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案例分享:《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版四年级下册2、导入设计: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
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
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
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一个好的导入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案例一,购物找零。
老师拿出一张购物小票,上面写着某某商品的价格和学生付的钱数,让学生计算找零的金额。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加减法,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二,数学游戏。
老师设计一个数学游戏,例如“数学接力”、“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竞赛和合作。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三,数学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例如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关于数学发现的故事等,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趣味。
通过故事,学生可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四,数学实验。
老师设计一个小型的数学实验,例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体积等,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数学知识的神奇和乐趣。
通过以上几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导入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老师在设计导入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老师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多尝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教案课堂导入
【导入】
主题:形状的认识——正方形
1. 观察与提问: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形状,回答以下问题:
- 这个形状有几条边?有几个顶点?
- 这个形状的四条边是不是一样长的?
- 这个形状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
- 请你们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
2. 讨论与分享:
请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正方形物体,大家一起来分享和讨论。
学生可以将自己找到的或者
家里有的正方形物体拿出来展示,可以是书的封面、手机的屏幕、课桌的摆设等等。
3. 引入新知:
通过讨论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概念,并向他们介绍正方形的定义和特点。
同时,告诉学生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正方形的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导入精彩案例
小学数学导入精彩案例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案例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让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小学数学的精彩案例。
案例名称:小刚做生日蛋糕案例背景:小刚生日要到了,他决定自己做一个生日蛋糕。
他在网上找了一个食谱,上面写着需要的材料和步骤。
接下来小刚要根据食谱来准备材料并制作蛋糕。
案例目标:通过制作蛋糕,让学生掌握材料的测量、比较和组合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案例内容:1. 食谱上列举了制作蛋糕需要的材料,包括蛋、面粉、糖和牛奶等。
学生要根据食谱上的要求,准备好每一种材料。
2. 食谱中还需要学生测量每种材料的数量,比如说蛋需要3个,面粉需要200克等。
学生需要使用天平、计量杯等工具来进行材料的测量。
3. 学生需要根据食谱中的步骤来制作蛋糕,按照顺序进行每一步操作。
比如说先将蛋和糖混合搅拌,然后加入面粉和牛奶,最后放入烤箱烘烤。
4. 制作完成后,学生可以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蛋糕,并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制作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案例过程:1. 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案例的背景和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们分组进行制作蛋糕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材料、测量材料的数量等。
老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帮助。
3. 学生们按照食谱的步骤进行操作,制作蛋糕。
老师在每个步骤结束后进行简单的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 所有学生完成制作后,品尝蛋糕并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制作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老师对学生们的蛋糕进行评选,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案例评价: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测量和比较材料的数量,还掌握了制作蛋糕的基本技能和步骤。
同时,他们在实践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的精彩案例引入,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体验,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最新-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案例【优秀5篇】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案例【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细致的沧海红颜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5篇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案例篇一教学目标: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教学例3(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的,由此得出×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是多少?”(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 ,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
(4)提出问题: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通用11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通用11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欢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导入小学数学教案
导入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加法运算
教学目标:
1. 能够掌握加法的概念和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
2. 能够熟练进行两位数之间的加法运算。
3. 能够灵活运用加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加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
2. 讲台上放置教学板书
3. 学生准备笔、纸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通过简单的例题引导学生复习加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讲解加法运算(10分钟)
1. 教师讲解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练习。
三、综合加法运算练习(15分钟)
1.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练习。
2. 学生进行加法计算练习,加深对加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1. 教师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知识进行解决。
2. 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教师布置相关的加法运算练习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加法运算的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进行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更加自信和独立。
小学数学导入精彩案例
小学数学导入精彩案例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而要让小学生对数学
产生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导入数学知识。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导入精彩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案例一,购物结账。
小明去商店买了一些水果,苹果5个,橙子3个,香蕉2根,每个苹果1元,
每个橙子0.5元,每根香蕉0.3元,那么小明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呢?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
首先,学生可以用加法
计算出每种水果的数量总和,然后用乘法计算出每种水果的总价,最后再将每种水果的总价相加,得出小明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案例二,小狗追球。
小明家的小狗追着一个滚动的球跑,小狗每秒钟跑3米,而球每秒钟滚动5米,那么小狗要多久才能追到球呢?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小狗
和球的速度差距,然后用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出小狗追到球需要的时间。
案例三,图形的面积。
小明家的花园是一个长方形,长为8米,宽为5米,那么花园的面积是多少呢?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可以用长方形
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公式来计算出花园的面积。
通过以上案例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希望老师们能够利用这些精彩的案例,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部分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部分
一、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导入方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有关数学中的“面积”知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面积”这个词,你们知道“面积”是什么意思吗?
我来给你们举个例子:假设你们班的教室是一个长方形,那么教室的地板就是一个矩形区域,我们可以用长度和宽度来描述这个区域的大小,这个大小就是教室的面积。
所以,面积其实就是某个平面图形所占的空间大小。
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如何计算不同形状图形的面积。
三、讨论问题:
1. 你知道哪些常见的图形的面积公式?
2. 你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如何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吗?
3. 你能想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到面积计算的例子吗?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并一起学习面积的知识吧!接下来,我们将会学习如何计算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的面积。
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一起努力学习,掌握这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小学(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案例选取一堂小学数学课堂,通过分析教师如何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分数的加减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动画片《熊出没》中熊大、熊二分糖果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熊大、熊二是如何分糖果的吗?他们分得公平吗?”(2)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定义和性质,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将两个分数相加?”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环节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例如,有小组提出将两个分数通分后相加,另一小组提出利用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直接计算。
(4)练习环节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案例分析1. 教师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优势(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动画片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练习环节,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2. 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1)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因为害羞或缺乏自信,不敢主动发言。
教师应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虽然教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仍然表现出拘谨。
最新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7篇)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7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学案例篇一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和实际距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1、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51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2、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怎样列式。
50×5.5=275(千米)3、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么改写?三、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十五的第4~8题四、课堂小结五、创意作业:在地图上找出我们的家乡和北京,并计算出它们离多远。
如果用5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你能画出它们在图上的距离吗?同学们试一试。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篇二本课时教学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创设了各种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采用以旧带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结构,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同时运用合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学生在经历生活的情境中掌握了数学知识,获得了解并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数学教案小学导入
数学教案小学导入
一、情境导入
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学校的操场上,看到了一些自行车和电动车。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自行车和电动车的轮子有什么不一样?”
二、问题导入
老师拿出一些不同种类的轮子,例如自行车的轮子、电动车的轮子和手推车的轮子,并问同学们:“这些轮子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接着,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轮子的形状、大小和材料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三、实物导入
老师拿出一个圆盘,将其放在地板上,然后找一根棍子慢慢地围绕圆盘的中心旋转。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样旋转的轮子是不是很顺畅?为什么呢?”
通过以上导入,引发学生对轮子的好奇,使他们对本节课的主题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新颖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新颖
主题:认识三角形
时间:40分钟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的形状特征,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三
角形的例子。
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张不同形状的图形,其中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然后问学生:
1. 你们能说出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吗?
2. 你们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哪些三角形的例子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向教室中的几个角落,然后说:
我们来看看教室中都有哪些三角形吧,你们看到了吗?
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如桌子的腿、门的尖角等。
接下来,教师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包括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两边相等的
等腰三角形等。
通过这样的导入,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兴趣,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寻找和认识各种形
状的三角形。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和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导入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导入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导入环节:
1. 自我介绍:老师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关于加减法,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加减法。
2. 数学游戏: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们通过手指或口头说出答案。
例如:2 + 3 = ,7 - 4 =
3. 教师示范:老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又买了3个苹果,现在他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如何解决一个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并在黑板上写出解决方案。
5. 思维导图:让学生将加减法的基本概念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通过以上导入环节,学生们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将围绕加减法展开,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篇人教版学校数学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1、通过同学操作,引导同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约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同学观测“曲”与“直”的转化,向同学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沟通,培育同学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教学过程: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人教版学校数学教学设计案例2课题一: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P72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使同学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别这些图形。
教具、学具预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同样大小的正方体8个。
教学过程:一、新课1.初步认识长方体。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外形,〔拿出一个纸盒〕。
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外形的?板书:长方形。
让同学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同学有顺次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同学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同学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外形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
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外形的?板书:正方体。
让同学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有趣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有趣
时间:60分钟
年级:小学
目标: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说出所学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所学内容。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几个趣味数学故事,内容涉及加减法、乘除法等基础概念。
2. 准备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听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例如《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数学游戏》。
教师可以在故事中穿插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2. 展示:教师展示一些数学游戏和活动,例如猜数字游戏、数学接龙等,让学生互动参与,加深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记忆。
3. 实践:让学生分组或自由活动,完成一些简单的数学练习,如小算术题、图形拼图等,
巩固所学概念。
4.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趣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导入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索。
同时,结合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数学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
参与度。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提高数学学习
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案例
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能够熟练计算加法和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和教具;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和本子。
教学活动:
导入:
教师拿出一杯水和一块布,问学生:如果我往这杯水里倒入一杯水,水的量会变得更多还是更少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再问:如果我把这块布放到水中,水的量又会怎样呢?学生再次思考后回答。
引导学生认识到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教学过程: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进行讲解;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加法和减法练习;
3.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如何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4. 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总结:
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并强调练习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后反思:
教师应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数学课程导入案例1
数学课程导入案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决定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及案例分析,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及案例分析篇1: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首先导入课程内容:开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如分梨,教师给学生讲解孔融让梨的故事。
在讲解中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只能用掌声来表示分得的梨数量。
“有4个梨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啪--啪!”学生用两声掌声回答了问题。
“有2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啪!”掌声依然响亮。
最后“只有一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看看你,不知该怎么表示。
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悱愤状态了。
这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表示这半个梨子,孩子们有的画图,有的写字……当学生用已有的方式不能表示这个梨子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对于新知的探索就显得急不可待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及案例分析篇2: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内容时,可以讲述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早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
故事到此我问“大家说那个人说的对不对呢﹖”学生异口同声的答:“不对?”“为什么不对呢﹖”有些学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为什么,老师便能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认真学好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如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及案例分析篇3: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
教师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一、注重导入的实效性
【案例一】
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倒推策略并应用它解决一些特定问题。
新课标(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新知导入时,从最初的“上放学路线”到“火箭发射的倒计时”,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一种最为原始的,但在我看来最为实用的有效的复习导入法。
师:你能快速填出上面这四个方框里的数吗?
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能!
师:那你准备先填哪个框呢?
生(争先恐后):第四个、最后一个。
师:为什么呢?
生:倒过来从后往前填容易些。
师:说说吧,你都是怎么填的?
生:把算式倒过来算就行了。
生:80+20=100,100÷5=20,20-15=5,5×3=15
师:“倒过来思考”很好,知道吗,有时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呢!
评价: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课堂上我并没有多么新颖奇特的引导,只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较为熟悉的简单计算导入学习(如上图)。
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进旧知识经验的迁移,同时营造轻松课堂气氛,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引出倒推的真谛---倒过来想,真可谓一举多得。
所以说:合适的导入才是最精彩的导入,是最有效的导入,也是最好的导入!
二、体现导入的生活气息,注重自然性
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
【案例二】
曾观摩过浙江省特级教师钟麒生执教《认识平行》一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领会“互相”一词,即让学生先说出a是b的平行线,b也是a的平行线,a和b互相平行。
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体会平行线是两条线之间的关系。
师:今天来了好多老师,我们鼓掌表示一下欢迎。
(学生热烈鼓掌。
)
师:鼓掌是怎么鼓的?(教师开始埋下伏笔。
)
生:两只手互相击掌。
(在这里学生不自觉的用上了“互相”一词。
)
师:噢。
那一只手鼓掌行吗?
生:不行。
(好多同学在暗笑。
)
(谈笑之中第一次领会“互相”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
师:上课!
学生齐刷刷地站起来,等老师喊“同学们好”。
老师却不吭声,学生惊奇地看着老师。
【注:此处设计之精妙,令人拍手叫绝!此时无声胜似有声。
】
师:哦,我们该干什么了?(这里故意给课堂留空白,再一次冲击学生头脑。
)部分学生偷笑:师生互相问好!
师:怎么问法?
全班哄堂大笑:您向我们问好,我们向您问好。
师生之间互相问好……(谈笑之
中第二次领会“互相”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
评价:就在这短短的2分多钟时间里,老师运用了恰当的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互相”,为本堂课学生理解“互相平行”做铺垫。
师生不经意的谈笑之中隐藏着教师的睿智,看似我们每堂课前力行惯例的师生问好,却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情境。
教师在设计这个导入时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强,就是为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领会互相”埋下伏笔。
钟老师如此精湛的教学技艺无不令人折服。
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黄爱华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则借助“朋友”一词,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也是你的好朋友,咱俩互相是好朋友”,再领会“互相”的含义,反映了大师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
借助于这样恰当自然的导入不仅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新课的恐惧心理,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更能为整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切忌刻意追求导入的“新颖性”
正是因为精彩有效的导入可以使课堂教学出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以现在很多的公开课、评比课上,执教教师为了使课堂体现出“创意”“新颖”,达到所谓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于是便生搬硬套地创设了各种相对比较“时髦”的导入法。
可以说那样的教学导入不是为了学生,不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取悦课堂后面的评委、听课教师,课堂失败在所难免。
【案例三】
在一次市级优质课比赛中,有一节课课题是六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位执教教师上课伊始,播放了大约5分多钟的一段视频,内容是庐山如何的美:庐山的树木美,庐山的花草美,庐山的山石美,庐山的姿态美......,再配上轻缓的音乐,加上教师动情的解说,的的确确给人最起码给我呈现了一座美丽的庐山,令人神往!可是花了这么多的时间精力,这段视频或者说这段教学导入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起到什么作用呢?令人费解!最终答案揭晓:原来教师在一处山石风景前照了一张相片,等到旅游回来以后,觉得当时的这张相片太小了,于是去照相馆重新放大了。
接着教师说这节课就从这张放大的相片开始我们的学习......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样的课堂教学导入表面上看起来时尚流行,运用了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时髦的元素,但实际上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区区的40分钟,为了导入而导入,本来只需要两三句话就能解决的事人为的把它弄复杂了,
这就显得很没必要了。
导入要简洁明了,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要从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为整体服务。
所以当我们常常在教学时挖空心思设计种种,尤其是在一些观摩比赛课上,其实大可不必。
我们的课堂导入不需要如何的奢华,不需要如何的热闹,也不需要刻意的新意。
因为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高效的新知教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
四、把握课堂导入的针对性
现在时下流行的导入法有很多,概括起来无外乎是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设置悬疑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等。
不论是用哪种导入法,我们都应体现导入对本节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做到有的放矢、有的导入,注意把握好导入的针对性。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是具有极大地针对性。
它能一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路很快带入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
【案例四】
课题是三年级下册《认识轴对称图形》,执教教师为了给学生讲解对称的概念,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脸谱图片,并用ppt制作好课件。
课堂上,教师依次放映给学生欣赏,并且告诉学生这些脸谱都是国粹,放映完后,老师让学生说说欣赏感受,学生大多默默无语。
老师又再问学生:国粹是什么?有的学生摇摇头,有的学生则调皮地说:鬼脸就是国粹!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我们是否应反思自己的导入设计?反思这样的设计是不是针对了学生?是不是针对了教材?反思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会让学生无言以对呢?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设计的导入脱
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的情境针对性不明确,没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如同一篇文章有好的开头,一首歌曲有好的前奏。
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创设出好的教学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架起连接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最后套用一段流行语结束今天的话题,有一种包不是LV,但它可以装下我最心爱的漫画书;有一种手机不是iphone,但能在节日时送去我对亲人的问候;有一种相机不叫单反,但能留下记忆中那美好的瞬间;有一种导入不叫华丽,但却能带给我的学生最实用的、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不管世界怎么变,合适的才是最重要的!
【案例五】
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内容时,可以讲述这个故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百科。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
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为什么,老师便能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案例六】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
教师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