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人姓氏中的学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中国人姓氏中的学问

高一(1)班李传森

一、调查目的

1、认祖寻根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

2、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

3、姓氏暗

藏遗传密码。

二、调查方法

主要是进行统计和查阅相关资料文集

四、相关资料

(一)姓氏的起源

1.姓氏创建

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

•伏羲氏

•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

建都于陈,死后亦葬于陈。淮阳自古就称“太昊之墟”,就是传说中的陈都。

•伏羲氏贡献颇多,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

“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会之初,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认识到这种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

衍。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

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2万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绝大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滥觞之地。《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

(二)姓氏的由来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

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条的姓中复姓开,其子充汉代时弟顺序二曰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数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三)姓氏的文化玄机

•【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

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

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四)当代三大姓

李姓为第一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94%。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黄帝孙)。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94%。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王为第二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65%。一般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随后便用作姓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改姓王氏,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后代,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有很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张姓为第三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7%。出自黄帝之后挥。《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因此相传张姓源于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张姓自汉代开始逐渐增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当时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如当时道教领袖张陵、张角等。

(五)今人取名原则

不选多音字。勿用生僻字。起个双名不易重。根据国家语委1989年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调查,单名重名率为67.7%,双名重名率为32.4%。回避常用名。根据国家语委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调查,57万人中,叫“建国”的有630个,叫“建军”的有610个。而叫“桂兰”的人有1084个,叫“桂英”的更多达1336个。不可使用繁体字。不要同声调,读起来平淡。声韵选择要讲究。几个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字,如果放在一起,读起来就有些费力;如果韵母也相同,就更加拗口。南尼兰,李尼丽,孙存春,读起来像不像绕口令?而要想名字响亮动听,选字的韵母很关键。名字带有含鼻音的韵母读起来响亮,"昂"、"良"、"光"、"鹏"、"东"之类含后鼻音韵母的字尤其响亮;在非鼻音韵母字中,韵腹即主要元音开口度大的,如"达"、"帅"、"瑶"、"宝",响亮程度较高。男女要有别。字型结构有变化。像“国园园”、“林杨桦”、“吕昌晶”这些名字写起来略显单调,缺乏变化的美感,还可能影响人们对签名的识别。

国人姓名勿崇洋。田中慧子、李约翰、张彼得这种容易让人误解的名字应该慎用,

中国人的名字最好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

避免谐音意不美。范婉(饭碗)、侯岩(喉炎)、胡丽晶(狐狸精)、杜子腾(肚子疼)、杨伟(阳痿)之类谐音不美以及"温泉"、"沈阳"之类容易在文中造成歧义的名字,

起名时应该避免。

(六)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结束语:好吧,大致就是这样了

谢谢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