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方(一)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一)》教案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da06f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4.png)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一)》教学设计分)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随时调节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问题与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应用分析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把一张纸对折2次可裁成几张?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对3次呢?若对折10次可裁成几张?怎样用一个算式表示(不用算出结果)?若对折100次,算式中有几个2相乘?问题2:对折100次裁成的张数,可用算式表示,在这个积中有100个2相乘。
这么长的算式有简单的记法吗?【教师活动】(1)用一张纸边演示操作,边用课件出示问题1;(2)鼓励学生操作并猜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关注并适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对折2次可以裁成2×2张;对折3次可以裁成2×2×2张;对折10次可以裁成2×2×2×2×2×2×2×2×2×2;对折100次的裁成的张数就是100个2相乘,黑板上能写下吗?有没有简单的记法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揭示并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1)动手操作感知问题,大胆提出猜想。
(2)将自己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探讨,(1)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求知欲。
(2)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是为了获得亲身体验和感知问题,激发探索欲。
(3)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同伴讨论交流、代表发言让学生感受多种情感体验,并进一步理解问题。
【媒体应用分析】PPT课件出示问题1、2,引导学生理解建构乘方意义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探究乘方意义及运算打下伏笔。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1)》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a55701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e.png)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1)》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为后续学习幂的运算、指数函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方的规律,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较为熟悉。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乘方运算涉及到多个有理数的乘积,运算规则相对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探究有理数乘方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方运算。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2.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2.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规律,有理数乘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导入: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方的规律。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发现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
4.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有理数乘方的例子和知识点。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有理数乘方的掌握。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小黑板等,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方运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如:2的3次方表示2乘以自己3次,即2×2×2=8。
让学生初步认识有理数乘方。
2.呈现(10分钟)展示多个有理数乘方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bef79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2.png)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5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性质及运算法则。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但学生对于乘方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能够运用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法则的掌握。
3.乘方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乘方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乘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乘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巩固拓展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乘方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的PPT,以便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乘方实例,以便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以便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乘方概念,如“2的3次方表示3个2相乘,即2×2×2=8”。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乘方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乘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如“乘方的性质:a m×a n=a(m+n);乘方的运算法则:a m÷a n=a(m-n)”。
有理数乘方(1)教案
![有理数乘方(1)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99288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b.png)
有理数乘方(1)教案11有理数的乘方(1)一、教学目的:1、通过现实背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方的有关规律的过程。
2、通过尝试过程,感受数学的奇妙性,领会重要的数学建模思想、归纳思想、形成数感、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和表示,会进行乘方运算。
三、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有理数加法和减法法则?两个学生回答2、将一张作业本的纸对折30次,你们猜一猜它有多厚?学生们可讨论、想象,教师在此不作任何解答。
3、我们小学学过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用乘法,那么相同因数的乘法的简便运算又可用什么方法呢?(二)、讲授新课:1、通过探索,得出乘方的意义由边长为2的正方形,面积:422,棱长为2的正方体,体积:8222为了简便,将它们分别记作322,2,读作“2的平方”(或2的二次方),“2的立方”(或2的三次方)同样:的四次方”,读作“)记作(22),2()2()2()2(4,)的五次方”,读作“())记作(()()()()(52525252525252512aaaaa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师提出:aaaa(n个a,n为正整数)呢?生归纳总结:(抽学生回答)可以记作na,读作a的n次方。
板书①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aaaa(n个a),记作na,读作“a的n次方”。
②定义: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na中,相同的因数a叫底数,(a可取任何有理数),n叫作指数,(n取正整数)。
注意:⑴乘方是一种运算,⑵幂是乘方的结果,na看作是a的n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 的n的次幂。
(没有特别说明:a的n的次方和a的n次幂,两种读法都正确。
)⑶单独的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
例:3就是13,指数是1的通常省略不写。
2、应用乘方的意义回答下列的问题(1)、32读作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幂是______;2)2(的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幂是_______;3)21(的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幂是_______;431)(读作________,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__。
《有理数的乘方》(一)教案
![《有理数的乘方》(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4f2004d0d233d4b04e696d.png)
一次二次8个2个4个《有理数的乘方》(一)教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运算的初步经验;给学生充分观察、分析、概括的机会,让学生以动脑、动手、动口的方式培养自己探索归纳的能力,并从中感受“类比”的研究方法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有理数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方法,从而感受探索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的运算;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负底数幂的乘方运算。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我采用启发诱导式与自主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首先提出问题一:下面是细胞分类示意图。
思考:第10次分裂会有多少个细胞?2×2×2×2×2×2×2×2×2×2或2×2×…×2 接着提问:对于上面的算式有没有简洁的表示方法呢?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的表示方法:2 ×102 ×(10)2(10)(10)2102102102102102……10个2n a 底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然后提出问题二:边长为2的正方形面积以及边长为2的正方体体积分别是多少?22222×2=2222×2×2=3S=?V=?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不难得到: 2×2×…×2 =102 紧接着再提出问题:2×2×…×2 = ?a ×a ×a …×a =? 学生不难得到结果如下:2×2×…×2 = 2na ×a ×a …×a =n a由此成功地引出乘方的定义,进入环节二的学习。
有理数的乘方(一)的教案
![有理数的乘方(一)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2e6f25c281e53a5802ffbd.png)
七、布置作业
见课件
主要是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最后3道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有所追求,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通过学生自己做练习、探索规律,获取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教师放手学生操作,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
六、课堂小结
1.本节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读法、各部分的
名称及注意的问题;
2.乘方和乘法的联系:
1)乘方是特殊的乘法运算,特殊在于所乘的因数是相同的;
(2)乘法由于相同因数的增加而质变为乘方.
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多个相同因数相乘不便于书写,需要创设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表示这样的运算。
三、揭示概念,
活动三、
我们需要像相同加数连加一样创设一种新的、简洁的表示方法来表示这样的运算。
我们把
20个2连乘写为220读作2的20次方
完成表格并回到复习:3×3×3=
(-2)×(-2)×(-2)×(-2)=
我们把求几个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九节的内容,乘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
学生现状
分析
从知识基础方面来看,学生已经有了两个方面良好的基础,一是小学学过如何求一个正数的平方与立方,使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乘方的意义和记法,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二是学生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不久,具备良好的运算基础,对于准确理解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缺点是从小养成了重结果、轻过程的习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计算准确性不够。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b1f88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e.png)
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引导学生发现乘方的性质和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5.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乘方概念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平方土地面积、立方体体积等,引导学生理解乘方的意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乘方的产生过程,从而加深对乘方概念的理解。
2.分层教学,突破难点
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例题和练习题。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辅导乘方的基本运算;对中等程度的学生,引导他们发现乘方的性质,提高解题能力;对优秀学生,设置拓展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回答:“边长乘以边长,即a×a。”
(3)教师继续提问:“如果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呢?如果边长为a,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呢?”
(4)学生回答:“边长的三次方,即a×a×a。”
通过这个实例,引出乘方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乘方是表示几个相同因数相乘的运算。( Nhomakorabea)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有理数乘方的定义、运算方法以及乘方的性质。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解有理数乘方的定义,让学生明白乘方是指数运算的一种形式,表示几个相同因数相乘。
(2)教师举例说明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如:2^3=2×2×2,(-3)^2=(-3)×(-3)。
(3)引导学生发现乘方的性质,如: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偶数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零。
(4)教师通过例题,演示乘方运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如符号的处理、计算的准确性等。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8057f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e.png)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和意义;2. 能够计算简单的有理数乘方;3. 能够运用有理数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和性质;2. 有理数乘方的计算方法;3. 运用有理数乘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具,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教材。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导入,例如:“如果有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乘方运算应用到这个问题中。
步骤二:引入有理数乘方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示意图引入有理数乘方的概念。
解释有理数乘方的含义,例如“a的n次方(aⁿ)表示a连乘自己n次。
”步骤三:讲解有理数乘方的性质(15分钟)教师依次介绍有理数乘方的三个性质,包括乘方的零次方、乘方的负指数和乘方的乘法法则。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示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步骤四:计算有理数乘方(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有理数乘方的计算方法,例如aⁿ= a × a × a × ... × a(n个a相乘)。
通过课件和示例演示计算有理数乘方的过程,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步骤五:运用有理数乘方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乘方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一块土地的长为5米,宽为2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解释使用有理数乘方的原因。
步骤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有理数乘方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继续加强乘方运算的练习,并留下问题供下节课引入。
布置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题;2. 自行查找有关有理数乘方的实例并写出解题步骤;3. 准备下节课的新知课前预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讲解概念与性质、演示计算过程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使学生逐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和意义。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84876ed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7.png)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性质及其运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有理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函数、方程等数学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对于简单的数学运算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乘方,学生可能初次接触,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方。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乘方性质。
2.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及其性质。
2.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有理数的乘方规律。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有关有理数乘方的PPT课件,包括概念、性质、运算方法等内容。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有理数乘方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有理数的乘方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和性质。
2.呈现(10分钟)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阐述有理数乘方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利用有理数乘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有理数的乘方(一)教案
![有理数的乘方(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83e5f80740be1e640e9a78.png)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0.有理数的乘法〔一〕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根底: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非负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且知道a×a 记作a²,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前几节课,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法那么,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知识技能根底.学生的活动经验根底: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意识都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根底.二、学习任务分析:教科书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根底上,尤其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索意义,探究方法的根底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学会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概念,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3、经历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那么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际计算,发现和记忆底数为10的幂的特点以及底数为0或1的幂的特点.三、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现实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定义乘方,熟悉概念;第三环节:例题练习,乘方运算;第四环节:特例归纳,符号法那么;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现实情境,引入新课活动内容:观察教科书给出的图片,阅读理解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计算每一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五小时经过十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活动目的:感受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乘法运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同时体会细胞分裂的述度非常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有理数的乘方.活动的本卷须知: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乘法运算计算五小时一个细胞能分裂成多少个细胞,这个过程不要一次完成,而应让学生仔细分析,逐步完成,并依次类推,如果一次分裂成2个,第2次分裂成2×2个,第三次分裂成2×2×2个.因为五小时要分裂十次,所以第十次分裂成2×2×2………×2×2个.得到这个结果时要指出两点:一是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的速度非常快的事实.二是要指出这种表示方法很复杂,为了简便,可将它写成210,表示10个2相乘,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同时指出这就是乘法运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环节:定义乘方,熟悉概念活动内容:1.归纳多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符号表示法,定义乘方运算的概念。
1.5.1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1.5.1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fcd42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3.png)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一章“有理数”1.5.1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内容包括: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内容解析《有理数的乘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八年级数学开方、整数指数幂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转化思想)(2)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运算能力)2.目标解析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有理数乘方的乘方、底数、指数、幂的概念.通过探究掌握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并能正确进行乘方运算.通过现实情境及题组练习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方意义及乘方符号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及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在具体的情景中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在乘方运算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感悟乘方符号的简捷美;让学生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具备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从知识体系上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有理数运算法则及特点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条件.但是学生对有理数乘方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及其符号规律的推导、应用方面可能会有模糊现象.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 经过5时,这种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二)自学导航边长为2cm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2×2=4(cm 2);棱长为2cm 的正方体的体积2×2×2=8(cm 3).2×2记作22,读作“2的平方”(或“2的二次方”);2×2×2记作23,读作“2的立方”(或“2的三次方”).2×2×2×2×2×2×2×2×2×2记作_____,读作___________.(-2)×(-2)×(-2)×(-2)记作_____,读作___________.(-52)×( -52)×(-52)×(-52)×(-52)记作______,读作___________. 【归纳】一般地,n 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记作a n ,读作“a 的n 次幂(或a 的n 次方)”,即乘方的定义:这种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组成要素: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8就是8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迁移应用】1.(-5)3的底数是 ,指数是 ,(-7)6表示6个 相乘,读作 ,也读作-7的 .2.(−32)5表示 个 相乘,读作 的 次方,也读作 的 次幂,其中-32叫做 ,6叫做 .(三)合作探究探究1:(-2)4与-24一样吗?为什么?(-2)4表示4个-2相乘,即:(-2)×(-2)×(-2)×(-2)-24表示4个2相乘的相反数,即:-2×2×2×2(-2)4与-24互为相反数.【归纳】负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连同负号)用小括号括起来. 探究2:432⎪⎭⎫ ⎝⎛与324一样吗?为什么? 32×32×32×32记作432⎪⎭⎫ ⎝⎛;32222⨯⨯⨯记作324. 432⎪⎭⎫ ⎝⎛与324是不相同的. 【归纳】分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分数(连同负号)用小括号括起来.(四)考点解析例1.下列对于-34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读作“-3的4次幂”B.底数是-3,指数是4C.表示4个3相乘的积的相反数D.表示4个-3相乘的积【迁移应用】1.填空:2.-35的4次幂记为( )A.-345B.-(35)4C.-(−35)4D. (−35)4例2.计算:(1)34=__________=_____; (2)(-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3=________=_____; (4)(-5)3=_______________=_____;(5)(34)3=_________=_____; (6)(−34)3=_________________=_____;(7)-34=___________=_____; (8)(-1)20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移应用】1.下列各数:-(-2),(-2)2,-22,(-2)3,其中负数的个数为( )A.1B.2C.3D.42.下列各组数中,其值相等的是( )A.23和32B.-32和(-3)2C.-23和(-2)3D. (−23)3和-233 3.计算:(1)63; (2)-53; (3)(-4)4; (4)06; (5)(-2)7; (6)(-0.3)3; (7)(-12)5. 解:(1)原式=6×6×6=216;(2)原式=-5×5×5=-125;(3)原式=(-4)×(-4)×(-4)×(-4)=256;(4)原式=0;(5)原式=(-2)×(-2)×(-2)×(-2)×(-2)×(-2)×(-2)= -128;(6)原式=(-0.3)×(-0.3)×(-0.3)=-0.027;(7)原式= (-12)×(-12)×(-12)×(-12)×(-12)=-132.(五)自学导航不计算下列各式,你能确定其结果的符号吗?从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规律?⑴(-2)51; ⑴(-2)50; ⑴250; ⑴251;⑴(-1)2012; ⑴(-1)2013; ⑴02012; ⑴12013.【归纳】(1)正数的任何次幂是______;(2)负数的偶次幂是_____;负数的奇次幂是_____;(3)0的任何次幂等于____;(4)1的任何次幂等于____;(5)-1的偶次幂等于____;-1的奇次幂是_____.(六)考点解析例3.(1)比较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⑴12_____21; ⑴23_____32; ⑴34____43; ⑴45____54.(2)将上题的结果进行归纳,比较n n+1与(n+1)n (n 为正整数)的大小.(3)根据归纳的结论,比较999998与998999的大小.解:(2)当n <3时,n n+1<(n+1)n ;当n≥3时,n n+1>(n+1)n .(3)999998<998999【迁移应用】1.比较大小:(1)(32)2_____(32)3; (2)(12)4_____(13)4.2.若a=-2×32,b=(-2×3)2,c=-(2×3)2,则( )A.a>b>cB.b>c>aC.b>a>cD.c>a>b3.将下列各数用“<”号连接起来:(1)23,(23)2,(23)3,(23)4; (2)15,25,35,45.解:(1)23=5481, (23)2=49=3681,(23)3=827=2481,(23)4=1681;所以 (23)4<(23)3<(23)2<23.(2)15=1,25=32,35=243,45=1024;所以15<25<35<45.例4.计算:(1)2233(-)(-)⨯ (2)-23×(-32) (3)64÷(-2)5(4)(-4)3÷(-1)200+2×(-3)4 22236;33解:(1)(-)(-)=9(-)⨯⨯=-(2)-23×(-32)=-8×(-9)=72;(3)64÷(-2)5=64÷(-32)=-2;(4)(-4)3÷(-1)200+2×(-3)4=-64÷1+2×81=98思考:通过以上计算,对于乘除和乘方的混合运算,你觉得有怎样的运算顺序?【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后算乘除;如果遇到括号就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迁移应用】计算:(1)−23÷49×(−23)2; (2)−32÷23×(1−13)2; (3)(−1)9×(−2)2017×(−12)2016.(1)解原式 =−8÷49×49 =−8×94×49=-8; (2)解原式=−9×32×49=−6;(3)解原式=(−1)×(−2)×[(−2)2016×(−12)2016]=2×[(−2)×(−12)]2016=2×12016=2×1=2. 例 5.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拉伸,反复多次,就能拉成许多细面条.如图所示:(1)经过第3次捏合后,可以拉出______根细面条;(2)若拉出128根细面条,则捏合的次数是多少?解:(1)根据题意得4×2=8故第三次后可以拉出8根细面条;(2)由于27=128,因此若拉出128根细面条,则捏合的次数是7.【迁移应用】当你把纸对折一次时,就得到2层,当对折两次时,就得到4层,照这样折下去.(1)当对折3次时,层数是多少;(2)如果纸的厚度是0.1mm ,求对折8次时,总厚度是多少mm ?(1)解:因为23=8,所以对折3次时,层数是8;(2)解:28×0.1=256×0.1=25.6(mm ),所以总厚度是25.6mm .例6.已知(a -7)2+|b+6|=0,求(-a -b)100的值.解:因为(a -7)2不小于0,|b+6|不小于0,(a -7)2+|b+6|=0,所以(a -7)2=0,|b+6|=0.所以a=7,b=-6.当a=7,b=-6时,原式=[-7-(-6)]100=(-1)100=1.【迁移应用】1.若|x+2|+(y -3)2=0,则x -y 的值为( )A.-5B.5C.1D.-12.若|a -1|+(a -b -2)2=0,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A.a=1,b=1B.a+b=1C.a+b=0D.a -b=03.|a -4|与(b+5)2互为相反数,则b a 的值为_______.例7.(1)根据已知条件填空:⑴已知(-1.2)2=1.44,计算:(-120)2=_______,(-0.012)2=________.⑴已知(-3)3=-27,计算:(-30)3=________,(-0.3)3=________.(2)观察上述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⑴当底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右)每移动位,它的二次幂的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_____位; ⑴当底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右)每移动一位,它的三次幂的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_____位.【迁移应用】1.观察下列等式:31=3,32=9,33=27,34=81,35=243,36=729,猜想:32025的个位上的数是_____.2.给出下列两组算式:(4×5)2与42×52; [(-13)×9]3与(-13)3×93. (1)每组的结果相等吗?(2)想一想:当n 是正整数时,(a·b)n =______.(3)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0.125)20×820.解:(1)相等.(3)(-0.125)20×820=(-0.125×8)20=(-1)20=1.(七)小结梳理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乘方》
![《有理数的乘方》](https://img.taocdn.com/s3/m/e872eb2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2.png)
《1.5.1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相乘为n2。
将2换做a.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乘方的意义实际就是几个相同因数的积,从而得到乘方运算的概念。
给出乘方概念。
对照各部分名称:指数、底数、幂出示练习并提问学生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出现模糊概念的学生给适当的指导师强调:a.单独一个数或字母可看成是指数为1,但1省略不写b.底数是分数或负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学生口答把下列乘法式子写成乘方的形式:1、1×1×1×1×1×1×1= ;2、3×3×3×3×3= ;3、(-3)×(-3)×(-3)×(-3)= ;4、=⨯⨯⨯65656565;小试牛刀:(1) 5看成幂的话,底数是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
(2)在(-5)15中,底数是_______ ,指数是_______,(-5)15读作_______。
(3)在42-)(中,底数是_____ ,指数是_____,42-)(读作_____意义是_____,结果是_____。
(4)在42-中,底数是_____ ,指数名称,为后面习题巩固概念做知识储备。
通过简单的练习,巩固知识,理解概念。
学生容易在对底数和指数的概念理解这个地方出现问题,利用习题来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底数。
对于分数及负数做底数时,让同学准确把握易错点,从而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有理数的乘方1、求几个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a×a×a×…×a=a n读作:a的n次方(a的n次幂)n个a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0的任何正次幂都是0。
3、平方具有非负性六、课后反思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乘方是一种运算,能理解幂、底数、指数的概念,能正确的书写,准确的运算,教学中不但要搞好中小学数学在《课标》体系上的衔接,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上、习惯上、方法上的衔接。
有理数的乘方的教案(优秀6篇)-最新
![有理数的乘方的教案(优秀6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71a1363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1.png)
有理数的乘方的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整理的6篇《有理数的乘方的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能确定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2.掌握含乘方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并掌握简便运算技巧;3.偶次幂的非负性的应用。
二、知识回顾1.在2+ ×(-6)这个式子中,存在着3种运算。
2.上面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乘方、再算2 、最后加法。
三、新知讲解1.偶次幂的非负性若a是任意有理数,则(n为正整数),特别地,当n=1时,有。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①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②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③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四、典例探究1.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意识【例1】计算:-1-3×(-2)3+(-6)÷总结: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练1计算:-2×(-4)2+3-(-8)÷ +2.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转化意识【例2】计算:(-2)3÷(-1 )2+3 ×(- )-0.25总结:将算式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减法转化成加法,乘方转化为乘法,有时还要将带分数转化为假分数,小数转化为分数等,再进行计算。
练2计算:3.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符号意识【例3】计算:-42-5×(-2)× -(-2)3总结:在有理数运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就是符号。
符号“-”即可以表示运算符号,即减号;又可以表示性质符号,即负号;还可以表示相反数。
要结合具体情况,弄清式中每个“-”的具体含义,养成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的良好习惯。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9《有理数的乘方》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9《有理数的乘方》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d10ba8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f.png)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9《有理数的乘方》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九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规则,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比如不理解乘方运算的实质,对于负数的乘方、零的乘方等特殊情况掌握不牢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乘方运算的实质,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规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负数的乘方、零的乘方等特殊情况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教学材料,设计好教学过程,准备好PPT等辅助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了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计算某个物品的体积、计算利息等。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理数的乘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规则,引导学生理解乘方运算的实质。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最新5篇)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efd2b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b.png)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最新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5篇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底数、指数和幂三个概念,并能进行求幂的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在小学里我们学过一个数的平方和立方是如何定义的?怎样表示?a·a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2次方),即a2=a·a;a·a·a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3次方),即a3=a·a·a.(分别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与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多媒体演示细胞分裂过程)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分裂成多少个?1个细胞30分钟分裂成2个,1个小时后分裂成2×2个,1.5小时后分裂成2×2×2个,…,5小时后要分裂10次,分裂成个,为了简便可将记作210.(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
说明:(1)举例94来说明概念及读法。
(2)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通常省略指数1不写。
(3)因为a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9.有理数的乘方(一)
一、学生起点分析
记作 a²,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前几节课,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合作学习的水平和探究学习的意识都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语言表达水平的提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学习任务分析
新版教科书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尤其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学会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本节课的教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背景中,感受有理数乘方的必要性,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能实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经历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探究过程,领悟乘方运算符号的确定法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学生得到细胞的个数与分裂的次数相关,从而得出
幂的模型,引入了有理数乘方的概念。
2、通过学生上黑板出题,并让同学解答,掌握的有理数乘方的定义及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细胞的分裂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水平和归纳水平。
2、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和它的符号确定。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引入情境,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定义乘方,熟悉概念;第三环节:例题练习,乘方运算;第四环节:随堂演练,符号法则;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引入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观察教科书给出的图片,阅读理解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计算每一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五小时经过十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
活动目的:感受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乘法运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同时体会细胞分裂的述度非常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有理数的乘方.
活动的注意事项:在活动中需要使用乘法运算计算五小时一个细胞能分裂成多少个细胞,这个过程不要一次完成,而应让学生仔细分析,逐步完成,并依次类推,如果一次分裂成2个,第2次分裂成2×2个,第三次分裂成2×2×2个.因为五小时要分裂10次,所以第十次分裂成2×2×2………×2×2个.得到这个结果时要指出两点:一是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的速度非常快的事实.二是要指出这种表示方法很复杂,为了简便,可将它写成210,表示10个2相乘,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同时指出这就是乘法运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环节:定义乘方,熟悉概念
活动内容:1.归纳多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符号表示法,定义乘方运算的概念。
2.通过练习熟悉乘方运算的相关概念.
填空:
(1)(-2)10
的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__
(2)(-3)12表示______个_______相乘,读作_________,
(3)( 1/3)8的指数是________,底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
(4)3.65的指数是_________,底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x m 表示____个_____相乘,指数是______,底数是_______,读作_________.
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1)6×6×6; (2)2.1×2.1;
(3)(-3)(-3)(-3)(-3);
(4) 2
121212121⨯⨯⨯⨯.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水平,建立符号感,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学习新知识,理解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数能够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8就是1
8,通常指数为1时省略不写。
活动的注意事项: 教科书在给出乘方运算的 概念后,相关练习放在随堂练习的第一题中.为了即时消化新知识,要完成活动中的填空练习及乘方与乘法的相互转换,真正弄清楚幂的读法和写法,区分幂的指数和底数.
第三环节:例题练习,乘方运算
活动内容:教科书例1,例2分别计算:
例1:① 53 ;② (-3)4;③ (-1/2)3
. 例2:①3)2(--; ② 4
2-;③432
-. 活动目的:例题讲解是为了熟悉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规范幂的书写格式。
活动的注意事项:例题讲解时要让学生明确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是由有理数的乘法来实行的,例2指明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书写时一定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再把指数写在右上角.如(-3)4 不能写成-34,(-1/2)3不能写成-1/23
.要引导学生持续地回顾幂的意义. 第四环节:课堂演练,符号法则
活动内容:计算:
(4)﹣(﹣3)2;(5)﹣(﹣2)3。
活动目的:学生独立完成,检验知识是否掌握。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练习,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持续地回顾幂的意义.熟练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另一方面要指出题目的特点.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从运算结果中观察、发现正数幂的符号特点,负数幂的符号特点等等.切忌教师自己给出结果并让学生死记硬背的作法.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用提问的方式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如:“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乘方运算与四则运算有何联系?”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交流水平.小结水平,激励学生展示自我,理解自我,建立自信.
活动的注意事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小结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即时的关照和协助,尽量给他们以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小结,发表看法,要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以增强他们的兴趣和信心,而不能每次都由优等生实行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习题2.13,知识技能1、2、数学理解1,问题解决1、2.
活动目的:复习巩固检测本节知识,训练提升运算技能,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活动的注意事项:对知识技能第2题的计算,学生时常会产生如下误区:(1)混淆乘方与乘法的概念,如把73当作7×3来计算;(2)运算中出现符号错误.如(-6)3=216.为此,应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写出来,不要直接写出结果.如按乘方的定义,将乘方运算先转为乘法运算再实行计算.并注意乘方运算符号法则的使用对于习题2.13的联系拓广,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不要求全体学生完成.
四、教学反思
从听课老师的反馈来看,本堂课效果不错,但存有以下不足:一,讲细胞分裂的个数时,细胞的个数和次数讲的较快,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弄懂。
二,课堂练习时,老师注重学生的力度不够。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反馈的信息表明,教学设计中缺乏负数乘方与乘方的相反数的比较,使得学生在阅读上和计算中产生了混淆,造成了错误,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应作适当调整.如设计一个(-2)4和-24列表辨析,协助学生区别负数乘方与乘方的相反数这两个概念.
另外,对那些在数学学习上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可在联系拓广中适当补充一两个有思维难度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如“试比较有理数a与a2的大小”,像这样的题,一方面是字母表示了数,另一方面需要分类讨论,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