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明堂位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礼记原文及翻译(2)

礼记原文及翻译(2)

礼记原文及翻译(2)【原文】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①,冠②。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③,服④官政。

六十曰耆⑤,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⑥。

八十、九十曰耄⑦,七年曰悼。

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⑧。

【注释】①弱:身体还未完全成熟。

②冠:古人中,二十岁的男子要行加冠之礼,从这时起,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

③艾:指艾草,形容人年纪大了,头发发白的颜色如艾草。

④服:担任,掌管之意。

⑤耆:与"齐"同音,年老之意。

⑥传:分配家产,交代家事。

⑦耄:与"茂"同音,视力、听觉明显下降,活动能力也明显减退。

⑧颐:赡养老人之意。

【译文】人从出生至十岁,可称为"幼",开始外出就做学。

到二十岁,学识经验虽还不够,但体力已近于成人,故可行加冠之礼,从此把他当做成人看待。

三十岁,体力已壮,可以结婚成家室。

到了四十岁,才称得上是强,可以入仕,服务于社会。

五十岁,才能已够老练,可以治理大众的事。

六十岁,体力开始衰弱,不宜从事体力劳动,但能凭经验指导别人。

七十岁已到告老的年龄,应将工作责任交付后人。

到了八九十岁,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

到了耄年的人和七岁天真可爱的儿童一样,即使犯了什么过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

若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只待人供养了。

【原文】大夫七十而致事①,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②;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

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于长者,必操③几杖④以从之。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注释】①致事:退离自己的职位。

②安车:古代一种单匹马牵着走的车。

③操:配备之意。

④几杖:坐着时所靠之物和走路时所扶之物。

【译文】作为大夫到七十岁就退休,如果君主挽留就会赐予他凭几和拐杖。

有公务外出就会派妇人相陪伴,到四方出巡就乘坐小型车辆。

这样的大夫可以自称"老夫",在自己的国家还要称自己的名姓。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礼记》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敖不可长①——做人治学的准则【原文】敖不可长②,欲不可从③,志不可满,乐不可极(4)。

礼记全文及译文

礼记全文及译文

礼记全文及译文《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礼记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礼记·曲礼【原文】《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

安民哉!【注释】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

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

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

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

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

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

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

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

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

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

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②齐: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

礼记全文及译文

礼记全文及译文

礼记全文及译文礼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属于“五经”之一。

它包括了我国古代贵族社会的各种礼仪范例,可以说是一部群众性的礼仪指南。

礼记之所以能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得以保留下来,并被广泛传播流传,其重要性之大,不言而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礼记全文及其译文做一简单介绍。

礼记全文卷首礼记全文共分三十篇,涵盖了诸多范畴,包括诸如祭祀、婚嫁、宴会、葬礼、音乐、舞蹈、礼仪等等。

这些内容的重点是介绍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礼节,以及与神灵之间的关系。

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重视礼仪文化,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并进一步完善。

译文对于理解礼记,领略其中意涵,丰富语言,固然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市面上有各种版本的礼记译文,其中一些经过悠久岁月的沉淀,在历史、文学、语言等方面颇有研究价值。

而有些现代译本更加简洁明了。

适合初学读者使用。

这些译本通常选择了一些基于当代的语言风格及口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使得阅读起来更加亲切和易懂,而不会太过复杂或难以理解。

在礼记的翻译中,大多数译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技巧,进行一定的加工或调整,从而更好地表达出原著中的内涵和意思。

这样的加工虽然有时会略微改变原有文字的语气或风格,但对于译者理解及解释原著更有意义和价值。

例如,礼记中提到了“郊天大祀”这个重要的祭祀仪式,其规模庞大且历史悠久。

而在翻译中,译者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考证和解释,包括其背后的宗教信仰、礼仪仪式和最初设立的原因等。

只有这样,读者才能真实理解礼记中表达的含义,并能加深对于祭祀仪式价值的认识。

结语礼记全文及译文,是对于中国传播于大众推动礼仪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今天,我们的社会中依然充满着礼仪之风。

无论是在周末聚会、婚嫁浪漫,或者是新年拜年等场合,我们都能看到现代人们依然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和使用。

礼记如一座宝库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礼仪文化的启示和建议。

我们应当在传承一份文化的同时,亦要继承发扬其精粹,让儒家礼仪文化在时代的脉搏中得到更广泛地传扬。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前言《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讲述礼仪制度、礼仪范畴的重要典籍。

它是由前700多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多个晋、鲁、齐、楚、秦、赵等诸侯国籍的文人所编纂的。

《礼记》一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道德思想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礼记》原文及译文,并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析。

原文及译文《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句话强调大学的根本在于明德,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追求至善,以达到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礼记·中庸》原文:中庸之道,天下皆知,美而不伐,功成而弗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以,不可以长久处。

译文:中庸之道,天下人都知道,但不自夸;功成却不炫耀,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不贯彻其中,也无法一直成功。

解析:《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这句话强调中庸之道是天下皆知的,但却不能自夸;追求成功,但不能炫耀。

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因为中庸之道是包容与和谐的,只有和善、仁爱的人才能一直贯彻这条道路。

《礼记·礼运》原文:宜乎众矣,则不易于成也。

备乎众矣,则不易于毁也。

治乎众矣,则不易于乱也。

是故政莫大于得民心。

民莫重于食。

食非其饱,无以遂行其力;饮非其香,无以乐其性。

译文:如果符合民众的意愿,就不容易被推翻;如果广泛准备,就不容易被毁;如果治理得法,就不容易被搞乱。

因此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众最关心的是食物。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人民就无法释放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味的饮食,人民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解析:《礼运》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治理国家。

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以食为天”,食物供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

礼记原文及翻译(33)

礼记原文及翻译(33)

礼记原文及翻译(33)【原文】《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兮,赫兮暄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谊兮①。

""如切如磋"者,道②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侗兮"者,恂栗③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菉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④!"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⑤。

《康诰》⑥曰:"克⑦明德。

"《大甲》⑧曰:"顾諟天之明命⑨。

"《帝典》⑩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注释】①瞻彼淇澳……终不可谊兮:出自《诗经·卫风·淇澳》。

淇,古代的水名,在今河南北部。

澳,与"玉"同音,水边之意。

斐,才华、文采之意。

②道:说、谈论。

③恂栗:惊恐、畏惧之意。

④於戏前王不忘:出自《诗经·周颂·烈文》。

於戏,与"呜呼"同音,感叹词。

前王,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礼记》全文及解释

《礼记》全文及解释

《礼记》全文及解释
哎呀,朋友,你知道不?这可是一部超有料的经典之作!
就像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宝藏库,里面装满了各种智慧的珍宝。

比如
说“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不就像
咱们朋友之间相处,你对我好,我也得对你好,要是只有一方付出,
那能叫真朋友吗?
再比如“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就好比吃饭,你要是吃得太饱,肚子肯定不舒服,做啥事都得有个度,不是吗?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多像一块璞玉,不经
过精心雕琢,怎么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要是不学习,又怎么能明白
事理呢!
里的好多话,都像是长辈在我们耳边的谆谆教诲,句句都透着对我
们的关心和期待。

在我看来,是咱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所传达的道理,不管是
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咱们真得好好去读一读,
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你说是不是?。

《礼记》全文(上)

《礼记》全文(上)

《礼记》全文(上)《礼记》全文(上)曲礼檀弓王制月令曾子问曲礼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奉席如桥衡.请席何乡.请衽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儳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贺取妻者曰.某子使某.闻子有客.使某羞.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渿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馂余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御同于长者.虽贰不辞.偶坐不辞.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之.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水潦降.不献鱼鳖.献鸟者佛其首.畜鸟者则勿佛也.献车马者执策绥.献甲者执胄.献杖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献粟者执右契.献米者操量鼓.献孰食者操酱齐.献田宅者操书致.凡遗人弓者.张弓尚筋.弛弓尚角.右手执箫.左手承弣.尊卑垂帨.若主人拜.则客还辟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弣.乡与客并.然后受.进剑者左首.进戈者前其鐏.后其刃.进矛戟者前其镦.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执禽者左首.饰羔鴈者以缋.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乘必以几.齐者不乐不吊.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生与来日.死与往日.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吊丧弗能赙.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送葬不辟涂潦.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史载笔.士载言.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载貔貅.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临祭不惰.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荚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凡祭于公者.必自彻其俎.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小功不讳.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龟为卜.筴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軨.效驾.奋衣由右上.取贰绥.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仆幷辔授绥.左右攘辟.车驱而驺.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门闾沟渠必步.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仆者降等则受.不然则否.若仆者降等.则抚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犬马不上于堂.故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国君不乘奇车.车上不广欬.不妄指.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左必式.步路马.必中道.以足蹙路马刍.有诛.齿路马.有诛.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立则磬折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执玉.其有借者则裼.无借者则袭.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某.不敢与世子同名.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振书端书于君前.有诛.倒筴侧龟于君前.有诛.龟筴.几杖.席.盖.重素.袗絺绤.不入公门.苞屦.扱衽.厌冠.不入公门.书方.衰.凶器.不以告.不入公门.公事不私议.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大夫士去国.祭器不踰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大夫士去国.踰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素篾.乘髦马.不蚤鬋.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三月而复服.大夫士见于国君.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君若迎拜.则还辟不敢答拜.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凡非吊丧.非见国君.无不答拜者.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士见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国始相见.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荅拜也.非其臣.则荅拜之.大夫于其臣.虽贱必答拜之.男女相荅拜也.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士有献于国君.他日君问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对.大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有献.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告.君劳之则拜.问其行.拜而后对.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临诸侯.畛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崩.曰天王崩.复.曰天子复矣.告丧.曰天王登假.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丧.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五官致贡曰享.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其摈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自称于诸侯.曰天子之老.于外.曰公.于其国.曰君.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天子同姓.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于外.曰侯.于其国.曰君.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于内.自称曰不谷.于外.自称曰王老.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公.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相见于却地.曰会.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约信.曰誓.莅牲.曰盟.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其在凶服.曰适子孤.临祭祀.内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孙某侯某.死曰薨.复.曰某甫复矣.既葬.见天子.曰类见.言谥曰类.诸侯使人使于诸侯.使者自称曰.寡君之老.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跄跄.庶人僬僬.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自称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子于父母.则自名也.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臣某.于外曰子.于其国.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称曰某.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君子不亲恶.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儗人必于其伦.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谒矣.幼.曰未能典谒也.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山泽之所出.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槁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粱曰芗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丰本.盐曰咸鹾.玉曰嘉玉.币曰量币.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天子视不上于袷.不下于带.国君绥视.大夫衡视.士视五步.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辍朝而顾.不有异事.必有异虑.故辍朝而顾.君子谓之固.在朝言礼.问礼对以礼.大飨不问卜.不饶富.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鴈.士雉.庶人之挚匹.童子委挚而退.野外军中无挚.以缨.拾.矢.可也.妇人之挚.椇.榛.脯.修.枣.栗.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埽洒.檀弓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曰.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子游问诸孔子.孔子曰否.立孙.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入宫而不敢哭.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也.吾许其大而不许其细.何居.命之哭.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急则安能.为急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急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丧冠不緌.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椁.周人墙置翣.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殇下殇.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穆公之母卒.使人问于曾子曰.如之何.对曰.申也闻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达.布幕.卫也.縿幕.鲁也.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弒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鲁人有朝祥而莫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踰月则其善也.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始死.充充如有穷.既殡.瞿瞿如有求而弗得.既葬.皇皇如有望而弗至.练而慨然.祥而廓然.邾娄复之以矢.盖自战于升陉始也.鲁妇人之髽而吊也.自败于台鲐始也.南宫绦之妻之姑之丧.夫子诲之.髽曰.尔毋从从尔.尔毋扈扈尔.盖榛以为笄.长尺而总八寸.孟献子禫.县而不乐.比御而不入.夫子曰.献子加于人一等矣.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有子盖既祥.而丝屦组缨.。

礼记(原版全文中)

礼记(原版全文中)

礼记(原版全文中)《礼记》(中)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大传少仪学记乐记杂记上杂记下丧大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

坤干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

”然后饭腥而苴孰。

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国学典籍】《礼记》原文 译文

【国学典籍】《礼记》原文 译文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内容涵
盖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宗教等。

下面是一些《礼记》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就
以此为美。

但是,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办,有时候就行
不通。

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礼者,既视而远听,皆有法式。

以不可胜者求之,
以似不肖者求之。

译文:礼仪的实行,既要看它们的形式,又要听它们的声音,都是有一定规范的。

揣摩那些不可能达到的事去寻求礼仪,或者把不像礼仪的事当作礼仪,这都是不正确的。

原文: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译文:《曲礼》说:始终恭敬谨慎,如有所思,说话稳重,百姓就安定啦!
原文:凡为人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译文:凡侍奉父母的礼节:冬天要使他们温暖,夏天要使
他们清爽凉快;晚上要替他们铺好床铺,早晨要向他们请安。

原文:父召子,不在,侧声呼之;子命之,分坐。

译文:父亲招呼儿子,不在时可用声音呼唤;儿子召唤父
亲时则要声音高昂一些;父亲召唤儿子时,左右侍奉的人代
为应答;儿子召唤父亲时也须如此。

原文:君将适他,臣如致金玉货贝于君,则曰致马资于有司;若不欲受则曰:难备。

译文:君主将要出使他国时,臣子如要把金玉宝物呈献给
君主,就应说:向有关部门准备出使的用具;若不想献出宝
物就应说:难以准备齐全。

精粹国学之(礼记)礼记·明堂位

精粹国学之(礼记)礼记·明堂位

精粹国学之(礼记)礼记·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

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

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七年,致政于成王。

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

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旗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

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

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罍,郁尊用黄目,灌用玉瓒大圭,荐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琖仍雕,加以璧散璧角,俎用梡嶡。

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

昧,东夷之乐也。

任,南蛮之乐也。

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房中。

君肉袒迎牲于门,夫人荐豆笾,卿大夫赞君,命妇赞夫人,各扬其职。

百官废职服大刑,而天下大服。

是故,夏礿,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大庙,天子明堂。

库门,天子皋门。

雉门,天子应门。

振木铎于朝,天子之政也。

山节藻梲、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

钩车,夏后氏之路也。

大路,殷路也。

乘路,周路也。

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夏后氏骆马黑鬣,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鬣。

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牝,周骍刚。

泰,有虞氏之尊也。

山罍,夏后氏之尊也。

着,殷尊也。

牺象,周尊也。

爵,夏后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

灌尊,夏后氏以鸡夷,殷以斝,周以黄目。

明堂位第十四_《礼记》明堂位第十四_礼经_儒部

明堂位第十四_《礼记》明堂位第十四_礼经_儒部

明堂位第十四_《礼记》明堂位第十四_礼经_儒部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四塞,世告至。

此周公明堂之位也。

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

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七年,致政于成王。

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旗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

天子之礼也。

季夏六月,以?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郁尊用黄目,灌用玉瓒,大圭,荐用玉豆,雕?,爵用玉?戋,仍雕,加以璧散璧角,俎用?完{山厥}。

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

昧,东夷之乐也。

任,南蛮之乐也。

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礻韦立于房中。

君肉袒迎牲于门,夫人荐豆笾。

卿大夫赞君,命妇赞夫人,各扬其职。

百官废职服大刑,而天下大服。

是故,夏礻勺、秋尝、冬?、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大庙,天子明堂。

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

振木铎于朝,天子之政也。

山节藻?,复庙重檐,刮楹达乡。

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

天子之庙饰也。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

钩车,夏后氏之路也。

大路,殷路也。

乘路,周路也。

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夏后氏骆马,黑鬣。

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鬣。

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も刚。

泰,有虞氏之尊也。

山?,夏后氏之尊也。

著,殷尊也。

礼记·明堂位

礼记·明堂位

禮記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位阼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之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諸子之國門東北面東上諸男之國門西北面東上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八蠻之國南門之外北面東上六戎之國西門之外東面南上五狄之國北門之外南面東上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面東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卑也昔殷紂亂天下脯鬼侯以饗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紂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於成王成王以周公爲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是以魯君孟春乘大路載弧韣旂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禮也○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大廟牲用白牡尊用犧象山罍鬱尊用黃目灌用玉瓚大圭薦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琖仍雕加以璧散璧角俎用梡嶡升歌清廟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昧東夷之樂也任南蠻之樂也納夷蠻之樂於大廟言廣魯於天下也○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褘立于房中君肉袒迎牲于門夫人薦豆籩卿大夫贊君命婦贊夫人各揚其職百官廢職服大刑而天下大服○是故夏礿秋嘗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大廟天子明堂庫門天子臯門雉門天子應門○振木鐸於朝天子之政也○山節藻棁復廟重檐刮楹達鄉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廟飾也○鸞車有虞氏之路也鉤車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有虞氏之旂夏后氏之綏殷之大白周之大赤○夏后氏駱馬黑鬣殷人白馬黑首周人黃馬蕃鬣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牝周騂剛○泰有虞氏之尊也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著殷尊也犧象周尊也○爵夏后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灌尊夏后氏以雞夷殷以斝周以黃目其勺夏后氏以龍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土鼓蕢桴葦籥伊耆氏之樂也拊搏玉磬揩擊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樂器也○魯公之廟文世室也武公之廟武世室也○米廩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學也頖宮周學也○崇鼎貫鼎大璜封父龜天子之器也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縣鼓○垂之和鍾叔之離磬女媧之笙簧○夏后氏之龍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連殷之六瑚周之八簋○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有虞氏服韍夏后氏山殷火周龍章○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有虞氏之綏夏后氏之綢練殷之崇牙周之璧翣凡四代之服器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君臣未嘗相弒也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也天下以爲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

《大戴礼记之明堂第六十七》完整版原文全文

《大戴礼记之明堂第六十七》完整版原文全文

《明堂第六十七》原文
明堂者,古有之也。

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

以茅盖屋,上圆下方。

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

外水曰辟雍,南蛮、东夷、北狄、西戎。

明堂月令,赤缀户也,白缀牖也。

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

堂高三尺,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圆下方。

九室十二堂,室四户,户二牖,其宫方三百步。

在近郊,近郊三十里。

或以为明堂者,文王之庙也,朱草日生一叶,至十五日生十五叶;十六日一叶落,终而复始也。

周时德泽洽和,蒿茂大以为宫柱,名蒿宫也。

此天子之路寝也,不齐不居其屋。

待朝在南宫,揖朝出其南门。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卷三十一明堂位第十四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卷三十一明堂位第十四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卷三十一明堂位第十四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卷三十一明堂位第十四陆曰:‘郑云以其记诸侯朝周公於明堂所陈列之位。

’”[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曰《明堂位》者,以具记诸侯朝周公於明堂之时,并陈列之位也。

在国之阳,其制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此於《别录》属《明堂阴阳》。

”按《异义》:今《戴礼说·盛德记》曰:“明堂者,自古有之。

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

其外有水,名曰辟雍。

”《明堂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

”讲学大夫淳于登说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

明堂,盛貌。

周公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

”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之庙。

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

周公所以祀文王於明堂,以昭事上帝。

”许君谨按:“今礼古礼,各以义说,无明文以知之。

”郑驳之云:“《戴礼》所云,虽出《盛德》篇,云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似秦相吕不韦作《春秋》时说者,盖非古制也。

四堂十二室,字误,本书云九堂十二室。

淳于登之言,取义於《孝经·援神契》,说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

帝者,谛也,象上可承五精之神。

五精之神,实在大微,在辰为巳,是以登云然。

今汉立明堂於丙巳,由此为之。

”如郑此言,用淳于登之说。

此《别录》所云,依《考工记》之文。

然先代诸儒各为所说不一,故蔡邕《明堂月令章句》:“明堂者,天子大庙,所以祭祀。

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皆在其中。

《礼记》明堂位原文及译文

《礼记》明堂位原文及译文

《礼记》明堂位原文及译文《礼记》明堂位原文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

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

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

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

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

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

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

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四塞,世告至。

此周公明堂之位也。

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

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天以子之礼乐。

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旗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

天子之礼也。

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罍;郁尊用黄目;灌用玉瓒大圭;荐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琖,仍雕,加以璧散璧角;俎用梡嶡;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

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

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房中。

君肉袒迎牲于门;夫人荐豆笾。

卿、大夫赞君,命妇赞夫人:各扬其职。

百官废职服大刑,而天下大服。

是故,夏礿、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大庙,天子明堂。

库门,天子皋门。

雉门,天子应门。

振木铎于朝,天子之政也。

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

钩车,夏后氏之路也。

大路,殷路也。

乘路,周路也。

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夏后氏骆马,黑鬣。

殷人白马,黑首。

周人黄马,蕃鬣。

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

泰,有虞氏之尊也。

山罍,夏后氏之尊也。

着,殷尊也。

礼记原文及翻译(12)

礼记原文及翻译(12)

礼记原文及翻译(12)【原文】君子将营①宫室,宗庙为先,厩库②为次,居室为后。

凡家造③,祭器为先,牺赋④为次,养器⑤为后。

【注释】①营:营造,修建之意。

②厩库:马厩,仓库。

③家造:制备家中所用的器具。

④牺赋:祭祀时用的牲口的棚圈。

⑤养器:供生活之用的器具。

【译文】君子有准备营造宫室时,首先要建造宗庙祠堂,其次是马厩仓库,最后才是自己的居室。

凡大夫在准备制造器具时,首先是祭祀用的器皿,其次是取赋敛做祭牲的棚圈,最后是自己用的饮食器具。

【原文】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

君子虽贫,不粥①祭器;虽寒,不衣祭服。

为宫室,不斩于丘木②。

大夫、士去国③,祭器不逾竟。

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

【注释】①粥:变卖之意。

②丘木:祖坟上的树木。

③大夫、士去国:在这里指的是向国君进谏三次都以失败告终的大夫和士一级的官员。

【译文】无田产俸禄的人,不设置祭器;有田产俸禄的人,先制作祭服。

君子即使贫穷,也不卖祭器;即使寒冷,也不穿祭服。

建造宫室,不敢砍伐祖坟上的树木。

大夫或士人离开国家,不可携带祭器过境。

大夫和士人将祭器寄存在同一官阶的人那里。

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①,素幂②;乘髦马,不蚤鬋③,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④;妇人不当御⑤,三月而复服⑥。

【注释】①鞮屦:是革屦之意。

鞮,与"低"同音。

②素幂:用白色的狗皮盖在车上。

③蚤鬋:与"爪剪"通假,是剪指甲、理头发之意。

④不说人以无罪:大夫、士等人由于进谏不从才离开自己的国家,如果声称自己没有罪过的话,显然有冒犯国君之意,所以不能说自己是没有罪过的。

⑤当御:接近,服侍之意。

⑥复服: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译文】大夫、士离开国门之时,不可将祭器带出境外,可以把祭器寄存在大夫、士那里。

在大夫、士离开本国时,一过国境,就要在地上堆起土坛,设置庙位,望着祖国而哭泣,要穿着素衣、素裳,戴上素冠,去掉衣边,拖着没鼻子的草鞋,坐着白兽皮包栏的车子,驾着没有剪剃鬃毛的马,指甲不剪,头发不理,吃饭时不再行祭食礼,见到人不敢说自己没有罪过,不用妇人服侍,三个月后恢复原来的装束。

礼记原文及翻译(20)

礼记原文及翻译(20)

礼记原文及翻译(20)【原文】中央土:其日戊己。

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其虫倮。

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

其数五。

其味甘,其臭香。

其祀中霤①,祭先心。

【注释】黄帝①中霤:五祀之一,霤与"六"同音。

【译文】一年之中央属土行:其日亦居天干之中央为戊己。

土色黄,因此以黄帝为主宰,其神叫后土。

动物为倮虫。

五音比于宫,律应十二律之黄钟。

其数五。

口味甘,嗅味香。

祀则中霤,祭品以心脏为上。

【原文】天子居大庙大室,乘大路,驾黄骝,载黄旂,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闳①。

【注释】①圜以闳:圆而高大。

【译文】这时,天子居于明堂正中央之大室,乘大辂之车,驾黄色之马,载黄色之旗,穿的黄袍,佩的黄玉,吃的是谷子和牛肉,用的器皿要圆并且高大。

【原文】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①中,旦毕中。

其日庚辛。

其帝少皞,其神蓐②收。

其虫毛。

其音商,律中夷则③。

其数九。

其味辛,其臭腥。

其祀门,祭先肝。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辂,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

其器廉④以深。

【注释】①建星:北方的第一星宿。

②蓐,与"薅"同音。

③夷则:十二律之一。

④廉:有棱角。

【译文】孟秋之月,太阳在巨爵座附近;黄昏鬼宿星出现在南方天中,拂晓星出现在南方天中。

其日庚辛,依五行属金。

少皞帝为主宰,其神为蓐收。

当令动物是兽类。

五音比于商,律应在夷则。

其数金四土五为九。

口味辛辣,嗅味腥臊。

祭祀对象为门神,祭品以肝最珍贵。

七月凉风吹来,白露初降,寒蝉哀鸣,鹰隼祭鸟,开始在长空搏击杀鸟。

天子应时居于太寝西堂南偏,出则乘戎辂车,驾白骆马,挂白色旗帜,穿白色衣服,佩戴白色玉佩,食品以芝麻和狗为主。

用的器皿深而平直有边角。

【原文】是月也,以立秋。

先立秋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

"天子乃齐。

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

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明堂位原文及译文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

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

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

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

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

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

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

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四塞,世告至。

此周公明堂之位也。

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

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天以子之礼乐。

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旗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

天子之礼也。

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罍;郁尊用黄目;灌用玉瓒大圭;荐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琖,仍雕,加以璧散璧角;俎用梡嶡;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

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

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房中。

君肉袒迎牲于门;夫人荐豆笾。

卿、大夫赞君,命妇赞夫人:各扬其职。

百官废职服大刑,而天下大服。

是故,夏礿、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大庙,天子明堂。

库门,天子皋门。

雉门,天子应门。

振木铎于朝,天子之政也。

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

钩车,夏后氏之路也。

大路,殷路也。

乘路,周路也。

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夏后氏骆马,黑鬣。

殷人白马,黑首。

周人黄马,蕃鬣。

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

泰,有虞氏之尊也。

山罍,夏后氏之尊也。

着,殷尊也。

牺象,周尊也。

爵,夏后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

灌尊,夏后氏以鸡夷。

殷以斝,周以黄目。

其勺,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

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

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

鲁公之庙,文世室也。

武公之庙,武世室也。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

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

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

夏后氏之鼓,足。

殷,楹鼓;周,县鼓。

垂之和钟,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

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连,殷之六瑚,周之八簋。

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

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

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

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

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

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有虞氏之绥,夏后氏之绸练,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

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君臣,未尝相弒也;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天下以为有道之国。

是故,天下资礼乐焉。

过去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其位置是:周公代表天子,背着斧依,面朝南而立。

三公在中阶之前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侯爵的诸侯在昨阶东面站成一排,面向西,以靠北边者为尊;伯爵的诸侯在西阶之西站成一排,面向东,以靠北边者为尊;_子爵的诸侯在门内的东边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男爵的诸侯在门内的西边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

东方夷族诸国国君在东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西,一以靠北边者为尊;南方的蛮族诸国国君在南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西方的戎族诸国国君在西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东,以靠南边者为尊;北方的狄族诸国国君在北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南,以.靠东边者为尊;九州之牧在应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

遥远的四塞之国国君,只在新君即位时来朝一次就可以了。

这就是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时的位置按排。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明堂是表明诸侯的尊卑的。

从前,殷封王暴虐无道,搅得天下不宁,竟然把鬼国国君杀死以后制成肉干,用以宴请其他诸侯。

所以周公辅佐武王以伐封。

武王驾崩,嗣君成王年龄尚小,于是由周公摄政,代行天子职务,以治理天下,摄政的第六年,天下诸侯都来明堂朝见,制定了各种礼仪和乐章,颁布了统一天下度量衡的法律,天下无不心悦诚服。

摄政的第七年,就把政权归还给成王。

成王认为周公为天下建立了勋劳,所以封周公于鲁,建都曲阜,拥有国土七百里见方,兵车千辆,还命令鲁国国君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礼仪和乐章祭祀周公。

因此之故,鲁国国君就可以在孟春之月乘大路,大路的旅上有弧镯,旅上缀有十二条飘带,飘带上画有龙,还有日和月的图案,到郊外祭祀上帝,并且敢以周的祖先后樱来配享。

这可本来都是天子之礼啊。

季夏六月,还可以以谛礼祭周公于太庙,牺牲使用白色的公牛,盛酒的尊,有牺尊、象尊和山罄,盛郁兽香酒的尊用黄目,将郁兽浇地求神时用的勺子是以大圭为柄的玉攒,献食品时用的是用玉雕饰的豆篷,献酒时用的是雕有花纹的玉盏,诸臣在额外献酒时用的是玉散、玉角;盛放牲体的姐用的是皖和威;堂上有乐工歌唱《清庙》之诗,堂下管乐队奏着《象》曲,舞队手执红色的盾牌和玉斧,戴着冕来跳《大武》之舞;还有的头戴皮弃,身穿素衣素积,解开正服前襟而跳《大夏》之舞。

同时还有四方少数民族的歌舞:来自东夷的叫((昧》,来自南蛮的叫《任》,来自西戎的叫《株离》,来自北狄的叫《禁》。

以上的种种排场,就是要表明鲁国的地位高于天下其他诸侯。

鲁国国君在祭祀周公时,国君身着衰冕之服立于昨阶,夫人头带首饰身着伟衣立于房中。

国君袒露左臂到庙门口去迎接祭祀用的牺牲,夫人进献豆篷。

在祭祀过程中,卿大夫当国君的助手,一内外命妇当夫人的助手,各自履行各自的职守。

百官中如有废弃自己职守者要严厉处分。

这样使得天下的人都能服从。

所以,鲁国夏夫的构祭,秋天的尝祭,冬天的黑祭,春天祈求土神的社祭,秋天报答土神的社祭,以及年终索祭百神的蜡祭,本来都是天子才有的祭祀。

鲁国的太庙,其形制犹如天子的明堂。

鲁君公宫的正门是库门,相当于天子的正门皋门。

鲁君公宫的二门锥门,相当于天子的二门应门。

鲁君要在朝廷上宣布政教法令时也摇动木铎,这是采用天子宣布政教的作法。

在庙的斗拱上雕刻山形图案,在梁上的短柱雕刻水草图案,双层的屋顶,双层的房檐,刮磨光滑的楹柱,敞亮的大窗,两楹之间设有主客饮毕用于放回空酒杯的土台,土台在酒尊之南;还有一个高的土台,用以安放玉圭,还有镂花的屏风。

所有这一切,都是天子太庙才有的装饰。

莺车,这是有虞氏祭天所乘之车;钩车,这是夏代天子祭天所乘之车;大路,这是殷代天子祭天所乘的车;玉路,这是周代天子祭天所乘的车。

有虞氏莺车上插的是大旎,夏后氏钩车上插的是大摩,一殷代大路上插的是大白,周代玉路上插的是大赤。

夏后氏驾车是用白身黑嚣的马,殷代是用黑头的白马,周代用的是黄马而白霞。

夏后氏祭祀用黑色牺牲,殷代用白色公牛,周代用赤黄色公牛。

泰是有虞氏用的酒壶,山愚是夏后氏用的酒壶,的酒壶,牺尊、象尊是周代用的酒壶。

敬酒所用的爵著是殷代用,夏后氏用玉线,殷人用翠,周代用爵。

灌祭时所用的酒尊,夏后氏用鸡彝,殷人用翠,周人用黄目。

灌祭时酌郁巴所用的勺,夏后氏用龙勺,殷人用疏勺,周人用蒲勺。

垒个小土台子就当鼓,把土传成长条就当鼓褪,截一节苇子就当篱来吹,这是上古伊誊氏时代的乐器。

而柑搏、玉磐、祝敲、大琴、大瑟、中琴、小瑟,这是虞、夏、商、周四代的乐器。

鲁公伯禽的庙,相当于天子的文王庙,百世不毁。

武公敖的庙,相当于天子的武王庙,也是百世不毁。

米凛是有虞氏的学校,序是夏代的学校,警宗是殷代的学校,颊宫是周代的学校,这四代的学校,周天子都有,鲁国也都有。

崇国的鼎、贯国的鼎、夏后氏的横,封父国的龟甲,这本来是天子拥有的重器。

越国的戟、大弓,这本是天子使用的兵器。

夏后氏的足鼓,殷人的楹鼓,周人的悬鼓,鲁国也都拥有。

垂发明的和钟,叔发明的编磐,女蜗发明的笙簧,鲁国也都拥有。

悬挂钟磐的架子,夏代还只是在架子的横杆上绘龙,殷代又在横杆上加上崇牙,周代又在横杆的两端饰以璧婴,这些东西鲁国也都有。

在虞氏祭祀时盛放黍樱用两敦,夏代用四琏,殷代用六瑚,周代用八篡。

盛放牲体的姐,有虞氏用皖,夏后氏用威,殷人用俱,周人用房姐。

盛放湿物祭品的豆,夏后氏是用木制的,上面没有任何装饰,殷代则用玉加以装饰,周代则更进一步地将玉豆雕饰一番。

有虞氏祭服上的蔽膝什么图案也没有,夏代加上了一种山的图案,殷代又加上一种火的图案,周代又加上一种龙的图案、有虞氏食前之祭看重祭首,夏后氏看重祭心,殷人看重祭肝,周人看重祭肺。

夏后氏祭祀时崇尚使用明水,殷人崇尚使用甜酒,周人崇尚使用清酒。

参与祭祀的官员,有虞氏为五十人,夏后氏为一百人,殷为二百人,周为三百人。

丧葬的时候,有虞氏把旎牛尾系在旗杆顶端作装饰,夏后氏以绸练之旗为装饰,殷人刻旗存边缘为齿形以为装饰,周人以戴璧之霎为装饰。

总而言之,凡虞、夏、商、祭祀的官员,鲁国都兼而有之。

周四代所用的礼服、礼器、参予因此,鲁国使用的礼乐,乃是天子规格的礼乐,天下的人对此可以说是早就知道了。

鲁国没有发生过君臣相互残杀的丑恶现象,礼乐、刑法、政俗也始终保持着周天子的正宗,不敢肆意改变,所以普天之下的诸侯都认为鲁国是遵循正道的国家,他们要想学习正宗的礼乐,就要到鲁国来取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