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天赋测评同类产品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天赋测评同类产品对比
一、皮纹测试
1、社会背景
自1957年Walker首次将皮纹构型用于诊断先天愚型患儿以来,全社会上对智力低下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皮纹生物识别多元智力测量,完全消除了心理学智商测试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和年龄限制,使人类智力的生理和物理性测量成为可能。随后这个测试在国内多个城市出现,同时,有家长认为幼儿园和商业公司联手搞推介,有敛财之嫌。最终该测试被停止,公司受到了工商部门的查处,收取的测试费用也退还给了家长。
什么是“皮纹”?如何进行测试?“皮纹”是皮肤纹理的简称,虽然我们身上的每个皮肤纹路都可以称为皮肤纹理,但从产生的结构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皮肤表皮细胞本身构成的嵴线,是表皮的固有结构,以手掌和脚底的嵴线最为明显,其在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出生后基本不再发生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另一类则是由于皮肤紧密而牢固地附着于其下的结构所形成的纹路,我们身体上各个部位的皮肤屈纹和皱纹都属于这个范畴。
2、发展情况
我国的研究表明,在遗传性智力障碍的患者群体中,皮纹类型与智商的高低确实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该研究也明确指出,在智力健全的人群和非遗传性智力障碍的患者人群中,皮纹的类型与智商的高低并没有明确的关系趋势。因此,皮纹学及皮纹测量仅仅是用于评价相关疾病发生的一种医学工具,在正常人群中,其并不能用于衡量人智商的高低。所以,在智力正常的儿童中,以皮纹测试来确定孩子的智商,其实就是一种过度的滥用,已经脱离了科学的范畴。这就如同三聚氰胺是一种安全的建筑材料,但是如果被滥用在了牛奶制造中,就会成为毒药,而不再安全的道理是一样的。
皮纹学和皮纹测量是一门科学,但目前只适用于人类的身份识别、遗传背景的研究和相关疾病的初步诊断等范畴,如果被滥用于正常人的智能、潜能预测,那么,就是不科学的和不可取的了。
二、基因测试
1、社会背景
早在20世纪上半叶,遗传学家就提出了“基因”概念,即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基础。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创立后,进一步从本质上证实了基因是决定人类生、长、老、病、死和一切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因为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决定了一切生命存在和衰亡的形式,实际上也决定了人类个体的特征,因此基因检测也开始被运用于对人类性格、情感、能力等先天性特征的考察上。于是就出现了所谓天赋基因检测的概念。
2、发展情况
基因检测技术在医学上还仅仅只对个别遗传性疾病起辅助诊断作用,至于对性格、智力、体质等的影响,仅仅还限于科学研究的范畴,还达不到实际检测应用的阶段,后来国内推出的基因检测,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否有其他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专门负责“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媒体联络的新闻官员表示,到目前为止,她没有听说过基因检测可以预知一个孩子是否有音乐、绘画等天赋。
孩子的成长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的作用甚至更大。就算基因能检测出孩子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具有天赋,也需要有人“领进门”,需要刻苦练习,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另外还要顾及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只通过简单的唾液检测就断定孩子是否有天赋,是完全不靠谱的一件事。
三、脑神经天赋测评
从1823年至今近200年里,达尔文、弗朗西斯·高登等众多科学家从医学、遗传学、组织胚胎学等领域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后经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受精卵形成以后要不断分裂生长,当细胞分裂到8个时开始向器官发展,这时细胞分成三层,最外面一层主要发展为人的神经系统和皮肤。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指尖电位信息密切关联,人在胚胎时期脑神经元细胞与末稍神经同步发育成长,因此系统检测大脑到神经末梢的指尖电位信号衰减程度。
经由采集大脑脑电波的基本平均讯息及手指尖末梢神经的电位差各项指标讯息取的是两者的交集;可测出从大脑到神经末梢的信号衰减程度及从神经末梢再返回大脑的信息量总数及衰减量、衰减信号的种类。
该测评方式依托于现代科技(AI技术)检测到的神经电位得出测评结果,该测评结果的理论解释依据是遗传学、胚胎学、人类心智工程学、统计学,忽略了大脑的可塑性和智能的多元性,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理论的支持和验证。
四、多元智能理论和传统的智能理论的根本区别
1、两者的概念
传统的智能理论,也就是智商(IQ)测试以及传统学校评估系统体现的智能概念,就是解答智力测验试题或者课程考试的能力。按照IQ理论,运用统计方法,与不同年龄接受测试者的解答加以比较,可以从测验分数推断出他们的智能。不同年龄接受测试者在不同测验中所得的结果有明显的相关性,证明智能随年龄、学历、经历的变化不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或能力。这种理论认为智能是单一化的,IQ测试是客观公正的,IQ分数的高低与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bio-psychological potential)”,强调它与文化环境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只要某种能力在一个文化背景中被视为是有价值的,这种能力就应被确定为智能;否则,这能力就不应被认为是智能。加德纳的研究只看重那些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价值的人物,而不是抽象的人的能力。因此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概念,“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从构思一部小说的结尾到下棋时把对方将死,甚至修补一床棉被,都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理论、音乐作品、甚至成功的政治竞选,都是上文所说的产品。
2、两者的区别
传统的智能概念、IQ测试和各类考试有明显的种族偏见和西方文化的影子,其概念和测验考试的成绩,与接受测验考试者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有关,并不一定公正和全面。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人类智力的判断,依赖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特别强调该能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受重视的程度。它还认为智能不是单一的,怀疑通用智能(general intelligence)的科学性,认为每个人无论属于哪一种族,拥有何种肤色,家庭财产多寡,与生俱来都拥有八种以上既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的智能,每种智能的运作都与大脑的某些部位的组织相关,受不同部位神经系统的影响。理论还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时候,组合并运用这些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