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

合集下载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个时代对于整个规划行业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变化中,挡墙的规划设计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规划对于空间的整合以及设计,更多的是在结合相关学科统筹设计,而关注的对象也逐渐发展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

而数字技术正好能够解决这个繁杂的问题,进行多学科交互,解决一些规划专业从业者所不擅长领域的问题,实现最终规划成果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关键词:空间形态、经济性、美学修正理论研究:东南大学的杨俊宴教授在《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一文中,阐述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本质内涵,在文章中以城市各基准评价单元的内在作用以及联系为基础,论述了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内在的公平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的价值取向。

同时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进行了筛选,[7]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用地开发强度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方法,同时以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对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底线进行了制定,提出以城市发展的经济性为原则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修正的修正模块的建立。

在杨俊宴教授的另一篇关于城市高度形态的控制方法一文中,针对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高度形态控制的特征与难点,提出了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同时,以高度控制结合控制强度的理念,建立了二者间的对应关系矩阵,从而对城市高度形态的实施进行调控与管理。

在《控制与引导: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思路与案例》一文中,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导下的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控制项详细规划的控制与城市设计的引导相融合,且协同管理的可行性,同时也提出了在控制项详细规划层面进行城市设计的操作思路和具体策略。

薄力之在《城市建设强度分区管控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一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香港、新加坡、纽约以及东京的城市强度分区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同时也对这四个城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文化以及城市风貌进行了总结分析。

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该地域广阔,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与地质情况复杂,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形态多样,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
探讨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变动,可以表征不同区域下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影像数据来源于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选取 2000 年、2005 年、2010 年、2015 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年份 2000 2005 2010 2015
中心经度 115°23′32.36″ 115°23′42.29″ 115°25′27.85″ 115°24′21.28″
表 2 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参数
中心纬度
短半轴/km
长半轴/km
旋转角度
31°16′46.44″
304.0191
728.8150
摘 要:伴随农村转型重构,农村居民点形态及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亟需充分了解其时空动态。选取长江经济
带 11 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景观格局指数
等方法,分析农村居民点形态结构、集聚程度、分布方向等,并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论如下:长
湖湖北北经经济济学学院院学学报报 JJoouurrnnaal off HHuubbeeii UUnniiversittyy第oof1fEE9cc卷oonnoo第mmi3iccs期s
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周玄德,邓祖涛,梁 滨,陈 乔
(湖北经济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 三 农 问 题 研 究 2021 年 5 月
2021 年 5 月 第 19 卷 第 3 期
Vol.19 No.3 Ma王y. 2铁0夏2成1明:审:财视务新湖学结江北:理构经畅性经济:和济论学行学智院为:慧一学的个报交多响维曲视角

四个策略,践行“千人指标+时空行为”新范式城乡规划公共设施优化布置及选址模型建设与应用.docx

四个策略,践行“千人指标+时空行为”新范式城乡规划公共设施优化布置及选址模型建设与应用.docx

四个策略,践行“千人指标+时空行为”新范式——城乡规划公共设施优化布置及选址模型建设与应用何莲娜,黄晓春,吴兰若,孙道胜,崔真真,高娜,周志强摘要:城市公共设施是改善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科学的配置与选址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效率与居民生活质量。

规划决策支持是城乡规划公共设施优化布置及选址分析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和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多是对应单一的设施类型或特定的设施层级。

以“千人指标”为代表,忽略城市社会分异和空间分异,使用统一标准进行设施配置,将带来设施供需错配等问题,已是研究学者的共识,但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本文立足于规划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新视角,提出四个策略以实现“千人指标+时空行为”范式下的公共设施配置,即在理论上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城乡规划公共设施优化布置及选址的模型框架体系;在技术上利用时空行为地理学理论方法,设计充分兼顾供给均等性和需求差异性的模型算法;在数据上整合城市物质空间和公众时空行为数据作为支撑;在实践上研发模型系统,普及和推动规划支持技术应用,实现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整合发展和变革创新。

关键词:公共设施,决策支持,千人指标,时空行为,人口模拟,地理信息系统1研究背景与相关探索公共设施是承载城市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公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集中体现,其在配置模式、配置标准、现状评价、规划选址等方面,受到政府、学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期待。

公共设施配置是指根据特定的规划目标,依靠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资源进行系统地安排、设计、组合与布局,进而得到点、线、面、网组成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以满足绝大多数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过程,主要研究各类公共设施的位置选择、空间布局、项目配备及其管理问题。

(Melkote S,1996)图1城市公共设施配置学科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图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公共设施配置的关注,主要来自于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和管理学四个学科领域。

国土资源利用与规划之城乡结合部

国土资源利用与规划之城乡结合部

国土资源利用与规划之城乡结合部1、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存在的。

必须明确的是,研究城乡结合部是以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框架来对它进行考察。

2、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显著建设结合部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产物。

城市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用地支持,建成区的扩大必将不断蚕食其周围的农业用地(多为肥活的耕地)。

既要发展城市,又要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因此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趋突出。

2.1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城乡结合部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总处在一种相互转换与争夺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程度很大。

在结合部,往往居民用地与污染工厂相邻,军队用地与地方生产用地互相穿插,商业用地被夹在教学之中。

另外,由于征地时为节省资金,有意避开居民点,形成“城中村”,城乡建设极不协调。

2.2土地利用稳定性差,结构失衡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引起土地利用格局分散而混乱。

道路的延伸,独立工矿、居民点的兴建使得农业用地支离破碎,既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城区规划建设的实施。

一方面,有些刚建成的工业、居住建筑不久就面临拆迁,如近5年来,许昌市城乡结合部许多农户已经不止一次地历经征地拆迁,搬了建,建了搬;另一方面,投资兴建的菜蓝子基地、水利设施,在城区扩展影响下被迫缩小、迁建,造成产业结构不稳定,外部经济负效应显著。

2.3土地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城乡结合部一方面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建设用地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以及征而不用、浪费严重的现象。

不少单位往往因为征地面积过大,征地费用过高,而缺乏建设所需资金,只好在所征土地的外围修上围墙,或围铁丝网,长期荒废,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4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由于偏重眼前经济效益,缺乏整体规划与分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整体开发,配套设施不齐全,商业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缺乏,绿地系统不足等,另外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管齐下”大气、水、地资源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城乡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经济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都推动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但主要驱动力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地理位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耕地向建成区转化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坡度等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耕地向森林和草原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气温和降水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暖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贫瘠草原和荒地转为耕地的主要驱动力。

一、乡村土地利用及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已利用的程度及开发利用潜力。

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虽以农林渔牧用地即广义的农用地为主体,但其他形式的用地亦占一定的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未利用地等。

乡村土地利用受人口迁移、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政策等的影响,土地利用形式发生改变。

1.人口外迁,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撂荒地增加,引发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如土地流转;2.城市化推进,交通、住宅等对耕地的占用等;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3.乡村引进工业,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用地结构发生变化;4.退耕还林、农业保护政策等都会对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1.(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

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

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解读】(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珠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洼,河流多分叉,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网密布,使得能用来耕种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

基于资本下乡的乡村绅士化机制研究--以南通市仇湖村乐百年小镇为例

基于资本下乡的乡村绅士化机制研究--以南通市仇湖村乐百年小镇为例

基于资本下乡的乡村绅士化机制研究一一以南通市仇湖村乐百年小镇为例丨杨迪李广斌秦晴文章编号:1009-6000(2020)12-0097-09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0.12.0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南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类型解构及其演进机制研—基于乡村治理的视角”(5177838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苏南新型究—农村集中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与规划对策研究”(51578352);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苏南乡村社区公共空间舒适度营造——基于舒适物理论视角”(KYCX18_2563)O作者简介:杨迪,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与理论;李广斌,通信作者,博士,硕士生导师,苏州科技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空间及其治理;秦晴,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与理论。

基于资本下乡的乡村绅士化机制研究—以南通市仇湖村乐百年小镇为例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Based on Capital to the Countryside:A Case Study of Lebainian Town in Qiuhu Village,Nantong City杨迪李广斌秦晴YANG Di LI Guangbin QIN Qing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市场化取向的土地制度改革为“资本下乡”提供了体制通道,也为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空间。

从“经营城市”到“经营乡村”,“资本下乡”推动了乡村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吸引了大批城市中产阶层“消费下乡”,乡村绅士化渐显端倪。

文章在阐释乡村绅士化内涵基础上,从经济模式、社会关系和物质景观3个层面建构了“资本下乡”与乡村绅士化关联分析框架,并以仇湖村乐百年小镇为例,详细剖析了乡村绅士化机制。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石诗源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 以ArcView G IS、E xcel和SPSS软件为分析工具,将江苏省1996、2000、20043年的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经济发展数据和图形数据相结合,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1996~2004年,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增长明显,净增加了205066.8hm2,年变化率为2.13%。

其中,工矿用地年变化率速度最快,达9.22%;城镇用地年变化率为6.05%;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最小,年变化率为0.33%。

城乡建设用地类型及其结构变化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和县(市)级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人口、经济的增长,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关键词 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江苏省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07-02023-03A nalysis on Dynamic Ch ange of the R ural2urb an Construction Land U se in JiangsuSHI Shi2yu an (Departm ent of G eography Science,Nanjing N orm 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46)Abstract W ith ArcView G IS,E xcel and SPSS s oftware as analyzing tools,based on the detailed survey data of land use of Jiangsu province in1996, 2000and2004and the m eth ods of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spatial2tem 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e factors of the rural2urban construc2 tion land use changes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analyzed.Results sh ow that during1996~2004the rural2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in Jiangsu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205066.8hm2,w ith the annual change rate of2.13%,in which,the ex pansion speed of the industry land use has been accel2 erated w ith the change per year of9.22%,town land use change per year is6.05%and countryside land use change is2.13%.T he sub2land use changes of the rural2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are characteristics by conspicu ous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m ong the three m ain regions and am ong the65 counties of Jiangsu.T he force of rural2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changes in Jiangsu is affected by the natural environm ent and s ocial and econ om ic con2 ditions,which is m ain in the population increasing,G DP developm ent,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K ey w ords Land use;Rural2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Dynam ic change;Jiangsu province 近年来,针对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巨大问题,国内开展了大量区域性土地利用变化研究[1-5]。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地利⽤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69卷第1期2014年1⽉V ol.69,No.1January,2014收稿⽇期:2013-07-29;修订⽇期:2013-11-08基⾦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2010CB950900;2014CB954302);国家科技⽀撑计划项⽬(2013BAC03B00);中国科学院重点战略部署课题(KSZD-EW-Z-021-02)[Foundation: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China,No.2010CB950900;No.2014CB954302;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No.2013BAC03B00;The Ke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KSZD-EW-Z-021-02]作者简介:刘纪远(1947-),男,研究员,博⼠⽣导师,中国⾃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625M),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与⼟地利⽤/覆盖变化及其宏观⽣态效应研究。

E-mail:liujy@/doc/8e9ac008fe4733687e21aac9.html03-14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地利⽤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刘纪远1,匡⽂慧1,张增祥2,徐新良1,秦元伟1,3,宁佳1,3,周万村4,张树⽂5,李仁东6,颜长珍7,吴世新8,史学正9,江南10,于东升9,潘贤章9,迟⽂峰1,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100101;3.中国科学院⼤学,北京100049;4.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5.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态研究所,长春130012;6.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430077;7.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程研究所,兰州730000;8.中国科学院新疆⽣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齐830011;9.中国科学院南京⼟壤研究所,南京210008;1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地利⽤/⼟地覆被变化(LUCC)是⼈类活动与⾃然环境相互作⽤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采⽤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地利⽤变化数据进⾏定期更新。

南通市港闸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特征研究

南通市港闸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特征研究
Ab ta t sr c :Th u p s ft i a e s t x lr h ha a t rsis o e o a n p ta it bu in e p r o e o h sp p r i o e p o e t e c r ce tc ftmp r la d s aild sr t i i o o n s fl d u e,wh c s te f u ain t h e e r h o u a — r a rng r a s c s Ga g h src , a ih i h o nd to o t e r s a c fr rlu b n f i e a e u h a n z a Dit t i a d p o o e sc aa a d c e tf b ss o a d u e p lc i hi r a Meh d f e i c l n r p s d ba i d t n s in ii a i fr ln s o iy n t s a e . c t o s o mp r a i a ay i ,s a ila ay i ,a d c mb n t n o u l ai e a d q a tt t e wee e ly d.Th e u t n l ss p ta n lss n o i a i fq a i t n u n i i r mp o e o t v av e r s ls
企 肥学院学旅 ( 自然科学版)
Q Q生 l 月 1 第2 0卷 第 4期
Junl f e i n esy N tr cecs o ra o f i r t( a a Si e) H eU v i ul n
No v.2 0 Vo . 0 . 01 12 No 4
南 通 市 港 闸 区城 乡 结 合 部 土 地 利 用 特 征 研 究

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影响分析与组态分析的双重视角

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影响分析与组态分析的双重视角

第37卷 第5期2023年5月Vol.37 No.5May,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耕地“非农化”传统认识是耕地与建设用地相互竞争引发的土地资源配置过程[1-2],其核心是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用途转换。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推进和经济快速增长,建设用地规模呈逐年增加的态 势[3-4],建设占用成为耕地“非农化”主要因素[5-6]对国家粮食安全及耕地可持续利用带来严峻挑战,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耕地“非农化”的管理政策[7]。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提出了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管控的重点类型;2021年多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遏制耕地“非农化”的要求,并推出了全新的耕地“进出平衡”制度。

耕地保护话题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倾向,耕地“非农化”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拓展与丰富,有必要探讨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及多元组态路径。

耕地“非农化”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时空演变方面,已有研究基于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的地块统计数据和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数据,探讨了耕地“非农化”的空间特性[1]、演变格局[8]、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9]、空间自相关性[10]以及空间非均衡发展与扩散路径[11-12],较全面揭示出中国省域、市域、都市圈等尺度的耕地“非农化”演变特征,也针对耕地“非农化”类型复杂多样问题,构建了耕地“非农化”遥感解译样本分类体系[13-14]。

在驱动因素方面,研究认为耕地“非农化”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15]。

其中,自然环境因素中耕地资源禀赋对耕地“非农化”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空间距离位置、气候和地形等存在一定影响[16],且影响作用往往通过社会经济条件才会表现出来。

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收稿日期:2022-11-25;修稿日期:2023-03-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1247)。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3 文献综述 (5)2.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概述 (6)2.1 长三角区域概况 (7)2.2 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定义 (8)2.3 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 (9)3.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分析 (10)3.1 时空特征概念与研究框架 (11)3.2 空间联系网络构成要素 (12)3.3 历史数据与趋势分析 (13)3.4 空间联系网络演变特征 (14)4.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15)5.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7)5.1 研究方法选择 (18)5.1.1 数据分析方法 (19)5.1.2 网络分析与模拟 (20)5.2 数据处理技术 (21)5.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5.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6.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实证分析 (25)6.1 数据与案例选择 (26)6.2 研究范例分析 (27)6.3 分析结果与讨论 (28)7.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案例研究 (30)7.1 研究区域案例选择 (31)7.2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32)7.3 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 (33)8. 结论与建议 (35)8.1 研究总结 (36)8.2 对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发展的建议 (38)1. 内容概览通过对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经济数据及人口移动数据等多维度的分析,该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动态特性,如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某些城市在特定时期内作为交通、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显现出来。

交通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影响网络演变的核心因素,而政策导向、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则是影响城市间联系的关键宏观因素。

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为理解长三角城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区域规划、城市网络优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22讲城乡空间结构(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模拟预测)地理通道是一定的族群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向外迁徙与流动的线路。

据史学家考证,客家先民五次南迁中,前四次都选择赣江为必经通道,逐渐以江西赣州为中心向四周山区定居,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客家聚落。

图示意主要客家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客家先民选择沿赣江水系迁徙南下和选择定居山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交通、土地资源B.经济、气候C.战乱、水资源D.资源、政策2.龙川县佗城村仅有2500多人,但姓氏有140个,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交流B.人口迁移C.民族通婚D.地形阻隔(2024·云南昆明·模拟预测)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图1可知()A.城市建设用地广阔B.河流制约道路布局C.地形影响城市形态D.居住地分布较均衡4.目前该市最大商业中心最可能接近()A.①B.②C.③D.④5.今后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4号线之间的片区最适合发展为()A.中心商务区B.高级住宅区C.科技产业园D.城市森林公园(2024·辽宁·模拟预测)乾州古城地处湘西万溶江(沅江上游)北岸,与鄂、渝、黔三省相邻,历史上主要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

1513年,乾州成为与凤凰镇、花垣老卫城并列的湘西三大重镇。

古城四面环山,厅署位于城中心,街巷众多且以“丁”字形为主,回环曲折,其中位于城墙外万溶江畔的河街一直是乾州古城最繁荣的街道。

下图示意乾州古城街巷分布格局。

完成下面小题。

6.乾州古城内街巷以“丁”字形为主的目的是()A.方便确定方向B.便于军事防御C.节省土地资源D.减少交通拥堵7.河街成为乾州古城最繁荣的街道主要得益于()A.地形平坦开阔B.居住人口多C.水路运输便利D.手工作坊众多(2024·广西南宁·二模)现代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老旧建筑,如何利用这些老旧建筑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难题。

南通通州湾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南通通州湾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南通通州湾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葛松;张刚;刘群;赵刚【摘要】依托海陆域钻孔岩芯资料,结合南通通州湾区域地质、工程勘察资料,分析了南通通州湾基础地质条件、各土层工程地质结构特征、岩土物理力学参数与不良地质体分布情况,讨论了地面沉降、潮流通道稳定性等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南通通州湾工程地质适宜性进行评价.指出通州湾工程建设需要考虑地面沉降影响,并注意软土及易液化砂土造成的不均匀沉降和局部砂土液化;潮流通道基本保持稳定,但围堤、引桥建设可能改变局部冲淤平衡,建议加强冲淤监测.【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8(042)002【总页数】5页(P323-327)【关键词】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通州湾;江苏南通【作者】葛松;张刚;刘群;赵刚【作者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0 引言南通通州湾位于辐射沙脊群南翼,规划中通州湾港区包括腰沙、冷家沙、三沙洪水道和小庙洪水道。

南通具有“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两大资源优势,是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大开发两大国家级发展战略的交会点,通州湾港区是有待开发的重要而稀缺的深水港口资源,其开发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杨伟等,2015)。

通州湾港区的开发建设主要是基于对腰沙的围垦和小庙洪等水道的长期稳定(曹祖德等,2003;黄志扬等,2015)。

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积累了大量工程勘察和地质勘查资料,利用江苏潮间带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取得的海陆域钻孔岩芯资料,综合地质勘查及港口工程勘察资料,对通州湾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系统分析,重点讨论工程地质特征,评价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为港区综合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

紧凑城市视角下的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紧凑城市视角下的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城市研究| 91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uilt-up Areas from Compact City Perspective and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周新刚 傅韵同 郎 嵬 李默涵 ZHOU Xingang, FU Yuntong, LANG Wei, LI Mohan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土地资源最佳使用与紧凑城市发展战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紧凑城市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策略,对于解决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蔓延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城市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上海市1995—2015年建成区的时空分析,挖掘建成区扩展演变规律。

基于重力模型建立紧凑度指标对城市扩展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剖析紧凑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一是上海市建成区紧凑度先降低后升高,主城区紧凑度高于郊区;二是上海市主城区和郊区紧凑度变化受人口、产业、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时,提出紧凑城市发展策略及规划响应。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China'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is to utilize land use properly andimplement the compact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or new-type urbanization.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developing compact c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urban problems in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such a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waste of resources induced by urban sprawl.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built-up area through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Shanghai from 1995 to 2015. Based on the gravity model, a compactness index system is examined to quantify the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an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ompactness is explored. First, the compactness of urban built-up areas in Shanghai declined and then increased, and the compactness of the main urban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burbs. Second, the compactness of Shanghai's main urban areas and suburbs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industry, and transportation.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ome measures of compact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lanning responses are proposed.紧凑城市视角下的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作者简介周新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傅韵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郎 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副教授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李默涵(通信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国土空间规划;紧凑城市;时空演变;土地利用扩展;上海市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compact city;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land use expansion; Shanghai文章编号 1673-8985(2021)01-0091-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10114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0 引言紧凑城市主张以紧凑的城市形态来有效控制城市蔓延,保护郊区开敞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减少能源消耗[1]。

专题08 乡村和城镇-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通用)(原卷版)

专题08 乡村和城镇-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通用)(原卷版)

专题08乡村和城镇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考向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2024·全国新课标,1~3题,乡村民居的分布及空间结构的分布2024·全国新课标,12题,城市功能区的分布2024·湖南卷,6~8题,乡村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2024·黑吉辽卷,14~16题,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特征2024·北京卷,11~12题,城市空间结构2024·全国甲,1~3题,城镇空间结构主要考查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乡村和城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为主。

城镇化的发展条件及影响主要在大题中进行考查,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多以特色民居的形式考查。

考向二城镇化2024·广东卷,7~8题,都市圈的形成,大城市对周边辐射作用2024·湖北卷,17题,灌溉工程对城镇化的影响2024·浙江卷1月,28题,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考向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024·湖北卷,7~9题,上海、夏洛特、温哥华、迪拜城市道路不同的特征命题分析乡村和城镇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向好发展,关系到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题型比较灵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从考查内容看,联系乡村和城镇人口分布特征判断功能区布局;结合乡村和城市规划计划分析功能区布局的影响因素;交通布局变化对商业和聚落的影响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复习时都应重视。

2024年高考地理,重点考查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如全国新课标1~3题,乡村民居的分布及空间结构的分布;全国新课标12题,城市功能区的分布;湖南卷6~8题,乡村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黑吉辽卷14~16题,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等等。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驱动机理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驱动机理

社会因素也是影响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因素之一。包括政策法规、土地制 度、社会组织等。政府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农业发展政策对乡村聚落用地产生了 重要影响。此外,不同地区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模式也会对乡村聚落用地产生影 响。
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自然因素 是影响乡村聚落用地时空演变的基础,人文和社会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 乡村聚落用地的变化。
在时间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用地产生了影 响。例如,明末清初时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了乡村聚落用地的废弃和迁移, 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则促进了乡村聚落用地的恢复和发展。
在空间上,不同地域之间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差异等也对乡村聚 落用地产生了影响。例如,黄土高原的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农业条件较好,成 为了乡村聚落用地的主要分布区,而城市和工矿区附近则成为了乡村聚落用地 的重要扩展区。
2、加强黄土高原不同地域乡村聚落用地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不同地域之间 乡村聚落用地的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3、结合现代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等手段,开展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空间分 析和模拟,为优化土地利用和乡村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谢谢观看
2、政府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调整土地政策、 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引导和调控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避免不良现象的 发生。
3、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维护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稳定和可持续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乡村活力。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分析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 论:
1、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其时空演变过程受到 自然、人文、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冲突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冲突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
基于前文空间冲 突 分 析 理 论 框 架,参 考 “风 险 源—风 险受体—风险效应”的相对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模型,构建 空间冲突测度指数[25]。选取与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相 关的空间外部压力因子,作为空间生态风险源指标,空间 外部压力越大,空间冲突发生的可能性越高,二者呈正相 关关系;空间生态风险暴露性反映风险受体受到风险源的 压力时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暴露性越高,空间冲突发 生的可能性也越高,二者也呈正相关关系;风险效应值则 反映风险受体对当前风险源的响应,具体在本文当中,以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表征风险受体对当前风险源的生 态响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越高,表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 态越好,在当前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的空间冲 突的影响越小,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生态系统服 务价值评估参考 Costanza等[19]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模型和谢高地等[20]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 量因子表,并以研究区域每公顷平均产量的农田每年自然 粮食产量的平均经济价值来确定当量值,结果见表 1。
收稿日期:2020-08-03 修回日期:2020-10-22 作者简介:吴蒙,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城市生态空间治理。Email:wumeng@sass.org.cn。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重府际关系视角下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及协调机制研究”(批准号:19CGL072);上海市哲学社 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乡镇垃圾处理设施邻避行为产生机理及治理路径研究”(批准号:2018EGL019)。
1 空间冲突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来,空间冲突研究呈现跨学科融合特点。地理学 领域从区域剥夺[4-6]、空间竞争[7-9]、空间整合 等 [10-12] 维 度揭示了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成因、形式、特征及其对社 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学领域,国内外学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二政治模拟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二政治模拟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二政治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部分共 36小题,每小题 2分,共计 72分)1.唐代诗人杜甫在《岁晏行》中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农民没有土地和自由B. 封建土地所有制C. 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D. 农民依附于地主2.回看走过的路,人类经历的社会形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是()A.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 阶级矛盾C. 改革开放D. 没有规律可以遵循3.下列关于科学社会主义说法对应正确的是( )A. 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石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科学社会主义的前途是曲折的D. 十月革命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4. 1956年9月15日,党的八大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党的八大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①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②消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方针,牢固理论基石④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5.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要回应时代要求又能引领时代方向。

下列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歌曲反映了时代心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伟大的丰碑》《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共筑中国梦》于是才有了凤阳花鼓.敲响农民走向市场的节拍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实现梦想拥抱天边彩虹,我们昂首再启程共筑中国梦A. ③→①→②→④B. ④→①→②→③C. ①→③→②→④D. ④→②→①→③6.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南通城区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研究

南通城区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研究

南通城区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研究
陈亚楠;倪江河;宋毅
【期刊名称】《能源与环境》
【年(卷),期】2024()1
【摘要】南通城区大部属长三角冲积平原,浅部软弱土层发育,松散层覆盖较厚,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和特殊类岩土(砂土、软土)灾害。

狼山地区属基岩残丘区,主要发育有崩塌和滑坡2种突发性地质灾害。

该文阐述了南通城区发育的地面沉降、崩塌、滑坡和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分析了南通城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成因特征及危害性,并结合灾害地质环境条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总页数】5页(P128-132)
【作者】陈亚楠;倪江河;宋毅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94
【相关文献】
1.宁德市蕉城区地质灾害的特征探讨及防灾研究
2.肇庆市中心城区(端州区)地质灾害特征研究
3.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调查研究——以信发化工赤泥干堆场工程为例
4.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研究
5.安徽南陵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5] [3-8] [9-12] [1] 面积的 “攀比摊大” 与农村建设用地的 “不减反增” 。
展, 也有学者重点开展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16]、 建
18] 设用地集约利用[17, 的典型案例研究。研究对象多
集中于城市建成区内部用地或农村居民点用地, 而 对城市与农村两者间建设用地增减变化关系研究 略显不足, 同时对建设用地变化形成机理研究多依 赖于计量模型的构造与应用, 鲜有从地理空间格局 分布视角进行观察与分析。本文在对南通市城乡 建设用地时序数量特征与人口扩展弹性变化特征 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侧重对城乡间建设用地增减关 系进行协调性指数评价, 进而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索 建设用地变化空间布局形成机理, 以期为深化土地 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科学确立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通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南通市城乡建设 用地时序数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由于部分年份间 存在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口径的不一致, 本文对 2001-2011 年间各年份变更调查数据分类标准和转 换作如下解读和处理: ①2001 年, 南通市土地利用 变更调查数据采用的是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 术规程》 中的土地分类, 涉及到城乡建设用地的类 别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其子类城市、 建制镇、 农 村居民点、 独立工矿用地以及盐田; ②2002-2008 年, 南通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的是 《全国 土地分类 (过渡期适用) 》 中的土地分类标准, 涉及 到城乡建设用地的类别与 2001 年变更调查数据相 同; ③2009-2011 年, 南通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越大。本文从自然基底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 生活状况以及政策制度环境 4 个方面出发, 对城镇 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筛选合理影响因子, 进 行地理探测机理分析。
更调查中涉及到的城乡建设用地类别统一转换为 2009-2011 年 间 的 用 地 类 别 , 具体换算方法为: 更调查中的城市、 建制镇用地面积以及除采矿用地 外的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之和, 其中采矿用地的比例
(2)
2014 年 4 月
蔡芳芳等: 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
为 2009-2011 年采矿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的平 均值, 而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则为 2001-2008 年变 更调查中的农村居民点面积; 2009-2011 年间的城 镇用地数据为 2009-2011 年变更调查中的城市与建 制镇用地数据之和, 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为变更调 查中的村庄用地面积。根据此转换方法, 本文分别 换算出了 2001-2011 年间南通市及各区、 县 (市) 城 镇用地数据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 2.2.2 人口、 经济与社会等方面数据 本文涉及到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南通市地处江苏东南部, 长江中下游冲积平 原, 横跨120°12 ′ E-121°55 ′ E, 纵跃31°41 ′ N-32°43 ′ N,

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
收稿日期: 2014-01-06; 修订日期: 2014-02-2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编号: 4123075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 41101547) 。 通讯作者: 濮励杰, E-mail: ljpu@
1 引言
建设用地是承载人类非农经济生产生活的主 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进 一步加强了对城乡建设用地的依赖。从经济学理 论上来说, 城市土地价值的提升来源于城镇化对农 村人口的吸引集聚, 由此应带来农村居民点用地的 减少与城镇土地的集约化发展。然而, 反观中国近 20 年来城镇化历程,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城市建成区 在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 环境承载能力脆 弱的情况下, 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科学永续 利用已成为我国今后发展道路上的一大关键问题, 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能否被合理控制与分配, 直接影 响到我国耕地保护与城镇化良性发展的根基[2]。 近些年来, 着眼于全国、 地区或市域层面的建 设用地时空变化特征 、 建设用地扩展模式与规律 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
第 36 卷 第 4 期 2014 年 4 月 文章编号: 1007-7588 (2014) 04-07731-0740
Vol.36, No.4 Apr., 2014
Resources Science
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
2 蔡芳芳 1, 濮励杰 1,
的人口、 经济、 社会等方面的数据来源于 《南通市统 (2011-2020 年) 以及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 等相关文本。矢量图、 DEM 数据资 长三角分平台。 2.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建设用地变化速率、 建设用地变 化弹性系数、 城乡建设用地协调性指数以及地理探 测器等研究方法。其中, 建设用地变化速率与建设 用地变化弹性系数用来分析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 时空演变特征; 协调性指数用来描述城镇用地与农 村居民点用地间此消彼长的增减关系; 地理探测器 从地理空间分布的视角来探索影响城乡建设用地 变化的主导因素, 并对各个因素进行定量评价。 2.3.1 建设用地变化速率 建设用地变化速率是指 某空间单元内建设用地面积变化量与基期面积的 比值, 实质上表征了某研究时段内建设用地变化的 强度, 计算公式为: (U - U a) 1 M= b × × 100% Ua Δt (1) 料来源于国家基础条件平台: 地球系统共享平台 计 年 鉴》 (2002-2012 年) 、 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
作者简介: 蔡芳芳, 女, 江苏徐州人, 博士生,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与模拟研究。E-mail: cff61212@

732
资 源 科 学
第 36 卷 第 4 期
土地总面积约 1.05 万 km2。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
的上海及苏南地区相望, 北接广袤的苏北大平原, 是国家首批批准的沿海 14 个对外开放港口工业城 现辖崇川区、 港闸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本文研究时 将以上三区合并称为市区) 、 通州区等市辖区和海 安县、 如东县、 启东市、 如皋市、 海门市等县 (市) 域。进入 21 世纪以来, 南通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 至 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4 080.22 亿元, 年均 递增 36.74%, 同时城镇化率显著提升, 2011 年末全 市城镇人口 419.85 万人, 城镇化率达 57.60%。随着 长三角一体化与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发展战略 的实施, 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 遇, 城乡一体化发展越趋明显, 未来将成为东部中 小型城市城镇化演变最剧烈的地区之一。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土地利用数据及处理 为保持建设用地时序 变化特征研究的连续性, 本文利用 2001-2011 年南 市之一, 素有 “江海明珠” 、 “扬子第一窗口” 的美誉;
U a 为研究初期 式中 M 为建设用地变化速率指数; U b 为研究末期建设用地面积; Δt 为 建设用地面积;
分 类 标 准 为《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分 类 》 (GB-T 21010-2007) , 涉及到城乡建设用地的类别是城镇 村及工矿用地和其子类城市、 建制镇、 村庄、 采矿用 地与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本文将 2001-2008 年变 2001-2008 年间的城镇用地数据为 2001-2008 年变
量大于城镇用地增加量, 且城镇发展不能较好满足城镇人口增长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质量; ④城乡建 设用地变化形成机理差异显著, 城镇用地增长受控于多种复杂因素, 影响力最高的为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状况, 而农 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则更多依赖于区位因素条件的影响, 表现出其用地变化的先天依赖性与变化单一性。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 时空特征; 形成机理; 南通市
建设用地同增长且城镇用地方式极为不集约; 城乡建设用地同增长但用地方式较为集约; 乡建设用地同增长但城镇化质量较低;
P D, U 的取值区间为[0, P D, U =0 时, 模型成立, 1], 表明
该种分区影响因素对建设用地变化没有解释力,
P D, U 值越大, 说明分区因素对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
Ⅱ区: 0.4 C < 2.4,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不协调, Ⅲ区: 0 C < 0.4,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不协调, 城
增长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应减少, 这是现实变化 与理论描述相吻合的一种理想状态。 2.3.4 地理探测器机理分析方法
C < 0, Ⅳ区: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协调, 城镇用地
地理探测器最早
用于对致病因素的探索, 通过研究疾病发生率在不 同地理单元中的分布规律, 可以探索疾病发生的主 要致病因素[21]。借助于这一思想, 近来有学者将地 理探测器用于县域城镇化[22]和耕地复种指数变化[23] 形成机理的研究, 其计算模型如下: m 2 P D, U = 1 - 1 2 ∑i = 1n D, i σU D, i nσU (4)
研究时段。 2.3.2 建设用地变化弹性 建设用地变化弹性系数 用于描述建设用地变化速率与人口变化速率之间 的关系, 评价建设用地扩展或减少的合理性, 计算 公式为:
Ei = Mi Pi M i 为第 式中 E i 为第 i 时段建设用地变化弹性系数; P i 为第 i 时段人口变化速率。 i 时段建设用地变化速率;
2. 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23)
摘 要: 本文选择东部沿海 “国家两大发展战略” 交汇城市——南通市作为研究区, 面对其新形势下的用地需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求与矛盾, 综合运用建设用地变化测度指标、 城乡建设用地协调评价模型、 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 分析了 2001-2011 年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 结果表明: ①南通市城镇用地扩张速度具有明显的阶 段性与波动性, 空间分布呈现 “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 沿江高于沿海” 的特征, 同时其扩张弹性系数总体处于较高水 平, 未达到理想集约利用状态; ②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镇化推进下并未与农村人口非农化减少相挂钩, 在研 究期内基本处于加速增长态势, 空间分布表现为 “中部沿海扩展、 南北沿江减少” 的特征, 过半数区、 县 (市) 农村居 民点用地增长模式属于人减地增粗放型; ③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不甚协调, 多数区、 县 (市) 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