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掌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3)分析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等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2)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不期人民生活的差异。
(3)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人民生活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2)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人民生活变化的原因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1. 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图片,包括改革开放前后的城乡居民生活场景。
(2)引导学生观察并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人民生活方式变化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分析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
4. 实例分析:(1)展示一些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实例,如家电普及、互联网发展等。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5.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人民生活变化的原因。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原因。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带来人民生活的变化?3.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措施。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案《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生活状况。
(2)提问: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2.探究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2)小组分享:每组挑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
3.案例分析(1)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对比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3)小组分享:每组挑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
4.探究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2)小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小组活动:设计一份“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手抄报(1)分组:学生自由组合,每组4-6人。
(2)设计要求:内容丰富,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的变化;形式美观,字迹清晰。
(3)展示:每组将手抄报贴在教室墙上,全班同学共同欣赏、交流。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提问: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四、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内容,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短文。
2.收集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对比图片,制作一份“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PPT。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教案2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history of people's life style change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教案2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教案2、篇章2: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教学设计篇章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方案。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组织学生分四个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范文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生活方式变化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2. 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
2. 理解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活方式变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方式的变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2. 课件:展示生活方式变化的图片、案例等3. 参考资料:关于生活方式变化的相关文章、研究报告等六、教学内容:生活方式的变化原因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七、教学内容: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培养他们的预测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八、教学内容: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九、教学内容:生活方式变化对个人的影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变化对个人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十、教学内容:如何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十一、教学内容:生活方式变化中的问题与挑战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十二、教学内容:生活方式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500字。
3.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身边的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式变化的看法和评价。每组整理调查结果,制作成PPT,下节课向全班同学汇报。
4.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中国生活方式变迁》等相关书籍,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3.教师提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2.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策调整等,让学生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因素。
5.观看纪录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故事》等,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更加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6.家长参与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回忆过去的生活,分享彼此的童年记忆,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历史变迁。
3.各小组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他们对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看法和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本章节内容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他们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2)根据112页“动脑筋”:怎样看待今昔饭桌上的野菜、粗粮?(过去用来充饥果腹,往往因为吃的太多而产生副作用——水肿、胃痛等;现在是用来搭配营养、调节口味的,属于时髦的“绿色食品”,有益健康。)
3、指导学生观看110页插图,运用小字部分提供的数字和自己小组调查来的材料,通过“对白”形式,表演今昔住房的变化。(设置场景为“调查时的书房”,一位扮演爷爷或奶奶,另几位扮演今天的孙子或孙女。鼓励学生自拟对白,临场发挥。)
4、根据113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A. 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机动车辆猛增,道路却依然狭窄等。)B. 你认为如何解决为好?(尽量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既可锻炼身体,也可减轻环境污染。尽量兴建、改扩建城乡道路,加强交通管理。加紧研制“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工具”,发展新的交通方式等。)
2、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不仅用来遮羞御寒,而且可以展示个性、显示风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2003年‘走进历史’展览会”上见过的《计划经济时代里的票证》,联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内容,说明那时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课 标
解 读
与
教 材
分 析
【课标要求】(1)以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第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人们在生活方式、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变化。
2.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从“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演变,让学生深刻体会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导入新课学习。
2.通过不同年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图片,让学生掌握和体会我国生活方式的发展历程。
3.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出我国改革开放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通过体会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通过就业制度变化的学习,激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
通过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状况的比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来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性及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以就业制度的变化来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三.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四.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五.教学准备:1.搜集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图片,并制成幻灯片。
2.让学生熟悉有关从“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演变的事例。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图片:“旧四大件”与“新四大件”及今天人们熟悉的手机、汽车、电脑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来看一组图片,你知道这都是什么物品吗?【学生回答】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手表【教师过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改革开放前结婚时的三转一响---“旧四大件”,我们再来看一组同学们熟悉的物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这是人们说改革开放后的结婚“新四大件”。
再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还常见到的:手机、电脑和汽车。
今天我们就一起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具体来了解体会一下我国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下面请同学们进入自主学习环节,认真阅读教材后思考预习提纲的题目。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设计_5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七单元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是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但是比较零散,需要老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但是八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仍待提高。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展示、小组讨论、视频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利用表格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利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突出重点方法:通过小组展示和表格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掌握重点。
2、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突破难点方法:通过结合生活实例以及习题进行讲解,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的内容《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们知道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没错,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方面,另外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方面也有变化。
课前,我们的学习小组制作了精美的PPT,下面我们由请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展示,首先由请第一二小组的代表为我们展示服饰的变迁,大家掌声欢迎。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人民生活方式变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1.2 教学重点: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的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难点:人民生活方式变化的具体表现。
1.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民生活方式变化的背景和意义。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教材中提到的具体生活变化,如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
第二章:饮食生活的变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饮食生活的变化过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2.2 教学重点:我国人民饮食生活的变化过程。
2.3 教学难点:人民饮食生活变化的原因。
2.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饮食生活的变化。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人民饮食生活的变化过程。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饮食生活变化的原因,如农业发展、科技进步等。
第三章:住宿生活的变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住宿生活的变化过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3.2 教学重点:我国人民住宿生活的变化过程。
3.3 教学难点:人民住宿生活变化的原因。
3.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住宿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住宿生活的变化。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人民住宿生活的变化过程。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住宿生活变化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
第四章:交通方式的变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交通方式的变化过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4.2 教学重点:我国人民交通方式的变化过程。
4.3 教学难点:人民交通方式变化的原因。
4.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交通方式的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案 教学设计
2、学生观察图片,并由第一小组的同学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并由教师做出简单点评。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公布自学提纲答案;
2、学生观察图片,直观认识改革开放前后“食”方面的变化。
3、第二小组的同学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并由教师做出简单点评。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公布自学提纲答案。
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
1、学生阅读课本导言部分;
2、教师多媒体展示“快乐猜猜猜”:旧四大件和新四大件分别指什么?
问题: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得益于什么呢?
A、名牌服装争奇斗艳B、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
C、穿中山装,千篇一律D、西服革履,风度翩翩
3、下列词语中哪一项不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
A、炒鱿鱼B、跳槽C、公开招聘D、铁饭碗
4、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
B、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C、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教师多媒体展示本课知识结构,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认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源自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从而生发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自我检测
教师出示补充自我检测,指导学生完成。
1、我国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是在()
A、20世纪初B、新中国成立后C、20世纪末D、21世纪初
2、下列符合“文革”时期人们服饰特点的是()
(三)住、行
1、人们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和交通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请第三小组的同能公布自学提纲中关于“住、行”一部分的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2. 分析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 总结: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二章:饮食文化的变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
2. 分析饮食文化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我国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从简朴的饮食习惯到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2. 分析饮食文化变化的原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我国饮食文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饮食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2. 讲解:介绍我国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特点。
3. 分析:讨论饮食文化变化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居住环境的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居住环境的变化过程。
2. 分析居住环境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我国居住环境的变化过程:从简陋的住所到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2. 分析居住环境变化的原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我国居住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居住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2. 讲解:介绍我国居住环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居住特点。
3. 分析:讨论居住环境变化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交通方式的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交通方式的发展过程。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了解本章内容的主题和目的。
掌握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教学内容介绍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的概念和背景。
强调人民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4. 教学资源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5. 教学步骤引入本章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讲解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的背景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农业生活方式的变化1. 教学目标了解农业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
掌握农业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内容介绍农业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
分析农业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生活方式的变化。
4. 教学资源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农业生活方式的变化。
5. 教学步骤引入农业生活方式的变化主题。
讲解农业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
分析农业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章:工业生活方式的变化1. 教学目标了解工业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
掌握工业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内容介绍工业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
分析工业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生活方式的变化。
4. 教学资源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工业生活方式的变化。
5. 教学步骤引入工业生活方式的变化主题。
讲解工业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
分析工业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第四章:服务业生活方式的变化1. 教学目标了解服务业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
掌握服务业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内容介绍服务业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
分析服务业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服务业生活方式的变化。
4. 教学资源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服务业生活方式的变化。
2024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案《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2024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案《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理解人民生活改善的原因和措施,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题,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课堂讨论、辨析比较、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党的基本路线正确领导下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党和政府对人民负责的结果,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学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国家刚刚结束不久的国庆节长假,同学们都去了哪些地方?听了哪些新鲜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一)、家庭生活的新变化(投影出标题)请同学阅读课文前面的四幅图,回答问题:1.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这种生活方式是怎样形成的?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家庭和个人有什么影响?2.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左”的错误的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再加上勤俭节约的美德和计划经济的实行,人们形成了压缩消费、重积累、重生产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但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发生变化,勤俭节约的生活观念逐渐淡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范文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观察、讨论等方法,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2)学会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方式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2. 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2.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人们生活方式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2. PPT课件;3. 调查问卷;4. 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组不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这些变化?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是引起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2)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调查,了解身边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2)教师指导学生整理调查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7. 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4. 是否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课设计新人教版【课程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点。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成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剖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P114—— 117,过去我国被称为自行车大国,到今日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如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出租车、私人车、飞机等。
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塞问题。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加上人口众多,国家和公司无力统包薪资、福利、医疗、养老、住宅,但为了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落实员工的医疗费、养老金,国家经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成立起能够为全社会成员供给基本生活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系统。
“【学情剖析】八年级的学生年纪约在14— 16 岁之间,他们对计划经济期间的历史不熟习,可是他们的父辈亲历过那一历史期间,能够让学生从自己身旁的亲人、朋友、街坊等渠道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他们所熟习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一样,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系统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明显对照中知道是改革令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亘古未有的巨大变化,培育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剖析对照的能力,透过现象看实质的能力,并培育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论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进而培育学生辩证思想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
历史人教八年级下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03
1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2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像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这样两全其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四、小结检测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衣:色彩和样式单调,数量有限━━━━丰富多彩
食: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吃好(营养、文化、健康)
住:居住条件较差━━━━居住面积扩大,环境改善
行:交通条件差━━━━明显的改善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制度:“铁饭碗” ━━━━人才市场
社会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指导学生观看113页插图,运用小字部分提供的数字和自己小组调查来的材料,通过“对白”形式,表演今昔住房的变化。
7根据114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A.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机动车辆猛增,道路却依然狭窄等。)B.你认为如何解决为好?
B.指导学生完成114页“练一练”:应选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二、展示目标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衣食住行的变迁
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很单调,而且要凭“布票”购买衣服。)
新人教版历史八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word教案
新人教版历史八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word教案[课程标准](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阻碍。
(2)明白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进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证制度在社会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证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进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制度,数据。
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纳“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进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
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证制度,是适应社会进展的需要。
[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证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看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现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明白得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导入1)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导入2)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导入3)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往常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导入4)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八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新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级消费品,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
你们知道这“四大件”指的都是什么吗?学生: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缝纫机收音机教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
“新四大件”指的又是什么呢?学生:指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等离子彩电手机教师: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四大件”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迅速富裕起来的人民的生活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住房、汽车也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讲授新课:教师:新的成立,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党领导人民走向新时代,走向幸福生活。
应该说,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受到当时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
然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着物质的丰富,观念的解放,人民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板书)1.绚丽多彩的服饰(板书)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板书)新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
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板书)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访问时,提出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
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
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
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
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
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
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
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
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改革开放前的服装改革开放后的服装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板书)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
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
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
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
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流行起了运动装。
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
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
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板书)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板书)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板书)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
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
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
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
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板书)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3年5月,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
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
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书)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板书)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
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
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板书)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