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民居结合现代建筑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从类型学角度看东北民居的发展

从类型学角度看东北民居的发展

从类型学角度看东北民居的发展摘要:本论文以东北地区的满族、汉族、朝鲜族的民居住宅为对象,具体阐明了自然环境及其他因素对居住及其文化的影响。

从多学科研究视角试图探讨研究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及其对现代居民建筑设计的启示。

根据这种宏观的研究方向,重点从东北传统民居的特征分析出发,采用类型学的分析手段,从根源上对传统东北民居的环境、形式、空间、文化内涵、运用和再创造进行系统研究和梳理,并予以例证,建立具有东北本土特色的现代居住模式的新思路。

本文从建筑类型学研究出发,首先对东北传统民居建筑形制进行了分析,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提取“原型”,再将东北民居现况进行整理、分析,对东北民居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类型学原型1.对建筑类型学研究1.1.建筑类型学的概念类型学可以被简单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理论。

最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是由巴黎美术学院常务理事德·昆西(Q.D.Quincy)于19世纪在其名著《建筑百科辞典》中提出的,他是通过区别“类型”与“模型”来阐明类型概念的。

他说:“‘类型’并不意味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模型’,就其艺术的实践范围来说是事物原原本本的重复。

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够划出种种绝不能相似的作品概念。

就模型来说,一切精确明晰,而类型多少有些模糊不清。

因此可发现,类型所摹拟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1.2.类型与原型荣格有关原型(Archetype)的概念是指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沉积”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

其内容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包含人类心理经验中的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始表象”,这种“原始表象”荣格称之为原型。

1.3.对建筑类型学研究的启示当代建筑类型学理论基本上充当了一种保守的角色,与现代运动那轰轰烈烈的以社会变革为己任的英雄主义比起来,类型学强调“建筑的本份”和“建筑师的本份”——即对建筑本源的回归。

东北乡村民居室内设计发展研究

东北乡村民居室内设计发展研究

东北乡村民居室内设计发展研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东北乡村民居室内设计正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东北乡村民居室内设计的发展研究,并分析其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东北乡村民居室内设计的特点东北乡村民居室内设计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粗犷朴实东北的气候寒冷且长,这也造就了东北人坚韧、朴实、淳朴的性格,体现在民居室内设计上就是简约、朴素、粗犷。

家具和装饰品通常都是实用、结实、耐用的,色调比较偏向深色。

2.家家有院东北农村的房屋多数都是由院落、居所和附属建筑(如牛棚、鸡舍、树林等)组成。

院落通常都是开阔而平整的,家家有院的建筑形式,使得民居的室内设计更强调亲情、友谊和邻里间的交往。

3.实用性强民居室内设计以实用性为主,家具的造型比较朴素简单,而且以实用为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东北地区的农民生活崇尚勤俭节约,因此家具和生活用品的摆放和装饰都强调实用、方便。

二、东北乡村民居室内设计的演变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东北乡村民居的室内设计也在不断地演变。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传统阶段传统阶段的东北乡村民居室内设计以实用性和经济性为主,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和花哨的家具。

家庭装饰以墙壁涂料和简单的窗帘为主,地面铺设简单的木板或水泥地面,家具多以木制为主。

2.西化阶段20 世纪40 年代到70 年代,东北乡村的室内设计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家具形式多样化,装饰品也开始增加。

西方的时尚元素开始逐渐融入到东北乡村的室内装饰中,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民族西式家庭的形态。

3.现代化阶段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东北乡村民居室内设计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大量的建筑材料进入农村,室内设计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经济也得到了提升,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反映在了家居装饰的品质上。

三、发展趋势未来,东北乡村民居室内设计会带着更多的创新和发展走向未来。

以下是未来发展的趋势:1.现代时尚化现代时尚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东北农村也会受到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影响,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文化创新、文化融合,强调个性和时尚元素。

浅谈东北民居对现代居住设计的启示

浅谈东北民居对现代居住设计的启示

浅谈东北民居对现代居住设计的启示作者:刘治保来源:《商情》2010年第30期【摘要】探讨东北民居对现代居住设计理念的启示,以期为现代民居居住设计的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性探讨和另一种角度的新思路,也为未来的住宅道路找寻新的启迪和思维参考。

通过对东北民居研究分析,提炼出东北传统民居中的设计精华,进而对现代居住设计的需求与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提出设计理念上的启示。

【关键词】东北民居居住设计启示近些年来,我国的民居居住设计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城市的民居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这样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

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继承地方建筑的传统文脉是住宅设计创新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探讨东北民居对现代居住设计理念的启示,以期为中国民居住宅的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性探讨和另一种角度的新思路,也为未来的住宅道路找寻新的启迪和思维参考。

一、东北民居整体思维方法对现代居住设计理念的启示东北地域辽阔,各民族的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习俗信仰、审美观念、经济能力等,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环境、材料和所掌握的技术,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地进行营造活动,创造既功能合理、简朴美观又与自然环境相融和的东北民居建筑。

东北村落选址以顺应自然为宗旨,“相其阴阳向背,查其山川形势”,以臻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东北民居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它根植于本土,立足于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敢于创造而又脚踏实地,它彰显了东北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

在现代集合住宅的设计里就很少考虑这种整体思维方法的设计理念。

例如:为适应地方气候和地理环境,窗位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安排,外围护墙提供民居硬壳空间;室内则是适应人需要的软壳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整齐划一的结构空间体系已不适应了,产生了空间灵活性问题;随着中高层住宅的发展,产生了结构适应性问题;随着人们对多样化的需求,产生了造型可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使现代结构住宅不能适应。

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共3篇

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共3篇

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共3篇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1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然而在东北地区,仍有不少传统的民居仍然保存完好。

这些传统的民居不仅代表着东北地区特有的建筑文化,更是东北人民居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的研究,探讨其在地域、文化和历史方面的内涵和特色。

一、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东北地区民居建筑历史悠久,与东北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地理特点密切相关。

东北地区冬寒夏热,降雨量充足,因此民居建筑材料多以木材、砖瓦、土坯为主。

同时,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居住空间相对而言更为宽敞,因此民居建筑的主体采用立柱式结构,使得建筑内部空间更加宽敞明亮。

此外,东北民居的建筑设计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居住习惯和信仰与文化,例如门楼的造型、牌匾的雕刻等均反映出东北地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和神秘信仰的追求。

二、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文化意义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在文化意义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东北地区民居的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也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

东北地区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传统民居的装饰和摆设均反映出这种文化的特点,例如墙上挂画、佛像、屏风等装饰,以及家具和器物的种类和形状等。

此外,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信仰也深刻地体现在民居建筑中。

东北地区民居的建筑结构,尽管存在一些区别,但总的而言,以蓬草、木材等为主要构成材料,结构上采用大梁、大柱、大斗拱等传统的中国式结构,同时还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加入了独特的装饰和设计。

三、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东北地区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中包括了历史文化、艺术和技术等方面的价值。

东北地区传统民居是当地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东北地区民居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水平。

浅谈东北地区农村住宅的发展之路

浅谈东北地区农村住宅的发展之路

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 东北地 区农村 既有住 宅的研 究 ,在 继承
传 统 本 土 民 居 住 宅形 式 的 基 础 上 加 以 改 进 , 形 成 了新 农 村 住 宅建 设 的概 念 方 案 。从 四 个 方 面深 入 分 析 和 阐 述 了农 村 住 宅
功能的简 陋造成 了生 活的不便 。现 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村对住 宅的要 求不只局限 于吃饭、睡觉 。比起那高 昂的房价他们不再 向往
城 市 ,而 是 把 目光 转 向 了 自己 家 居 的功 能 改 进 。 多年 来 农 村

改进 的策略 ,并且对农村 住宅建设 的过程 中遇到 的 问题提 出
了解 决 的 办 法 。 为 改 善 农 村 住 宅环 境 和 规 范城 乡建 设 提 供 了 理 论 指 导 和 科 学依 据 。 关 键 词 : 东北 地 区 农 村 住 宅 新型住宅; 改善 建议
直 被认为是脏乱 差的代 名词 ,农村农 民的卫生条件不好 ,
没 有 洗 澡 场 所 ,如 厕 难 等 都 是 大 部 分 农 村 家 庭 没 有 解 决 的 问 题 。 农 村 生 物 质 能 ,太 阳 能 ,风 能 等 可 再 生 能 源 丰 富 ,是 否
引 言
可 以在 新 型 住 宅 的 设 计 中 加 以充 分 利 用 。 2 .丰 富 平 面 ,灵 活 布 置
到2世 纪末我 国农村 生活水平 已经达 到 了温饱 ,进入 2 0 l 世 纪 ,中 国正 以崭 新的面貌 向小康水平迈进 。我 国农村 人 口
约 占全 国 总 人 口 的 7 % 上 ,约 为 91 人 , ̄ 2 1 年 我 国 房 6以 .亿 J0 0 屋 总 建 筑 面积 达 到 5 4 ,其 中 农 村 居 住 建 筑 面 积 达 到 了 1 L 9 3 8E ,约 占总建 筑 规 模 的 6 % 44 7。

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我国的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传统民居的布局是以中庭为核心的,四面围合,由主屋和附屋组成。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四合院、吊脚楼和福建土楼,都采用了这种布局方式。

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划分区域及居住与生活的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和颐养,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布局方式。

在现代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采用传统民居布局的建筑,特别是在一些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中。

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可,以及对建筑造型自然性和生态性的追求。

下面,本文将详细讨论传统民居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首先,中庭布局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中庭是一种有利于采光通风和改善居住环境的布局方式。

在现代建筑中,这种布局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物的内部,使整个建筑更加通透自然。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就采用了这种布局方式,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菲尼克斯区,建筑物内部的景观设计采用了中庭布局,使得通风采光得到保证,同时形成了一种内部的空间景观,增强了建筑内部的空间感受。

其次,四合院布局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具有独特的空间构成和生活方式。

它的四周围合,中心庭院留有空地,四周住宅各自独立,这种布局方式适合多人共同生活的家庭,它可以使人们在共享空间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私密性。

现代建筑中,很多禅意小院、文化酒店和度假村,都采用了四合院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强调独立性和自然性,使得居住体验更加舒适自然。

再次,吊脚楼布局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吊脚楼是地域特色较强的建筑,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建筑底层悬挂在高洼的山坡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

这种建筑体系可以使居民远离沼泽和疾病,同时提供了优美的风景。

在现代建筑中,吊脚楼的布局方式被吸收和借鉴,它被运用在一些山地别墅和湖滨建筑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结合,使得建筑与环境之间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中国民居的结构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民居的结构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民居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民居建筑是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类型,在传统建筑中,民居的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形式也最丰富。

正是因为民居分布于全国各地,同时由于各地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审美爱好以及其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地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式、造型装饰等方面也就各不相同,呈现出淳朴自然的各自特色。

一、传统民居的现状——形态结构我国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雄伟庄严的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等官式建筑,还有住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

住宅是最基本的、最大量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

为了区别于现在新住宅,我们把它称为传统民居或民居建筑。

民居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

社会形态指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

居住形态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和内外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

传统民居的特征在建筑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

它是社会制度、家庭组织、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结构和外形特征。

它映了气候、地理和材料、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其中最为突出的五大民居类型是: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云南的“一颗印”,客家的“围龙屋”。

1.北京的“四合院”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现了。

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

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哲学思想,这些元素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们常常将传统民居元素巧妙地加以运用和融合,使其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的美感,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尚和功能性,这种融合既满足了人们对于保留传统文化的需求,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新面貌。

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通常是庭院式建筑,建筑环绕着一个庭院,形成了内外两个空间层次。

这种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许多家庭的别墅,都采用了庭院式的设计。

这种设计不仅能够创造出一个私密的空间,同时也能使人感受到自然和谐的氛围。

同时,许多现代建筑也巧妙地将庭院与建筑物结合,形成了一个室内外相互渗透的空间。

这样的设计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增强了建筑的整体美感。

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多采用木结构,具有自然材料的质感和特点。

现代建筑中,设计师们也开始注重利用环保和可持续材料,如竹材、木材等来建造房屋,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这种材质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也符合现代人追求环保与健康的生活方式。

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在现代建筑中,这种概念得到了持续发展,许多建筑将自然环境作为设计的核心,充分利用自然光线、风力等自然资源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并创造出一个更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同时,许多现代建筑也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将花园、池塘等自然元素融入到建筑中,创造出和谐而宜人的居住空间。

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注重意境和寓意,通常采用壁画、雕刻、剪纸等传统工艺来装饰建筑。

现代建筑中,设计师们也注重在建筑装饰中体现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雕塑、壁画等手法来丰富建筑的审美价值。

同时,现代建筑还引入了新的技术手段,如LED灯光效果、投影等,通过灯光和影像的变化来扩展建筑的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设计形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审美理念,也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创新性。

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建造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民居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实用特点,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使得传统和现代在建筑领域得以融合共生。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话题对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

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中的中轴对称布局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珍贵的借鉴。

中轴对称布局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点之一,它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将整个建筑划分为左右对称的部分,呈现出端庄稳重的美感。

这种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现代的公建筑和住宅,都可以看到中轴对称的设计元素。

这种布局手法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感和气势,同时也能够提高建筑的实用性,使得空间分布更加合理,功能分区更加清晰。

而且,中轴对称布局还能够给人以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感觉,这与现代人们追求的心灵居所的期望是相符的。

中轴对称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崇的。

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中的天井布局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天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常见布局形式,它是指在建筑的中央留有一块开放的天空空间,周围是建筑的各个功能区域。

天井布局可以使建筑的室内空间得到自然的采光和通风,同时也能够带来室内外的视觉交流,使得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宜人。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天井布局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设计师们通过引入天井的元素,使得建筑的室内空间得到了更好的开放性和通透性,提高了室内环境的品质和舒适度。

天井布局还能够将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居住者带来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体验。

天井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和风潮,中轴对称布局、天井布局、透窗布局和庭院布局等传统布局手法不仅使得现代建筑更加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同时也为现代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使得传统和现代在建筑领域得以融合共生。

东北民居发展现状

东北民居发展现状

东北民居发展现状
东北民居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首先,在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东北民居逐渐受到了现代化建筑方式的影响,现代高层建筑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平房和四合院。

尤其是在省会城市和重要经济中心,高楼大厦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虽然这些现代建筑给东北地区城市的形象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传统的东北民居远离了现代公众视野。

其次,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需求量不断攀升,房地产业在东北地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大量的高档住宅楼盘、别墅群、公寓等新型居住建筑涌现,在某些区域甚至形成了大规模的城市新区。

这些新型居住建筑注重布局、景观和配套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对传统东北民居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进行了冲击。

再者,农村地区的民居发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东北民居在良莠不齐的村庄中逐渐受到蚕食,随着农村的工商业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有一部分农民开始改建房屋,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使农村民居更加舒适、实用。

然而,受制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差距,农村地区的民居改建通常相对较慢,依然存在着房屋简陋、空间局促等问题。

总体来说,东北民居的发展现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发展不平衡。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居逐渐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尤
其是在大城市中。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民居也在逐渐改善,但距离现代化的差距依然较大。

对于东北地区而言,保持传统民居的特色与文化气息,同时吸收现代建筑技术和理念,将是一个有挑战也有机遇的发展方向。

东北地区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浅谈

东北地区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浅谈

东北地区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浅谈摘要:东北民居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完善和改变着自己的面貌,而且形成了具有适应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多民族生活习惯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布局形式。

研究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对北方寒冷地区现代建筑的建设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关键词:东北民居;建筑布局;布局形式如今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各种文化互相撞击,传统的东西方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冲突日趋激烈。

现代建筑在让人们在生活中感觉到了现代科技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与此同时现代建筑的千篇一律给人们带来了在精神上的乏味,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的缺失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简直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的布局特点。

在广大的住宅房屋中,东北地区民间居住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和形式。

一、东北民居建筑的整体布局形式为地区情况复杂,虽然类型变化简单,但材料的运用、建筑的设计手法和局部处理却是很丰富的。

特别是由于各民族长期居住所积累的经验,具体的处理和变化是多方面的。

其中的一些建筑手法今天仍可适用,东北民居建筑的布局更是如此。

例如沈阳这样的东北历史名城,城市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东、西、南、北四塔四市等等,每个区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过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门户,其有组织建筑群体构图的关系和明确流线层次格局。

东北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向内的家庭组合体,建筑的组成有严谨方整的格局,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论规模大小都组成严谨清晰的格局;主体建筑在城市中控制着道路网和其他从属筑,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个明显的标志。

把一组建筑或一座建筑中的一部分作为主体处理时,就形成了村镇、建筑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

东北民居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成组成区地布置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建筑社区组合。

这些组合可以表现出组织邻里生活社会化的思想;建筑的安排要其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布局,按人们的亲疏关系布置宅院。

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及新住区研究

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及新住区研究

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及新住区研究【摘要】:东北地区传统民居是在人们长期的建筑活动中,结合当地生活区域的资源、自然地理和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积累了很多设计经验。

在对东北传统民居的改进建设中,东北传统民居具有很多值得保留的节能手段,为了使其功能分区更加合理,提高节能效果,在新民居的设计中我们打破了传统格局,增加了新的功能空间,应用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及新型材料。

【关键词】:东北传统民居改进新民居【Abstract】: Abstract: The Northeast is the long-traditional house building activities, living area with local resources, natural geography and climate conditions, local conditions, local materials, accumulated a lot of design experience.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Northeast improved construction, the Northeast has many traditional houses worth preserving energy-sav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make it more reasonable partition function,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in new residential design, we break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adds new features space, the application of many new techniques and new materials.【Key words】: Northeast, Traditional houses,Improvement, New residential areas■ 0.引言研究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了解东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主要结构形式及发展趋势

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主要结构形式及发展趋势

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主要结构形式及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地理特征,拥有着多样的气候环境,其中就包括北方寒冷地区。

因此,由于气候低温,在该地区建造住宅结构形式就变得尤为重要和复杂。

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的主要结构形式包括:一是泥土保温式结构,通常以干砖砌体作为结构支撑,里面覆盖泥土、细面砖等,墙体保温性能较好;二是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少建筑的热量损失,从而降低房屋的能耗,但是要求钢筋混凝土的质量有一定的要求,三是风墙结构,这种结构是利用砖块、木材和石头等建立墙体,然后在墙体里面添加泥土和沙子形成保温层,有效地减少热量损失;四是柴油灶保温式结构,将柴油灶的热量利用起来,形成一层柴油灶保温层,并且利用该热量,从而减少热量损耗;五是复合式保温结构,这种结构综合了前面列举的各种保温技术,配合合理的采暖和采光设施,整体效果更佳。

因此,为了满足不同气候环境和用户需求,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结构形式还会发展出更多变化。

例如,玻璃复合结构是一种结合玻璃和其他保温材料的结构形式,逆向传热性能更强,玻璃的强度更高;此外,新型结构材料的出现,也为保温性能提供了新的支持,尤其是新型夹芯板的应用,可以有效阻止室内的热量损失;此外,太阳能发电技术也可以用于抵抗低温气候,并且可以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

另外,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工艺,对于构造气候环境适宜的住宅结构也至关重要。

如,适当引入屋顶绿化,可以不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室内温度,还可以增加室内空间,同时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热波损失。

总之,能够适应北方寒冷地区的农村住宅结构形式,取决于当地的气候特征、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以及采用的建筑工艺。

在未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结构形式也会发生更多变化,保证其具备高效、可持续的特性,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1. 引言1.1 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建筑在建造布局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传统民居建筑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侧重于内部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功能设置,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现代建筑则更多地体现了现代科技和工业的发展,注重外部形象和建筑结构的创新,更加强调视觉效果和功能性。

传统民居建筑常常采用木结构和砖瓦材料,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强调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而现代建筑则更倾向于使用现代材料和技术,风格多样,注重个性和时尚感。

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建筑在建造布局上的对比也体现在空间利用和布局方式上。

传统民居建筑常常以庭院为中心,围合式布局,建筑呈现出封闭的外部形象,内部空间则错落有致、宽敞通透。

而现代建筑则更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流通性,庭院和围合结构逐渐减少,采用更为开敞的设计方式,强调多功能性和灵活性。

传统民居建筑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和内部动线的设计,现代建筑则更注重整体空间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体现了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理念差异,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1.2 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的特点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注重环境的融合。

传统民居建筑通常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为一体,以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其次是强调空间的层次感。

传统民居建筑常在建筑布局上采用错落有致的空间划分,形成层次分明、空间开阔的住宅格局。

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注重家族文化传承。

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常见的祖先厅、家庭祭祀场所等布局设计,体现了对家族文化沿袭的尊重和传承。

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还强调室内外的联系。

传统民居建筑常借助庭院、走廊等空间设计,将室内外环境有机连接起来,营造宽敞开放的居住空间。

传统民居建造布局手法注重自然、层次、传承与联系,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东北民居的发展略谈

东北民居的发展略谈

东北民居的发展略谈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境居民以汉族、满族为主。

汉族大部分是由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居民来东北开垦农田,散居在东北各乡镇,构成为东北主要居民。

东北地方寒冷,除在房屋构造上采取保温构造外,并在室内装设取暖设备,使之发散热量以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

当地居民创造了火坑、火墙以及火炉等防寒设备,增加室内的温度抵抗冷空气袭入。

三百年来,住宅建筑不断发展,并且由于汉、蒙、朝鲜等民族的杂居,在建筑上互相影响,又增加了许多内容。

这些历史文脉对于今天的东北民居建筑又有什么影响呢?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浅谈东北民居的发展。

类型学在建筑上研究的重点有三个主要方面:1 类型选择:以类型选择为依据的类型学的设计必须依据特定文化背景的人们头脑中共有的固定形象,其过程往往是生活方式与建筑形式相互适应。

原东北满族居民以长期的渔猎和采集经济为基础孕育出来的,其物质来源主要依靠从自然界中欑取。

这种“靠天吃饭”的渔猎采集型经济,使东北满族对自然的认识在敬畏自然的状态中终于找到了一条最好的生存道路,即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使东北满族民居生成和发展了质朴和谐的自然生态构筑观念。

因而,长期以来满族民居的发展,始终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而人们的创造力也是先融入自然和社会历史传统,并以此为前提再表现出来。

崇尚天地,适应自然,对自然资源既合理利用又积极保护成为东北满族民居发展的主要特征。

东北满族具有早熟的“环境意识”,这是因为东北满族及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东北的山地河泽之间,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2 类型处理:首先是对已选取的类型进行几何简化还原,这是可以直接运用在具体的建筑形式处理上。

同时,为了避免单调我们可以进行类型转换研究。

在文化的接触与传递过程中,以渔猎为主要经济类型的满族先民同以农耕定居生产为主要经济类型的中原文明在相互接触中产生了剧烈的文化碰撞。

结果促使生产力低的一方的经济文化类型开始向较高一方的经济文化类型转化,出现了高端文化特质和思想通过传播的各种渠道传递到接受的一方。

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看东北民居的发展

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看东北民居的发展

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看东北民居的发展摘要:从古至今,民居作为人们克服自然、求得庇护的基本建造物,与人的居住方式和生活、生存状态密切相关。

本文利用建筑类型学对东北民居的建筑形制及其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符合人性化设计的价值取向,为创造符合时代和地域需求的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东北民居、建筑类型学、发展趋势Abstract: Since ancient times, houses as the people to overcome nature, to seek asylum in the basic construction material, and the people living and life, survival is closely related. In this paper, building typology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its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residential and to comply with the humane design of value orientation, in line with the times and the regional demand for high-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to create new ideas.Keywords: Northeast residential building typology and development trends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有关建筑类型学的理论解析所谓“类型”,是指某些事物在某一层面上具有某种共同性质与相似特征而形成一个类属。

所有相似的事物都具有共通的特质。

由于当代建筑类型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结构主义理论。

从东北民居结合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的探究

从东北民居结合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的探究

从东北民居结合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的探究铁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方案针对任务书的需求,在分析展品的特点同时,积极融入地域特色,形成设计意向——东北大院,并将此设计构思渗透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

标签:铁岭;非物质遗产;博物馆;地域性;东北大院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中心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地铁建设和运营项目越来越多。

现代地铁运行的各种设备和密集复杂的人流,高速行驶的地铁列车引起的活塞风,大量应用的新型建筑材料、装修材料、绝缘保温材料及粘接剂等,使得空气中出现了多种前所未有的挥发性化学污染物、微生物以及颗粒物,使得地铁环境存在着重大的公共安全隐患,需要我们寻求可行的方法,采取可靠的措施,控制地铁空气质量,保障公众安全。

一、地铁微生物污染的产生、传播原理及其危害性因为地下车站和区间隧道是一个大狭长型的地下空间,与外界的联系也较小,空气流通不畅,巨大的客流量、高速的列车和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行,又会产生很大的热量,因此使得地铁内温度和湿度非常适宜滋生一些微生物,像细菌、病毒、变形虫等通过过滤器、冷却盘管、滴水盘、风道等空调设备和地下隧道的潮湿表面大量生长繁殖,将会产生大量毒素、气体等,并会通过通风空调系统会快速并且大面积的传播。

列车运行时的活塞效应,则更进一步加剧了微生物污染的蔓延和传播。

地铁环境中有些微生物,像真菌和细菌,会产生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都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

然而,通过空气传播的微生物,即使数量很少也有可能引发各种人类健康问题。

因为地铁内部通常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反而会有助于微生物的传播,通过空气传播的微生物在地铁环境中会维持不断的生长,甚至会通过通风空调系统传播至更远距离处。

地铁中服务于公共区的通风空调系统设备有组合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冷水机组、冷却塔、水泵等空调制冷设备。

通风空调系统运营期间,系统内部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积水、积灰等问题,由于新风和回风带进中央空调里大量的细菌病毒,这些微生物被截留在过滤器和冷却盘管、滴水盘、风道、送风口等的潮湿表面上,水分和灰尘为细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造成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在空调系统内的湿表面等位置定植、生长和繁殖,后又随送风进入地下空间,并通过空调系统快速大面积传播和扩散,形成恶性循环,通风空调系统成了主要污染源和传播扩散污染物的工具。

东北新农村文化与建筑空间布局研究

东北新农村文化与建筑空间布局研究

东北新农村文化与建筑空间布局研究【摘要】本文首先分析新农村文化内涵,通过对现在的农村文化和新农村文化的分析研究,了解农村文化的基本特征,更好的指导新农村的文化和空间建设。

总结吉林省农村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出适合吉林省村落的发展模式。

标签地域文化;空间结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获得了长足发展,也遇到了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本地文化对该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居住空间模式、适居性、归属感均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1 新农村文化的内涵近几十年,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党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在全新理念引导下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方案。

在这里“新农村文化”指的是一种全新型的农村文化,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粉彩多呈、健康和谐的文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2 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状况中国东北主要是指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而言。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区域形成了多民族的聚居形式。

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色的地域文化。

各种民族文化的融合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区域文化具有独特性。

多民族文化的共處与并存、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兼容、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这些文化特征与我国其它地方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1)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构成方式从历史发展来看,东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是由肃慎系民族、秽栢系民族和汉民族文化所构成。

多民族文化融合,是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不同民族的集聚,必然会导致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决定了汉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并包含着其他东北民族文化因素、独具地方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

在我省的东部山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的居住组团呈分散式布局,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聚居形式是东部山区的主要特征。

东北民间的文化传承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规章制度

东北民间的文化传承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规章制度

东北民间的文化传承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规章制度东北民间的文化传承在室内设计中有着丰富的应用。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文化传统区域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民族历史背景造就了独特的东北文化。

这种文化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以及民族传统密切相关,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出东北地区独特的氛围和风格。

首先,东北地区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色彩的选择上。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多样,由于处于寒冷的气候,东北地区的室内设计偏向于选择暖色调,如红色、橙色和黄色等暖色系,在室内创造出温暖的氛围。

此外,东北地区的室内设计也注重自然光线的利用,通过合理的窗户布局和窗帘选择,增加室内的光线亮度。

其次,东北地区的室内设计中还体现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

东北地区有很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如舞龙舞狮、东北大锅饭、糕点制作等,这些文化元素可以通过室内设计的方式来呈现出来。

比如,在室内的装饰上可以使用东北的传统元素,如民俗纹样、传统绣品等,通过这些装饰来营造出浓厚的东北风情。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一些特色的传统建筑,如四合院、东北大宅等,这些建筑特点可以在室内设计中借鉴,如采用大面积的木质装饰、古典家具的选用等。

另外,东北地区的室内设计也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由于东北地区的气候寒冷,房屋的保温性和隔热性是室内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室内墙壁可以选择使用保温材料,地面可以使用地暖系统,以增加房屋的舒适性。

此外,东北地区的居民喜欢在屋内设置一个烟炕,这可以在冬季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休息空间。

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考虑在客厅或卧室中设置一个类似的烟炕区域,加强东北地区的特色。

最后,东北地区的室内设计注重家庭和亲情。

东北地区的人们注重家庭关系和亲情,这也体现在室内设计中。

在室内设计中,可以注重家庭活动的连通性,如将客厅、餐厅和厨房等功能区域设计成开放式空间,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此外,东北地区的人们喜欢在家里栽种花草,并注重绿色植物的装饰。

在室内设计中,可以注重花草的摆放和选择适合东北地区气候的植物,增加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东北民居结合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的探究摘要:铁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方案针对任务书的需求,在分析展品的特点同时,,积极融入地域特色,形成设计意向——东北大院,并将此设计构思渗透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铁岭非物质遗产博物馆地域性东北大院
铁岭市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城市之一,位于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

铁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位于铁岭凡河新区。

选址定于嘉陵江路、昆仑山路和祁连山路所围合的地块中,与规划的铁岭示范学校相邻,地块西面临凡河,北侧及东侧为待建的住宅小区,所以博物馆将成为城市的主要景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铁岭市非物质文遗产博物馆展示主要包括东北二人转、辽南高跷、评剧、皮影戏、岫岩玉雕、东北大鼓。

在对基地和任务书的仔细研究后,我们认为在这个博物馆的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展品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且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还有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场所。

以后的设计构思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展开。

设计构思
铁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的展品以东北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求突出展示东北二人转。

考虑到博物馆能延续地域特色以及文脉,所以在构思阶段第一想到东北大院。

东北民居中除了大院具有标志性,还有跨海烟囱、苞米楼子、索伦杆等标志性的构筑物。

设计初期阶段,希望在设计中采用夸张比例的跨海烟囱,既有东北特色,又可以是博物馆的一个标志。

但是在后期的设计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想法没有实现。

东北大院总体属于院式布局,有明确的中轴线,左右基本对称。

图1和图2是传统的东北民居平面,由此总结出东北大院的平面形式(图3)。

东北大院主要是由建筑和墙围合成大院,因此想到把围墙衍生成廊,廊具有交通,临时展览,休息以及小型室内表演的功能(图4)。

东北大院的形制和北京四合院是比较类似的,比较高级的四合院会有两进院甚至三进院,并且还有跨院,所以最后博物馆的平面形式就基本确定了(图5)。

总平面设计
东北大院大都是坐北朝南,所以将博物馆的主入口设在南侧。

在基地南侧就形成长条形的入口广场,不仅可以作为附近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也可以提高博物馆的人气。

在入口广场的两侧设置抽象的牌坊,使广场具有一定的围合感,也可以吸引路人对博物馆的目光。

在主入口的对面设影壁,影壁可以用做舞台的背景,作为广
场的室外表演场所,同时也是广场的中心。

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和特点,是希望观众多多参与其中的,所以在博物馆中设置很多表演空间,可以让观众和展品亲密接触。

有些小表演例如皮影的制作方法、皮影戏、岫岩玉雕等等都需要一些室内或室外的小空间进行展示。

博物馆内有五个庭院,都是以平台为主题。

中间比较大的庭院可以作为室外的临时展览场所,其他较小的三个庭院可以作为室外小表演的场所,同时也是观众休息的场所。

东南角的庭院靠近剧场,用作室外表演剧场。

造型设计
由东北大院的平面形制衍生出了博物馆的平面,在造型上也同样希望体现出一定的东北民居的特点,使观众们在观赏东北二人转、高跷、东北秧歌等东北气息很浓的表演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东北大院的大门有几种形式,一种是简单的墙垣门,另一种是单间或三、五间的屋宇门。

屋宇门一般以敞空的明间为门洞,门两侧的房间古代称为“塾”。

入口是建筑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决定入口部分的形式仿照东北大院三间屋宇门的入口形式,处理方法比较现代,但是又采用了红色的柱子,既体现了建筑的发展,也发扬了地域的文化(图6)。

东北民居大多为坡屋顶,并且从屋顶到建筑都以灰色为主色调,大量采用青砖灰瓦。

因此外观上的色调比较灰暗,只是在门窗部位用比较亮的红颜色点缀(图7)。

在博物馆的造型设计上,采用了坡屋顶,并且与东北民居一样以灰色为主色调,红色作为点缀(图8)。

作为主干道旁的建筑,转角处的建筑形象尤
其重要,所以我们想将转角处的形象突出出来(图9)。

在转角处采用弧形,处理方法及形式都比较现代,但是在颜色上还是以灰色为主,红色为辅。

使得转角处的建筑和其他部分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但是两部分又比较和谐,从而吸引路人的目光,但是当观众走进博物馆时还是能够体验到东北大院的氛围。

4.平面设计
博物馆建筑平面由东北大院的平面衍生而来。

东北民居的建筑演变为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办公研究空间、剧场空间,围墙就演变为交通及服务等辅助空间(图10)。

在每个展厅的两端都有一个比较大的缓冲空间,这个缓冲空间可以是小的室内景观,供人欣赏休息;可以是小的表演空间,一些展品的表演空间不是很大,例如皮影戏。

皮影戏的道具叫做影窗,一般高3尺,宽5尺,并且是单人操作,需要的空间不是很大。

剧场和餐厅布置在建筑东侧,临近主干道,都可以有单独的出入口,这样也可以为博物馆增加经济效益。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一个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建筑本身也需要能够给观众传递一定的信息。

在这个博物馆设计中,我们希望博物馆除了展示展品之外,更能够让观众体验到东北的地域文化特色,所以建筑构思就选择了东北大院。

而建筑本身除了体现东北的地域文化特色外还要有一定的特殊性。

设计通过满足使用者的各方面需求的过程中自然的体现了建筑的特殊性。

本设计中体现地域特色与现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
既体现了建筑的发展,也发扬了地域的文化。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斌李婉贞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资料集》4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诗意栖居——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赵新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