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结构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课时拟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学准备根据教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课堂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几种?用程序框图如何表示?顺序结构,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条件结构,算法的流程根据条件是否成立有不同的流向,根据不同的流向执行不同的步骤.2.在“n为质数的程序框图”中,这一部分有什么作用?判断i>(n-1)是否成立,若是,则n是质数,否则,返回第三步.我们成为循环结构.二、推进新课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的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步骤为循环体.循环结构可以用程序框图表示为:这个循环结构有如下特征:在执行了一次循环体后,对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就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终止循环.因此,这种循环结构称为直到型循环结构.除直到型循环结构外,还有当型循环结构,它有如下特征: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对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否则终止循环.它可以用程序框图示为:循环结构中是否有条件结构?循环结构一定包含条件结构,用于确定何时终止执行循环体.三、例题讲解例6 设计一个计算1+2+3+…+100的值的程序框图.算法分析:通常我们按下列过程计算1+2+3+…+100的值.第1步: 0+1=1第2步: 1+2=3第3步: 3+3=6第4步: 6+4=10… …第100步: 4950+100=5050显然,这个过程中包含重复操作的步骤,可以用循环结构表示.第i -1步的结果+i=第i 步的结果s=s+i i=1.2.3. ….100解决这一问题的算法是:第一步:令i=1,s=0.第二步:若i ≤100成立,则执行第三步,否则,输出s ,结束算法.第三步:s=s+i ..第四步:i=i+1,返回第二步.上述程序框图用的是当型循环结构,如果用直到型循环结构表示,则程序框图为什么?思考:如何用自然语言表述图1.1-15的算法?改进这一算法,表示输出1,1+2,1+2+3,…,1+2+3+…+(1-n )+n )(+∈N n 的过程.例7.某工厂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为200万元,技术革新后预计以后每年的年生产总值都比上一年增长5%.设计一个程序框图,输出预计年生产总值超过300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结构,也是最基本的结构,循环结构必然包含条件结构,所以这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是相互支撑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算法的基本结构,无论怎样复杂的逻辑结构,都可以通过这三种结构来表达.(一)当型(while型).当型循环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对控制循环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不满足时则停止.当型循环有时也称为“前测试型”循环.(二)直到型(until型).在执行了一次循环体之后,对控制循环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不满足时执行循环体,满足时则停止.直到型循环又称为“后测试型”循环.※※当型循环与直到循环的区别:当型循环可以不执行循环体,直到循环至少执行一次循环体.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对同一算法来说,当型循环和直到循环的条件互为反条件.※※选择结构通过判断分支,只是执行一次;循环结构通过条件判断可以反复执行.六、作业布置课本P20习题1.1 A组2.板书设计教学效果《循环结构》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因此,学生具备类比简单d=i的赋值得出S=S+i的结论的基础.另外,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通过对引例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尝试整理成程序框图.鉴于本节课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问题链环环相扣,层次递进,使学生历经问题的抽象过程和新算法的构建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欲望,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课时拟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循环结构》效果分析1、教学中四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问题为驱动,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人们生活实际相关的思考题又将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对循环结构程序框图的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达到知识在课堂以外的延伸。
循环结构教学反思
循环结构教学反思一、教学过程回顾教学环节执行:本课有“温故引入、分析探讨、巩固提炼、应用延伸、回顾总结”五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统计捐款金额,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演变,学生质疑已有解题方式,教师通过小实验引导让学生从生活问题出发进行分析探讨,寻找规律、总结规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体验循环思想,构建对循环结构基本要素的理解,渗透不断完善、逐步求精的设计理念,在疏理中提炼、内化知识,在应用中延伸知识,最后通过回顾总结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落实: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中探求,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分析、推理,最后解决问题,作为《循环结构》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基本达成。
学生活动实施:整节课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随着问题的演变,学生在质疑原有解题方式的基础上投入进一步的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探讨,不断地寻找、总结规律,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是学生用循环思想描述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学生对循环结构有一个整理、重现的过程,通过书面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系统回顾、主动疏理及内化。
三是应用延伸环节,从生活中找实例,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思考、比较,加深对“循环”的理解。
四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回顾总结的环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对一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回顾中疏理,在总结中反思,在交流中互补,这也是知识内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教学时间分配:“分析探讨”环节时间上略显仓促,从而使得计划中比较紧张的“回顾总结”环节的时间比较充裕。
二、教学效果分析知识技能落实:“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为:“认识循环结构。
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要素。
”这个目标是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必须掌握的第三种结构,初识环节,要求学生从认识到了解,然后在以后的课中逐步达到熟练应用。
通过本课时,学生了解了循环结构在算法设计中的用处,也了解了循环的基本要素和直到型循环的基本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标,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没有用教材提供的例子,而用教师自己设计的例子——“韩信点兵”、“棋盘上的麦粒”程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较好,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最为成功的地方是,以学生为本,紧扣课标,教材处理恰当。
通过分析程序让学生了解编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最后的思考题设计得当,既调足了学生的“胃口”,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几点不足:1、因为条件限制,本应上机实践的部分没有,只能理论分析,好在之前的顺序、选择结构都上机体验过,学生们对代码的理解和运行环境的熟悉都较好。
本节课单纯理论解,上机实践做为下一节探究内容。
2、由于代码修改时没有用恰当的数值,所以同学们在总结程序循环次数时有误区,这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
3、因为时间限制,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学生刚接触For-next循环,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地方本应学生自己探究的地方,我引导学生急于得出了结论,这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情分析: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
而且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并对VB运行环境较熟悉的基础上讲解的;首先从“韩信点兵”、“棋盘上的麦粒”两个故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最初体验是这样的问题很难,我用了较简单的“希望工程捐款”问题讲解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之后循序渐进的探究实质问题,得出For-next循环的适用范围和规律,之后引导学生解决前面两个问题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学生也非常有成就感,收获满满。
§2.3.3循环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for-next循环结构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2、掌握for-next循环4个规律并会巧妙运用过程与方法:能用for-next循环解决实际问题,并对程序代码做客观分析与评价,比较程序设计算法与数学算法的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for-next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循环结构(一)》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循环结构(一)》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循环结构(一)》;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编程中的循环概念,包括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基本结构和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循环的必要性和工作原理,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基本结构,能编写简单的循环程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编程的兴趣,培养耐心和细心的品质,理解计算机科学的严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循环结构编写程序。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问题需求选择合适的循环结构,设计合理的循环逻辑。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编程基础,如变量的使用和条件判断的理解,但对复杂的程序结构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但可能在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上需要进一步引导。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任务驱动法: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编程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循环结构。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计数、打印等,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的工作原理。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活动导入:首先,我们可以做一个小游戏,比如“数字接力”,让学生们体验一遍重复执行某个任务的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2. 提出问题:在编程中,有没有可能让计算机自动重复执行某段代码呢?引出“循环结构”的概念。
(二)、新知讲解1. 定义与解释:解释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它是编程中的一种控制流程,可以让程序反复执行一段代码,直到满足某个条件为止。
2. 案例演示:展示一个简单的编程实例,如“打印1到10的数字”,解释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使用方式和区别。
中小学《循环结构-for循环》教学反思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循环结构—for循环》教学反思——陈瑶瑶教学环节执行:本课有“问题引入、新课学习,作业上传、拓展练习”四个环节,主要是通过问题1:“如何用Python语句,输出1~5?”、问题2:“那如果是要输出1~100呢?”两个问题引入课题——《循环结构—for循环》。
紧接着学习for循环相关新知,再通过例1让学生掌握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和用法,用任务一来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进一步巩固对for循环的理解。
学习for循环后再次把课前两个问题抛出,让学生尝试用for循环来解决,在问题2时,引出range()函数。
当学生学习完range()函数的功能和用法后,回去解决问题2,再给出两个变式:“变式一:用range()函数来实现打印出1到100的奇数项;变式二:用range()函数来实现打印出50到100的5的倍数项”,以此巩固学生对range()函数的认识。
最后以“任务二:如果我们要输出列表[“apple”,”banana”,”peach”]中的各个元素,能否结合range()函数实现?”引出len()函数并完成任务二后提交作业。
对完成较快的同学要求完成拓展练习:随堂练习1,随堂练习2。
教学内容落实: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巩固、作为《循环结构》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基本达成。
学生活动实施:整节课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一步步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有一个整理新知、完成任务巩固新知的过程,通过书面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巩固,通过上机实践操作加深对“循环”的理解。
在课堂中不断给学生抛出问题,“刺激”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巩固,让知识不断内化。
教学效果分析:通过学生的导学案来看,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紧跟教师思路,完成导学案内容,说明课堂中的知识技能目标基本达成;从学生上传的作业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二并上交,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能将知识从书本上,搬到实际操作中。
不足之处:在建构知识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所以在导入环节可以设置适当情境;其次是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最后,还应该不断的激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完善。
必修3《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必修3《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支结构的程序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重点介绍循环结构For----Next所展开的。
本课内容设计程序的分析,以及讨论程序执行结果。
本节是第一课时,重在深刻理解for循环结构语句的执行过程并掌握其常见格式,应用。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且很多是第一次接触循环结构程序,再加上这节课涉及的循环语句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宜比较自然地引入循环语句的格式、功能以及使用方法;并且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For-Next语句,尽可能使用流程图与程序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循环的概念,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常见格式和作用;(2)理解For循环语句执行过程的几个步骤,了解各种条件缺省时循环的执行情况;(3)学会分析问题,并能编写较为简单的程序。
(4)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上机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程序对照,体会循环语句的特点和优越性;(2)通过qb窗口的运行程序,理解循环控制变量初值、终值、步长与循环次数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2)通过逐层推进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3)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QB语言的For循环语句来实现循环控制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算法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讲解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反思:所教学生中,只有小部分学生以后可能从事程序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数学《必修3》教材要求学生掌握条件结构的嵌套,但对嵌套循环(循环体内部还有循环语句的循环叫做嵌套循环,又叫多层循环或多重循环)则不做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_循环结构—for语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循环结构——for语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第二章第三节《程序的基本结构》中的内容。
前两个环节是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本环节内容难度增加,涉及到循环结构的基本流程图和循环语句的使用。
属于本册知识最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程序三种结构和编程语句的魅力,为今后第三章《算法的程序实现》和第四章《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的理论学习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的学生,在高一下学期数学课上学过程序设计三种结构及流程图的画法,但没有学习代码的编写。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VB程序设计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刚学习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
对编程环境和基本思想有了足够的认识。
本节内容难度增大,也打破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多去实践、多去探究,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理解、体验和接受,同时自身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2)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3)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4)能用for循环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2、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
五、教学环境:多媒体机房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掌握了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我们再来看其执行过程:1、演示练习2的执行过程,给出循环变量i、累加变量s的变化,并画出其流程图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当循环变量的等于终值时,还执不执行循环体。
2、阅读(调试)程序,完成以下问题S=0for i =1 to 10 step 2s=s+iNext iprint s问题1、该程序的功能是:问题2、程序运行后,s的值为:问题3、程序运行后,i的值为:问题4、循环次数为:问题5、退出循环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观看实例1的执行过程,并注意i、s的变化学生积极思考和教师一起归纳出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学生根据自己对for循环语句执行过程的理解,通过与同学讨论完成任务让学生对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分析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加深对循环语句的理解合作探究找出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循环体通过教师对常见错误的分析,加深对for循环语句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循环变量的另一个作用:参与程序运算课堂小结ppt播放本节知识点:循环结构,for语句格式,for循环变量作用反馈课堂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的学生,在高一下学期数学课上学过程序设计三种结构及流程图的画法,但没有学习代码的编写。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摘要:一、引言二、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三、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2.学生反馈分析3.教学改进措施四、总结与展望正文:【引言】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循环结构作为计算机编程中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将对循环结构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循环结构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编写高效、合理的循环结构程序的能力。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循环结构的类型、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重点讲解for 循环、while循环和do-while循环的语法、执行过程及注意事项。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结合实际编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原理和应用。
4.教学过程(1)讲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执行过程;(3)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动手编写循环结构程序;(4)分组合作,互相点评和修改程序,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和课后反馈,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
学生能够掌握循环结构的原理和应用,并在实际编程中运用所学知识。
2.学生反馈分析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他们对循环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反映,对于循环结构的语法和执行过程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3.教学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强循环结构语法的讲解,并通过更多实践案例加深学生对循环结构的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编程习惯,提高编程效率。
【总结与展望】本次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
高中数学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一、概述《循环结构》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小节,课时安排6课时,本课为第4课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算法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基本算法语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循环结构是程序框图的一种基本逻辑结构。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循环结构的意义,体会循环结构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循环结构概念;把握循环结构的三要素:循环的初始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培养主动探究、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1.学生是高一学生,对多媒体大屏幕环境下的课堂环境非常熟悉;2.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
3.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思维活跃,对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这一课程兴趣很高;4.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主要体现在两部分:1、循环结构的概念分析和框图的得出过程,主要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完成。
2、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引例的分析过程,主要由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完成。
另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的书写节省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伦敦举办了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你知道在申办奥运会的最后阶段,国际奥委会是如何通过投票决定主办权归属吗?对竞选出的5个申办城市进行表决的操作程序是:首先进行第一轮投票,如果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总票数的一半,那么该城市就获得主办权;如果所有申办城市得票数都不超过总票数的一半,则将得票最少的城市淘汰,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选出一个申办城市为止.回忆1993年竞选失败经过。
浙教版信息技术九年级《循环结构》优质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循环结构》信息技术(浙教版)九年级第一章第五节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徐产红 2011年6月一、教材分析《循环结构》是浙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它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基础上,主要用来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重复事件,对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很有意义。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对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有一定的理解,能画出流程图,且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概念。
2.运用流程图去描述实际事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循环事件的感知、分析,感受和体会循环结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意义,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参与对循环结构事件的描述,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学会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流程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感受循环结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算法素养。
2.运用循环结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画流程图。
五、教学难点循环结构中的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以及循环与分支结构相结合的程序设计。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循环结构程序流程图图例、多媒体教学课件、能上因特网的学多媒体网络教室。
学生准备: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七、设计思想本课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例引导,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
讲清概念,注重实例分析,重点突出新知识点的精讲多练。
从而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循环结构程序的概念、功能,并能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流程图,程度好的学生,可以进行一步体验编程解决问题的乐趣。
九、作业课本P19页随堂练习1、2十、教学反思本课伊始,教师通过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洽了课堂气氛,又自然巧妙地引入了循环。
高中信息技术_For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前面一个多月的算法学习,基本掌握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为循环语句的学习打了一定基础,但是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对初学者来讲非常抽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关键,所以学习有些难度,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FOR循环语句,理论性较强,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用了几个装有液体的小杯子去代表数字,由它们相加的过程来讲解数字的相加程序是如何运行的,学生基本能明白。
然后通过流程图来认识FOR语句的结构,让其真正懂得FOR语句的实际内涵。
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对FOR语句有一个直观的理解,一些知识点薄弱色学生,可以根据“照猫画虎”地修改程序语言。
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个别学生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因此,在辅导学生时,应给与更多的关注。
教材分析程序设计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循环结构是其中的一种设计结构,其作用是使一段程序反复执行。
For循环语句作为循环结构的第一课,则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算法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为实现独立编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小组竞赛】请同学们填写程序,并上机运行。
1组计算1到100之间的偶数和,2组计算1到100之间的奇数和Dim i as integer ’定义变量i为数字1到100Dim s as integer ’变量s为总和s = ’给变量s赋值For i = to step ’循环变量i的初值和终值以及步长s = ’循环体语句Next i ’下一个循环变量iPrint s ’输出总和s【自主探究】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程序,回答以下问题,并上机验证Dim i as integerDim s as integers = 1For i = 1 to 5 step 1s = s * iNext jPrint s1、该程序能成功运行吗?如果成功运行其执行的功能是什么?2、如果把程序中的step 1改成step -1,应该如何修改程序?3、如果程序中缺少s=1,最终s的值是多少?【提升训练】第一天存1角钱,第二天存2角钱,第三天存3角钱,第四天存4角钱……,1、计算30天一共能存多少钱?2、每个月都按30天,计算一年能存多少钱?(请尝试使用双重循环完成)Dim s As integerS = 0For i = ToNext iPrint整节课上下来感觉还算流畅,自认为在讲授数字累加的过程时学生大多能听明白并且分析出了循环体语句。
《循环结构》的教学反思
《循环结构》的教学反思程序框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
能较直观,明确地表示动态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步骤。
算法的结构包括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等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循环结构是算法结构中最复杂的一种。
一、设计循环结构。
只要能正确地表示算法,都属于正确的程序框图。
设计循环结构,关键是要理解循环的形成与控制。
数学课本从循环的形成与控制不同来划分,循环结构可分为直到型循环结构和当型循环结构。
直到型循环结构和当型循环结构的定义:在执行了一次循环体后,对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就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终止循环,这种循环结构称为直到型循环结构,而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对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否则终止循环,像这样的循环结构称为当型循环结构。
简而言之,直到型循环结构是:先循环,再判断,“是”结束;当型循环结构是:先判断,再循环,“否”结束。
《必修3》例: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下面两种程序框图:框图(1)和框图(2),以及对应的两种程序:程序(1)和程序(2)在此,有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两种类型,在学生的练习及作业中常常会出现两种循环结构:先判断,再循环,“是”结束;先循环,再判断,“否”结束。
用框图表示就是如下两种形式:它们不属于二种循环结构中的任何一种,但我认为:虽然不是直到型循环和当型循环,但也能正確地表示算法。
凡是正确的表示算法的框图,都应属于正确的程序框图。
如上例《必修3》例: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框图(3),(4)所示。
它们同样可以解决“计算1+2+…+100的值”的问题,因而它们都是正确的程序框图。
书本之所以未能涉及,是因为用第三节的循环语句中的两种语句都不能把它表达出来而已。
二、计数变量i在循环结构中的位置不同,输出的结果中如果有i,输出结果也不同。
例如画出求使1+2+3+4+…+n>100成立的最小自然数n的程序框图。
高中信息技术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标,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没有用教材提供的例子,而用教师自己设计的例子——“韩信点兵”、“棋盘上的麦粒”程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较好,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最为成功的地方是,以学生为本,紧扣课标,教材处理恰当。
通过分析程序让学生了解编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最后的思考题设计得当,既调足了学生的“胃口”,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几点不足:1、因为条件限制,本应上机实践的部分没有,只能理论分析,好在之前的顺序、选择结构都上机体验过,学生们对代码的理解和运行环境的熟悉都较好。
本节课单纯理论解,上机实践做为下一节探究内容。
2、由于代码修改时没有用恰当的数值,所以同学们在总结程序循环次数时有误区,这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
3、因为时间限制,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学生刚接触For-next循环,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地方本应学生自己探究的地方,我引导学生急于得出了结论,这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情分析: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
而且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并对VB运行环境较熟悉的基础上讲解的;首先从“韩信点兵”、“棋盘上的麦粒”两个故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最初体验是这样的问题很难,我用了较简单的“希望工程捐款”问题讲解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之后循序渐进的探究实质问题,得出For-next循环的适用范围和规律,之后引导学生解决前面两个问题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学生也非常有成就感,收获满满。
§2.3.3循环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for-next循环结构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2、掌握for-next循环4个规律并会巧妙运用过程与方法:能用for-next循环解决实际问题,并对程序代码做客观分析与评价,比较程序设计算法与数学算法的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for-next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初中信息技术_第5课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5课循环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循环结构在算法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会在程序设计中利用循环结构有效地解决问题;理解算法优化的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待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循环结构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循环结构的代码写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3分钟)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九九乘法表,个别学生回答。
再让学生阅读“阅读与思考”,让学生知道九九乘法表的来历。
提出中心任务——用语言程序编写九九乘法表。
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心任务,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引导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定义变量、常量、运算符、公式、赋值知识进行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原来就熟悉的九九乘法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入本课)二、启发探究学习新知(24分钟)1、循环结构定义:在算法中,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过程。
2、观察分析九九乘法表的排列特点,指导学生分类:一行、第1行,第9行、进而到第1列进行全面分析。
教学处理: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方式完成流程图绘制、程序界面的创建、代码的生成。
每四人为一组,教师参与到学生研究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帮助,最后由学生展示自己的流程图。
然后教师展示正确流程图。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及协作沟通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画流程图的能力。
)3、循环结构概念的理解:(1)循环结构的三要素:循环初始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
(2)循环结构的算法流程图(3)当型循环与直到循环的区别教学处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刚刚得到的程序框图,给学生2分钟讨论交流时间,让大家互相沟通,从而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最后由学生说出以上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第13课循环结构(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
《循环结构(一)》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循环语句的书写规则,并能够通过简单的编程实例,初步应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认识到循环结构在编程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其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含义及循环语句的书写,通过实例操作让学生感受循环结构在程序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循环结构的规律,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编程任务。
三、教学准备教学前需准备好信息技术教室、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际操作。
同时,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编程软件以及必要的教材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循环结构的知识点。
此外,还需提前预习教材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本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际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简单的动画或小游戏,例如一个猜数字的小游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和体验,学生会发现这个小游戏在执行过程中有重复的环节,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循环结构。
2. 概念讲解在概念讲解环节,教师将详细解释循环结构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示,让学生对循环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教师会强调循环结构在编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地运用循环结构来提高编程效率。
3. 实例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循环结构,教师会进行实例演示。
首先,教师会展示一个简单的循环结构代码示例,让学生观察其执行过程和结果。
然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进来,共同编写一个稍复杂的循环结构程序,例如打印1到100之间的所有偶数。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循环结构的运用。
《第14课循环结构(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
《循环结构(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循环语句的编写方法,并能够运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循环结构在编程中的重要性,并初步具备编写简单循环程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学生需重点掌握如何设置循环条件和循环体,以及如何根据需求编写循环语句。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循环结构逻辑思维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在编写程序时如何合理设置循环次数和条件。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准备以下教学准备:1. 教材和教具:准备《信息技术》教材、多媒体课件、编程软件等必要的教具和工具。
2. 课前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上一节课的内容。
3. 实践操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设置编程实验室或提供在线编程平台。
4. 案例准备:准备几个涉及循环结构的编程实例,用于课堂演示和练习。
通过上述教学准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引导启发本环节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循环结构知识的兴趣,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简单的动画或游戏,如“小猴子吃香蕉”的动画故事,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小猴子每次吃到香蕉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结构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知识讲解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将详细介绍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图示和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1. 循环结构基本概念讲解。
教师使用图示解释循环结构的流程和意义,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循环的原理。
2. 实例演示。
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循环结构应用案例,如用循环结构实现计数器、画图等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循环结构的应用。
循环结构教学反思
循环结构教学反思一、教学过程回顾教学环节执行:本课有“温故引入、分析探讨、巩固提炼、应用延伸、回顾总结”五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统计捐款金额,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演变,学生质疑已有解题方式,教师通过小实验引导让学生从生活问题出发进行分析探讨,寻找规律、总结规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体验循环思想,构建对循环结构基本要素的理解,渗透不断完善、逐步求精的设计理念,在疏理中提炼、内化知识,在应用中延伸知识,最后通过回顾总结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落实: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中探求,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分析、推理,最后解决问题,作为《循环结构》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基本达成。
学生活动实施:整节课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随着问题的演变,学生在质疑原有解题方式的基础上投入进一步的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探讨,不断地寻找、总结规律,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是学生用循环思想描述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学生对循环结构有一个整理、重现的过程,通过书面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系统回顾、主动疏理及内化。
三是应用延伸环节,从生活中找实例,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思考、比较,加深对“循环”的理解。
四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回顾总结的环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对一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回顾中疏理,在总结中反思,在交流中互补,这也是知识内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教学时间分配:“分析探讨”环节时间上略显仓促,从而使得计划中比较紧张的“回顾总结”环节的时间比较充裕。
二、教学效果分析知识技能落实:“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为:“认识循环结构。
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要素。
”这个目标是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必须掌握的第三种结构,初识环节,要求学生从认识到了解,然后在以后的课中逐步达到熟练应用。
通过本课时,学生了解了循环结构在算法设计中的用处,也了解了循环的基本要素和直到型循环的基本结构。
循环结构教学反思
循环结构教学反思一、教学过程回顾本课有“温故引入、分析探讨、巩固提炼、应用延伸、回顾教学环节执行:总结”五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统计捐款金额,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演变,学生质疑已有解题方式,教师通过小实验引导让学生从生活问题出发进行分析探讨,寻找规律、总结规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体验循环思想,构建对循环结构基本要素的理解,渗透不断完善、逐步求精的设计理念,在疏理中提炼、内化知识,在应用中延伸知识,最后通过回顾总结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中探求,以师生教学内容落实: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分析、推理,最后解决问题,作为《循环结构》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基本达成。
整节课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学生活动实施:是随着问题的演变,学生在质疑原有解题方式的基础上投入进一步的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探讨,不断地寻找、总结规律,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是学生用循环思想描述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学生对循环结构有一个整理、重现的过程,通过书面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系统回顾、主动疏理及内化。
三是应用延伸环节,从生活中找实例,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思考、比较,加深对“循环”的理解。
四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回顾总结的环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对一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回顾中疏理,在总结中反思,在交流中互补,这也是知识内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教学时间分配:“分析探讨”环节时间上略显仓促,从而使得计划中比较紧张的“回顾总结”环节的时间比较充裕。
页5 共页1 第二、教学效果分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为:“认识循环结构。
了解循环知识技能落实:结构的基本要素。
”这个目标是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必须掌握的第三种结构,初识环节,要求学生从认识到了解,然后在以后的课中逐步达到熟练应用。
通过本课时,学生了解了循环结构在算法设计中的用处,也了解了循环的基本要素和直到型循环的基本结构。
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反思范文
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中最基础且最重要的语法结构之一,通过循环结构,程序可以反复执行某一段代码,从而完成特定的任务。
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实践和例题演练,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循环结构的特点和使用。
在教学中还有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循环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混淆和误解。
有些学生仅仅停留在“反复执行某一个动作”的层面,而没有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中的计数器、条件语句等相关概念。
我认为,在讲解循环结构时,应该提供更多的实例演练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本质。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初学者,我建议从一些简单的例子入手,进行实践和演练。
例如,利用循环结构完成1至100的累加和、求平均数等基本任务。
对于进阶学生,我应该引导他们探索更加复杂的循环结构,并引导他们从代码层面加深对循环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循环结构的教学应该与实际应用场景联系起来。
例如,在实际编程中,循环结构能够实现批量操作、快速排序、查找等一系列实用功能。
我应该在教学中加入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循环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优势。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循环结构,作业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我认为,作业应该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循环结构。
例如,让学生利用循环结构编写一个程序,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计算购物清单、统计学生成绩、处理网络数据等。
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语法结构之一。
在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实践和情景模拟,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教学和作业设计。
通过这些改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循环结构,从而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结构教学反思》
循环结构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回顾
教学环节执行:本课有“温故引入、分析探讨、巩固提炼、应用延伸、回顾总结”五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统计捐款金额,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演变,学生质疑已有解题方式,教师通过小实验引导让学生从生活问题出发进行分析探讨,寻找规律、总结规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体验循环思想,构建对循环结构基本要素的理解,渗透不断完善、逐步求精的设计理念,在疏理中提炼、内化知识,在应用中延伸知识,最后通过回顾总结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落实: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中探求,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分析、推理,最后解决问题,作为《循环结构》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基本达成。
学生活动实施:整节课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随着问题的演变,学生在质疑原有解题方式的基础上投入进一步的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探讨,不断地寻找、总结规律,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是学生用循环思想描述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学生对循环结构有一个整理、重现的过程,通过书面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系统回顾、主动疏理及内化。
三是应用延伸环节,从生活中找实例,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思考、比较,加深对“循环”的理解。
四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回顾总结的环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对一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回顾中疏理,在总结中反思,在交流中互补,这也是知识内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教学时间分配:“分析探讨”环节时间上略显仓促,从而使得计划中比较紧张的“回顾总结”环节的时间比较充裕。
第 1 页共 5 页
二、教学效果分析
知识技能落实:“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为:“认识循环结构。
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要素。
”这个目标是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必须掌握的第三种结构,初识环节,要求学生从认识到了解,然后在以后的课中逐步达到熟练应用。
通过本课时,学生了解了循环结构在算法设计中的用处,也了解了循环的基本要素和直到型循环的基本结构。
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头脑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其次是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给学生思考的策略,变教师“奉送真理”为学生“发现真理”,当学生碰到困难时,老师及时地搭一步台阶,使学生能成功到达知识的彼岸,再次,还应不断的激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实现创新。
本课中,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但随着问题的演变,学生发现原有的解题方法有局限性,从而产生求变、求新的要求,这时学生利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教师就通过生活化的小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记录实验步骤,逐步发现规律,获得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质疑、分析、探讨,学生分析、判断、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规范形成:学生理解了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时应有一定的书写规范,框图和线要准确描绘,内容要准确表达,因为写流程图的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描述不清的话,不利于下一步的编程等等。
同时,学生也能意识到学习过程中要多思考、多总结,并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才能有更多的所悟所得。
达成程度分析:本课很“朴素”,但是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作为郊区的重点中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能差些,学生在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针对学生的特点,根据本课时的内容,教师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进行有效的引
第 2 页共 5 页
导、启发,在师生探讨互动中教学相长。
可以看到:整节课中学生的投入度比较足,抽象的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新知识的获得也是水到渠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基本上达成,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循环结构的用处,掌握了循环结构的基本特点,学生能通过观察、质疑,一定程度地提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爱心教育是无形中渗透,虽然没有过分渲染,但是学生明白了一个主题:“大雪虽无情人要有情”,通过师生互动,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提醒、训练,学生意识到应有良好的作业习惯,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勇于表达,积极交流,才能更多所悟所得。
三、成功经验小结
教学设计的周密:本课的五个环节“温故引入、分析探讨、巩固提炼、应用延伸、回顾总结”的设计还是比较合适的,基本上做到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并通过教师精练的语言,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启发,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面对具体问题,学生恐怕是无法用某种模式去套用的,所以只有掌握了分析、推导的方法,学生才能真正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设计以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主,通过小实验引导让学生从生活问题出发,寻找规律、总结规律,水到渠成地推导出循环结构,从中体验循环思想,构建对循环结构基本要素的理解,渗透不断完善、逐步求精的设计理念,并应用与疏理中巩固、内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的恰当:本课中,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分解实验步骤,板演分析过程,最终自然而然地引出循环的基本结构,渗透对循环基本要素的理解。
以本校学生的实际,用报数的实验加上分析、板演这个教学策略是比较适合、有效的,而且“黑板策略”在算法设计这个章节中是比较适当、有效的一个教学手段。
同
第 3 页共 5 页
时,师生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求和变量s时,为了让学生对变量的清空以及累加有更加直观的理解,教学中设计了“话梅瓶”来演示清空与如何累加,从实际效果看,这个策略是非常有效的。
调整处理的成功:在讲授过程中,原先设计了“直到型循环”和“当型循环”两种类型的媒体,做好了隐性链接,打算根据学生的判别、选择进行某种类型循环的讲解、演示,所以尽管教师在匆忙中直接了讲了“直到型循环”,但是在课的最后还是进行了适当处理,在总结“直到型循环”特点的时候引出“当型循环”,并把这个内容作为同类新知让学生自学。
学生反应的处理:在“应用延伸”环节,可能受例题影响,学生的思维面比较狭窄,学生所举例子基本上是计数问题,教师马上即兴的以另一个班“关于写
‘磊’也是循环”的举例,既活跃了气氛,也打开学生的思路,旨在告诉学生生活中的循环不一定是计数求和的问题,并通过实例判断,进一步拓宽学生思路。
四、不足教训思考
事先估计的不足:板书没处理好,观念上对板书的规范性有一定的理解,课前也在纸上对板书进行了精心设计与练习,但是没有在黑板上进行训练,加上一进课堂,“过分激动”把字写的太大了,以致于最终“上下”、“左右”比例失调,反思下来,就和自己平时的不注意有关,看来,任何事情都要从平时抓起。
不仅字要合适、漂亮,板书内容也要恰当。
教学设计的失误:本课时,自己感觉总体上比较顺利,但是“总结循环概念”的环节,感觉难度很大,经过课后研讨,自我反思“概念”是一个很抽象的知识,教材上也没有特别的阐述,在课上让学生概括抽象概念没必要,所以这个教学设计要再处理。
另外,有老师提出累加器、计数器放在第一课时中讲,是否会对“循第 4 页共 5 页
环体”的理解产生混淆,自我反思后觉得,再设计时可以在过程中渗透累加和计数的知识,但是不讲“累加器”和“计数器”的概念。
教学处理的不当:循环结构有当型循环和直到循环两种类型,原先设计是:教师在引导分析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分析为主,选择一种类型进行具体的研究、探讨,但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忘记询问学生“条件判断”放在哪个位置,而是直接放在了下面,也就自然变成了“直到型循环”的分析探讨,这个环节虽然在后面进行了应对,也不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但是总是感觉美中不足。
另一个问题是:在本课教学中,包老师指出教师讲话太急,反思教学过程,确实有这样的感觉,看来,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管什么类型、什么情况的课都可以上得有条不紊、有理有据。
调整措施的不力:反思后觉得还是板书问题没处理好,调整措施也不到位,值得深思。
总之,吃一暂长一智,在失败中不断成长,在成功中不断提升
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