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湘教版必修一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湘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标准解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

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

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

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2)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教学目标●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能够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分析形成的原因。

●能举例说明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4)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二、知识结构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三、主要陆地自然带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湘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课目标】 1. 理解自然带的看法和分布;2.理解地域分异规律以及分异基础;3.掌握地方性分异规律【教课重难点】 1. 自然带的分布、垂直地带性;2.地方性分异规律。

【新课解说】★知识点:自然带☆看法:陆地上不一样的地域,因为所处的纬度地点、海陆地点互不同样,水热组合不一样,形成不一样的天气种类。

不一样的天气种类,又对应了与之一致的植被种类和土壤种类。

相应的天气、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拥有必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自然带的区分(北半球为例)利用天气图比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天气(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沙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 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 35 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 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5°— 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 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 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沙漠带、苔原带、冰原带★知识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这类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含低纬和高纬地域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必定范围内东西向延长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这类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域表现较为显然。

因为受大海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地,自然景观表现出丛林带、草原带、沙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①跟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情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天气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表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高一湘教版地理必修1课件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一湘教版地理必修1课件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必修1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1.1 集合的概念
1
内 容 概 述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相 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形成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自然地理环 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找到两个性 质完全相同的区域。
本章首先从地质历史上生物演化、生物灭绝及今天的人类活 动对环境的影响,说明整体自然环境的演变;然后介绍了自 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具 体体现,引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 地理环境与其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阐述了自然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帮助我们树立“整体性是相对 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观念。
品味重难点
重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 现;主要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成因和表现;主要自然带的分 布规律及其成因。 难点:陆地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联系;陆地
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培优教程课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培优教程课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有利 改善 环境 ,开发 资源 ,造福于社会 影响 不利 破坏自然环境,危及人类自身 的生存 影响
尊重和顺应 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 启示
经济建设与 环境生态保护 的关系
第九页,共34页。
[思考问题] 1.生物灭绝说明了什么? 提示:在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 的环境,导致了某些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生物灭绝说明 了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愈来愈大。
第七页,共34页。
2.自然地理环境显著变化——产业革命以来
(1)原因:对 自然资源 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程度: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行为: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砍伐森林 等。 (4)结果:导致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等。
第八页,共34页。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表现
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二十七页,共34页。
[解析] 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第(1)题,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人 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行为过程。第(2)题,赤潮是由人类在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向海水中排放大量含磷、氮的废水导 致的。
第二十八页,共34页。
第十二页,共34页。
02 课堂(kètáng)合作探 究
第十三页,共34页。
考点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课堂实录]
结合以下材料,探究问题。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物进化在 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 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 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 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 30 倍左右,而铱是陨石 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 撞击过地球。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义(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义(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整体性的含义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整体性的表现(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思考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答案使当地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等。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1)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成土母质)逐步发育成土壤。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2.气候与土壤3.生物与土壤(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2)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不同的植被类型,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

4.地形与土壤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1)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2)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

思考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的出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三、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例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海洋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形成风海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人 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 (生物对地球演化的作用;藏羚羊数量平衡;黄土高原 版 水土流失的影响、东北森林减少的影响)
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带分布图;西北植被讨论、珠峰垂直差异)
(续表)
第1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带图)
鲁 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厄尔
2.阅读:亲历 中国地理环 境的差异性
纬度分异 干湿度分异 垂直分异 地方性分异
主要陆地 自然带
植被为线索
1.森林自然带 2.草原自然带 3.荒漠自然带
自然地理环 境的差异性 与因地制宜
1.农业生产必 须因地制宜
2.探究活动: 观察当地分异
三.小栏目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栏目类型
活 动(共15个) 思考 探究 实践
中图版 13 15 1.2 9 0.7 1 0.1 2 0.15
几点感受
湘教版:内容编排详细,篇幅长;活动和阅读较
多,可选择的余地大。(地方性分异单列讲述)
人教版:内容简洁,正文文字短小;图文结合较
佳,案例比较丰富。(延伸“要素相互作用产生 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鲁教版:图像数量多,图文结合较佳,案例分
生物进化和灭绝 与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对环境 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 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要素 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与资源 综合利用
自然地理环境 差异性的表现
地域分异的 基本规律
主要陆地自然带 自然地理环境差 异性与因地制宜
第一节的知识结构 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般生 物为例
(注意:关于不同的划分方法不宜拓展)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含解析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目标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

2.了解地域分异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含义,掌握地域分异规律。

3.知道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产生的主导因素。

4.掌握陆地主要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和特征。

知识导引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

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1)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这成为制约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因素。

(2)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随之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就是纬度地带分异。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从而出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种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被一些地理学家称为“干湿度地带分异”。

3.垂直分异规律出现垂直分异的山区处在一定纬度和干湿度地带上,必然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

4.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概括法记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1纬度地带分异,热量为基础因素,南北更替,东西延伸,高、低纬度最明显;2干湿度地带分异,水分为基础因素,东西更替,南北延伸;中纬度最明显。

(2)垂直地域分异:水热因素共同影响,垂直更替,水平延伸。

(3)地方性分异现象: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源等因素的影响。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1.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2.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随纬度增加和热量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和温带草原自然带。

3.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可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

湘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提纲

湘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提纲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提纲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是圈、圈、圈、圈、圈、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和相互。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

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基础和植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和较多,含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较多,含和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特征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和。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和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与。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过程、地貌形态以及和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四)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带和带,导致土壤的和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条件和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平坦坡向温度状况水分状况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温度状况。

蒸发量较,水分状况。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温度状况。

蒸发量较,水分状况。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的影响最为突出。

高一地理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

高一地理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2. (2010年西安模拟)某位同学 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 了亚洲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 (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 _______,②________,③ ________,④________,⑤ ________。 (2)图中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 在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 ________,其形成雨季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 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__;
高频考点巧突破
整体 性 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要素的变化 具有统一的演 会“牵一发而动 的表 化过程 全身” 现 黄土高原水土 全球变暖的原因 流失的成因及 及危害 危害 举例 说明
高频考点巧突破
整体 性 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要素的变化 具有统一的演 会“牵一发而动 的表 化过程 全身” 现 自然地理环境 遵循自然地理环 具有统一的变 境的整体性规律, 意义 化过程,保证 并以此指导人们 了自然地理要 的生产、生活实 素之间的协调 践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法指导
1.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 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 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 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 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 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 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高 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高频考点巧突破
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 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 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 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 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 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 角洲位置后退。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原核细胞生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

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

经过了大约 20 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 14 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

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奥陶、志留)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类时代→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

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海生藻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中期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后期、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①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Ⅰ)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构思】本节课,笔者着重在“如何通过整合地理教材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两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于第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作为湘教版必修Ⅰ模块的第三章,教材编写时分为了3节内容,如果按照教材编写来上,则最少需要3节课或以上。

而学校实行“1+1主体建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每一位一线教师必须要思考如何进行教材整合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课和展示点评课的课堂效率。

同时,本章内容中最主要的内容为整体性、差异性的规律掌握。

因此,对其进行教材整合,既有利于通过对比掌握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同时可以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使学生建立起关于资源相关问题的知识体系。

关于第二方面,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展示点评等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起到引导、释疑、梳理、总结等作用,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解读:1.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即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具体的实例,落实到具体区域,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可设计学生活动,通过举例来掌握整体性特征。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因此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要将其放在某一具体区域,通过地图信息(主要是世界自然带分布图)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通过读图总结四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布特点等。

【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三种地带性分异规律,并通过分析、探究等形式比较其分异规律的异同点。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 差异性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关系
生物
岩石
土壤
人类
大气
水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地球早期生物是如何对环境演化产 生影响的? 生物出现前:地球是一个无氧环境; 生物出现后:向大气之中释放自由氧,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冰河时代的猛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 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 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与现代象不同, 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科学家认为, 地球上的猛犸灭绝,是因为冰期结束导致突 如其来的气候变化。也有人认为和人类捕杀 有关。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爬行动物
时代
裸子植
两栖动物 物时代
时代
鱼类时代 陆上孢子 植物时代
海生无脊椎
动物时代 海生藻
动物孕育萌芽 类时代
原始生命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恐龙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原始生命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海生藻 动物孕育萌芽 类时代
原始生命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述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述

30°
南美安第
斯山南段
东侧为荒
40°
漠带,西
侧为温带
森林带
50°
2、海陆分布引起的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南半球中高纬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
3、灌溉水源。沙漠中的绿洲分布
4、岩性和土质。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碱性土壤)多生 长柏树,花岗岩山坡(酸性土壤)多生长油松。
5、洋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降湿。
土壤与成土母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 联系: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1、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 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 除外)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影响因素(听课作业P42)
b: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c:一般来说,山体的相对高度越大,带谱越多.所 处的地理纬度越低,带谱越多.
d:一般来说,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与 降水量成负相关. e:一般来说,山体阳坡的自然带会比阴坡的自 然带更多,同一自然带在阳坡位置高、阴坡位置 低;同一自然带的迎风坡位置低、背风坡位置高 (雪线受此影响明显)
二、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反之。 气候
降水: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 小---雪线高。
坡陡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保存,雪线 山势:偏高;
地貌
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阳坡:T高---雪线高 坡向: 阴坡:T低---雪线低 (海拔高度相同)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湘教版必修1
题。
(1)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A ) A.雨林 常绿硬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B.雨林 常绿硬叶林 热带草原 C.雨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草原 D.雨林 常绿阔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2)影响①②两段自然带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大气环流 D.相对高度
解析:第(1)题,结合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可判断:甲为热带 雨林,乙为常绿硬叶林,丙为荒漠或半荒漠。第(2)题,一般情况 下,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的山脉,垂直带谱越多;而图中② 段虽然相对高度大,但垂直自然带数量却比①段要少,因此影响 两地自然带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1.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及表现。 2.理解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主要特点及与气候类型的对 应关系。 3.了解主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4.理解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意义。
课基堂础学训案练
主题一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合作探究] 1.阅读以下图片,思考和探经 20°经线依次向南、向北前 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属于哪种地域 分异规律?
提示:自然景观依次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 热带常绿硬叶林,主要是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差异,符合纬度 地带分异规律。
(4)垂直地带分异在我国西南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东 北地区四个地区中哪个地区表现明显?为什么?
提示: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山地海拔高且纬度较低。
2.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示意图,甲地是多雨的温带落叶阔 叶林,而同纬度的乙地却是干燥的沙漠景观。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试分析甲乙两地自然带出现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提示:地形。 (2)乙地荒漠带属于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地方性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湘教版_必修1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湘教版_必修1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南北更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度地带分异
水分
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带分异
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
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
3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整体性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铸成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 比温带地区和寒带地区的要 大,这种说法对不对?
思考: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联?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 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 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 风化壳逐渐加厚。
(三)
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来源, 也是土壤形成过
生物与土壤
程中最活跃的因
素,土壤肥力的
产生与生物作用
密切关联。
900 700
亚寒带针叶林带
400
300
200 100 00
500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 温 温 温 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带 带 带 地中海气候 0 草 荒 草 35 亚热带常绿 亚热带季风气候 原 漠 原 带 带 带 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50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10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00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海陆位置不同
说一说你 发现了什 么规律?
形成这样地域 差异的主要因 素是什么? 试着分析形成 这种规律的根 本原因?
垂直分异规律
自然带朝 什么方向 更替?并 说出更替 的原因。
自然带沿海拔变化的方向更替(由山麓 向山顶更替)
产生原因:海拔高度变化导致的水热变化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 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干湿度(经度) 地带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
形成 根本 基础 原因
热 量 太阳 辐射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及特例
水 分
海陆 分布
海拔 高度
垂直分异规律 水热 (垂直地带性) 状况 地方性分异规 律(非地带性)
纬线延伸 低纬和高纬地区,如非 纬度更替 洲沿200E经线,自赤道 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经线延伸 中纬地区,如亚欧大陆 经度更替 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 的变化 等高线延伸 中低纬度的高山,如 从山麓到山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 顶更替 然带 比较普遍,如华北平 原、沙漠中的绿洲、 南美南端东西差异
30°
40°
南美安第 斯山南段 东侧为荒 漠带,西 侧为温带 森林带
50°
2、海陆分布引起的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南半球中高纬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
3、灌溉水源。沙漠中的绿洲分布
4、岩性和土质。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碱性土壤)多生 长柏树,花岗岩山坡(酸性土壤)多生长油松。
5、洋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降湿。
f: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其所 在纬度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相似
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 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影响下,自然环境
成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
生变化的规律。 规 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
1、地形起伏引起地形雨、获得太阳光热等的差异
黄 河 中 游 植 被 破 坏
下 游 河 道 泥 沙 淤 积
河道泄洪能 力降低
洪 涝
地下水 位升高
抬升河 床(地 上河)
土壤盐渍化
(3)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1、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陆地表面层由矿物质、有机 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具 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阳坡:T高---雪线高
坡向: 阴坡:T低---雪线低 (海拔高度相同)
三.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 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 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 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 要低。 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 印度洋的水汽难以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 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故北坡雪线高。
气候 干旱
河流少 水文 内流河
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地貌 风蚀地貌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过度砍 伐、开 垦、放 牧等 植被 破坏 土壤贫瘠 水土 流失
“牵一发而动全 身” 生态恶化
沟壑纵横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 整体的改变.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有利 影响 不利 影响
合理耕作经营,重视培育 保护,用养结合,可促使 土壤不断更新,肥力不断 提高。(如水稻土)
会引起土壤退化,肥 力下降。(如荒漠化)
900 700 600
自然带与气候、植被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冰原带 苔原带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 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3)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 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 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 水量小于200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 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思考:那么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 流的状况如何呢?
(二)气候与土壤
气候中的水热条件影响土壤中有 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是土壤形 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1、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
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 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
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 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 (一) 成土母质与土壤
(二) 气候与土壤 (三) 生物与土壤
(四) 地形与土壤
(五) 人类活动与土壤
(一) 成土母质与土壤 岩石
风 化
风化物
外力搬 运堆积
成土母质
气候与生物 长期作用
土壤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 成土壤,故称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影响因素(听课作业P42)
b: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c:一般来说,山体的相对高度越大,带谱越多.所 处的地理纬度越低,带谱越多. d:一般来说,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与 降水量成负相关. e:一般来说,山体阳坡的自然带会比阴坡的自 然带更多,同一自然带在阳坡位置高、阴坡位置 低;同一自然带的迎风坡位置低、背风坡位置高 (雪线受此影响明显)
地方地形、气 沿一定地 候、较大范围 地面组成物质、 势剖面发 生变化 洋流等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阅读P79亲历中国自然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说一说你发现了 什么规律? 形成这样地域差 异的主要因素是 什么?
热量
太阳辐射 由低纬向
试着分析形成这 种规律的根本原 因?
土壤与成土母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 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
1、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 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 除外)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1 、有机质积累过程 2、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是高于还是低于草原土壤 的有机质含量?为什么?
(四)
地形与土壤
地势升高 地 坡 度 陡坡 平地
水热变化
土壤垂直分异
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 发育成深厚土壤
形 坡 向
阳坡
阴坡
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 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总结
{ { {
水平地带性 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
(经度地带性、干湿
度地带性)
雪线
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反之。
气候 降水: 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 小---雪线高。
一、含义:永久积雪区的最低界限,即常年积雪的下界。 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二、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地貌
坡陡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保存,雪线 山势: 偏高; 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15°
20°
马达加斯 加岛西侧 为热带草 原带,而 东侧为热 带雨林带
25°
非地带性分异
概念
由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引起自然 景观的无规律性分布。
表现
缺失
改变
斑状分布
1. 自然带的缺失。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2.改变了自然带的分布。如:南美的巴塔哥尼亚荒漠。 3. 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如: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 沿海岸分布。 4.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如:荒漠带中斑块状分布的绿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