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word完整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
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
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
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
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成为了各界的关注焦点,人们对基础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课程改革的推进显著。
国家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
这个改革方向的确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但是一些学校在贯彻时仍存在难题,如改革的速度不够快,缺乏足够的教师培训等。
另外,评价制度的改革也初见成效。
这些改革在考试压力和教育质量之间寻求平衡。
例如,一些地区开始试行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但是,由于传统的升学评价制度根深蒂固,这些改革需要更长时间来推动。
再者,教学模式的创新逐渐受到重视。
以往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正逐渐变为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一些先进的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在普遍推广时仍面临着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
二、教育改革的未来趋势基于当前的形势和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到教育改革的未来几个趋势。
首先,发展幼儿教育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而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等。
因此,加强幼儿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数字化教育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虚拟实验室、网络课程等创新形式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然而,数字化教育需注意平衡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而忽视教育的本质。
另外,跨学科教育的发展也备受期待。
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单一学科的教学将不再是主流。
跨学科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最后,品德教育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成为了当务之急。
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改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未来中国教育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两方面论述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未来。
一、教育改革的现状1. 教育体制的改革目前,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尤其是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
同时,教育体制改革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以及学生入学竞争激烈等问题。
2. 课程改革近年来,中国教育部门加大了对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在课程改革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内容过于注重应试等。
3. 教育投入的增加中国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
教育经费的增加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教育改革的未来1.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未来,中国教育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提供相关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机会。
这有助于缩小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2.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除了传授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
3. 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当前,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教育差距明显。
未来,教育改革需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保障每个学生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4. 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教育改革需要更多地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等。
这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途径,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5. 提高教师素质和待遇未来,教育改革需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中国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引言:当代中国教育体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中国教育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当前中国教育现状1. 教育普及率提高:近年来,中国政府努力推动普惠教育,大幅度提高了国民受教育程度。
目前,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且继续深造的机会也逐渐增多。
2. 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注重:随着社会对技能型工人需求日益增长,职业院校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这种趋势在保证基础学科培养的同时培养实用技能是可喜之事。
3. 科学研究水平上升:在过去几十年里,在某些领域中心化建设方案于速试快验型项目实施效果显著地情况下生长起看得见摸得着他说东区开发建筑设计师。
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对比城乡差距,尤其是偏远地区缺少优质教育资源,导致学生之间的机会不平等。
同时,高校之间存在着招生压力过大集中在一些名校上面。
2. 学科设置与职业需求脱节:当前中国许多学科设置仍然停留在传统领域并未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引导学科设置更加注重创新及实用性可以有益于提升综合素养和就业率。
3. 考试制度陷阱:目前教育依赖过分强调分数,在中考和高考选拔的“一考定终身”模式下,对学生们的压力过于巨大而导致应试技能主导了教与训;这也给了非正常途径作弊以机可趁。
4. 缺乏全面素质培养:许多中国学校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这种单一评价指标只容易培养出缺乏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
三、改进中国教育的建议1. 加大投入促进均衡发展: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资源用于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
同时,要注重提高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避免发展不平衡。
2. 推行综合评价体系: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评价,并向企业界了解市场需求。
将更多权重放在考察学生领导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未来教育改革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应对当前的挑战,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本文将就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教育改革的现状1.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目前,中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依然存在很大的不均衡。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
另一方面,一些名校和重点学校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而许多普通学校则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和设施陈旧的问题。
1.2 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分数为导向,过于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的发挥。
这种评价体系容易导致学生们只注重应试技巧,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育评价也存在着普遍的“升学至上”的倾向,对其他才能和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
1.3 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但目前中国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许多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
其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尊重程度相对较低,这也降低了部分优秀人才选择从教的意愿。
二、教育改革的未来2.1 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增加师资力量和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此外,需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2.2 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具备综合素质的发展。
为此,教育机构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引入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2.3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政府需要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
同时,还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改革
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改革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教育体制及其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各个阶段。
尽管中国的义务教育覆盖面很广,但其面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中之一是教育质量的不均衡。
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充足,师资力量强大,但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偏弱。
这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
另一个问题是应试教育的困扰。
长期以来,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学业压力,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部分:教育改革的努力与成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
首先,政府大力加强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其次,教育部门引入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倡导发展全面的个体,强调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育部门逐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这些改革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逐渐得到了培养。
第三部分: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然而,教育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贫困地区教育的改善仍然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入。
其次,教育改革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和改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加全面的改革。
此外,社会的高度重视学历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也给教育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第四部分: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中国需要继续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其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
其次,学校应推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社会应逐渐改变对学历的过度重视,鼓励创新创造,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改革开放后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后教育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系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现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就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大力投入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改革。
教育资源得到了较为合理的配置,教育设施的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不断涌现。
学校的数量及规模普遍增加,教育设施的设备也日渐完善。
这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大提升。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开放后,教学方法得到了较大的创新与拓展。
过去重视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
现如今,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新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然而,改革开放后的教育现状并不完美,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其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四、课外培训的盛行与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课外培训行业兴起。
大量的学生选择参加各种培训班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课外培训机构的盛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过重的学业负担、教育资源浪费等。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课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五、创新教育的前景与挑战当前,创新教育备受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教育领域持续加大对创新教育的推广力度。
高等教育机构加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各级学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活动。
然而,创新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师资队伍不足、教育经费不足等。
在推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完善政策保障,加大对师资队伍和教育经费的投入。
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也关涉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当前,随着社会变革和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当代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分析当代中国教育。
第一,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在当前的中国教育中,普及化、质量化、多样化的特点日益显著。
2020年,我国全民义务教育阶段净入学率超过99.9%。
学生数量巨大,全国的中小学校数在3.7万所左右,师生总数达到2.8亿以上。
同时,城乡结构失衡,城市教育资源相对较好,而农村和西部地区却相对欠缺。
教育质量方面,尽管中国在PISA(OECD教育国际测试计划)等国际性教育测评中成绩好坏不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教育多样化成为当下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
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在线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正在普及。
第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质量与多样化的提高,当代中国教育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其中最显著的是应试教育的困扰。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中,这使得学生们背诵记忆过多,而对于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却相对缺乏。
同时,教师的素质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特别是农村教育存在着教师缺乏以及待遇低等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此外,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管理规范、家庭教育的影响等,也影响到全民的教育体验。
第三,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的未来应该是多元化和人才培养的均衡性两方面的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艺术领域,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并且引入更加创新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的多元化方向,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包括学校教育、课外辅导、网络教学、自主阅读等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的学习渠道。
中国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一、教育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999年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法”,中国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使更多孩子有机会接受基本教育。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扩大,大量学生得以接受大学教育。
此外,国家还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
二、问题存在尽管中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中国地大物博,东部地区相对发达,教育资源较为充足,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这导致了教育水平的差距,限制了孩子们的教育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
2. 教育质量与素质教育的平衡中国的教育体制强调应试教育,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导致了教育质量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
一些学校和老师注重教授知识的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中国需要加强素质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连接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
然而,与此相比,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没有相应增长。
这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遇到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需要加强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连接,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4. 教师素质和待遇问题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待遇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
虽然中国已经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和职称评定的力度,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工作负担重,人员流动性高;另一方面,教师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吸引人才从事教育工作,中国需要改善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环境。
5. 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问题中国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理科与文科的分科,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与思路
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与思路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教育是指对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全面变革和创新。
以下是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思路。
一、发展现状:1.教育体制:中国教育体制主要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推进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毕业证书、高考等都是体制的一部分,通过减少学科门槛、科目设置多样化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2.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主要是指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
高中学科结构调整、素质教育政策等都是内容的一部分。
中国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是对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校评价等方面的。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中国教育评价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推行综合评价方式,多维度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发展思路:1.增加教育投入:中国的教育投入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比重,保证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保障农村地区及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2.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中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推进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应加强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通过学生的海外交流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减少应试教育的压力。
多维度、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注重素质教育成果的评价,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优势。
总之,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教育行业的现状和改进方案
教育行业的现状和改进方案Introduction教育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每个国家未来的希望。
然而,教育行业目前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教育行业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案,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一、教育行业的现状1.1 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布是当前教育行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导致农村学生无法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此外,富裕家庭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给孩子,而贫困家庭往往无法满足他们孩子的学习需求。
1.2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素质对于保证高质量的教育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许多地区仍存在着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培训水平低下等问题。
这种情况使得优秀的教师在某些地区稀缺,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1.3 考试导向过重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依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这导致学生和教师都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之中。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强调应试技巧和记忆力,而忽视培养学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及实践能力等更为重要的品质。
二、教育行业改进方案2.1 提供均等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平等问题,政府需要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并加大对农村学生的补助和奖励政策。
同时,在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建立合作机制,以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化资源配置。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提高教师素质,需要重视教师培训机制的改革。
政府可以加大经费投入,提供更多优质的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同时,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教育行业。
2.3 推进综合评价体系应当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降低对考试成绩的过度依赖。
探索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科竞赛、课程设计、学生作品展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此外,建立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技能认证体系,使学生在有意义且实践性较强的任务中展示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
2.4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教育是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开设在线课程、提供远程教育等方式,可以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传递,并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我国教育现状及改革探索研究
我国教育现状及改革探索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教育体制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对我国教育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探索研究。
一、我国教育现状的基本概况我国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级别。
在整体教育水平上,我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我国的初中毕业率和高中毕业率也在不断攀升,整体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二、我国教育现状的问题与挑战虽然我国的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较为丰富,教育质量相对较高,因此大量农村地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是教育存在功利性倾向的问题,过多关注学生的分数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再次是教育体制僵化的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教师队伍质量的不断下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足等问题也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构成了阻碍。
三、教育改革的探索研究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探索研究。
首先需要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入手,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其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摒弃功利性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推动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再次需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改革我国的高考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还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教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我国基础教育现实状况及改革调研汇报基础教育是一种国家教育发展旳起点和基石。
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旳需要,既要满足目前经济发展旳需要,又要为经济旳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坚实旳基础。
其中,基础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旳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旳正道,未来教育发展旳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承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调研时间调研对象:语文老师(石老师)、数学老师(倪老师)、英语老师(雷老师)物理老师(李老师)调研目旳:理解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旳现实状况基础教育改革旳现实状况调研方式:访问、网络、访问四位老师均有丰富旳教学经验,并且都曾经当过班主任老师。
对四位老师旳采访过程如下:我说:老师,你好,请问你目前以便吗?可以问你几种问题吗?答:好,我目前没事,你问吧。
问:老师,请问您认为我国旳教育出问题了吗?有怎样旳问题呢?石老师答:我国目前旳教育确实是出了问题。
我认为有如下几种问题:(1)教育旳目旳不对旳了,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旳位置,使学生有健全旳人格,健康旳心态,活得更有质量。
不过教育却成了功利主义旳工具。
孩子每天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小就在巨大旳精神压力下,为分数而起早贪黑,奋斗不止,甚至孩子会厌学逃学,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对抗。
(2)我国实行旳是应试教育。
长期下来,几乎把有灵性旳人培养成了能“适应环境旳笨蛋和庸才”,都已经失去了独立思索旳能力,这样限制了学生旳自由个性发展。
在这样旳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旳快乐可言,失去学习旳爱好是必然旳。
(3)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旳学习是速成旳。
即为了高考,制定出一整套周密旳学习计划。
再让学生被动旳接受而去努力旳学习。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基础教育重要吗?倪老师答:肯定是重要旳。
就例如说小学教育,对学生旳教育是非常重要、特殊旳。
小学阶段旳教育是对每个学生后来旳人生发展和平常生存必须首先接受旳最基本旳教育,它也是后来教育旳基础。
从每个孩子来讲,完好旳小学教育能让他旳身心健康快乐旳发展,学会为人处事旳道理。
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未来展望章节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拥有广阔的教育资源和庞大的教育人口。
然而,中国教育一直面临着众多挑战和问题。
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章节二: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系统已经经历了多轮改革。
这些改革从高教到基础教育,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有所尝试和进步。
其中最大的改革是2001年的《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它促进了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这个法律规定了教育到九年级的免费义务教育,为全民教育提供了一个基本保障。
章节三: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一)教育公平问题尽管中国教育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多进步,但教育公平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城市和农村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非常大。
(二)过度依赖考试制度过度的考试压力和应试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中度过了大部分时间。
为了应对高考和其他入学考试,他们被迫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忽略了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教育体制问题教育体制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
当前的体制使得教育资源和机会无法平衡分布。
这造成了一些城市教育市场泡沫的现象和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教师的培养和待遇问题教师的培养和待遇问题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关注点。
教育系统需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教师,同时提高教师的待遇,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和生活品质。
章节四: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展望(一)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中国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城乡教育差距和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乡村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加大对贫困家庭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和补贴力度。
(二)推进教育创新为了改变依赖考试和应试教育的现状,教育部门需要更多地支持教学创新,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教育行业的现状与变革
中国教育行业的现状与变革1.引言1.1 概述中国教育行业是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本文旨在对中国教育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业变革的方向,以期为中国教育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中国教育行业的现状,包括四个方面:教育市场规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技术应用和教育质量现状。
接着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对教育行业的变革方向进行深入探讨。
最后,总结现状与变革,展望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得出结论。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教育行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探讨行业变革的方向和途径,以期能够为中国教育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思路。
同时,也希望引起社会和教育行业的关注,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最终,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与研究,能够为中国教育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4 总结:中国教育行业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教育行业也需要不断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总的来说,教育行业的现状是多变的,变革的方向也是多元的。
但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只有这样,中国教育行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教育行业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
希望中国教育行业在未来能够迎来更大的发展,为国家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2.正文2.1 中国教育行业现状中国教育行业现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
首先,从规模来看,中国教育行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涵盖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层次。
我国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与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提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未来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一、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1.教育发展成就显著总体来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2.9%,高等教育本专科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9.5%,均高于2002年的水平。
同时,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了99.8%,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得到了有效控制。
我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分别占到了高等教育总规模的一半左右。
2.教育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仍然存在教育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本科、高职和成人本科三个层次,而本科和高职占总高等教育规模的比例偏高,导致毛入学率偏低。
另外,同质化竞争严重,专业结构不合理,一些专业人才培养过剩,不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与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仍然较为滞后。
我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3.5%和12.7%,低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二、我国教育事业的挑战1.教育发展不平衡我国各地区、各学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一些地区和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质量等方面相对较好,而一些地区和学校则存在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质量较低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局面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2.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够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但是一些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仍然较为传统,难以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这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各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中国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中国教育现状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学生群体和广阔的教育资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普及率逐渐提高,教学设施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然而,我们也面临一些教育问题。
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考试还是制约着学校和学生的核心目标。
这种应试导向使得学校过分注重知识掌握与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和升学压力过大的问题,一些名牌大学成为炙手可热的“馅饼”,而其他大部分高校则被边缘化。
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存在差异,并且对传统理工科专业过度追求导致了其他优秀专业的相对荒废。
此外,教育资源的城乡差距也引人关注。
城市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和设备条件等方面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的学校则面临人员流失与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种不平衡状态加剧了教育机会差距,制约了农村地区学生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 考试应试导向问题中国教育长期以来被应试考试所驱动,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偏重知识获取度和学科成绩。
这导致教育追求分数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发展。
应试导向使得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而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
这不仅剥夺了学生们对知识真正理解运用的机会,也制约了他们个性化发展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 题海战术盛行为了追求高分数,很多学生被迫进行机械式大量题海训练。
过多灌输重复性知识和千篇一律的套路解题方法,使学生缺乏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注重对问题的机械解答,忽视了实际问题的理解及解决思路培养。
3. 学科界限分割与综合能力欠缺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着严格划分的学科界限,在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注重全局性思考和跨学科协作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体系无形中束缚了学生们的思维发展。
缺乏全面性思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将阻碍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4. 农村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中国农村地区相比城市地区拥有较少优质教育资源,在校园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教育政策的现状与改革
教育政策的现状与改革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本文将探讨当前我国教育政策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改革方向。
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等。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 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
2. 应试教育压力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职业教育忽视:相比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资源配置和社会认可度上相对较低。
4. 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现行教育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仍有待加强。
改革方向面对上述问题,未来的教育政策改革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 优化资源分配: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 提升教师素质: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尤其是在乡村地区。
减轻应试压力- 改革考试制度: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减少标准化考试的比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
- 丰富课程内容:增加体育、艺术等课程的比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重视职业教育- 提升职业教育地位:通过政策支持和社会宣传,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
-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 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结而言,教育政策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有效和创新的教育体系,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成绩斐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色彩浓重的教育改革逐渐被法律、制度规范的教育改革所代替。
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准确而及时的教育评价比过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人口大国,封建等级制和封闭的自然经济使丰富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19 世纪中叶,我国适龄人口中受教育者仅占5 %。
1946 年全国小学毛入学率仅为38 %;有大学207 所,在校生只有15. 5 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 - 2001 年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85 倍,中等教育60 倍,初等教育30 倍。
2001 年小学净入学率为90. 5 % , 升学率95. 45 % , 初中毛入学率为88. 7 %,高中毛入学率为42. 8 % ,2003 年大学毛入学率为17 %。
15 岁以上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 85 年,文盲率从1982 年的31. 87 %下降到2000 年的9. 08 % ,15 岁以上文盲人口从1962 年的2. 33 亿下降到2000 年的0. 87 亿( 图1 ) 。
教育投入从1 9 5 2年的占GDP1 . 7 1 % 教育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过高,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就像天平一样灵敏,正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高,公众对教育永远不会满足,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
改革开放25 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改革; 从专业角度,可分为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改革离不开经济基础,教育改革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
一、中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基础教育依然薄弱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薄弱,积淀了大批素质比较低的人口。
(1)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务十分艰巨。
2001 年,全国仍有522 个县未实现“普九”, 西部地区是新老文盲的集中地区。
(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统计:小学辍学率为0. 27 % ,而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4 省、自治区都超过1 %以上;初中辍学率为3. 12 % ,人数为200 万,西藏、安徽等省、自治区超过3 %。
2001 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 % ,意味着我国每年有500 万学生因辍学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约占小学新生人数的1/ 4 ,实际上可能大于这个数据。
按时毕业率东、中、西部分别为83.0 %、78. 2 %、62. 0 % ,东西相差21 个百分点,西藏、贵州、宁夏不到50 %。
(3) 高中教育发展迟缓。
2001 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3. 2 % ,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为65. 5 % ,相差12 个百分点。
全国有15 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地区为37. 4 % ,说明欠发达地区至少有46. 8 % - 62. 6 %的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中。
15 - 19 岁在校生占同龄人口比例只有OECD 国家的一半,获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比率和水准都不高,25 - 64 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较OECD 部分国家低4 - 5 年(表1 , 表2) 。
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
现有1. 2 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其中1/ 4 - 1/ 3 为15 - 25 岁的高中阶段及以后人口,接受正规教育机率不大,在“十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 %的任务艰巨。
2001 年,建立校园网的小学、初中分别占全国的1. 5 %、5. 7 % ,全国中小学每51 名学生拥有1 台计算机。
高中师资缺口116 万名。
基础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而农村教育的特点还不能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农村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
城乡教育差异的长期性取决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长期性。
(二) 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1.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
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 %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 %以上。
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农村孩子升学率低,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
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中,农村孩子升学率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
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1986 - 1990 年,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 万以上,88/ 89 学年度接近800 万,89/ 90 学年度565. 4 万。
辍学率一般在小学5 年级最高,4 年级其次,6 年、3 年级较少;初中2 年级最高,3 年级较低。
李建平于1998 年1 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指出, 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 2 % ,初中达9. 39 %。
6 年后该小学将达到12. 1 % ,初中3 年后将达到28. 17 %。
其中就辍学原因分析,因升学无望占的40 % ,受到教师严厉惩罚的占30 % ,学习压力大跟不上的占20 % ,农忙时家庭缺劳力的占10 %。
可见,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
研究表明, 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 、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 。
流动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程度高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3. 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规律,是正确处理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
教育专家经研究指出,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只强调全国教育的统一性、计划性,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教育结构单一,形成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 (2) 起伏不定,1958 年大办农业职业中学,后又大量压缩, 1963 年又恢复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刀切掉,20 世纪80 年代前期、中期,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一道令把大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中学,招生困难,造成“有校无人”; (3) 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
近期社会调查和研究表明,农村教育出口不畅,即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出口(高中、大学) 和职业教育的出口被堵死或不畅,正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农村考生升学的比例太低,而多数学生既考不上,又不被重视,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如果多数农村学生能考上高中和大学,而少数学生不那么看重升学,踏踏实实学习和掌握1 - 2 门职业技能,或是进城或是回乡并有所成就,就业后还有机会到高校深造,人人体验成功和成就,发展机遇均等,这应该成为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未来型农村教育。
(二) 高等教育发展仍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在全国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极缺。
2000 年,25 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 6 %。
而1999 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分别达到39 %、56 %、33 %、25 %。
高等教育经过扩大招生以后人才规模全面紧缺状况有所缓解,但是结构性短缺和过剩成为新的突出矛盾。
硕士研究生2001 年招生16. 5 万人,占招生总数的3. 4 % ,低于日本的6. 6 % ,2003 年达到26 万,2004 年33 万人,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的矛盾。
学制缺乏弹性,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缺少技术应用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清华、北京大学被称为送往美国留学的摇篮,毕业生中的82 %、76 %流向美国。
不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执教,人才大量继续流失,是人事制度的缺陷还是频繁的人事制度改革造成的公信危机,需要具体分析。
在各种改革名义下的人为随意频繁的管制和折腾,教师缺乏、稳定、宽松、有序、便利的制度性环境和条件是主要症结。
科研与试验发展(R &D) 整体投入占GDP 比例不高,2001 年1. 1 %,而1998 年美国、日本、韩国已分别达到2. 79 %、2. 92 %、2. 52 % ,这些国家R &D 总量中高校占30 %左右,而中国只有8. 6 %。
高校生师比过高,达35∶1 ,按15∶1 计算,师资缺口11 万人。
(三) 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政府单一办学机制与格局没有根本改观,过于干预、独揽、垄断现象仍然存在,未能很好履行应尽职能,投入严重不足。
(一)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极左路线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后17 年的教育发展成果,高等教育受到极大摧残。
1976 年十年浩劫结束后,1978 年恢复高考,以此为契机高等教育经历了恢复、整顿、建设、改革和发展阶段。
20 世纪80 年代, 基本上属于恢复整顿和建设阶段,国家集中人力、财力办好重点大学,教师队伍、招收学生、教学、教材、教学设备都是在打开国门的同时进入恢复、整顿和建设阶段,农业院校艰难地从乡村迁回城市。
这一时期,国家积极向国外派遣大批留学生,积极引进国外智力。
应该说在短短10 多年时间内,形成的高等教育发展框架和基础,以及今日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是与80 年代的恢复性建设和开放国门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与合作分不开的。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政府加快了大学的改革步伐,如计划内、外招生和收费制度的并轨改革,学科分类整合,教师队伍建设和待遇改善,包括筒子楼改造等,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
令人难忘的高校改革还应属大学的合并。
高校资源整合与提升便从此开始。
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合并为新浙江大学,紧接着行政指导型的高校整合便紧锣密鼓地加快了速度。
这种整合在一些省份和大学也受到非议和抵制, 现在看来这并不都是坏事,如果这股风越刮越大,就不是如今的格局。
大学的合并既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需要,也有计划经济的烙印。
从整体上看,大学资源的仓促整合,实际上变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大学合并了,不但假大空,而且失去了各自的特色。
什么都没有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只是一种变相的权力再分配而己[ 9 ] 。
好在并没有刮风,在科学家冷静思考时,政府指令有时也失去光彩,一些指令性改革逐渐被矫正,被岁月冲淡,这就是历史,好在历史不是一个人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