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教育现况与革新对策

合集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现状、成因及对策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现状、成因及对策
摘要: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总体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 造成 这种 现状 的原 因是 多方面的 , 更值得我 但 们深思的是传统 的教 学理念、 学 内容 、 学方式 已不适合 当代社会 实践的发展要 求 , 改变当前的现状必须针 教 教 要
对上述原 因采取相应对 策 , 识智 结合 , 转识成智 ; 史论 结合 , 以史带论 ; 论坛 与讲 坛相 结合 ; 有理讲理相结合 , 学 科
研 究 与 艺 术 创作 相 统 一 。
关键词 : 马克 思主义哲学教 学; 现状 ; 因; 策 成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 目 前高等院校普遍设置的一 门思想理论课 , 从高校哲学课 的培养 目标看 , 教学的直 接 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 值观 ,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 理论思考能力和创新能 力。从更深层面上理解 , 哲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人文 素质和哲学思维, 充实人的精神生活 , 提升思想境界、 协
调 人 与社 会 关 系 , 进 人 的全 面 发展 等 方面 起着 重 要作 促 用。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 、 素质提高的关键时期 , 学习 哲学可以提高其文化修养 , 提供价值标准和理想模式, 训 练观察和处理 问题的正确方法 , 对其为人处事具有深远 的意 义 。而 马克 思哲学 的教 育 和传播 则离 不开教 学 这一 关键 环节 。 当前马克 思主 义哲 学教学 的现状 从 目前 的教 学 现状 来 看 ,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在 大 学生 心 目中 的地 位并 不 令 人乐 观 , 生普 遍认 为 哲学 的教学 学 内容 空洞 、 燥无 味 , 学教 学 变成 了原理 加 实例 , 师 枯 哲 教 照本宣 科 , 生死 记硬 背 , 富 的哲 学 内容变 成 了现成 的 学 丰 结论 、 枯燥 的条 文 和 空洞 的说 教 。学生 学哲 学 主要 是 为 了应付考试 , 老师教哲学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 本应 充满 生 机 的课 堂 弥 漫着 沉 闷的气 氛 , 而 丧失 了马 克思 从 主 义哲 学 作 为人 类 “ 明 的活 的灵 魂 ” 文 的指 导作 用 , 无法 实 现其 价 值 和功 能 。造成 这 种状 况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 的 , 既 有历 史 形 成 的把 哲 学等 同于政 治 的偏 见 制 约 , 有现 又 代社会 环境变迁和实用主义思潮 的影响 , 但更值得我们

高中生哲学素质教育问题致因及对策

高中生哲学素质教育问题致因及对策

高中生哲学素质教育问题致因及对策摘要:高中生哲学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诸多弊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理解与教学存在偏差。

随着近年来新课标的推行,哲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对高中政治课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本文就对高中哲学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生哲学素质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纳入中学基础课教育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创举,实践证明,教育效果是明显的。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高中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如何与时俱进,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中学生哲学素质教育存在的多种问题首先,政治教育与哲学教育混淆不清。

政治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在不同层次上开设的主流政治等方面的政治教育课程,统称政治教育。

在高中阶段,现行的哲学素质教育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序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使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认为哲学就是政治。

其次,哲学理论教育过于单一。

目前,高级中学开设的哲学课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本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和几千年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的和历史的结果。

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产生发展的规律,有其发展的逻辑脉络。

只有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和西方现代哲学的新发展,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对哲学历史缺少应有的了解的情形下,很容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庸俗化和简单化的理解,很容易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取代全部的哲学历史,很容易割断哲学历史的逻辑联系,很容易固步自封,造成高中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绝对主义的非理性的崇拜,很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上的其他哲学理论用唯物唯心对立起来,甚至简单地归结为对和错、是和非、正确和不正确的区别。

再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僵化和简单化倾向严重。

目前,我国中学哲学教学,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一分为四: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赵龙燕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0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今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应做好以下几点:重构教学内容;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灵活实效的教学考评方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新教学探索一、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现状现今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是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内容中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从国家到高校都一直非常重视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教师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学习的学生,都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和着重点探索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可行途径。

应该说,以往这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研究对于我们认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帮助的,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中所作的种种尝试也是有意义的,并且在某些方面和环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从教学内容上看在目前的公共课教学中,混淆了一些问题,开篇讲绪论,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讲马克思哲学的时候,学生往往把马克思哲学当作哲学,造成思维体系上的混乱,使学生误认为哲学就是马克思哲学,造成了对哲学的片面理解和误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依旧禁锢着目前的哲学教学,哲学依据是被砍成几大块,物质性、意识性、运动、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而不是从整体上、全面的、有机的把握整个哲学体系。

对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仍旧是停留于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感觉仍旧是初中高中的老一套,而没有讲出大学应有的水平,没有形成通过哲学的理论而达到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养成。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都在探究人类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相。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哲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和前沿理论。

1. 新唯实主义新唯实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强调客观实在的存在性,并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描绘、反映和解释,而不是创造并构造。

新唯实主义与旧唯实主义相比,更加关注实在的本体性和客观性,强调真实存在是不受主体思想影响的。

2. 转态现象学转态现象学是由法国哲学家默里·梅洛·庞蒂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知觉、身体和语言无法被简单地分割开来,因此认为身体、主体和世界之间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转态现象学强调身体是理解存在和世界的重要参照点,而语言只是描述身体和存在的工具。

3. 边缘学派边缘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主张突破传统哲学对于主体和客体、本体和存在这些二元对立的刻板观念,强调哲学应该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并关注社会和政治的真实情况。

边缘学派认为哲学应该体现人类共同的关怀和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的责任。

4. 新唯心主义新唯心主义是一种当代哲学思潮,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存在只是对意识的认识。

新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唯一的真理,对物质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没有真正的了解。

与传统唯心主义不同,新唯心主义强调意识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能够引导和改变物质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5. 线下哲学线下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它强调哲学的反思和思考应该超越虚拟空间和社交媒体的束缚,回归到真实世界中来。

线下哲学认为哲学应该直面人类面临的问题,关注社会和人类的本质,而不是在虚拟世界和互联网上消耗时间。

这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旨在消除虚拟和真实之间的隔阂,让人类重新认识到真实和现实的重要性。

6. 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是一种关注生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潮。

它认为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讨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提高技工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效果对策的探索

提高技工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效果对策的探索

提高技工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效果对策的探索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开展批评活动,以客观、公正、善意的求是态度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置身于创造性的学习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技工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对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课程,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以及塑造有理想、有担当的新世纪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大部分只是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甚至导致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持怀疑态度,致使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

因此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也需要由传统的原理性讲授课向实践课程转变,帮助学生转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基于此,本文从多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使其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一、突出“哲学史阈”解读的教学方法学习哲学与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不同。

科学的历史是一个知识积累的历史,如果仅从应用的方面来说,我们只需要重点了解科学的最新成就而无需再一步一步地把科学的发展历史“实验般”和“理性般”的显现出来,但哲学却不能抛开它的历史而“独善其身”,因为哲学是由问题和各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组成的,没有哪一个哲学理论或者学说能够代表整个哲学,即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能代表整个哲学,它也只是哲学发展链条上的一环,只不过这个“一环”在继承以往哲学发展的基础上转换了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人们经常引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改变世界”的哲学要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批判的武器”。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它是由前人所走过的许许多多的道路所组成。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摘要】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培育人文社会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消费不足、收入分配结构问题和社会矛盾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迫切需要依靠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持。

由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总体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作用;挑战;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道路中每次重大理论突破和发展道路抉择的关键时刻,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创新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全国迎来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进行了思想准备;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已经发生根本转变。

与改革前期相比,总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地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2007年爆发的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

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作用,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重大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武器,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

疏脉理络 择良方从之——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疏脉理络  择良方从之——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t r蕾 O d l
疏 脉 理络 择 良方从 之
谈初 中历史教学 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谷 忠 慧 ( 江苏省 沛县魏 庙 中学 江苏徐 州 2 1 3 ) 2 9 6 摘 要: 历史是 义务教 育阶段 的必修课程 , 对提 高学生的创新能 力, 推动社会 主义精 神文 明建设 方面起 着重要作 用, 新课标 下, 中历史教 初 学还 存在 一些 问题 ,亟待改进 。 文从初 中 历史教 学存 在的 问题 出发,深入探 讨解 决初 中历史教 学存在 问题 的对策 。 本 关键 词 : 初中历史教 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 号 : 2 G O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3 9 ( 0 oo () 0 1 0 I 7 - 7 5 2 1 ) 9c- 1 - 1 6 9 9
教 育 , 使 历 史 教 育现 实 中 出现 一 些 有 能 致 无德 , 书至上的人 。 惟 1. 课前 导入 与 实际教 学相 脱 节 5 新 课 程 下 , 求 教 师 教 学 过 程 中 要 激 要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兴 趣 , 发 学 生 的思 维 , 启 因 此 , 些 教 师 为 了提 高教 学 质量 , 比较 在 一 就 乎 课 前 启 发 , 心 设 计导 语 , 让 学 生 有 身 精 想 临 其境 的 感 觉 , 些很 值 得 我 们 肯 定 。 一 这 但 些 教 师 过 于 看 重 导 语设 计 , 追 求 新 奇 , 想 加 些 与 教 学 内容 无 关 的 东 西 , 离 了 实 际 偏 教 学 。 分 教 师在 导 语 设 计 方 面 存 在 的 问 部 题 很 多 , 如 有 的教 师为 了吸 引学 生 , 课 比 在 前 让 学 生 看地 图 , 学 生 对 地 图 感 兴趣 , 看 就 详 细 的 分 析 地 图上 的 城 市 , 生 通过 此 也 学 了解 了一 些 知 识 , 是 与 实 际 的 教学 内容 但 相 脱 节 , 不 容 易 迁 移 学 生 的 兴 趣 到 课 堂 也 内 容 上 来 , 不 到 预 期 的 教 学 目标 。 达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对社会科学进行哲学探究的研究方法和立场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进行了综述分析。

当前的研究现状在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主要有四种研究方法和立场,分别是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和演化心理学。

实证主义是社会科学中最为传统和流行的研究方法和立场,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关注事实和数据的量化研究。

实证主义强调定量方法和实证数据,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假设和推断结论,追求客观和普遍的认识。

不过实证主义的弊端是无法涵盖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的主观经验,很难揭示社会现象的深层本质。

批判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现实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与人的意识和谋略密不可分的。

批判理论主张揭示社会现实的结构和力量,揭露不公正和剥削,并通过社会变革和民主改革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批判理论常常也被指责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不能成为社会科学真正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哲学流派,对现代主义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进行了批判。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由权力、语言和文化建构的,批判规则和权力关系,关注记忆、词汇和故事的纷扰,强调个体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缺乏一致性和普适性,其批判和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有争议的。

演化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哲学的一种新兴方法和研究领域,它基于生态遗传学原理,探讨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演化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感受、决策和偏好都具有遗传基因和进化适应性的特征。

这一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视角,它的价值和意义正逐渐受到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

当前的研究趋势当前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趋势是接受和融合多种方法和立场,目的是通过交叉学科和方法的融合来实现对社会现象的更深入和广泛的理解。

新高考改革下历史学科遇到的困境与对策

新高考改革下历史学科遇到的困境与对策

新高考改革下历史学科遇到的困境与对策随着我国高考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高考题型、高考模式以及高考内容等均在不断变化发展中。

特别是高考试题近年来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高考题型的新颖度上升,并且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在历史学科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高中历史教育处于高考改革的转型阶段,因此也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转变高中历史教学思路与策略迫在眉睫。

标签:历史学科;高中;高考改革;困境;策略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于学生知识的考查形式和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适应新高考改革政策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需要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进行转变。

特别是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思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历史课程的全新教育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于生活,突出历史课程的时代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历史学习精神,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面临的困境(一)学生层面的历史学科困难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并且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

学习方式较为传统,学生缺乏良好的探究精神,不少学生都认为历史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枯燥无味,学习历史知识就等于背书。

但由于历史学科是高考考试科目,因此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又不能忽视,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依然延续着应试教育的习惯,在学习中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和任务布置,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因此使得高中历史教学面临困境[1]。

(二)教师层面的历史学科困难新课程改革在江苏已经实施多年,然而仍然有不少高中历史教师依然未能更深入透彻的理解高中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权威标准。

并且认为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服务对象均是高考,将高考作为教学中的核心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学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教育学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教育学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教育学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200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刊载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272025 山东济宁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刘欣)摘要:目的:解我国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方法: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杂志2005年1-12期刊发的全部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所用的研究方法及数据应用、统计分析类型等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表明,当前教育学学科领域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定量与实证研究得到较好的发展,研究水平和层次得到提升,学术规范受到重视。

但仍存在工作体会多、规范研究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思辩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等问题。

建议加强人才培养,采用先进技术,创新教育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思辩研究实证研究一、研究目的了解我国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探索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为今后教育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资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杂志是反映我国学术界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进展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其所刊载的学术论文体现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

本研究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杂志2005年1-12期刊发的全部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所用的研究方法及数据应用与统计分析类型等进行分类统计。

(二)研究方法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杂志统计期间内刊发的全部论文的刊设栏目、论文题目、所用研究方法、有无数据支持、有无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类型等为统计指标,采集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FoxPro数据库,经人工和机检无逻辑错误后,用SASforWindowsV6.12进行统计分析。

(三)对教育学论文研究方法的分类与界定早在2001年就有学者对我国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1]但现在看来,把教育研究方法简单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尤其是把“所有非定量的研究均纳入定性研究的范畴”,略显不妥。

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第23卷第2期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3No.2 2021年4月JOURNAL OF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Apr.2°21文章编号:1008-3812(2021)02-046-04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对策和建议方晓辉(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110122)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然后从高质量做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基本要求、发展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策中图分类号:C3文献标识码:A当前,沈阳正着眼于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紧密围绕推动新时代全面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沈阳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客观和民主的决策咨询建议,对于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率先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当前沈阳市正处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完成沈阳市“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是新时期赋予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1)肩负起党中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

习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惑及对策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惑及对策

浅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惑及对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大学生在高校必修的一门课。

哲学本身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以及现实经济生活的冲击,导致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惑与疑问。

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推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进而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热”“过急”;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明显拉大,这种贫富差距拉大的状况至今没有实质性改变;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的欠协调和某些措施的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速度与质量;对一些严重冲击人们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错误思潮、错误观点、缺乏有理有据的分析辨别、缺乏强有力的抵制和批判;对一些危害社会的文化垃圾和黄赌毒等缺乏经常性的抵制和批判,从而使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在有些地方“畅行无阻”,造成了对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恶劣影响;曾经出现过四项基本原则某些方面不能始终如一坚持的现象,个别人甚至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地方曾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唯经济中心论”,从而导致了部分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调。

以上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致使高校青年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严重出现了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

一、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惑1、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困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了全面部署。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高中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教学问题的现状目前,高中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社会对哲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很多学校的高中哲学课程资源匮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条件有限。

2. 课程内容单一:高中哲学课程内容大多停留在书本知识传授层面,缺乏实际案例分析、独立思考训练等实践性内容,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哲学思维方法。

3.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学生缺乏主动性,课堂效果有限。

4.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哲学课程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实际热点问题的联系,学生往往对哲学课程产生抵触情绪,缺乏学习动力。

5. 考试导向教育压力大:高考升学压力使得学生更加倾向于以应试为主要目标,忽视对哲学思维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对哲学课程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高中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2 高中哲学课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哲学课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课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和哲学思想的演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规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需要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哲学素养。

高中哲学课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色的思维品质,使他们能够从深层次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力。

高中哲学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哲学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加理性和开放,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同时也更加关注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

高中哲学课在学生终身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术修养,更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哲学课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哲学素养,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哲学教育的对策研究

高校哲学教育的对策研究

设 祖 国的 历 史 重 任 。
( ) 高 大 学 生 的辩 证 思 维 能 力 二 提
对 大 学 生 进 行 哲 学 教 育 , 仅 仅 是 单 纯 的知 识 传 播 , 过 不 其 程 本 身 就 是 对 大 学 生 进 行 辩 证 思 维 训 练 的 过 程 。 通 过 系统 的 辩证思维训练 。 以帮助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 , 可

让 哲学成 为哲 学
让 哲学 成 为 哲 学 , 是 把 原 来 只 是极 易或 专 属 教 条 的哲 学 就
变 成 不 断 自我 批 判 和 教 师 照 本 宣 科和学 生 死 记 硬 背 哲学 命 题 的 哲 学 教 育 转 变 为 老师 引导 学 生进 入 批 判 性 的思 维 活 动 。 果 教 师不 能 以某种 方 如
神 追 求 , 面 提 升 自己 的思 想 道 德 素 质 。 全
学 的 的方 式教 哲学 : 果 学 生 不 能进 人 主 动 地 进 行 反 思性 和批 如 判性 的状 态 . 么 他们 就 不 是 用 哲学 的方 式 学 习哲 学 。 那
三 、 新哲学 教育理 念 。 知 识化” 向“ 更 由“ 转 智慧 化”
高 校 哲 学 教 育 的 对 策 研 究
李 小 波 , 静 李
摘 要 : 克 思 主 义哲 学原 理 是 目前 高等 院校 普 遍 设 置 的 一 门思 想 理 论课 , 目前 的教 学 现状 来 看 。 马 从 高校 马克 思哲 学 的教 学 并 不十 分 令 人 满 意 。在 分析 原 因的 基 础 上 , 出 了改 善 高校 哲 学教 育 的 对 策 。 提 关键 词 : 学教 育 策研 究 ; 哲 对 高校 中 图分 类 号 : 4 . G6 1 1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9 9 2 o )3 0 9- 17 —19 (o8 0 - 18  ̄

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理论纵横理论版178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蒋词恩(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研究社会中的人和人构成的社会的科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道路理论研究、引领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着诸如创新不足、学风不正、脱离实践等问题,引领一个民族思想的科学理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引领思想、服务社会、教育群众的能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 存在问题 对策一、哲学社会科学中存在的问题1.哲学社会科学有“啃老族”的现象哲学社会科学要获得发展,不是信手拈来凭空推敲出来了一堆理论,而是需要它聚焦现实、聚焦问题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自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经典理论中汲取智慧,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进步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内容,这种内容的来源,便是聚焦时代要求、聚焦社会进步而产生的新思想、发现的新规律、总结的新经验。

1.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源之一,其中包含的认识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类社会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等理论,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除了坚持其真理性和价值性外,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记它的与时俱进,经典著作的形成是过去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他们自己的时代进行的革命斗争、理论研究、社会建设,从而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把握,对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所得出的结论。

而过去的历史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并不能在今天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我们即不能忘了“老祖宗”的智慧财富,又不能做思想上的“啃老族”,只有不断的结合实际,结合时代,结合新形势,才能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当今哲学教学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困惑问题

当今哲学教学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困惑问题

当今哲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困惑与问题摘要:人文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而哲学教学由于它的特性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质哲学困惑对策随着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

人文素质培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正确的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由此看来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当今哲学教学中的困惑1.1哲学教学定位的困惑当今的哲学教科书都力主将哲学科学化、知识化,力主将哲学建成一门像实证科学一样的严密科学体系。

它不仅具有确定的对象,多年不变的主题,而且具有单一的科学性和“知识真理”功能。

这就导致人们无法把当今的时代主题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现象纳入到哲学教学中,进行哲学审视;导致我们仍然从实证科学认识或现象学认识的角度去反思哲学史,对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产生误解。

现有的哲学教科书对哲学的定位与哲学自身的存在条件、权力以及哲学固有的本质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使我们陷入困惑中。

1.2哲学教学内容的困惑现今使用的哲学教科书内容单一,它舍弃了许多本应从哲学视角去思考探索、领悟的人类现象。

使广大师生始终局限于概念、原理、方法论之中,而无法将当今时代主题以及影响人类发展的整体图景的现实问题纳入到哲学教学中,缺乏鲜明的时代感,也使得哲学教学没有个性和特色。

1.3哲学教学方法的困惑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实证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采用直接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来讲授哲学。

这种教学方法自身存在有两个缺陷:教师只能复述哲学大师们的思想;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而失去了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讨论的机会,当然就不可能对哲学大师们质疑。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师生都对哲学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而处于一种困惑尴尬的局面中。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摘要】20世纪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分析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主要思想流派、代表性哲学家、思想特点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现状。

20世纪中国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新儒家思想、现代性思潮等影响下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代表性哲学家如胡适、梁漱溟等在思想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中国哲学正面临全球化、科技发展等挑战,未来发展趋势仍不确定。

虽然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但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学术交流,以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哲学、重要性、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历史发展、思想流派、代表性哲学家、思想特点、当代中国哲学、现状、历史贡献、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哲学的地位、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在20世纪,中国哲学经历了重大变革和发展,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在这一时期不仅是思想的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和传承。

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0世纪中国哲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发展,中国哲学在引领思想文化变革、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舞台上也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哲学家对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吸收和批判性借鉴,提出了独特的哲学观点和理论,为世界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了贡献。

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更激励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创新。

通过研究20世纪中国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1.2 研究背景20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

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冲突,传统观念受到挑战,新思潮涌现。

教育思想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教育思想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教育思想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教育思想史是研究教育理念和理论发展的学科,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从古代的教育理念到近现代的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史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为今天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教育的讨论引领了西方教育思想的起步。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法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对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教育理想,倡导教育应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其观点体现在现代教育对社会责任感的强调。

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教育应关注个体差异,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与现代教育对全面素质教育的追求不谋而合。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对教育的影响日益加深,修道院学校的设立和宗教课程的设置使教育内容逐渐向神学倾斜。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强调信仰的意义与道德的培养,为后来的伦理教育奠定基础。

在这段时期,教育被视为神圣事业,强调道德和行为的规范,这种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品德教育领域依然有其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逐渐向人文主义转变,强调个体价值和人类理性的作用。

德怀特斯、蒙田和福尔泰等思想家提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反对当时盛行的填鸭式教学。

这一转变为现代教育中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的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推动了教育的全面革新。

启蒙运动是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阶段,洛克和卢梭等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观。

洛克强调经验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呼吁教育应重视实践与真实的生活体验,这在现代教育中表现为重视实践教学和生活方式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顺应自然”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并以其兴趣为导向,这一思想在现代教育中转化为重视学生主体性和学习兴趣的教育实践。

19世纪的教育改革运动中,约翰·杜威引入了“做中学”的理念,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社会的过程。

关于教育哲学论文

关于教育哲学论文

关于教育哲学论文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时哲学的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哲学教育理念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关于教育哲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教育哲学论文篇一关于哲学教育创新的理性思考论文关键词:哲学本性哲学教育创新时代精神论文摘要: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时哲学的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哲学教育理念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本文从分析哲学教育所具有的特性入手,指出哲学教育应当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同时针对当前哲学教育在与哲学本性的配合、时代性、目的方法、内容与体系等方面的缺陷,提出了哲学教育创新的对策,以期为哲学学科教育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与人文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现有的哲学学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窘境。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教育者和学生对哲学教育的特性认识不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当以及落后时代的问题是其主要原因。

本文试想从哲学教育的特性人手,多角度地探讨哲学教育创新对策。

一、哲学教育的特性哲学的特性是哲学教育存在和立足的根本理由,它包含了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功能是什么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哲学教育要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它决定并影响着哲学教育过程的一切方面,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教育者才有可能在把握哲学精神的基础上把哲学当作哲学来教,学生才有可能学习到真正的哲学。

可见,哲学教育的特性是与哲学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的。

(一)哲学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哲学属于人的自由思维,哲学是在发展中的系统,本质上,理念的本性在于发展它自身,并且唯有通过发展才能把握它自身,才能成为理论”这也就是说,哲学的本性在于发展,而发展的实质也就是创新,创新就成为了哲学教育的使命。

因此,以问题为中心,重视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哲学教育得以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目标。

(二)哲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哲学教育的本质是为人自身需要服务的,即完善人的素质,提升人的人格,使人的本质真正得以实现,其目的就是在其他教育特别是各种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质,使受教育者把对各种知识的理解提高到哲学的层次上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史教育现况与革新对策中国哲学史课程是中国高等院校本科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成智”且“成人”的极具传统意蕴的学科。

目前就国内而言,有哲学专业的高校不多,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里开设。

但在以实用性、功利性和针对性为特点的市场法则下,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命运”历经坎坷、屡遭冷落,其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所以不论是在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在课程内容设置、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必须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及改革。

一、中国哲学史教学基本现状目前,中国哲学史课程在非哲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但其教学成果远远没有达到老师的期望值和学科建设本身应该达到的高度。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所遇到的这种困窘与处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作为非哲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中国哲学史课程基本上都是以任意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基本上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在一些办学资历不是很深,同时又相对缺乏哲学社会科学传统的高等院校,往往出现按照自己的师资力量及现有教师专业特点随意调整教学计划,任意安排哲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哲学课程的开设而言也往往存在因人设课的情况。

其他专业要么只开设西方哲学史,要么就直接把哲学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包括儒道禅等中国的智慧[1]。

这导致了人们将哲学看做为政治,有时甚至是时事政治。

所以哲学在很多大学只是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着,教师的教学是为了维持这个学科延续而不至于衰亡、绝种而为之,或者是为了保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存之罢了。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中国大学的哲学专业设置过少,并非每个大学都设有哲学系,就是在仅有的几个哲学系里,几乎没有多少学生将哲学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另外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也没有人将哲学作为第二专业选修[1]。

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认为,哲学史的学习不但抽象乏味,晦涩难懂,而且都是几千年前古人的思想,难免与现实社会脱节。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选课现实中不难发现,选修中国哲学史的学生大多集中于大一、大二学生,但总体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看其他书籍,背外语的较多,很难展开教学互动,收效较微。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对中国哲学史学习兴趣不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了无用,二是上课听不懂,主要是为了修够学校指定学分才不得已选之。

3.课程自身建设不足。

由于课程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中国哲学史课程建设相应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哲学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

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课程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课程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中国哲学课程的师资严重不足,在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专业中,也是一个人同时上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等多门课程,或者直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教授中国哲学史,这样往往造成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之间的恶性循环。

其次,相关配套课程开设不足。

如果单是开设一门中国哲学史或单是一门西方哲学史课程,很难形成学生学习的哲学氛围,也容易造成同学对哲学理解的片面性、局限性。

在选修课时限制下,大多数专业开设的中国哲学史很难系统地让同学窥其全貌,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能有选择性地讲解,容易造成知识链条的脱节。

二、中国哲学教学现状的原因剖析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在非哲学专业高等院校,中国哲学史本科教学存在诸多不理想情况,其建设与发展受到多方掣肘。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哲学史目前的困境呢?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理念的世俗化。

在传统的眼里,哲学给人们的一般印象是时代的精华和民族的灵魂,从而受到“礼遇”。

然而在这种崇尚的“礼遇”之后却迎来了人们对哲学的“敬而远之”,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价值原则冲击下,哲学已经被人们在心灵上束之高阁了,此缘于这个大而无用的东西确实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的冷暖与饥饿。

这在近年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学校专业设置上看,绝大部分高校的新增专业及旧有专业的改革都朝着实用性、功利性、快速性方向发展,在此理念下催生出来的是专业越分越细、领域越分越小,越来越接近与与现代市场经济对接的专业培训,造成传统的哲学无人问津,而有了诸如法哲学、经济哲学、管理哲学等边缘学科的热门。

从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上和用人单位看,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学习目前的“热门”专业,他们给自己预设的目标就是通过大学四年的集中培训与学习,毕业就能“学以致用”,派上大用场,而用人单位也倾向于专业人才,看重专业对口,学法学的就到公、检、法等部门就业,学管理的就到企业单位、管理部门就业,这使得哲学专业就无对口的就业单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

2.课程设置的程式化。

教学理念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

当前中国高校哲学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八个二级学科及其三级学科开设的。

在哲学专业,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科技哲学等。

但这些课程,不论是概论、原理,还是通史、选读,大多只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大概的知识,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哲学自身。

换句话说,哲学课程的设置最多就让同学们记住了一些观点、原理、流派,而没有达到哲学成智成人之终极关怀功能。

在非哲学专业开设的哲学课程,这种“形而上学式”的课程设置更为突出,往往把哲学课程简单地等同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西方哲学,且大多缺乏如原著选读相关课程设置和哲学素质训练。

3.教学内容的古老化。

现在很多高校使用的中国哲学教材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编写大多明显地带有时代的痕迹,难免和现在的时代内容和新的考古发现不符。

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老师在谈到中国哲学史课程内容改革目标时就指出,近几十年,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中国哲学史研究受前苏联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影响甚深,许多研究著作与教材搬用近代西方哲学四大块的模式解析中国哲学,以为这样可以使中国哲学科学化,其结果是不仅没有能够把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理路还原出来,而且使中国哲学更支离破碎,更不成体系了[2]。

这种古老化的教材编写模式,虽然在近年来有所改观,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一些教材只是过去教材内容改良,以为删减了马克思的观点就还中国哲学本原。

再如一些教材的编写是“集体智慧”,即把整个中国哲学体系划分为若干部分,然后分工撰写,结果大多知识材料的集合和观点的汇拢,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体感和个性化。

4.教学形式的单一化。

课堂讲授是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

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特点,它不可能像上计算机或法律课程那样具体,也不可能像上外语课那样浅显,哲学的形而上性质决定了教学课程的抽象性、思辨性及对深度的要求。

所以如何在自己的口头讲解和书面教材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给学生留出恰当的独立思考空间,带学生走进智慧殿堂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和艺术性的工作。

当前的哲学教学由于制度、教材等的限制,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表达自己的思想,其授课方式也大多还是填鸭式教学,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不能有效地形成教学相长,这恰恰磨灭了哲学教学师生间讨论、思辨的本质。

5.教学考核的死板化。

教学考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考核,二是对学生的考核。

对教师的考核而言,评价一个哲学教师教学的优秀与否主要就看学校发放的调查问卷和督学的一次听课打分,姑且不去评论这种评估是否全面,就其合理性与规范性也存在很大问题。

因为其调查问卷过于表面和简单,所有学科的问卷内容整齐划一,不能反映学科之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更不能体现教师之间的不同风格。

进而言之,学生在评价的时候,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往往注重感性的教学过程,特别是本科学生,很难以理性的思维去评价一门课程教学的好坏。

至于督学的一次甚至两次评课打分带有的偶然性和形而上学性就毋庸置疑了。

对学生的考核而言,大部分学校的对学生的中国哲学课程考核方式都是以闭卷或开卷形式进行,或以论文形式通过,相比较而言,闭卷考试是其间最无价值的一种形式,它不能有效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这导致学生间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与哲学学习的本性完全相悖。

三、中国哲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基于目前在非哲学专业中的中国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笔者认为其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扭转教学理念。

从思想上加强对中国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是有效进行课程改革及建设的前提与保证,在这个意义上,扭转世俗的哲学教学理念,是解决好哲学教学问题及寻找其出路的关键。

我们只有突破庸俗的实用观点和狭隘的市场经济价值原则,才能自觉把中国哲学教学真正纳入素质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哲学在增强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锻造强烈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和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功能,这种成智成人的哲学素养应该成为现代大学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学校应该在其大学专业中学习的范围,提高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要在教育中让不论是学生、学校还是社会都感到,在哲学学习中学到的为人之道,所训练出来的研读原著的能力、批判分析的能力、揭示观点中公认的预设能力、建构关于自己观点的具有说服力的论证能力以及论证中的文字表达能力,是普遍实用于其他学科和其他职业领域的[3]。

2.合理课程设置。

作为非哲学专业开设的哲学课程,不宜设置太多必修课,但作为对哲学的一般理解的哲学概论或导论,应该规定学生必须修够足够学分,让学生能够了解哲学领域的重大问题,主要针对哲学史上产生的不同观点、重要问题的历史发展线索等,从而使学生对哲学所思考的问题及哲学的致思方式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

哲学概论或导论是哲学思维的入门课程,之后学校应该以二级学科为范围,开设一系列选修课菜单。

作为选修的哲学课,可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质,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优势设不同的专题,可以定时聘请知名专家以讲座形式进行教学和交流。

这样既把基础的哲学素养训练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有利于入门后的学生及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

3.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惯用的中国哲学史教材主要有丁祯彦的《中国哲学史教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萧萐父的《中国哲学史》等,虽然这些教材的编写水平均较高,但都是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为主线,阐述每一个哲学家的思想,这种体例的优点是内容详尽,便于讲授,其缺点是详略不分,支离破碎[4]。

在内容的设置上,作为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不宜对每个思想家具体观点的学习和研究,要抛开以往的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为基本线索的板式化、程式化的内容设置,而应该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以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维方式,分析哲学家们对某一重要问题的讨论与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学生就不是僵硬地去接受某种哲学体系框架,而是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