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14.机会成本:是指⽣产者为了⽣产⼀定数量产品所放弃的使⽤相同⽣产要素在其他⽣产⽤途中所能得到的最⾼收⼊。
15.边际成本:指每增加⼀单位产品⽣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6.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平不变的条件下,⽣产⼀定产量的两种⽣产要素投⼊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7.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量时所减少的另⼀种要素的投⼊数量。
18.⽣产扩展线:是指每⼀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产扩展线。
19.完全竞争: 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扰的市场结构。
20.完全垄断: 是指整个⾏业中只有⼀个⽣产者的市场结构。
21.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商⽣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22.寡头垄断: 指少数⼏个⼚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23.洛伦兹曲线: 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以反映国民收⼊分配平均程度的⼀种曲线。
24.吉尼系数: 是意⼤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25.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些⼈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些⼈的经济福利,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化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26.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在⼀般情况下要从已知的各种个⼈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统⼀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27.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商的⼀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商⽆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利益⼩于社会利益。
28.科斯定理:是⼀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
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29.公共物品:是指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30.国内⽣产总值: 即gdp,是指⼀个国家在本国(或地区)领⼟上,在⼀定时期内⽣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应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量(即消费增量△C 与可支配收入增量△y d之比,在0~1之间)3.边际储蓄倾向(MPS):指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储蓄的增加量(即储蓄增量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即MPS=△S/△y d)4.投资乘数:指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倍数(即k=△Y/△I)5.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比率(k t=-β/1-β,)6.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当m给定时,收入y和利率r的关系的图形,即,m=L=ky-hr(r=ky/h-m/h)7.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降到一定程度时,货币需求由此接近水平状态8.挤出效应:指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的利率上升从而引起投资水平下降的作用9.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成本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平衡预算乘数恒等于1)10.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处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实际的生产总值相当于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的过程。
1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它是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的真个(包括收入和支出)12.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那些对国民收入的变化自动起到缓冲作用的财务政策工具(内容: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1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为了影响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购买有价证券的政策措施14.自然失业率: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15.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16.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由于总需求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例如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17.原始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18.奥肯定理:如果GDP增长率高于充分就业时的GDP 1个百分点,失业就会下降0.5个百分点19.加速原理:用来说明产出水平变动与投资支出之间相互关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综合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6.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7.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8.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9.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的比率。
10.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向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12.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13.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14.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5.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者“流动偏好陷阱”。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 51710。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 523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13。
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 72—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1 2—61615。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名义GDP:以现期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实际GDP:以不变价格[Fixed Price]计算的GDP。
4、最终产品: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
5、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
6、总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
7、净投资:用于增加原有资本存量的支出。
净投资 = 总投资-重置投资(折旧)8、重置投资:用来补偿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9、存货投资:它不代表产品和劳务实际支出,而是企业持有存货数量变化,即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的存货积累。
这样,企业产品是否售出都被包含在GDP 内。
10、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
11、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对个人的一种支付,这种支付并不用来交换受益人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
政府转移支付的项目包括失业保险、退伍军人抚恤金、老龄及残疾人的补助金等。
转移交付的目的在于满足某种社会需要。
由于转移支付不是用来购买当前的商品或服务而支付,因而不应包括在GDP 中。
12、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表示本国最终产品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其市场价值。
13、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14、乘数: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15、加速数:由于收入增加所引起投资增加的倍数。
16、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对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7、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变化一个单位时所导致的消费变动量。
18、边际储蓄倾向:收入变化一个单位时所导致的储蓄变动量。
19资:一种为增加未来产出而放弃当前消费的经济活动。
经济学中的投资主要是指厂房、设备的增加。
20 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又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自发消费指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引致消费指由内生变量而引起的消费.在收入-支出模型中指由国民收入变动决定的消费由收入引起的消费,其大小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资本边际效率(MEC):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流动偏好陷阱:指当利率极低的时候,人们会认为这是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故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
凯恩斯区域:指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
【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流动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极大,因为债券价格己这样高,从而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有货币在手的话,就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 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
】古典区域:是指当利率很高时,人们除了完成交易必须持有一些货币外,再不会为交易而持有货币,即货币的投机需求弹性为0时的LM曲线区域。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概念,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物(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3.均衡产出/均衡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5.税收乘数(kt ):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6.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付转移变动的比率。
7.资本边际效率(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8.通货膨胀:指因{HYPERLINK "/view/26698.htm"|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实际需求,也即大于产出供给,也即大于产出供给,也即大于产出供给,导致,导致,导致,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实质是大于社会总供给. 9.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10.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钱都愿意持留在手中,这种现象就做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11.充分就业: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务)(包括劳务)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12.经济自动稳定器:也叫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制,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的抑制通货膨胀,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的抑制通货膨胀,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的抑制通货膨胀,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3.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即:DP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4.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均衡收入——若产出大于支出,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大于零,企业就要削减生产,直至总收支相等,即达到均衡收入。
7.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者的消费都由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组成,即线性消费函数的表达式是:c=α+βy8.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叫边际消费倾向, MPC=Δc/Δy9.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10.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1.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2.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13.IS曲线——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14.货币供给——用m表示,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
分析中货币供给是指M1,即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名词解释★1.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②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即得到国内生产净值。
③国民收入NI: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应该的感到的报酬的总和。
④个人收入PI:一年内一国个人所得实际收入的总和。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缴纳的各种税收后所剩下的部分。
*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4.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5.中等收入陷阱: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6.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7.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明显持续下跌的过程。
通货紧缩时期抑制消费和投资,失业规模扩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由于企业偿债能力和贷款意愿不强,银行呆坏账增多,加大金融风险。
★8.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 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动机:①交易动机②预防动机③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持有货币的动机。
预防动机:是人们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愿意持有货币的动机。
投机动机:是人们为了把握有利的生息资产而愿意持有货币的动机。
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重点
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重点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整体经济现象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规律。
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体制、总产出、就业、通货膨胀、利率和经济增长等宏观指标,以及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和国际经济关系等因素。
本文将重点解释宏观经济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和重要名词。
1.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的计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GDP的增长率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
2.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削弱货币的购买力,导致人民币等货币贬值。
它通常由货币供应的增加、需求超过供应和成本上升等因素引起。
通货膨胀会对个人和企业的生活和经营产生影响,政府通常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
3.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的指标,即就业人口中未能获得工作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经济就业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
高失业率可能导致社会问题,如经济不稳定和社会压力增加。
4.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财政政策是政府运用税收和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的政策。
通过控制财政支出和税收水平,政府可以影响经济活动和总需求水平,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政策可以采取扩张性的措施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采取紧缩性的措施控制通货膨胀。
5.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供应量、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对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的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货币供求关系,以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51、过剩生产能力(Excess capacity)过剩生产能力是指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
垄断竞争理论有一个著名的且颇有争论的结论,它认为这种市场结构之下的厂商往往会在还有过剩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生产。
52、扩张路径( Expansion path)扩张路径是指与各种产量相对应的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的点的轨迹。
(所有投入品都是可变的。
)53、期望货币价值(Expected monetary vale)为了确定一项投机的期望货币价值,计算每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货币收益(或损失)与其出现的概率相乘以后的和。
54、预期利润(Expected profit)预期利润就是长期的平均利润值,也就是用所出现的概率加权以后的各种可能的利润水平之和。
55、完全信息的预期价值(Expected value of perfect information)完全信息的预期价值是指决策者获得完全信息所导致的预期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它是决策者为获得完全的信息而能支付的最大数量。
56、显成本(Explicit costs)显成本是指账目上所包括的厂商的正常费用,诸如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支付。
57、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y)外部不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补偿的成本。
58、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外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先动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s)先动优势是由于在博弈中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局中人所拥有的优势。
59、固定成本(Fixed cost)固定成本为每个时期不变投入品的总成本。
60、不变投人品(FIXed input)不变投入品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如厂房和设备)、在考察的期间数量不变的资源。
61、自由资源(Free resource)自由资源是指特别富裕以致在零价格就可以获得的资源。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归纳
宏经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
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4.一般价格水平: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5.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6.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
7.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与支出最初变动量的比值。
8.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9.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10.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 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12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3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14.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5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6.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整理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个方面支出的总和。
4.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5.非计划存货投资:也称为非意愿存货,是指由于没有销售而被迫持有的产成品存货。
在GDP核算中,视为企业自己购买,计入GDP。
非计划存货是实际投资的组成部分。
6.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假说: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
它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样多。
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
7.杜深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8.棘轮效应:社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易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看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9.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10.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11.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12.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时也有的投资量。
13.托宾的Q理论:经济学家托宾认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以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他把这一比率称这“q'',即q=企业的市场价值/新建企业的成本如果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要便宜,则不会有投资,相反,若q>1,则会有新投资。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第一章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第二章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第三章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宏观经济学 重点名词解释归纳
宏经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净值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生产过程中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00%这里的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又称为“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
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凯恩斯消费理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MPC=△c/△y=dc/dy政府支出乘数政府采购等支出每增加一美元所引起的GDP的增量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平衡预算政府的财政措施,包括支出即收入两个层面。
政府支出包括国防、教育文化、公共建设、偿付公债利息等项目,收入面主要是各种税收及公营事业盈余缴库两大项。
当收支相等时,称为预算平衡。
传统理论上具体指的是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外汇收支和物资供求之间的综合平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综合平衡理论。
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储备总额(包括法定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成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流动性陷阱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国内生产总值(GDP)1.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体规模的重要指标,代表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所创造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GDP由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
3.GDP的增长率反映了经济的健康状况,高增长率意味着经济活动强劲,而低增长率可能暗示经济衰退。
二、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表现为货币购买力下降。
2.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包括需求拉动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
3.适度的通胀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高通胀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和财富再分配。
三、失业率1.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指标,表示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的比例。
2.失业率的上升常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经济增长可能导致失业率下降。
3.通常会有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两种类型,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来减少失业率。
四、货币供应量1.货币供应量是指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额,包括现金、存款和其他货币资产。
2.M1、M2和M3是常用的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代表了不同形式的货币储备。
3.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可以促进经济活动,但过度增长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五、经济增长率1.经济增长率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率,反映了经济的健康程度和发展速度。
2.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可以带来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但过快的增长可能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
3.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经济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如减税、鼓励创新等。
总结:通过对宏观经济学中重点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整体经济活动的运行机制。
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概念。
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分析和预测,从而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
在实践中,政府可以运用这些概念来实施经济政策,以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宏观经济学所有重点名词解释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
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
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
国内生产净值: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了。
总投资: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
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社会经济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减,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一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相对变动与引起该国民收入相对变动的投资相对变动的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顺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基础货币:指的是银行准备金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Cu表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的增长.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繁荣与衰退.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即所有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表示.通货膨胀经济体中大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名词解释二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搜寻最适合自己嗜好&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想要购买的物品&劳务数量的曲线.名义汇率: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费雪效应:名义利率等于真实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法定准备率: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应占的比率.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的上涨.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的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的就业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所生产的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此时产品生产与产品需求相一致,此时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均衡条件是E=y,即计划指出等于计划产出。
棘轮效应: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于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可以如下表示:MPC=ΔC/ΔY 其中ΔC表示增加的消费,ΔY表示增加的收入。
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波动。
(边际储蓄倾向类似)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
(其他乘数也可如此解释)亦称凯恩斯乘数,发挥总用的前提是: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对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成熟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意向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无论在3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
相对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消费理论。
该假说认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两方面因素:①其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水平,及消费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②最近时期收入水平,主要指消费者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
基于上述因素,该假说分为两部分:①一个家庭或个人消费多大比例收入取决于其相对收入,即存在“示范效应”②“棘轮效应”(见上2.3)乘数: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
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消费和收入变化来说明。
节俭悖论:节俭悖论是由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关于储蓄与国民收入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节制储蓄增加消费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是好事;反之亦然。
这里蕴含一个矛盾,即个人财富与国民收入之间关于储蓄的矛盾,也就是节俭悖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相对于凯恩斯消费理论,更加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开支,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这种按固定资产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折旧。
固定资产以实物形态在生产中被长期使用,而它的价值却按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把那部分转移的价值从销售商品中提取出来,并以货币的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将来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
引起折旧的主要原因有:(1)磨损,即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2)自然力的作用,即朽烂与腐蚀;(3)陈旧过时。
一项资产每年的折旧费取决于它的原始购置价格、预计的使用寿命和估计的残余价值。
折旧费被摊入产品成本。
计算折旧有许多方法。
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直线法,即把折旧看成是一种时间函数,以此项的原始成本减去残余价值,再按其全部使用年限加以均分来计算每年的折旧费。
摊在生产成本中的折旧费,随着产品的销售得到补偿。
储蓄:当前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部分,即收入减去消费,如存入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保存在手中的货币等,都称为储蓄。
储蓄是西方经济学中宏观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凯恩斯收入与就业理论的前提条件之一。
但是,储蓄也是一个不容易确定的概念,无论从它的来源或用途方面看,均没有准确的数量限制。
储蓄包括政府机构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及家庭储蓄三种。
政府机构储蓄没有一定的动机。
企业储蓄的动机则是为了再投资或获取利息。
影响企业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的边际效率,而个人及家庭储蓄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不测事件建立储备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基金、为保护自己的家属,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
个人或家庭储蓄也为商业资本投资提供了部分资金来源。
影响个人及家庭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收入的多少、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料以及利息率的高低等。
投资:以一定的资金或实物经营某事业或转移于他人作为生产的资本以谋取未来利益的经济行为。
投资是社会的实际资本(设备、房屋和存货)的净增长,不同于日常语言中的“投资”概念。
后者指人们购买一块土地,一张现有有价证券或任何其他财产所有权,只是现有财富的转移。
因为一个人的买,就是另一个人的卖,并没有任何新的实际资本的形成。
决定投资行为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技术、政治、心理、政府政策、资源、人口等等;内在因素主要指企业家预期从事投资所能得到的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如果利润率高于利息率,投资就会增加;反之,投资则会减少。
消费函数之谜:凯恩斯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实证研究不相符合,两者之间的矛盾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指资本的预期利润,即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根据这种贴现率,在资本资产的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
流动性偏好:亦称灵活性偏好,指人们为应付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交易动机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流动性陷阱: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的一个概念,具体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极高利率极低进一步解释)托宾q说:托宾q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
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指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
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q<1说明买就企业比建设新企业更加便宜,反之亦然。
IS曲线: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联结起来而形成的一条曲线。
它是反映市场均衡状态的一副简单的图像。
它表示的是任意给定利率水平上都有相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投资恰好等于储蓄。
LM曲线:LM曲线指描述货币市场均衡状态时各种收入与利率的变动轨迹的一条曲线。
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水平,货币需求(L)与货币供给(M)相等时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
但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货币需求,故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也就有不同的均衡利率。
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指表示货币需求量与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函数,通常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
货币交易需求:货币交易需求是指为满足日常交易活动所要求持有的货币余额的需求。
货币交易需求主要决定于人们的收支水平和收支时距。
投机性需求:指人们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的投机性需求无限大,此时即流动性陷阱。
投机性需求存在隐含假设:人们对自己关于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是确信不疑的。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私人消费或者投资下降的经济效应。
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凯恩斯极端: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如果IS垂直而LM水平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
滞胀:滞胀是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波动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但是其作用是有限的,本身并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
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的生的政府盈余。
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两个重要作用:①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更准确的反映财政政策预算状况的影响。
②使决策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
货币创造:亦称“信用创造”,指在整个银行系统中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扩大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的一种经济现象。
货币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法定准备金率: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