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
地理位置
经济资源
GDP年均增长16.9%
珠三角
为当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GD P
占全国总量旳19.5%
长三角
2023年后快于珠三角
珠三角旳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档发达国家水平。从老 式农业社会到1979 年改革开放,它充分发挥面临港澳旳区位优势、 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珠三角旳人们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明显 ;从1980—2023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 广东(13.8%) ,2023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 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23年旳69.6%和65.8% ,人均 GDP27863元(=3300美元) ,是全国水平旳3.85倍, 全省水平旳2.16倍 ,跨过中档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这为当代化建设奠定 了厚实基础。
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江三角洲地域与珠江三角洲地域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旳两大区 域.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两个三角洲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旳作用.本文对两个 三角洲旳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要点在于比较两个三角洲在经 济体制改革方面旳差别,以及在市场化进程方面旳差别.
从综合实力分析
从产业构造上分析
电子 信息 产品
高新
技术
珠三角
企业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 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高 新技术产业增长值占工业增长值 16%,高于全省旳14.7%;高新技术 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
长三角与珠三角IC行业现状对比分析
图一、中国IC设计主要企业分布
图二、中国6寸~12寸晶圆生产线
图三、中国IC封装主要企业分布
2005年中国IC十大企业区域分布
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CSIA)评选的2005年中国十 大IC设计、制造、封测企业 中,长三角地区有19家, 数量上占绝大多数,而环渤 海地区虽然只有9家,但在 IC设计与封测上,排名都比 较靠前,总体实力与长三角 地区相仿,珠三角地区实力 较弱,以IC设计公司第一名 珠海炬力为亮点,而西部地 区没有企业入选,实力有较 大悬殊。 不难看出,在IC企业中,珠 三角的大企业是屈指可数的, 只有珠海炬力IC设计和深圳 赛意法IC封测入围,其余多 为长三角IC企业。
(5)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的IC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这包括以中芯国际、台积电、 上海宏力、苏州和舰等企业为代表的晶圆代工企业,以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 展讯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以上海Intel、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为代表的封装测 试企业。上下游的完备配套为三地的IC设计企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长三角与珠三角IC行业对比
珠三角IC产业链
长三角IC产业链
2006中国IC区域销售份额
中国IC从业人员分布估计
下表为长三角晶圆制造生产线情况 在晶圆制造封面,长三角实 力雄厚,而珠三角在这方面 是非常薄弱的。
1、长三角IC行业特点
(1)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在四大区域中最为完整的,企业数量特别多,产业聚集度最高。 但是产业链偏向下游,IC设计企业虽然为数众多,但实力不如环渤海地区,制造和封测实 力非常强,已形成聚集效应,材料、设备等支撑产业也很完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近 年来成本有所提高,外资企业有西迁和北进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2)长三角地区以上海、苏州以及无锡地区实力最强,特别是上海的IC制造和苏州的封 测,2005年上海和苏州两者IC产业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中国总和的一半,杭州的IC设计 也具有一定实力。 (3)长三角地区对IC企业与IC人才都制定了较多的奖励与扶持措施。上海除了对IC企业给 于财政补助和对生产线给与贴息贷款外,政府还联合银行共同投资2亿元人民币,专门用 于扶持上海IC设计产业,并设立上海市IC设计企业专项担保基金解决IC设计企业贷款问题, 每年还斥资3,000万元人民币重点支持通信类、计算机类、IC卡类、消费类、机电仪表类和 汽车电子类的产品开发项目。并且建立了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 研发公共服务平台、IC设计的专利专用数据库等配套措施为企业服务。苏州也组建了数额 为2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基金。无锡、杭州等城市也 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支持。 (4)在人才培养方面,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 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所,以及大量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对海归和外地人才亦有很大的吸引 力,同时,各城市还制定了针对IC专业人才的税收、购车买房、投资高新企业等优惠。
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2022 长三角、珠三角领先
文/任泽平团队 任泽平 白学松 周里鹏 柴柯青 《中国房地产金融》专栏作家1.2022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1.1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2013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则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各能级城市群提出了具体规划要求,“要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等城市群。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
城市群发展可划分为雏形发育期、快速发育期、趋于成熟期、成熟发展期四个阶段,经历了从单级城市、都市圈到城市群的演变。
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伦城市群等。
回顾近300年现代化的历史,全球经历了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2022长三角、珠三角领先2022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长三角、珠三角房地产投资潜力指数遥遥领先,其次是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后是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城市群等。
城市群发展可划分为雏形发育期、快速发育期、趋于成熟期、成熟发展期四个阶段,经历了从单级城市、都市圈到城市群的演变。
三次城市化浪潮:第一次是核心大城市兴起,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新兴城市;第二次是都市圈形成,一些产业因城市转型、成本等因素转移到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第三次是城市群形成,通过各级城市间的交通和物流,形成庞大的立体城市群网络,区域总体实力、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
1.2 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榜单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集群,我们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分21个指标研究2022年中国19个城市群发展潜力。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特点
1、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它的中部是珠江三角洲 平原,平原上散布着丘陵、地和残丘,在其东、西、北面边缘分布着成片 的低山。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1776毫米。但夏 秋多台风和暴雨,仍有洪涝威胁。
⑤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
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 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近年来,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 数的50%左右,其中80%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 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 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 基地之一,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 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 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 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 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 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 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赵海菲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地理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二、产业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
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
长三角的发展面临着与珠三角同样的潜在危险
长三角的发展方式,面临着与珠三角同样的潜在危险珠三角和长三角处于“领头羊”的地位,是中国最大的两个经济“增长极”。
两者在面积、人口与经济总量上,从人均意义上对两者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现,在地荒、电荒、水荒、民工荒、油荒等不利因素的袭击之下,珠三角面临的发展极限问题正扑面而来。
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的处境似乎要好得多,经济腹地比珠三角要广,在产业结构上比珠三角的“水平”要高,看起来似乎比珠三角要“健康”一些。
苏州也许就是长三角一个典型的缩影,在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是一个“贫困”的苏州。
苏州模式造就一个老百姓的“人间天堂”,还是当地老百姓的悲剧?这是否意味着长三角避免不了珠三角的困境?如果现有发展模式不变,长三角拥有的更大市场空间,仅仅是转化为了时间,只是延缓长三角的矛盾和危机,但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
长三角需要新革命长三角多数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下降明显,上海尤其明显。
造成这种回落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投入、高能耗、低技术、低效率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
专家提出,长三角需要经历一场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
从该区域各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来考虑调整时期的增长空间;把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模式转变为人力资本利用模式;把创新作为主要手段;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
专题图片集长三角主要经济指标珠三角主要经济指标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
10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15座城市,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
GDP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到位外资占全国的四成以上。
2005年上海市GDP达914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
公报显示,2005年,上海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475.92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588.38亿元,增长10.5%。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六市)和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八市)两省14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土地面积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470.55万人。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东莞、中山、江门、顺德、南海和番禺等十二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土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
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应该说发展比较均衡。
而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则差异较大,最快的是东莞市为18.4%,最慢的是江门和肇庆两市,均为10.3%,高低落差达8.1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大了4.5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差于长三角地区。
投资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双超1000亿元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3%,比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珠三角VS长三角及发展概况20090418
珠三角长三角概况2009-04-18“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
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
2008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29745.58亿元(4342.843亿美元),占全国10%。
1. 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2. 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
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 产业结构优化合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
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 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
长三角VS珠三角从这五个维度来比较长三角水平高于珠三角
长三⾓VS珠三⾓从这五个维度来⽐较长三⾓⽔平⾼于珠三⾓珠三⾓经济强度略⼤,综合质量⽋佳1. 珠三⾓⾯积、⼈⼝、经济总量⼩于长三⾓,但强度⼤于长三⾓珠三⾓范围9个城市,国⼟⾯积仅占全国的0.6%,经济总量占全国的9.0%,常住⼈⼝0.59万⼈,规模相⽐长三⾓明显偏⼩。
但珠三⾓的⼈⼝密度、经济密度与城市化⽔平都⾼于长三规模相⽐长三⾓明显偏⼩。
但珠三⾓的⼈⼝密度、经济密度与城市化⽔平都⾼于长三⾓。
2015年长三⾓与珠三⾓基本社会要素⽐较2. 珠三⾓经济增速由⾼于长三⾓变为两者持平珠三⾓发展速度较快,2003-2007年为经济⾼速增长时期,GDP年均增速超过15%,从2007年开始,珠三⾓经济增长增速开始下降,2011-2015年GDP年均增速维持在10%以下,2012年增速低于全国⽔平。
以2009年为界,在之前珠三⾓的发展速度⾼于长三⾓2个百分点左右,在此之后,发展速度与长三⾓基本持平,呈交互波动。
发展速度与长三⾓基本持平,呈交互波动。
2000-2015年长三⾓与珠三⾓GDP及增速(图⽚来⾃⽹络)3. 珠三⾓济外向性⾼于长三⾓,进出⼝总额由“⾼于长三⾓”转变为“低于长三⾓”珠三⾓外贸依存度⼀直远⾼于长三⾓,但总体在逐渐下降。
长三⾓与珠三⾓对外进出⼝总额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以以2003年为转折点,珠三⾓进出⼝总额由⾼于长三⾓转变为低于长三⾓,且差距逐渐拉⼤。
2000-2015年珠三⾓与长三⾓进出⼝总额与外贸依存度4. 珠三⾓国际影响⼒落后于长三⾓领事馆数量、全球⾦融中⼼指数、举办国际会议次数、举办国际会议次数等指标来看,从领事馆数量、全球⾦融中⼼指数、举办国际会议次数、举办国际会议次数珠三⾓的国际影响⼒落后于长三⾓。
长三⾓与珠三⾓国际影响⼒指标⽐较会展带动城市影响⼒(图⽚来⾃⽹络)5. 珠三⾓科教实⼒与创新能⼒逊⾊于长三⾓从两院院⼠数、世界五百强⼤学数、985⾼校数指标来看,珠三⾓的科教实⼒逊⾊于长三⾓。
全面衡量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现况
【 ) 济 均 保 持 高 速 增 长 。 长 三角 增 幅 低 于 珠 三 角 二 经 但 20 0 5年 双 三 角 经 济 均 保 持 快 速 增 长 长 三 角 经 济 增 长 1. 珠三 角经 济 增长 1. 3 %, 5 5 %。长 三 角 比珠 三 角低 23 百 分 8 .个 点 。从 历 史 来看 , 三 角经 济 增 长 速 度 也低 于 珠 三 角 。2 o — 长 00 2 0 年 , 三 角平 均 经 济增 长 速度 比长 三 角快 1 05 珠 . 百 分点 。 5个
额 占全 国 6 . 42 %的双 三 角 地 区 .是 我 国 成 为 世 界 加 T厂 的 主 战 场 三 是 第三 产 业 发 展 空 间 很 大 双 三 角 的 第 三 产 业 比 重
近 几 年 。 三 角 城 乡差 距 在 进 一 步扩 大 。20 双 0 5年 长 三 角
城 镇 居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1 67元 . 村 居 民 人均 纯 收 人 为 50 农
珠三 角 流 动 人 口 占相 当大 的 比 重 .且该 比重 远 远 大 于 长 三 角 。2 0 珠 三 角 以 常驻 人 口计 算 的人 均 GD 05年 P仍 高 于 长 三 角 以 户籍 人 口计 算 的人 均 G . 均 经 济 效 益 明 显 好 于 长 DP 人 三 角地 区 。20 0 5年 珠三 角 人 均 G ( 驻 人 口平 均 ) 4 90 DP 常 为 19 元 , 三角( 长 户籍 人 口平 均 )0 1 . 4 62元 珠三 角 仍 高 出 34 . %。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引言中国的两个经济发展引擎——珠三角和长三角,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力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然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比较。
珠三角的发展趋势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被誉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
在过去几十年里,珠三角地区以其廉价劳动力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投资。
然而,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未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趋势可能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例如,深圳作为中国的创新中心,正逐渐从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另外,珠海市正在加大力度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
此外,广州等城市也正在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此外,珠三角地区还有着世界级的港口和物流体系,这为地区的国际贸易和物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未来,珠三角地区可能会进一步加强港口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是中国最为发达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大的人才和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产业链,这使得长三角地区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加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例如,上海市近年来不仅积极发展金融业、科技创新等服务业,还着力培育高端制造业。
此外,江苏和浙江等省份也在加大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
另外,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未来长三角地区的消费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增长,这将推动地区的服务业和零售业的发展。
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都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但在发展趋势上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珠三角地区在制造业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但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正在缩小;而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的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开始超越珠三角,并且差距有进
一步扩张的趋势
区域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地区在发 展过程中,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所 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 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崔功豪等 区 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对于区域 竞争力的评价,目前国际国内通 用的方法主要有多因素综合评价 法、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和SWOT 分析法等。
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 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江三角洲现状
主要现状: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江浙沪三省市中包括上海、南 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绍 兴、舟山、温州、嘉兴、常州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 。长三角的崛起是在珠三角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以浦东开 发为龙头,以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和“温 州模式”相伴随,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上了一个新台阶。 GDP现状: 2012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达到4.2万亿元, 占全国比重达到18.7%,超过一季度1个百分点。同时,其GDP 增速实现回升,均值达9.4%,高于一季度0.4个百分点,与 2011年的GDP增速持平。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
件 1.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
毗邻,靠近东南亚 。 2.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 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
景和密切的血缘关系。
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增长后劲乏力 2、资源环境约束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 时代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升级受限 4、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不足,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比较
机遇
企业战略、结 构与同业竞争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与 支持性产业
政府
(三)区域创新网络
政府 金融机构
企业 企业
学习
大学与研究机构 中介机构
(四)创新型网络资本系统
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组织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并以此 进行资源整合,使拥有者或参与者获益的能 力。
它是能赋予企业竞争优势的资产,因此,网 络资本系统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
无序竞争,协作不足。 5.部分集群所在地的政府管理、服务不到位。 6.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7.部分同类产业集群间存在技术同质与恶性竞
争等不良结果。
四、全球竞争下两地产业集群 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两地产业集群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发展模式
在长三角内,
浙江的产业集群属于“原生型”的发展模式,是市场 驱动型。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较好地结合了本地的要 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它以专业市场为依托, 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生产性 企业子群落与商贸服务性企业子群落并联耦合,根植 性较强,集群聚集效应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三、珠江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 状况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珠江三角产业集群的地理分布、成因与特点 在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三大产业分工体系: 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
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 息产业走廊”。 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则形成了以家庭耐用与非 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 中部的广州、佛山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 材、化工产业带。 珠三角由五金制品、纺织、服装、玩具、建材发展到家电、 电气、机械设备等产业聚集,再发展到重化工业、高新技 术产业的聚集。
城市发展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
城市发展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一、珠三角与长三角简介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大都市群,珠三角坐落在中国南部,涵盖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等9个地级行政区;长三角坐落在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等12个地级行政区。
二、经济发展比较(一)GDP数据比较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其GDP总量在中国各个大都市群中位列前茅。
2019年,珠三角地区的GDP总量为11.09万亿元,而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为13.03万亿元。
长三角地区比珠三角地区的GDP总量高了1.94万亿元。
(二)产业结构比较珠三角地区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其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而长三角地区则拥有更为复杂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具有更高的产业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三)人均GDP比较在人均GDP方面,长三角地区的水平明显高于珠三角地区。
2019年,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为11.89万元,而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仅为9.45万元。
这一数据差距反映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于长三角地区较慢。
三、城市建设比较(一)城市空间规划比较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空间规划注重城市扩张,特别是在广深两城之间,形成了广深同城化现象。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规划相对简单,以出租车、公交和地铁为主要交通手段,覆盖范围较广。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规划更加复杂,涵盖了高速公路、航空、高铁以及轨道交通等众多交通方式。
(二)城市建筑风格比较在城市建筑风格方面,两个地区均有其独特的特点。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建筑以楼宇为主,大力推广现代化建筑风格。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建筑则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也比珠三角区域更注重建筑美学。
四、社会经济文化差异(一)社会福利的对比珠三角地区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相对落后,而长三角地区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更加完善。
长三角与珠三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 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 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 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 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本文档支持任意编辑, 下载使用,定会成功!
齐头并进?平均?
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珠三角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于长三角 近几年,双三角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扩大。2005年长三角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前 者是后者的2.2倍。而2000年前者只是后者的2倍。2005年珠三角 城乡差距大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477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331元,前者是后者的2.8 倍。
发展前景
• (一)个例:南京
• (二)整体:长三角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
南京
• 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 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 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 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 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 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 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 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 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 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 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 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 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 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
长三角与珠三角 的 发展前景对比
发展背景
同:
(1)改革开放大背景
同在1985年被定为经济开发
区
(2)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时推进
发展背景
• 异: 工业发展: 珠三角起步更早,历时更久,多阶段发展
城市发展: 同步发展的城市珠三角更多 开放程度: 珠三角开放时间更久,程度更深
长三角和珠三角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长三角和珠三角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过度发展了,由此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中国太大了!每个地区都有很多的人口,超过一亿人口的地区就很多,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地区间的竞争是必然的。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江三角洲同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经济竞争,东莞台商协会副会长郭山辉做出了上述评论。
东莞台商协会是中国大陆会员最多的台商协会。
郭山辉本人是做豪华家具生意的,在东莞建厂已有多年,在全世界做欧美市场的家具生产商中,他的企业排在世界前五名以内。
但就在不久以前,他在上海附近设立了分厂,并且有连根拔的迹象。
由于他的迁移,当地与其生产相配套的七家台资企业同他一起迁往上海。
在那里,当地政府给了他几十亩土地,让他扩大生产规模。
因为他的企业规模大,又是新来投资,因而每当他回那里,必有官员去机场迎接,并悉心探问一番。
据介绍,在东莞投资的台商,绝大多数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分厂或分公司,最差的也要建个办事处。
曾因改革开放先行一步而成为沿海明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面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咄咄逼人的竞争。
这种压力可以从不久前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高度重视”上体现出来,其中一个就是:高度重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迅猛发展的势头,并提出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的确,如果考虑到珠江三角洲经济对外向型经济的高度依赖,那么外资北上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不论怎样评估都不为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的未来。
当我们目睹世界五百强云集上海,台湾电子业龙头企业纷纷奔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连珠江三角洲的台商也蜂拥北上时,我们不能不为珠江三角洲的明天而担忧了。
对珠江三角洲来说,确实有一个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给自己重新定位的问题。
市场:没有长三角辽阔在谈及为何去上海设立分厂而不在当地追加投资时,郭山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长江三角洲的政策比较灵活,优惠,而且政府不收费,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东莞这边收得比较厉害。
那边招商很积极,政府服务好,统一窗口办事,效率高。
长三角和珠三角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
长三角和珠三角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
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经济发达区域,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有着
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不同点。
下面是它们的比较分析:
相似之处:
1. 工业占比高: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工业项目为主。
2. 注重技术创新:两个区域均注重技术创新,对外直接投资主
要集中在高科技行业。
3. 关注海外市场:长三角和珠三角都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对
外投资多为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或者拓展既有市场。
4. 坚持“走出去”战略:两地政府均提出了“走出去”战略,
鼓励本地企业到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合作,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不同之处:
1. 投资方向有所不同:长三角主要投资于东南亚地区,而珠三
角则更多地投资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地区。
2. 投资行业侧重不同:长三角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信息等行业,而珠三角则更为多样化,涉及到贸易、能源、房
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
3. 投资规模存在差异:珠三角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巨大,占全
国的四分之一,远远超过长三角。
4. 投资对象具有差异:长三角对外投资对象主要是新兴市场和
发展中国家,珠三角则更加关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机会。
综上所述,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发展前景和投资方向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强的实力,将在未来的对外投资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
5 占全 国的 5 . , 9 3 比上 年的 5 . 提高 5 36 . 改革 开 放 后 , 江 三 角 洲 与 长 江 三 角 洲 创 造 了 区 域 经 增 加 3 亿美元 ; 珠 7 百 分点 。 其 中 长 三 角 占全 国 的 4 . , 个 1 3 比上 年 提 高 3 5 . 济发展 的奇迹 , 成为 我国经济 区域 中增长 最快 、 投资环 境最
珠 7 9 比上 年 提 高 2 1 百 分 .个 佳 的两 大 区域 。 近 年 来 , 三 角 和 长 三 角 两 大 经 济 区在 共 个 百 分 点 ; 三 角 占全 国 的 1 . , 珠 同推 动 着 我 国 经 济 加 速 发 展 的 同 时 , 互 间 的 竞 争 也 越 演 点 。双三角地 区仍 是我国吸引外资最多 的地区 。 相 . 越 烈 , 起 了 学 者 们 的 密 切 关 注 , 家 多 角 度 地 对 两 地 进 行 2 3 长 三 角 对 外 贸 易 发 展 以 较 高 速 度 超 过 珠 三 角 引 大 了 比较 研 究 。 这 里 选 取 两 者 未 来 发 展 趋 势 来 展 开 分 析 。 近几 年长 三角对外贸易 以较高 速度增 长 ,0 5年 , 20 长三
角对外 贸易总额 为 5 2 O 4亿 美元 , 比上 年增 长 2 . , 三 52 珠 17 比上 年增 长 2 . 7 , 三 角 O 1 长 目前按 照不 同的标 准对珠 江三 角洲 ( 以下简 称珠 三角 ) 角 对 外 贸 易 总 额 4 O 亿 美 元 , 0 4年 长三 角 比珠 三 角快 1. 88 和长江三 角洲 ( 以下简称长 三 角) 不 同的划 分 。其 中最 重 比珠 三角快 5个 百分 点 。2 0 有 0 5年 , 长三角 对外 贸易总 额 占全 国的比重 要的划分有广 义 的和狭 义两种 , 义 的长 三角包 括江 苏 、 广 浙 个百分 点。到 2 0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竞争力的对比分析
f %)
3 . 97 7 3 9-9
G 第 一产 业 第 二 产 业 其 中 : DP 一 业 第 三产 业
万人 , 1密度为 76 ll20 年底 ) 具体情 况 n表 1 人: 3 0 人,n(00 【 尢 。 表 1 20 年“ 02 长三角” 珠三角” 与“ 城市规模分类 ( ) 个
比上海发达。
表2 “ 长三角” 珠三角” 与“ 城市群 的经济规模
州、 、 嘉兴 湖州 、 绍兴、 舟山等 广 义的“ 珠三 角” 括广东省和香港 、 包 澳门 两个特别行政 区 , 狭义的“ 珠三 角” 包括广州 、 深圳 、 珠海 、 山 、 中 东莞 、 惠
地 』 积k2 A 』 人 G P 元 人 D/ 区 面 , ., D/ 均G P m l t万 亿 冗 长江二角洲 l 9 8 l 73. l30 9 8 4 8 6 5 7 5 5. 8 245 05
I
强 汀 _伯 洲 1 0 O 0 .
规模/ 万人 I5 0以上 0
10 5 o 5 一 0 0 — 0 l O 10
2 - 0 合计 05
全 国
l o0 0 .
1 . 59
5 . 09
4. 43
3. 3 2
长 三 洲l 1 江 角 珠 三 洲J 2 江 角
个城市 . 即上海 、 南京 、 、 杭州 宁波 、 常州 、 锡 、 无 苏州 、 镇江 、 扬州 、 南通 、 泰
讲, 无论是 整体 比重 、 济总量 , 经 还是第三产业 内部各 个方 面 .珠三角 ” “ 都 占有绝对优 势。并且两 1经济带 的龙头城市相 比 , 的第三 产业远 、 香港
的城 市为该城 市群 中地级 以上城市。
长三角VS珠三角
第三回合:龙尾力量——腹地大PK
城市群的腹地决定着城市群的地盘大小与扩张潜力,反映着龙尾的摆动范围。 上海从地缘上接近江苏和浙江两省,三地往来十分便捷,因而江苏和浙江是 上海的核心范围,并首先受到辐射。此外,上海通过长江的天然优势,不但 可以辐射到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和江西,还将影响到中上游的湖北、湖南、重 庆、四川等沿江城市。 香港的核心范围是澳门和广东,腹地范围比较小。香港虽然有“泛珠三角” 作腹地,但各地区过于分散,而且缺乏天然的联系纽带和便捷的交通工具, 因而“泛珠三角”对提升珠三角城市群的意义并不大(若泛珠三角主要城市 有磁悬浮或高速铁路相通则可以大幅度改善这种局面)。 这一回合,长三角明显胜过珠三角。正因为长三角的腹地大大超过珠三角, 对国家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所以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上海与长三角发展。
第二回合:龙身强度——次中心城市大PK
城市群中次中心城市是第二梯队的支点,犹如“龙身”, 决定着整条龙的强度,本回合进入龙身大比拼即次中心城 市的比较。 长三角次中心城市阵容,北翼的苏州,南翼的杭州;珠三 角次中心城市阵容,西翼的澳门、广州,东翼的深圳。 在第二梯队中,珠三角的澳门,其国际影响力,长三角无 城可与之匹敌,同样苏州、杭州的综合竞争力也无法与深 圳、广州相提并论。 看来,长三角在第二回合中败得一塌糊涂,珠三角再次大 胜。长 Nhomakorabea角VS珠三角
12资环2班 邱金木 2012724124
长三角城市群VS珠三角城市群:哪个更具经济潜力?
这是中国不容忽视的两个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 角洲这里,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中国制造的推土机、起 吊机从未停止自己的工作,一块块稻田变成一幢幢厂房, 温润千年的土地被钢筋混凝土迅速覆盖,闪烁着冷冽的光 芒。人们热衷于比较它们的长短,有人认为以上海为龙头、 以苏南和浙东北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将在二者的比较中 最终拔得头筹,也有人认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 的珠三角最终会超越长江三角洲,实现世界级城市群的转 变,你认为长三角和珠三角谁更具有发展优势?谁能最终 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现状分析,思考两大经济区的发展趋势。
标签:珠三角;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区域中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区域。
近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在共同推动着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相互间的竞争也越演越烈,引起了学者们的密切关注,大家多角度地对两地进行了比较研究。
这里选取两者未来发展趋势来展开分析。
1 珠三角与长三角的范围界定目前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有不同的划分。
其中最重要的划分有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长三角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所有地区;狭义的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北地区),共计15个城市。
广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狭义的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
2 珠三角与长三角的现状2.1经济总量稳步提高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比上年的27.8%提高了0.6个百分点。
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963亿元,继2003年突破20000亿元后,再迈上新的台阶。
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
从总量看,长三角的经济总量高于珠三角。
表1 2001-2005年长三角与珠三角GDP总量比较2.2 利用外资进一步增加2005年双三角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7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5亿美元;占全国的59.3%,比上年的53.6%提高5.7个百分点。
其中长三角占全国的41.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珠三角占全国的17.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双三角地区仍是我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
2.3 长三角对外贸易发展以较高速度超过珠三角近几年长三角对外贸易以较高速度增长,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为50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41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17%,长三角比珠三角快5个百分点。
2004年长三角比珠三角快18.8个百分点。
到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1年的27.09%上升到35.33%。
而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1年的33.04%下降到28.88%。
长三角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 两者未来发展趋势分析3.1 区域规划的目标随着中国市场体系的完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基础的完善、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内很多区域经济规划已经突破了行政区划。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考虑的不是当地人为的行政区划,而是整个区域经济状况和投资大环境。
国际经验和中国两大三角洲的实践表明,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并非要求行政一体化。
在布局结构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都是有一个中心城市作为龙头,其他次中心城市服从于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
珠三角以香港为中心,以广州、深圳为亚中心、东莞、佛山、珠海、江门、中山为次中心。
珠三角目前的区域规划影响了其聚集力和辐射力的发挥,所以珠三角在未来应该在东、西、北三个区域内重点建设几个城市,使他们成为经济发展的次增长极,带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
近期来广州、深圳和香港之间协同构造“大珠江三角洲”,努力打造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并提出包括南方9个省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9+2”泛珠江三角洲概念,都是市场力量突破行政区划,进而主导区域分工的典型。
通过珠三角概念的扩大,经济发展能得到有效提高,珠江三角洲可能会再度迸发出新的活力。
长三角是以上海为龙头,以苏州、南京、宁波、杭州为次中心。
未来的长三角会形成长三角大都市圈,以河口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为主构成了长三角的广大地区,包括上海是以及江苏省、浙江省14个中等以上城市。
在长三角未来区域规划战略中,要明确大方向,第一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定位。
长三角区域将近有10万平方公里,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功能定位、在世界经济发展、亚太经济发展中的位置,要有一个思路;第二在这范围里,有哪些城市群,功能定位在哪里。
例如南京城市群,它除了江苏部分城市外,还一定会辐射到安徽,安徽又会有东拓问题。
所以说新一轮的长三角区域发展还须更深入思考各个方面的内容,找准定位,重点解决长三角区域推进经济一体化货物共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它们未来发展的空间,既取决于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关系,更取决于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它们如何在全球分工中的定位。
在全球化背景下,两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良性竞争,才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参与国际分工。
3.2 发展模式改革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起飞时的发展条件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发展条件的差异也造就了两个三角洲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珠三角毗邻港澳,和海外众多华侨联系密切,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高,对珠三角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前珠江东岸的发展与香港制造业向大陆的扩散直接相关,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又叠加了中国台湾等地区的IT产业转移形成了目前的轻型制造业基础。
珠江西岸早期的发展则以乡镇企业引进技术设备、内生性集聚和进口替代为主,市场指向主要是国内。
产业结构应适应当时中国的市场需求,主体是轻型制造业。
早期的珠三角发展模式在战略上出现了急功近利,主要是来料加工模式及“世界工厂或车间”,依赖从农村走出来的廉价劳动力,维持低成本,以“赚中国工人的钱”崛起。
近年来在政策与地理优势逐渐弱化的情况下,能源不足、环境污染、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等困扰开始出现。
于是珠三角应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改革。
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改为外部变量引入型制度创新模式,是一种通过引入系统外部变量,打破系统原有均衡,加速整个系统的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变迁。
珠三角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胆、最成功的尝试,就是在与港澳以及东南亚紧密联系,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直接参与了国际产业链的调整与循环。
由此引发了体制全面创新,目前正以海外上市、融资租赁、OEM加工(如格兰什)等形式与跨国公司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潮流相配合,逐步扩大外向型比例,同时它们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珠三角还应强化优势、弱化劣势,充分利用京广、京九铁路扩大与内陆腹地资源和产品贸易。
并通过湛江港加强与大西南的联系,充分利用桂、黔、滇三省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区域辐射和横向协作。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中心环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进高技术产业等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
长三角的发展模式与广东的模式基本相反,其主体是以规划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导经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一直在学习广东的经验,但由于其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微观经济基础,上海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央政府对中国市场经济有了较成熟认识后,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为开端,上海开始了一次自上而下的经济革新之路。
强势政府提供市场替代的行为,与上海长期的计划经济传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上海政府得心应手,在短短十年时间内就令一个具有沉重历史包袱的特大城市焕然一新。
江苏也是如此,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示范作用对江苏发展有重大作用,到21世纪初期江苏南部的工业结构全面转向外向型,江苏取代广东成为中国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地区。
江苏和上海吸引外资的模式,也成为珠三角学习的对象。
由于自然、经济等原因,未来的长三角具有潜在的多极化趋向,广阔的区域会造就无穷的活力,苏南、环杭州湾等地区,机制灵活,发展空间较大,随着周边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由于外部经济性和报酬递增,区域投资环境将有极大的改善。
长三角将会形成多点并重快速发展格局。
多座城市快速发展,各自具有叫大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发展水平,是后长三角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
3.3 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珠三角目前的轻工业和制造业比较发达,而化工、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滞后,所以必须发展与之配套的上游工业部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珠三角未来工业的发展要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兴支柱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体系。
同时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物流配送产业、信息服务业、以旅游为龙头的生活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将成为广州市三大支柱产业,同时布局汽车制造、电信设备业、新材料等七大重点行业。
随着本田、丰田、东风日产以及其它汽车基地的相继投产,广州已成为国内又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长三角制造业空间具有均质化格局,它还具有制造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均质化特点。
长三角的高速发展,是在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发展。
由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大批跨国公司在上海落脚,海外资本市场又吸引江浙企业上市,替代了上海资本市场发展的部分空间。
所以,长三角的制造业占全国比重在不断攀升。
据预测,到2010年,假定人民币汇率不变,长三角制造业占世界比重有可能达到2.1%,到2020年,则达到4%左右,20年后可能达到8%左右。
长三角制造业依靠其雄厚的工业基础能够发展得更加强劲,培育出更多有实力、有技术含量、有现代管理的制造型大企业。
同时,逐渐成为中国的投资中心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另外还应外协同调整产业结构,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应向产业结构的梯度发展、层次开发倾斜,避免区内的过度竞争。
逐步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开发优势。
4 结语当今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理准备,应对区域格局的重大变化,在发展规划、区域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适应变化。
参考文献[1]杨京英,郑泽香,任晓燕. 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10).[2]张邦雄,珠江三角洲区域分析[J]. 管理科学文摘,2006.[3]刘华,蒋伏心.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述评[J]. 上海经济研究,2007,(8).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