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完整word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
(完整word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进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进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进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殊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日子、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咨询题。
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养教育的必定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降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仔细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进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心和心理疏导,依照中小学生生理、心理进展特点和规律,把握别同年龄时期学生的心理进展任务,运专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办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进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进展为全然,遵循学生身心进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依照学生身心进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进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脚教育和进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进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咨询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举行危机干预。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7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7篇)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常识篇一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
他们渴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反对大人把自己当孩子。
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很容易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
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指身心健康,更包括了情感、社交、学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那么,究竟什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呢?首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当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学会正确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积极应对各种情绪,包括愤怒、快乐、悲伤等。
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要将情感压抑在心底,而是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寻求帮助与支持。
其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当包括积极的社交能力。
青少年正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不仅对于他们当前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当包括积极的学业发展。
学业是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他们需要在学校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他们需要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高效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体现。
最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当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青少年需要逐渐建立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自信心。
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包括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等,这些都是成年后生活的重要素养。
总的来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不仅仅包括身心健康,更包括了情感、社交、学业、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多重要素。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能健康发展,青少年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这不仅是对青少年个体的关怀,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04
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有最基本的客观化。可以把自我中心去向客观方向转变, 能将自我和客观合理的联系起来,并且也会把自我的认识开始表现成客观性。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05 适应社会能力
相比较,在学校中有一种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其他的小学生格格不入。另外一种小学生,独立自 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可以自己处理,能适应集体的生活,乐于和老师以及同学交流,让自己融入集体的范围内, 自觉用社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特此看出,第二类的小学生更加符合心理健康标准。
05
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 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 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P
A
R
T
F
O
U
R
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 01 -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 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 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
内心的嫉妒
- 02 -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 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 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
,情绪变化很大。
- 03 -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心/理/问/题/的/表/现
孩子心理阳光
|
比智力更重要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 健康
01
智力发展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智商一定属于正常
02 情绪的管控
依不同的场合,适当控制情绪
03
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
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初中生是处于青春期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整个人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制定和遵循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是指在这一特定年龄段内,初中生应具备的心理健康状态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内容。
首先,初中生应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他们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这种自我认知能力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面对挑战时更加果敢和坚定。
其次,初中生应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青春期是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初中生常常会面临情绪的起伏和冲突。
因此,他们需要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避免情绪失控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此外,他们还需要学会应对压力,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焦虑和消极情绪的出现。
再次,初中生应具备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与同学、老师和家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倾听和沟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初中生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此外,初中生应具备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规划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和生活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良好的规划能力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盲目跟风和消极堕落。
最后,初中生应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韧性。
他们需要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气馁,而是勇敢面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韧性有助于初中生更好地适应成长中的各种挑战,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对未来的希望。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全面的、多方面的要求,它涉及到初中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只有当初中生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他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社会人才。
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必要的心理支持,共同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
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三)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1.对现实具有高效的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阳旭日,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包揽无遗地逐条列出,但是,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
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
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韵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
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中小学生心理健
康标准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了解他人;
(3)关心他人的要求;
(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5)积极地沟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6)具有自制力。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
◆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
◆调适自我,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
◆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自我意识指导、人际交往指导、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四个方面。
一、学习心理指导(一)培养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成效最重要的内部心理因素。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影响或作用主要表现在:(1)激活作用,促使学习者尽快进入学习状态;(2)指向作用,使学生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课题上而远离其他事物;(3)维持作用,让学生把饱满的热情倾注在学习活动上,使其学习活动有一定的紧张度,且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有不少学生谈到在学习时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有的学生说在听课中常常走神儿,有的学生说一看到书就想打瞌睡,有的学生干脆就说很讨厌学习。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
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事情,相反倒是一件能不断体验到愉悦的活动,当然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自己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
教育实践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在美国读书时因语言问题而遭到美国人的人格侮辱,这件事激发了他的学习动机,开始从事原本不感兴趣的英语学习研究,在实践中不仅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还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模式.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1)培养好奇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习兴趣就是在不断的探究之中变得越来越深刻。
因此,平时要留心观察一切事物,多给自己提一些“为什么",并且经常与同学、教师一起讨论研究学习中的问题,感受知识的魅力。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上问号,然后经过不断的钻研而达到的.可见,好奇心像一台动力十足的小马达,推动着个体不断地探索知识.实际上,我们学业上的长进也往往是循着“好奇—有疑—思考—释疑-有得-产生兴趣"的轨迹发展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课件 (21张PPT)(1)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01
心理健康 教育的意义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02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03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04
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
01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 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学校篇
共建学生心理健康
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善于疏导,培养情感
组织实践,锻炼意志
家校共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巧妙暗示 树立自信
引导学生 正确认识自己
善于疏导 培养情感
组织实践 锻炼意志
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 以各种方式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 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克服
态度。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教育高压 家庭不和谐 家庭暴力 校园霸凌
网络成瘾 缺乏沟通
焦虑 抑郁
家校共建中小学 生心理健康
家校共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家长篇
促进孩子心理健康
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 倾听孩子说话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鼓励夸奖有方法
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家校共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02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 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 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是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和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标准来评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和治疗。
下面将从心理健康的内涵、评价标准和促进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首先,心理健康的内涵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特征、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自我实现的潜能。
而心理健康的特征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我控制、应对压力的能力、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因此,评价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从这些方面来综合考虑,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其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应包括心理健康的自评量表、家长评价量表、教师评价量表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量表等。
自评量表主要是通过青少年自我报告的方式来评价其心理健康状况,包括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适应能力等。
家长评价量表主要是通过家长的观察和评价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家庭关系、学习情况、社交能力等。
教师评价量表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观察和评价来了解青少年在学校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学习态度、行为表现、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量表主要是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以及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和程度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方法主要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健康的学校环境和健康的社会环境。
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是指家长要关注和支持青少年的成长,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康的学校环境是指学校要关注和支持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学校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提供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
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摘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依赖于健康、有序的校园环境氛围。
师生良好、积极、健康的心理是校园环境创建的活的灵魂。
健康与心理健康具有二个层面的要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成人心理健康相比具有特殊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包括:学习,人际,自我,社会适应几个具体的方面。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一般标准现代社会中,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逐步更新,绝大多数人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现代的健康概念早已超越了传统医学模式,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概念和现代人类健康观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身心和谐”已成为人类现代健康观的主要核心内容。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从社会适应能力角度,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含义:心理健康一方面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各项功能正常良好,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心理健康二是指能长期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够有效地富有建设地完善个人生活,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发生。
对心理健康狭义的认识是指预防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
广义认识是指促进心理调节,发展心理效能。
对中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应是指广义的心理健康。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由于个体在不同生活环境与生活阶段,也在不同的生活,工作活动中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与心理体验。
因此,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学校特定情境中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和自我认识有关的活动、社会适应。
本文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应从以下方面来分别进行评测:1.学习方面(1)智力发展正常。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动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增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所以,在中小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增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展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增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动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展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即时实行危机干预。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该是稳定的。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因此,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这需要他们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其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阶段,他们应该拥有积极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
他们应该具备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被失败打倒,不被困难压倒,勇敢地迎接生活的一切。
此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学会与人相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应该具备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的品质,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另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青少年时期常常伴随着情绪的波动,他们需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他们应该具备情绪稳定、情绪表达得当、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品质,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理智和镇定。
最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青少年需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他们应该具备清晰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形象、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健康地成长。
总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综合的标准,需要包括稳定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社交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标准,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
完美 WORD 格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四、不脱离现实环境;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中国大陆的学者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
他能为他人所理解。
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
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判断中小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可依据两类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和医学标准。
大多数专家倾向于用社会适应标准衡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是:
1 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2 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能正确评价失败;
3 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接纳认同;
4 控制自我,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
5 调节自我,对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作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6 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7 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
8 调适自我,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9 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
10 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