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一、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开始,到近代以前,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诗歌传统。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二、先秦时期2.1 诗经的出现•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将各地的民间诗歌进行整理和编纂。

•诗经除了记录社会生活、反映社会风俗外,还是中国古代音乐和韵律的重要资料。

2.2 《楚辞》的创作•《楚辞》是中国古代辞章的代表作,它以楚国的民歌、祭文为基础,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楚辞》开创了辞章风格,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3.1 乐府诗的兴起•乐府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诗歌形式,主要是宫廷文人和民间艺人创作的歌曲。

•乐府诗在形式上比较规范,以五言绝句为主,内容涉及爱情、田园、边塞等各个方面。

3.2 士人诗人的活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社会地位提升,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诸多士人诗人活跃于此时期,他们的作品主要描写自然景物、哲理思考和个人情感。

3.3 文人墨客的交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相互交往,形成了文学社团和文化团体。

•这种交往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也为后来文人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唐代的繁荣时期4.1 全盛时期的诗人•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维等。

•这些诗人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

4.2 唐诗的特点•唐诗一般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重视平仄、押韵和意境的表达。

•唐诗注重写实,反映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也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

4.3 诗社和文人•唐代出现了一种诗社的形式,文人们互相切磋、交流,并举办吟诗会和文学讲座等活动。

•诗社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使得唐代诗人的创作更加丰富多样,也有助于诗歌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

4.4 唐代后期的衰落•唐代后期,政治动荡、战乱频繁,文人诗歌的创作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诗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始终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起点,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包含了大约305首出自民间和贵族阶级的诗歌。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周朝早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生活。

2.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楚辞。

楚辞以六言为主,采用楚国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楚辞的出现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 汉赋:汉朝时期,汉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逐渐兴起。

汉赋采用韵文的形式,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强调对事物的描绘和赞美。

4. 五言诗与七言诗:汉朝时期,五言诗和七言诗逐渐发展起来。

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5. 唐诗:唐朝时期,唐诗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

唐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技巧纯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人是唐诗的代表人物。

6. 宋词:宋朝时期,宋词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主要采用长短句的形式,具有清新婉约、豪放雄浑等不同风格。

7. 元曲:元朝时期,元曲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种形式。

元曲以戏剧表演为主要形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色彩。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不断丰富的过程。

不同时期的诗歌形式和风格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中国诗发展史

中国诗发展史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上古神话、甲骨卜辞孕育诗的雏形。

中国的诗歌
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
承担者是巫现,传为神农时的《蜡辞》,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驱祸
祈福的咒语歌谣。

此外,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有些作品,句
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

2. 第二阶段:《诗经》《楚辞》奠定传统诗歌的风骚精神。

西
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成了文学主要创作者,比如《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

民间歌谣经专人采集后演奏给天子听。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楚辞》和《诗经》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3. 第三阶段: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诗歌在汉代
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
歌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南朝民歌,其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一、先秦诗歌:前1066~前206年1. 时间:西周(前1066~前771年)→东周(前770~221年)【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前221年)】→秦(前221~前206年)2. 成就:(1)《诗经》——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收集西周初年(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7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风(105篇,十五诸侯国民歌)、雅(40篇,周直接统治区音乐)、颂(160篇,宗庙祭祀歌舞曲)”三部分,表现手法赋比兴。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2)《楚辞》——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战国后期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包括《离骚》《天问》《九歌》等。

二、汉代诗歌:前206~公元220年1.时间:西汉(前206~公元23)→东汉(公元25~220年)2.成就:(1)汉乐府诗:乐府采取和加工的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五言为主,中国诗歌语言形式一次创新。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陌上桑》《上邪》。

(2)《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收入萧统《文选》,代表五言诗最高成就,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三、三国诗歌:220~280年1.时间:魏(220~265年)、蜀(221~263)、吴(222~280)2.成就:(1)建安文学:“三曹”和建安七子,他们诗作富有现实内容,情怀慷慨,爽朗刚建,被誉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a.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其中曹植成就最高,“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被钟嵘誉为“诗中之圣”b.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等c.正始文学:“竹林七贤”,代表作家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魏晋易代时期,政治黑暗,诗作多愤世嫉俗,隐晦曲折。

四、两晋诗歌:265~420年,同期十六国(306~439年)1.时间: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2.成就:(1)左思:西晋人,《咏史》诗八首,明则“咏史”,实则“咏怀”。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萌芽期:早在先秦时期,诗词便开始萌生。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诗经》和《楚辞》,代表了中华文化中诗词的源头。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体现了民间歌谣的特色,而《楚辞》则是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2.发展期:到了汉代,诗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乐府民歌的出现使诗词更加接近民间生活,如《孔雀东南飞》等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

与此同时,文人诗也逐渐兴起,如班固的《咏史》等作品。

3.繁荣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如曹植、曹操、王粲等著名的文人诗人,他们的作品如《赠白马王彪》、《燕歌行》、《七哀诗》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4.鼎盛期:唐宋时期,诗词达到了鼎盛。

唐诗宋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诗人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如《静夜思》、《赤壁怀古》、《渔家傲》等,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5.转型期:明清时期,诗词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更多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诗词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新的风格和技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这些诗词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详解版)(一)先秦时期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原始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被记录下来。

《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但这也仅仅是猜测。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1.《诗经》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立于学官,后有《毛诗》。

《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

“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宋代——宋诗重理趣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概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概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概览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一些重要的时期和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古代诗歌的起源
古代中国诗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的诗歌以《诗经》为代表,这是一部由多位古代诗人所作的诗歌集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曹操、曹丕、陶渊明和谢灵运等。

他们的诗歌风格多样,包括咏史、山水田园、抒怀等多个主题。

3. 唐代黄金时期
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

许多伟大的诗人在这一时期活跃,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唐代诗歌以五
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和社会问题。

4. 宋代以后的发展
宋代(960年-1279年)和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后续发展阶段。

宋代的诗歌注重表现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色,明清时期则更加注重修辞和写作技巧。

5. 现代诗歌的兴起
中国现代诗歌起源于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许多新诗人探索了新的诗歌形式和内容,对传统诗歌进行了颠覆和改革。

结语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丰富多样,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对世界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古诗十九首》 • 《古诗十九首》原题为《古诗》,最早收录于南朝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之内。这些诗并非一人 一时之作,作者属于地主阶级中下阶层。古诗十九首奠 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可以说代表了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 成就。这些古诗表现了浓重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时代的动荡不安与黑暗。 • 曾有人评《古诗十九首》为‚风之余,诗之母‛。 这些诗长于抒情,善于比兴,象征衬托,所用皆妙。其 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往往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 境界。其语言实为绚丽之极趋于平淡,具有言近旨远、 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了 高度评价,南朝文论家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其艺 术成就确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如《涉江
• 其它 • 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也曾出现过断代。第一次是在 秦代,由于时间短促,加上焚书坑儒,思想政治极为严 酷,因此主要只在民间尚有歌谣流传。第二次是西汉时 期,文坛又呈寥落之势,仅有汉初高祖刘邦的骚体诗 《大风歌》和韦孟的四言《讽谏诗》值得一提。但中国 古代诗歌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颗明 珠,充盈着精华与瑰宝,有着数不尽的流传千古的脍炙 人口之作。而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则是我国诗歌文明 的活水之源。特别是《诗经》、《楚辞》、《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对后来的文人起极其重要的作 用,养育了后来一代代的进步诗人。
•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 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 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 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 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 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 ‚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 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例如《九歌》,其前身就是沅湘一带民间的祭神 歌曲。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 个里程碑。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 的比兴传统。《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 特质,往往成为一个形象的系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 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 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 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 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但骚体诗已冲破《诗经》四言诗的 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诗采绚丽而贴切,是 《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 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 《诗经》 • 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 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 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诗》是中国最早的诗 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 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 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 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 无法考证。 •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 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 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 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 先后亡佚。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 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 三家义集疏》等。
• 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 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 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 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 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 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 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 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 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感士不遇赋》等。
魏晋南北朝
•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 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 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 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 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 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 形成‚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 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 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涌‛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 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 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 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 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 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 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 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 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 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 《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南北朝 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 和骈文。在谢灵运手上,南朝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 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 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 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 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 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 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 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这 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 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总的来说,南朝 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 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 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 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 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 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 到另外一件事物。 • 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 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 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 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 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 经》(包括《诗》、《书》、《礼》、《乐》、《易》、 《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国风》,一共 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 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 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 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 与愤怒。《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贵族祭 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 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 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 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 《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 《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 国的作品。《雅》、《颂》中的诗歌,对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 很大价值。 •
•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 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 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 了五言古诗的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 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 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东晋在玄学的 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 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继承乐府的 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 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发展了五言诗的诗歌形式。 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 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 持自我的人格精神。
两汉时期
•汉代诗歌集中体现在汉乐 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 首》中。
•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 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 会宴饮之用。‚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 辞‛。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 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计有百余篇。这些为数不多的篇章却代表了汉代 诗歌的最高成就。 • 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 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但它又与《诗经》发歌以抒情为 主不同,汉乐府发歌以叙事为其特色。这些歌辞描画了惨重的阶级压迫与剥 削,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淫腐朽,反映了长期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达了人民对封建婚姻的抗议,对自由爱情的热烈向往,为后代提供了一幅 幅生动具体的汉代社会现实生活图景。汉乐府民歌善于通过戏剧情节的铺叙, 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塑造出特定环境中富有个性典型形象。其中《陌 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孔雀东南飞》皆为传世名篇。汉乐府 还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 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可见汉乐府继《楚辞》之后,无论 在语言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实现了汉语诗歌的新解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