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以国家为主体;
②以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为客体(对象);
③以国家权利为根据;
④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
⑤以分配过程为自己的作用领域。
2.财政的定义: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利,对社会产品的价值进行分配、再分配所形成的分配活动关系。简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3.财政是历史范畴和经济(分配)范畴的统一。
4.财政产生的直接条件是国家的产生,根本条件或经济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5.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更迭,财政依次经过了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等四个阶段。
6.财政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建于资本主义时期,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被公认为财政学的鼻祖。
7.财政学的学科性质:财政学是一门宏观经济学科,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第一章市场经济与财政职能
㈠市场经济的运行原理及市场缺陷
1.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经济运行主导力量的经济制度。它的制度基础或哲学基础是“经济人”的存在。
2.推动市场积极运行的主导力量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广义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和价格影响;价格机制的力量源泉是价格分配;价格分配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于价格和价值的背离,在交换双方之间实现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3.最富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只存在于完全竞争性市场。
(1)在完全经济性市场上,有足够的买者和卖者,大家共同决定某种商品的价格水平,任何一个买
者和卖者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能影响价格水平。
(2)生产者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不存在任何进入或退出的障碍。交易双方都占有充分的信
息,并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资源再配置成本。交易中生产和消费行为不存在外部性等。
4.市场缺陷(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
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到达理想状态;分两种类型:
(1)条件性市场缺陷
①竞争的不完全性。
②外部效应。即外部经济,指人们从事某项经济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但行为人并未支付相应
的的成本(外部成本)和获得应有的货币报酬(外部效益)。
③信息不充分。
④交易成本。
⑤偏好不合理。
(2)原生性市场缺陷
①收入分配不公。
②经济波动。
③无法提供公共产品。
㈡公共物品论
5.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6.公共物品的特征(问答或小题)
(1)同私人物品比,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非排他性:
① 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在技术上难以将不付费的消费者从受益者行列中排除,或排除成本过高; ② 任何人消费公共物品不排除别人同时消费。
非竞争性:
① 公共物品职能由国家独立“垄断式”提供,其他社会成员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过程; ② 在一定区间内,公共物品边际成本是零,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提供成本的增加,因此公共物
品不需要消费者通过出价竞争获得消费权利。
(3) 公共物品最典型的特征是免费提供;分为两类:
① 天然性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② 制度性公共物品,不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国家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直接规定的结果;如
义务教育。
7. 混合物品是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存在原因有两点: (1) “拥挤性”——即某些物品到达一定规模,边际成本不再为零。 (2) “外部经济性”——某些物品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消费者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会给他人或
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如高等教育。
供。
2nd. 私人生产和公共提供A2:即由私人直接组织生产,政府购买其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后,免费提供与国民消费。
3rd. 公共生产和市场提供B1:即政府直接兴办国有单位,生产的物品和服务通过市场销售给消费者。 4th. 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B2:私人企业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物品和服务。 (仅1st 和2nd 与公共物品有关) ㈢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9. 广义公平的含义 (1) 起点公平(时机均等)——人们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起点应是一致的。
(2)
规则公平——社会或国家应该改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统一的、一视同仁的竞争规则。 (3) 结果公平——公平的狭义概念,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的收入份额的相对关系。 10. 公平的评价指标 (1) 贫困指数: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公平程度成反比。 (2)
11. 效率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需要三个条件:
① 人们的消费意愿的表达是自愿的和理性的,既不被强制扭曲,也不存在非合理性消费;
② 所有资源均投入使用,不存在闲置资源;
③ 资源配置结构是合理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人口百分比 收
入 百
分 比
左图: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 A A+B
系数范围0~1,数值越大,收入差距越大。
㈣财政职能
12.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矫正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能力。
(2)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干预经济运行、减缓经济波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能力。两种实现方式:
①“自动稳定器”财政分配的某些方面能够自动逆对经济风向,减缓经济波动,无需政府有意
操作。
1st.累进课税制度;
2nd.转移支付制度。
②自觉调节功能,也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3)收入分配职能
——矫正收入分配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矫正收入分配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
①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点主要有两个:消费成本和可支配收入。
1st.调节消费成本,通过商品税、价格补贴、公共提供等方式,改变某些商品的价格结构。
2nd.调节可支配收入,通过累进税、所得税、转移支付等方式,改变不同阶层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结构。
②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效果主要表达在降低基尼系数上。
㈤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
13.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是我国财政改革和完善的终极目标。
14.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的区别
本质区别是二者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1)服务对象不同;
(2)管理模式不同;
(3)法制化程度不同。
第三章财政分配关系
论述:社会主义的财政分配关系〔六节——六大关系)
i.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ii.国家和非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iii.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iv.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v.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vi.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㈠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1.概述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1)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的主体——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2)国有经济单位是社会主义财政分配过程的最重要参与者。
(3)国有经济单位和国家财政的分配关系又是最难处理的分配关系。
选择→1978企业基金制,1979利润分成制,1983税收分配制,1988承包经营责任制,1994税利分流制
2.解决国有企业本身存在矛盾的方式
(1)放弃企业的国有属性;
(2)放弃国有企业的“企业”属性;
(3)通过某种方式将国家所有和企业自主经营结合起来。
3.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的处理方式(5点共识)
(1)国家必须通过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运行保持控制力;
(2)必须为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营造平衡竞争的外部环境;
(3)国家必须以社会管理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国有经济单位的纯收入分配;
(4)国有经济单位作为独立法人,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出资者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