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6、全面与片面由于老子错误地把绝对性当成了绝对,他将不可避免地把一些事物,以及事物间的某些关系绝对化。
这种绝对化的结果,势必会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从而也像当时其他哲学家那样,不能全面地把握问题,而具有了片面性。
例如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
当然,水的确有善的一面,我们人类乃至世界万物都得益于水的滋润。
但是像洪水暴发、河水泛滥等,又会给人类及其他生物带来灾难,这说明水还有恶的一面。
因此,水的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在一定条件下“利万物”,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又会害万物。
然而老子却认为水为“上善”,只有利而无害,这就把水善的一面绝对化了。
又如,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在老子看来,为了生活的平静和心灵上的安慰,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世无争。
的确在许多时候,人的烦恼是由于为了攫取更多利益而参与争斗所至。
但是,如果不计场合一味地“不争”,不仅不会“无尤”,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例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论是那些失败者,还是已经灭绝了的许多民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要么不懂得抗争,要么就是抗争的不得力。
即便是那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们,也并非绝对与世“不争”。
其实他们采取了不同于世俗的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在与自身命运,在与社会抗争中求得了生存和发展。
因此,争与“不争”都是相对的,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既不能一味的争斗,也不能一味的避让。
当然,老子说的“不争”,含有用“不争”达到争的效果,这是符合辩证法的。
然而,他一概否定斗争而“夫唯不争”,这就把“不争”绝对化了。
再如,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七十八章)。
当然,不仅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由弱到强,再由强而衰,总趋势显示着“弱之胜强”。
而且在平时博弈中,也时常会出现弱者战胜强者的现象。
但是,在事物发展进程中弱者的兴起,不是由于它的弱小,强者的衰亡也不是由于它的强大,而是由于存在条件发生了变化。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一、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概述】在我国古代哲学中,道家学派的创立者老子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辩证法观念,即“反者道之动”。
这一观点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依存关系。
根据这一思想,事物的发展不是单一方向的,而是在不断地循环往复、阴阳交替中实现。
【二、道家的辩证法观念】道家的辩证法观念主张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即阴阳两极。
阴阳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事物的平衡与和谐。
在这个过程中,阴阳双方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种发展观念揭示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三、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内涵】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往往会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由盛转衰的过程。
这个过程体现了阴阳相互转化的规律。
例如,水变为冰,冰变为水;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观念。
【四、反者道之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反者道之动”的规律。
比如,在企业管理中,适当地降低利润、扩大生产规模,有时能促使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学会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促进自己的成熟。
这一辩证法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审视事物发展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规律。
【五、总结: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辩证法的价值】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辩证法为我们揭示了事物发展中的阴阳转化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这一观念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学习和运用这一辩证法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人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试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现实价值

试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现实价值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的发展主要受到古代曲阜儒家启发,其理论倡导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老子发展出理论,提出“以辩证法来分析复杂的整体结构的各个零碎的元素,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由此提出了“太极”的思想,即“生生不息,生者有利,产生贵生,善贵共蒂,无需追求绝对的概念,这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对现实价值有很大的贡献。
首先,它让人们了解并发掘“道法自然”的理念,不再穷折腾、奢求虚无,而要求理性,嘉惠生育;其次,它教会人们思考,让人们学会思考并深入的理解事物的本质,不要唯物论;最后,它让我们学会发现矛盾、理清关系,从而把事情做到“太极”,既符合我们的理性要求,又在事实基础上寻求合乎社会实际和自身利益的利弊权衡,保持前进的动力。
因此,可以说,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为人类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其现实价值也被广泛认可。
老子的现代学者也一直在努力深入研究和发掘老子的思想,以期充分理解和贯彻执行。
可以期待,持续的发掘和实践,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有望发挥出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且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正面价值。
第五章、老子的辩证法思想1

第五章、老子的辩证法思想1第五章、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1在诸子百家中,老子的哲学思想最深刻,最富有哲理。
处处闪耀着辩证法思想。
1、对立与统一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和范畴。
如大小、高下、长短、音声、进退、前后、生死、难易、正反、智愚、巧拙、有无、阴阳、损益、荣辱、强弱、重轻、静躁、祸福、吉凶、善恶、美丑等。
其中生死、静躁、有无、损益、祸福、荣辱、进退、吉凶、善恶,用来表达事物的两种对立状态。
而大小、高下、长短、重轻、难易、正反、阴阳、强弱、前后、智愚、巧拙,用来表达事物间的相对关系。
在这些矛盾概念和范畴中,无论是事物的两种对立状态,还是事物相对关系的双方,均为统一体中矛盾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但不是孤立的,它们互为条件而存在。
例如在汽车的运行中,“进”与“退”是汽车两种不同的运行状态。
这两种状态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之所以汽车有前行之“进”,是由于汽车有倒行之“退”,反之亦然。
但在地球绕日运行中,我们就无法确定地球的运动是“进”还是“退”。
因为在地球绕日运行中,既没有“退”作为“进”的存在条件,也没有“进”作为“退”的存在条件。
由此看来,“进”与“退”这两种对立状态,虽然是单个出现的,但不能各自独立,只能互为条件而存在。
有“退”才有“进”,有“进”必有“退”,如果失去一方,对立的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又如,“阴阳”这一矛盾范畴,用以表述有关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只能在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相对关系中相互依存,倘若关系改变了,原来阴阳分属便随着改变。
比如在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中,父为阳,母为阴。
但在母与女的关系中,则母亲为阳,女儿为阴。
母亲这个人虽然没有变,但她所处的场合不同了,相对关系发生了变化,便有了阴到阳的转换。
显然,阴和阳不是宇宙的构成要素,而是用来说明两种要素的类别不同;阴和阳不是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用来说明事物的属性差异;阴和阳不是事物的状态,而是用来说明事物两种状态的对立。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最为著名的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老子哲学是指从老子写的《老子道德经》中提取出来的哲学道理的总称。
老子哲学顾名思义是老子所创办的哲学,在老子哲学中老子提出知识是没有单一性的。
同时老子还不相信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考量总结出治理国家建设发展的规律,所以他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哲学在后世的发展中不断获得扩充,比如汉朝时黄老学说就明确提出休养生息,环境治理国家。
在老子哲学中老子主张“道”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它指的并不是一个实在存在的物体,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
但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思辨这一思想他只好将他命名为“道”。
老子辩证法思想内容老子认为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他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客观事实。
老子看待事物一般都从两面出发,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
当然他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话,偏激的认为,如果对立的转化是不需要其他的条件。
他认为福祸都是相依的,对立的相互转换认为是循环的过程,这种片面的是形而上学的。
他指出任何事物都就是相对的,这就是须要一种切换的。
的确,正的相对面就是反,顺利的相对面就是失利,就像是质变引发量变的过程一样,这就是须要累积的。
老子的所有思想都体现了唯物的辩证主义思想。
这种辩证思想在本质上是对的,但是存在着浓厚的时代主义发展特色。
这是有失偏颇的。
就像他所以为的,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他的理想蓝图与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历史是不会倒退的。
至于他所倡导的道法自然,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至少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演变。
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老子的思想。
至少在今天他的思想还是用很大作用,更不用说在两汉期间,无为而治的思想给文景之治的出现起了多大作用。
简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简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自然为本体,而人为其作用,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世界的本原和规律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他强调人们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这里老子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
对一切顺应自然,合乎自然发展的需要,又对一切违背客观规律,不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东西加以否定和摈弃。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他的自然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平衡理论。
他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作了朴素的解释,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出万物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运动规律,并且用这个道理去分析、解释和处理问题。
例如,他指出水能生木,而水不能生火;火能熟食,而火不能熟食;土能生金,而土不能生木;金能利器,而金不能利器。
他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即不歪斜就能保持完整,不弯曲就能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
所谓“大制无割”,任何事物都有大小、长短之分,都可以取长补短。
这些思想也许会使我们惊叹不已,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那么,他的这种理念不是很落后吗?难道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吗?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就在他这种朴素的思想中得到了进步。
《道德经》大致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从政治角度来看,上篇是君主的修养之道,告诉统治者应该如何修身养性,才能治国安邦,无为而治;下篇是为人处世之道,教人们处世为人的准则。
在《道德经》中,关于处世原则方面,它讲到如何做到仁、义、忠、孝、悌、礼、乐、智、信、恕、忍等。
他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他指出,当君主不知道他统治的百姓到底是愚昧还是聪明的时候,其统治就要出乱子,而当君主知道他统治的百姓到底是愚昧还是聪明的时候,其统治也就要出乱子。
老子辩证法思想

老子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内容有:
1、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
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
“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2、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结合,以及双方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是客观世界中常有的现象。
正是这种平衡,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3、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相互转化的趋势。
他在《道德经》中曾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
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事物尽在往复变化之中。
由此推出一条法则,物极必反,剥极必复。
4、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
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的贵柔思想就包含着变化发展的思想。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九章对于物极必反的论述: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
然生活。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 大伪。 (十八章)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 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贼无有。 (十九章)
•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 故令有所属: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十九章)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 (三十一章)
• 《庄子·大宗师》 : •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
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 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 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 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 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 终始,不知端倪。
• 《老子》的第五、十六章说: •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
• 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由阴(- -)和阳(–) 这 两种符号组合而成, 只要改变其中任何一 个阴爻或阳爻, 就会变成另一卦象。
• 《易经》的作者以这种符号变化的普遍 性象征世界万事万物变化的普遍性。
•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创生的总 原理。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四十二章)
他说“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 ( 老子·十一章) • 这就把矛盾着的有与无这两方面看作是事物存
在的基本形式, 失去其中的任何一方, 另一方 也就无所作为。
• 老子总结了《易经》中矛盾双 方相互转化的思想,
• 提出了“ 反者道之动” 的著名 命题, 作为转化的普遍原则。
•
• 老子具体揭示了许多矛盾转化现象: • “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老子·二十二章) • “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 (老子·四十二章) • “物壮则老”,(老子·三十章) •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六十三章)
• 企者不立;跨着不行; •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二十四章)
• 五色令人目盲; • 五音令人耳聋; • 五味令人口爽; •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十二章)
• 第二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 老子的《道德经》中充满了相
反相成、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的辩证法思想。
• 辩证思维是指人们从整体的联系的动 态的角度看问题,是指通过分析、综 合的方法,形成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 识.
• 其基本特点就是辩证的分析和综合。
• 《易经》八卦与六十四卦的构 成卦序以及卦、爻辞都不同程 度地表达了关于事物普遍联系 的观点。
• 关于循环往复的论述: •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 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 实际上,老子的循环论思想,并不 否认事物的递进发展。比如:
•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
• 阴阳思想认为世界 上任何事物都包含
对立的统一。
• 对立是指等
等。
• 它们是一正一反互
相对立的,但又统
阴阳和五行两个思想,在 战国时代才合为一个哲学 体系,是朴素的辩证法
一在一起。同时, 对立双方又各向对 方转化。
• 在《老子》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 • 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祸与
福,轻与重,动与静,强与弱,刚与柔,兴与废, 虚与实,朴与华,清与浊, 曲与直,雌与雄,荣 与辱,左与右,贵与贱,进与退,夷与纇,生与死, 利与害,奇与正,美与丑,善与恶,智与愚等等 • 使《老子》全书始终贯穿着矛盾对立的光辉思想。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 • 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
依循着某些规律, • 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
反的方向运动发展; • 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基
始的状态。
关于事物的相反相成的道理做了多 方面的论述 。
• 《道德经》包括大量的辩证法观点。 • 老子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 作用,它们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赖、 相互补充。
• 《道德经》第二章说: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朱熹把这个道理称之为:“万物莫不有对。” • 老子极大地发展了这一对立面互相依存的思想。
• (四十一章)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四十五章)
• 老子没有明确提出否定之否定的三段论, 但这些论述无疑已经明显包含着这一思想:
•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 (二十八章)
• 老子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从无到有而用之 到有而不用:
•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
•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八十章)
•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 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 • 没有什佰之器,过纯自然生活; • 发明了什佰之器,过所谓文明生活; • 虽有什佰之器而不用,重新恢复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