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王朝帝国多兴于北方的原因
论中国古代治边之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数千年间, 北部边疆 先后 出现一些重要的少
患害 , 无过突厥。EE档] ”] a ̄ 唐人崔融总结 了先秦至
数民族和民族政权 , 如西汉时的匈奴 、 鲜卑 , 东汉 唐代北方游牧民族成为中原王朝的严重边患 , 后 时的鲜卑 , 国和西晋时 的鲜卑 、 三 羌胡 , 东晋时 的 者因此制定种种对策的情形 , 他说 :北狄之为中 “ 高车 、 柔然, 隋唐 时的突厥 , 宋代 的辽、 、 金 西夏与 蒙古 , 明代的瓦刺 、 鞑靼等。在南部边疆地区, 两
(. 1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 昆明 60 9 ;. 5012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 云南 昆明 609) 502
[ 要] 重北轻南, 摘 即在边疆统治方面重视北方、 相对忽视南方的倾向, 是封建王朝治边方略的
重要 组成 部分 。秦 汉时这一倾 向基本形成 . 以后延续 了上千年 。受其影响 , 历代王朝统治边疆及边疆 民
政权的关系, 体现出重北轻南的治边特色 , 由此形
号因时而改, 种落 与运而迁, 五帝不能臣 , 三王不 能制 。兵连祸结 , 无代不有 ; 长策远算 , 旷古莫闻。 夫胡者 , 北狄之 总名也。其地 南接燕赵 , 北穷沙
+ [ 收稿 日 2 O一O —1 期]O6 4 O [ 基金项 目] 本文 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汉代至 民国治理云贵桂 民族地 区思想及治策研究 》 批准号 (
汉有西南夷 、 百越与濮 , 三国和两晋有夷 、 大姓与
国患者久哉 。唐虞 以上为獯鬻, 殷周之际 日猃狁 , 西京东国有匈奴冒顿焉 , 当涂典午有乌丸鲜卑焉 , 拓跋世则蠕蠕 猖狂 , 宇文朝则突厥恣睢。斯皆名
山越 , 隋唐有南诏 以及乌蛮 、 白蛮 , 宋朝有大理 国 等。历代中央王朝处理与南北方边疆 民族或民族
中国南北方位简论
中国南北方位简论历史学家张自文教授提出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方位与政治上的强弱相关联的问题(中国南北方位,南自含东,北自含西,前人已有定论)。
他说:“为什么中国历史在政治上往往北方较之南方占据优势?为什么历代国都大多建在黄河流域的西安、洛阳、开封、北京?黄河长江流域‘为最能举事之地’仅因为它易攻易守吗?”(《中国的王朝和帝王·前言》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张自文教授对上述问题并未分析和解答。
因为他在书中开宗明义:“只描述怎样存在,不追问为什么这样存在。
”他接着感叹说:政治的强弱和王朝“兴亡之道实在是一门大学问”。
中国南北方位与王朝的强弱和兴亡有关,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大课题。
其实,这不是一个新课题,几乎历代都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并企图加以论述。
笔者不揣浅陋,在本文中打算既简述其怎样存在,也从周易的角度追问为什么这样存在。
(一)首先提出中国南北方位与政治强弱有关的当属西汉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对秦朝统一天下作了论述: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候。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之所生,西方,物之成熟”。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司马迁在分析总结了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汉政权交替的历史与地理方位有关之后,得出了“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的结论。
并且认为之所以如此,是与阴阳五行相关。
东方属木,木为春,春天主生发,东方木生南方火,火为夏,夏天主长大,所以用于人事就是“作事者必于东南”。
西方属金为秋,秋天为成熟的季节,西方金生北方水,北方主冬,冬为收藏的季节,所以以人事论则“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不论仅据五行理论是否能全面恰当地解析这一问题,但是司马迁作出的“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的结论,却是符合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汉政权交替的历史事实的。
历史解密北方战乱远多于南方,为何多数朝代还选择定都北方
北方战乱远多于南方,为何多数朝代还选择定都北方国都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象征,对于国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纵观历史,很少有朝代在南方建都,大都是在北方,这是为什么呢?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基本上都建在了北方,而不是南方,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中国各个朝代选择都城所在地,和这个地区的文化发达程度存在密切关系。
以如今的北京市为例,就集中了我国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黄河流域是重要的发源地,这可以追溯到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而长江流域乃至更南地区的岭南流域,其文化繁荣阶段则是在唐朝以后的事情了。
由此,就宣传文化,统一思想等角度考虑,都城当然要建在北方,尤其是长安地区了。
当然,在宋朝和明朝,都城南京和杭州也是文化非常繁荣的地方。
不过,不管是明朝还是后来的元朝,都将首都再次定在了北方,这就是其他因素的作用了其次,都城作为皇帝及其统治机构的所在地,自然考虑这个地区的军事地理条件。
对于我国地形,总体上是西部和北部较高,南部和东部较低。
在古代的冷兵器战争中,地势高的地区更有利于防守,而难以进攻。
比如在战国时期,西北的秦国攻打六国,是从高到低,反之,六国攻打秦国,则由低到高。
其中的攻守之势,无疑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因素之一。
所以,地势较高,握有函谷关、散关、萧关、武关四关之险的长安,成为了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历时一千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
再者,自犬戎攻破了镐京后,直到清朝前,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安定与发展。
本着天子守国门的理念,将都城建在北方,也是为了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入侵。
试想一下,如果皇帝都跑到南方过安逸日子了,北方军队的凝聚力必然会涣散,也是再将北方的大片土地拱手相让。
与此相对应的南方,虽然也存在防守少数民族的压力,但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相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没有较强的扩张欲望和入侵动力。
古代中国建都为何首选北方城市
古代中国建都为何首选北方城市?在中国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朝代更迭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华夏文明的天空。
然而,有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始终萦绕在史学家的心头:为何如此多的王朝,都将都城选择在北方,而非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南方?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一、北国风光,地利之便北方,这片广袤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文明的摇篮。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黄河、长江等大河滋养着这片沃土,使得北方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王朝得以建立稳定的经济基础,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北方的地理条件也为其成为建都首选之地增添了筹码。
北方地区靠近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等战略要地,这些地区既是军事防御的重要屏障,也是向外扩张的桥头堡。
在这里建都,王朝可以凭借地理优势,加强边防建设,有效抵御外敌入侵。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虽然山川秀美,但地形复杂多变,不利于大规模军事行动和边防防御,因此在军事上往往处于劣势。
二、政治心脏,权力象征翻开中国古代历史的篇章,我们会发现,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始终是政治中心的核心所在。
这些地区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
在这里建都,不仅意味着王朝统治地位的巩固和正统性的彰显,更是一种权力和威严的象征。
北方地区的都城,往往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成为展示王朝实力和威严的窗口。
宫殿、庙宇、城墙等建筑群落,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成为了王朝统治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而南方地区,虽然也有繁华的城市和壮丽的建筑,但在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上,往往难以与北方相媲美。
三、文化熔炉,民族交融北方地区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更是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摇篮。
在这里,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汇聚一堂,形成了多元共融的文化格局。
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各民族在这里交流互鉴,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这种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趋势,使得北方地区在文化上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古代的中国之北
中国古代的中国之北中国古代的中国之北,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充满辽阔美景的地方。
北方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以及独特的文化背景,都使得北方地区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对北方地区历史、自然环境以及文化特色的探讨,来揭示中国古代的中国之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一、北方地区的历史1. 夏、商、周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时期,北方地区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
夏、商、周三代,都曾在北方建立了他们的王朝。
尤其是周朝,其建立者武王就在北方平定了暴虐的商朝,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历史。
周朝的首都镐京(即今天的西安),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于北方地区具有重要影响。
2. 燕、赵、齐、楚等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众多的独立诸侯国。
如燕、赵、齐、楚等国家。
这些诸侯国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周王朝构成了威胁,同时也让北方地区成为政治纷争的中心。
这一时期的北方地区充满着战国风云,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二、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1. 黄河流域北方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主要特征。
黄河被誉为“中华母亲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黄河流域的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和居住,吸引了许多古代人民在此定居。
同时,黄河也带来了洪水和灾害,这些挑战激发了北方人民的勇气和智慧。
2. 内蒙古草原北方地区还包括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
草原上的天空广阔,风光壮美,是游牧民族的家园。
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也在这片草原上形成并传承。
草原上散布着部落和帐篷,人们过着自由奔放的生活。
这里的风土人情和草原文化,为北方地区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三、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1. 北方民俗与艺术北方地区的民俗习惯和艺术形式独具特色。
例如,一年一度的春节庆典,会有热闹的舞龙舞狮和放鞭炮的场景。
这些活动代表着北方地区人民的喜庆和热情。
北方地区的书法、绘画和雕塑艺术也有着独特的风格,清晰地展示了北方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2. 京剧和北京独具特色的文化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北方地区文化的中心。
历史趣谈历史为什么历代帝王建都都设在北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为什么历代帝王建都都设在北方?
导语:从中国几千年历史来看,大部分帝王都将都城建在北方,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从各朝各代的发展和兴盛衰弱来看。
北方地势较高,传统观念上,
从中国几千年历史来看,大部分帝王都将都城建在北方,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从各朝各代的发展和兴盛衰弱来看。
北方地势较高,传统观念上,是中国龙脉汇聚之地。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时认为南方为南蛮之地,中原地区基本在北方。
在古时北方比南方较先开化,文明程度较南方高,黄河流域土地的肥沃,水源的充足,成就了北方的农业,奠定了北方的地位。
从风水的角度来说古代人说坐北朝南是一统天下是帝王归属。
所以就坐落在北方了。
迷信还是比较重的。
明朝也是因为燕王朱棣的篡权,起初大明朝的国都是在南京,将南京设为次都,后来也迁都北京。
中国古代历史上建都城一般是有山有水,易守难攻,有险可守是很重要的,例如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在应天(今南京)建都,就是认为应天有长江天险,历来都是北方游牧部落最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擅长骑兵,南方大山,大河,多不宜攻克,并且皇帝建都,都派朝中最擅长奇门遁甲,天文
地理的人,选择有王气,能保帝国永世长存的地方建都。
一般各个朝代帝王建都都会考虑安全、扩张、交通、水患、漕运、经济、文化这些重要的因素。
中原王朝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看上去似乎南部更安全,其实不然,中国地形北高南低,北方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冷兵器时代地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战乱为何多发生在北方?恶劣生存环境是罪魁祸首
古代战乱为何多发生在北方?恶劣生存环境是罪魁祸首本文导读:我国史书中记载,曾活动于我国土地上的民族有150个左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民族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在远古时代,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众多的早期民族,这些早期民族其民族特征不稳定,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到秦汉统一中国后,各民族的特征逐渐稳固下来,其中以华夏族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汉民族尤为迅速,居住区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特征的诸多要素更加稳固鲜明,从此,汉民族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居于中央,其他各民族无论人口数量还是活动范围均小于汉民族,因而称为少数民族,分居四边。
各民族共同劳动、开拓、生息、繁衍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缔造着中国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民族之间有时和睦相处,有时兵戎相见,其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部战争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逐鹿中原的斗争史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匈奴北退700余里,不敢南下牧马,随后又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加以修缮,连贯为一,派兵屯住。
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之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明朝洪武至万历的200余年里,先后修筑长城18次,以保护北方农业区和中原王朝的安全。
然而坚固的万里长城未能阻止住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他们不断突破长城防线,与汉民族的冲突几未中断,并有不少北方游牧民族建立了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政权。
故而历史上曾有“四裔为中原患者,莫如北族”之语。
北方游牧民族所在的地区是广阔的温带草原,地形起伏平缓,气候的大陆性强,冬季受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异常寒冷,夏季风又难以到达,终年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条件较差。
到处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古代中国,为何总是北方征服南方?
古代中国,为何总是北方征服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在地域上分为南北两大文化板块。
南方文化细腻文雅,北方文化大气豪放,成为风格迥异的两道风景。
在地理上,南与北是确定的,但在文化上,南北之分却是相对的:对北方游牧区而言,中原就是南方,而对长江流域来说,华夏文化的诞生地中原却又是北方,而对更南方的闽人、粤人而言,无论是黄河流域的中原、还是长江流域华中、江南,对他们而言都是北方;所谓的江南,在靖康南渡之后,只是又一个中原,在文化上是更正统的中原。
南与北的相对性和暧昧性,是中国这个地域辽阔国家的显著特征。
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为东西,二为南北。
东西以胡焕庸先生提出的黑河-腾冲线为界,乃是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与边疆民族的游牧文化之分界线。
南北为中原汉文化在永嘉南渡之后,形成的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
于是,历史上的南北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中原汉文化内部的南北分野,另一种是胡汉之间的对峙,如中世的南朝与北朝、近世的两宋与辽金,这两种对南北文化的理解,并非毫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
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东西(胡汉)的对峙深刻地镶嵌到南北关系之中,北方文化之中既有汉化的胡文化,也有胡化的汉文化。
胡汉文化经过魏晋南北朝、两宋辽金和元清三次大融合,在北方中原文化之中已经难分彼此。
观察中国大历史,有两种不同的中心观,一种是中原中心观,以华夏-汉民族的中原文明为尺度,衡量历史与文化的大变迁。
中原中心观预设了文明的汉文化/野蛮的胡文化之二元对立,似乎中国的进步就是中原文明如何同化周边蛮族的历史。
以中原中心观思考南北问题,很容易陷入大汉族主义的陷阱。
另一种是拉铁摩尔提出来的长城中心观,将长城之内的农耕民族与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作为两个平等的文明共同体,考察二者之间的交往与斗争。
长城中心观注重的是北方边疆(塞防)地域两大民族的互动历史,但对南方边疆(海防)是其研究的盲区。
自南宋特别到了明代之后,瓯闽粤的海洋文化开始崛起,成为思考中国不可忽视的因素。
为什么中国历史总是出现北胜南的局面
当然,王朝的更迭和民族的兴衰也有着历史的、政治的,甚至某个个人的原因,气候的变化只是其本质因素,具体的每次入侵还是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提前或是滞后的。也只有这样,历史学才值得我们如此如痴如醉地讨谈,如此不厌其烦地研究。这也正是历史学不同意其他的学科的魅力所在。
纵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匈奴南侵、五胡乱华、蒙古铁骑、满清八旗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游牧南侵,闪米特的长矛、马其顿的短剑、高卢的战斧、日尔曼的链枷也都是伴随着北方草场飘下的皑皑白雪打击在埃及、希腊、罗马等农耕文明的头上。究其根源,应用一句时尚俚语“都是气候惹的祸。
【历史事件讨论】为什么中国历史总是出现北胜南的局面
遍观中国历史,秦(西北)灭六国,三国止于晋(北方),隋(北方)结束南北朝,唐(西北),宋(北方)结束五代十国,元(漠北),清(东北)就算上民国,1931年蒋介石只是形式上统一中国,当时河北有冯玉祥,山西有阎锡山,东北有张学良,两广有李宗仁,云南有龙云,贵州有王家烈等等军阀在统一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往往是北方(或西北,或东北)的政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难道是南人不善战吗??还是政治经济原因??而且中国古代内乱常常发生在关中地区----中国当时的经济中心,但是南方政权却很少受到这种冲击,但是到了最后为什么还是北方兴起的政权取得胜利
大多数情况下,帝王都喜欢把一些犯罪或不得意的臣子发配到边疆,且这些地方大多数都在北方,所以有很多不合帝王意但有才华的人都成为日后的谋士
偶们的历史老师曾经说过:"南方好比渡假山庄,你见过几个来渡假还找人打架的?"
不过我认为,南方也有蛮多喜欢造反的,不过南方始终以女子出名,男子也只有那种羽扇纶巾的气质,不够骁勇拉~
南方的发展在南北朝、南宋两个时代可以勉强和北方相衡,在北方发展比较稳定的时代,南方要落后北方很多。即使到了清代,南方的很多地方还实处于未开发的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交通工具的使用。南方多山地、道路崎岖,少平原,使用马车、驴车、骡车困难。水路运输可以解决大量运输,但小量运输用牛车太慢,人力车成本太高。交通决定了北方在发展时期交流更频繁,发展速度更快
我国王朝帝国多兴于北方的原因
北方较南方地区,平原很多,少山岭.适合拥有包括骑兵在内的诸兵种合成的大兵团作战.而南方有多山,且河流密布,因此不立于进行大兵团的作战.这就使得南方多是以单个兵团独自行动.虽然可凭借地理优势取得某些胜利,但在长期的作战中其自身的劣势往往会显现出来.所以,当年熊居长江流域的楚国为何久久不能到中原与诸国决一胜负,而统一天下的原因.
发展的十分缓慢,唐朝是韩愈大诗人到广东任职,叫做流放,说明了什么呢?直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终于移到了南方,南方才在一定程度上跟北方平起平坐……那么,请问楼主,怎么由南统北啊?谁那么能干啊?
3、两个原因:
一、在中国历史上北方长期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主区域,直到唐中期经济中心才逐渐南移。而南方的湖广、西川、两广、福建早期人口稀少,开发非常缓慢。从总体实力上来说南 北政治经济人口实力不对称,由北向南统一有先天的优势。
可见在除去身体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热兵器条件下,南方士兵的战斗意志及战斗能力并不比北方的差
顶啊···无湘不成军··近代的曾氏兄弟 左宗棠··都是湖南人··国民政府中的湘军 桂军 滇军 川军 在北伐和抗战时期,贡献巨大。中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20个人里,半数是湖南人,其它除了徐向前是山西的,徐海东不是南方人,其它都是南方的。
至于说因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就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问题,那是扯淡,其实说到底我们南方人几百上千年前都是北方人,基本都是躲避北方战乱南迁的,出现差异是为了适应地理气候的缘故,只能说北方人因为地理气候因素长大相对高大强壮,更适合冷兵器时代的蛮力战斗,南方人相对矮小敏捷,更适合山林和江河湖泊的战斗。
而冷兵器时代北伐战争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北方多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骑兵作战,南方军想打他们,后勤都会被拖死,更不要说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步兵的噩梦。冷兵器时代的南方政权想要在北方立足除了最基本的兵员粮草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马匹的问题,只有掌握有马匹产地才能在诸侯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诸侯也不是蠢驴傻傻的给你占了马匹产地,所以说如果不是那个时期的北方诸侯太弱北伐基本没戏,热兵器的出现严重的削弱了马匹对战争的影响,而我国是在晚清才在出现的。就像现代的战争就没有什么从北到南还是从南到北的问题了,谁掌握了重工业、高科技,那就所向无敌,摧枯拉朽,山姆大叔就是很好的例子。说到底还是谁掌握了那个时代的战争资源,谁就能横扫四方,八方来朝!!!
揭秘:统一古代中国的为何都是北方人
揭秘:统一古代中国的为何都是北方人金戈铁马的北方人,一直是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阅读中国历史,如果中国历史从清朝结束分古代和现代,如果以长江为界分南北,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统一古代中国的都是北方人,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奴隶社会的夏商周,封建社会的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些一统江山的大王朝,其统治者无一例外都是北方人。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江南也出现过几个小王朝,但都是偏安一隅,不足为道,而且是分裂祖国的一种表现,不值得点*赞。
为什么统一古代中国的都是北方人,这确实值得玩味,仔细思考,应该是因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中国的雏形从哪里开始?翻开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中原大地开始,最初主要集中于河南一带,现在看嵩山,其实没有任何特色,但为何嵩山列于五岳之核心,嵩为中意,也就是说嵩山在古代尤其是远古时代是中国的核心。
既然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那自然就代表中国古代尤其是远古时代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他们这些人中产生精英统一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从气候环境来看,中国的北方最适合人类居住。
在远古的时代,中国北方尤其是中原直到新疆一带,当时的气候是温暖湿润,既有广阔的平原适合农耕畜牧,而且水草丰富,当年的黄河流域到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而且野生动物很多,给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举一个例子,河南为什么简称豫,其意思就是大象出没的地方,相比之下,长江以南,在远古时代那是一片沼泽,瘴气弥漫,不适合人类居住,直到唐宋,官员被贬往往就是远迁江南直到广东、海南,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很能说明问题,“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既是自嘲,也说明直到宋朝,南方都是偏僻之地。
三是从身材特点来看,北方人远比南方人威猛。
北方多是游牧民族,长年驰骋在草原,身强力壮、威猛、灵活。
在古代,在冷兵器时代,身体强壮、灵活当然是最有优势的特征,所以,北方人习武一直是传统,直到现在,说起河北沧州我们自然会联想这是武术之乡,中国古代的大力士多集中在北方,而南方人讲的是智慧,容易出秀才,但在远古和冷兵器时代,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北方少数民族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北方少数民族与王朝兴衰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在中华帝国兴亡史中,少数民族居住的北方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探讨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国历史上王朝兴衰之间的联系。
一、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在古代中国,北方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
自汉朝时期起,在中原王朝不断强大的背景下,北方少数民族也逐渐崛起。
较为著名的就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少数民族部族。
其中最著名的应当是匈奴,其在公元前的秦汉时期便已经开始崛起。
不论是什么种族,少数民族部落向来是独立自主、好战的,特别是经常袭扰邻国和掠夺领土的各种原始游牧民族。
这些民族在战斗、耐劳、机智等方面都非常优秀,汉朝时,他们经常来袭中国,并虐乱边疆地区。
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现象:即北方少数民族种族之间的同盟。
二、省族:中国历朝的必经之路“削藩”,是以汉族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剥夺少数民族政权、裁合领土、进行中央集权的一场保护中国统一的政治运动。
中国历朝削藩运动的大体过程短则三五年,长则几十年甚至更久。
削藩的代价可以说是沉重的,它扼杀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和壮大,并削弱了国家的总体实力。
然而,随着历史发展,削藩也出现了一些弊端。
特别是清朝时,削藩已经达到了顶峰。
清朝时,中国的领土面积远远超过了前朝。
但是,在削弱少数民族政权,并打压它们的文化、语言方面,却留下了非常深重的后遗症。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越来越小,甚至被各种汉族的文化和价值观所消解,这浑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在许多方面已经消逝殆尽。
三、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不同的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也是千差万别的。
在一些历史区域中,少数民族并没有与中央王朝保持持续的联系,或者只是过去各种竞争的压力导致了少数民族的被迫服从。
而在一些历史时期,少数民族部落则与中央王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例如唐朝时期,正值汉族文化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大盛世,而突厥汗国也曾和唐朝建立了国家与国家友好关系,书法、诗歌、音乐、绘画等汉族文化艺术也得以传入突厥汗国。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北方政权征服统治全...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北方政权征服统治全...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北方政权征服统治全国如果对中国古代历史比较熟悉,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历史上的全国性大一统政权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扎根于北方的政权所建立。
建立在南方的政权往往习惯于偏居一隅、割据一方,很少表现出一统中国的魄力与决心,建立北方的政权却恰恰想反,在消灭了敌对势力,整合完力量之后,往往都会挥军南下,完成征服与统一,比如秦、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清等。
下面就从地理角度分析,这个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统一规律与原因。
看中国地理分布,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包括关中平原、中原地区、华北平原、江淮地区,在这个核心区的东面、南面是大海,西面、北面是山地、高原和沙漠。
这个地理格局决定了一旦在中央核心区建立了政权并实现了统一,那么优势将非常明显,很容易形成中央独大的实力格局,然后就可以逐一收拾周边力量较弱的地方势力,一统天下。
所以中国这种地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建立大一统的国家,这也造就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中国历史一大特点。
再看建立在南方的政权,比如建立在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的四川盆地的政权,建立于此的政权或许有一定实力可以和中原地区对峙和分裂,甚至旷日持久的反复地争夺天下。
但蜀道难的地理特点决定,别人想打进四川不容易,四川政权想出来也不容易。
偏居四川一隅的政权与雄踞广阔中原的政权相对比,实力差距实在太大。
所以蜀地虽然容易产生割据势力,但被消灭统一往往也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就是江南,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就是除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外,地形破碎,丘陵山地众多,经常出现甚至两个相邻的县的口音、风俗都截然不同。
与四川类似,中原地区如果陷入战乱,江南地区也会出现一堆地方小政权,但小政权很难整合成和北方抗衡的集中力量。
等到中原地区恢复统一稳定了,就会南下统一天下。
入主中原的为什么总是东北?
入主中原的为什么总是东北?作者:单之蔷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4年第12期中国历史有一个现象:起源于东北的少数民族,频频入主中原,统治中国,或者是统治半个中国。
鲜卑从大兴安岭出发,最后进军洛阳,建立了北魏王朝。
金起源于松辽平原,后来越过黄河,建都开封。
蒙古崛起于呼伦贝尔,建立了元帝国。
清从白山黑水兴起,进入山海关,统一全中国。
这是为什么?我想起了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
他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
如果从航天员的视角看:欧亚大陆加非洲,确实就像一个岛。
接着他把世界岛划分为两个部分:腹地和边缘。
最偏远的部分称为“腹地”,腹地中的河流都是内流河,要不就是注入冰冻的北冰洋。
这样划分了世界以后,他提出了他的理论:人类的历史就是腹地征服边缘反复重复的历史。
他的理论被概括成三句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为什么腹地能征服边缘?麦金德的解释是:边缘无法进入腹地,腹地却可进入边缘。
腹地国家的河流都是内流河或者是注入北冰洋,善于航行的边缘海权国家只能望洋兴叹。
腹地征服边缘,我理解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腹地国家的背后就是寒冷的地带,如果要发展,它只有一个选择:征服边缘地区。
还有一个原因是,腹地国家向北的那一面,是不用防守的,可集中力量一面向敌。
麦金德的理论对理解“为什么入主中原的总是东北”这个问题很有启发。
但麦金德认为,腹地频繁征服边缘,反过来却不行的原因是因为交通和资源,我觉得用气候或者温度带来解释似乎更好。
就是寒带或寒温带的国家征服暖温带或者亚热带的国家容易,反过来就困难。
简单地说,就是寒冷能战胜温暖,温暖却战胜不了严寒。
如果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小的“世界岛”,那么东北就是“腹地”,中原一带就是季风吹拂的边缘地带。
腹地可以进入边缘,而且有强烈的进入边缘的愿望,因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边缘地区,物产丰富,气候适宜,生活舒适,令寒冷地区的人向往。
为什么中国大部分朝代的都城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呢?
为什么中国大部分朝代的都城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古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
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
不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都城,都处在北方。
比如对于中国八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只有南京和杭州属于南方。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首先,不管对于任何朝代和国家,首都通常会在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
而就中国历史上,自夏商周到北宋,这几千年的时间里,北方地区一直是经济中心。
特别是今天的河南及其周边地区,诞生了洛阳、开封、郑州、安阳等古都。
而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则是从南宋开始。
而南宋到现在,时间跨度不到一千年,朝代数量也没有之前多。
由此,导致大部分朝代定都北方的经济因素中,就是北方经济长期领先于北方。
二其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
就交通因素来说,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地形上也平原为主。
与此相对应的是,南方多河流,地形上呈现山地和丘陵的特征。
而在古代历史上,陆运是长期领先于水运乃至海运的。
所以,将都城选择在北方地区,因为交通相对便利,有助于封建王朝对各个地区的统治。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经济和交通因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北方因为交通方便、平原为主,所以促进经了济繁荣。
而经济繁荣,也促使秦汉、唐宋等朝代去发展交通。
三再者,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
于我国地形,总体上是西部和北部较高,南部和东部较低等特征。
在古代的冷兵器战争中,地势高的地区更有利于防守,而难以进攻。
不如战国时期,处在西北地区的秦国,在地形上就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
至于长安可以成为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不仅因为其地势相对较高,拥有函谷关、散关、萧关、武关四关之险,也是因为这一地区曾经经济繁荣,人口众多。
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的首都都在北方?
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的首都都在北方?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的首都都在北方?来自:史密斯 > 《我的图书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的选定都是有他的特定原因的,但是总的来说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王朝的起源地,经济发达地,军事要地(巩固边防)。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首都大都是经济、军事要地,如:齐国的临淄是齐国最大的城市,也是齐国刚刚受封的地方;其他各国大都是如此。
后来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首都咸阳是因为他是秦国的故都,内有关中粮草,外有崤函之固,是作为首都的当然之选。
汉代的首都长安的选择与咸阳很像,那个时候在关中建都几乎是不用考虑的必然之选。
西晋的首都洛阳的选择主要是经济原因,而且西晋的威胁主要在南方的蜀、吴两国,把首都选在洛阳也远离威胁,比在长安好些。
后来东晋在建康设都城主要是为了巩固长江防线,同时建康的经济也很好,交通也方便,供应容易满足,不用像后来那样为了给首都供应物资还要挖运河。
后来隋朝定都洛阳是因为周围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各种物资充足,尤其是在开通运河后交通更加便利。
同时洛阳也远离威胁,北方来的突厥人不容易打到洛阳。
这点要比长安好些。
唐朝把首都定在长安,那是因为关中经济发达,唐朝开朝是威胁主要是关外的军阀和隋朝的残余势力,他们都很强大,有的甚至比唐朝还要强,这个时候把首都建立在有崤函之固、关中平原的长安是个最佳的选择。
待把后面的薛举消灭后就回复了当年秦国雄踞关中,俯视天下的态势了。
北宋时候定都开封,一个是因为那个时候开始关中平原已经逐步遭到破坏又有西夏的威胁,关中已经是既不安全,又不富饶了。
开封此时经济发达(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交通便利、远离危险,是个很好的选择。
本来这个时候南方已经发展起来定都南方还好些,但是赵匡胤兄弟是在北方发展起来的,要他一下迁到南方肯定不行的。
南宋时期是被迫迁到临安的,不过那个时候的临安比开封还要发达,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建康太威胁了,其他地方都不能和临安比的。
元朝时候定都大都显然是最佳的,大都离蒙古近,离南宋余孽远,经济、军事、政治基础都很好,作为首都是当然之选。
大历史的小切面: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背后藏着哪些秘密?
大历史的小切面: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背后藏着哪些秘密?都城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一个政权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控制其统治区域,就必须有一个发号施令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政权的象征,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称为都或者京师。
一个政权建立之初,选择首都是头等大事,每个统治者都很自觉地依据当时特定的形势来选择其都城的位置。
几千年王朝史,各路政权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我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都城不可胜数,那么这些王朝都城位置的背后折射出哪些秘密呢?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一般原则都城的作用是王朝用来控制全国的疆土,达到了这样的目的,王朝才能够说得上是长治久安。
历代王朝选择政治中心——首都的位置主要根据四方面的条件。
一、经济条件。
王朝的政治中心附近是一片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的地区,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无需或者只需少量仰仗于远方的供给。
自殷商到隋唐,黄河中下游就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同时这里又接近王朝版图的中心。
一个政权如果能够控制这个地区,就能够控制全国,因此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王朝首都都离不开中原地区。
战国时期,秦修建千里的栈道,通到巴蜀,就是为了方便运输巴蜀的粮食;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在关中修凿六国渠,引泾河水灌田,增加粮食的收成,这都是通过人为的方法满足首都的物资需求。
元明清时期定都北京,由于此时的经济重心在江淮地区,不得不为转运粮食开凿运河,同时开辟海上运粮通道,由此可见经济条件对于都城的重要性。
二、山川形胜条件。
历代王朝都希望自己的都城具有形胜之便,有利于制内和御外,进可攻,退可守。
如何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只能运用地理的优势。
古人云:“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这里说的险,就是指地险。
西汉初年,刘邦决定建都于洛阳,娄敬就问:“陛下建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高祖回答说不错。
娄敬接着说:“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室积善累德十余世,才有历年久远,陛下之得天下,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而欲比隆周室,臣窃以为不侔也”。
北方出皇帝,南方出宰相,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这样
北方出皇帝,南方出宰相,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这样本文导读:在要分为两个时段来看,这先后两个时段中,地理因素造成的结果是不同的。
1.五胡乱华之前,在铁器还未普及,无法开发南方丘陵地区的时候,黄河沿岸的平原地区容易形成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所以自然而然的,皇帝全部都出在北方。
2.五胡乱华之后以后,由于北方的平原地形,使得游牧民族很容易地入侵并且建立征服政权,然后从隋代开始,一直到清,除了明代以外的所有统一政权都是北方游牧民族通过征服*(元清)或拥有游牧民族背景的集团*(隋唐的关陇集团)所建立的。
古代游牧民族在军事上对针对农耕民族拥有绝对优势,因此他们从北方南下征服北方的平原后,在获得北方的农业支持的同时,依靠骑兵力量进行征服进而建立全国性政权的机会更大,因此出身北方的皇帝明显比较多。
首先从秦始皇开始,他出生于河北邯郸;汉高祖刘邦,沛县丰邑人,今属江苏省沛县;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南阳蔡阳人,今属湖北枣阳县境,属于南北交界处;隋朝的杨坚,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唐朝的李渊,陇西成纪( 甘肃天水)人;宋朝的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元朝的成吉思汗和元世祖忽必烈就不用说了,北方的;明朝的朱元璋,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
由于皇帝只有一个,但是每个朝代的宰相却非常多,尤其是唐朝更是历史之最。
根据二十四史上记载,从秦朝到清朝,上下两千多年共有1503人拜相位。
而南方人担任宰相的,在这几个时期最多:东汉,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朝,以及宋朝。
虽然宋朝的赵匡胤是不用南方人担任宰相的,但是到了宋真宗的时候就开始大量使用南方人担任宰相,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等人都是南方人。
另外,明朝和清朝,由于宰相职位被朱元璋废除了,所以没有宰相一职,但是宰相之权是存在的,只不过被分化或者换了个职位名称。
为什么说唐朝之后得东北者得天下?
为什么说唐朝之后得东北者得天下?西周时,文王武王出于岐山;战国末,秦人以关中为大本营,兼并山东六国;汉高祖因汉中而据有关中,最终击败项羽;东边的北齐终被西边的北周所并,后为杨坚所篡,是为隋朝;李渊于太原起兵,第一步就迅速地抢占关中而终得天下……在一千年前这样的情节不断上演。
然而,明亡清兴之际,起自陕北的李自成虽然一度打下北京,却很快覆灭,而崛起于东北的女真人则抓住时机统一全国。
由此看来,最近大的王朝更替都是凭借东北的天下的模式。
唐朝之前,中原王朝主要受到来自西北方向游牧民族的威胁,西汉、隋、唐都是如此,唐朝以后的外患来自正北或东北,起源于东北的契丹、女真、蒙古族相继进入中原,分别建立辽、金、元王朝。
到了明朝,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依然是其统治的最大威胁。
明成祖朱棣做燕王时即与蒙古周旋多次,称帝后又五征漠北,深知蒙古此后仍是国家边防大患。
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比较大范围的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区,从政治地理上来说,就是所谓核心区。
高句丽拖垮了隋朝,契丹让北宋苦不堪言,女真灭了北宋!蒙古占领东北才有了西征的实力!满族占了东北才打败了明朝!古代关中地区沃野千里,能够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后来因为战乱,地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已经无法提供后勤保障,所以重心转向了具有相同特点的东北。
东北地区是四个方向开口的大兵团孕育地。
北部、西部、东部的开口历来都是相对弱小的势力。
一旦进入争霸状态,东北可以轻易征服三个侧面中的一二,吸取他们的力量。
历史上曾经扮演这个角色的还有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不过因为唐朝之后相对位置的原因,这个角色由东北担当。
大兴安岭就是游牧民族的后台,他们在此装扮好了,就杀向中原,演出轰轰烈烈的历史剧。
•鲜卑人从大兴安岭密林杀向中原,建立强大的北魏,并迁都洛阳,启用汉姓,采用汉文明。
•契丹辽从东北进关占据幽云16州。
•女真金从东北进军黄河灭北宋。
•蒙古起源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征服中原,世界。
•满清从鞑靼斯坦跨过大兴安岭进入东北,然后入主中原。
历史上为什么北方多出皇帝,南方多出宰相
历史上为什么北方多出皇帝,南方多出宰相纵观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从秦始皇到溥仪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尽管王朝不断更迭,但是历史上的皇帝大多出自北方,而历史上的宰相大多出自南方,如宋太祖赵匡胤是河北人,元朝和清朝的皇帝们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
虽然也有皇帝出自南方,但是数量占比却相当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北方开发的较早,文化也较为成熟,社会制度,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说较为严密。
大多数的时间里,北方不仅是政治文化的中心,还是经济的中心。
另外北方环境较差,物产比南方匮乏,又挨着游牧部落容易发生战乱,所以北方人自古勇武善战。
容易在战乱时期产生英雄豪杰,因而改朝换代之举,一般都发生在北方。
南方人大多是北方人迁移而来的,直到唐朝末年,南方人口才超越了北方。
南方不论是在社会统治,宗法思想统治方面都比北方相对较弱,而且发展也比较晚。
因此南方人的思想观念就比较解放和活跃,另外,南方气候温和政治宽松战乱较少。
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化容易积累富裕,可以传承,所以南方人少了开拓精神,不喜欢挺而走险,而是追求现实安稳。
因此出的皇帝非常少,但治理天下的宰相却比较多。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别看只有这八个字,其中包含深刻的道理。
孔子这句话从表面来看,意思是说,人后的人喜欢高山峻岭,智慧的人喜欢河流溪水,而实际上却道出了两种智慧类型,一种是仁者,一种是智者。
仁者的智慧如崇山峻岭一样厚重不一,而智者的智慧如河流溪水一般变动不居,由此反推就可以看出,河流,湖泊众多的地方是造就智者的地理环境。
而崇山峻岭及平原草木众多的地方就是造就仁者的地理环境,即使现代科学也不可否认地理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之下,仁者多倾向于搞政治,而智者则多倾向于搞文学艺术。
由此可以看出,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不仅有其社会方面的必然性,还有地理方面的必然性。
仁者与智者只是两种智慧类型绝无高下之分。
文人与帝王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其作用来说,实际上也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人们极易看到皇帝身上的荣华富贵手操生杀大权,而看不到文人学者实际上是无冕之王,社会精神的主宰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在的中国是长江以南的人建立起来的,十大元帅只有一个是你说的北方人,要不你现在移民不要呆在中国了,或则你爱国,回到清朝吧,那是北方人建立的,明朝不要去,也是南方人建立的,中国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有你这样搞分裂的吗?日本有吗?美国有 吗?你去我的博客里看看,那里有我总结出来的一些湖南的名人,有你这种思想的人看了不去自杀就可以去做汉奸了。再说,北方在古代本来就是占有天然优势——可以养马,南方在古代是不可能与北方比较的,到了热兵器时代,就没有北方的优势,看看太平天国是谁压下去的?还有,蒙古原来统一了亚欧大陆,那说蒙古人是最聪明的,你同意吗?
其二,地形问题.
北方较南方地区,平原很多,少山岭.适合拥有包括骑兵在内的诸兵种合成的大兵团作战.而南方有多山,且河流密布,因此不立于进行大兵团的作战.这就使得南方多是以单个兵团独自行动.虽然可凭借地理优势取得某些胜利,但在长期的作战中其自身的劣势往往会显现出来.所以,当年熊居长江流域的楚国为何久久不能到中原与诸国决一胜负,而统一天下的原因.
【为何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都是由北方势力的胜利而告终?】
我的评论:
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基本都是由北向南’这个观点最重要的原因是古代的经济文化重心是在北方地区,南方在经济上能与北方相比是从宋代才开始的,并且这里的南方多指长江三角洲的江南地区,至于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南方沿海那就不用提了,在古代那就是荒无人烟的蛮荒之地。而古代想要争霸天下最最重要的是人口,有了人口才有兵员才能大量耕地才能征收大量的粮草,而冷兵器战争打的就是人口和粮食。
还有一个,这个原因很难断定,但这确实是个不可回避的原因,就是南方人由于环境原因,身材比较矮小,在冷兵器时代就比较吃亏。当然,这并非劣势,北方人孔武有力,南方人敏捷灵活,各有所长,但在力战时难免吃亏一点。
10、南方和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一线来划分的,不是长江。那么南方的轩辕黄帝打败了北方的蚩尤怎么算?中国的历史上就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分裂,或者说中国的分裂跟西方的分裂有一定的差别。大禹治水成功后,铸九鼎而治九州,当年的楚庄王一鸣惊人,欲问周敬王九鼎何如,自愧佛如,乃退之!此乃问鼎中原之说,而非逐鹿中原。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与和,一字之差,相差甚远。合者,一家人中孰为主也!和者,两家人之战与和也!所谓问鼎,不过是选择谁为天下共主。对比西方的分裂,比如公元843年的《凡尔赛条约》将法兰克王国分为了法,德,意三国。而中国的大一统,实乃语言文化的统一,书同文,车同轨。从正月正到元宵端午,重阳腊八,虽各地移风易俗,但皆为共同文化。远在汉武帝时期,虽说匈奴大汉是两国,两个民族,但是尹稚邪单于所任用的军师中行乐却是汉朝人,他对汉人有仇,虽帮助匈奴屡犯中原,但是客观上却把汉族的文化传播到了北方游牧民族,实乃真真正正的文化侵略。反观西方,各国语言文字不同,跨国婚姻更加的远少于我国的跨省婚姻,仅限于他们的贵族。反观我国的数次人口迁徙,民族的大融合,最后才铸就了不管是分还是合的中华民族。
7、不是历史上的,而是一直以来都是以秦岭淮河为界.包括现在也是
从古到今,秦岭淮河以北的称为北方,以南称为南方,这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导致的.
我看前面争论的好多都是初中(国中)地理没学好的
8、【很有道理的!】
我是长沙人,算是南方人,但往上数几百年估计也是从北方南下来的,估计现在的南方人没人敢说自己是严格意义上的春秋时代南方百越的后代被同化为汉族了,也就是说,不管南方北方,我们都是同根同源的族人,虽然这是废话,但还是交代下。大家本是同胞兄弟,也就没必要互相谩骂侮辱,从对方身上来找寻优越感了。
至于说因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就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问题,那是扯淡,其实说到底我们南方人几百上千年前都是北方人,基本都是躲避北方战乱南迁的,出现差异是为了适应地理气候的缘故,只能说北方人因为地理气候因素长大相对高大强壮,更适合冷兵器时代的蛮力战斗,南方人相对矮小敏捷,更适合山林和江河湖泊的战斗。
3、两个原因:
一、在中国历史上北方长期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主区域,直到唐中期经济中心才逐渐南移。而南方的湖广、西川、两广、福建早期人口稀少,开发非常缓慢。从总体实力上来说南 北政治经济人口实力不对称,由北向南统一有先天的优势。
二、历史上北方长期处于农耕和游牧区的战争威胁下,民风相对强悍。而历史上多数民族大融合也发生在北方,血统中游牧民族的成分长期留存,而民族融合后产生的封建国家兼有汉化后的文明成果和游牧民族的剽悍,具备统一战争的实力。
参与讨论的观点:
1、北方统一南方,有很多原因。一,整体实力所决定,自宋以前,北方实力远强于南方,故此得北方者得天下是大势所趋;二、北方地势平缓,又有产马之处,民风也彪悍,故此军力昌盛。南方多山,北伐不易,且战力不济,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型,故得南方者多数只想保存自己而已,并不作他想。当然,到了现代,就不能与古时相提并论了。
南方在当时唯一凭借的就是江南水网,北人不习水战,加上水土不服,容易造成瘟疫
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南方缺少良马,南方政权在北伐时,进入中原地区,很难抵御北方的骑兵优势,在冷兵器时代,这一困难很难克服,这就是南北朝时期为什么南方屡屡北伐而不胜的重要原因。
经过北方几次大战乱,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到宋代,南北经济基本持平,明灭元正是这种经济对比的结果,当然元比较腐朽,再加上是外族,使得这种变化成为可能。明末那是因为南方比较混乱,没有统一政权,才让满清趁虚而入,如果有个比较巩固的政权,起码会是第二个宋蒙战争。
可见在除去身体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热兵器条件下,南方士兵的战斗意志及战斗能力并不比北方的差
顶啊···无湘不成军··近代的曾氏兄弟 左宗棠··都是湖南人··国民政府中的湘军 桂军 滇军 川军 在北伐和抗战时期,贡献巨大。中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20个人里,半数是湖南人,其它除了徐向前是山西的,徐海东不是南方人,其它都是南方的。
9、【不错的评论】
宋代以前,北方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人口上都处于有利地位
在冷兵器时代,这些优势是不可忽视的,他决定了进行战争的持久性,也就是耐力,南方人口少,开发晚,在宋代以前经济上很难与北方抗衡。人口上,史载,三国魏灭蜀时,蜀国人口不足百万,吴国人口只有一二百万,而那时中国总人口不下二千万,人口背后是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很难想象吴蜀可以与魏相抗衡。一直到隋灭陈,陈国人口不及隋五分之一,其实这也是经济实力的差距。
中国在唐朝以前是西方征服东方,唐以后是北方征服南方,这已是公论了。我认为可能与西方和北方骑兵强大有一定关系。
2、首先,刘裕北伐,跟朱元璋的北伐一起被称为最成功的两次由南攻北,为什么楼主说都是呢?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中国的南方,一直都被认为是蛮夷之地,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十分缓慢,唐朝是韩愈大诗人到广东任职,叫做流放,说明了什么呢?直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终于移到了南方,南方才在一定程度上跟北方平起平坐……那么,请问楼主,家毕争之地.它上可控制蒙古东北地区,下可过长江一同南方.它是影响中国未来发展全局的一个棋子,而南方地区,仅靠长江天险为障,就算是全部占领,也只能是偏偶一方,不会对全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也上观点也很片面,还请大家指正
如果认为北方人身材高大在单兵作战是强于南方人,我觉得这点应该不成立。自古以来南方步兵对北方步兵就从来没吃过什么亏,湿热的南方也许真的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南方人的民风明显比北方彪悍的多(别拿今天的东北人说事)。南方步兵战斗力从来不比北方步兵差,春秋战国时代的吴楚越等国的步兵明显比北方强悍,项羽带领的8000江东子弟,和数万楚地步兵的强悍更不用多说北方真正对于南方来说不可逆的优势在于骑兵,在强悍的步兵也抗不住成群结队的骑兵的冲击,三国时东吴的步兵想北上,基本上在野战中都抗不住曹魏的骑兵,只好乖乖的回江东老家,骑兵才是冷兵器时代北方对南方最大的优势所在
而冷兵器时代北伐战争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北方多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骑兵作战,南方军想打他们,后勤都会被拖死,更不要说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步兵的噩梦。冷兵器时代的南方政权想要在北方立足除了最基本的兵员粮草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马匹的问题,只有掌握有马匹产地才能在诸侯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诸侯也不是蠢驴傻傻的给你占了马匹产地,所以说如果不是那个时期的北方诸侯太弱北伐基本没戏,热兵器的出现严重的削弱了马匹对战争的影响,而我国是在晚清才在出现的。就像现代的战争就没有什么从北到南还是从南到北的问题了,谁掌握了重工业、高科技,那就所向无敌,摧枯拉朽,山姆大叔就是很好的例子。说到底还是谁掌握了那个时代的战争资源,谁就能横扫四方,八方来朝!!!
说道北方统一天下居多这一点我承认,华夏文明的文化经济中心从夏商开始,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北方,而南方从秦开始才由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慢慢的开发出来,尽管北方战乱不断,但直到五代十国南方的经济才第一次超过北方。冷兵器时代的经济是什么,粮食,布匹,金属冶炼,包括马匹在内的畜牧业,还有人口赋税,这一切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战争资源,到战场上就是更直接的优势,而南方在经济上的落后使得相对北方来说人口稀少,也导致南方行政地位一直低于北方,统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在宋代以前,包括宋代,中国历史上没出现过由南往北的统一,这完全合情合理。直到明朝才第一次完成了由南往北的统一,可以说是经济上超越后的优势体现。
5、除开元清两代,南北统一次数基本是相等的。而元清两次所谓统一,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亡国,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北方统一南方,而是不管南方北方都被异族“统一”。
6、自太平天国以来,就有“无湘不成军”之说,而且抗战期间国军里由湖南,四川,广西子弟组成的部队战斗力不是一般的前,其中国军的74军,18军,还有入缅甸作战的新一军,新六军等部队都曾在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大量征兵
说的好,将统一定义在“大一统”的层次上,故虽然历史上有几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没有变,文化的统一才是最大的统一
而政权的统一只是文化统一的一种形式
11、我们是在找原因,不是在攻击别人的不足
就这个问题,我又想了一下
大概有一下几点
其一,人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