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一、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开始,到近代以前,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诗歌传统。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二、先秦时期2.1 诗经的出现•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将各地的民间诗歌进行整理和编纂。
•诗经除了记录社会生活、反映社会风俗外,还是中国古代音乐和韵律的重要资料。
2.2 《楚辞》的创作•《楚辞》是中国古代辞章的代表作,它以楚国的民歌、祭文为基础,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楚辞》开创了辞章风格,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3.1 乐府诗的兴起•乐府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诗歌形式,主要是宫廷文人和民间艺人创作的歌曲。
•乐府诗在形式上比较规范,以五言绝句为主,内容涉及爱情、田园、边塞等各个方面。
3.2 士人诗人的活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社会地位提升,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诸多士人诗人活跃于此时期,他们的作品主要描写自然景物、哲理思考和个人情感。
3.3 文人墨客的交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相互交往,形成了文学社团和文化团体。
•这种交往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也为后来文人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唐代的繁荣时期4.1 全盛时期的诗人•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维等。
•这些诗人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
4.2 唐诗的特点•唐诗一般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重视平仄、押韵和意境的表达。
•唐诗注重写实,反映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也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
4.3 诗社和文人•唐代出现了一种诗社的形式,文人们互相切磋、交流,并举办吟诗会和文学讲座等活动。
•诗社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使得唐代诗人的创作更加丰富多样,也有助于诗歌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
4.4 唐代后期的衰落•唐代后期,政治动荡、战乱频繁,文人诗歌的创作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1。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2.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宋代——宋诗重理趣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具体介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中国浪漫主义——楚辞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奠基人:爱国诗人——屈原。
中国诗发展史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上古神话、甲骨卜辞孕育诗的雏形。
中国的诗歌
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
承担者是巫现,传为神农时的《蜡辞》,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驱祸
祈福的咒语歌谣。
此外,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有些作品,句
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
2. 第二阶段:《诗经》《楚辞》奠定传统诗歌的风骚精神。
西
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成了文学主要创作者,比如《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
民间歌谣经专人采集后演奏给天子听。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楚辞》和《诗经》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3. 第三阶段: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诗歌在汉代
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
歌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南朝民歌,其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阶段。
1. 古代诗歌(先秦时期至唐代)中国古代诗歌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的诗歌作品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了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民间诗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尤其是在唐代。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宋元词和诗(宋代至元代)宋代是中国词的黄金时期,词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短诗体。
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词人传统,但也有所创新,以杨万里、郑光祖等为代表的元代词人注重自然描写和社会批判。
3. 明清诗词(明代至清代)明代的诗歌注重文人雅致和宫廷风格,代表作家有文徵明、于谦等。
清代的诗歌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代表作家有袁枚、纳兰性德等。
明清时期的词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创作水平,代表作家有杨慎、纳兰性德等。
4. 近代诗歌(清末至民国时期)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起点,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诗歌开始出现了现代主义的倾向。
代表诗人如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他们的作品探索了新的诗歌形式和主题,对中国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当代诗歌(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诗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代表作家如毛泽东、艾青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诗歌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有继续传承传统的作家,如北岛、余光中等,也有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作家,如海子、杨炼等。
总体而言,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不断演变和创新。
从古代的诗经到现代的多元化创作,中国诗歌一直承载着诗人对社会、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萌芽期:早在先秦时期,诗词便开始萌生。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诗经》和《楚辞》,代表了中华文化中诗词的源头。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体现了民间歌谣的特色,而《楚辞》则是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2.发展期:到了汉代,诗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乐府民歌的出现使诗词更加接近民间生活,如《孔雀东南飞》等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
与此同时,文人诗也逐渐兴起,如班固的《咏史》等作品。
3.繁荣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如曹植、曹操、王粲等著名的文人诗人,他们的作品如《赠白马王彪》、《燕歌行》、《七哀诗》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4.鼎盛期:唐宋时期,诗词达到了鼎盛。
唐诗宋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诗人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如《静夜思》、《赤壁怀古》、《渔家傲》等,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5.转型期:明清时期,诗词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更多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诗词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新的风格和技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这些诗词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元曲的特点与影响
1
元曲具有鲜明的市民性、通俗性和抒情性特点, 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 和审美趣味。
2
元曲在艺术上追求新奇、奇特的效果,语言生动 、形象、幽默,形式灵活多样,为中国古代诗歌 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元曲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文学领域,还扩展到了戏 剧、曲艺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元曲的代表人物
关汉卿
白朴
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 格多样,语言通俗易懂,被誉为“曲状元 ”。
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 家,他的作品多以描写爱情和人生为主题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郑光祖
马致远
他的作品以描绘社会现实为主,语言质朴 自然,思想深邃。
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简 练明快,意境高远。
唐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03
宋词的兴盛
宋词的兴起
社会背景
宋朝时期,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市民阶层 的兴起,为宋词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文学环境
宋代的文学环境相对宽松,文人的创作自由度较高,这为宋词的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05
明清诗歌的演变
明清诗歌的演变过程
明代诗歌
明代诗歌在继承唐宋诗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初期以高启、杨慎 等为代表,强调清新自然;中期以李时中、辛幼安等为代表,追求豪放不羁;晚 期则以杨慎、杨维桢等为代表,注重个性表达。
清代诗歌
清代诗歌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为成熟的风格。初期以钱谦益、 吴伟业等为代表,强调情感表达;中期以王士禛、朱权等为代表,追求清新淡雅 ;晚期则以袁枚、赵翼等为代表,注重个性与创新。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诗歌:早期诗歌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以《诗经》为代表。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祭祀歌曲,内容涉及宗教、政治、爱情、人生哲学等方面,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范本。
2.汉赋:汉赋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形式,以《乐府诗集》为代表。
汉赋是以音乐为基础的文学形式,既有诗歌的形式美,又有音乐的节奏美,内容多为赞颂功德、咏史抒情、祝福吉祥等。
3.魏晋南北朝诗: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的诗歌以陶渊明、谢灵运、王羲之等人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咏物抒情、抒发人生哲理为主要特点,强调诗歌的真实性和感性表达。
4.唐诗: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人为代表。
唐诗以形式美和意境美为主要特点,形式上注重韵律、格律、意象和意境的表现,内容上则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人生哲理等方面。
5.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以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为代表。
宋词以咏史抒情、抒发人生哲理为主要特点,形式上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内容上则涉及到爱情、家国情怀、人生哲理等方面。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瑰丽与博大,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和思想启迪。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概况

一、原始时代的歌谣
• 劳动人民创作,口头相传。如一 些劳动号子,他们是依照劳动节 奏的声音和语言的结合体。原始 时代的诗歌和音乐、舞蹈有密切 关系,“音”重于“义”。节奏 短促鲜明,诗产生时间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代表作是《诗经》,它开创了我 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七、正始诗歌
• 时间是从三国魏从公元223年到264年这段时 期。原是当时的玄学家王弼和何晏共同倡导 玄学清淡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这一时期 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 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 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 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唱出的是这一时 代里“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的主旋律。 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 前者有82首《咏怀诗》留下来,绝大多数是 五言诗,在诗史中有一定的地位。
九、南北朝诗歌
• 时间为南北朝时期,主要有乐府 诗和文人诗两类。乐府诗又分为 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文人诗中 代表人物有鲍照、谢灵运,谢朓
(tiǎo);北朝代表人物是庾信。
• 以上为古体诗部分,自唐以后, 中国古代诗歌进入了近体诗的创 作和繁荣时期。
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总的来
说《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
是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
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 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迢迢牵牛星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
• 如《氓》《无衣》《静女》等等
三、骚体诗(楚辞体)
• 产生时间为战国时代,代表作是 《楚辞》。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 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楚辞》开 创了诗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及汉乐府诗。
2、了解《诗经》和《楚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经》和《楚辞》的特点。
一、上古——口头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 ”《吴越春秋·弹歌》
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
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1、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2、(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述)
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3、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4.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1)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
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
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
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
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
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
(2)《九歌》
《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传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
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共十一篇: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
《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
《国殇》、《礼魂》。
(3)《天问》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
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5、总结:
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
《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特质,往往成为一个形象的系统。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
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三、汉乐府诗
1、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之用。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辞”。
2、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但它又与《诗经》以抒情为主不同,汉乐府以叙事为其特色。
这些歌辞描画了惨重的阶级压迫与剥削,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淫腐朽,反映了长期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人民对封建婚姻的抗议,对自由爱情的热烈向往,为后代提供了一幅幅生动具体的汉代社会现实生活图景。
汉乐府民歌善于通过戏剧情节的铺叙,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塑造出特
定环境中富有个性典型形象。
3、汉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4、《上邪》《陌上桑》
《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
5、《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阵阵,
夏雨雪,
天地和,
乃敢与君绝!
6、《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
7、《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原题为《古诗》,最早收录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之内。
这些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属于地主阶级中下阶层。
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可以说代表了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这些古诗表现了浓重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不安与黑暗。
《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了高度评价,南朝文论家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其艺术成就确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皆为传世经典。
2、《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