涨。

(3)能够区分经济中的四种支;lh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种支出Z和即为GDP。

(4)几种指标Z间的关系GNP二GDP+來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出NNP=GNP-折IHNI二NNP ■企业间接税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股息+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DPI=PI-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付(5)GDP平减指数(帕氏指数)与CPI (拉斯派尔指数)CPI是衡量一个典型消费者购买的固定的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计算公式),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 的比率(计算公式)。

二者都用来衡量物价水平。

三个关键差别:①GDP平减指数衡量牛产出來的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

女U,企业与政府购买的产品的价格的上升将反映在GDP平减指数I:,但不反映在CPI上。

②GDP平减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不包括进口产品。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根据韩终雪的重点编辑)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根据韩终雪的重点编辑)

编者的话由于时间仓促及人力有所限制,这篇复习提纲虽然综合了各方面的材料,但是在内容上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有不足或者错漏之处,欢迎大家随时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最后,预祝大家考试顺利,新春愉快。

hcb23、24章1.宏观研究对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政策 2.GDP 核算(收入法,支出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 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

计算公式为:GDP =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 ),又称最终产品法(final product approach )。

基本原则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概念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 组成:Y=C+I+G+NX(1)消费(C ):(2)投资(I ):包括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这里的投资不同于金融投资:股票,债券)(新住房购买划入投资,不划入消费)(3)政府购买(G ):政府消费支出与总投资(政府向老年人支付津贴属于转移支付,不属于政府购买)(4)净出口(NX ):出口减进口,包括国外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符号为负)(净出口包括在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中,后者符号为正)3.GDP 具体核算同上4.GDP 组成部分GDP 包括一个经济体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销售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具体组成同上Y=C+I+G+NX 具体案例,表述5.GNP 与GDP 的区别GDP 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一外国公民;GNP 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国外获取的6.真实GDP 、名义GDP 、平减指数、通胀率、CPI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计算的物品与劳务产出的价值量。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2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2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十二章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中国经济转型有几个主要的阶段?答: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步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根据市场化程度的发展状况,中国经济转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79年3月陈云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计划经济部分、市场调节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

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确立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对中国经济转型路径选择的理论解读主要有哪些?答: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更加热衷于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经验提供理论解读,其中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有以下三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

1.稀缺性与选择选择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一一相对于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稀缺性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经济学对选择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如何使用最节约资源的方法来提供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最迫切的欲望。

这个问题又被称为“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经济学又可定义为研究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学科。

2.选择与机会成本选择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人们要作出选择的决策就必须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收益与成本。

在经济学中,在面临多方案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被称为所选择活动的机会成本。

3.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选择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社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琳琅满目的产品和劳务,什么因素决定了社会去提供更多某种产品或服务,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②如何生产如何生产这个问题解决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但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它还应当包含一定的社会价值。

③为谁生产在决定了生产什么及如何生产之后,还必须考虑产品的分配问题(其实质是收入的分配)。

为谁生产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2)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选择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得整个经济的产出存在着一个极限。

资源稀缺性对社会产出所造成的极限可以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加以描述。

图1-1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选择图1-1描述了生产可能性边界。

假设社会只生产工业品和农产品,那么不难发现,社会在工业品生产和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着产出的极限:即使资源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所能够提供的社会产品最多也只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组合(如A点和B点);而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的组合点(如C点)已经超出了产出的极限,是不可能到达的。

4.经济体制与选择(1)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特征在于经济决策是集中进行的,由计划当局对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进行统一规划。

在计划经济中,选择主要是计划当局需要考虑的问题,个人可以涉及的选择空间极小。

①在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计划当局按照当年产业规划的要求向农村和工厂下达生产任务,并将生产任务能否完成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的核心指标。

②在如何生产上,为保证生产效率,计划当局也规定一些具体的考核指标。

③最后在最终产品的分配上,全部消费产品分为配给供应和非配给供应。

(2)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过程是众多家庭和企业分散决策的结果。

市场经济的特征在于微观单位相互竞争的分散决策。

在分散决策的过程中,各人都以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行动的目标,价格在市场经济中起着“协调器”的功能。

①在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价格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

价格反映了一种商品(相对于需求)的稀缺程度。

②在如何生产上,价格起着激励作用。

在市场机制中,价格对微观个体的激励功能是通过私有产权来获得保证的。

③在为谁生产上,价格发挥着“筛选”功能。

价格是一张“选票”,它确保商品会被那些最愿意并且支付得起的个人和厂商获得。

二、市场机制与“看不见的手”1.需求(1)个人需求曲线在一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支付)的购买量称为意愿需求量(简称需求量)。

一般说来,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个规律称为需求规律。

如图1-2所示,如果以横轴表示商品的需求量,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那么可以利用需求曲线来表示价格与需求量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

图1-2 个人需求曲线(2)影响个人需求的其他因素除了价格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需求,主要包括:①对商品的偏好。

某些外来的事件会让消费者个人偏好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或减少。

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的提高往往会让消费者增加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即便它们的价格不变)。

对于劣等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反而会减少对它们的需求。

③其他商品的价格。

替代品价格上升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互补品价格上升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

④预期。

预期也会对需求产生影响。

比如,消费者估计自己未来的收入会下降,那就有可能在现期减少对商品的需求。

反之,则增加对商品的需求。

(3)沿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需求曲线的平移在商品需求—价格坐标系中,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可以通过沿需求曲线的移动加以说明。

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发生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发生平移。

图1-3 需求曲线的平移在图1-3中,细线表示收入没有增加时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曲线,商品需求—价格坐标系上,收入的增加使需求曲线发生平移(沿箭头所示方向)。

(4)市场需求曲线市场由个人所组成,市场需求是大量个人需求的总和,市场需求曲线由个人需求的加总形成,如图1-4所示。

图1-4 市场需求曲线由于市场需求是由个人需求加总形成,所以除价格之外,偏好、收入、其他商品价格、预期等一切影响个人需求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市场需求。

另外,市场上消费者的数量也会影响市场需求。

与个人需求类似,在商品需求—价格坐标系中,价格对市场需求量的影响表现为沿市场需求曲线移动,而除价格外的其他因素对市场需求的影响表现为市场需求曲线的平移。

2.供给(1)个体供给曲线商品的供给由厂商决定,厂商决定对某种商品供给多少时,主要依据的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与供给量的这种正方向变动关系称为供给规律。

可以在商品供给—价格坐标系中用供给曲线来表示供给量与商品价格的这种正方向变动关系,如图1-5所示。

图1-5 个体供给曲线(2)影响个体供给曲线的其他因素①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也上升,商品供给会减少。

②生产技术。

先进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低成本,从而使供给增加。

③其他行业的可盈利性。

如果其他行业的可盈利性增加,即便商品的价格不变,也会使该商品的供给减少。

④预期。

厂商对未来行情的预期也会影响商品的供给,当厂商预期未来商品的价格会上升,则会减少现在商品的供给。

(3)沿供给曲线的移动和供给曲线的平移在供给曲线中,也有“沿供给曲线的移动”与“供给曲线的平移”之别。

沿供给曲线的移动表示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供给量如何变化;而供给曲线的平移则表明除价格外,其他因素的变动是如何对供给曲线产生影响。

(4)市场供给曲线与市场需求类似,市场供给也是由众多厂商的单个供给加总形成,如图1-6所示。

图1-6 由个体供给曲线加总成市场供给曲线3.供求均衡与价格决定(1)价格决定均衡描述了一种维持不变的静止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系统内部不存在自发改变这种状态的力量。

利用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这两个工具,可以分析均衡价格及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

在图1-7中,将某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放置到同一个价格—商品坐标系中,可以看到一个形如“剪刀”的交叉图。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E点,对应的商品价格为P,意愿供给量和意愿需求量相等,都为*Q。

图1-7 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均衡价格在E点,消费者正好得到在这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生产者也正好出售在这一价格下愿意出售的数量。

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出清。

在市场出清的状态下,供给者与需求者都不存在改变这种状态的激励,市场达到均衡。

如果市场存在着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价格和产量必然会发生波动。

而价格和产量最终停留于何处取决于市场出清的位置(供给与需求的交叉点),一旦市场出清,经济体内部就不存在自发改变这种状态的力量,此时经济就会达到均衡。

(2)供求曲线的平移与市场价格的变化如图1-8所示,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交叉点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而它们的平移会改变交叉点的位置,导致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发生变化。

图1-8 供求曲线的平移与市场价格的变化如果偏好、收入水平、其他商品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其他行业预期等其他因素发生变化,则可能导致需求曲线发生平移;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其他行业的盈利性、预期等因素的变化使供给曲线发求曲线发生平移。

这些因素都会会导致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均衡产量会发生改变。

4.一般均衡分析(1)基本思想始终针对某一个市场单独展开的分析方法被称为局部均衡分析。

由于没有考虑到经济联系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会使视野受到局限。

一般均衡分析就是对相互联系着的市场同时考察的分析方法。

图1-9 商品1偏好增强使需求曲线右移如图1-9所示,由于外生因素,消费者对商品1偏好增强,从而需求增加,表现为需求曲线右移,供给曲线不变,均衡点由1E 移至2E ,导致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上涨。

假设商品1和商品2互为替代品,商品1价格的上涨会对商品2的需求产生影响——消费者对商品2的需求增加,表现为商品2的市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

如图1-10所示。

图1-10 商品1价格上涨对商品2的影响既然商品1和商品2互为替代品,那么商品2价格的上涨也会使得商品1的市场需求曲线再次右移——第一次右移是因为偏好的增强,第二次右移是因为商品2价格的上涨。

商品1市场需求曲线的第二次右移会使得商品1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再一次提高,而商品1价格的再次提高又会再次影响商品2的市场需求曲线,使商品2的价格再次上涨……如此反复不断。

在上述过程中,价格的上涨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这会抑制两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向右平移(联系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当抑制需求曲线右移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两个市场便会同时达到均衡。

(2)一般均衡理论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1874年提出一般均衡理论。

瓦尔拉斯认为如果价格是具有伸缩性的,那么在所有相互联系着的市场间存在着一组价格,使得这些市场能够同时出清。

①市场的类型及联系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包括经济体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

要素市场包括用于生产产品的各种投入品所构成的市场。

投入品(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一般均衡理论讨论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市场能否同时出清的问题,经济体中所有市场都可归类于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

二者联系,如图1-11所示。

图1-11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之间的联系从图1-11中可以看出,在产品市场上,厂商构成了产品市场的供给方而家庭构成了产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家庭构成了要素市场的供给方而厂商构成了要素市场的需求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