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一个好的导入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案例一,购物找零。

老师拿出一张购物小票,上面写着某某商品的价格和学生付的钱数,让学生计算找零的金额。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加减法,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二,数学游戏。

老师设计一个数学游戏,例如“数学接力”、“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竞赛和合作。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三,数学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例如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关于数学发现的故事等,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趣味。

通过故事,学生可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四,数学实验。

老师设计一个小型的数学实验,例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体积等,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数学知识的神奇和乐趣。

通过以上几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导入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老师在设计导入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老师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多尝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

小学数学老师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老师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老师课堂教学案例教案是教师为了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设计的一种教学文书。

下面是有小学数学老师课堂教学案例,欢迎参阅。

小学数学老师课堂教学案例范文1《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用字母表示数》一、教材分析:《用字母表示数》是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的起始课,是从算术到代数的重要转折点,是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开端,是学习"简易方程"的基础,更是今后初中代数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符号化思想,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产生一次质的飞跃。

它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刚开始接触该知识点感觉有些难。

如何更好地既依据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富有思考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主动建构,体验过程,获取新知,落实"四基"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分析1.学生有学习新知的知识基础,如:学习了字母,学过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

2.学生知道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名称缩写等。

3.学生的困难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符号化思想。

三、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懂得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含义。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探索活动,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意义,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

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知感知用字母表示事物和数。

广告上说的好:"将复杂问题变简单那是贡献!将简单问题变复杂呢?太累!"所以,为了将复杂化简单,生活中常常用字母和字母的缩写表示特定的标志,谁还知道一些类似的例子呢?说说。

课件出示CCT、SOS、M等,请同学们说说这些代表什么?它们都用什么表示?再请看:老师看到这样一组数特有趣:2、4、6、M、10……你知道M表示多少吗?【设计意图: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导入新课,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依据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挑战性,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案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教案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教案课堂导入
【导入】
主题:形状的认识——正方形
1. 观察与提问: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形状,回答以下问题:
- 这个形状有几条边?有几个顶点?
- 这个形状的四条边是不是一样长的?
- 这个形状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
- 请你们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
2. 讨论与分享:
请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正方形物体,大家一起来分享和讨论。

学生可以将自己找到的或者
家里有的正方形物体拿出来展示,可以是书的封面、手机的屏幕、课桌的摆设等等。

3. 引入新知:
通过讨论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概念,并向他们介绍正方形的定义和特点。

同时,告诉学生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正方形的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案例(3篇)

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案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趣味数学课堂,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描述1. 课堂情境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有趣的数学图片,如“动物排队”、“数字猜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堂。

(2)新授课环节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引入新知识,如“数字接龙”、“找规律”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

(3)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一系列趣味性强的练习题,如“数学接龙”、“数字迷宫”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游戏教学法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学效果(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通过趣味数学课堂,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在趣味数学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和活动,提高了自己的数学素养,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趣味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

三、案例分析1. 案例成功之处(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兴趣本案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趣味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优秀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五篇】教学设计一:《数的认识与运算》(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认识数字,并能正确书写和念读0-9的数字;- 了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符号和运算规则;-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口算和计算练习;- 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0-9的数字,让他们念读和书写数字,并在黑板上呈现。

2. 理解数字: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数字排序。

然后复习和讲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和大小比较的符号。

3. 认识运算符号:通过讲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让学生理解运算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4. 进行运算练习:以口算和计算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并逐步增加难度。

5. 拓展思维:通过提问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思考和探索,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或问题思路。

6. 小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二:《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分类》(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并学会正确书写和念读几何图形的名称;- 能够对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属性;- 通过绘制和拼凑,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 发展对几何学的兴趣和几何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并让他们念读和书写几何图形的名称。

2. 了解几何图形:通过展示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属性,让学生分组进行图形分类,讲解各个图形的特点和命名规则。

3. 图形绘制:引导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等工具,自己绘制出几个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进行命名和比较。

4. 图形拼凑:通过给学生一些图形的碎片,让他们进行拼凑,以完成一些复杂的图形,并思考图形的分类和属性。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万能模板(共7篇)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万能模板(共7篇)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万能模板(共7篇)第1篇:小学数学精彩导入语小学数学精彩的引入语85、同学们,昨天晚上老师到数学王国去了一趟,学到了许多新鲜而有趣的知识,现在你任意说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不能被2或5整除,不信你们可以当场试验一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小秘密吗?好,那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四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寻找,看哪组最先找到。

42、《能被三整除的数》:我们学过能被2整除的数以及能被5整除的数,你还记得这些数的特征吗?这一节让我们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

现在,你随便说一个数,不管这个数有多大,我都能很快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不信试试看!``````你想知道这些数的奥秘吗?67、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三月一日开始,小明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全休息时,全家一起去公园玩。

那么,最早要到几日小明全家才能一起去玩?这个问题的解决,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最小公倍数。

28、有一天,天气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久,猪八戒浑身汗淋淋地抱着个大西瓜回来了。

孙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它的四分之一吧。

”八戒一听瞪大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多分一些给我,我要六分之一。

”孙悟空听了直笑,马上切了六分之一给他。

同学们,八戒的多了还是少了?6、同学们,有一道题,贺老师苦思冥想了好长时间,还是没想明白,老师想请教一下同学们,愿意帮老师吗?23、我们都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乌鸦是怎样喝着水的?石头放入水中后出现什么现象?(做演示)你们看,我将大小不同的两块石头放在水中出现的结果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

5、例一的内容同学们掌握的很好,老师相信,仿照刚才的学习方法,你一定会很快学会例216、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只要你随便说出一个分数来,老师就能知道它能否化成小数,你想不想把老师的这项本领学到手呀?4、大家都知道,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谁善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优秀4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优秀4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优秀4篇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3、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

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

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数学教案小学导入

数学教案小学导入

数学教案小学导入
一、情境导入
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学校的操场上,看到了一些自行车和电动车。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自行车和电动车的轮子有什么不一样?”
二、问题导入
老师拿出一些不同种类的轮子,例如自行车的轮子、电动车的轮子和手推车的轮子,并问同学们:“这些轮子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接着,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轮子的形状、大小和材料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三、实物导入
老师拿出一个圆盘,将其放在地板上,然后找一根棍子慢慢地围绕圆盘的中心旋转。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样旋转的轮子是不是很顺畅?为什么呢?”
通过以上导入,引发学生对轮子的好奇,使他们对本节课的主题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微型课试讲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微型课试讲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微型课试讲优秀课堂导入案例一、《认识图形》1. 谜语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先来给大家猜个谜语。

“方方正正一屋子,屋里住着许多人,有红有绿真好看,学习娱乐都用它。

”猜猜这是什么呢?生:魔方。

师:非常棒!那魔方有很多不同的面,大家观察一下,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

2. 实物导入法: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的实物模型。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大家看看都认识吗?谁能来说一说它们的名字?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那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不同的图形。

二、《乘法的初步认识》1. 情境导入法: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成熟了。

看,果农伯伯正在摘苹果呢!(展示果园摘苹果的图片)他们把苹果装在篮子里,每篮装 3 个苹果,装了 5 篮。

那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我们可以怎么计算呢?生:3+3+3+3+3=15(个)。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

2. 问题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如果有 20 个小朋友排队,每排站 4 个小朋友,可以站成几排呢?生:20÷4=5(排)。

师:非常好!那如果有 30 个小朋友排队,每排站 5 个小朋友,又可以站成几排呢?大家算得很快。

那如果有 100 个小朋友排队,每排站 10 个小朋友,我们这样一个一个地算是不是有点麻烦呢?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

三、《分数的初步认识》1. 故事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熊大和熊二一起去森林里摘苹果。

它们摘了一篮子苹果,准备带回家分享。

可是,它们不知道怎么分这些苹果才公平。

同学们,你们能帮它们想个办法吗?生:平均分。

师:非常好!那如果有 4 个苹果,平均分给它们两个,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呢?生:2 个。

师:如果有 2 个苹果,平均分给它们两个,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呢?生:1 个。

课堂情景导入小学数学教案

课堂情景导入小学数学教案

课堂情景导入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认识百分数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的概念,能够通过例子掌握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百分数的定义,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百分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材、百分数卡片。

导入环节:
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数字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数字和百分数,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这
些数字和百分数之间是否有什么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告诉学生百分数实际上是将一个整体分成100份的一种表示
方式,即百分之一表示一份。

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将一个整体分成100份,而我们拿走了其中的10份,那么
这个比例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吗?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

4.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并逐步引入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转
换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引起他们对百分数概念的兴趣,为接下
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篇一: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小学数学讲授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讲授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欢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 探究新知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doc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doc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小学数学课前导入小学数学置疑导入教室里的数学知识小学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评析篇一: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山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岁月如梭,一个学期匆匆而过。

《山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的课题研究也正在顺利地进行着。

在实验课题的这段期间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的重要性。

特别是针对山区的学生,有效的导入就更加重要了。

就好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谈谈我个人的粗浅做法和见解。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案例分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85—86页例1、例2。

2、导入设计: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然后,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几个同学扮演顾客去买东西,其余同学帮忙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设计思路:这是一堂计算教学课,传统的设计大多直接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如24+6,24+9,而后,教师多采用“让学生扮演顾客的情景——发现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这一流程。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案例
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能够熟练计算加法和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和教具;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和本子。

教学活动:
导入:
教师拿出一杯水和一块布,问学生:如果我往这杯水里倒入一杯水,水的量会变得更多还是更少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再问:如果我把这块布放到水中,水的量又会怎样呢?学生再次思考后回答。

引导学生认识到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教学过程: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进行讲解;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加法和减法练习;
3.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如何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4. 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总结:
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并强调练习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后反思:
教师应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小学数学课堂的游戏化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的游戏化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的游戏化导入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各种各样的领域,而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因此,在教授小学数学时,我们需要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因为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对它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而成为数学的专家。

游戏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孩子们都喜欢游戏,所以通过游戏将数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们,能够使他们更愿意学习,并且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以下是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化导入的例子:1. 数字追逐者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在这个游戏中,老师会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字,然后要求学生们以正确的顺序站在数字的旁边。

接着,在老师的指示下,学生们必须按照序列前后移动,如果失误就必须重新开始游戏。

这个游戏既能提高学生们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又符合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这种游戏非常受欢迎。

2. 数字马球这个游戏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概念。

在这个游戏中,老师会在教室里放置几个“球”,每个球上都标有一个数字。

然后将学生们分成两个队,每一队都有一位马球手,他们必须通过驾驭自己的马球来准确地撞击球,从而得分。

当然,只有在计算正确答案之后,才可以让马球手进行击球操作。

这个游戏非常有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概念。

3. 数字翻翻乐这个游戏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和空间关系。

在这个游戏中,老师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大方格,然后每一个小方格里都填有一个数字或一个算式。

接着,学生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小方格中的数字或算式重新排列,使得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一个角落的数字或算式的结果相等。

这个游戏是一种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关系,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一、注重导入的实效性
【案例一】
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倒推策略并应用它解决一些特定问题。

新课标(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新知导入时,从最初的“上放学路线”到“火箭发射的倒计时”,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一种最为原始的,但在我看来最为实用的有效的复习导入法。

师:你能快速填出上面这四个方框里的数吗?
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能!
师:那你准备先填哪个框呢?
生(争先恐后):第四个、最后一个。

师:为什么呢?
生:倒过来从后往前填容易些。

师:说说吧,你都是怎么填的?
生:把算式倒过来算就行了。

生:80+20=100,100÷5=20,20-15=5,5×3=15
师:“倒过来思考”很好,知道吗,有时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呢!
评价: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课堂上我并没有多么新颖奇特的引导,只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较为熟悉的简单计算导入学习(如上图)。

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进旧知识经验的迁移,同时营造轻松课堂气氛,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引出倒推的真谛---倒过来想,真可谓一举多得。

所以说:合适的导入才是最精彩的导入,是最有效的导入,也是最好的导入!
二、体现导入的生活气息,注重自然性
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案例二】
曾观摩过浙江省特级教师钟麒生执教《认识平行》一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领会“互相”一词,即让学生先说出a是b的平行线,b也是a的平行线,a和b互相平行。

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体会平行线是两条线之间的关系。

师:今天来了好多老师,我们鼓掌表示一下欢迎。

(学生热烈鼓掌。


师:鼓掌是怎么鼓的?(教师开始埋下伏笔。


生:两只手互相击掌。

(在这里学生不自觉的用上了“互相”一词。


师:噢。

那一只手鼓掌行吗?
生:不行。

(好多同学在暗笑。


(谈笑之中第一次领会“互相”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师:上课!
学生齐刷刷地站起来,等老师喊“同学们好”。

老师却不吭声,学生惊奇地看着老师。

【注:此处设计之精妙,令人拍手叫绝!此时无声胜似有声。


师:哦,我们该干什么了?(这里故意给课堂留空白,再一次冲击学生头脑。

)部分学生偷笑:师生互相问好!
师:怎么问法?
全班哄堂大笑:您向我们问好,我们向您问好。

师生之间互相问好……(谈笑之
中第二次领会“互相”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评价:就在这短短的2分多钟时间里,老师运用了恰当的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互相”,为本堂课学生理解“互相平行”做铺垫。

师生不经意的谈笑之中隐藏着教师的睿智,看似我们每堂课前力行惯例的师生问好,却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情境。

教师在设计这个导入时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强,就是为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领会互相”埋下伏笔。

钟老师如此精湛的教学技艺无不令人折服。

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黄爱华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则借助“朋友”一词,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也是你的好朋友,咱俩互相是好朋友”,再领会“互相”的含义,反映了大师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

借助于这样恰当自然的导入不仅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新课的恐惧心理,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更能为整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切忌刻意追求导入的“新颖性”
正是因为精彩有效的导入可以使课堂教学出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以现在很多的公开课、评比课上,执教教师为了使课堂体现出“创意”“新颖”,达到所谓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于是便生搬硬套地创设了各种相对比较“时髦”的导入法。

可以说那样的教学导入不是为了学生,不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取悦课堂后面的评委、听课教师,课堂失败在所难免。

【案例三】
在一次市级优质课比赛中,有一节课课题是六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位执教教师上课伊始,播放了大约5分多钟的一段视频,内容是庐山如何的美:庐山的树木美,庐山的花草美,庐山的山石美,庐山的姿态美......,再配上轻缓的音乐,加上教师动情的解说,的的确确给人最起码给我呈现了一座美丽的庐山,令人神往!可是花了这么多的时间精力,这段视频或者说这段教学导入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起到什么作用呢?令人费解!最终答案揭晓:原来教师在一处山石风景前照了一张相片,等到旅游回来以后,觉得当时的这张相片太小了,于是去照相馆重新放大了。

接着教师说这节课就从这张放大的相片开始我们的学习......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样的课堂教学导入表面上看起来时尚流行,运用了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时髦的元素,但实际上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区区的40分钟,为了导入而导入,本来只需要两三句话就能解决的事人为的把它弄复杂了,这就显得很没必要了。

导入要简洁明了,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要从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为整体服务。

所以当我们常常在教学时挖空心思设计种种,尤其是在一些观摩比赛课上,其实
大可不必。

我们的课堂导入不需要如何的奢华,不需要如何的热闹,也不需要刻意的新意。

因为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高效的新知教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

四、把握课堂导入的针对性
现在时下流行的导入法有很多,概括起来无外乎是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设置悬疑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等。

不论是用哪种导入法,我们都应体现导入对本节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做到有的放矢、有的导入,注意把握好导入的针对性。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是具有极大地针对性。

它能一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路很快带入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

【案例四】
课题是三年级下册《认识轴对称图形》,执教教师为了给学生讲解对称的概念,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脸谱图片,并用ppt制作好课件。

课堂上,教师依次放映给学生欣赏,并且告诉学生这些脸谱都是国粹,放映完后,老师让学生说说欣赏感受,学生大多默默无语。

老师又再问学生:国粹是什么?有的学生摇摇头,有的学生则调皮地说:鬼脸就是国粹!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我们是否应反思自己的导入设计?反思这样的设计是不是针对了学生?是不是针对了教材?反思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会让学生无言以对呢?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设计的导入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的情境针对性不明确,没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如同一篇文章有好的开头,一首歌曲有好的前奏。

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创设出好的教学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架起连接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最后套用一段流行语结束今天的话题,有一种包不是LV,但它可以装下我最心爱的漫画书;有一种手机不是iphone,但能在节日时送去我对亲人的问候;有一种相机不叫单反,但能留下记忆中那美好的瞬间;有一种导入不叫华丽,但却能带给我的学生最实用的、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不管世界怎么变,合适的才是最重要的!
【案例五】
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内容时,可以讲述这个故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百科。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
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为什么,老师便能趁热打铁组织引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案例六】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

教师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
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