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最全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诗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始终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起点,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包含了大约305首出自民间和贵族阶级的诗歌。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周朝早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生活。
2.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楚辞。
楚辞以六言为主,采用楚国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楚辞的出现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 汉赋:汉朝时期,汉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逐渐兴起。
汉赋采用韵文的形式,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强调对事物的描绘和赞美。
4. 五言诗与七言诗:汉朝时期,五言诗和七言诗逐渐发展起来。
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5. 唐诗:唐朝时期,唐诗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
唐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技巧纯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人是唐诗的代表人物。
6. 宋词:宋朝时期,宋词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主要采用长短句的形式,具有清新婉约、豪放雄浑等不同风格。
7. 元曲:元朝时期,元曲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种形式。
元曲以戏剧表演为主要形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色彩。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不断丰富的过程。
不同时期的诗歌形式和风格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西周:《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战国时期: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两汉时期: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建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详解版)(一)先秦时期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原始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被记录下来。
《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但这也仅仅是猜测。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1.《诗经》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立于学官,后有《毛诗》。
《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
“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义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一)先秦时期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首。
《诗经》分三部分。
《诗经》“六义”则指“、、、、、”。
“、、”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之一。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二)两汉时期汉代诗歌集中体现在和汉末文人诗中。
1. 汉乐府乐府原指,“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辞”。
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其中、、皆为传世名篇。
汉乐府还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言格式,采用杂言和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了高度评价,南朝文论家刘勰评为“”,其艺术成就确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如、皆为传世经典。
(三)魏晋南北朝汉末建安时期,“”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的独特风格。
魏晋之交,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
、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
陶诗的风格为主流,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南北朝时期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与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
(四)唐唐代是诗歌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歌。
1. 初唐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2. 盛唐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的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和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和成就最高。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简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 的两大源头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 西晋(低谷):左思东晋(复兴):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唐代——初唐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倡汉魏风骨)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杨万里(“诚斋体”)、陆游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诗:杨维桢(“铁崖体”,以乐府诗和竹枝词最为著名)元曲: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明代——明初:高启(诗才最高) 前七子(以李梦阳为首) 后七子(以李攀龙为首) 明末: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梅村体”)、龚鼎孳清代——清诗:康熙年间 国朝六家(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雍正、乾隆年间 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 晚清 龚自珍(最具忧患意识和哲理色彩,风格瑰丽奇肆)戊戌变法前后 诗界革命(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清词:清初三大家:陈维崧(开创“阳羡词派”)、朱彝尊(“浙西派”宗师)纳兰性德(崇尚李煜)、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 黄金时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课稿ppt课件

四、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汉末):
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 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
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
气派,形成“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人称“建安之 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
刘禹锡
怀古诗和政治讽刺诗,语言平易,寓 意深远。
李贺
诉怀才不遇的悲愤,想象奇特,构思 不拘常法,语言峭奇艳丽,诗意诡谲
完整版ppt课件
37
五、隋唐五代
中唐(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 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
韩孟 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 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
出与田家亲密无间的友谊。
完整版ppt课件
34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完整版ppt课件
3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月松间照, 竹喧归浣女, 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完整版ppt课件
33
孟浩然在徜徉山水中寻找自己的乐趣,是 唐代少有的布衣终老的一位诗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讲课文档

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 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现在六页,总共四十五页。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现在四页,总共四十五页。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现在八页,总共四十五页。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 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完全版)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述) 比(比喻) 兴(起兴)
★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艺术特点: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句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语言双声叠韵。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五、隋唐五代
盛唐(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乐府、歌行、律诗、绝句,各体齐备;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相辅传扬;边塞派、山水田园诗 派,各呈异彩。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李白兼采“屈、庄”之精华,融会“儒、仙 侠”之精神,进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 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怀才不遇的苦闷情 怀,雄奇壮丽的名山大川,这一切都在其诗作中 得以体现。
一、上古——口头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
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 连接两头制成弹弓。一颗颗弹丸从弹弓 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 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陶渊明《归园田居》等作品,语言朴素自然, 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污浊社会现实的憎 恶,给人以含蓄隽永、意境醇美的享受。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俩大源头:1。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2.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俩晋文学: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壹时的“双子星”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宋代——宋诗重理趣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和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具体介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中国浪漫主义——楚辞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壹般比较长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奠基人: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和《诗经》且称“风骚”,垂范于后世《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传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
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共十壹篇:《东皇太壹》、《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壹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秦朝: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
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壹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汉代乐府诗: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乐府、歌行、律诗、绝句,各体齐备;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辅传扬;边塞派、山水田园诗派,各呈异彩。
最高成就:李白、杜甫李白(诗仙)兼采“屈、庄”之精华,融会“儒、仙侠”之精神,进而形成了独树壹帜的浪漫主义诗风。
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雄奇壮丽的名山大川,这壹切都在其诗作中得以体现。
杜甫(诗圣)凭借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以诗歌的形式,真实的记录了唐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极衰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
“穷年忧黎元”是其主体创作精神,也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风格。
晚唐:社会的衰落使唐诗如夕阳残照。
宋代:“词”的产生:晚唐五代时,词已成为和“诗”且行的新诗体。
温庭筠、韦庄的词都有所成就。
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在艺术上造诣颇高,降宋以后的作品,脱去了游乐淫靡的宫廷生活气息,国破家亡的感慨和个人悲惨遭遇之隐痛充盈其间。
宋词:宋词俩大流派:婉约、豪放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元代:元曲的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张养浩、张可久等。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壹)先秦时期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原始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被记录下来。
《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但这也仅仅是猜测。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壹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1.《诗经》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俩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仍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立于学官,后有《毛诗》。
《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壹共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
“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且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可是也有个别贵族。
这壹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和愤怒。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见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雅》、《颂》中的诗歌,对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和社会有很大价值。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壹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壹个事物比喻另壹个事物。
“兴”是从壹个事物联想到另外壹件事物。
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思无邪”,且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壹。
2.《楚辞》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壹大步。
《楚辞》中收集的先秦作品出自屈原和宋玉俩位诗人。
诗人之作,由于其个人的天赋才能、高度的文化素养以及对艺术遗产的继承,壹般说来比起民间朴素的歌唱,在思想上更为丰富,在情感上更为细腻,在艺术上更为精致。
屈原、宋玉的作品,“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特别是屈原,取熔经意,自铸伟词,其作品规模宏大、风格瑰奇,是融合南北文化积极成果的产物。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
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
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和自身遭遇,创造了壹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
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
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
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
例如《九歌》,其前身就是沅湘壹带民间的祭神歌曲。
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壹个里程碑。
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
《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特质,往往成为壹个形象的系统。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
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壹次诗体大解放。
先秦时代,《诗经》和《楚辞》双峰且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俩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但骚体诗已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诗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壹次诗体大解放。
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二)俩汉时期汉代诗歌集中体当下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1.汉乐府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之用。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