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发展至南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宋词的起源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文学变革。
在唐朝末年,诗歌已经达到了巅峰,但随着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诗歌逐渐失去了对人们情感表达的能力。
北宋初年,文人开始追求更加真实、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于是诞生了宋词这一新的文学形式。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的文学变革。
二、宋词的发展1. 宋词的初期发展(北宋初年)北宋初年,宋词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
当时的词人主要受到古文运动的影响,追求古朴、简约的表达方式。
他们以唐代的诗歌为基础,借鉴古文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体验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宋词的中期发展(北宋中期)北宋中期,宋词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文人开始更加注重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他们注重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的表达,追求词的曲调和节奏的美感。
同时,他们也更加注重词的内容,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生百态和自然景物,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3. 宋词的晚期发展(南宋时期)南宋时期,宋词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词人们的创作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佳作。
三、宋词的特点1. 真实感和情感表达宋词以其真实感和情感表达成为独特之处。
词人们通过对自身情感的真实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词人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将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佳作。
2. 音乐性和韵律感宋词注重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追求词的曲调和节奏的美感。
词人们通过对词的音韵美的追求,使词的表达更加优美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诗体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宋词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抒情性,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从其起源、发展到衰落,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宋词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时的诗歌形式以律诗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人的审美需求,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逐渐崭露头角,那就是宋词。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当时的文人开始在律诗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探索一种更加自由、更加抒情的诗歌形式。
他们注重表达个人情感,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
北宋初年,有两位重要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分别是苏洵和黄庭坚。
苏洵是北宋初年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在形式上较为自由,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对后来的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则是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他的词作更加注重音乐性和韵律美,对于后来的宋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期的繁荣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宋词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流行的文学形式。
北宋中期,宋词达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有许多优秀的词人相继涌现出来,他们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在形式上,宋词开始注重词牌的运用和改编。
词牌是宋词中的一种特殊的韵律格式,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宋词词牌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也给词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在内容上,中期的宋词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表达。
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词人是辛弃疾和李清照。
辛弃疾是北宋中期的军事将领,他的词作以慷慨激昂、豪放不羁为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战争背景下的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李清照是北宋中期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细腻婉约、柔情似水为特点,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后期的衰落与继承随着南宋的建立和社会的变迁,宋词逐渐走向衰落。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初唐词的影响(北宋初期)北宋初期,受到初唐诗的影响,宋词开始形成初步的风格。
初唐诗的特点是豪放、奔放,宋词在这一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感情表达和细腻的描写。
代表作家有李煜、李清照等。
他们的词作大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追求。
第二阶段:宫廷词的兴旺(北宋中期)北宋中期,宫廷词开始兴旺起来。
宫廷词是指在宫廷中创作的词作,题材多以宫廷生活、宴会、宫女等为主题。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他们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更加严谨,而且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
他们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思量和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第三阶段:江南词的繁荣(南宋时期)南宋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宫廷词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江南词的繁荣。
江南词是指在江南地区创作的词作,题材多以江南水乡、田园体面、爱情等为主题。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陆游、杨万里等。
他们的词作以自然景色的描写为特色,通过对自然的赞叹和对爱情的表达,展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风情和文化。
第四阶段:元曲对词的影响(南宋晚期)南宋晚期,元曲的兴起对宋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曲是指元代创作的戏曲作品,它在形式上更加灵便多样,内容上更加注重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李时中、郑光祖等。
他们的词作在形式上借鉴了元曲的特点,增加了对话的成份,使词作更加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宋词的发展脉络经历了初唐词的影响、宫廷词的兴旺、江南词的繁荣和元曲对词的影响等几个重要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思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引言概述: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朝,经过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最终在宋朝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初唐时期的词1.1 唐诗的影响:初唐时期的词受到了唐诗的深刻影响,许多初唐词人都是同时也是唐诗人,他们在创作词时运用了唐诗的格律和意境。
1.2 乐府诗的传承:初唐时期的词还受到了乐府诗的传承,乐府诗的特点是歌颂民间生活和表达情感,这些特点在初唐词中得到了延续。
1.3 词的题材与风格:初唐时期的词题材广泛,有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爱情离别等,风格上多以豪放、奔放为主。
二、五代十国时期的词2.1 乱世的背景: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这种乱世背景对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词的题材与风格:五代十国时期的词题材多以离散、怀人、怀古为主,风格上更加涵蓄、忧愁,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氛围。
2.3 词人的贡献:五代十国时期浮现了许多优秀的词人,如李煜、李清照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北宋时期的词3.1 宋词的兴旺:北宋时期是宋词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词人众多,作品丰富多样,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2 词的题材与风格:北宋时期的词题材更加广泛,有山水田园、宫廷生活、爱情离别等,风格上更加婉约、细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表达。
3.3 代表性词人与作品:北宋时期的代表性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深受后世词人的推崇,成为了宋词的经典之作。
四、南宋时期的词4.1 词的发展与变革:南宋时期,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浮现了更多的题材和风格的多样化。
4.2 词的题材与风格:南宋时期的词题材更加丰富多样,有山水田园、宫廷生活、爱情离别等,风格上更加细腻、涵蓄,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情感的深刻描绘。
4.3 代表性词人与作品:南宋时期的代表性词人有陆游、杨万里等,他们的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都有独特的贡献,成为了南宋词的瑰宝。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引言概述: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深受泛博读者的爱慕。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北宋初期的宋词发展1.1 唐代绝句对宋词的影响唐代的绝句诗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绝句的短小精悍和压韵规律的运用,为宋词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宋词吸收了绝句的形式特点,使其更加自由灵便,富有变化。
1.2 词牌的创作与发展北宋初期,词牌的创作和发展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动力。
词牌是宋词的基本形式,它既限制了词的创作,又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北宋初期的词牌如《水调歌头》、《满江红》等,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1.3 词人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北宋初期的词人以苏轼、黄庭坚等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追求自然与生活的融合,使宋词逐渐从宫廷文化走向民间,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北宋中期的宋词发展2.1 词牌的丰富和变化北宋中期,词牌的丰富和变化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特点。
新创作的词牌如《浣溪沙》、《西江月》等,丰富了宋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使其更加多样化。
2.2 词人的创作技巧与艺术追求北宋中期的词人注重创作技巧和艺术追求,他们追求音韵的和谐、形象的生动和情感的深沉。
词人辛弃疾、陆游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3 词人的社会关心与时代意义北宋中期的词人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时代变迁的思量和关心。
他们通过词作表达对战争、灾难等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南宋的宋词发展3.1 词牌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南宋时期,词牌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特点。
南宋的词牌如《渔家傲》、《西江月》等,更加注重音韵的变化和形象的描绘,使宋词的艺术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2 词人的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南宋时期的词人以辜鸿铭、杨万里等为代表,他们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审美的追求。
宋词的发展脉络

宋词的发展脉络二、宋词的发展脉络:1、主要时期、风格、代表: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2、词的兴起:词,是诗歌的一种,词起源于隋唐。
先是流传于民间,大多数由民间不知名的人氏所写,所用的音乐,融合了古代的乐曲、民间的歌谣、以及外来的胡乐,为歌女、伎工传唱于歌楼酒肆之间,后来经由文人的指涉,以及唐宋时国家音乐机关如教坊。
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
3、词的别称。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6、作品:宋词现存二万多首,是一个蕴藏极其丰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宝库。
宋词佳作如林,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有的风流蕴藉,珠圆玉润;有的痛快淋漓,酣畅恣肆;有的沉郁豪放,雄深雅健;有的清空骚雅,瘦硬峭拔……但最主要的是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
三、宋词的风格及流派:宋词中婉约、豪放两种风格流派的灿烂存在,两者中词人又各有不同的个性特色,使词坛呈现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
还应看到,两种风格既有区别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
婉约词多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格调委婉含蓄,和谐优美,富于阴柔之美。
柳永、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这种特点比较显著。
豪放词题材比较广泛,多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苏轼、辛弃疾等人这类作品较多。
1、关于婉约派:“诗庄词媚”,不仅指词在题材上以抒写男女恋情为主,更主要指词的风格。
婉约是词的正宗。
1)“婉约”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
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
“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
2)代表人物: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2、关于豪放派1)豪放派: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风格。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诗歌形式,起源于宋代(960年-1279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宋词以其精致的艺术表达和深入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宋词的起源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
在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绝句”。
绝句是一种四行诗,每行五个字,形式简洁明快。
这种新的诗歌形式为后来的宋词奠定了基础。
二、宋词的发展1. 唐宋继承与创新宋词在唐代的诗歌传统基础上进行了继承与创新。
唐代的诗歌注重形式和格律,而宋词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描绘。
宋词的词牌也相对较多,使得宋词的音乐性更加丰富。
2. 宋辽金元四个时期的发展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宋辽金元四个时期。
在宋代,词人陆游、辛弃疾等以其激昂豪放的作品成为了宋词的代表。
在辽金时期,词人李清照以其纤细婉约的作品成为了宋词的代表。
在元代,词人张可久、杨万里等以其清新自然的作品成为了宋词的代表。
三、宋词的特点1. 情感真挚宋词以其真实、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宋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宋词常常描写爱情、离别、思乡等主题,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2. 表达技巧独特宋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技巧而受到赞赏。
宋词常常运用对仗、押韵等手法,使词句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宋词还常常运用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词句更加生动形象。
3. 音乐性强宋词的音乐性是其独特之处。
宋词的词牌曲调多样,有的悲凉忧伤,有的欢快明朗。
宋词的音乐性使其更加易于传唱和演唱,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宋词的影响宋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入的情感描写,开创了中国古代词体文学的新局面。
宋词的影响还延伸到了明清两代,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结: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致的艺术表达和深入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于世。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一、初期阶段(北宋初年)北宋初年是宋词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的词作以乐府诗和旧体诗为基础,形式上较为简单,内容多涉及政治、军事和社会议题。
代表作家有王安石、欧阳修等。
二、中期阶段(北宋中期)北宋中期是宋词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词作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内容上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的表达。
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以豪放的气势和深邃的思想著称。
他的作品既有婉约细腻的爱情词,也有豪放激昂的抒怀词,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是宋代另一位重要的词人,他的词作以慷慨激昂、激情四溢的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切。
三、后期阶段(南宋时期)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宋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词作在形式上较为保守,内容上多以婉约细腻的爱情和田园生活为主题。
代表作家有杨万里、陆游等。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以婉约细腻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著称。
他的作品多以描绘山水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量。
陆游是南宋时期的另一位重要词人,他的词作以激情四溢、豪放洒脱的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和个人遭遇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思量。
总结而言,宋词的发展脉络经历了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从形式上看,宋词由简单到丰富多样,从内容上看,宋词由政治军事题材到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的表达。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为后世文人所推崇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首词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 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 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 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抒写了自己淡淡的乡愁,创造出 清新淡雅的意境
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 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 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齐州章丘 (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 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 文学才能。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 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 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 补充。 “窥”让人想象出檐下之鸟雀跳跃争鸣之状。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源,一一风荷举。 上片第二层写雨后风荷。 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 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 一一颤动起来。 “举”这一细节,刻画了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夏风 吹拂下微微颤动的袅娜姿态,更显生动。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明伤离别的主旨。自古伤离别是常情, 此时离别更遇冷落清秋,呼应了上片的寒 蝉凄切,递进语气强调了此时清秋离别更 让人难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承上片念去去,写想象别后酒醒所见。 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 晓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凄清的气氛,冷落的客情,清幽的风景,绵邈的 离愁,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中。杨柳、晓风、残月 三个典型意象触动离愁情怀,酒醒可谓愁更思愁, 愁何以堪。 这几句是想象的虚景,因情设景,情景交融。
词三首
宋词的发展脉络
时期
北宋前期
作者
范仲淹
成就
开启豪放派词风
代表作
《渔家傲》
北宋后期
南宋前期
苏轼
辛弃疾
开拓豪放派词风
继承→爱国词派
《念奴娇》
《永遇乐》
北宋前期 北宋后期 南宋前期 南宋后期
柳永 周邦彦 李清照 姜夔
发展婉约派 婉约派集大成者 婉约派大家 继承→格律词派
《雨霖铃》 《苏幕遮》 《声声慢》 《扬州慢》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 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 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 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 《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 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 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 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 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柳 永出身于仕宦书香门第。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 却屡试不中,仕途很是坎坷。初试落榜曾填了一 首《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 唱”。其实这只是一时的抒怀之作,但当时的皇 帝宋仁宗却对此词一直耿耿于怀。后柳永再次应 试,本已中榜,但在放榜时宋仁宗却特意将他黜 落,并说“且去填词”。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 填词柳三变”。
上阕写盛夏晨景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作者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 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 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 一个感受 。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 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 分活跃,拟人的手法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千种风情都成虚设,只因离开 了相爱的人。更与何人说呼应了上片的竟 无语凝噎,倾吐了别后长久孤寂,虚度年 华的痛苦。
词作者是如何表达主旨的(伤别离)?要求:选取一 个角度,观点明确,分析透彻。
一切景语皆情语。 《雨霖铃》抓住了秋天的典型意象寒蝉、 烟波、暮霭、晓风、残月渲染了凄清冷落 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的惆怅和痛苦之情, 可谓情景交融。 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细节的刻画,写出人 物不忍分离的情景,真挚感人。 上实下虚,前呼后应,层层深入,淋漓尽 致地刻画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凄凄惨惨戚戚 冷清的生活带来的心境,凄苦、惨痛、忧 伤,个人遭遇之愁,国败家亡之痛一起涌 上心头。 七对入声叠字往返复沓,音节短促轻细凄 清,由表及里地渲染了环境气氛和内心孤 独愁苦的情怀,且富于音乐美。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秋天的气候变化无常,这种阴晴不定、冷暖无常 的气候,更加重了孤老多病的词人的哀愁。“乍 暖”句实写秋天气候的特点,暗写南宋政治气候 之多变。 “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写难以调养身体,实际 上是写处于自然气候、政治气候多变的客观环境 中,词人在主观上是难以应付的。在无可奈何的 情况下,他想借酒浇愁,可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晚来风急”明写深秋自 然气候,暗写日趋恶化的政治气候,客观环境折 磨词人,使她抑郁苦闷,忧愁难消。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第二层写归梦叙写梦境,情中见景。 初夏五月,联系自己昔日荡舟荷塘的 美妙生活,所以初夏最易勾起久旅长 安的诗人的乡愁。 “梦入芙蓉浦” 补足了上阕对荷花的描写,且梦境缩 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诗人的乡 思得到片刻的满足。
下阙直接抒发思乡之情,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矛 盾心境? 词人既不知何日离开家乡,也不知何日回 到故乡。他的情思不断徘徊在现实与梦幻 之中,清晰与朦胧之间。这种难以逾越的 两难之境正是诗人此时此刻矛盾感情的体 现。作者早年进京时的豪情壮志如今已消 磨殆尽。仕途不称意、世事的无常、官场 的黑暗,使他不由地想起故乡的往事,因 而产生这种矛盾的心境。
作业
周邦彦长期客居他乡,仕途阻滞不通,在 《八声甘州》中,就曾有“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之叹。这首《苏幕遮》词也一 直被人们视为思乡的杰作,上阙中他是怎 样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
下阕写思念故乡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第一层写思归 故乡遥,何日去? 由实转虚,由荷花引出乡思。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故乡吴门之遥,长安羁旅之久,诗人从空间和 时间上表露出淡淡乡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以精练之笔刻画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留恋情浓,一边却兰舟催发,所以都 门帐饮毫无兴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细节刻画是情感的集中表现 ,真挚动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 途茫茫的惆怅。 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片的离别情景,又 是为下片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 在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伎们的心声是:“不愿 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 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 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 “吊柳会”。
词的上片写景: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 叶、水面、荷花
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汴京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 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 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 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 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 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 (视觉)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正伤心”三字点明上几句所隐含的愁情,空中 鸿雁,是词人的旧时相识,大雁曾经是她和离家 出仕的丈夫之间的信使。李清照在《一剪梅》中 曾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而今,丈夫已经亡故,收信的对象已不在 人世,看到昔日为自己传递信息的鸿雁,怎能不 触景生情,伤心落泪呢?
鉴赏名句
(明)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 是古今俊句。” 看似平常的一句诗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 评价呢?
1、将多个能表现离别的愁苦的意象集中抒发自己的别 情。 “晓风”:不是暖风或微风,深秋的早晨吹来的风凄厉、 寒冷,与作者的心境相吻合; “杨柳岸”: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 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 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 元二使安西》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词》 “残月”:为什么不是圆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 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破镜一样的残月,最易 引起词人的愁思。
作业
《雨霖铃》一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试 析这一特点。
苏幕遮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 (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少年落魄 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 正。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 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 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 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 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 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 丽、缜密的特色。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 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 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 影响很大。
“今宵酒醒何处”表现作者分别后孤独、无 助、迷茫的精神状态。 2、虚构离别之后的相思之苦,与前面实写 离别场景融为一体,更形象地抒发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