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经典)
22.《礼记》二则
重点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重点停顿划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
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
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 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 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的思路 是怎样的?
以……为亲;以……为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均为形容
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3.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政治制度。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
今义:大路。
男有分
限度。
古义:职分,职守。 今义:成分;职责、权利等的
女有归 盗窃乱贼而不作
没有条理。
古义:归宿。例句: 今义:返回;归还。 古义:指造反。 今义:没有秩序; 古义:指害人。例句:。 今义:偷东西的人。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 乱纷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 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原文欣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2《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作 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 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 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 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 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 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 “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 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 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 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 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 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______财__货__,__(__人__们__)__厌__恶__把__它__仍__在__地__上__,__不__是____ __一__定__要__据__为__己__有__;__力__气__,__(__人__们__)__厌__恶__它__不__出____ __于__自__己__,__但__愿__意__多__出__力__并__不__是__为__了__自__己__的__私__利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2.重点字词解释。
大道之行也 大道: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选贤与能 贤:指品德高尚。 与:同“举”,推举。
能:指才干出众。
讲信修睦 修:培养。
壮有所用 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矜
矜:同“鳏”,老而无妻。
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今:返回。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指造反。今:没有秩序,没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之一一、《虽有嘉肴》全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虽有嘉肴》考点:【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考点】〔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肉菜。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可译为“菜肴”或“肉菜”。
〔不知其旨〕不知道它的味美。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形容词,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处。
善:名词,好处,优点。
开头两个分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以不吃“嘉肴”就不知道味美来作比,接着就引出再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由此引出下面“教学相长”的中心观点。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考点】〔是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
〔知困〕知道困惑。
困:形容词,困惑。
这一句指出“学”与“教”后才能知道不足,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考点】〔自反〕自我反省。
反:反思,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强:读作qiǎng,勉励。
这一句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考点】〔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读作zhǎng,动词,增长,增加,促进。
22 《礼记》二则
课堂小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 教与学相承相续,我们才可以在学习中进步, 在教学中成长。同时,将这种学习方法、学习 态度结合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就会开创美好 的人生。 美好人生是美好社会的助推剂。虽然大道之行 是古时人们的美好理想,但在当今社会中,人 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了中国梦的主要 内容,梦想成为现实,指日可待,让我们共同 努力。
《大道之行也》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课文解析 精细研读
1.《虽有嘉肴》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 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 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 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课件PPT
生难字词
嘉肴(yáo)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选贤与(jǔ)能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货 恶(wù)其弃于地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夜不闭户:晚上睡觉不用关上门。形容社会安定。 天下为公:天下是大家公有的。原指不把君位当成 一家的私有物,后指国家的一切都属于人民。
贴近教学 服务师生 方便老师
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 下册
课件PPT
22
《礼记》二则
课件PPT
情境导入
有一部书,章法谨严,映 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 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 之一、“五经”之一,“十三 经”之一,这部书就是《礼 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 书这的两则短文。
课件PPT
课时目标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礼记》二则
归纳总结
写作特色
多用对偶,推理严密 本文使用了较多的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读起来朗朗 上口,节奏感极强。 文章还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 着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进一步 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 层递进。
22 《礼记》二则
8.指出下列加点词的义和今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
味美 古义:____________ 目的,意义 今义: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惑 古义:____________
困难 今义:____________
22 《礼记》二则
考点聚焦
古今异义
考点解读:古今异义词是指某个词语古已有之,现在仍然使用,字 音字形完全相同,而意义已发生了变化。古今词义演变大致有以下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文常信息 作品简介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今本为东汉 郑玄注本。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曲礼》 《檀弓》等四十九篇。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有东汉
22 《礼记》二则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教 然 后 知 困
(3)教 学 相 长 也
[答案]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教/然后知困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
合作探究
第22课 《礼记》二则
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陶渊明《桃花源记》 康有为《大同书》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天下为公”
“中国梦”“两个一百年”
合作探究
第22课 《礼记》二则
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 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 达效果。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
满足生存的需 要,人人都能 受到全社会的 关爱
精读细研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22课 《礼记》二则
第22课 《礼记》二则
儒家经典知多少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第22课 《礼记》二则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 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 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 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板书设计
第22课 《礼记》二则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虽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实教 践学
有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出 能
嘉 逐层论证
真相
肴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知 长
引用作结——学学半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总结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 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哪几个方面呢?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男有分,女有归”
满足发展的需要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
◆成语积累
鳏寡孤独 指没有劳动力又没亲属供养的人。 物尽其用 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夜不闭户 形容社会安宁,风气良好。
拓展延伸
1、战国时期的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东晋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富足的、和平的、安乐 的理想社会。 3、清朝时,太平天国起义的首领洪秀全,提出口号:“有饭同吃,有 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4、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
……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 有相似的地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桃花源记》
课堂小结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 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 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同,犹和也,平也。” ——郑玄(东汉)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
二、课文翻译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四、问题归纳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课文主题《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
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推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解析:在翻译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二、参考答案:大同社会理想包括三个方面: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课文开头即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纲领,注意理解体会。
三、参考答案(示例)《虽有嘉肴》: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熊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
解析:找出两文中的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的特点体会表达效果。
四、参考答案:1.教学:教与学。
2.子:子女。
3.归:女子出嫁。
4.货:财货。
5.贼:害人。
解析:注意文言现象。
如“教学”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教与学,现代指教书或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参考答案:1.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和学习,就难以成才。
2.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发展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过了关键期即使勤奋下苦功,效果也不会好。
这告诚人们,人要想学有所成,应该及时发挥年龄优势,不要浪费光阴,抓住应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提升自己。
3.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碰,就必然会导致所学狭险,见识短浅。
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学友,以便互相砾砺、学习,共同进步。
22 《礼记》二则【考点精讲版】
第二个“子”指子女。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有终老的保障。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
男有分,女有归。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 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新课导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O
N
E
1
22 《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积累“旨”“修”“归”等易考文言词语。 2.疏通课文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条理清晰的说理特点。(重点) 3.反复诵读,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赏析文章言简意赅的语言
◆一词多义
亲 子
不独亲其亲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不独子其子
动词,以……为亲 名词,父母
动词,以……为子 名词,子女
讲信修睦 动词,培养
修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形容词,长
《核舟记》
静以修身 动词,修养
《诫子书》
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 形容词,老而无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 副词,只、仅仅
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气势。
【解析】“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理解错误,应为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深入探究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课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学然后知不足”→“自反” “教然后知困”→“自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第22课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 瑕 )不掩瑜 博( 闻 )强识
反躬自( 问 )
一张一( 张 ),文( 弛 )之道
礼之用,( 和 )为贵
傲不可( 长 ),欲不可( 纵 ),志不可( 满 ),乐不可( 极 )
这些成语都出自《礼记》,北宋名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大下,一帧《礼记》誉千 秋”,其实《礼记》中有许多名言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 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礼记》对我们的生活影 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走进其中的《虽有佳肴》,去领悟为学之道。
读文明观点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敩”(xiào),教导。 副词,表示推测。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和学是互相推动, 互相促进的。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能够自 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 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通假字
读文明观点
《兑命》曰“学学半” 学:同“敩”(xiào),教导。
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不知其旨也 其
其此之谓乎
同“敩”,教导 动词,向别人学习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
古今异义
读文明观点
词语
例句
虽 虽有至道
旨 不知其旨也
困 教然后知困
长 教学相长也
然后 然后知不足
古义 即使 味美 困惑 促进 这样以后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 是由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而成。《礼记》内容分为 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重点词语
①亲: 第一个“亲”用如 动词,以……为亲。下 文“子其子”中的第一 个“子”也是动词。 [译文]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 老而无妻的人。 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②矜: 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 ③寡: 老而无夫的人。 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 ④孤: 幼而无父的人。 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 老而无子的人。 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 ⑤独: 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⑥分: 职份,指职业、职守。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⑦归: 女子出嫁。
要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著
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 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先 师”,“万世师表”。
重点词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 ①大道: 古代指政治上的 最高理想。 主谓之间取消句 ②之: 子独立,不译。 jǔ,通“举”。 ③与:
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 ④修: 培养。
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 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 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施行 通“举”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动词,以……为亲 只以……为子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职分 归宿
部编8下语 22 《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知识备查《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本文选自《礼记·学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学习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Yáo qiǎnɡYuèXiào Fú zhǎnɡxué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 u e)古今异义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一词多义学学半()学学半()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动词,教导动词,学习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 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
就像《师说》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
已,这节课上我们师生做到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不足之处
字词基础梳理中,部分同学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记忆不
够,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有点跟不上,这个需要布置相应的练习,
争取在学习过程中消化吸收。
第2课时 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
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道路。
)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
)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
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
第二层: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因材施教,简化教学环节。
已有注释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没有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不足之处
拓展讨论后没有及时予以肯定和评价,这样会影响学生的
思考积极性,下次课堂上的拓展延伸会格外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