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
内功心法与推手---跟昌盛师傅学推手的心得体悟
内功心法与推手——记跟昌盛师傅学推手的心得体悟陈惠宇近两个多月跟昌盛师傅学推手我的收获很大,体悟颇多,感觉我的功夫有了很大的进步。
就是一个“松”字,在昌师傅对我们口传身授的推手训练中,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松是那么玄妙不可思议,甚至颠覆了我以前对松的认知。
这种松是那种高级的内涵很丰富的松,是对太极拳理论的深层次的演绎,这种松里面是虚空的浑圆的,外面是无边膨胀,如气球。
昌师傅给我们体悟的这种松很难用语言描述但却是那么的令人神奇而向往。
今天早上,我对昌师傅说,我现在打拳时也有一种虚空的感觉,如周身气场向外鼓荡。
我说我做起势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了,于是我试一下,昌师傅用手搭在我手臂上,我刚一起势,昌师傅立即说是的,就是这样,他立即叫另一个拳友也来搭在我手臂上来感受一下我的起势。
我按照昌师傅要求的松去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那种从内在到外形的感觉就好很多。
在推手时,昌师傅经常说要松、通、圆、活,但为了不顶抗只一味地松也不行,松不是目的,松是为了活,能活才能变化。
还要一边松一边变化,边松边变化,向着自己有利而对方不利的方向变化,这种变化是缠绕的、圆润的。
不能只是松着或等松到底了才变,这时除了被推出去就是死抗了。
松不是让,不是退,松是为了更好地进。
对方顶着我不让我进,我则要在接触点上松开化开,同时在其它部位才能不知不觉地攻进挤满压迫对方。
松活、虚实变化又不是局部的,要与自己的身法(最重要的是丹田、腰胯脊柱)相合,要与对方的手法想合,昌师傅形象地比喻说这如同齿轮之间相互咬合转动,这样才能一动无有不动。
之所以不能紧要松,齿轮卡的太紧就转动不灵活了,出现顶的现象;又不能太松(松懈),否则齿轮又会滑齿(丢了)。
这种齿轮之间的转动不是简单的转动,而是如万向轮一样任意的多角度多方向的转动变化的(活)。
昌师傅跟我们讲,不但对方推到我们身体上时我们要松,推对方时也要松松地推出去,任何时候手上都不要挂力。
在实践中这样推不但自己感觉很舒服,对方也能舒服地被推出。
太极推手体会
太极推手体会太极,又被称为“太极拳”,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武术。
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内外合一,运动中追求动静结合的境界。
作为太极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推手是通过互相推搡、牵引、借力等动作来达到身体协调、意念集中的训练方法。
通过长时间的太极推手练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太极推手的独特魅力与益处。
首先,太极推手让我更加注重身体的内外协调。
太极推手的核心概念是“以柔克刚”,即在推搡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对方的力量,通过微妙的身体动作来解铃还须系铃人。
这要求我在推手时,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力量,而需要借助对方的力量,正确地运用力量的变化来做出反应。
这让我逐渐意识到身体内外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逐渐培养了细腻的触觉和反应能力。
其次,太极推手让我培养了专注力与深度思考的能力。
太极推手的过程中,需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姿势和反应,准确地回应对方的动作,这需要严密的观察和集中的精神状态。
长时间的太极推手训练使我逐渐培养了专注力,学会了将所有注意力集中于眼前发生的事情上,丝毫不受其他干扰。
这对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和学习也大有裨益,让我更加注重细节,善于思考问题的多个层面。
此外,太极推手也是一种身心放松的方式,有助于减轻压力和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在太极推手的过程中,通过柔和平稳的动作和呼吸,可以缓解身体的紧张感和压力,促进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和功能。
同时,太极推手也提倡全身松开,放松肌肉和关节,达到身心放松的状态。
长期坚持太极推手练习有助于改善姿势和体态,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预防和缓解骨骼关节问题。
最重要的是,太极推手还带给我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太极推手要求学习者通过松而不滑、沉而不重的力度来和谐对方的力量,这就要求我在推手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只有内心平静、意念集中,才能真正抓住对方的力量的变化,并给予对方一个恰如其分的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体悟到心与身体的统一,学会用柔软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和挑战。
综上所述,太极推手是一种独特的身心训练方法,通过它我不仅提高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和灵敏度,培养了专注力与深度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获得了身心放松和内心平静的成果。
《推手》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在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推手》这部影片当时看完后就给我留下很多思考与回忆可是有些感觉还是很难以名状。
今天又看了一遍感觉明朗了很多。
《推手》是一部以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家”为主题的电影。
它讲述了一段充满悲情的故事朱老先生被儿子晓生接到美国与儿子、孙子和洋儿媳住在一起。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上的不同和年龄上的代沟朱老先生和儿媳玛莎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作为儿子和丈夫的晓生夹在两人之间左右为难。
后来朱老先生在社区教太极作为消遣认识了有同样处境的陈老太太并对之产生了好感。
晓生得知后便于陈老太太之女私下计划撮合二老。
但是陈老太太发现了这些朱老先生也因儿子的别有用心受到了伤害。
于是朱老先生离家出走了。
他在中国城一家餐馆洗碗打工想自食其力。
可是没能如愿最终在老板的刁难下拿出了看家本领“推手”推到了老板及其雇来的流氓还推到了警察并被警方拘留。
晓生在新闻上得知后接回了陈老先生。
但是朱老先生还是搬了出来住在中国城的租房里靠自己教授太极拳为生。
同时又遇到了同样搬出来住的陈老太太。
最终影片在二人的交谈中结束。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但却难以温暖一位东方老父亲的心。
中国人对待父母那么温情孝顺美国人却难以接受。
美国人不喜欢几代人住在一块他们希望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相互之间互不影响。
在这部电影里中西之间在对待父母以及教育的差异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对待老人问题的差异电影中的儿媳多次向丈夫抱怨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
在这个问题上儿子确认为应该尽孝道。
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
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
但是老人的儿子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想把父亲请出家门。
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导火线“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这句台词看的人心酸但这也正是朱老先生和陈老太太共同的感受。
通透易懂!学习太极拳推手的心得体会
通透易懂!学习太极拳推手的心得体会国术者古今同义国之术修身之艺也太极推手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是一个易学难精的科目。
其易,易在动作简额却仍无法跳出窠臼;似一步之遥,然有如天堑。
今笔者虽才疏学浅,仍愿冒五不韪之不量力,在此谈一点学习推手的体会,作抛砖引玉之想,以破初学者之迷茫,还望师长、武友轻伐。
一、学习太极推手的先决条件太极推手是太极拳习练者自我修炼进入到与他人同练的阶段的一种练功方法,也是太极拳修炼者需要终生学习的功课。
初学者在习练基本功法一定时间后,产生了一定的太极劲,方可习练推手。
这就是学习太极推手的先决条件。
太极拳理论中说到,推手有四大病:顶、瘪、丢、抗。
窃以为四大病中尤以瘪、丢最为要不得,因为手是两扇门,瘪、丢就是中门大开,敌人之攻击犹如夜间凶盗,观此情形必然顺势长驱直入,瘪丢者自然身家性命不保。
一个没有练过的普通人,在推手中往往四大病同现;而太极拳初学者到达可以习练推手的阶段,一般一旦受力,都具有条件反射似的太极劲,虽不能完全脱去此四大病,但瘪、丢的情形比普通人已好数倍。
瘪、丢,则无法体验太极推手之奥妙。
太极拳是专门研究如何借力打力的,然而力来了避之唯恐不及,逃之犹如遇猛虎,那么借字从何谈起?而顶、抗往往是太极推手初学者最明显的通病,但下文将讲到如何避免。
同时,推手是一种发劲训练,普通人连武术之劲都没有,怎能训练?我观市面上的一些推手,躯干东倒西歪,两手软如烂泥,双方均以瘪、丢作为推手之“方法”来卸力,无非就是瘪丢之后看谁的反应快,迅速进行二次发力而已,大谬不然矣!太极拳讲的是借力打力,而非“卸力打力”,借打实际是一个动作,也可以叫连消带打,断然不是先卸后打。
二、如何学习推手推手的学习我以为可分为四步走:1、有样学样,拳诀不丢推手练习都是有固定动作的,初学者学的单推手、双推手之四正四隅推手、烂采莲等,其桩、身、臂都是有一套动作的成法的。
这也是推手不能等同于实战的主要指标。
初学者首先是学动作,如何腿脚、躯干、手臂三大部分协同动作。
太极拳推手练功“用意”浅悟
在将对方引带时,我之“意念圈”,想象向 下,向后,“俯之弥深,引之愈远”,对方则不 由自主脚跟起。
推手练功,变化细腻,玄机无穷,“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练功中具体精微变化须具体对待, 然练功中不论阴阳如何变化,确定“意念点”, 运用“意念线”,想象“意念圈”,是推手练功 中“用意”的具体落实。
太极拳走架行功,推手练功,应当如何“用 意”,其想象可广袤博大,海阔天空,笔者一隅 之悟,谨供同好参悟一二。
(编辑 / 刘强)
51Βιβλιοθήκη 又例:在引带对方时,我之行军“意念线” 由“意念点”开始,经对方命门,直达对方脚尖, 我心中念念有词:“脚跟起,脚跟起……”对方 则脚跟自起,身形前倾,失衡不稳矣。
3. 意念圈
推手练功中,除确定“意念点”、运用“意 念线”外,还须想象一个“意念圈”。此圈,“意 之思也,神之远也”“笼天地于形内,揽万物于 心中”“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神通 万里”“人天同一,天人合一,玄机莫测,神效 卓尔”。
2. 意念线
在顺势借机确定“意念点”后,须想象确定 一条旨在破坏对方平衡的行军“意念线”,此线 以“意念点”为始点,顺势借机运行之,应用之。
例:在黏逼对方时,我之行军“意念线”经 对方命门,通于对方脚后跟,达于对方脚尖。此 时我心中念念有词:“脚尖起、脚尖起……”, 对方则脚尖自起,身形后仰,失衡不稳矣。
太极拳修持,“动之则分”,分而大之,“大 而无外”,通达于九州四海;“静之则合”,合 而小之,“小而无内”,收聚于毫厘微末。太极 拳推手是太极拳独有的一种健身练功方法。推手 练功,玄机无穷,妙趣横生,值得爱好者探赜索 隐。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可将推手功夫与其他 武功混同混淆,更不可用太极拳推手功夫与其他 功夫争锋上下。笔者上述“用意”浅悟,也仅仅 就推手练功而言。
练太极拳推手的价值及好处
练太极拳推手的价值及好处深感推手运动能够收到健身、健心、技击三重效果,可以补充练太极拳架的不足,值得大力提倡。
其原因在于:1、推手是太极拳的精华。
如果说拳架是太极拳攻防招式的组合套路,那么推手则是太极拳攻防招式的应用。
太极拳如果丢掉技击内涵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习太极拳必须把练拳架、练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强身健体、提高技击的全面效果,也才能真正步入太极拳的神圣殿堂,获得太极拳的真谛。
单就推手而言,通过练习,可以进一步校正拳架,深刻领会拳架一招一式的真实涵义。
2、以静制动的训练,可以加强大脑中枢神经功能。
练习推手时要求思想高度集中,把注意力放在粘点上,需要良好的静定功夫。
心愈静,才能权衡对方的综合实力,达到心中有数,战胜对方之目的。
心静还可以稳定情绪,增强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特别是在推手竞赛中,可以帮助消除怯场心理。
心静还有利于正确处理推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个人技术的发挥,如对方在什么时候、将用什么方法进行攻击,我方应在何时采取何种有效防御措施,以及根据对方实力情况,我将以何种方法发放更有效等,正所谓“静能生慧”。
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就能深刻理解拳论“以静制动”的真正涵义,从而大大加强中枢神经的功能。
3、深、长、细、匀的呼吸和吸蓄呼发的配合,可以扩大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
练习太极推手除要求深、长、细、匀的呼吸外,随着对抗运动的发展,呼吸频率将有所加快。
一般情况下心率在105-135次/分钟之间,吸氧量相当于40%-50%最大摄氧量,介于每搏输出量最大值(125次)左右。
推手水平较高的人心率波动幅度较小,而且呼吸深长而平稳,不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从而在推手对抗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在发放中讲究“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吸蓄呼发”,大大提高肺泡气体更换率,为细胞摄入、利用氧提供方便。
这就使推手运动成为名符其实的低能耗体育运动(当然激烈的竞赛推手耗能要多些)。
而在推手时虽然出汗但很少气喘。
太极拳推手学习的技巧
太极拳推手学习的技巧太极拳推手学习的五个技巧一、搭手即掤,八法相主太极拳各种劲共同特别强调的就是掤劲。
在交手的时候,太极拳不主张硬冲、自找、硬抗、硬顶,但是也不许丢,不许逃走,而是先用一种弹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也就是掤劲,去左路对方的来力。
这种掤劲,不只是表现在手上,周身处处都有这种掤劲。
掤劲的延伸一共有多种劲,不同的是使用的角度或者是使用的部位,所以说掤劲是太极劲的基本特征。
可知,自学太极诱因的关键就是是掤劲的认知和运用。
二、彼此接触点上,都有我的“耳朵”既然就是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变化,那么首先必须必须搞的就是介绍敌人的意图,也就是敌情,正所谓一言未知彼,百战不殆。
太极拳特别强调的是"知彼",只要和对方有所接触,就要找出对方的特点。
所以学习太极拳推手,首要任务是练习"听劲"。
三、谁先再分,谁能够输从总体上控制对方、包住对方、笼住对方。
或用一手、或用双手、或用双臂、或用双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弯里侧夹住对方、或上下配合别住对方。
总之,凡是使对方处于背势者,都属于拿,都属于合。
所以说道,在太极发推手中,须要掌控不好对局势的推论,选准机会,一招制敌。
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先"字,谁能先合,谁能赢。
即要主动,首先要从精神上控制他、包围他、藐视他,使他处于我的包围圈之内,决不能让他合住我。
因此,平时练拳必须注意聚精会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开又能合。
四、化后踢合一,引入合一,点线合一太极拳往往讲求引化为先,先引化而后发放,其实这是初级功夫。
高级功夫应该是化打合一,引进合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使引化与进击同步化,统一行动。
第一种功法或第一种手法就是先引莱氏龙。
即待对方厉害被我引化落空之后,我再将精气外力合而为一意气力三结合,合力发之。
第二种手法,是边引边进、或上引下进、左引右进等等。
第三种是化踢合一、引入合一。
即为一个引化动作之中也存有入,也存有踢。
练传统太极拳和推手的几点感悟
练传统太极拳和推手的几点感悟练传统太极拳和推手的几点感悟1,松是传统太极拳盘架和推手的训练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练出松沉劲,有了松沉劲再勤奋刻苦练习,就会出轻灵劲。
它们之间是一种系统的训练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
2,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这一过程是不断循环,此消彼长的过程,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
极柔软是训练手段,其目的是达到坚刚,坚不可摧,势不可挡。
此时的架子和推手外似绵软内确坚刚。
3,用意不用力是训练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经济,更好的用力。
4,盘架子时慢同样是训练手段,是为了整合身体各个部位,劲力支撑八面,达到周身一家,其目的是为了快,快如疾电。
5,推手中灵敏的听劲,化劲是训练手段,而要达到的目的是我顺人背,得机得势,所以练好听化劲,发劲在其中,但这一切必须要有深厚的内劲作后盾。
6,站桩是基本功或筑基功,不是比谁站的时间长,而是通过桩功寻求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尾闾穴内收,命门穴外突与百会穴,大椎穴上下连通一线的内在劲力对拉拔长的感觉,再把这种内在感觉放到拳架中练习,所以找感觉,稳感觉,化感觉十分重要,不可不察。
7,松静是传统太极拳修炼的灵魂,盘架子时要做到慢,稳,圆,匀,柔。
功深后多在匀上下功夫,盘架时呼吸做到深,长,细,匀,调整好气息,由自然呼吸功深后逐步过渡到逆腹式拳势呼吸,但一切都不能违背顺其自然的法则。
低架行拳长功力快些,高架行拳长功力慢些,要因个人身体素质而定。
每天盘架时间最好在四十分钟以上,收功要后散步片刻。
8,传统太极拳功夫修炼,要以盘架子为主,其它均作为辅助功法如抖大杆,太极尺练习等。
修炼传统拳架长功力或内劲快些,简化套路次之,竞赛套路更次之。
盘架子宜空腹进行,如饭后须待四十分钟后进行9,松,松,松,太极功。
水平相当长期搭伴训练推手的双方谁先松下来,谁就先进步和提高。
盘架时的自认为很松或外观似乎很松者,在与别人对抗性推手中遇到大力压逼就松不下来的是假松,在任何珂刻情形下都能松沉下来化掉对方来力是真松。
对太极推手的一些反思
推手与摔跤最大的不同是在接手上。摔跤要抢把,可以强抓对方衣袖衣领衣襟,可强抓对方手腕拖把肘等。强抓把位在摔跤中十分重要,故有“宁让跤不让把”之说。而推手恰恰不准抓握对方。《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称汪永泉讲授推手时说“不许有抓、握、撕掠、箍抱、拿反关节等动作”。也就是说,推手既不能像散手那样挥拳用肘等部位击人,也不能像摔跤那样抓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推手是不抓把的摔跤,也可以说它是介于散打与摔跤之间的一种对抗性体育活动。
和别人推手时,不轻易用力,那是不让对方借自己的力。你松着劲,身体各部位劲力互不牵扯,成为各自为政的松散结构,就像米袋中的米,外整而内松。别人用力发你,那劲就不易传导,就不会把人发出去。如果你的骨肌肉都浑然一体,像木头的纤维都牢牢牵扯着,那么,别人一推,你就会真像木头一样飞出去。只有在你发别人时,才能使用内外如一的浑元劲,整劲,发完劲就仍要放松,要柔。这是推手训练时一定要注意的。在训练中还要强调中定劲的练习,使劲力不出圈,这样才能“站住中定往开里打”。中定劲的练习特别注重腰腿的功力,所以站桩与发劲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这种技艺看起来容易,练起来很难。当年杨班侯虽然常战常胜,但不能使其父杨禄禅满意。盖因其常用断劲,即击打劲,故“出手见红”。杨禄禅的拳法原本是陈长兴所传之炮捶。此拳以击打劲为主。后来杨禄禅在京城清营传艺,发现演练中用击打劲容易传人,遂吸取清营中“布库”(即跤手,京人俗称“扑户”)的技法,融入拳中,强化了“摔”的技能,一改原先炮捶发击打劲为主的特点。以发掷抛劲为主,从而将炮捶演为成了太极拳。太极拳法的摔法远比拳打脚踢的击打术难度大,所以在训练中加入了推手,重点是练沾黏连随。不过,在现代推手中,是先搭好手再施展技艺,而在散手技击中,不会先搭好后再开打的。这样“沾”的功夫实际小就没有了。因为沾就是掤,是接手的功夫。而先搭好手实际是黏。而且在技艺上没有区别太极拳套路中哪些拳式可以用于推手,哪些拳式只能用于散手。这些问题偿清楚势必造成推手技艺上的混乱和滞后。中用蛮力,像摔跤,把散手擒拿技法 “巧妙”地融进推手,并美其名曰“推手为用”。针对诸如此类现象,曾有人提出推手前先看他会不会打太极拳,倘若连太极拳都不会打,就不要和他推手。
林墨根 太极推手之我见
①“对方劲未动时,我之发动。”即“以刚制柔”,“以动制静”。在用法上“闪惊”之法较多,此种功夫神气团聚,腹内腾然鼓荡,周身皆欲动而发之意,处处虚,处处实,浑身上下皆太极,从头至脚不阴阳,使对方动之不得(彼未动,我可动)。
②“对方之劲刚一发动,我即发动。”劲先于对方,也称截劲,后发先至。浑身虚灵,彼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任对方千变万化,我却能圆转自如,对方则一发劲,我劲已到,使“对方一动我即到”(彼微动,已先动,后发先至)。
老前辈创立的太极拳双人推手对练,各门各派至今传练不息,不练架子,架路中的劲路与阴阳转换不过来,推手也难以达到神化的高层境界,架路是根本,推手是表现。
太极推手之我见
太极拳的功夫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练架路,二是练推手。没有一定拳架功底,练推手也只是纸上谈兵。推手只是套路基础上的一种练功形式,同时也是检验拳架质量的有效途径,它具有两种意义,毕竟不是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因为中国的所有武术使用的最高形式是散打格斗。何以言之?偶遇歹徒,根本不可能先搭手后动干戈,古老的校场比武,亦都是散打,陈发科先生在北京与一位武功高强的武士比武时,对方提出三十分钟见高低,陈先生说时间太长,只喊“一、二、三”即可,当对方击来时,陈先生只是一转一抖,把对方掷出数尺跌在墙上。由此看来,推手只是练功的一种形式,同时具有检验其练功的程度而已,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散打。
“以静待动”、“以柔克刚”在太极拳推手中并非绝对安静停止不动,柔也并非纯软。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存在。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在推手运动中的静指自身内劲真劲未动,而实质是在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的走圈过程中虚笼手臂,其意在听,也并非纯粹安静。一但在双方手臂的接触中听出对方的劲力,霎时换劲或发劲,达到后发先至,以柔克刚。静能制动,柔能克刚,刚何而不能制柔?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制约、对立而存在的,如果单讲一方,则失去事物对立统一的原则,在太极拳中也就是阴阳互根。太极拳的身自运动,就是一个辨证法的运用。以刚制柔者,是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内劲似松非松,刚柔俱备,周身棚满,处处虚灵,弓张弩拔,一触即发,使对方欲进不能,欲退不得,顶抗无门,引化无法。老前辈太极大师陈明标先生在与一位武功很高的人交手,对方被击败后问道:“太极拳借力打人,我不动,看你怎奈于我?”陈明标大师说:“彼不动,我不动,我一动,彼必动,彼一动,我乘机发动。”短短数语,道出以刚制柔的道理。
推手心得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作者:说话冲)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一)太极拳推手的体会弹指间,我练太极拳推手已有一年的时间,一年来收获颇多,用老师的话讲就是:全给干货,一点水分也没有,全走直路,一点弯路也没有。
最初的时候,老师也不跟我讲太多的道理,就是拉着我来推手,掤捋挤按也没练,用老师的话说就是胡乱拨拉。
我也不明白呀,这是练什么呢?老师总是很轻易的就把我化出去了,什么东西也不用,一化,我就出去。
没几回,我就没兴趣了。
后来好几回,还是老师硬拽我起来练这个所谓的“推手”,我总觉得跟别人练的不同,也不是先练单推手,再练双推手;先定步,再活步,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
老师总是沉默不语,最多只是说:你和我推就行了,慢慢的,这中间的妙处你都明白了。
没办法,出于不想辜负老师的一片好意,我就应付着,可还是老觉得自己身上轻飘飘的。
老师一摸我就出去了,什么姿势出去的都有,非常难看。
这时老师再次提醒我:其实你每次出去都是因为你身上紧了,硬梆梆的,哪有不出去的道理?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什么叫硬,什么叫软呀?不管它,推吧!三推二推,有一回,老师推我时,我身上软了一下,以为又要出去了,可是这回偏偏没出去。
这时,我停了下来,问老师:就是这个软吗?老师马上点头说,就是这个软。
然后又继续推,真是奇了!我每次被推出去时,都是因为自己身上硬了,每次没出去的,都是因为身上放软了。
这次我是真的体会到这个松软了。
这时老师又说了:许多人以为练推手,就是先练定步,再练活步;先练单推手,再练双推手。
其实我要真这样教你的话,你八辈子也练不出来。
你怎么练也只会生搬硬套,你练再熟练,也是一个死的,真正遇上高手,一推你就什么也不是了。
我这样带你,是最快,最直接的往你身上递东西,从随便开始,练出来,先练身上的感受,通过我身上给你的感受来指导你推手,你要进步就很快。
这就叫“言传身教”,言传固然要出自明师,这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身教。
我只言传不身教,道理讲再明白,我从来不跟你摸一回手,那你也啥也不是。
习练太极拳推手之体悟-景继龙
习练太极拳推手之体悟-景继龙咱们学练太极推手三个多月了,大家普遍都掌握了五种推法,但还需要在练拳上下功夫,因为要提高太极推手的技巧单凭简单的推手练习是不够的。
自我习练太极拳以来,在我师父陈全忠亲传和指导下,先后掌握了拳理和技击方法。
在学习推手中,尤其是能得到师兄弟们的指导和帮助,我的推手才从拳架衔接动作中寻找到了一些推手的技能,又加以摸索、盘手、跟不同流派的师傅交流切磋,以形成自己有效的技击推手法。
推手是推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要么不会,就象白纸一张;要么就象捅破了一层纸,一知百知,一通百通。
通过不断学习交流,我从拳架套路中探索太极推手的要领、作用、技巧,初步掌握了活劲、巧劲、灵劲、听劲、懂劲、化劲、拿劲、发劲,回头劲等太极内劲。
走出去,引进来。
在师父的太极学校,体育广场,兴庆公园,革命公园,建国门,和平门等各个太极场所都留下我学习取经的足迹。
出门拜师,关门自悟。
与相识或不相识的推手爱好者进行交流,不断地取长补短,积累了许多经验,也吸取了许多教训,在失败中进取,在进取中提升。
推手时,对方招法各异,有人会用鬼推磨式的方法推手、有人会用摔跤的方法推手、有人会用擒拿式的方法推手、有人会用摸劲的推手、有人会用凌空劲的推手,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推手功夫的好坏不能只看表面,就象一个大人抱着小孩,毫无戒备之心,有时会莫明其妙被怀中小孩突然用手一抓击中,难道被抱的小孩就比大人功夫好吗?答案显而易见,因为你根本不会防备小孩。
又比如,有人会用鬼推磨的推法猛地推你、有人会用抱着你就摔你、或者上来擒拿你的手腕欲拿住你、有的人会跟你摸劲或走劲、你不按他的推手意图做动作或按他的路子推手、对方就说你不会推手,相反你听他的摆布就会上当受骗,受制于人;一旦你化劲卸去对手攻势并使其失去平衡,对手就说你靠力气推手等等各种说法;目前推手界还有一种现状,既所谓的凌空劲,推手时还没接触对方身体,就将其摔得四脚朝天。
有的坐在凳子上与人推手,也是将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你信不信呢?反正太神乎其神了,让人不免怀疑。
对太极拳推手有什么认识
对太极拳推手有什么认识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双人徒手对练套路形式。
有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持推手、散推手等。
还需要基本技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来得到帮助。
现代太极拳界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拳架是体,推手是用。
推手是对拳架的检验”。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对太极拳推手有什么认识,欢迎阅读。
对太极拳推手的认识推手(一),习练拳架,系一人虚疑其劲之如何?究属渺茫。
故进一步练推手,即实现其棚、捋、挤、按、采、捌、肘、靠之用法。
换言之:以循环的攻避方法,来试用打太极拳打人避人手段是也。
其中最难者,即听、化、拿、发,此四字功夫。
所谓听者,即以我之手腕身躯,与对方接触时,刹那间,如其动作变化,谓之听;同时避其攻击,谓之化;同时定其作用,谓之拿,同时功其弱点,谓之发,详言之分此四段,而实在是一刹那间为之。
故此四字功夫,甚难甚难,虽必生研究,亦无止境。
其总决在一圆圈,其化也发也避也攻也,无不以圆圈为之,所谓太极者在此,所谓妙用者示亦在此(采捌肘靠同)。
推手(二),以余个人之揣拟,初练习推手者,于棚、捋、挤、按中。
先以两人合作五个大圆圈,来试演之,基本方法:平面圆圈、直立圆圈、斜形圆圈、前后圆圈、自转圆圈。
先以此法习演纯熟,以后可以变化各种圆圈,而妙用之。
但此五圈,非面授不可,笔墨之间,难以尽其动作。
初试圆圈大而笨,继则小而活,在则其圈不在外面在内,有圈之意,无圈之形;一刹那间,而妙用发矣。
到此地步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莫知其妙,而妙自生,非有长久刻苦功夫不能到也。
推手(三),推手为太极拳实验之方法,已如前言之,此外需注意者有三;第一,不可存争胜负之心,彼此即为同道,自有相互切磋之谊,动作稍有进退挫折,并无胜负荣辱之可言,何可在此计较而生妒嫉之念?第二,不可存赌力之心。
太极之妙是在巧,非在蛮力。
谱上云:“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
”若使蛮力,是非太极拳研究之道矣。
第三,不可存作弄之心。
凡属同道,皆当互爱互助。
推手体会
推手体会老师在一起不断的体会才能得到一些感觉和推手技巧。
这样才能渐渐达到懂劲,只有达到懂劲才能越练越精,功夫才能有所长进。
所以说太极拳是不可能自学成才的,需要长期的行功走架和推手喂劲练习。
付老师刚从南方教拳回来不久。
第一次见面摸手,第一反应就是自己退步了。
或者说应该是老师进步太快了!这段时间老师一直在义乌和杭州教授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粘粘柔化为主,对身体的放松也很好。
这段时间一直随师学习吴式拳的要领和拳式,对吴式推手中所体现的粘粘柔化的功夫也是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老师最近有些上火感冒,但是仍然在家教拳不缀。
今天又不小心摔伤了膝盖,与其推手仍然感觉无从使力。
去年此时与师推手感觉能扶上东西,只是瞬间原地一个螺旋自己就已经两脚落空了。
现在感觉凡是手能抓到的地方都是无从用力,像是推在了一团棉花上,而这棉花团后面竟是悬崖,一用力就会空掉,唯恐自己会掉下去一般不敢用力。
老师左腿膝盖受伤,只一条腿站着,任我用尽全身力气也耐他不得,稳稳当当的在那一笑。
老师说‘开始练要用棚力去棚住对方,然后原地做旋对方就失重了。
可是遇到力气或棚力大的就没有办法或是很难走动对方了,这就成了问题!〈到底用不用有棚力?〉有棚力,让对方感觉到了就顶,想发力对方感觉到了又跑了。
所以要把棚力敛起来,不让对方感觉到’!。
这是老师常说的话,虽然现在不能理解,但是作为一个方向和认知的水平去看待也不为过。
今天的推手最大的感觉是‘没有力’,几乎全是没有任何感觉的时候整个人就下去了,那瞬间大脑是被惊的一片空白,说白了就是接手后没有反应的时间就已经倒地了而且不疼不痒还舒服,只是心里一惊人已经出去了!!虽然感觉不到力量,但是还是能感觉到整体力的存在,任何的化和打都是整体在运动。
无论我怎么抓,只是一个沉肩坠肘,垂直向下整个人就栽下去了。
松和紧是相对的!在接手的一瞬间接触点的一个小螺旋就使对方变成了相对自己的一个硬棍,只是随便加快速度一甩对方就被翘动!前提是自己已经具备了松柔的整体力和爆发力。
太极推手2000字
太极推手2000字首先,我想先说说太极推手,我查了下资料,太极推手,也称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后来其他一些武术派别也吸收了这一练习方式,产生了各种流派的推手。
一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每个动作都做得很到位,让我们受益匪浅,可是,我们自己来练习的时候还是会有点不一样的感觉,总觉得我自己的动作没有老师的动作来的流畅有力,显得很是死板。
所以我不断的加以练习。
在太极拳中最讲究的就是“动”与“静”的相结合,我所理解的太极推手的动与静是:全身上下都在动,并且.前后相连,动作和谐稳定,可是心却是极其的安静的,在意念神态上,太极推手强调心静用意,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也就是说,内心要保持平和,沉凝持重,心静踏实,反之,如果在打太板推手的时候心里轻浮散慢,必定打不好太极推手。
那么为什么要保持心中的平和与安静呢﹖我认为心中保持“静”,才能然自己能专心思考,才能细心观察大自然中的种种奥秘和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才能在突发状况中保持冷静,随机应变不致于手足无措。
我相信若要用太极拳来“应战”的话,一定要保持心境平和,见招拆招,才能将对手打的“屁滚尿流”。
但是,“静”是内心的活动,”动”也是相当的关键的。
那么什么是太极推手的“动”呢?,我认为,“动”是指太极推手在练习的过程中,如同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又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动作连贯,一气呵成。
我认为,“动”在太极推手运动中占主导地位,它的一招一式都在动,并且要求全身放松、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内外合一,表现出一种松、稳、慢、圆、柔的整体的协调、均匀、和谐的运动特性。
“动极生静,静极生动”,我觉得,太极推手用这八个字概括在适合不过了。
“静”是安静、是冷静、是心平气和。
而,“动”则是在“静”的基础上,在心的引导下节节贯通,运行在适合不过了。
“静”是安静、是冷静、是心平气和。
而,“动”则是在“静”的基础上,在心的引导下节节贯通,运行无滞、圆转自如。
太极拳推手心得(十四)太极拳的魅力
太极拳推手心得(十四)太极拳的魅力越来越觉得练太极拳难就难在,劲道难于练纯。
功夫谁都能练,但是老是跑道,劲道不纯就象黄金的含量不纯一样,不会值钱的,人家一点就顶你一大块。
而其实大家往往比得就是各自最精纯的劲道,把这种精纯的功夫练大了,才是真正大功夫的人。
身上的劲道不纯,就象部队没有纪律一样,大家的进攻不在一处,进攻不及时不集中,效果就很难如意。
这是为什么部队能以少胜多的道理,集中兵力专打敌人的薄弱之处,其实细究起来相对而言还是以多胜了少。
太极拳的劲道也是这样,越能神出鬼没,时有时无,就越能克敌制胜。
来时如天兵天将难于抵挡,去时如鬼魅神怪难于寻觅。
听劲灵的人,就是能用自己的实去攻对手的虚;能用自己的虚去抵挡对方的实。
可是前面的虚,是真虚,虚弱的虚;后面的虚则是假虚,是准备好了的破绽和陷阱,只等莽撞之人上当用的。
而前面的实,是精锐的实,灵动的实;后面的实,是粗旷的实,呆滞的实。
虚和虚不同,实和实也有不同,那要看大家如何理解,如何提炼。
兵家云:兵者诡道也。
太极拳也是诡道,所以才有贬词褒用之说的“太极拳奸”,奸是指劲道奸,劲道里面又有思想,它的思想就是兵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军事界就是天才辈出,奇才如云,打仗考的是兵法,诡道。
太极拳又何尝不是。
老师常常告诫我说,如果将来有幸能把功夫练大,那就更加应该注意谦逊待人。
做人要象自己练的太极拳一样来要求自己,逢人必须把自己的势态摆得最低,那时的感觉就象别人站着,你坐着;别人坐着,你躺下。
搭手时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会,才能放开心胆逢凶化吉。
如果还没沾手你就觉得自己了不起,自己是高手,那就是划地为牢,凶险万分。
与人沾手,哪怕是个小孩,也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每一次的防守都当成第一次防守般认真,每一次进攻都当成第一次进攻般猛烈。
太极拳比的就是谁比谁细心,谁比谁有耐心,谁比谁认真。
粗心是无能的表现,草率是懒惰的表现。
谦卑待人,以柔处世,不显刚不显力不求胜,方是太极拳的为人之道。
关于梅花桩及太极推手的个人体会
关于练习梅花桩及太极推手的个人体会站桩时要虚心实腹,别挺胸,才能气沉丹田。
同时要注意松柔,用意不用力。
还要注意眼神,眼神到了,才整。
虚领顶劲的虚领,领是指衣领的领,指颈部放松。
在广阔的场地练功,眼睛看到无穷远处,在小的场地练功,眼睛要看小的东西,如树叶、小树枝,尽量小的目标,更有利于炼神,耳朵要听尽量远,自己曾经去的最远的地方。
收喉,喉部回收。
下颌回收,下颌垂直于地面。
气沉丹田,也可以沉得更低,比如到地面。
全身放松,但又要松而不懈,难啊。
顺势、败势伸直的腿一定要完全绷直,拗式后面的腿也要用力绷直。
拗式是腰部旋转来带动的。
每个势子站好都要丹田部向前鼓,身体中正,不要挺胸,也不要撅屁股,才能气沉丹田。
个人体会:1.每个势子胳膊都要伸开,如大势,上举的胳膊一定要伸直,同时垂肩,多数人练的时候,一放松,上举的胳膊都是弯的,平伸的胳膊可以伸直,气不能达到上举的胳膊。
上举的胳膊也要伸直,才能达到“畅于四肢而美在其中”,四肢都伸展了,才能气聚丹田。
2.拗式要求四撑力,其实每个势子都要有“四撑力”。
比如顺势,由于受思维定式影响,眼睛看的胳膊容易用力抻,而头后方的胳膊用力小。
拗式也是前面的胳膊用力伸,后面的胳膊没用力伸,必须要两个胳膊同样用力。
同时败势,不能光往下探的胳膊用力,往上伸的胳膊也要用力。
3.抄大势,先用腰部的力量,身体转过来,胳膊跟着转过来,而不是先转胳膊。
4.“神役以气,气役以行”。
神、气带动身体及四肢运动、发力,而不是肢体先动,肢体先动只有肌肉的力量,没有内力。
5.平时生活及工作中调节好心态,练功时自然心态好,容易放松、摒弃杂念,功夫容易提高。
“行走坐卧都是禅”,练功者必须修身养性。
6.交手时眼睛要罩住对方,眼睛看住攻击的方向容易达到“三尖照”,发力勇猛。
7.“上步需要先上身”,先腰部动,带动四肢动,才能出来身上的劲,即“整劲”,否则四肢先动,则会出现僵劲,手脚不协调,劲散。
我练功时就存在这个问题,且较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作者:说话冲)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一)太极拳推手的体会弹指间,我练太极拳推手已有一年的时间,一年来收获颇多,用老师的话讲就是:全给干货,一点水分也没有,全走直路,一点弯路也没有。
最初的时候,老师也不跟我讲太多的道理,就是拉着我来推手,掤捋挤按也没练,用老师的话说就是胡乱拨拉。
我也不明白呀,这是练什么呢?老师总是很轻易的就把我化出去了,什么东西也不用,一化,我就出去。
没几回,我就没兴趣了。
后来好几回,还是老师硬拽我起来练这个所谓的“推手”,我总觉得跟别人练的不同,也不是先练单推手,再练双推手;先定步,再活步,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
老师总是沉默不语,最多只是说:你和我推这时老师又说了:许多人以为练推手,就是先练定步,再练活步;先练单推手,再练双推手。
其实我要真这样教你的话,你八辈子也练不出来。
你怎么练也只会生搬硬套,你练再熟练,也是一个死的,真正遇上高手,一推你就什么也不是了。
我这样带你,是最快,最直接的往你身上递东西,从随便开始,练出来,先练身上的感受,通过我身上给你的感受来指导你推手,你要进步就很快。
这就叫“言传身教”,言传固然要出自明师,这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身教。
我只言传不身教,道理讲再明白,我从来不跟你摸一回手,那你也啥也不是。
刘老师教我功夫时,就是先教了两年半的基本功,剩下的半年就跟老师推手,每次都是摔倒了爬起来又继续推。
一直到刘老师都推烦了。
我还冲上去,这时老师才说行了,不推了。
再半年下来,终于老师说:成了,你以后可以自己练功了,至少你在我身边已经磨了三年,已经能把住这杆劲不跑道了。
就这样推手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已经明白什么叫推手,怎么用松软化解别人的力道,我以为自己已经不错了,便沾沾自喜起来,觉得老师也没把我怎么样啊?老师似乎看出我的心理,于是一伸手说:我们再来!我没在意,便像平时那样,又和老师推起手来。
可是这回奇怪了,我又变得像一个月以前那样,不会松了,什么也不会,一碰就出去。
这时老师说了:刚开始时,你什么也不会,我只是用乱拨拉就能对付你,可是经过这一个月的磨蹭,你身上已经能适应并接受这杆劲了。
我再这样推你就没意义了,所以我便开始加难度加东西。
噢,原来是这个道理,我说:那不就等于说你先教我一年级的东西,等我明白了,你再增加难度,教我二年级的东西,以此类推我才能提高。
老师说:没错,道理就在于此。
我必须降低层次,从容易的来领你的手,你才能逐渐往高层次上进步。
你现在练的就是松沉,练松沉就必须先把身上的僵劲去掉,通过这种练法,等你逐渐把身上揉开了,你才能真正步入练习太极推手的殿堂。
就这样,我又和老师推了两个月的手。
每天不间断,开始时,才能推十多分钟,再后来能推到四十分钟,累了歇一下,好了又推。
这时,老师对我说:你身上的僵劲已去掉不少了,逐渐的会松沉,会柔软了,这个阶段也可以叫僵柔劲吧。
什么叫僵柔劲呢?我问。
老师说:僵柔劲就是会柔了,但是僵劲又没去完,所以叫僵柔劲。
再往下就叫柔劲。
噢,那再往下还有一些什么劲呢?我又问。
老师说:再往下就是轻劲。
我又好奇:轻劲?轻劲是什么,能打人吗?老师一伸手说:你试试!我便伸手和老师搭上,像平时那样和老师推。
奇了!老师搭手特轻,我根本摸不上手,吃不上劲,刚一松懈,啪的一下,老师便打我起来。
再试,还是这样,怎么都摸不上劲,而且一不小心就起来。
我便问:这是为什么?老师说:以前的练法,都是练松柔,而轻劲练好了,才能打人。
我手轻,是为了听劲,手上再像以前那样就笨了,根本不行。
这个感受就像摸老鼠夹子似的,手要特轻,重了就会触动开关,把你的手夹住。
如果我用很轻的劲摸老鼠夹,那就很安全。
高手推手,一搭上手时,手上都极轻,一重,便啪的一下,打你出去,因为你手上太重了,他听到你的劲了。
真正在外面和别人比手,我用的全是轻劲,哪会像现在和你推一样,把劲吃的那么深。
老师又说:你再试试。
我又和老师搭上手,这时我竟轻易不敢动弹了,一动,便啪的一下被打起来,心里觉得很紧张,感受处处受威胁。
一搭上手,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整个人都被看住了,一动就有危险。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逐渐悟到太极推手为什么要用轻劲。
因为只有手上轻了,才能听到别人身上的劲,所谓“伸手如把脉”,根本无须大力落在别人身上,打人时也无须大力。
听到劲时,只要手脚同时到,意足了,力合了,整了,对手自然就会轻易被你打出去,这也合乎“四两拨千斤”的道理。
而且正因为如此,听劲是用心去听的,用身体去感应的,由感即应,一触即发,高手推手闭上眼睛也能推手。
这也是为何有“打拳如同瞎子走路”这一说法。
常人走路用眼看,还经常被绊倒,那是因为你没有看在心里。
瞎子走路时,他却必须调动全身的注意力,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等等,稍稍有一点点动静他都能发现。
其实轻劲再往下就是虚灵劲,但是虚无劲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在推手的过程中,一瞬间表现出来的一种劲道,一闪就把对手打倒了或者走化出去了。
所以高手推手,身上会同时带着轻劲、柔劲、虚灵劲三种劲,但是这三种劲要练出来,必须去僵存柔,在松沉的基础上练出来,没有了松沉功夫的基础,这三种劲就算练出也是假的。
老师还常说:功夫好练劲难求。
他辛辛苦苦亲自领我推手,其实就是要为我找劲,然后再把住这杆劲苦练,这样练出来的功夫才有好劲道。
很多人花很大精力,吃很多苦来练功夫,功夫也吃得很深,但是没练出好劲来,大多数都跑道了,劲没找到,身上都练出一股横劲。
层次总上不来,一遇到高手就一点用都没有。
内家拳讲的就是劲道赢人,否则平时练的这么慢,没有好劲道别说对手有多厉害,就是遇到五大三粗,一点功夫也不会,只有一把死力气的人,你也赢不了人家。
太极推手的比赛中,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例子,曾经有一个打铁匠,在赛前三个月,突击训练推手,去到台上,竟然拿到了冠军。
乍一听来,煞是可悲,中国的国粹太极拳竟赢不了一个打铁的蛮汉。
这里面有何武学,有何文化可言!那能说明什么?是太极拳没用么?根本不是,只能说明那些人练的根本不是太极拳,他们全练错了,他们宁愿花大气力去流汗,去使笨力气,也不愿花时间去想去悟,这正是内家拳为何讲究“三分靠练,七分靠想”的道理。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二)讲到太极拳推手,我有很深刻的体会。
我的老师精通形意、太极、八卦三家内家拳。
老师总说三家拳练明白之后,你会发现三家拳其实是一样东西,只是中初级阶段不同,而我的身形适合练形意拳,所以我的功夫是从形意拳的三体式站桩入手的。
当我和老师学站桩已有三个月的时候。
有一天,老师对我说,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学太极推手了。
我觉得迷惑,便问,我才站了三个月的桩,而且打起拳来刚感到身上特别舒服,体内气息充盈,但是现在学推手是否太早。
老师说:可以开始了,否则你再往下打拳不但不进步,反而会退步。
我又问为什么。
他说:会推手的人一定会打拳,会打拳的人很多都不懂推手,其实也叫不会打拳。
学太极拳必须从推手中找感觉来指导打拳,时间久了,再打拳,自然就有了技击意识,不再是那种只会打套路的人打的拳。
现在真正懂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少了。
许多人不是把太极拳当内家拳练,而是把太极拳当成慢练的外家拳。
大家只知道学多少套拳,学多少招式,而对拳理却一概不知,充其量混个身体健康,脚腿灵便而已。
一个人是否会打太极拳的劲,只要看他的起势和收势就能看明白,否则打再多招式也惘然。
说完这些话之后,老师便领我推手,可是奇怪的是,老师并不教我推手的掤捋挤按。
我又迷惑了。
老师说:拳本无法,有法也空。
我如果一开始就教你规规矩矩的东西。
你一辈子也学不会太极拳,一开始你就随便来,从无法中找有法,不刻意的往上用法,用招式;用什么法,用什么招式是顺其自然用出来的,这样才符合太极拳舍己从人的道理。
太极拳是水,避高而趋下,随意而成形,成什么形不由自己,而由面前的障碍物,这也是说为什么太极拳讲究化打的原因。
这时我恍然大悟,对呀,太极拳就象水,因为水的特性才变成各种形状,你轻轻碰它,它就轻轻回应。
可你大力打它,那你手心也痛,越大力越痛,也正是太极拳极柔软而极坚刚的道理。
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则杂志,说有人从上百米的大桥上投河自尽,尸体被捞上来后,发现死者身体表面无一处伤痕,可是解剖之后,发现死者的内脏全部都被震裂了,很显然是被水震裂的。
后来老师也说过,太极拳的透劲伤人都这样的,表面完好无损,里面却全部打坏了。
我问老师内家拳与外家拳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
老师说,外家拳靠招赢人,是有形的,看得见的,能招能架的。
可是内家拳却不是这样,它是靠劲赢人,碰到功力比你深厚的人,不管你是否招架,他的劲道都打在你身上,打个比喻吧,如果是棍子扔过来,你可以把它格开,可是一股冷风袭来,你能格开吗?你觉得你已经格开的时候,你身上已经感到寒意了,这就是内家拳。
还有一个比喻,外家拳就象加农炮,威力再大,一旦弹道固定,炮弹的飞行轨迹就定了,它就只能打一处,目标移动了,炮弹就打不中。
可是内家拳不同,它就象激光制导导弹,目标走到那它就跟到哪,不找到你它轻易不爆炸,它的精确度相当高。
外家拳打人力度拿捏的差,只用一斤力就够,有人偏用十斤,以为越大力越好,其实有九斤都是浪费了,等到要用十斤力时,可能还用不到两斤。
内家拳就不同,该用一斤就一斤,改进一尺决不进一尺一;化对方攻势时对方觉得自己的力道如泥牛沉大海,进攻对方时对方觉得如泰山压顶。
我又问,为什么推手的时候,看起来很软又很慢。
老师说,所谓的慢,你只是看到表面而已,你见过蛇捕食没有,表面很慢,其实它已经看住你了,你不动它不动,你一动它便会一触即发,一下把你给咬住了。
外家拳再快,没你心快,当你用心去看它时它就不快了,它稍一动,你便会有反应,这也正是:“打拳如同瞎子走路”的道理。
“闭眼的比睁眼的看得还明白”,因为人家是用心去看的,能不比你反应快么?一个大汉捏紧了拳头,捶胸顿足,大喊大叫,他要伤人很难;可是一个娇滴滴的女孩子一声不响,她只要一包毒药就能把你毒死,你说是硬的厉害还是软的厉害?对于大汉的比喻我明白,可是对于女孩子的比喻我却似懂非懂,这时老师一眼就看出来。
他说:来,我们搭一搭手。
我便和老师搭上手,老师静静的,并没有平时领我推手时,随意动起来,我便觉得没什么呀,挺安全的,我便主动向老师一挤,我刚一动,老师便啪的一下,把劲吐在我身上,我便感受到了强烈的挤压,一下向后蹦了出去,顿时吓了一身冷汗,幸亏老师只是想让我感受一下而已,发了一个长劲,并不是发透劲。
他说如果跟敌人交手的话,这一下已经把人给废了。
从此老师再跟我讲手时我总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不敢轻易自动一下。
太极拳就是这样,你看它轻轻的,柔柔的,你以为没事,很安全;也正是你麻痹大意,以为很安全的时候,就是你挨打的时候。
以前无知,往往思想上过于主观,爱早下定论,以为太极拳练的那么慢,个个都象老头老太似的,能伤人么?我跳起来踹你一脚,给你一个大嘴巴子不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