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导学案
【晨鸟出品】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 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 1. 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 (1561 — 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 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难要诀()蒸馏()..()咀嚼()好()读书..2.解释下列的词语。
藻()饰狡黠()诘()...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味同嚼()蜡.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答谢中书书》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3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
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 8劳形9、何随之有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世人甚爱牡丹”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予谓菊” 16、“陶后鲜有闻【合作探究】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16.短文两篇陋室铭【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
第13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1.字音(1)单音字怡情() 傅彩() 滞碍() 狡黠() 睾肾()诘难() 阐证() )豁然贯通() 狂妄自大()藻饰() 劫难() 要诀()劝诫()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开卷有益()(2)多音字好(hào)爱好难(nàn)诘难矫(jiáo)矫情(hǎo)好事(nán)难关(jiǎo)矫正(jiáo)味同嚼蜡(ji)不求甚解嚼(jué)咀嚼解(jiè)解送(jiào)倒嚼(xiè)解数2.字形辩辩论诀要诀馏蒸馏诘诘难辨分辨决决心溜滑溜拮拮据活动二:字词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诸如此类: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甚,很,极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要著作,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警句迭出。
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培根对此有开创之功。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知识链接】1、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
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2、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4、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5、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能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给加点词语注音。
陋室铭.()刘禹.锡()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2、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问题探究】3、“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4、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5.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练达:。
傅彩:。
学究:。
狡黠:。
诘难:。
滞碍:。
聪颖:。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2.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国哲学家、作家, 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提出“”的说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体裁。
3.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结合课题,你觉得文章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
2.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3.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再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4.请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甲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摄影篮球钢琴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乙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丙同学认为,书中的东西太抽象,读书没什么用。
【课堂总结】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收获:【课后巩固】熟读成诵,积累文中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两篇》教案篇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导语】《短⽂两篇》即《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短⽂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短⽂两篇》教案⼀ 教学⽬标 1、背诵并默写课⽂。
2、掌握常⽤⽂⾔词语,理解课⽂⼤意。
3、品味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课⽂;背诵、默写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内容:《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封书信,作者⽤凝练的语⾔描绘了秀美的⼭川景⾊,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之美的⾃豪感。
学习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导⼊新课。
简介作者古⼈云:“仁者乐⼭,智者乐⽔。
”⼭⽔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数⽂⼈墨客的⽆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量的歌咏⾃然⼭⽔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篇⼭⽔⼩品——《答谢中书书》。
⼀、简介作者 陶弘景(学⽣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范读课⽂ a.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b.⾃由朗读课⽂两三遍,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三、疏通⽂意 a.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有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指欣赏。
b.全⽂讨论,理解⽂章⼤意。
在四⼈⼩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c.教师抽查背诵。
四、品味、探究⽂章内涵 齐背课⽂,思考下列问题: a.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b.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川景⾊的? 四⼈⼩组讨论交流,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知⾳⽐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仰视“⾼峰⼊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平看“两岸⽯壁”“青林翠⽵”,最后⼜分“晓”“⼣”两层来写,⼀句⼀景,次第井然。
(word完整版)短文两篇 导学案(教师版)
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导学案(2018.3)(教师版)【学习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重点】1、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3、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2、文体简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
1、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及名人读书的事例
2、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由学生谈)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学生进行交流)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1)给加粗字注音并识记
怡情博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
狡黠味同嚼蜡滞碍阐证吹毛求疵
(2)、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3)、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三、合作交流文本探究
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
”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质疑问难
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四、练习检测巩固提高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狡黯()诘难()滞碍()
阐证()劝诫()死抠()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统chóu()藻饰()狡黠()
味同jiáo蜡()吹毛求疵()huò然贯通()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狂妄自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积累。
从培根《论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五、小结
本文主要为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
在句式上多用排比,使说理论证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论证是论证更加形象透彻;语言精辟,句句经典。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作业布置、
1、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
2、写一段有关读书的文章,字数200字以上。
《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了解驳论方式。
学习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诵读《五柳先生传》中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句,学生谈谈不求甚解是何意导入。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讨论与交流
(1)、圈划文中表示不求甚解意思的句子。
(2)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3)、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合作交流文本探究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练习检测巩固提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书的征服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所以,书是人类一种伟大而美妙的发明。
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
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
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
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
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
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
外出总禁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
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房子里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
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
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是个书呆子。
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
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
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
即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它征服。
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
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
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
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
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到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惟一的标准的。
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或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
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用处。
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
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
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
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还有一些是供你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无聊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以及在睡不着的时候去读,而不必用正规的时间,我现在才真正感到时间宝贵,浪费不起。
好像一天不再有24小时,只剩下20小时或18小时,其余的时间被电视和其他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占去了。
我的窗台上和写字台周围书刊堆得过高了,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时间减少了。
于是拼上几个晚上,把功课补齐。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社会这部活书。
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1.本文主要谈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面对书的侵略和征服,“我”为什么还能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3.作者把书分了哪几类?他分别采取什么方法去征服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