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清朝历史论文

合集下载

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清史论文)

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清史论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清史》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包含着人类的全部的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经验和教训。

为了社会和个人更好的向前发展,所以了解历史、熟悉历史、学习历史一直是被热切倡导人们的行动主题之一。

诚然,我们知道历史不能复制,但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有着它存在的必要意义。

以史为鉴,意思就是拿历史作为借鉴就可以知道国运的兴衰。

“以史为鉴”,通常都是从正面积极的告诫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小到平时的日常琐事,人际关系等等。

创造“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所以才有了“世界几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的现状,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关系。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经验中不断开拓前进。

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难。

我们这一辈也在不断追随前人的脚步,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结合了现代元素,使中华文明得以发扬光大。

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

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的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历代王朝一样,它也经历了胜负兴衰。

通过短短的33集的视频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史书的阅读,我也大致了解了清朝的由盛及衰的全部过程。

从努尔哈赤建立了清朝以来,到清朝鼎盛时期的“康雍乾”盛世,再到最后鸦片战争清朝开始逐步走向灭亡,期间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

清代的盛世出现在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属于清朝的前期。

清代论文

清代论文

清朝初期的满汉矛盾引言自古以来,王朝交替,向来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明末清初这段年间尤为如此。

很大一部份原因便在于:清朝,是一个由满人当家做主的朝代。

属于游牧民族的满人,碰上了拥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含蕴的汉族这个民族,矛盾,在所难免。

内容1.“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暴虐1645年,多尔衮下令所有汉人都必须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多数老百姓对清政府这一强制性的要求极其不满­。

在当时,大多数汉人还是将满人当成“夷狄”,也就是现今俗话说的“土人”来看待——这帮土人武装侵略我们,赶跑了我们的政府,现在竟想用他们的粗俗文化来强加在我们身上了?对以家族宗法儒学为源的中国人而言,强使原来的汉族放弃原有的服饰而仿效自己,是一种从文化上发出的侮辱!因此所有汉人在此刻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都不能接受自己在形象上变成野蛮的“夷狄”。

多尔衮剃发令下后,各地义民纷纷起义,开始了抵抗运动。

清政府则派出了军队发动了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等的血腥镇压,整个中国大地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2.修纂《明史》的暗斗顺治二年修《明史》可说是清初的政治大事。

对满清统治者而言,既然已经定都北京,朱明王朝便走入了历史。

他们希望借着修纂《明史》,向汉人发出“大明朝已经被满清灭掉了,趁早低头接受这个事实吧!”的胜利宣言,在气势上先声夺人,顺便削减反清势力。

于是,《明史》修纂就这样被匆匆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由于《明史》修纂涉及明清两朝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因此就有了许多的“忌讳”,这项任务对修《明史》的汉人学者也就特别的敏感和危险。

而清当局为了防止汉人学者们在修《明史》时把“不利于朝廷”的东西写进去,也做出了“主事者按规定严格分组分年编纂史稿,不过问自己年限之外的史事”的严格规定。

还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便是“抗清将士不愿投降而死”究竟属于“殉节”还是“殉难”。

为此,史官汤斌上《陈史法以襄大典疏》,勇敢地提出“国可废而史不可灭”的观点,要求宽宥顺治元、二年间抗清人臣。

历史论文——陈镐科

历史论文——陈镐科

清初的国家机构还带有关外满族人简明廉洁的传统,军政机构精干、高效。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即后来的军机处,就比明朝的内阁六部精简有效的多,清初宫廷人员只有明朝的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花费只及明朝的八分之一,宫苑规模只有明朝的十分之三。统治机构的精干使政府开支大大减少,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赋税,人民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做为清初统治者,也深知打天下的艰难,因此他们能兢兢业业,清正廉洁,励精图治。
二、清朝衰落的原因:骄奢天宝年间的迅速衰落一样,清王朝从康乾盛世一下子跌到嘉道中落。应了中国几千年的一句老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维持到乾隆朝的文治武功和经济繁荣,是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结果,乾隆基本上是坐享其成。而恰在这时,朝廷上下,从皇帝到各级官吏,好大喜功,统治者放松了吏治,丢弃了先前廉政简政的好传统,奢靡贪污之风日益盛行。应该说,清王朝的急剧衰落,除了乾隆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致使国力急剧下降这一原因外,一个更基本、更有决定意义的原因则是整个官僚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在封闭的环境下自大的环境下的奢靡骄怠和贪污腐化。朝野上下,在富裕和鼎盛之后,昧于时世,看不到世界大局的变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贪图眼前的奢侈享受,追求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贪奢淫靡和腐败之风遍及官场内外,使貌似强盛的清王朝潜伏着社会变乱和衰落覆亡的巨大危机。
康熙晚年,奢侈腐败之风就已开始兴起,后来经过雍正时期的厉行节约和严刑峻法等措施而有所控制。到乾隆时,奢靡腐败之风又重新抬头并愈演愈烈。乾隆六巡江南,游山玩水,沿途接驾送驾、进贡送钱送物、大兴土木,豪华与排场空前。乾隆带头,大小官吏纷纷仿效,贪赃枉法,腐化堕落,吏治日废,歪风邪气盛行;而奉公守法、勤俭节约、清正廉明的正气反而日益孤立。自皇帝而下,无论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大地主、大商人,无不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尤其是满族亲贵,沾染奢侈淫靡的风气最重。满人阿克当阿任淮关监督十余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不计其数,豪富无敌,人称“阿财神”。许多大小官吏上任时两手空空,离任时则车拉船载,浩浩荡荡。

清史稿清朝帝国的兴衰

清史稿清朝帝国的兴衰

清史稿清朝帝国的兴衰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兴衰史是历史的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从建立初期的盛世繁荣,到后来的政治腐败、经济退步,再到最终的灭亡,清朝帝国的兴衰历程备受争议和关注。

一、建立及初期繁荣清朝于1644年由满洲族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当时称为后金。

其后,努尔哈赤的儿子、顺治帝以及康熙帝相继登基,实现了中国统一,并将国号更名为清。

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治理,尤其是康乾盛世,使得清朝帝国繁荣昌盛。

在政治上,康雍乾时期,清朝在内外政策上积极稳定,实施了以“皇帝发号施令,臣民服从”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一套相对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确保了王朝统治的稳定。

在经济上,清朝实行了顺治、康熙、乾隆三朝的统一盐法、茶叶贸易、边关管理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兴修京杭大运河和扬州煤矿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国内贸易和煤炭工业的发展。

二、政治腐败与维新启蒙然而,随着康乾盛世的逐渐衰落,清朝帝国的政治腐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康乾时期享受盛世的华丽幕后,无可否认地出现了压榨民众、贪污腐败、阉党专权等弊端。

这些问题严重地削弱了清朝政治的合法性和民生的幸福感。

同时,外国列强的入侵与侵略使得清朝的国家主权受到威胁。

鸦片战争后,清朝由于军队装备不良、战略失误等问题,导致多次战败,并最终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此后,清朝接连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这些外来压力和内部腐败催生了一系列的维新启蒙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等尝试,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开启了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变革。

维新派的出现,推动了以自强、求富、肃清贪污、修正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变革运动。

然而,维新运动在保守势力的压制下未能取得持久的进展。

三、经济滞后与社会动荡清朝晚期,经济滞后和社会问题成为其帝国的一大困扰。

由于封建经济的阻碍和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清朝的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清朝衰落作文

清朝衰落作文

清朝衰落作文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它曾经十分的辉煌过。

一统中原,战无不胜,但是同时也有着非常落魄的时候,丧权辱国、落后挨打,短短两百多年的时间清王朝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有专家总结了一句话“成也八旗,败也八旗”。

这个八旗是清王朝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军事制度,那么这种制度是怎样短时间帮清王朝统一中原的,清王朝又是怎样毁在八旗手上的呢?提到清朝的八旗制度,不得不提到这支军队的创始人后金的开国皇帝、清王朝的奠基者-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

努尔哈赤的童年可以说是很悲惨,他的亲娘去世的早后妈又很刻薄,刚刚成年就被赶出家门自力更生艰难度日,到了二十来岁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也都被明军杀掉了。

至亲都没了,但是他有一个很厉害的干爹,他这个干爹可以说是他发展的源头,他就是明朝大将李成梁,李成梁纵横北方边塞四十多年,力压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拓疆千里,战功赫赫。

当时有一句话“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能与戚继光并列的可想而知他的军事实力有多强。

也就是有这么厉害的干爹罩着,努尔哈赤也就混得一官半职,成为了建州指挥使,虽然只是一个地方官,但是朝廷给他的权力可不小,可以高度自治,他自己管理他的手下和部落人员,虽然有干爹罩着和权力在手,但他没忘记复仇,终于他等到一个机会,那就是明朝著名的抗倭援朝战争,利用这个机会,努尔哈赤把力量发展起来了,就这样他就建立一个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

这种高度一体化的制度形成之后,它勇猛高效的优势很快在跟明军的作战当中体现出来了,军事上的胜利使得努尔哈赤的名声是越传越广,不少的部落都来投奔他,到了1615年他的队伍已近5、6万人,这个时候八旗制度得到了元普。

出丁努尔哈赤在发展势力过程当中,采取了非常开明包容的策略,无论你是什么民族的,他都接纳,而且给你同等的地位,慢慢的就形成了三大族群,有了三大族群八旗的组成就变成了满八旗-善骑射、汉八旗-火炮、技术型、蒙八旗-蒙古骑兵。

高中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汇总:论康乾盛世等5篇文集

高中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汇总:论康乾盛世等5篇文集

高中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汇总5篇篇一:论康乾盛世用比较历史学的眼光看历史是一种正确的看历史的方法。

清朝在历史上总共存在了268年,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占了134年,时间很长,成绩也很突出。

尤其是康熙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非常有才华,非常有学问,非常有魄力的君主,也是我最为钦仰的政治家之一。

雍正也是个很杰出的皇帝,医生致力于国事,生生的累死了。

乾隆也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把他爷爷和父亲的事业推向了鼎盛,尽管我是很烦这个人的。

一般来说,在封建皇朝,皇帝的优劣极大的决定着国家的兴衰。

毫无疑问,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是自秦以来很为少有的杰出的君主,所以在他们的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准确的说法是康雍乾盛世),但是现在有的人却极力的否认盛世之说,我认为这个是不对的。

在我看来,盛世是有五个标准的:其一,就是国家完全统一。

这个清朝无疑是做到了的,而且很是出色,疆域大而且稳定,我们中国现在能有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就是在康乾时期奠定的扎实的基础。

不少人说宋朝也算盛世,我承认宋朝的经济是极为繁荣和发达的,但是它一直被别国欺负,始终没有统一,始终是那“半壁江山”,这样的条件而称盛世,滑稽!其二,经济发展。

在那个时代当然主要指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耕作土地面积的增多。

不读史书,就看那些现在很火爆的清宫戏,就可以知道,那时的生产力很有提高,国家财力充足,储备雄厚,这不是偶尔如此,而是长期如此。

其三,国力强大。

这个主要指军事实力。

没有强大的军事打击力量,一切就没有保障,都是鸡蛋,掉到地上就碎。

其四,政局稳定,社会长治久安。

在很长的时期内,很少发生叛乱,历史上最爱作乱的边疆少数民族一直和清中央王朝保持较好的关系,即使有叛乱发生,也很快就被平定。

不像很多朝代,一直和边疆地区纠缠不清,欲进不得,欲守不能,夹在中间,来了就打,不来就散。

其五,文化繁荣。

这一点,清朝也很做到了,最让人瞩目的就是编书,比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四库全书》,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

晚清历史论文选题方向

晚清历史论文选题方向

晚清历史论文选题方向晚清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晚清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承接明清时期、逐渐步入近代化发展轨道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和政治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于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和具体表现,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首先,本文将探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和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社会逐渐融入全球化的大潮流,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变,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兴的产业和商业活动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这些社会变革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政治变革提供了土壤。

其次,本文将探讨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包括国家政权的衰弱、对外侵略的加剧、政治体制的腐败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晚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这些政治变革旨在振兴国家、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从而为中国的未来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困惑。

最后,本文将分析晚清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也可以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之,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聚焦于这一议题,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社会变革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和条件,而政治变革又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论文清代财政

历史论文清代财政

历史论文清代财政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财政制度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代的财政制度主要包括各级财政机构、税收制度、财政预算和财政管理等方面。

在清代,财政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

本文将从清代的财政机构、税收制度、财政预算和财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清代财政制度的特点和变革。

首先,清代的财政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

中央财政机构包括户部、军机处、工部等,地方财政机构则包括省县一级的财政衙门。

这些机构在税收、预算、支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清朝政府的财政运转。

其次,清代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土地税、田赋、商税、盐税等。

这些税收项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调整和改革。

比如,康熙年间实施了盐法,雍正年间进行了田赋调整,乾隆年间进行了商税改革等。

这些改革都对清代的财政收入和财政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清代的财政预算主要包括国家年谱、省县预算等。

清朝政府在每年的预算中明确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情况,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稳定和运转。

最后,清代的财政管理主要包括财政监督、财政改革等。

清朝政府通过设立专职监察机构、加强审计制度等方式,加强了对财政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总的来看,清代的财政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在当时仍然能够有效地保障国家的财政稳定和发展。

清代的财政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也为后来的财政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同时,清代财政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财政收入不足和财政支出过大的矛盾。

由于清代政府长期奢侈、军费过重,对外战争不断,财政压力巨大。

加之土地税和其他赋税的压迫,导致了社会的矛盾加剧,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困苦。

这也成为了清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清代财政制度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也是其不可忽视的问题。

由于财政制度的局限性和监督体系的不完善,官员和地方豪强常常借助财政制度进行敛财,导致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挪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理清朝历史论文
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思想界体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中国文化从扬弃中走向新生。

长期以来,由于受学术界分期方法的影响,清朝的历史往往被划分为封建时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这种依据社会性质变化的分期划分,割裂了完整的清朝历史。

我认为在梳理清朝历史的过程中,应着眼于整体,用多维的视角全面系统地把握这段历史。

一、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视角
16、17世纪正当世界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中国却陷入封建王朝轮回的怪圈里不能自拔。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风云激荡之秋,北京的金銮殿里才实现了明清王朝的改朝换代。

入主中原的清朝依然迷恋于农业社会,努力完成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化,完全徘徊于近代文明之外,顽固推行闭关自守政策,多次丧失了与西方国家和平交往缩小差距的机会。

清朝前期出现的“康乾盛世”,如果就中国历史的纵向考察仍为农业文明的发达时期,而着眼于世界历史的政体视野,这一切只不过是封建社会的“回光反照”罢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是这一段历史的真是写照。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对资本的渴望成为他们冲出国门放眼海外的强大动力。

而此时的清政府则加速向封建衰世跌落,统治阶级歌舞升平,抱残守缺,沉浸于“泱泱大国,四海臣服”的自豪中。

正是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性充分彰显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鸦片战争中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历史就是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确立和深化的历史。

然而,鸦片战争同时开启了中国走向全球化的闸门,随着一系列通商口岸的开辟,外国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加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渐次瓦解,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地。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近代化的视角
所谓近代化视角,是指历史学界从近代化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分析体系。

那么什么是近代化呢?通常的说法是:近代化运动是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的社会进步历程,是以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经济政治文明以及社会生活的综合变化过程。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显然是近代化运动的“盲区”,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于西方世界方兴未艾的工业化浪潮无动于衷,依然故我。

鸦片战争凸显了中英双方在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距。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睡梦中开始醒悟。

魏源“师夷长技而制夷”的主张为近代化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近代化运动的起步,它的开展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国防和教育等走向近代化。

但其“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其仅仅是工业化的发轫,
仍处于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的初级阶段。

如果说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内驱力的话,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则是近代化运动的强劲的外来动力。

19世纪90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运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发展成为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然而其迅速失败也体现了中国新生力量的脆弱。

几年后百日维新的镇压者清政府也加入了改革的行列,表现为清末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运动。

但清政府的腐败和满汉尖锐的矛盾决定的清朝不可能扮演近代化运动的领导力量的角色。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使清王朝268年的统治成为历史。

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为近代化运动扫除了障碍。

三、文化思想演变的视角
清朝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文化肆虐的时期,明代以来的八股取士有效加强了对士林思想的控制,而清朝大兴“文字狱”使当时的知识分子远离国家政治。

乾嘉学派的出现说明知识分子关注古书的寻章摘句,考据学的兴盛反证了思想学术的没落。

然而,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思想家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兴起与封建主义没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面对封建社会行将朝下坡路加速滑落,期间虽有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林则徐清强调“通经致用”关注国家政治,但就整体而言,鸦片战争前中国思想界表现为“万马齐喑”的沉闷状
态。

鸦片战争使中国知识界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终于迸发,“西学东渐”渐成气候。

洋务派虽然站在维护清朝统治的根本立场上,仅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国防科技,但对传统儒学所宣扬的中华文化中心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经过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多次文化争论,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化也经历了有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以辛亥革命为契机到二十世纪,以“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为特征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终于成为潮流。

总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思想界体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中国文化从扬弃中走向新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