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美国和中国的客观新闻报道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的客观新闻报道有何不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国际社会中,美国的新闻媒体一直被认为是客观、公正、真实的代表,而中国的新闻媒体则被指责为宣传口径统一、内容受限、比较传统的代表。
那美国和中国的客观新闻报道究竟有何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新闻报道的内容美国的新闻报道注重新闻价值,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尽量不能主观臆断和偏颇。
如果出现失实报道,媒体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更正或者道歉。
而且在美国,权力监督媒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
媒体是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通过调查报道的形式,揭露政府或企业的不法行为,惩治腐败现象。
相反,中国的新闻报道受到官方宣传的干扰,被政府机关统一控制。
新闻报道不允许公开讨论一些敏感的问题,可能会被证明与中国的重要利益相抵触。
因此,在中国,重点关心官方的政策言论和政策调整,而不是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
二、社会信息监控美国的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信息监控相对较严格,尤其在涉及个人隐私的议题上更是如此。
他们强调新闻道德和职业道德,比中国更加重视信息真实度,从而减少凭借主观判断编造内容的可能性。
中国的新闻媒体对社会信息进行了大规模严密的监管,这是由于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所产生的。
新闻媒体有必要坚定维护中国国家整体利益和国家安全,并在各个方面宣传中国的优势议题。
但是他们并不像美国的主流媒体一样避免旁观者的立场参与,所以就会出现偏颇。
三、对事件的政治敏感美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注重保持敏感度,尤其是在政治敏感性事件上。
例如,在国际关系和政治问题上的报道中,美国媒体经常以人权、民主和自由等标准来指导其报道,遵循公正、平衡和多元化的原则。
相反,在中国,政治因素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比较大,并且很多官方新闻推广活动都要获得官方批准。
有时候它们够得到来自官方的正式新闻线索,以此来帮助他们及时反映重大新闻事件。
然而,这种控制也导致中国新闻媒体的思想和立场多次出现过失误,例如反映国际关系时的官方反应和立场有误。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
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学院名称: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新闻学学生姓名:刘晶任课教师:杨棪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论文题目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总分评阅教师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论文结构(40分)论文创新性(20分)论证(20分)语言(10分)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
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
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
中西电视新闻差异化浅析
对 比
电视 新闻是 以现代 电子技术 为传播 南 战争 ,真实的现场 画面影响着美 国人 道 和 系列 报道 的逐 步发 展 更 是使 电视 手段 ,以声音 画面为传播符号 ,对 新近 的政治 观点和舆论倾 向。水门事件 的报 新 闻发 挥 了新 、快 、短 、活 、真 的 特
和正 在发生 、发现的新闻事实 的报 道 。
电视 节 目仍 以体 育转播 、肥皂 剧 、旅游 1 5 年5 日开 始播 出电视新 闻节 目。 9 8 月1
《 图片报道 》是 电视新 闻的最 初形态 。
展则 由于技术原 因裹足不前 。2 世 纪6 16 年开始有 了每晚 固定播 出的电视新 0 0 90  ̄ 7 年代美 国的电视事业继续 发展 。三 闻栏 目。我 国电视新 闻经历 了初创期 、 10
领 先 地 位 。 电视 新 闻 在 这 段 时 间 发 展 到
《 观察 与思考 》 ,在 电视新 闻中首次采 性 ,重 视树立表率和典 范作 用 ,重视整
了一个成 熟期 。电视新 闻发挥其独 有的 用新 闻节 目主持人 。从 8 年代 中央 电视 体性和群体性 。 0
韵瑚知江 9 1 年第1期 3 0 1 0 7
【 关键词 】新闻理念 ;立意 ;新闻价值观 ;文化根源
一
、
NG 中 西 电 视 新 闻 的 历 史 及 发 展 现场报道 的特长 ,在一 系列重大 电视新 台开始率先使用 E 摄录新 闻,提 高了 0 闻现场 ,两 党政治大会 ,民权运动 ,越 时效 ,丰富 了表 现手段 。8 年代现场 报
趋势 。 1 美 国 电视 新 闻发 展 简 史和 趋 势 .
成 为新 时期 电视发展 的趋势 。在计 算机 系统权威 的信息服务 。未来 ,借鉴发达
中外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
20XX/01/01
汇报人:
中外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
目录
CONTENTS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方法
中外媒体报道的特点
中外媒体报道的差异比较
中外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分析
中外媒体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
章节副标题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媒体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媒体在传播信息、塑造公众舆论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媒体在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媒体在报道国际事件、传播国际新闻方面存在差异和偏见
研究意义
比较中外媒体报道,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特点和差异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促进新闻传播的国际化
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注重政治导向:报道内容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强调政治正确
强调正面报道:倾向于报道正面、积极的新闻事件,较少报道负面新闻
注重社会稳定:报道内容往往强调社会稳定,避免引发社会动荡
强调集体主义:报道内容往往强调集体主义,较少强调个人主义
外国媒体报道的特点
注重客观性: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重大事件报道等
数据来源
国内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
国外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等
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知乎等
学术期刊:新闻传播学、国际新闻研究等
政府报告:国家统计局、外交部等
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
章节副标题
中外媒体报道的特点
中国媒体报道的特点
中西媒体的新闻报道差异分析——以法国“黄背心”运动为例
6一、选题缘由(一)媒体选择中国新闻网:是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亚洲最早上网的中文媒体,其报道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政治色彩。
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其致力于对世界突发性新闻的现场一线报道,目前全球超过210个国家及地区均转播CNN的新闻。
(二)文本选择法国“黄背心”运动开始于2018年11月17日,按照新闻报道时间的四个阶段,“黄背心”运动的相关媒体报道已经表现出第三时间新闻报道的特征。
本文选取了中国新闻网和CNN在12月9日同一天发表的两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比较,探究这两篇新闻报道体现的中西方媒体在报道理念、报道角度、报道文本等方面的异同。
二、报道理念中国对负面消息的报道,将负面消息“积极化”,报道不在于强调事件的毁坏性,而是着眼于宏观角度,说明政府对该事件的应对手段、处置情况,偏重理性和伦理性。
西方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具有“悲剧色彩”“恐怖色彩”,从微观角度出发,以“个人”在事件中的遭遇,渲染负面、悲剧的细节,[1]看待这个事件本身及整个事件对社会的危害性,重点表现事件或人物的冲突性与反常性。
三、报道角度(一)相同点中国和美国都是此事件的第三方,都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分析整个事件的进展。
(二)不同点中国媒体在报道中呈现出两大特征:一类是转发、引用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内容,如中方媒体报道中大量出现的“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据路透社报道;据《金融时报》……”在这类报道中,中国媒体做的大多是整合工作。
另一类是中国媒体关于此事件的原创新闻,特点是延用了中国媒体对负面新闻的传统报道角度——集体主义思想,着重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报道危机发生后政府的应对手段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总的影响。
本文选取第二类中国媒体的原创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以中国新闻网为例),在报道中,中国媒体从法国政府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事件的进展,并将政府行为作为报道主体,传达政府在“黄背心”运动中的应对举措。
如在新闻文本中,多次提到的法国(6次)、当局(4次)、政府(3次),而“黄背心”(抗议者)、运动代表仅出现1次。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赵强南宁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530001 )摘要:西方新闻报道像写故事一样,给读者客观、悬念、刺激感,而我们中国新闻报道像写报告一样,讲究准确、直观、详细。
那么是什么造成中西在新闻报道叙事上的差异,在市场经济越发完善的中国,我国的新闻报道叙事的手法会不会再将来和西方新闻报道手法趋同,或者说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新的报道叙事方式和技巧,本文试图揭示西方发达国家私营媒介新闻报道叙事手法产生的原因,希望对中国学者产生启迪。
关键词中西、新闻报道、差异、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中国的发展开始影响世界。
正如泰国《东亚日报》所言:“中国正真站起来了,成为世界大国。
”10月3日,同为金砖四国的发展中国家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2016年奥运会主办权。
而巴西人在申奥陈述中特别提到北京奥运会成功鼓舞了他们。
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吸引了世界关注。
另外,南宁是除北京以外,唯一设有大使馆区的城市,也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开通国际列车的城市。
这些新闻事件,都被中国和西方国家广泛报道。
但是同一事件,西方媒体报道叙事和中国媒体产生差异,导致西方受众的误读,而不是真实的新闻事件,这种差异不可小视。
什么是新闻报道文本的叙事?“文本(text)的原意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1。
同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新闻报道文本:是一种新闻的印刷形式或者说是书写形式的总称。
即我们看到的报纸的新闻手稿、及广播电视新闻的文案等等文字性新闻作品。
“新闻文本属于叙事文本,叙事是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
1.新闻报道叙事差异的历史原因(1)记者本身的素质。
特别是记者和政府关系的差异。
这个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的很明显。
西方发达国家新闻记者和政府关系密切,但又保持中中立色彩。
记者和政府中的许多官员是朋友关系,记者可以很方便的从政府那里获得想要的信息。
中国新闻记者和政府是上下级服从关系,记者必须服从于政府的安排,听命于政府官员的指导和要求。
【推荐下载】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张萍201X-2-1 16:52:30 来源:201X年01月30日16:40 今传媒摘要:我们曾经在教科书上都学过,什么叫新闻报道。
新闻从业人员相信对新闻报道的定义已经烂熟于心。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俗地讲就是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闻报道,必定会呈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
本文拟从新闻报道的主客观性及传播者角色定位、新闻主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结论: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将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以及新闻报道实践上的创新。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倾向性广播电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狭义上的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和导线,只用声音传播内容的工具。
而广义上的广播则包括人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
如今,我们说到的广播电视的含义范围更加广泛。
一、中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基本差异及原因纵观历史,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轨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新闻写作报道方面也必然呈现各自不同的特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在西方多数国家,绝大部分广播电视都是极端党派性的,表现为报道上的“攻讦、诋毁、肆无忌惮”[1],比如在去年美国大选之年,奥巴马和罗姆尼所在的两党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总统宝座,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互泼脏水”、“互揭隐私”,对对方的家庭婚姻、财政收入等进行了娱乐圈狗仔式的跟踪和调查,以期用此来扳倒对方,这种令人不耻的行为表现得相当肆无忌惮。
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早期新闻传播异同及其原因
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早期新闻传播异同及其原因——杨瑢新闻学1502班201530402128【摘要】人类诞生以来,信息传播一直都是十分有利的生存工具。
从简单的口耳相传,到书信,到电话,到报纸,再到今天的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传播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
中西方对新闻自由观念认识的不同源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源于不同国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源于中西方杰出新闻研究者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文化精神核心特质的差异。
【关键词】:新闻传播中国西方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把这些思想融合起来,促成了我们把道德观念与人格价值置于生命之上的观念,这是一种利他的社会观念,即道德礼义至上,强调的是社会的群众意识与社会意识,认为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群众,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以商业气息为主,西方人多信仰耶稣基督,古希腊指着学派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就体现了他们注重的是,“人”这个个体的文化传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分离性与独立性。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所倡导的就是,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人的权力是与生俱来的,享受权利是理所应当的。
这就和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文化理念正好相反。
通过对各自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其对各自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得知我国与西方新闻传播大不相同。
在唐代人的著作和有关史籍中,已经出现“新闻”,“编辑”等名词,至于“报”“状”等名词则出现的次数更多。
唐代是中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当时有朝廷发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
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而“状”则有实物可考。
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的《邸报》条中说明了“邸报字见于史书,盖始于此时”。
宋代的邸报内容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战报等。
当时还出现了一种“小报”,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美国和中国的媒体呈现方式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的媒体呈现方式有何不同?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媒体已成为全球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
虽然美国和中国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但两国的媒体呈现方式却存在大量的差异和差异化。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美国和中国的媒体呈现方式的不同之处。
一、新闻内容美国的媒体注重传递事实和真相,强调新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美国媒体也喜欢将新闻制作成故事的形式,注重新闻的娱乐性。
此外,美国的媒体还倾向于报道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历史背景,而不只是关注事件的发生本身。
中国的媒体大多受到国家政策控制,新闻内容往往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和观点。
中国的媒体报道重点往往放在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上,而对于国际新闻的涉及相对较少。
此外,中国媒体往往使用正式语言和措辞,喜欢使用官方文风,注重党和国家的先进性和正确性。
二、自由度与监管美国传媒自由度很高,在美国宪法中规定了言论自由的权利,新闻媒体能够相对独立地报道新闻和观点。
同时,美国的媒体还受到一些自我监管组织的监管,如美国广播协会和美国新闻出版协会。
这些组织对媒体的道德要求和报道准确性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标准。
相比之下,中国的传媒环境受到了比较严格的政府监管,媒体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往往需要经过审查和审批。
在国内,媒体所能够报道的领域和内容都受到了政治和社会因素的限制。
同时,在中国,媒体自我监督组织存在但不太普及,大多数组织都属于官方机构。
三、语言和表现手法美国的媒体使用大众化的语言,通俗易懂,注重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新闻内容。
同时,美国媒体还注重创意和原创性,在报道风格上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美国的媒体也比较重视多媒体表现形式,如音频和视频等。
相比之下,中国的媒体语言往往较为正式,使用官方语言表述新闻事件。
在报道方式上,中国的媒体常常使用较为理性和客观的表述方式,注重正式性和准确度。
中国的媒体使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相对较少,尽管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网络视频和音频媒体。
结论美国和中国的媒体呈现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新闻内容、自由度与监管、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是由文化、历史、政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体现在了新闻报道中。
在中西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第一,中西方新闻报道的观众面向不同。
中西方的观众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新闻报道中,这种差异显得尤为明显。
中文媒体的观众往往需要的是一份更加详尽、丰富而又深刻的报道,而西方媒体更加强调新闻的迅速和简洁,即所谓的“10秒钟新闻”。
因此,西方媒体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传达出去,而中文媒体往往更加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分析。
例如,中西方报道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立场和方式就存在较大差异。
西方媒体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尤其是一些英语国家的主流媒体,他们的报道往往更加简洁,突出“警方与示威者冲突”的重点,同时同时也会提到其中涉及“自由民主”的部分内容。
而在中文媒体中,除了简洁明了的新闻概述之外,还经常出现了对香港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的介绍和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中文媒体的受众需要对事件和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中西方新闻报道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
中西方新闻媒体基于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对新闻事件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西方媒体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而中文媒体中很多则强调家庭、亲情、忠诚、礼仪等传统价值。
因此,中西方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常常存在着不一致的价值判断,表现在情感上的关注点、词汇用语等方面。
例如,关于新冠病毒的报道,中文媒体中常常强调了国家的一些努力和计划,强调中国政府做出的特殊贡献,对抗病毒和保护人民的作用。
而在西方社交媒体中,则经常发表有关世卫组织态度的文章,发表有关新冠病毒治疗的文章。
这些文章往往强调西方的科技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强调政府的开放和直接的应对措施。
这种评判标准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更表现为两方的政治、经济上的代价。
跨文化传播中的新闻叙事方式比较
跨文化传播中的新闻叙事方式比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传播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新闻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传播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叙事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思维方式。
一、中西方新闻叙事方式的差异中国的新闻叙事方式往往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报道事件时,通常会先提供一个宏观的背景介绍,将事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环境中进行考量。
这种叙事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在报道一场自然灾害时,中国的新闻可能会先介绍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上的灾害情况,以及政府的长期防灾减灾政策,然后再详细报道本次灾害的具体情况和救援工作。
相比之下,西方的新闻叙事方式更倾向于个体性和具体性。
他们更注重从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入手,通过讲述个人的经历和故事来吸引读者。
在报道同样的自然灾害时,西方新闻可能会聚焦于某个受灾家庭的遭遇,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灾害的影响和救援的紧迫性。
此外,中国新闻在叙事时常常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注重传递正能量和积极的信息。
而西方新闻则更强调新闻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政府和社会问题的监督和批评较为常见。
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语言是新闻叙事的重要工具,不同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习惯也影响着新闻叙事方式。
中文新闻语言相对较为含蓄和委婉,常常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观点。
在描述事件时,更注重语言的优美和韵律,用词较为丰富和华丽。
例如,“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这样的表述,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英文新闻语言则更加直接和简洁,注重事实的陈述和逻辑的清晰。
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数据和实例来支持观点,语言表达较为客观和理性。
这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和理性思考的不同侧重点。
三、视觉呈现的差异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的视觉呈现方式也成为了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报道风格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对中外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传播方式。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媒体形式和传播平台方面。
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仍然是主要的传播形式,大多数人通过电视机观看新闻节目,媒体公司主要依靠电视台频道播出节目。
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新闻信息。
因此,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倾向于将节目内容进行互动和多媒体呈现,以适应观众多样化的媒体习惯。
其次是节目内容。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差异主要表现在报道对象、观点倾向和报道深度上。
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通常会报道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以及领导人的活动和讲话。
相比之下,在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普通公民的声音、社会事件和人文故事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此外,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国情,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对国家和政府的正面宣传和政策宣讲居多,报道观点倾向较为单一。
而在西方国家,新闻报道通常更加中立客观,多角度呈现问题,追求平衡报道。
当然,这些差异也受到国际新闻价值观的影响,每个国家的新闻价值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最后是报道风格。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风格差异主要表现在表演性和亲近感上。
中国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会采用一些娱乐性的元素,比如明星主持人、轻松幽默的台词、特效图像等,以增加观众的观看欲望。
而在西方国家,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注重报道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主持人更加稳重和客观,不会过多强调个人情感。
此外,在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时,中国电视新闻节目通常会采用集中报道、长时间连续播出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新闻节目更加注重即时报道,力求第一时间传递信息。
综上所述,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报道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美新闻传播之比较研究
中美新闻传播之比较研究新闻传播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中美两个大国在新闻传播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对中美新闻传播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政府监管与独立性中美两个国家在新闻传播中的政府角色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新闻传播受到严格的政府监管,所有新闻媒体都必须遵守国家的宣传导向和政策要求。
而在美国,新闻传播享有较高程度的独立性,媒体拥有广泛的言论自由和报道自由。
二、媒体所有权与市场竞争在所有权方面,中国的媒体多数由国家所有或直接控制,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
而美国的媒体多由私人拥有和运营,存在着广泛的市场竞争。
三、新闻报道与思想导向中美两国的新闻报道在思想导向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媒体通常以正面宣传为主,突出国家的成就和正面形象。
而在美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平衡和批评精神,媒体角色更加突出。
四、媒体技术发展与网络传播中美两国在媒体技术发展和网络传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在互联网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微信、支付宝等的普及率极高。
而美国在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如谷歌、脸书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五、民众参与与信息获取中美两国的民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向民众传递信息;而在美国,民众通过广播、社交媒体等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参与度更高。
六、国际传播与形象塑造中美两国在国际传播和形象塑造方面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中国通过国家层面的宣传和文化输出来推广中国形象,如“一带一路”和国际奥运会。
而美国通过媒体报道和全球媒体公司的影响力来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在新闻传播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独特的特点。
政府角色、媒体所有权、新闻报道、媒体技术发展、民众参与和国际传播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体制和模式。
通过对中美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之间的差异和互学互鉴的机会,促进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
例谈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
例谈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摘要: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为例,探讨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找出西方媒体为何妖魔化中国的原因,得出中国媒体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妖魔化中国;中西新闻传播;差异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88-01一、从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中寻找“妖魔化中国”的原因西方“妖魔化中国”由来已久,这其中有诸如意识形态差异,历史遗留问题,东西方对话交流薄弱等复杂因素。
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寻找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原因,具体来说,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加以比较,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闻传媒社会控制的差异。
不分中西,无论古今,国家、政党、各种压力集团,都对新闻传媒及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着强制的管理和有效的引导。
比较起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社会调控,表面上是通过专门的新闻法、出版法、广播电视法、新闻记者法以及关于新闻的其他立法与判例对传媒的调控,实质上仍然是由代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府在进行控制。
容易欺骗公众的是,美国针对新闻的控制主要是软性控制,没有实施新闻检查的权利。
然而,政府能够运用多种手段对新闻传播的若干环节施以影响,以调节和控制新闻的质量、数量、流向和导向。
利益集团也常常通过对政府直接进行影响,来调控新闻媒介,而且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新闻媒介容易受到广告商的掣肘。
因此,美国的新闻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
这是任何表面现象掩盖不了的。
(二)新闻传播动力机制的差异。
中国新闻传播主要以政治为本位,而西方新闻传播主要以经济为本位。
“政治本位”,即新闻传播主要以为政治服务为目的,媒体承担的压力主要来自政府,评价一个媒体的质量好坏是以政治价值为标准;“经济本位”,即新闻传播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价值,媒体的压力主要来自市场竞争,评价一个媒体质量好坏的标准是经济营利的多少。
西方媒体的“经济本位”决定了他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必然追求高收视率。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而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往往受到各自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框架和视角。
本文将对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点。
一、报道方式在报道方式上,中外新闻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新闻报道往往以正面报道为主,强调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和成就,对负面信息进行控制和过滤。
而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对政府和权力进行监督,报道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新闻价值观念,强调新闻真实性和独立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的影响。
二、内容呈现在内容呈现方面,中外新闻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报道内容往往偏向正面,对一些敏感话题进行避讳。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开放和包容,对各种观点和声音都给予平等对待,报道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事实真相的还原,追求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
三、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上,中外新闻报道也有所不同。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强调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内容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导向。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报道更加注重人权和民主价值。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强调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强调新闻的独立性和社会监督功能。
不同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新闻报道之间的交流与对比将更加频繁,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新闻报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
四、结论与启示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在风格、内容及受众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国际新 闻报道以官方发布为主,强调权威性和公信力;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则更加多元 化和市场化,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内容上,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以政治、经济 为主,国家形象和利益的维护;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全球热 点问题和普世价值。受众方面,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主要面向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 华侨;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则面向全球受众。
三、受众特点
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主要是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对中国感兴 趣的外国人士。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面临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中国媒体正在努力提高国际化程度,增加外语 报道和本土化内容。
美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则面向全球。美国媒体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和传 播效果,其报道往往能够影响全球舆论。为了吸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美国 媒体在报道中注重本土化策略的实施,当地文化和事件,以增强与受众的关联性 和共鸣。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 究
01 一、报道风格
目录
02 二、报道内容
03 三、受众特点
04 四、结论与启示
05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新闻报道在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其国际 新闻报道风格和特点各异,对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 次演示旨在探讨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的异同,以期为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国际 传播提供参考。
3、报道时效性有待提高。在某些国际突发事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往 往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导致错失报道先机。
二、面临的挑战
1、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国际新闻报道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全球政治、经 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国际新闻报道的难度和压力也在逐步加大。如何在纷繁复杂 的国际形势下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临的一大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学院名称: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新闻学学生姓名:刘晶任课教师:杨棪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论文题目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总分评阅教师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论文结构(40分)论文创新性(20分)论证(20分)语言(10分)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
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
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对彼此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
圣诞节属于西方传统节日,如今在中国已经备受重视,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备受欢迎。
然而中国人怎样过西方的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也无疑会让西方人感兴趣。
因此中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这一事件的报道也颇具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2013年12月25日,即圣诞节当天,我国媒体新华网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做了报道,题目为《中国人过圣诞节吃喝玩乐花样百出(高清组图)》,美国媒体《洛杉矶时报》也于2013年12月2日刊登了一篇题为<In China,nothing says Merry Christmas like...an apple?>的新闻报道,同样是针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
新华网是党中央直接部署,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
新华网创办于1997年(丁丑年)11月7日,前身是新华通讯社网站,2000年3月正式更名为新华网。
为中国最重要的官方网站之一,由北京总网和分布于中国各地的30多个地方频道及新华社的十多家子网站联合组成,属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中文新闻网站之一。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是美国一份著名报纸,美国西部最大的对开日报,1881年12月4日在洛杉矶创刊。
该报平日出100多版,星期日常在200版以上,发行量经常保持在100至150万份,成为美国仅有的几家销路在百万份以上的大报之一。
本文以新华网和《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从报道形式、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这两家媒体在该新闻报道中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报道类型的分析与比较首先从《中国人过圣诞节吃喝玩乐花样百出(高清组图)》这一标题来看,新华网的这篇报道无疑是新时期图文结合报道类型,正所谓图文并茂,比翼双飞,文字稿是传递新闻信息的第一载体,图片则是最具强势的视觉图像,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更以其形象感染力吸引住受众的目光。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一直把新闻照片、插画、漫画、图表等看成文字稿的辅助手段。
其次,开头的“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表明该篇报道属于一则消息。
《洛杉矶时报》当日刊登的<In China,nothing says Merry Christmas like...an apple?>则不属于消息的范畴,而是更加贴近于社会新闻报道。
该篇报道主要着眼于中国人和西方人过圣诞节的不同之处,即中国人喜欢在平安夜送苹果这一独特的方式,对具体人物进行了采访。
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观念中对新闻趣味性的理解存在差异。
新华网以消息的形式泛泛描述中国人为庆祝圣诞节举行的热闹有趣的活动为趣味性来报道,而西方媒体则具体到中国人过圣诞节不同于西方人的新颖、独特的方式为趣味性。
二、报道篇幅的分析与比较新华网的《中国人过圣诞节吃喝玩乐花样百出(高清组图)》这篇报道一共24段,每一段都描述了中国内地一个城市过圣诞节的活动,加上24张高清图片,由此可算作篇幅较大的综合消息。
《洛杉矶时报》的报道相对来说篇幅较短,可谓短小精悍,报道内容却要比新华社的赋有明显的具体性和针对性。
由此可见,中国媒体在编排特色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西方媒体编排特色鲜明而具体,千方百计地突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中国媒体相对来所比较中规中矩,用以大篇幅传统的陈述方式来烘托一个正面主题。
三、报道内容的分析与比较在新华网的《中国人过圣诞节吃喝玩乐花样百出(高清组图)》这篇报道中,以“在西安市钟楼广场,一尊兵马俑头戴圣诞帽“变身”为圣诞老人……在山西太原街头,一个巨型梦露版的圣诞老人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长沙街头一棵‘40小时不打烊’的圣诞树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等作为文中每一段的开头,并在每一段后面附一张高清的新闻图片,以简短的文字叙述和数张高清图片结合起来进行报道,分别展示了中国各大城市过圣诞节的浓烈气氛和当地的人们为圣诞节举办的别出心裁的活动,主要用在当地所拍摄高清图片来吸引受众的关注,选用综合消息的报道类型,报道对象比较广泛,而非针对某一个具体活动或者具体采访到某一个人,来体现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
报道开头并没有对中国圣诞节气氛进行描述,而是写到:“BEIJING--Christmas may not be an official day off in China--banks,offices and schools are open as normal.But with the holiday becoming a bigger and bigger event here……”强调虽然圣诞节在中国不属于法定节假日,但是随着这个节日在中国的盛行,它也成为越来越大的盛宴。
报道中采访了具体的人物。
突出中国人过圣诞节特殊之处是送“平安果”。
“Those with more modest Christmas gift-giving budgets could opt fora distinctively Chinese way to mark the holiday--giving‘peace apples’on Christmas Eve.”之后又把着重点放在一些像西方人一样过圣诞节去基督教堂祷告,写到中国人对基督教的了解。
和新华网的报道相比较而言,该报道比较具体,有针对性,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人物语言的描述、人物行为的描写等多个细节来表现主题,圣诞节其实做一些简单的事,在中国的圣诞节,什么都不如送一个苹果,只要快乐就好。
因此可以看出在对消息来源的处理方面,中西方也是有所差异的。
美国学者杰克·海顿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写道:记者要依靠提供消息的人。
¹从《洛杉矶时报》的这篇报道也体现了这一点,报道中提及了数位采访对象,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得知中国人是怎样过圣诞节的。
而新华网的消息没有具体到某一个采访对象,只是对当时的场面和情景进行描述,则也体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要贴近消息来源,熟悉消息来源。
四、报道视角的分析与比较报道视角即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
²从报道视角来看,新华网的报道的着眼点在于中国人过圣诞节的花样,侧重于展示中国各大城市的广场、商场等地为圣诞节所做的装饰,从“12月15日,一个巨型‘圣诞老人’亮相济南街头,吸引路人围观拍照。
12月22日,一封长达800米的圣诞信在广州长隆欢乐世界亮相。
12月12日,重庆商圈内摆巨型圣诞树吸引市民参观。
”等每个段落开头以及每段之后都配上新闻图片,就可以很明显体现出来。
《洛杉矶时报》只配了一张新闻图片,图片说明为“圣诞节的苹果,封装在特殊的盒子,在北京的街道上约1.50美元出售。
”从仅有的这张新闻图片就可以看出,该篇报道的着眼点在于中国人过圣诞节送苹果这个比较独特的方式上面。
报道中写到“I just like the sculpture,the way it looks.I know Christmas is about the birth of Jesus,but I’m not so sure about Santa and the trees and all that,where thatcame from,”Tsao said.“This is a holiday for spending with friends,sending gifts like apples.”以及写到一个19岁的大学生,在圣诞节早晨去教堂的事。
这些都可以看出其侧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过西方传统节日的独特方式,二是中国人对西方传统节日的了解,这部分人也用西方人的方式过圣诞节。
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的新闻受众观存在差异。
满足读者需要,视读者为上帝,是大众化报纸阶段西方报人、新闻学者的主要办报理念和办报手段。
但是,中国的新闻媒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以传者为中心的,当新闻媒介真正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以后,新闻媒介的从业人员才懂得,受众是新闻媒介的“衣食父母”,是新闻媒介真正的“上帝”。
³当然,中西方媒体面向的受众也是不同的。
圣诞节作为西方传统节日,《洛杉矶时报》着眼于中国人用送苹果的方式过圣诞节,因为他们的受众即西方人会对中国人过圣诞节不同于他们的方式所感兴趣。
新华网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官方网站之一,主要面向的受众是中国人,它将侧重点放在中国内地各大城市对圣诞气氛的渲染上面,无疑会吸引中国受众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