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遵循阅读程序,善抓关键词句——谈现代文阅读(必考)思路的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循阅读程序,善抓关键词句——谈现代文阅读(必考)思路的把握

从高三的多次语文考试来看,学生现代文必考阅读的成绩都不理想。据了解,他们往往是在还没来得及读懂文本的前提下就作答,以致错答、漏答现象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备课组在考情、考点、学情方面进行了分析,在阅读训练中侧重在理清思路方面作了指导。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训练效果比较明显。

一、考情分析

从2007、2008两年的高考广东卷必考试题(《创新与想象》《诗与直觉》)来看,高考现代文阅读(必考)具有以下的特点:

1.所选文本,是一般的论述类文章;

2.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

3.命题方式有选择题和简答题。选择题一般设置两道,一道为四选一(不排除四选二);一道为六选二(或五选二)。简答题一般设置两道。

4.考查重点是理解与阐释、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5.一般不设置探究题。

二、考点阐释

写文章,就像盖房。盖房,是先搭个框架(架构),再添砖加瓦,修装粉刷;写文章呢,也就是先搭个架(提纲),再进行具体文字和材料组织,继而成文。文章的结构就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文章思路的外在形式的表现。文章的思路则是文章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的思路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以及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严密、清晰,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现作者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情感。

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其实就是对文本作者行文思路的考查,这大多与文章的关键词、段落、句群等相联系。文章往往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体裁特点)。所谓“体裁特点”,主要是指文章在体裁、行文思路、内部结构等方面的特点。高考必考部分考的是论说文,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这样把握:如何提出观点(一般在文章开头部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先观点后材料,还是先材料分析后观点)——行文中论证部分的结构(通常为总分式、并列式、层递式等)。

论述文因为要求能以理服人,故不仅要求语言严密、逻辑性强,而且也要求结构严密、逻辑性强。为了论证观点、进行说理的需要,论述文行文中论证部分的结构往往是灵活多样的。如果不能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行文的思路,答题就会存在障碍或答得不够准确、全面。

三、学情分析

我们在进入必考阅读专题之初,为了了解学生具体的情况,让专题指导更有针对性,特意设计了下面四个小问题进行调查:

1.必考阅读题共18分,在还没开必考阅读指导专题前(10月、11月、12月的考试),你一般能拿到多少分?期望提高多少分?你有信心提高吗?

2.你以前是怎样做必考阅读题的(请认真回想,然后按先后顺序写出你的做法)?

3.你清楚必考阅读题考查的内容及能力要求有哪些吗(请写出考查的具体内容及能力要求)?

4.通过必考阅读专题指导课,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具体作答)?

从反馈中了解到,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对通过专题辅导能提高分数很有信心;在阅读做题习惯方面,有不少的同学都是先看文后设计的问题,然后边看文章边作答的(据说是为了节约做

题时间);考点不是很清楚;很多同学最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读懂文章。

事实上,连文本都读不懂,就无法依题作答了;即使答出来了,也难以保证答题质量。

看来,要学生在必考方面有所突破,就不要先忙着教他们如何审题,怎样规范作答,而是要教会他们懂得根据论述文的文体特点进行结构思路分析,在读通读懂上再进行答题指导。读懂,就是读懂文本,理解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要读“懂”,通读是关键。“通”,不是走马观花地匆匆应付,而是在解题之前把文本细致地读一遍。要逐句逐段认真读,把握文本的结构,理清行文的思路,进而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答好题的必不可少的一步。四、方法指导

议论文的一般思维模式,应当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或叫“引论”、“本论”、“结论”) 三大块构成。“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开头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或与中心论点相关的话题;“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或者得出综合性结论,或者提出前瞻性建议等。根据议论文的这一结构特点,我们可以按“划读原文(关键句、关键词)——找主问题——理思路”这样一个流程进行阅读指导,给学生以方法。

下面以2006年全国卷《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一文为例,说明以上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一步:仔细阅读文章,依次划出如下关键句和关键词:

①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文章标题,揭示观点。“大运河”表明陈述主体,“保护迫在眉睫”表明文章主要探讨的问题。

②而大运河的文物保护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关键句,第一段结尾句。与标题照应,强调“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③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运、水利灌溉的生命线。——第二段结尾句,点明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

④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不仅如此,大运河在开凿的长度、年代上还创下了傲视环宇的纪录,特别是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保存了极具特色的内河文化。——第三段段意概括句,“不仅如此”前后分为两层:第一层点明大运河的文物价值,第二层进一步点明其文化内涵。

⑤但是,作为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结晶的大运河,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关键句,承上启下,表转折,要陈述新的问题。

⑥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实令人忧虑。——段首句,概括段意。

⑦“虽然……却……”表转折,意思转折,分号表并列,“因此,亟需……”结论性语句。

⑧“不仅……而且……”递进关系,文章结尾,发出号召,保护大运河,与开头照应。

第二步:找主问题,理思路

主问题是“为什么要保护大运河的文物”。中间分说大运河的过去与现状,最后提出号召,指出保护的意义。文章在开头就提出主问题,然后分析说理,最后提出解决方案,这是属于典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

某些社科类短文,往往是通过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或多方面的分析,来确定某一种解决的方法。文章往往涉及两个或几个方面的情况,在逻辑上重在分析、比较、概括,阅读时要注意。下面以2007广州一模卷《“国学”谈》为例来分析:

第一步:仔细阅读文章,依次划出如下关键句和关键词:

①题目中“国学”一词显示文章的陈述主体。

②“国学”一词,从清末吵到如今,诸家定义不一。——第一段段首句,概括段意。

③与之类似的,至少还有埃及学、亚述学、印度学等等,在欧美大学历史系,特别是东方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