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古诗词翻译赏析
杜牧的文言文及翻译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之晚节者也。
其生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年五十有四。
牧之少好学,尤工诗赋,其诗多抒怀咏史,感慨时事,辞藻华丽,意境深远。
世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牧之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写清明时节之景,行人奔波于途,心绪烦乱,欲借酒消愁。
诗中“雨纷纷”、“行人欲断魂”等句,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又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此诗描绘了秋夜之景,银烛映照下的画屏,流萤在夜空中飞舞,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诗中“银烛”、“流萤”、“牵牛织女星”等意象,富有诗意,令人陶醉。
再云:“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此诗以秋水、长天、落霞、孤鹜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牧之诗风多变,既有豪放激昂之作,又有清新婉约之篇。
如《赤壁》一诗,写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气势磅礴,感慨万千。
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等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又云:“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诗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荒淫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
翻译: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朝晚期的文学家。
他生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四年,享年五十四岁。
杜牧自幼好学,尤其擅长诗歌和赋文,他的诗作多表达个人情感,歌咏历史,感慨时事,文辞华丽,意境深远。
世人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的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路上的行人奔波劳碌,心绪烦乱,想要借酒消愁。
诗中的“雨纷纷”、“行人欲断魂”等句子,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他又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古诗词翻译赏析
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古诗词翻译赏析《自宣城赴官上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淹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前言】《自宣城赴官上京》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两联追忆往事,直言诗人诗酒放浪的生活。
颔联接连反诘,进行自我否定,似有痛悔之意,与诗题相合,有振作起来,不负往日抱负之意。
尾联又回笔写“挂冠”之事,以为身处官场只会虚度光阴,耽误去“访旧游”。
此诗一波三折,平地骤起波澜,回肠荡气,抒发了诗人有志作为,但又仕途不如意,浪迹山水青楼又不甘心的矛盾心态。
【注释】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
十过秋:十多年。
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
迟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
谢公城:指宣城。
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
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云山:泛指山川秀色。
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
尘冠挂却:辞官不做。
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翻译】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赏析】这是一首七律,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首联两句,作者概写在宣城的十年美好生活。
“潇洒江湖十过秋”,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833年(唐大和七年),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解析:选B B项,颔联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答:解析:“前两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如何写景”“有何作用”明确了鉴赏的角度。
从写景的方式来看,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有反衬。
解答第二问时要联系诗歌的情感,由注释和“故国逢春一寂寥”来看,诗歌抒发的是哀情,而景却是美景,很容易联想到以乐景写哀情。
答题时不仅要说出术语,还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①虚实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深情与不舍。
②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杜牧最著名的诗词20首
杜牧最著名的诗词20首01《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赏析】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
作者回想往昔扬州幕僚生活那段失意的日子,竟像是大梦一场,放浪形骸,蹉跎时日,简直荒唐太甚。
但仔细想来,诗人的醉生梦死的扬州生活,很大程度与他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
作者通过追忆与感慨,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以及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扬州在唐朝是数一数二的繁华大都市,其交通便利,贸易发达,商贾云集,笙歌不断,俗话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在当时的人眼里,扬州可谓“仙境”。
大和七年(833年)四月,三十一岁的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邀请,从宣州(今安徽宣城)来到扬州,在牛僧孺的幕府中担任推官、监察御史里行,后又转任掌书记。
这段经历,让大才子杜牧留下了众多诗篇。
02《赠别》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03《赠别》二首之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这是赠别一位歌姬的诗,歌姬还是妙龄少女,正值美好年华,以歌姬之美更衬离别之情。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颇有几分同是风流才子的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味道。
04《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韩绰是他在牛僧孺幕府中的同僚,二人交情甚好。
当年在扬州的诗酒风流中,当然少不了韩绰的陪伴。
本诗是写于离开扬州以后,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旧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结尾充满了情趣:扬州的月色如此美妙,你在哪听妩媚女子吹箫呢?杜牧这种风流多情的性格,即便是后来作了御史一直不改。
大和九年,杜牧当上御史后分司东都,在洛阳任职。
兵部尚书李愿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声色犬马,穷尽豪奢。
有一次,他设盛宴招待朝中大臣和各界名士,因杜牧是监察御史,未敢请他。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相同的心境。
D.这首诗歌语言平实质朴,明白晓畅,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2.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早雁①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率兵南侵,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设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以求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以“金河”代指北方地区,“长门”代指皇宫,对应着大雁的行踪。
B.“惊”“散”“哀”三字,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描绘出雁四处逃散的场景。
C.诗人目睹胡骑都在的现实,联想到大雁来年能否北归的命运,由实入虚。
D.诗人最后对话大雁,以“菰米”和“莓苔”劝慰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
4.李清照《声声慢》中也借“雁”的意象抒发了情感,但与本诗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①杜牧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2023年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年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年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翻译:香草铺满芳洲,空气中漂浮着游丝。
她款款而来,步微履细,好似被芳草阻住了相见的脚步。
他迎身上前,只见她手扶危鬟,黛眉暗蹙,二人相顾无言,唯有脉脉深情。
微风吹拂着柳絮,他南渡金陵而去。
回首过去游玩处,举头四望,群山成列。
事隔经年,她现在是在某处花丛中的朱门深院内,还是在何处?春意将尽,梅子也已半黄,傍晚时分,疏落的雨丝透过帘幕送来的阵阵清寒。
魂断了,就托付给步程匆匆的春天,一块带走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赏析赏析:这首词写相思之情。
上阕记述一对恋人分别时的情景,下阕写男主人公对恋人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盼望。
诗人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寄寓着自己失意的心怀,全词意蕴悠长,情余言外。
开首二句写景。
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湖波微起,荡漾涟漪,芳气郁郁,秀色青青,在这幅春景图中,慢慢地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女子。
“罗袜尘生步”是形容她步履的轻盈,也带出她体态的优美。
见到恋人的到来,等候的男子急忙迎上前去。
“迎顾”二字,既表现了他的行动,也体现了他的心情。
接下“整鬟”,说明她已经过精心的打扮;“颦黛”表示她正忧愁不乐。
在如此的美景之中,见到自己的情人,应该十分喜悦才是,然而她却紧紧颦着双黛,这就表明她那黯然销魂的神情。
临别之际,按理说应是“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的情景,而他们却“脉脉两情难语”。
“脉脉”有含情欲吐之意,既然有千言万语的柔情蜜意,而又觉”难语”,这就把他们绵邈凄婉的情态描摹得极为深致。
接着,诗人通过愁的象征一一柳絮的描写,进一层地道出了他们伤感的情怀,并直接逼出”人南渡”,点实词意,结束上阕。
过片以“回首”一气贯下,写对恋人的追念。
潇洒的古诗词
潇洒的古诗词以下是一些潇洒的古诗词:●唐代杜牧的《自宣城赴官上京》: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宋代毛滂的《烛影摇红·松窗午梦初觉》:一亩清阴,半天潇洒松窗午。
床头秋色小屏山,碧帐垂烟缕。
枕畔风摇绿户。
唤人醒、不教梦去。
可怜恰到,瘦石寒泉,冷云幽处。
●宋代王安石的《清平乐》:云垂平野。
掩映竹篱茅舍。
阒寂幽居实潇洒。
是处绿娇红冶。
丈夫运用堂堂。
且莫五角六张。
若有一卮芳酒,逍遥自在无妨。
●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夜境》:晴空星月落池塘,澄鲜净绿表里光。
露簟清莹迎夜滑,风襟潇洒先秋凉。
无人惊处野禽下,新睡觉时幽草香。
但问尘埃能去否,濯缨何必向沧浪。
●宋代魏夫人的《系裙腰》:灯花耿耿漏迟迟。
人别后、夜凉时。
西风潇洒梦初回。
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
锦屏绣幌与秋期。
肠欲断、泪偷垂。
月明还到小窗西。
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
●唐代韩溉的《竹》: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阴覆翠苔。
●宋代杨无咎的《水龙吟(雪)》: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
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
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
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玕尾。
骨冷魂清无寐。
这身在、广寒宫里。
暗怀千古,浑疑一夜,冰生肠胃。
岁事峥嵘,故园睽阻,归期犹未。
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
●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重九席上作)》:戏马台前秋雁飞。
管弦歌舞更旌旗。
要知黄菊清高处,不入当年二谢诗。
倾白酒,绕东篱。
只於陶令有心期。
明朝重九浑潇洒,莫使尊前欠一枝。
●唐代白居易的《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
但知潇洒疏朝市,不要崎岖隐姓名。
尽日观鱼临涧坐,有时随鹿上山行。
谁能抛得人间事,来共腾腾过此生。
●宋代蔡伸的《水调歌头(用卢赞元韵别彭城)》:醉击玉壶缺,恨写绿琴哀。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的唐诗鉴赏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的唐诗鉴赏《宣州送裴坦判官往》的唐诗鉴赏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杜牧诗鉴赏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
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诗一开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暖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
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啸,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分别时的气氛。
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
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路。
“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
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湛碧,景色美妙。
“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
“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点,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这里以形象化描写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
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
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分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绪。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出自唐代杜牧的《宣州送裴坦判官
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1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赏析这首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
领略到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公元839年(开成四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
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
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
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张好好诗_杜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张好好诗_杜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张好好诗_杜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张好好诗唐代杜牧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译文我于大和三年在已故的吏部侍郎沈公任江西观察使的幕府供职。
那时张好好十三岁,已经小有名气,刚因会唱歌而被编入乐籍。
过了一年,沈公改官宣歙观察使,又把张好好带去安排在宣城乐籍。
又过了两年,张好好被沈公弟弟著作郎沈述师以双鬟的年纪纳为姬妾。
再后两年,我在洛阳东城重又见到张好好。
感旧伤怀,就题了这首诗送给他。
您是南昌佳丽人,当年十三才有余。
像嫩绿凤尾刚生芽,像晕红莲花还含苞。
高阁依在半天里,章江连接碧云霄。
在这里请您试珠喉,专为此把华丽宴排铺。
主人公环顾四座客,正惊讶您来得踟蹰。
吴娃就起身引您上前,还犹豫掩长袖半遮面。
一双发髻高低恰合宜,青螺小袄正显身娇俏。
明眸妩媚静垂下双袖,歌喉啭动犹如雏凤鸣呼。
急促的弦索弹出关纽,高亢的管乐像要吹裂圆芦。
多少乐声都跟不上您的歌唱,缭绕飘渺飞向那碧云天路。
《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唐才子传,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
撰者元代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
今天我们来看看《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杜牧》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文。
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其人,王佐才也。
”因出卷,?|笏朗诵之。
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兵法戎机,平昔尽意。
尝以?拘??更历将相,而已困踬不振,怏怏难平。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毫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翻译杜牧,字牧之,京城长安地区人。
擅长写文章。
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状元韦筹那一榜的进士,与厉玄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
当初没有考取进士的时候,他来到东都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
当时任主考官的礼部侍郎是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骑跛足驴慢腾腾地来拜见崔郾说:“您凭着崇高德行,巨大声望,为圣明的君王选举人才,我怎敢不略给予如微尘滴露般的微小帮助。
以前我偶然见到十几个文士,情绪极其兴奋激昂,一起读一卷文章。
我看了文卷,是进士杜牧的《阿房宫赋》。
此人有辅佐君王的大才。
”于是就拿出《阿房宫赋》的文卷,把笏插在腰带上,(腾出手来双手持卷)朗读起来。
崔郾大加赞赏。
吴武陵说:“请您点他为头名状元。
古诗赏析: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高中语文教和学
古诗赏析: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中语⽂教和学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 牧⽇暖泥融雪半消,⾏⼈芳草马声骄。
九华⼭路云遮寺,清⼷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的的,我⼼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寂寥![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赴任。
②九华⼭: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江:长江下游⽀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联⾊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时间和环境,勾画出⼀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裴坦刚中进⼠,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悬旆”⽤对⽐⼿法,突出友⼈与诗⼈分别时的不同⼼境。
E.尾联写两⼈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
答案及解析:1. BE2. (1)①虚实结合。
⾸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赴任途中经过九华⼭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②远近结合。
⾸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
颔联上句想象友⼈赴任途中经过九华⼭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与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1. 试题分析:B项,颔联是想象友⼈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E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不是“友⼈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写景是的⼿法和情景之间的关系,⼿法注意区分眼前景和别后的想象之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通过意象分析远近关系,最后分析景和情的关系。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阅读答案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阅读答案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①,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正摇摇③。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
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②的的:鲜明的样子。
③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8请简要赏析诗的颔联中“云”“柳”两个意象。
(5分)答:。
9联系全诗谈谈你对“寂寥”的理解。
(6分)答:。
【答案及简析】8“云”,突出云雾缭绕的朦胧景象,表现九华山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的飘渺迷离之美;“柳”是眼前绿水送别的清弋江村边,柳树轻拂桥面。
(2分)景色朦胧而优美,反衬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惜别之情,与第三联的我心“摇摇”相互映衬。
(3分)【考查点】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中国的意象。
【解析】首先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这两个意象所展现的景象,然后分析这两个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9“寂寥”指朋友离别的落寞之情。
诗的前半部分写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眼前是那样明亮。
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的心情构成强烈对比。
(或说“乐景衬哀情”;概括“寂寥”的内涵2分,描述所写景象1分,点出手法1分)【考查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感情的能力。
【解析】这道诗歌鉴赏题考查的,要回到具体的诗境中去理解和分析,看诗人在诗歌中描绘的具体景象,分析出其间蕴含的情感,怎么灌注其间的。
【赏析】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五、六句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所以,尽管是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宦海浮沉,颇失意,面对离别,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阅读练习及答
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E.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15.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②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④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旗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B.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C.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D.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5.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用了哪些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14.【答案】CE解析:C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关注注释①②及诗题。
E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5.(1)①虚实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虚实结合,不仅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更有利于渲染离别时的氛围。
②远近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
颔联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远近结合,描绘形象,富有韵味。
③动静结合。
阳光普照大地,积雪大半消融,路面布满泥泞,野草长出新芽,骏马兴奋嘶鸣,青山古寺,云雾缭绕,江水碧绿,杨柳拂桥。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答案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
B. 颔联“云遮寺”“柳拂桥”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承接了首联,做到虚实结合。
C.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 这首诗歌语言平实质朴,明白晓畅,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15. 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一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解析】14.B15. ①前两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阳光和煦,积雪消融,芳草青葱,马声洪亮,眼前春风杨柳的青弋江和想象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景色美丽,而离人忧愁,为后面的寂寥做了铺垫。
②颈联采用对比手法。
写友人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但自己的心情却像飘摇的旗帜一样,空虚无着,怅然若失,凸显了自己的寂寞惆怅。
③尾联直抒胸臆。
说两人同到宣州,却不能一同回京,独身回去的诗人会在良辰佳日倍感寂寞,将寂寥之情推向高潮。
【14题详解】B.“颔联‘云遮寺’‘柳拂桥’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错误。
“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故选B【15题详解】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
杜牧的律诗
杜牧的律诗以下是一些唐代杜牧的律诗:1.《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2.《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3.《西江怀古》: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4.《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5.《自宣城赴官上京》: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6.《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7.《商山麻涧》: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8.《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9.《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10.《齐安郡晚秋》: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11.《送杜顗赴润州幕》: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门栏不觉深。
直道事人男子业,异乡加饭弟兄心。
《示爽·宣城去京国》赏析
《示爽·宣城去京国》赏析《示爽·宣城去京国》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示爽·宣城去京国》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示爽·宣城去京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韩愈。
其古诗全文如下:宣城去京国,里数逾三千。
念汝欲别我,解装具盘筵。
日昏不能散,起坐相引牵。
冬夜岂不长,达旦灯烛然。
座中悉亲故,谁肯舍汝眠。
【注释】1﹑示爽:《示爽》,又名《示爽时之宣城》,属五古。
示,以事告人。
如告示,出示。
《庄子·应帝王》:“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爽,据《谱系》载:公子侄无名爽者,疑为韩湘小字 (民间传说中的韩湘子) ,其弟老成之子。
湘登长庆三年(823)进士第。
2﹑去:距离3﹑解装:解,脱去,解开。
装,衣装。
《文选·傅毅·舞赋》:“ 顾形影,自整装。
”解装,解开衣装。
4﹑盘筵:盘,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用具,如,茶盘。
菜盘。
托盘。
筵,古时铺在地上供人坐的垫底的竹席,古人席地而坐,设席每每不止一层。
紧靠地面的一层称筵,筵上面的.称席《周礼》郑玄注:“筵亦席也。
5﹑引牵:引,导引。
牵,拉,引领向前:牵引。
6﹑悉:全都,一个个。
当副词用。
【鉴赏】这一个部分有二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四句,写因侄儿要宣城去而家人为他设宴饯行。
“宣城去京国,里数逾三千” ,是写宣城离京城遥远,预示侄儿这一次是远行。
“三千” ,只是个概数,意途很远。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念” (杨载《诗法家数》)“念汝欲别我,解装具盘筵” 具体交待设宴的原因与情形。
考虑你要和我们分别了,所以家人脱下正装,系上围裙,亲自下厨,设宴为你饯行。
盘筵,犹宴席。
“日昏不能散,起坐相引牵” ,在家宴上饮酒﹑话别,天黑了,还不忍散去。
席间人们坐着又站起来,站起来又坐下去,心中躁动不安,恋恋不舍。
求人生豪放洒脱的诗句
关于求人生豪放洒脱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求关于人生豪放潇洒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求关于人生豪放潇洒的诗句东武望余杭,云海天际两渺(一作杳)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一箫一剑走江湖,千古情仇酒一壶!两脚踏变尘世路,以天为盖地为庐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行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寻扁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二.表达人生无奈潇洒的诗句一、《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翰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致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肯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原来就准备马革裹尸,没有预备活着回来。
二、《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哀痛热泪纷纷。
三、《易水歌》先秦:荆轲原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译文: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非常寒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古诗词阅读理解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①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①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
2.请赏析本诗前两联艺术手法。
【答案】1.B2.①虚实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①远近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①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说法错误。
根据诗歌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而诗歌题目中已经点明了本诗是“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九华山路”暗示了裴坦的行程。
这一联的上句“九华山路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经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古诗词翻译赏析
《自宣城赴官上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淹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前言】
《自宣城赴官上京》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两联追忆往事,直言诗人诗酒放浪的生活。
颔联接连反诘,进行自我否定,似有痛悔之意,与诗题相合,有振作起来,不负往日抱负之意。
尾联又回笔写“挂冠”之事,以为身处官场只会虚度光阴,耽误去“访旧游”。
此诗一波三折,平地骤起波澜,回肠荡气,抒发了诗人有志作为,但又仕途不如意,浪迹山水青楼又不甘心的矛盾心态。
【注释】
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
十过秋:十多年。
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
迟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
谢公城:指宣城。
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
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云山:泛指山川秀色。
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
尘冠挂却:辞官不做。
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翻译】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首联两句,作者概写在宣城的十年美好生活。
“ 潇洒江湖十过秋”,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833年(唐大和七年),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835年(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837年(唐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
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
839年(唐开成四年)杜牧内调为左补阙,春天告别宣城,整整十年。
这十年间,杜牧公务之暇,呼朋唤友,天天喝酒,游山玩水,赏曲听歌。
“酒杯无日不迟留”,是说作者没日无不饮酒赋诗,“不迟留”,即“不停留”。
十年美好生活,值得回味。
诗“萧洒”两字领起,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也为全诗定下了自由自在的基调。
第二层,中间四句,对宣城十年美好生活的具体回忆,表达离对宣城的不舍之情。
颔联“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写诗人在宣城游山玩水、拂柳踏歌的欢快生活。
自唐以后,宣州城区以纪念谢脁命名的建筑还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云齐(以谢脁《游敬亭山》“合沓与云齐”诗句命名)、绮霞(以谢诗“余霞散成绮”句命名)、澄江(宋时建,以谢诗“澄江静如练”句命名,故作者说“谢公城”。
苏小小,南齐时钱塘一带的著名歌女,才情独具,容貌绝美,其家门前种植着很多杨柳。
那些春风杨柳在浩瀚时空中飘拂了三百多年此泛指名歌女。
作者在谢公城尽情游玩,并在宛溪、句溪嬉戏,醉卧溪边,梦惊游迥,并出入歌楼,把歌问盏,时有“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溪柳有感》)的景象。
颈联“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
襟韵一生休?”,道出了作者对这自由生活的无限怀念。
“千里云山何处好?”是一个疑问句,“云山千万里”,哪里好呢,说是“疑问”,实际上诗人心中早有答。
“几人襟韵一生休。
”这是一个感叹句,是对上句问题的回答,说是没有多少人的襟怀韵致而能与山河一样开阔、美好。
而我,在宣城的十年,算得上啊。
作者在这里用否定来作肯定。
第三层,尾联两句,写对自己前去做得如不如意,还是要回来重游故地的,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宣城的念念不舍。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
” “尘冠挂却”是指辞官的意思。
作者说,假如将来有一天,官做得不如意,辞去官职,抛开政务,还要来与人们促膝谈心,家长里短。
到那时,我还会回来的,再来和大家相聚,故地重游。
这首诗自始至终,表达诗人对宣城的眷念、不舍之情。
在写作上诗人首先将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形态和生动形象,加以概括,表达主观上的情感波谰,集中而凝练。
中间引兴托喻,借物抒怀,抒发自己宣城许许多多的美好记忆,进一步表达对宣城的眷念。
最后,作者的思路开阔,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想象丰富,自由洒脱,又不偏离主题,再一次表达对宣城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