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系统管理(磁盘管理)

合集下载

磁盘管理实训报告心得

磁盘管理实训报告心得

一、实训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磁盘管理在计算机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我参加了磁盘管理实训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磁盘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在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磁盘分区管理:了解磁盘分区的概念、类型和分区工具,学习使用fdisk、parted等命令进行磁盘分区。

2. 磁盘格式化:掌握磁盘格式化的方法,了解不同格式化方式的优缺点。

3. 磁盘挂载与卸载:学习磁盘挂载与卸载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挂载点的作用。

4. 磁盘空间管理:掌握磁盘空间管理的技巧,包括磁盘清理、压缩、分区等。

5. 磁盘备份与恢复:了解磁盘备份的重要性,学习使用tar、rsync等工具进行磁盘备份与恢复。

三、实训心得1. 磁盘分区的重要性通过实训,我深刻认识到磁盘分区对于计算机系统的重要性。

合理的磁盘分区可以提高系统性能,方便数据管理和备份。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fdisk、parted等工具进行磁盘分区,并对分区类型、分区大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磁盘格式化的技巧实训中,我学习了磁盘格式化的不同方法,如MBR、GPT等。

了解到不同格式化方式对磁盘性能和兼容性的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我掌握了如何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格式化方式,并学会了使用fdisk、mkfs等命令进行磁盘格式化。

3. 磁盘挂载与卸载的操作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磁盘挂载与卸载的操作方法。

通过挂载磁盘,可以使系统访问磁盘中的文件,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同时,卸载磁盘可以避免误操作导致的数据丢失。

在实际操作中,我熟练掌握了挂载与卸载命令,并了解了挂载点的作用。

4. 磁盘空间管理的技巧实训让我了解到磁盘空间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实训,我学会了使用du、df等命令查看磁盘空间使用情况,掌握了磁盘清理、压缩、分区等技巧。

在实际操作中,我能够根据需求对磁盘空间进行合理管理,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实验报告 磁盘管理

实验报告 磁盘管理

实验报告磁盘管理实验磁盘管理【实验理论基础】以教材作为实验的理论基础【实验环境】1、完成Windows 2000 server安装的计算机。

2、某磁盘已格式化为NFTS5.0文件系统 3、 Windows 2000 Server安装光盘。

【实验内容】1. Windows 2000 Server数据加密与解密.2. Windows 2000 Server数据压缩。

3. Windows 2000 文件与目前权限设置。

4. Windows 2000磁盘配额。

【实验步骤】(一)数据的加密与解密 1. 数据加密欲做数据加密,先做一个xtvtc文件夹以方便说明,然后以上一章所建立的一个用户账户(Chujl)来登录。

登陆之后打开xtvtc文件夹属性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击“高级”按钮,弹出文件夹的“高级属性”对话框,在此对话框中,必须勾选“加密内容以便保护数据”选项来为该文件夹与文件加密,按“确定”按钮返回“文件夹属性”对话框。

完成数据加密。

注意:加密文件夹可说是一个加密的容器,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将数据放入该文件夹之中,且这些数据都会自动加密,但是只有用户本人(或数据加密代理者)才能读取该文件。

2. 数据解密经过数据加密之后,如果想要将数据解密,则可以在文件夹高级属性对话框中将“加密内容以便保护数据”选项解除勾选即可。

解密之后系统会要求给予解密的范围,如果在解密的范围内有不属于该用户加密的文件,略过无法解密的文件后,系统会将可解密的文件属性还原成正常。

3、数据压缩为了提高磁盘的存储数据量,可以压缩内容一边节省磁盘空间。

文件夹的“高级属性”对话框中,有一“压缩内容以便节省磁盘空间”选项,如果点击该选项,则当文件数据储存至该文件夹时会自动压缩,且当您要读取数据时系统又会自动解压缩,因此可以节省磁盘空间。

(二)数据安全性设置由于windows 2000 Server 可以当作文件服务器,所以会有多人同时使用的状况,因此对于文件或目录就必须有一套规则来管理。

实验指导书-磁盘系统管理

实验指导书-磁盘系统管理

实验:磁盘系统管理
实训课时:2
实训目的:
1、掌握Linux的硬盘分区和格式化;
2、掌握Linux文件系统的挂载方法;
实验设备和环境
已经安装好Linu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一台
实训内容:
Linux服务器中新增了一块硬盘/dev/sdb,请使用fdisk命令新建/dev/sdb1主分区和/dev/sdb2扩展分区,并在扩展分区中新建逻辑分区/dev/sdb5,并使用mkfs命令分别创建vfat和ext3文件系统。

最后,把这两个文件系统挂载到系统上。

子项目1.创建/dev/sdb1和/dev/sdb5
●使用fdisk命令创建/dev/sdb1主分区。

●使用fdisk命令创建/dev/sdb2扩展分区。

●使用fdisk命令创建/dev/sdb5逻辑分区。

●输入子命令w,把设置写入硬盘分区表,退出fdisk并重新启动系统。

●用mkfs命令在上述刚刚创建的分区上创建ext3文件系统和vfat文件系统。

子项目2.挂载/dev/sdb1和/dev/sdb5
●利用mkdir命令,在/mnt目录下建立挂载点,mountpoint1和mountpoint2。

●把上述新创建的ext3分区挂载到/mnt/mountpoint1上。

●把上述新创建的vfat分区挂载到/mnt/mountpoint2上。

●利用mount命令列出挂载到系统上的分区,查看挂载是否成功。

●利用umount命令卸载上面的两个分区。

实验四Linux系统的磁盘管理..

实验四Linux系统的磁盘管理..
-o 常用的选项有codepage,iocharset(对于中文来说codepage=936,
iocharset=gb2312) - o loop 挂载ISO文件时用
例:mount -o iocharset=cp936 /dev/sda1 /mnt/usb (以保证 正常显示中文字符)
1.文件系统加载
2.磁盘管理基本命令
1. dd命令
功能:
从标准输入、文件或设备读取数据,依照指定的格式来转换数据, 再输出 至文件、设备或标准输出。
命令的格式:
dd [OPTION]...
实用例子:
把一张软盘的内容拷贝到另一张软盘上,利用/tmp/tmpfile作为临时存储文 件 1.把源盘插入驱动器中: $ dd if=/dev/fd0 of=/tmp/tmpfile 2.将源盘从驱动器中取出,把目标盘插入: $ dd if=/tmp/tmpfile of=/dev/fd0 3.软盘拷贝完成后,应该将临时文件删除: $ rm /tmp/tmpfile
-s -a
对每个FILE参数只给出占用的数据块总数。 递归地显示指定目录中各文件及子孙目录中各文件占用的数据块数。 若既不指定-s,也不指定-a,则只显示FILE中的每一个目录及其中 的各子目录所占的磁盘块数。 以字节为单位列出磁盘空间使用情况(系统缺省以k字节为单位)。 以1024字节为单位列出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最后再加上一个总计(系统缺省设置)。 计算所有的文件大小,对硬链接文件,则计算多次。 跳过在不同文件系统上的目录不予统计。
1.文件系统加载
mount命令的格式
在一般情况下,本节的命令需要您有root身份才能执行。
mount命令可以加载文件系统到指定的挂接点。
mount [-t vfstype] [-o optoins] device dir

磁盘管理实验报告心得

磁盘管理实验报告心得

磁盘管理实验报告心得引言磁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硬件设备,负责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

磁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次磁盘管理实验中,我深入了解了磁盘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常见的磁盘管理算法,并通过实验学习了磁盘的分区、格式化、文件读写等操作。

这次实验让我对磁盘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增强了我在操作系统方面的实践能力。

实验内容这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磁盘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磁盘的物理结构,包括道、磁头和扇区的概念,以及磁盘读写的基本原理。

2. 分区与格式化:了解磁盘分区和格式化的概念和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进行磁盘分区和格式化的操作。

3. 文件读写:学习文件的逻辑结构和文件读写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实现一些简单的文件读写操作。

4. 空闲空间管理:了解磁盘上空闲空间的管理方法,包括位图法和链表法,并通过实验实现了位图法的空闲空间管理算法。

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首先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了磁盘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

磁盘是由多个碟片组成的,每个碟片分为若干个圆环状的道,每个道又被划分为若干个弧段,也就是扇区。

每个碟片上还有一个或多个磁头,可以在碟片上进行磁道和扇区的读写操作。

接着,我进行了磁盘的分区和格式化操作。

分区是将一个物理磁盘划分为多个逻辑区域,每个逻辑区域可以独立管理。

格式化是对分区进行初始化操作,以便后续的文件读写等操作。

通过实验,我成功地对磁盘进行了分区和格式化,并对分区和格式化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文件读写方面,我学习了文件的逻辑结构和文件读写的基本原理。

文件是操作系统中的基本单位,有顺序文件和随机文件两种不同的逻辑结构。

顺序文件的读写是按照文件中记录的顺序进行的,而随机文件的读写则是按照文件中记录的位置进行的。

通过实验,我实现了一些简单的文件读写操作,并加深了对文件读写原理的理解。

最后,我学习了磁盘空闲空间的管理算法。

磁盘上有大量的空闲空间,如何高效地管理这些空闲空间对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磁盘管理 实验报告

磁盘管理 实验报告

磁盘管理实验报告磁盘管理实验报告概述:磁盘管理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磁盘存储空间,确保数据的高效存取和安全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测试,探究磁盘管理的原理和技术,并评估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实验目标:1. 理解磁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磁盘分区和文件系统的创建与管理方法。

3. 了解磁盘调度算法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4. 分析磁盘缓存和磁盘阵列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了一台配置较为普通的计算机,搭载了Windows 10操作系统和500GB机械硬盘。

实验步骤和结果:1. 磁盘分区和文件系统的创建与管理:在Windows 10操作系统中,我们使用了磁盘管理工具对硬盘进行了分区和格式化操作。

通过分区,我们将硬盘划分为多个逻辑驱动器,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组织数据。

而文件系统的格式化则是为了在磁盘上创建文件系统,并对其进行初始化。

我们选择了NTFS文件系统,因为它支持更大的文件大小和更高的性能。

经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地创建了多个分区,并将它们格式化为NTFS文件系统。

2. 磁盘调度算法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磁盘调度算法是为了优化磁盘访问的顺序和效率而设计的。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最常用的磁盘调度算法——SCAN算法,并通过实验测试其性能。

我们使用了一个模拟的磁盘访问序列,并记录了SCAN算法下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旋转延迟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SCAN算法在磁盘访问效率方面表现出色,能够较好地平衡磁盘访问的延迟和吞吐量。

3. 磁盘缓存和磁盘阵列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磁盘缓存和磁盘阵列技术是提高磁盘访问性能的两种常见方法。

磁盘缓存利用高速缓存存储器来暂存磁盘数据,以减少对磁盘的实际访问次数,从而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而磁盘阵列则是通过将多个磁盘组合成一个逻辑单元,实现数据的并行读写,从而提高磁盘的吞吐量。

通过实验测试,我们对比了启用和禁用磁盘缓存以及使用单个磁盘和磁盘阵列的情况下的磁盘访问性能。

磁盘管理实验报告

磁盘管理实验报告

磁盘管理实验报告磁盘管理实验报告一、引言磁盘管理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磁盘上的文件存储和访问。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模拟磁盘管理的过程,探索不同的磁盘调度算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本报告将介绍实验的背景和目的,并详细讨论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实验背景和目的磁盘是计算机中常用的存储设备之一,它将数据以磁场的形式存储在磁道上。

磁盘的读写速度较慢,而且在多个进程同时访问磁盘时容易出现冲突。

因此,磁盘管理的优化对于提高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不同的磁盘调度算法,比较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差异。

我们将使用C语言编写模拟程序,通过生成随机的磁盘请求序列,并使用不同的磁盘调度算法进行处理。

通过比较不同算法的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旋转延迟和平均传输时间等指标,评估算法的优劣。

三、实验过程实验的第一步是编写模拟程序,我们使用C语言实现了一个简单的磁盘调度模拟器。

该模拟器可以生成指定数量的磁盘请求,并使用不同的磁盘调度算法进行处理。

我们实现了以下几种磁盘调度算法:1. 先来先服务(FCFS):按照请求的到达顺序进行处理。

2. 最短寻道时间优先(SSTF):选择离当前磁道最近的请求进行处理。

3. 扫描算法(SCAN):按照一个方向进行扫描,直到最边缘,然后改变方向继4. 循环扫描算法(C-SCAN):类似于SCAN算法,但是当到达最边缘时,直接返回到最开始的磁道。

5. 电梯算法(LOOK):类似于SCAN算法,但是当到达最边缘时,改变方向继续扫描。

在模拟程序中,我们使用随机数生成器生成了1000个磁盘请求,并分别使用以上算法进行处理。

在每次处理完一个请求后,我们记录下当前的磁道位置,并计算出寻道时间、旋转延迟和传输时间。

最后,我们计算出每种算法的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旋转延迟和平均传输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到了每种算法的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旋转延迟和平均传输时间。

实训报告 磁盘管理

实训报告 磁盘管理

实训报告磁盘管理一、实训目的掌握磁盘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二、实训环境装有Windows Server 2003 操作系统计算机三、实训内容及步骤:1、对硬盘进行分区。

2、修改硬盘逻辑驱动器、光驱、移动硬盘、U 盘等设备的盘符。

四、实训过程1、在操作系统中利用磁盘管理对硬盘进行分区。

Windows 本身自带有一个磁盘管理工具,可以对未安装操作系统的那些分区或是另外一块硬盘重新配置分区。

下面几种情况都可以用磁盘管理工具搞定重新分区的操作。

(1)硬盘原来已经划了两个或是更多的分区,C 盘不想变动,但是想把后面的分区删掉,重新划成一个或是几个分区。

(2)装系统的时候只用硬盘的一部分空间划了个C 盘,还有一些空间没有划成分区。

(3)电脑又新加了一块硬盘上去,想要对新加的这块硬盘进行重新分区的操作。

不过,磁盘管理的分区功能也是一种破坏性的操作,凡是操作中涉及到的分区数据都会全部丢掉。

只是这个办法既不用借助于其它的工具,而且在Windows 下就可以进行操作,所以还是有些用处的。

下面这个例子是属于上述的第二种情况,装系统的时候我只划了一个40GB 的C 盘,别的空间都没有分区。

现在我想要在系统中把剩余的空间划分成两个分区,步骤如下:1、右键点击『我的电脑』,选择『管理』,打开计算机管理窗口。

2、在打开的计算机管理窗口中点击屏幕左侧的『磁盘管理』,进入如下图所示的磁盘管理界面。

大家可以看到屏幕右侧,磁盘0 右边有一块黑色的未指派空间,右键点击之,选择『新建磁盘分区』。

3、弹出新建磁盘分区向导。

直接点『下一步』。

4、然后让选择创建的磁盘分区。

这里我们应该选择『主磁盘分区』,然后点击『下一步』。

除了主磁盘分区,其余的空间需要划分成一个扩展磁盘分区,然后再在扩展磁盘分区上来划分逻辑磁盘分区。

扩展磁盘分区是无法直接引导操作系统的,而且一块硬盘,只能划分一个扩展磁盘分区。

举例来说,如果一块硬盘划分成了C、D、E、F 四个分区,此时C 是主磁盘分区,D、E、F 是逻辑磁盘分区,这三个逻辑磁盘分区又都是建立在这个硬盘的扩展磁盘分区上的。

实验4 文件与磁盘管理

实验4 文件与磁盘管理
(3)设置了“压缩”属性的文件和文件夹是什么颜色的?
(4)设置了“加密”属性的文件和文件夹是什么颜色的?
答:蓝色
(5)“压缩”属性和“加密”属性能否同时设置?
答:不能
(6)管理员是否有办法打开其他用户加密的文件?比如抢夺文件的所有权、重设权限,强行取消“加密”属性等。
答:不行,只有创建用户才能查看,而且当管理员修改了创建用户的密码之后,创建用户也不能打开该文件

镜像卷:
卷容量
400M
占用磁盘1的容量
400M
占用磁盘2的容量
400M
卷容量能否扩展

回答问题:
(1)对于读写速度要求较高的文件,如音频、视频文件适合于放在哪种卷中?
答:带区卷
(2)对于安全性要求高的文件,如数据库文件适合于放置在哪种卷中?
答:镜像卷
(3)想要组建速度和安全性兼具的RAID-5卷至少需要几块磁盘?
为W2设置“加密”属性;
用另一个账户登录,检查W2中的文件能否打开。
说明:当某用户加密了某些文件,如果该用户的账户被删除了,或管理员重设了该用户的密码,则他加密的文件再也无法打开了。
五、共享和安全
通过网络访问一个共享文件夹时,其访问权限同时受“共享权限”和“NTFS权限”的限制,所以单纯设置共享权限可能导致共享文件夹不能访问。
答:FAT16、FAT32、NTFS
二、动态磁盘的管理
简单卷:
卷容量
400M
占用磁盘1的容量
400M
占用磁盘2的容量
0M
卷容量能否扩展

跨区卷:
卷容量
400M
占用磁盘1的容量
200M
占用磁盘2的容量
200M

实验四 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心得

实验四 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心得

实验四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心得前言实验四主要涉及磁盘和文件系统的管理,通过对磁盘分区、文件系统格式化、文件的创建、删除和修改等操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磁盘和文件系统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验四的心得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磁盘分区的原理与方法磁盘分区是指将一个物理硬盘分成多个逻辑区域的操作。

通过对磁盘进行合理分区,可以充分利用磁盘空间,并为不同用途的数据提供不同的存储空间。

磁盘分区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主引导记录(Master Boot Record,MBR)分区和GUID分区表(GUID Partition Table,GPT)。

MBR分区MBR分区是一种传统的分区方式,适用于BIOS引导的系统。

MBR分区表将硬盘的第一个扇区(512字节)用于存储分区表的信息,包括主引导记录、分区表项等。

MBR分区最多支持4个主分区或3个主分区加一个扩展分区。

其中,扩展分区可以进一步划分逻辑分区。

GPT分区GPT分区是一种新的分区方式,适用于UEFI引导的系统。

GPT分区通过GUID(全局唯一标识符)来标识分区,解决了MBR分区的一些限制,如只能支持最多4个主分区等。

GPT分区表存储在硬盘末尾的一个独立区域,可以容纳更多的分区信息。

文件系统的选择与格式化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用来管理和组织文件的一种方式。

常见的文件系统有FAT32、NTFS、ext4等。

在进行文件系统格式化之前,我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文件系统。

FAT32文件系统FAT32是一种通用的文件系统,在各个操作系统中都能够良好地兼容。

它支持的单个文件最大为4GB,簇大小可以灵活配置。

然而,FAT32文件系统对于大容量硬盘的利用率较低,而且不支持文件权限和加密等高级功能。

NTFS文件系统NTFS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常用的文件系统,它支持大容量硬盘,单个文件最大支持16TB。

NTFS文件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支持文件权限、加密和压缩等功能。

实验四 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心得

实验四 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心得

实验四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心得实验四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心得一、实验背景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了计算机存储和数据管理的方方面面。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磁盘的分区、格式化以及文件系统的创建与管理等内容。

二、实验过程1. 磁盘分区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磁盘管理”来对硬盘进行分区。

首先需要在“我的电脑”中找到硬盘驱动器,右键点击选择“管理”,进入“计算机管理”界面后,在左侧的菜单栏中选择“磁盘管理”,然后就可以对硬盘进行分区操作了。

2. 磁盘格式化在将硬盘进行分区之后,我们还需要对每个分区进行格式化。

格式化可以将硬盘上的数据清空,并为其创建一个新的文件系统。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磁盘管理”来进行格式化操作。

3. 文件系统创建与管理在Linux操作系统中,我们可以使用mkfs命令来创建文件系统。

例如,在Ubuntu下创建ext4文件系统时,可以使用以下命令:sudo mkfs.ext4 /dev/sdb1其中,“/dev/sdb1”表示要创建文件系统的设备名称。

除了创建文件系统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命令来管理文件系统。

例如,使用mount命令可以将文件系统挂载到指定的目录下:sudo mount /dev/sdb1 /mnt此时,/dev/sdb1设备上的文件系统就会被挂载到/mnt目录下。

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umount命令来卸载已经挂载的文件系统:sudo umount /mnt三、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对磁盘进行分区和格式化,并创建适合自己的文件系统。

同时,在管理文件系统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保护数据安全,并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

总之,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相关知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磁盘管理_实验报告

磁盘管理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磁盘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Linux操作系统中磁盘管理的常用命令。

3. 学会使用磁盘分区、格式化、挂载等基本操作。

4. 了解磁盘故障的检测与修复方法。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Linux2. 硬件设备:计算机、硬盘(包括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3. 软件工具:磁盘分区工具、格式化工具、磁盘检测工具等三、实验内容1. 磁盘结构和工作原理磁盘是计算机中常用的存储设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磁头:用于读写磁盘上的数据。

磁盘片:由多个磁性盘片组成,用于存储数据。

控制单元:负责控制磁头的移动和数据读写。

磁盘的工作原理如下:1. 当读取数据时,磁头定位到指定位置,读取磁盘片上的数据。

2. 当写入数据时,磁头将数据写入磁盘片上的指定位置。

2. 磁盘管理命令Linux操作系统中,常用的磁盘管理命令如下:fdisk:用于磁盘分区。

mkfs:用于格式化磁盘分区。

mount:用于挂载磁盘分区。

df:用于查看磁盘使用情况。

du:用于查看文件/文件夹大小。

3. 磁盘分区磁盘分区是指将硬盘划分为多个逻辑分区,每个分区可以独立存储数据。

实验步骤:1. 使用fdisk命令创建新的磁盘分区。

2. 使用mkfs命令格式化磁盘分区。

3. 使用mount命令将磁盘分区挂载到文件系统。

4. 磁盘格式化磁盘格式化是指将磁盘分区上的数据全部清空,并建立文件系统。

实验步骤:1. 使用mkfs命令格式化磁盘分区。

2. 使用df命令查看磁盘使用情况。

5. 磁盘挂载磁盘挂载是指将磁盘分区与文件系统关联起来,以便用户访问。

实验步骤:1. 使用mount命令将磁盘分区挂载到文件系统。

2. 使用df命令查看磁盘挂载情况。

6. 磁盘故障检测与修复磁盘故障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系统崩溃。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磁盘故障检测与修复方法:使用磁盘检测工具检测磁盘健康状态。

使用磁盘修复工具修复磁盘错误。

备份数据以防止数据丢失。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以下内容:1. 磁盘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实验4 Windows 2000磁盘文件操作

实验4   Windows 2000磁盘文件操作

实验四Windows 2000磁盘文件操作一、实验目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操作系统实现系统信息与用户信息管理及存取的重要手段,用户的程序与数据是以文件形式保存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的。

如何支持用户方便地实现数据存取,是文件管理系统设计的核心,其中目录管理是方便用户“按名存取”的关键。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件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并且掌握磁盘和文件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内容1、通过运行操作系统原理模拟程序系统,进一步理解文件系统的基本原理。

2、文件和文件夹的共享、压缩及加密操作。

3、硬盘工作状态监视。

4、剪切薄的使用。

5、硬盘碎片的整理。

三、实验过程1、运行操作系统原理模拟程序系统的文件管理模块,根据原理进行文件的创建、查找和删除操作。

2、关闭操作系统原理模拟程序系统。

3、打开资源管理器,完成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删除、修改和移动等操作。

3、建立一个文件夹,以自己学号命名。

对该文件夹进行共享,设置共享属性。

完成对该文件夹的压缩操作。

完成对该文件夹的加密操作。

4、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性能”——“系统监视器”,添加“Physicaldisk(物理磁盘)对象,对整个硬盘活动进行监视,添加四个计数器,“disk time”、“disk read time”、“disk write time”、“curreNT disk quene length”,观察基本变化,并记录相关信息。

(书本P148)5、完成磁盘碎片整理,观察现象。

打开“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磁盘碎片整理程序”。

注意“整理”可能要花几个小时,如果要快速需要用专用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当然自己得上网悼收集了。

四、实验记录五、实验练习1、请简述FAT、FAT32和NTFS三种文件系统的区别。

(书本P142)2、Windows2000中“剪贴薄”与windows98中的“剪切板”有什么区别?如何使用?“剪贴板”文件扩展名是什么?(1)要打开剪贴簿查看器,请单击“开始”,单击“运行”,然后键入clipbrd。

实验 磁盘管理

实验 磁盘管理

磁盘管理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理解磁盘管理类型-基本磁盘的特点2.掌握基本磁盘管理方式3.掌握动态磁盘管理方式二.实验内容1.在虚拟机上添加3块虚拟硬盘,大小分别为1G、2G、3G。

2.初始化新添加的3块虚拟硬盘,并把它们从基本磁盘升级到动态磁盘。

3.在磁盘1上创建一个简单卷,大小为10MB,驱动器名为E,卷的文件系统格式为NTFS。

4.在磁盘1上扩展E卷,使其大小为20MB。

5.在磁盘2上扩展E卷,使其大小为40MB。

6.在磁盘1的15MB和磁盘2的30MB空间建立跨区卷F,并格式化为NTFS文件系统。

7.在磁盘1和磁盘2的20MB空间建立带区卷G,并格式化为NTFS 文件系统。

8.在磁盘1上创建一个大小为20MB的简单卷H,并将它和磁盘2的未指派空间组合成一个镜像卷。

9.将磁盘1和磁盘2的30MB空间合并建立镜像卷I,并格式化为NTFS文件系统。

10.中断镜像卷H,再恢复镜像卷H。

11.删除镜像卷H在磁盘1上的镜像。

12.删除镜像卷I。

13.在磁盘1、磁盘2、磁盘3的30MB空间上建立RAID-5卷J,并格式化为NTFS文件系统。

14.关闭虚拟机,删除磁盘2,再还原已损坏的镜像卷H和RAID-5卷J。

15.基本磁盘上主分区的创建16.基本磁盘上扩展分区的创建17.扩展分区上逻辑驱动器的创建18.修改驱动器字符和路径19.远程管理磁盘20.磁盘碎片整理21.磁盘清理三.实验参考步骤1.修改驱动器字符和路径step1: 在“管理工具”中打开“计算机管理”;step2: 在“计算机管理”中扩展“存储/磁盘管理”;step3: 右击要为修改驱动器字符或路径的磁盘驱动器,单击“更改驱动器字符和路径”;在更改驱动器字符和路径的对话框中,管理员可通过“添加”、“删除”和“修改”按钮完成相应操作:2.磁盘碎片整理step1: 单击“开始”按钮,选择“所有程序/附件/系统工具”;step2: 在“系统工具”中打开“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在“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话框中,选择要进行碎片整理分区,然后单击“碎片整理”按钮。

磁盘管理技术实验报告

磁盘管理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磁盘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Linux操作系统中磁盘管理的常用命令和工具,了解磁盘分区、格式化、挂载等操作,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磁盘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Linux Ubuntu 20.042. 硬件环境:虚拟机环境,至少一块硬盘3. 软件环境:fdisk、parted、mkfs、mount、df、du等磁盘管理工具三、实验内容1. 磁盘分区(1)使用fdisk命令创建磁盘分区首先,通过fdisk命令进入磁盘分区编辑模式,然后输入n创建新分区,选择分区类型(主分区或扩展分区),指定分区大小,最后输入t修改分区类型。

(2)使用parted命令创建磁盘分区parted命令可以用于创建、删除、修改磁盘分区。

首先,通过parted命令进入磁盘分区编辑模式,然后输入mkpart创建新分区,指定分区类型、大小和文件系统。

2. 磁盘格式化使用mkfs命令对磁盘分区进行格式化,指定分区类型(如ext4、ext3、ext2、fat32等)。

3. 磁盘挂载使用mount命令将磁盘分区挂载到文件系统,指定挂载点。

4. 磁盘使用情况查看使用df命令查看磁盘使用情况,包括总空间、已用空间、可用空间等信息。

5. 磁盘空间占用情况查看使用du命令查看文件或目录占用空间大小。

6. 磁盘配额设置使用quota命令设置磁盘配额,限制用户或用户组在磁盘上的使用量。

7. 逻辑盘配置使用lvm(逻辑卷管理)工具配置逻辑盘,包括创建物理卷、卷组、逻辑卷,以及拓展和缩小逻辑卷的大小。

四、实验步骤1. 创建磁盘分区首先,使用fdisk命令创建磁盘分区,然后使用parted命令创建磁盘分区。

2. 格式化磁盘分区使用mkfs命令对磁盘分区进行格式化,指定分区类型。

3. 挂载磁盘分区使用mount命令将磁盘分区挂载到文件系统,指定挂载点。

4. 查看磁盘使用情况使用df命令查看磁盘使用情况。

5. 查看磁盘空间占用情况使用du命令查看文件或目录占用空间大小。

实验四 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心得

实验四 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心得

实验四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心得
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负责存储和管理文件,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作。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在Linux系统下管理磁盘和文件系统。

首先,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fdisk命令来对磁盘进行分区。

通过对磁盘进行分区,我们可以将一个大的磁盘划分为多个小的区块,这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

另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对分区进行格式化,这样我们才能在磁盘上创建文件系统。

接着,我们学习了如何挂载和卸载文件系统。

挂载文件系统是将文件系统与指定的目录进行关联,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目录来访问文件系统中的文件。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df命令来查询磁盘使用情况,这样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磁盘的空间使用情况。

最后,我们学会了如何创建软链接和硬链接。

软链接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可以链接到其他文件或目录。

而硬链接则是指多个文件指向同一个磁盘上的数据块,这样可以节省磁盘空间。

总之,本次实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的相关知识,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系统和服务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都非常有帮助。

实验四 用户管理和磁盘管理

实验四 用户管理和磁盘管理

实验四用户管理和磁盘管理【实验目的】熟悉命令行操作方式进行用户和用户组管理的方法;学会使用RPM命令管理RPM软件包。

了解常用的Linux支持的文件系统;熟悉磁盘分区的命名方式;学会使用fdisk命令进行磁盘分区;学会创建不同类型的文件系统;学会挂载和卸载文件系统,学会在系统启动时自动挂载文件系统。

【实验内容】1. 创建用户和组(1)创建一个新用户user1,设置其主目录为/home/user1:#useradd –d /home/user1 -m user1(2)查看/etc/passwd文件的最后一行,看看是如何记录的。

(3)查看文件/etc/shadow文件的最后一行,看看是如何记录的。

(4)给用户user1设置密码:#passwd user1。

(5)再次查看文件/etc/shadow文件的最后一行,看看有什么变化。

(6)使用user1用户登录系统,看能否登录成功。

(7)使用同样的方法创建user2用户(8)更改用户的属组,使用usermod命令来修改,其中“-g”参数是修改用户所属的群组,“-G”修改用户所属的附加群组:#useradd –g root user1#useradd –G root user2(9)修改完成后可以来看一下上面两个参数的区别,此时打开/etc/passwd文件来查看,可以看到此时user1用户只属于root组中,而user2用户即属于user2组又属于root组(10)更改用户user1的帐户名为user2:#usermod –l user2 user1。

(11)查看/etc/passwd文件的最后一行,看看有什么变化。

(12)删除用户user2。

#usermod user22.组的管理(1)创建一个新组,stuff:#groupadd stuff。

(2)查看/etc/group文件的最后一行,看看是如何设置的。

(3)创建一个新帐户user02,并把他的起始组和附属组都设为stuff:#useradd –g stuff –G stuff user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2011至2012学年第2学期
姓名
系别
实验地点
综合教学楼401机房
学号
年级、班
实验时间
年月日
实验项目
Linux系统管理(磁盘管理)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的Linux支持的文件系统;熟悉磁盘分区的命名方式;
2、掌握使用fdisk命令进行磁盘分区;学会创建不同类型的文件系统;
3、掌握挂载和卸载文件系统,学会在系统启动时自动挂载文件系统;
#quotacheck -mugcv/var/zfs
#ls /var/zfs //查看是否生成aquota.group(组配额数据库文件)和er(用户配额数据库文件)两个文件。
(6)给用户user04在/dev/sdb1分区设置磁盘配额;
#edquota –u user04 //使用VIM编辑器来完成设置
●然后按ESC键,返回命令模式;
●按Shift+;键,进入:底行命令模式,输入字母wq后按Enter键,保存并退出,设置完成。
(7)磁盘配额完毕后,启用配额管理。
启动磁盘配额
#quotaon -avug //使得/etc/fstab文件中有quota设置的所有分区b1 //指定分区磁盘配额生效;
#fdisk
(3)进入fdisk工具应用模式后,参照教材84-85页,划分一个主分区和一个逻辑分区,把该虚拟磁盘划分为两个大小相近的分区。主分区的名称为,逻辑分区的名称为。
2.使用mke2fs(mkfs)命令格式化分区
#mke2fs//格式化主分区,文件系统为ext3
#mkfs -t ext3(逻辑分区文件)//格式化逻辑分区,文件系统为ext3
点击Edit virtual machine setting,点击ADD......点击下一步,选择hard disk,下一步,create a new vitual disk,下一步,选择IDE或SCSI(实验使用SCSI),下一步,设置磁盘大小1GB,下一步,完成。这样,linux系统中将增加一个新的未格式化的硬盘(虚拟的)。
(8)使用VIM编辑器修改/etc/fstab文件,把/dev/sdb1所在的行改为以下内容即可;
/dev/sdb1 /var/zfs ext3 defaults,usrquota,grpquota 0 0
这样,系统重启后会自动使得/dev/sdb1的磁盘限额生效。
下面可切换终端,使用账户user04登录,然后往/var/zfs目录下拷贝文件进行测试。
1.使用fdisk命令(工具)创建分区
(1)进入Linux系统的命令行模式中使用fdisk -l命令来查看系统中的硬盘设备信息。
新加入的硬盘显示的设备文件名称是:
(2)使用fdisk命令对新的硬盘进行分区。
以root用户登录到系统文本(字符)界面下(或者在图形界面下打开终端),输入fdisk命令,把要进行分区的磁盘设备文件作为参数(操作对象),其命令如下:
3.挂载、解挂(卸载)所创建的分区
(1)创建挂载目录:
#mkdir /var/zfs //用于挂载主分区
#mkdir /var/lfs //用于挂载逻辑分区
(2)使用mount命令来挂载刚刚创建的分区;
#(挂载逻辑分区指令)
挂载主分区操作类似,略。
(3)使用df指令查看各个分区的文件系统类型、使用情况等
#vi /etc/fstab //使用VIM编辑器打开/etc/fstab文件
●按字母“i”或“Insert”进入插入模式;
●把光标移到文末,在/etc/fstab文件最后添加以下条记录
/dev/sdb1 /var/zfs ext3 defaults 0 0
/dev/sdb5 /var/lfs ext3 defaults 0 0
#passwd user04
(3)打开磁盘限额功能;
#quotaon -avug
(4)重新挂载/dev/sdb1分区,并在/dev/sdb1分区上激活磁盘配额;
#mount –o remount,usrquota,grpquota /var/zfs
该加载方法仅对本次启动有效。
(5)检测相应的文件系统并在相应的主目录下生成配额数据库文件;
Disk quotas for user user04 (uid 501):
Filesystemblocks soft hard inodes soft hard
/dev/sdb1 0 1024002048000 0 0
●按字母“i”或“Insert”进入插入模式;
●把第一个soft和hard所对应的数字0分别设为102400和204800;
完毕!!
四、实验结果(反思)
当系统中存在多块硬盘时,如何了解文件的存放位置(在那块磁盘上)?
实验完成情况: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
4、掌握常用磁盘管理命令;
5、了解磁盘配额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二、实验环境(条件)
软件配置:Windows XP/2003系统
Vmware Workstation8.0
Red HatEnterpriseLinux 5
硬件配置:CPU P42.0G以上、内存512MB以上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前准备:启动VMware前请先完成以下操作
#
(4)使用umount指令卸载刚挂载的分区
#umount(主分区的设备文件)//卸载主分区
#umount /var/lfs //卸载逻辑分区
4.使用fsck指令检查所创建的分区
#(检查所创建的逻辑分区指令)
5.自动挂载
要实现系统启动自动挂载相应的分区和目录,必须修改相应的配置文件/etc/fstab,在该文件中添加相应的记录。
●然后按ESC键,返回命令模式;
●按Shift+;组合键,进入:底行命令模式,输入字母wq后按Enter键,保存并退出,设置完成。
然后保存该文件,这样,今后计算机启动后sdb1分区将自动挂载到/var/zfs目录,sdb5分区将自动挂载到/var/lfs目录。
6.磁盘限额练习(选做)
在/dev/sdb1分区上给用户user04设置磁盘限额,软限制为100MB,硬限制为200MB。
(1)检查当前内核是否支持quota,当前内核配置文件在/boot下
# grep CONFIG_QUOTA /boot/config-2.6.18-92.el5
CONFIG_QUOTA=y
CONFIG_QUOTACTL=y
有上列输出,则表示当前内核已经支持quota。
(2)创建用户user04;
#useradd user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