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基滑坡原因分析及整治方案
路基边坡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路基边坡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摘要:通过工程实例分析滑坡的原因及进行有效的治理。
关键词:路基;边坡滑坡;分析;治理引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确保边坡稳定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边坡的滑移、坍塌跟地质、水文及施工破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面结合湖南永蓝高速公路路基开挖后边坡发生滑坡为实例,进行滑坡原因分析,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1、概述二连浩特至广州高速公路湖南永州至蓝山段K73+600~K73+820设计采用窗式护面墙的二级边坡,坡比为1:1。
二级边坡开挖完成后,在一级边坡开挖进程中,路基边坡失稳,引起滑坡。
滑坡主要位于开挖边坡中上部,在滑坡前缘被未清除的弱风化灰岩阻止,后缘出现弧形裂缝,两侧边界及坡面分布十数条宽度1~15cm滑坡裂缝和0.5~4m宽度不等的滑坡土坎。
滑坡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的长方形,轴长约190m,宽5~30m,滑体厚1~3.4m。
滑体约18000m3,高程在342.90m~355.39m相对高差12.49m。
滑坡后形成坡面坡度约为70℃。
2、滑坡产生原因分析为了给滑坡的整治提供工程地质、水文依据,进行了详细的地质钻孔勘察,在整个滑坡面进行了11个孔钻探勘取样工作。
2.1、工程地质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表明:滑坡段岩土依据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划分为:坡积层(Qd1层号1)、残积层(Qe1层号2)、强风化泥灰岩(C,层号3-1)、弱风化泥灰岩(C,层号3-2)、强风化灰岩(C,层号4)五个层次,各岩土层特征如下:1)、坡积层:(第四系,Qd1层号1)普遍分布各钻孔均有揭露,直接分布于地表,层顶高程342.90m~355.39m,层厚1~3.4m,平均厚度2.252m。
土性为亚粘土,黄褐色、灰白色、稍湿,硬塑,局部硬可塑,土质不均匀,含碎石,碎石主要是强、弱风化泥灰岩、灰岩碎块,主要是强、弱泥灰岩或灰塌滑开成。
取土样2组,土工试验结果:P0=1.85-2.07/cm3;内摩擦角¢=19.0-22.00;粘聚力C=42.20-50.3KPa。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
公路路基是公路的承载体,路基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公路的
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然而在公路路基施工中,常常会出现滑坍的
情况,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也会对公路的使用带来安
全隐患。
一、滑坍的形成原因
1.地质条件:在软弱土层或断层带附近等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
进行路基施工,容易导致土体变形和滑坍现象。
2.水分条件:路基施工中坑内水分不能完全排除,有时还会因
为雨水倒灌等原因使路基含水量增高,超过土体饱和后引发滑坍。
3.施工操作不当:路基施工人员施工操作不当,比如填压太高、太快,过度振动等,都会引起土体密度不均,出现滑坍。
同时,如
果路用材料掺杂杂质,质量不过关,也会引发滑坍。
4.外力作用:外力对路基的破坏也是滑坍形成的原因,比如邻
近施工、施工图强度不够、地震等。
二、滑坍治理方法
1.针对路基施工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导致的滑坍,可以采用减少
路基互通或挖改路线的方法,通过减少路基体积或加强路基支撑来
控制土体变形和滑坍。
2.针对路基施工过程中坑内含水量问题导致滑坍,必须要注意
进行及时排水,并在填压基层之前,暴露路基侧边沟渠,降低路基
内水分饱和度。
3.针对路基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引发的滑坍问题,要加强培训
和管理,提高技术质量和施工素质,从而减少滑坍的发生。
4.如果是外界力量因素引发路基滑坍,需要及时维护,灾后处理。
公路路基滑坍是一种严重的工程问题,需要全面加强施工管理,切实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以后出现事故。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是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路基土质不稳定或施工工艺不当等原因引起。
滑坍的形成不仅会影响工程的进展,还会对施工质量和工期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正确的治理滑坍问题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滑坍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和解决滑坍问题。
一、滑坍的形成原因1.土质不稳定:路基所用土质的稳定性是滑坍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土质本身比较松散、含水量较高,则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滑坍。
同时,土质的类型也会影响滑坍的形成,比如黏土、软土等较为容易发生滑坍。
2.施工工艺不当:施工工艺的不当也是滑坍的一个主要原因。
例如,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如果挖土量过大、挖削面太陡,则会导致土方的侧边坡失稳发生滑坍。
此外,如果未及时处理路基积水、排除路基内部空气等问题,也会引发滑坍。
3.地质条件:地质条件的差异也会对滑坍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地处山区或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段,坡度较大、地层不稳定等,容易引发滑坍。
二、滑坍的治理方法1.松土加固:对于土质较松散、含水量较高的路基,可以采取松土加固的方法。
通过加铺夯密土石方,或施加重力荷载等手段提高土质的密实度和稳定性,从而避免滑坍的发生。
2.排水处理:对于路基积水较多的情况,应及时排除积水,保持路基表面干燥。
同时,要加强路基底部的排水能力,如设置排水管道或挖掘排水沟等,以减少水分对土质稳定性的影响。
3.加固坡面:对于路基侧坡不稳定的情况,可以采用加固措施来避免滑坍。
例如,可以采用边坡加固网、喷射混凝土等方法对边坡进行加固,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4.地下水处理: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路段,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避免因地下水对路基土质的冲刷和侵蚀,进而引发滑坍。
5.合理施工工艺:为避免施工工艺不当导致滑坍,应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合理安排土方开挖量,控制开挖深度和坡度等参数,避免过大的土方露切面和悬露坑等情况的出现。
路基滑坡的专项处治方案
一、方案背景路基滑坡是公路建设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公路的安全与畅通。
为了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行车安全,针对路基滑坡问题,特制定以下专项处治方案。
二、处治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施工过程中,注重预防措施,将滑坡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对已发生的滑坡进行及时处治。
2. 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根据滑坡的成因、规模、地质条件等因素,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确保路基稳定。
3. 安全高效,经济合理:在保证处治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三、处治措施1. 地表水处理(1)修筑截水沟:在滑坡体上修建1~2条环形截水沟,截断地表水流入滑动面内。
(2)修筑树枝形及相互平行的渗水沟与支撑渗沟,将地表水及渗水迅速排走。
2. 地下水处理(1)截断地下水源:对滑坡体下部的地下水源进行截断或排出。
(2)修筑排水沟:在滑坡体周围修筑排水沟,将地下水引至安全区域。
3. 路基加固(1)刷方减重:对滑坡体上方进行刷方减重,降低路基荷载。
(2)打桩:在滑坡体上方打桩,将桩身深入到滑动面以下设计要求的深度,提高路基稳定性。
(3)修建挡土墙:在滑坡体上方修建挡土墙,防止路基坍塌。
4. 绿化防护(1)种植草皮:在滑坡体上方种植草皮,提高地表的抗冲刷能力。
(2)设置防护网:在滑坡体上方设置钢丝绳挂网、TBS路基防护网等,防止地表水冲刷。
四、施工步骤1. 工程勘察:对滑坡体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滑坡成因、规模、地质条件等。
2. 施工设计:根据勘察结果,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处治措施、施工步骤、施工工艺等。
3. 施工准备:组织施工队伍,准备施工材料、机械设备等。
4. 施工实施:按照施工方案,分阶段进行施工,确保路基稳定。
5. 施工监测: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测,确保处治效果。
6. 工程验收:完成施工后,进行工程验收,确保路基稳定。
五、注意事项1. 施工过程中,注意施工安全,确保人员、设备安全。
2. 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论路基滑坡成因及其防治
论路基滑坡成因及其防治
路基滑坡是指在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过程中因地质和
地形等原因引起的基础土层发生移动,使路基发生翻覆、滑动或崩塌
等现象,从而影响道路的使用和安全。
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地质因素:如土层结构和性质、岩层的倾向、断层和岩溶等地
质因素,对路基滑坡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水文因素:地下水的含量和流动状态、降雨等水文因素,对土
壤侵蚀和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3.人为因素:建设工程和路基的使用、管理等人为因素,如土方
开挖不均等,对路基稳定性产生影响。
对于路基滑坡,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进行地质勘察和评估,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选择对应的设计方案。
2.加强路基排水工程建设,合理分布排水管道,降低地下水位和
水压力。
3.在土质薄弱区和易滑坡区采取加固措施,如加设土钉墙、锚杆、挡墙等。
4.加强路基管理和养护,定期检查和处理路基裂缝和沉降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
5.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灾意识,加强灾害信息发布和预警,做好应急处理准备,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范文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范文一、滑坍形成原因分析滑坍是指公路路基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基不稳固或者施工操作不当导致路基表面塌陷,使得路面失去了正常的平整度和使用功能。
下面将从地基不稳固和施工操作不当两个方面分析滑坍的形成原因。
1. 地基不稳固地基不稳固是导致滑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地基土质较差、含水量过高、季节性干湿交替、地基固结不均匀等因素都会导致地基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引发滑坍事故的发生。
2. 施工操作不当施工操作不当也是导致滑坍的重要原因。
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规范进行施工操作,如挖掘土体不够广且不够深、未预留足够的陡坡、施工机械不稳定等,都会造成路基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引发滑坍事故。
二、滑坍治理方法探讨对于滑坍问题的治理,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1. 预防措施首先,应该在设计和施工初期加大对地基的工程勘探力度,确保对地质情况有准确的了解,在设计阶段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措施,如加固、改良地基。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地基的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地基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修补。
2.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施工操作不当是导致滑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按照规范操作。
例如,在进行土方开挖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土方开挖深度和宽度的合理设置。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使用稳定性较好的施工机械,并对施工机械进行定期维护与检查,确保施工机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为了及时发现滑坍问题,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
通过设置监测点位,对路基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路基变形和沉降情况,并通过预警系统向管理人员发送报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滑坍事故的发生。
4. 采取加固措施当出现滑坍问题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土工格栅加固、土石方倒填加固、土钉墙加固等方式进行加固。
加固措施的选择应根据地质情况、工程条件和经济性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是指由于地质、水文和施工等因素导致的路基土体的坍塌和滑动现象。
滑坍不仅会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会给工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理滑坍成为公路路基施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滑坍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措施两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滑坍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因素:如土体的可塑性、抗剪强度、自然倾斜等。
土壤可塑性越强,土体稳定性越差;土壤抗剪强度越低,越容易发生滑坍。
2. 水文因素:水分对土壤的含水量和饱和度有很大影响,过多的水分会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和稳定性,增加滑坍的风险。
此外,地下水位的升降也会对土壤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3. 施工因素:包括路基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时间等。
不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工艺会导致土壤的破坏和变形,增加滑坍的可能性。
针对滑坍的治理措施可以分为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两种:1. 预防措施:(1)地质勘察:通过开展地质勘察工作,了解地质条件,掌握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施工方案,减少滑坍发生的概率。
(2)合理设计: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合理设计路基的宽度、坡度和路堤高度等参数,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3)边坡稳定措施:采取措施加固边坡,如建设护坡、加设护栏等,减少边坡的破坏和滑坍的发生。
(4)排水措施:加强路基排水工程建设,保持路基和边坡的排水通畅,降低土体的含水量和饱和度。
2. 补救措施:(1)加固处理:采用加固措施对滑坍点进行修复,包括高压注浆、灌浆等方法,提高滑坍点的强度和稳定性。
(2)边坡处理:在发生滑坍的边坡上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如加设防滑网、注浆加固等。
(3)排水处理:对滑坍点周围的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增加排水管道和检查井等设施,保持路基和边坡的排水通畅,减少水分对土体稳定性的影响。
(4)监测预警:对滑坍点进行定期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主要与地质、水文和施工等因素有关,针对不同的滑坍类型和原因,可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进行治理。
道路路基滑坡原因分析及整治方案
道路路基滑坡原因分析及整治方案摘要:路基滑坡是一种不良地质现象,现今大规模已建的道路中路基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其危害不容忽视。
本文针对道路路基滑坡的现象,分析了道路路基滑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整治方案。
关键词:路基滑坡成因分析整治方案道路工程作为一种线性工程,对地形、地质体的依附、利用和改造格外强烈,特别是山区里的道路工程,很多山区地处不稳定地带,再加上当地雨季较多,许多山区公路路基稳定性差,易形成路基滑体,危及路面建设,从而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
滑坡和边坡的治理,已成为影响工程造价、制约路基工程稳定和安全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分析路基滑坡原因找出整治方案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1 路基滑坡的认识滑坡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带或软弱面作整体、缓慢、间歇性滑动变形的现象。
是否发生滑坡取之于滑动力和抗滑动力的较量,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滑坡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会发生滑坡,反之,则不会发生滑坡。
2 路基滑坡原因分析路基滑坡的产生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它包括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
外因通过内因对滑坡起着促进作用,它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和人为因素等。
所以,滑坡是内外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滑坡形成的时间、位置、规模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地质因素地质的结构与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滑动面的形成以及滑坡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有可能发生滑坡的地质条件有:1)山坡岩层软硬交错,且其软弱面向路基倾斜,干风化程度不同或地下水侵蚀等原因使岩层可能沿一软弱面向下滑动。
2)山坡表层为渗水的土或岩层,下层为不透水土层或岩层(形成隔水层),且岩层向路基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地下水经常活动时,就会使层土(或岩层)沿隔水层滑动造成滑坡。
3)路线穿过软硬不均的岩石断开地带,而断开带又为地下水集中活动地区时,开挖路堑容易引起滑坡。
山区湿软路基滑坡成因和加固措施
山区湿软路基滑坡成因和加固措施一、引言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山区湿软路基滑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差异大,使得路基在长期的使用和天气自然力的作用下产生了滑坡现象。
为了保障行车的安全和公路的稳定运行,需要针对山区湿软路基滑坡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加固措施。
二、成因分析山区湿软路基滑坡是复杂的地质、气候和土壤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成因如下:1.地形因素山区地形起伏多变,地势的高差较大,路基建设与地形脉络相垂直,导致了土质条件较差的斜坡形成,易于滑坡。
2.地质因素山区地质情况复杂,包括岩石、土层和水系等。
由于山体的隆起和低凹,土石之间的附着力较小,地质构造不稳定,容易发生滑坡。
3.气候因素山区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大,水分容易渗透到路基深处,形成软基。
此外,冻融循环也会加剧路基变形和破坏。
4.施工因素不规范的施工方式和方法,可能在建设过程中影响土地的固结性能,增加滑坡风险。
三、加固措施基于山区湿软路基滑坡的成因,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加固:1.采用适合的路基设计标准在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根据路段的交通运输需求和气候情况选择适合的路基设计标准。
对于斜坡路基,可以设立物理隔离措施或增加支撑结构,以增强其抵抗滑坡的能力。
2.增设排水系统排水系统的作用是除去路基中积水,以降低路基的含水量。
在设计过程中应将该要素视为一个重要参数,选择合理的排水系统,以便及时将水排出路基,避免水分渗透引起的软化问题。
3.增强路基材料的稳定性利用科技手段可以改良路基土壤的性质,提高其抗滑坡的能力。
可以采用碎石等材料填充路基,以增强其稳定性。
4.加强施工管理在施工前对路基进行细致的勘测和分析,了解路段的地形和地质特征,合理选择施工方式和方法,提高工程的质量。
四、结论山区湿软路基滑坡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针对其成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加固。
在路基设计、排水系统、材料选择和施工管理等方面,要科学合理、严格把关,以确保公路的安全运行。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模版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模版公路路基施工中的滑坍是指路基土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导致路基失稳或坍塌。
滑坍是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施工进度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
本文将针对公路路基滑坍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滑坍的形成原因1. 地基土性质不稳定:地基土松散、含水量过高、无凝土性质等会导致地基土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发生滑坍。
2. 施工过程中的超载:过度振实或过量堆载会增加路基土体的应力,并且未达到稳定状态下的土体容易产生滑动。
3. 雨水的影响:降雨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者路基土体含水量增加,使土体的稳定性下降。
4. 地质条件:例如土质松散、含有可滑动层、地质构造破裂等地质条件容易导致路基滑坍。
二、滑坍的治理模板1. 提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在公路路基施工前,需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水文情况以及特殊地质构造。
通过地质勘察数据,预测滑坍的可能区域,为后续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地基土的处理:对于地基土性质不稳定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处理的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灌浆等技术,使地基土体变得更加稳定。
3. 施工过程中的合理施工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如合理控制超载,合理布置施工设备和车辆,保证施工过程中不会给路基带来过大的荷载。
4. 强化排水措施:加强路基的排水系统,保证路基土体的排水能力,避免雨水对路基的不利影响。
可以采用渠化排水、黏土防渗板等处理方法。
5. 定期监测和维护:在公路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对路基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同时,在公路完工后也需要进行定期维护,保持路基的稳定状态。
6. 应对突发灾害:如果出现突发地质灾害导致路基滑坍,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修。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加固、修复等方法。
三、滑坍治理的案例1. 工程地质治理:对于地基土性质不稳定的区域,可以采用加固处理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加固灌浆来提高地基土的稳定性。
某滑坡的成因分析及处理建议
某滑坡的成因分析及处理建议近年来,因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等因素,滑坡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通过对某滑坡的成因分析,探讨其处理建议。
一、成因分析1.地质构造因素该滑坡位于岩溶地区,其地层中存在多个倾角大、层理互层、节理发育的灰岩层,这些地质条件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
此外,滑坡区域临近盆地垂直的爬坡段,长期下雨会在高比例的流水冲洗崖体,使得崖体的内部发生破碎,直接影响了岩体的稳定性。
2.自然因素气候和降雨变化是滑坡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该滑坡区域,每年7-9月份降雨较为集中,加之地势高、坡度大,注定会发生一定量的滑坡现象。
此外,高强度的降雨还会强化地下水位和流量,进一步降低岩土的摩擦力,加速滑坡的发生和进展。
3.人为因素开发建设是导致滑坡灾害的主要人为因素,包括爆破、挖掘、填筑等工程活动均造成了原有地质体系的破坏。
根据现场监测,该滑坡的发生和进展与早期开采、违法填埋等行为有关。
二、处理建议1.加强监测对滑坡监测应该及时、准确、科学,每日都应该充分监测水位、沉降、变形和裂缝等,这样可以及时掌握滑坡活动的进展,判断滑坡是否需要采取应急措施。
采用遥感技术监测滑坡进程,可以提高监测精度。
2.应急预案制定滑坡应急预案是防范和抵御滑坡灾害的重要手段。
应急预案应详细规定各类应急措施的实施方法、人员分工和责任分工,以确保在滑坡发生时能够及时进行救援和抢险。
3.控制人类活动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滑坡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因此必须加强对相关人类活动的控制,确保人类活动不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和削弱,同时环保法规和标准要更完善,以加强对开发建设行业的监管。
4.修复生态环境应加强滑坡灾害发生和发展的滑动区域的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重点区域进行集中的防护,消除灾害的潜在。
这样就能够实现重建生态环境的目的,使得山岳、水系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复原。
总之,防范和抵御滑坡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某一滑坡的成因分析,需要从各方面深入探索,以消除滑坡发生和扩散的隐患,达到有效预防灾害的目的。
论路基滑坡成因及其防治
论路基滑坡成因及其防治
路基滑坡是指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导致路基土体发生失稳而滑动的现象。
其主要成因包括地质因素、气候因素、水文因素、工程因素等。
地质因素:地质构造、岩性、地层结构等因素会影响路基土体的稳定性,如在断层带或岩溶地区等易产生路基滑坡。
气候因素:如降雨等会使路基土体中的水分增加,从而影响土体的抗剪强度,使其易于滑动。
水文因素:如土壤含水量、土壤渗透系数等也会影响路基土体的稳定性。
工程因素:如路基坡度、路基填筑高度等工程设计因素也会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为防止路基滑坡,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
1.地质勘察与分析:在设计路基之前,需要进行地质勘察与分析,确定地质条件和岩土特性,以便设计合理的路基工程。
2.合理设计:在路基设计中,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和土壤特性,合理选择填方高度、路基坡度等参数,确保路基稳定。
3.排水措施:在路基工程中,需要合理设置排水系统,及时排除路基土体中的水分,保证路基的抗剪强度和稳定性。
4.加固措施:对于已经出现滑坡的路基,需要采取加固措施,如设置防滑带、加固路基等。
综上所述,路基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工程灾害,其成因复杂,需要
从多个方面进行防治。
加强地质勘察和设计,及时排除路基土体中的水分,合理设置排水系统和加固措施,是避免路基滑坡的关键。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模版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模版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是指路基土质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失稳和塌陷的现象,给工程施工带来严重的困难和安全隐患。
滑坍的形成原因复杂,包括土壤性质、施工工艺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针对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问题,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原因以及几种常见的治理模版。
一、滑坍形成原因1.土质特性:土质的稳定性是影响滑坍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的坚固性、抗剪强度和压缩性等性质都会对滑坍形成起重要作用。
2.水分含量:路基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是滑坍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水分过多会使土壤流动性增大,降低土壤的稳定性。
3.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和工艺选择也是滑坍形成的原因之一。
例如挖土、填筑等施工操作的粗放程度、顺序等都会对土壤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4.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的高低和变化也会影响土壤的稳定性,高地下水位使路基土壤湿润,降低了土壤的抗剪强度。
5.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如降雨和气温的变化,也会给路基土壤带来影响。
降雨过多会使路基土壤饱和,增加滑坍的风险。
二、治理模版1.加强工程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土方开挖和填筑的管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
2.土方开挖施工措施:合理选择开挖施工的顺序和方式,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以防止土方坍塌。
同时,定期检查土坡的稳定性,及时采取补充措施。
3.土方填筑施工措施:在土方填筑中,要严格控制填筑土的湿度和厚度。
避免填筑土过湿或过干,均匀填筑,采用适当的夯实方法,确保填筑土的稳定性。
4.排水措施:科学设置路基的排水系统,保证路基的排水畅通。
避免路基土壤过湿,降低滑坍的风险。
5.地下水治理: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需要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例如进行井孔抽水或设置排水沟等手段,以减少地下水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
6.加强监测与预警: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路基变形和滑坍的监测,并建立预警机制。
2024年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
2024年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公路路基滑坍的形成原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导致路基滑坍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地质条件不稳定,如土质松散、含水量较高、地层倾斜等,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滑坍。
2. 施工质量:施工质量不合格也是路基滑坍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施工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操作或是使用了劣质材料,容易导致路基失稳和滑坍。
3. 水文条件:水文条件也是导致路基滑坍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降雨量过大或者排水系统不畅通,会导致路基水分浸润增加,进而降低路基的承载力,最终导致滑坍。
对于公路路基滑坍的治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勘察和设计:在项目勘察和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进行合理的地质勘察和水文分析,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2. 施工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和工艺。
特别是在切坡和土方开挖等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施工的速度和土方的坡度,避免产生过大的应力和地质变形。
3. 水文治理:要注重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确保路基的排水通畅。
可以采取设置排水沟、挖设排水管道等措施,确保降雨水能够及时排除。
4. 监测和维护:对已建的公路路基应加强监测,随时观测并记录路基滑坍的变化情况。
在发现滑坍迹象时,要及时采取维护措施,修复和加固滑坍部分,避免进一步扩大和威胁道路的使用安全。
总之,公路路基滑坍的形成及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设计和施工等多个因素。
仅提供的是一些常见的措施和建议,具体的治理方法和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确定。
公路滑坡的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公路滑坡的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摘要:山区公路建设工程和项目正在逐日增加,由于地形、地质和地貌的差异,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
山区公路建设常常会出现滑坡这样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因此,预防和治理山区公路建设导致的滑坡问题十分重要。
关键词:公路滑坡原因措施1、前言根据我国特有的地形、地质、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等可以得知,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山区潜伏着许多滑坡等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在这些地区实施公路建设时存在着许多无法避免的如滑坡这样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
[1]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较大规模的道路和高速公路的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到高速公路需要穿越丘陵和山区地段时,因为工程施工会改变之前存在的地物地貌,同时会产生许多的震动荷载因素,可能会破坏滑坡体之前的平衡状态,会出现较严重的坡体失稳及滑塌等现象,不但制约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降低了工程项目的使用质量,而且会带来各种工程隐患。
2、公路滑坡的原因分析2.1 地质因素产生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地质构造,断裂构造引起的陡峭断面极易造成滑坡现象发生,受到其地质构造的影响,当陡崖上面的岩体碎片风化剥落后,由于外应力作用导致搬运在坡脚堆积,是滑坡的形成主要物质来源。
2.2 地表、地下水的影响由于地表水下渗,造成边坡土体渐渐饱和与边坡下层隔水层上积水,造成滑体重量增加,使得边坡岩土体部位的抗剪强度大大减小,最终导致滑坡。
2.3 气候条件的影响在气候炎热干燥的条件下,岩土出现龟裂,如遇到长时间的暴雨或雨季,会有大量的降水渗入到地下( 即为滑坡体的内部),致使岩土变软,强度也有所下降,由于地表水向下渗将会导致岩土体饱和,减弱滑动面的抗滑能力,由此产生滑坡。
根据统计可以知道,我国大部分的公路滑坡频繁发生在雨季,表明滑坡活动和气候变化存在直接的关系。
[2]2.4 地震的影响许多地震诱发的滑坡,先是使得公路斜坡上的土石结构被破坏,考虑到地震力产生的严重的振动冲击,将在之前的软弱面或者所生成的软弱面出现滑坡。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范本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范本公路路基滑坍是指在公路路基建设或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路基土体失去稳定性,出现下滑、坍塌等现象。
滑坍不仅会导致路基结构损坏、路面塌陷,还会对行车安全和交通流畅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及时发现滑坍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是保障公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公路路基滑坍的形成原因和治理范本,进行详细介绍。
希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一、公路路基滑坍的形成原因公路路基滑坍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公路路基滑坍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土质、岩性、地下水等因素。
例如,路基处于松散或可塑性土壤层,地下水位高或水流冲刷等地质条件会使路基土体失去稳定性,易发生滑坍。
2. 施工质量:路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施工质量问题也是路基滑坍的原因之一。
如路基填筑作业不规范、土工材料选择不当、压实不达标等,都会使路基土体松散、变形,从而导致滑坍。
3. 外力因素:外力因素如地震、洪水、风化侵蚀等也会造成公路路基滑坍。
例如,地震会导致路基土体发生震动变形,洪水会冲刷路基,加速路基失稳。
二、公路路基滑坍的治理范本公路路基滑坍的治理范本主要包括:滑坡治理、路基加固、水土保持等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措施的实施方法。
1. 滑坡治理滑坡治理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滑坡发展趋势,恢复路基土体的稳定性。
具体方法包括:(1)监测与预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形测绘、地质雷达等,对公路路基进行监测与预警。
一旦发现滑坡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滑坡发生。
(2)防护措施:对滑坡的上部和下部进行防护,以减小滑坡对公路的影响。
上部防护主要是采取植被恢复、建立防护林带等措施;下部防护主要是采取挡土墙、岩锚等固定结构措施。
(3)节理处理:对滑坡区域的节理进行处理,如填充砂石、注浆固结等。
这样可以改善路基土体的力学性质,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2. 路基加固路基加固是指采取措施,加强路基土体的抗滑坍能力。
2024年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
2024年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滑坍是指公路路基土层发生不稳定,导致路基表面下沉或坍塌的情况。
滑坍通常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的:
1. 土质问题:路基所使用的土壤质地或含水量不合适,导致土层失去稳定性。
2. 雨水侵蚀:降雨过多过大,导致路基土壤被水侵蚀,失去稳定性。
3. 设计问题:路基设计不合理,导致荷载过大或路基结构不稳定。
4. 施工问题:施工时没有采取合适的压实措施,土壤未能达到足够的密实度。
治理滑坍的方法包括:
1. 排水:加强路基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迅速排出,减轻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 增加路基稳定性:可以采用搅拌桩、振动踏板等方法来改善土壤的稳定性。
3. 加固路基:可以采用加筋土工布、土工格栅等材料进行路基加固。
4. 做好维护保养:定期检查路基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维修。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滑坍形成及治理的方法,具体的情况还需要根据实际工程来进行分析和处理。
第 1 页共 1 页。
某公路路基滑移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某公路路基滑移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一、问题描述公路路基滑移是指公路路基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移的现象,严重影响公路的通行安全和正常使用。
本文将分析公路路基滑移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二、原因分析1.设计不合理:公路路基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地质和水文条件,造成了路基的不稳定性。
比如,路基厚度不够,抗滑稳定性不强,以及抗渗、抗冲刷等性能不足。
2.施工质量差:公路路基的施工质量不达标,存在着土方开挖和填筑的不均匀性、土质过于松散或太硬、填筑压实不够、路基边坡的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路基的滑移。
3.自然因素:路基滑移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地震、洪水、地下水位的变化等自然因素引起的。
例如,地震会导致地层破裂和位移,进而引起路基的滑移。
4.强度不足:公路路基的承载能力不足,无法负荷来自车辆的作用力,进而导致路基的滑移。
这可能是由于设计误差、施工工艺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三、整治措施1.加强路基设计:在设计公路路基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和水文条件,合理选择路基厚度、边坡角度等参数,确保路基具有较好的抗滑稳定性。
此外,还应进行地质勘察,以获取准确的地质和水文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纳入设计考虑范围。
2.提高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土方开挖和填筑的质量。
土方开挖应遵循规范的施工步骤,保证土方的平整性和稳定性。
填筑时应采用适当的填筑压实措施,确保填筑土的密实度和稳定性。
边坡保护工作也要做好,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防止边坡塌方和滑移。
3.加强维护管理:定期检查路基的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保持路基的良好状态。
对于有滑移风险的路段,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加大路基的宽度、设置加筋措施、加装防滑网等,增强路基的稳定性。
4.强化监测预警:在路基滑移的易发区域布设地质监测点和位移监测点,定期进行监测,并实时分析监测数据。
一旦发现路基滑移的征兆,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
5.加强教育宣传:加强公路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正确使用公路,遵守交通法规,减少车辆对路基的损害,保护路基的稳定。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滑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滑坍指的是路基土壤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失稳或塌陷,导致路基表面出现坑洼或下沉现象。
滑坍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包括土壤的性质、水分含量、施工方法等。
为了确保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及时进行治理。
滑坍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土壤的性质对滑坍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路基通常采用的土壤类型有黏土、砂土和砾石等,而黏土较为脆弱,容易发生滑坍。
其次,水分含量是滑坍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过于干燥会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增加,使得土壤内部结构变得紧密,从而失去了一定的稳定性。
而土壤过于湿润也会导致滑坍,因为水分会使得土壤中的颗粒间附着力减小,使土壤变得不稳定。
另外,施工方法也可能引起滑坍的形成,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未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稳定土壤,也会导致滑坍的发生。
针对滑坍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理。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土壤类型。
根据路基的实际情况和土壤的性质,可以选择较为稳定的土壤类型,比如砂土或砾石土来填筑路基。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土壤的加固和稳定。
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如进行土壤的加固处理,使用较为稳定的填土材料,或进行土壤的压实等。
另外,要合理控制水分含量,保持适当的水分含量对于土壤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土壤的水分状况进行合理的控制,可以通过浇水或排水的方式来调节土壤的水分含量。
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比如使用地下排水系统、设置护坡等。
总之,滑坍在公路路基施工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公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要解决滑坍问题,需要从土壤性质、水分含量和施工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通过选择合适的土壤类型、加固土壤、合理控制水分含量和采取辅助措施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滑坍现象,确保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范本
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的形成及治理范本滑坍是指在公路路基施工中,由于土壤失稳或其他原因,导致路基地面发生坍塌或滑动现象的一种情况。
滑坍问题在公路工程中是常见的,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理,将会对工程进展和道路使用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公路路基施工中滑坍形成的原因,并介绍一些治理范本供参考。
一、滑坍形成的原因1.土壤性质不适应滑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土壤性质不适应。
土壤的稳定性与其含水量、粒径分布、压实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果土壤的含水量超过了其最大持水量,或者土壤粒径偏大或偏小,或者土壤没有经过充分压实等,都会导致土壤失稳,从而引发滑坍。
2.水分渗透水分渗透是滑坍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高或施工方法不当,水会渗入土壤中,引起土壤的软化和失稳。
尤其是在降雨季节或雨量较大的地区,滑坍问题更为突出。
3.施工操作不规范滑坍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施工操作不规范。
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忽视了一些重要的步骤或监控措施,比如没有进行充分的土壤改良、没有按照规范进行浇筑和压实等,就容易导致路基发生滑坍。
二、滑坍治理范本1.水分调控针对滑坍问题,及时有效地进行水分调控是关键。
首先,要合理控制降雨期间的施工进度,避免在雨水来临时进行大规模施工。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排水措施,确保水分不会积聚在路基内部。
此外,还可以利用排水系统,将积聚的水分迅速引导走,保持路基的干燥状态。
2.土壤改良为了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可以采取一些土壤改良措施。
常见的改良方法包括填充石子、粉煤灰、石粉等,以增加土壤的密实度和抗滑性。
同时,可以添加化学药剂,如胶凝土增强剂、灰浆等,进行土壤固化,提高土壤的抗滑能力。
3.地质勘察和监测在公路路基施工前,应进行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和土壤性质,为后续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此外,还需要进行实时的监测,通过使用地质仪器和传感器等设备,对施工过程中的地质变化进行及时监测和预警,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路基滑坡原因分析及整治方案
摘要:路基滑坡是一种不良地质现象,现今大规模已建的道路中路基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其危害不容忽视。
本文针对道路路基滑坡的现象,分析了道路路基滑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整治方案。
关键词:路基滑坡成因分析整治方案
道路工程作为一种线性工程,对地形、地质体的依附、利用和改造格外强烈,特别是山区里的道路工程,很多山区地处不稳定地带,再加上当地雨季较多,许多山区公路路基稳定性差,易形成路基滑体,危及路面建设,从而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
滑坡和边坡的治理,已成为影响工程造价、制约路基工程稳定和安全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分析路基滑坡原因找出整治方案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1 路基滑坡的认识
滑坡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带或软弱面作整体、缓慢、间歇性滑动变形的现象。
是否发生滑坡取之于滑动力和抗滑动力的较量,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滑坡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会发生滑坡,反之,则不会发生滑坡。
2 路基滑坡原因分析
路基滑坡的产生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它包括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
外因通过内因对滑坡起着促进作用,它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和人为因素等。
所以,滑坡是内外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滑坡形成的时间、位置、规模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地质因素
地质的结构与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滑动面的形成以及滑坡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有可能发生滑坡的地质条件有:
1)山坡岩层软硬交错,且其软弱面向路基倾斜,干风化程度不同或地下水侵蚀等原因使岩层可能沿一软弱面向下滑动。
2)山坡表层为渗水的土或岩层,下层为不透水土层或岩层(形成隔水层),且岩层向路基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地下水经常活动时,就会使层土(或岩层)沿隔水层滑动造成滑坡。
3)路线穿过软硬不均的岩石断开地带,而断开带又为地下水集中活动地区时,开挖路堑容易引起滑坡。
4)当边坡上部为松散堆积层,而下面的主要岩层较陡,且又伸入路基时,则上部的松散堆积层容易发生滑坡。
2、水文条件
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都会破坏土体的稳定,助长滑坡的活动。
情况有:
1)地下水是引起滑坡的主要条件之一,地下水量增加,浸湿滑坡面,降低滑坡面的抗滑能力,从而加速滑坡的形成。
2)人为的开挖取土不当,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大量雨水渗入土体大量雨水渗入滑坡体内,使土体潮湿软化,增加土体重量,降低土的强度,从而加速滑坡的活动。
3)边坡上有灌溉渠道或水田,没有进行适当处理,渗漏严重,使土体潮湿软化增加土体自重,降低土的强度,从而导致滑坡。
4)山间溪河水位涨落,水分渗入坡体内,润湿滑坡面,或河水冲刷滑坡坡脚,减弱支撑力,引起坡体下滑。
5)现场取水文资料不全、不详细,无法提供正确的水文资料或提供错误的资料,导致设计错误或防护不到位。
3、施工原因
由于防护意识不强,施工组织不合理,监测不到位,在开挖路堑或路基填方时,因边坡过陡或因路基填压不实,使坡体沿某一滑动面产生滑坡。
也可能排水措施不力,地面水大量渗入土体内部。
边坡上部人为堆载或动载,破坏了坡体平衡状态,以致产生滑坡。
2 路基滑坡整治方案
路基滑坡治理工程要树立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坚持一次根治与分期整治相结合。
路基滑坡一般应一次彻底根治,不留后患,但对规模较大、性质复杂、变形缓慢,一时尚不致造成重大灾害的路基滑坡,也可在全面规划下,分期整治。
整治措施总结起来可用“减、排、挡、固、绕”五个字来概括。
2.1 “减”
“减”即减载反压法。
清方减载是一种常用的工程滑坡治理措施,实施容易,可用于应急工程,也可用于永久工程,特别适用于滑坡形成期,对由边坡上部自身失稳引起的滑坡或滑动面不深且滑动面具有上陡下缓形状时,对坡顶采取挖方卸载就能起到根治的作用。
对于前缘失稳的牵引式滑坡,整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滑坡前缘修建片石垛加载反压、增加抗滑部分的土重,使滑坡得到新的稳定平衡。
反压回填可有效的削弱滑坡体的下滑力,又能减小支撑工程,并可有效保证施工安全。
2.2“排”
“排”即排水,由于滑塌区的岩体受构造影响,极为破碎,岩体水理较差,遇水后强度急剧降低,软化作用明显,再加上岩体长期受地下水的作用,易形成滑带。
因此,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滑塌的形成及对滑塌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所以,治理滑坡首先着眼于对水的处理,特别是作用于滑动面的水。
排水措施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个方面。
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
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
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内夯填裂缝、修建树枝状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排除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最好是在查清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的条件下,在滑体之外进行截流并设置仰斜式排水孔。
排除地下水的工程措施有: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区外围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
此外、还有盲洞、渗管、垂直钻孔等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排除边坡浅层滞水的支撑渗沟,一般适用于土质路堑坍滑、路堤坍滑的整治。
2.3 “挡”
“挡”即支挡,根据滑体推力的大小,可以选用适当的支挡结构防滑。
2.3.1 抗滑挡墙
它施工方便,稳定滑坡收效快。
抗滑挡墙多为重力式,石砌,也有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
2.3.2 抗滑桩
它是利用桩在稳定岩土中的嵌固力支挡滑体的建筑物。
它具有对滑体扰动少,操作简便,工期短,收效快,对行车干扰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抗滑桩多为挖孔或钻孔放入钢筋骨架灌筑混凝土而成。
抗滑桩在滑动面以下的锚固深度,应
根据滑体作用在桩上的主动土压力、桩前的被动土压力、岩土性质等来确定。
2.3.3 锚杆挡墙
这是一种新型支挡结构,由锚杆、肋柱和挡板三部分组成,用于薄层块状滑坡或基岩埋深较浅、滑体横长滑面较陡的滑坡。
具结构轻盈,节约材料,适宜机械化施工,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
2.3.4 抗滑明洞
人工挖方引起的工程滑坡,破坏原来山体的平衡,滑坡前缘临空面高,下滑力大。
若滑动面的下缘处在边坡上的较高位置,可视地基情况设置坑滑明洞,洞顶回填土石支撑滑体,或滑体越过洞顶落在线路之外。
但这一措施对行车干扰大,施工困难,造价昂贵,只有在其他措施难以奏效时采用。
2.4 “固”
“固”即改善加固滑动带土石性质,用物理化学方法,加固和稳定滑坡。
方法很多,如等。
一般采用焙烧、成浆、加灰土桩、硅化、离子交换、钻孔爆破和电渗排水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2.5 “绕”
“绕”即改线绕避。
如果在上述整治措施难以奏效时,并且经济技术合理情况下,可以考虑改线绕避。
3 结语
路基滑坡是道路工程的主要病害之一,大规模的滑坡可摧毁公路、堵塞河道、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的建设和交通危害极大。
滑坡的治理措施都有其使用范围及其优缺点, 治理滑坡要因地制宜,发生滑坡后首先要查明滑坡成因及其性质,对目前滑塌体的稳定性及其发展倾向做出基本判断,然后根据情况进行有效的地质勘察,并结合现场踏勘测绘结果,确定处理方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 卢凤卿,周子征,宁丽丽公路路基滑坡及防治措施科技信息[J] 2010(5);
[2] 陈慧清浅谈高速公路滑坡治理山西建筑[J] 2009(8);
[3] 文育高,李家财滑坡治理方法及其应用西部探矿工程[J]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