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苛政猛于虎原文及翻译
苛政猛于虎也的翻译
苛政猛于虎也的翻译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礼记·檀弓下》原文孔子过泰山两端,存有妇人大哭于墓者而恸。
夫子式而听到之,并使子路反问之,曰:“子之大哭也,壹似容氏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去于虎,吾夫又死去矣,今吾子又死去于焉。
”夫子曰:“何为不回去也?”曰:“并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辨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1)哀:极伤心。
(2)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很像。
(5)舅:在古文中也所指“公公”,即为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谓。
(8)识(zhi):同“志”,记住。
(9)回去:返回。
(10)于:比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宁于老虎相伴,死去于虎口,也不愿回去拒绝接受残暴者的统治者,用凸现的方法烘托社会政治的暴虐残暴,不堪忍受。
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生硬,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残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凶残。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
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暴虐也存有其促进作用,那就是:它就是一面镜子,使我们从中看见人性的虚伪和残忍,看见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据传,人就是每当照镜子的。
当人从镜子中看见自己的真实面目时,可以被吓得魂不附体。
不晓得我们从镜子中看见“苛政猛于虎也”之时,可以不能吓得魂不附体?。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译文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译文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
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
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
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注释:(1)哀:极伤心。
(2)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很像。
(5)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
(8)识(zhi):同“志”,记住。
(9)去:离开。
(10)于:比。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苛政猛于虎先秦:佚名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导读:苛政猛于虎先秦:佚名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苛政猛于虎(佚名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苛政猛于虎先秦:佚名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标签哲理、故事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壹:真是,实在。
而:乃。
然:是这样的。
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焉:于此,在此。
去:离开。
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识:同“志”,记住。
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礼记_檀弓下_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译文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译文《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礼记·檀弓下《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
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
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
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
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注释:(1)哀:极伤心。
(2)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很像。
(5)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1苛政猛于虎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苛政猛于虎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
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知识拓展: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
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
(标2处)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2)从艺术表现手法看,本文主要运用了的手法突出主题。
虽然一家三代都死于虎口,但泰山妇人仍不愿意离开此地的原因。
答案:
(1)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2)反衬(或对比)示例∶她深知山下残暴的政令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难以忍受。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
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出自于《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
孔子路经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哀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到着,派
遣子路反问她说道:“你这样大哭,真似的不止一次遭遇至意外了。
”她就说道:“就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道:“为什么不返回这里呢?”妇女提问说道:“(因为)这里没暴虐的政令。
”
孔子说道:“子路必须忘记,暴虐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
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
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
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
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
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
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
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
子·梁惠王下》)。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苛政猛于虎》这则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言文《苛政猛于虎》鉴赏,欢迎大家阅读!苛政猛于虎先秦:佚名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诗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翻译赏析
古诗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翻译赏析“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出自文言文《苛政猛于虎》,其含义如下: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翻译】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
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orG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译文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译文《《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译文《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礼记·檀弓下《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
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
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
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
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注释:(1)哀:极伤心。
苛政猛于虎(原文、译文及注释)
苛政猛于虎(原文·题解·注释·译文)《礼记》原文如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1),使子路问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
”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6)。
”夫了曰:“小子识之(7),苛政猛于虎也!”选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译文如下: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苛政。
”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王维堤)【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舅: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6)苛政:包括苛烦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
(7)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识(zhì志):记住。
【作者小传】本篇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汉书·艺文志》著录《(礼)记》有一百三十一篇,班固自注说:“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
”到汉代,戴德传《记》八十五篇,称《大戴礼》,今佚存四十篇。
戴圣传《记》四十九篇,称《小戴礼》,即《礼记》。
所以《礼记》的作者,最初应是孔门弟子及后学者,经世代相传授,至戴圣始成书。
戴圣,梁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南)人,汉宣帝时做过博士(掌古今史事待问和书籍典守的官)、九江太守,为汉初鲁人高堂生的五传弟子,师承后仓,又传《礼记》于桥仁、杨荣。
【题解】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苛政猛文言文翻译
夫政者,国之柄也。
若苛政之施,则猛于虎矣。
盖虎虽猛,然犹有所畏;而苛政之毒,无孔不入,使人不得喘息,甚于虎之噬人。
昔者孔子游于泰山之阳,见一妇人,抱其子而泣。
孔子问之,妇人曰:“吾子病,医者以苛政为之药,吾子饮之,病愈而终。
吾恨苛政之毒,乃至于此。
”孔子愀然曰:“苛政猛于虎,吾闻之矣。
”于是孔子疾呼:“政之苛,莫大于害民。
”自古圣王之治,莫不以民为本。
是以尧、舜、禹、汤,克己复礼,宽以待民,故天下归心。
而桀、纣之世,政刑酷烈,民不聊生,故天命归周。
是故,政之苛,民之害也。
夫苛政之所以猛,在于无度。
无度之政,如水之猛,能覆舟;如火之猛,能燎原。
故尧、舜之世,民有十口之家,无不食其力者;而桀、纣之世,民有十口之家,无不被其害者。
此无他,政之苛与宽也。
且夫苛政之所以毒,在于其害民而不自知。
盖民之受害,如鱼之在水,不知其害;如鸟之在林,不知其险。
及其受害,则肝脑涂地,血肉横飞。
故曰:“苛政猛于虎,民不知其毒。
”夫民者,国之根本也。
无民,则国将不国。
是以圣人务民之生理,不务民之死生。
故尧、舜之世,民安其业,乐其生;而桀、纣之世,民不得其所,苦其生。
此无他,政之苛与宽也。
吾今试论苛政之猛,有如猛虎。
猛虎之所以猛,以其牙爪也。
苛政之所以猛,以其法度也。
猛虎之牙爪,害人有限;苛政之法度,害人无涯。
故曰:“苛政猛于虎。
”然则,如何使政不苛?曰:法度宜宽,刑罚宜轻。
法度宽,则民得以自新;刑罚轻,则民得以自赎。
如此,政虽有时而严,而民不至于畏。
是以,圣王之治,虽严而不苛。
孔子曰:“政者,民之命也。
”夫政之苛,民之害也。
故有国者,宜深察苛政之害,以宽仁之心,行仁政于民。
使民得以安其生,乐其业,斯为善政也。
噫!苛政之猛,犹火之燎原,不可遏止。
然则,吾辈宜以仁为本,以宽为怀,以民为念,使苛政之毒,渐消于无形。
如此,则天下可治,而民可安矣。
苟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夫政者,国之栋梁,民之舟楫也。
古往今来,圣贤哲人,莫不以此为重。
然而,世之苟政,往往令民不聊生,甚或生灵涂炭,其害甚于猛虎。
昔者,孔子游于泰山之下,见一猛虎,张牙舞爪,威猛异常。
孔子叹曰:“虎犹可制,政之苛暴,民无所依矣。
”此言虽简,然已道出苟政之害,不亚于猛虎。
苟政者,政之败也。
败政之由,盖有四端:一曰贪婪,二曰昏庸,三曰残暴,四曰无信。
此四者,皆足以使政败坏,民不聊生。
贪婪者,政之蠹虫也。
贪官污吏,剥削民脂民膏,搜刮民财,使民穷困潦倒,无所依归。
如汉之杨修,魏之司马昭,皆因贪婪而致政败。
昏庸者,政之祸胎也。
昏君庸臣,不明事理,不识大体,决策失误,致使国家衰败。
如唐之唐玄宗,宋之宋高宗,皆因昏庸而致政败。
残暴者,政之毒瘤也。
暴君暴政,刑讯逼供,滥杀无辜,使民怨声载道,生灵涂炭。
如秦之秦始皇,隋之隋炀帝,皆因残暴而致政败。
无信者,政之蛀虫也。
政无信,则民无依,国无望。
如楚之楚怀王,因无信而丧国。
苟政之害,犹猛虎也。
猛虎伤人,尚有止境;苟政伤民,则无休无止。
猛虎伤人,尚可防备;苟政伤民,则防不胜防。
是以,为政者,必先正己,而后正人。
己不正,何以正人?己不正,何以治国?政之苟,如猛虎之害,不可不防也。
夫政之苟,生于贪婪,生于昏庸,生于残暴,生于无信。
故治国者,当以廉洁为本,以明察为要,以仁爱为怀,以诚信为基。
如此,政自正,民自安,国家自固,猛虎虽在,亦不足惧。
孔子曰:“政者,民之命也。
”苟政之害,犹猛于虎。
为政者,宜深以为戒,以防猛虎之害,救民于水火。
若能如此,则天下幸甚,国家幸甚,生民幸甚。
今夫政之苟,如疾风骤雨,忽然而至,使人不辨东西。
为政者,若不能及时醒悟,正己修身,则政将日衰,民将日困。
是以,君子居则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政之苟,犹猛虎也,不可不慎也。
呜呼!政之苟,如猛虎之害,民之痛也。
为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国为重,以天下为己任。
如此,则政自正,民自安,国家自固,猛虎虽在,亦不足惧。
若舍此而不顾,则政将日衰,民将日困,国家将日危。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译文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译文《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礼记·檀弓下《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
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
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
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
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注释:(1)哀:极伤心。
(2)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很像。
(5)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
【哲理诗句】苛政猛于虎原文_翻译和赏析
【哲理诗句】苛政猛于虎原文_翻译和赏析苛政猛于虎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相关内容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子路(前??前):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壹:真是,实在。
()而:乃。
()然:是这样的。
()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焉:于此,在此。
()去:离开。
()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识(zhì):同“志”,记住。
相关内容赏析作者:佚名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苛政猛于
虎原文及翻译
【--妇女节】
《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
以下是整理的关于苛政猛于虎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苛政猛于虎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
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