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80年代散文.ppt.Convertor
11 第十一章 新生仔畜疾病.ppt.Convertor
第十一章新生仔畜疾病(Diseases of the newborn)目的要求掌握新生仔畜的生理特点及其护理、新生仔猪低血糖症和新生仔畜败血病的发病特点及诊治要点,了解其他新生仔畜疾病重点新生仔猪低血糖症和新生仔畜败血病难点新生仔畜疾病的临床诊断第一节新生仔畜生理特点及护理一新生仔畜生理特点二新生仔畜的护理第二节新生仔畜疾病一窒息二新生仔猪低血糖症三新生仔畜败血病第一节新生仔畜生理特点及护理新生仔畜出生后,由母体内稳定的生活环境转变为外界变化的生活环境,其生理状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1.由胎儿期胎盘气体交换转变为自主呼吸:如呼吸不正常、受到外界不良空气刺激则易发病;胎儿断脐后,[O2] ↘[CO2]↗→延脑呼吸中枢兴奋→仔畜呼吸反射→呼吸动作使肺扩张→自主呼吸→气体交换。
2.形成自有的循环通路:血液循环:肺扩张,心室→肺动脉→肺,血PO2↗+PG作用,肺动脉导管封闭,脐静脉血流停止,右心房血压下降,左心房血压增高→卵圆孔封闭,脐动脉萎缩形成膀胱圆韧带,脐静脉→肝脏圆韧带。
一新生仔畜生理特点3.由胎盘进行物质交换变成自行摄食、消化、排泄:新生仔畜胃肠发育差,容量小(猪初生时胃重4-8g,容积30~40ml)分泌和消化机能不完善(仅有凝乳酶不能消化蛋白,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肠壁通道性高,(蛋白质、Ab,可直接吸收),胎粪在出生后1d内排出;易发生消化不良,营养缺乏,肠炎。
4.体温调节机能差:体温调节中枢机能不完善,皮肤调节功能不足(物理调节),体温变化明显,抗寒力差(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环境温度低时,易冻死;发病时体温升降变化急骤。
5.缺乏先天免疫:哺乳动物中除兔、天竺鼠、猴外,大分子Ig不能由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只能以初乳中获得。
新生仔畜自身机能不完善,抗病力弱,生活环境突变,易发病甚至死亡。
仔猪在出生5d内死亡率占整个哺乳期58%;仔犬:25~30%。
新生仔畜生病后,发展快,治疗必须及时,得力,用药准确(量为成年的1/8-1/12,次数应增加),(肠壁屏障差,药物吸收快,血液循环快,排泄快)。
第十章 80年代散文
三、女性散文 女性散文多取材于流露出女性意识的两类话 题:一类是生为女性的骄傲,另一类是作为女 人的艰难。在两类话题的谈论中,性别意识最 为显明、性别感觉最为强烈的当属叶梦与王英 琦。 1、叶梦(1950——)是新时期最为大胆的女 性散文的写作者,这是因为她是最早,也可能 是目前唯一的将女性生理和心理体验引入散文 领域的人。
二、“老生代”记忆中的历史
பைடு நூலகம்
“文革”结束之后,巴金、孙犁、季羡林、 杨降、陈白尘、萧乾、丁玲、冰心、徐迟、 黄秋耘等一批老作家致力于散文创作,不断 将他们记忆中的历史复述出来,但他们的创 作切入的角度又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自我 解剖与咀嚼耻辱,如巴金的的《随想录》、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有的侧重于汰除恩 怨与记取温情,如孙犁的散文。杨降的《干 校六记》等;有的侧重于再现史实与冷静反 思,如陈白尘的《云断梦记》、萧乾的 《“文革”杂忆》与《北京城杂忆》
(1)贾平凹散文特色 ①贾平凹的“风情散文”是对一方水土及人情的概览,也 是一幅幅文化素描。在大轮廓的勾勒下,一幅幅富于桃 源色彩的风光与人物组图得以展现。正是这种“桃源情 结”使他描绘出的秦川汉地上的人们多形象悦目、举止 大方、心地善良、生活谐。 ②贾平凹的“世相散文”充满批判意识。有杂文风,反映 出贾平凹针砭时弊、反思人性的参与现实的意识。 ③贾平凹的“悟道散文”则在世俗中淡出淡入,似已对人 生幡然了悟,在这类作品中,贾平凹实现自己桃源理想 的方式有所改变,由对乡村和谐的群体生活的赞美转为 “心远地自偏”的自我修行。 ④贾平凹散文的文字简洁中素雅,在不事声张反到标新立 异。
① 自我解剖与拷问的勇气。 ②干预历史的姿态。 ③ 倡导“真话”精神。 ④巴金的《随想录》题材广泛 、写法不一,注重自由自 然的叙述与表达,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随意运笔, 信马由缰,浑然天成,不雕琢、不夸饰,在无技巧中显 得炉火纯青的感人魅力。
王蒙-80年代小说家-介绍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王蒙静珍早晨起床后先一丝不苟地叠被,再一遍一遍 地自戕式的洗过脸,再坐在杌子上细心地一项项 地梳妆,作者写得淋漓尽致惨烈逼真。看着镜中 妆扮好了的绝望残酷的“大白脸”,她发出声声 冷笑:“想算计我么,想让我进你的圈套连环计 么,想剥我的皮抽我的筋喝我的血吃我的肉么, 你算瞎了你的眼睛!……你丧尽天良、衣冠禽兽, 欺负我寡妇事业的!……杀人不眨眼,杀人不见 血!……”
“以人物和故事为经,以心理描写为纬的作 品”——不晦涩与此有关。
人物形象 故事框架完整
20
第一节 王蒙
《春之声》的主人公岳之峰坐两三个小时的闷罐 子车返乡探亲,小说的内容就是以“意识流”的 手法来描述他在车上的感受、联想和回忆。主人 公的心理结构线索成为小说的结构线索。
21
第一节 王蒙
18
第一节 王蒙
王蒙的这批意识流小说,还表明着他率先认同了 一种来自西方的新的小说观念,即打破了传统现 实主义小说的“三要素”,认为小说不一定非要 描绘典型环境,不一定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性格为主,也不一定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可 以只写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某种感受,情绪或联 想。
19
第一节 王蒙
王蒙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 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 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 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 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 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 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 的主人公的心灵。”
第一节 王蒙
进入新时期后,处于“伤痕文学”阶段的王蒙发 表了《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友人的 烟》、《表姐》、《说客盈门》等短篇小说,在 这些小说中,王蒙仍然继承着“组织部”那个年 轻人的精神,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新矛盾、 新问题,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尖锐的社会批判。
八十年代的散文
八十年代的散文八十代是一个充满了诗意了年代,在那样的年代人们很喜欢诗歌,很崇拜诗人。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
说起来那已经是三十年之前的那段岁月了,幸好还有时间这道锁链来牵扯着,在拉动着,在跳跃着,带我们回到原先那段懵懂的时光里。
上了小学才知道同学们都住在周围,没有太远的路程,那时的街道没有现在这样宽敞,都是些里弄和胡同。
街上也没有很多的车,要是哪天看到一辆银白色的上海轿,啊,真好看!眼睛凑到玻璃窗上,瞪得老大的,扒着手使劲的往里看着,能坐一下多好!要是你中午时分经过学校,我们放学是没有电子铃的,都是门卫的老头站在操场上,摇着铃铛,如同古刹中缩小版的撞钟,那铛铛的声响能传到每一个教室。
也就几分钟的功夫,集体下楼来。
照例还是高个子的排头拿着三角旗站在最前,男生一列,女生一列。
离家最近的学生总是要排在最前边的。
出校门的时候,后面的人总是拉着前面人的衣服,怕被队伍甩掉了。
腾出的手会摸摸今天的“三带”,也就是水碗、抹布、红领巾。
还好带上了。
沿着街边的小路蜿蜒向前了走着。
可不像今天的孩子,父母领着上了自己的私家车一溜烟的去了。
那时我们是没有任天堂和电脑游戏玩儿的,记得每到课间的时候,操场上的爬杆和沙坑边平整的土地就成了我的游戏天堂。
男孩们特喜欢。
那爬杆足有两层楼那么高的,用绿色的油漆刷好,风干。
在下边准备好,号令一出,胳膊使劲上拽,腿夹住了杠子上蹿,看谁的速度快,看谁有气力。
谁先摸到顶端的横杆就是赢了,一出溜的下来,嘴里还不停的叫唤着,喔喔喔,我赢喽。
下一个在来,那是我们的接力赛。
女孩子们则是用废弃了的算盘珠,用结实的线绳串了,跳房子。
找来粉笔头在地上横平竖直的打格,还会不规则的在格里写上1、2、3、4、5等数字。
把珠串放在地上抬起一只脚,用另一只踢过去,谁命中了高分值就是赢了。
我想这其中是考验了平衡性,准确性的。
踢两次算一个来回,大家要把分值加起来,算算谁得的分高,这还加强了数学的演算,一举两得的游戏。
那边围起来一个圈,面朝里蹲着,一人手里拿着手绢,嘴里唱着“丢丢丢手绢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着他快点快点抓着他”,被丢到的同学会猛然起身,抓起手绢,大步追赶丢他的人,“快跑快跑别让他逮到了快啊快啊”,前面的人顺势蹲到空位上“哈哈哈,没抓到吧”。
80年代散文
六、新时期散文的缺憾
落于庸常 心态浮躁 底气不足
第二节
80年代报告文学
一、题材的开放
知识分子题材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 黄宗英《大雁情》,陈祖芬《祖国高于 一切》 高科技题材、农民题材、教育题材、体 育题材…
二、文体的嬗变
从前期的传记体到后期的宏观全景式 1984年前的作品注重人物的再现 1985年起“问题报告文学”热兴起 写作技法多样化与文学性弱化
3、《随想录》的文体价值
崇尚真实 题材泛化
四、文化散文
1、兴起的原因 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散文的弱化。 对现代散文的继承与深化。 汪曾祺散文,老人散文
2、思想价值
探讨人性、人情 郑云云《住房心情》、宗璞《哭小弟》 倡导人心向善 冰心《我喜爱小动物》、琦君《人鼠之间》
2、思想价值(续)
关注传统文化 余秋雨《笔墨祭》、《西湖梦》 重塑知识分子人格 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史铁生《我 与地坛》、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3、文体演进
大文化散文的特点 自由度大。 忧患意识强。 理论色彩浓。
五、现代主义散文
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疏离 斯妤《心灵速写》、钟鸣《旁观者》 富有个性的叙述方式
80年代散文
第一节
新时期散文
一、散文的困境
1、散文“消亡”的论调 形式的稳定性 概念的模糊性 2、低水平重复的现实
二、新时期散文的几种类型
1、反思文革的散文 80年代:巴金《随想 录》,杨绛《干校 六记》; 90年代:季羡林《牛 棚杂记》
2、文化散文
90年代:余秋雨 《文化苦旅》
3、大散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鞋匠的儿子》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 或博物馆等,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 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展学生的视野 和思维方式。
THA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引入主题和人物,中间详细叙述鞋匠儿子的成长经历 以及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结尾点明主题,升华情感。
文章以平实的语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鞋匠儿子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 让读者产生共鸣。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鞋匠的贫穷、艰辛与儿子的执着、努力进行对比,突出了儿 子的奋斗精神和父子之间的深情。
80%
创意阅读与续写
鼓励学生在阅读《鞋匠的儿子》 的基础上进行创意续写,激发学 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能力。
以《鞋匠的儿子》为素材进行创意写作尝试
故事改编
引导学生将《鞋匠的儿子》改 编成剧本、小说等不同体裁的 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 力和创新思维。
人物形象再塑造
让学生尝试对《鞋匠的儿子》 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塑造,创 作出具有个性特点的新角色, 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优美语句欣赏与解读
“他坐在那里,一针一线地缝着鞋子,灯光下,他的身影显得那么单薄、那么孤独。”这句 话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父亲工作的艰辛和孤独,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 敬意。
“儿子看着父亲苍老的背影,心里一阵酸楚。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让父亲过上好 日子。”这句话通过儿子的内心独白,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和儿子的决心,同时也为下文 儿子的奋斗精神做了铺垫。
拓展阅读推荐及引导性问题
拓展阅读推荐:《林肯传》、《美国历 史中的林肯》等书籍,以及关于林肯的 纪录片、电影等多媒体资源。
3. 林肯的哪些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和传承?
2. 林肯在面对羞辱和嘲笑时,是如何保 持谦逊和自信的?
80年代的散文
杨 绛
杨绛:《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
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 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 冒险记幸、误传记妄。 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 旁观者立场 专注于大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书写个人的 见闻和感受。
孙犁
1、“人的一生,青年时容 易写出好的诗;壮年人的小 说,其中多佳作;老年人宜 于写散文、杂文„„” 2、多为怀旧之作。 3、深沉的哲理思索,洞悉 人生后的平静与质朴。 4、散文集:《晚华集》 《秀露集》《澹定集》《尺 泽集》《远道集》《老荒集》 《陋巷集》等。
周 涛
三、回忆性散文
巴金:《随想录》《再思录》; 杨绛:《干校六记》《将饮茶》;
梅志:《往事如烟》;
90年代:韦君宜《思痛录》、季羡林《牛棚
杂记》、李锐《大跃进亲历记》等。
感伤与怀旧
一、巴金
1、80年代出版五集“随想录”。 2、“在我,自信和宣传的时期 已经过去,如今是总结的时候 了。” 3、“随想录”的成就 ⑴、“真”。 ⑵、剖析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⑶、文笔的娴熟。不事雕饰, 如出天然。 《怀念萧珊》《小狗胞弟》
巴 金
《 随 想 录 》
巴金《随想录》
巴金(1904-2005):《随想录》 自1978年12月1日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
第一篇为《谈〈望乡〉》,最后一篇为1986年8月20日的 《怀念胡风》,历时8年,共150篇。 依次结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 集》和《无题集》,总称《随想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版。 他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 博物馆¡ ¯ ±,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 灾难的见证。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 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反省/忏悔意识¡ ± 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 做了十年的奴隶!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 奴隶。这个发现使我十分难过!我的心在挣扎,我感觉到奴 隶哲学像铁链似地紧紧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十 年一梦》)
第十一章 80年代后期共75页
补充:生命的强力与种
的退化
▪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
▪ 《红高粱家族》献词: 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
“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 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
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 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
➢ 边缘性:关注非中心 的民情风俗、文化
➢ 本体性:叙述意识的 强化,回归传统的审 美思维,平淡节制的 表达方式。
激与影响)
补充:叙事技巧:“过去现在时”
▪ 《百年孤独》“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 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 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 《红高粱》“1939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 这个土匪种14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 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 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 《白鹿原》:“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 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1.3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 南方:韩少功、王安忆等 ➢ 理性批判民族文化,探寻文化缺陷。
▪ 北方:阿城、张承志、贾平凹等 ➢ 自觉认同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强烈的文化人 格魅力。
▪ 变异:莫言《红高粱》 ➢ 赞赏边缘文化(民间),批判儒家/现代文明
1.2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与文学特征
▪ 寻根产生的原因
▪ 文学特征
➢ 新启蒙思潮的推进以 及“文化热”转向的 结果。
➢ “走向世界”的文学 本土化追求:反对一 味追求西方现代派的 创作倾向,提出把文 学的根扎在本民族文 化中。 (拉美文学刺
➢ 日常性:关注日常生 活、风俗,追求艺术 美感和历史连续性。
第十一章 80年代后期的小说
(完整ppt)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5)沈从文
• 中国社会是农业文明,中国作家向来不乏田园感情。中国古 典诗歌和散文都充满了田园情感,田园山水文学是中国古典 文学历久不衰的文学潮流,田园诗、山水诗,几乎是没有中 断的文学传统。即使到了五四文学革命,这种田园文学传统 也仍然没有消失。五四作家往往流露出田园感情,即使象鲁 迅那样小说的创作。他是五四时代唯 一的田园小说家。但是,废名的佛教信念使他的田园小说过 多地注重个人化的内心体验,忽略了人物、故事,甚至连乡 土习俗,后来甚至走向孤僻怪异的风格。到了三十年代,沈 从文把传统田园感情进行了现代的改造和升华,终于创作出 熔铸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文化追求的田园小说。沈从文的田 园小说,即使到了现在,也没人超过。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对外汉语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授课人:赵步阳 | 章澄
2011年9月
上编 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
绪论:“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嬗变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章 鲁迅 第三章 二十年代小说 第四章 二十年代新诗 第五章 二十年代散文 第六章 三十年代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七章 三十年代小说(1)
•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往往是 对乡土人生的道德赞歌。
• 在沈从文笔下,乡土人生 虽然也存在着痛苦和不幸, 但是,却充满着道德光辉 和生命力量。那些乡土社 会的男男女女,要么淳朴、 善良,要么单纯、天真, 或者洋溢的旺盛而饱满的 生命力量。
《柏子》
• 《柏子》写一个水手与一个妓女的爱情。从通常的道德 观念上看,一个水手,以船为家,浪荡江湖,一定有许 多痛苦;一个妓女靠出卖肉体生活,也一定会有述说不 尽的辛酸。但是,作家所感受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另一 面。就是他们生活、性格中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一切都顺应自己的本性,顺应着自己的感情、意志的特 点。那个水手,把攒了一个月的钱和精力,全部贡献给 妓女,在妓女那里获得了一种感情和欲望的满足,而妓 女也觉得自己用肉体换回了真诚和勇敢,获得了真正的 感情。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第十章 80-90年代散文
余秋雨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 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 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 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 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 山重水复、茫茫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 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 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 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 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 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创作群体和作品数量的庞大让人瞠目结舌,有人甚 至把这一时期散文热的现象称为“世纪末的狂欢”。
这一时期不仅创作队伍和数量庞杂,同时取材风格 迥异多元,尤其分类更是五花八门。有所谓的女性 散文、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女人书简》、筱敏的《西陲五题》 《家》《规矩》、张抗抗的《牡丹 的拒绝》、苏叶的《车辚辚马萧 萧》、蒋子丹的《女人四十》等都 是其代表性的作品
是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代 表
文化散文往往通过对历史文化的 考察,流露出对千古兴亡与历史 沧桑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深沉体 悟的历史忧思。
跨文体散文
跨文体散文是以作家张承志的 《荒芜英雄路》、韩少功的 《夜行者梦语》和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为代表。
跨文体散文的创作者们都是当 代著名的小说作家,他们在小 说创作的同时兼顾散文创作, 借助散文这种更直接更方便的 表达形式来对历史文化和当下 社会做独具个性的思考与反思。
文化—心理积淀。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魅力就在于 写山水不是山水,写历史不是 历史,而是浸润着浓厚的文化 精神和心理积淀的山水与历史。
《文化苦旅》也体现在文体意义上的 有意探索和突破。
中国的当代文学课件1180年代诗歌PPT64页
中国的当代文学课件1180年代诗歌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80年代散文变革的起点是对60年代散文模式的反叛,要求回到个人体验,回到日常事态和心绪,要求对个人生活、情绪和心境进行书写。
这导致80你打你对散文概念的重新界定,叙事形态的报告文学和议论形态的杂文从散文中剥离,提出抒情散文、艺术散文和美文的概念。
80年代开始出现专门的散文随笔刊物,其主要作家有巴金,孙犁,杨绛,汪曾祺,黄裳等老作家,还有张杰,贾平凹,王英琦等青年作家。
老作家的作品,多半写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回忆亲朋旧友,处理当代史,尤其是文革有关伤害和苦难的记忆,是大多数作品涉及的方面。
在写作上主要继承现代文学中二三十年代散文的流脉,接续散文写个人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的传统。
90年代出现了散文热,二三十年代那些主要写日常生活,具有闲适情调的散文小品被发掘出来。
大量的学者积极参与散文写作,使得随笔成为散文中的主体,那些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的作品,在这个时期被称为文化散文或者是大散文。
|老作家的散文一些老作家在回忆往事的文章中,或悲悼怀念亲友,或记叙个人琐碎片段的经历,或对所见所闻的事情发表感言,用轻松随意的问题来直接讲述个人的经历、体验和思考,对反思文革提供了真切的个人经验。
这些作品主要有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将饮茶》孙犁的《晚华集》《秀露集》《无为集》萧乾的《北京城杂忆》《未带地图的旅人》丁玲的《牛棚小品》等。
后来90年代还有季羡林的《牛棚杂记》韦君宜的《思痛录》李锐的《“大跃进”亲历记》。
巴金有《随想录》,他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他对历史的反思,对某些思想的批判,对亲友的追忆,还有对自我的拷问,用朴实流畅的文字直白地讲述出来,因而被称为是“说真话的大书”。
其在严格的社会批判和自我反省中,坚持着对理性人性的坚定信仰。
代表有《怀念萧珊》《小狗包弟》。
孙犁在文革结束后进入散文随笔写作的高峰期,其风格平淡古朴,却耐人寻味,和巴金的热情峻急形成对比。
其在对往事故人的回忆中,透露出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饱经忧患的残破意识,用超然和平静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的悲喜。
年代散文ppt课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徐迟(1914-1996),浙江吴兴人。
显著特征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二 “历史”的记忆
•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作家、评论家、翻 译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巴金与《随想录》
• 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巴金开 始了“随想录”的系列写作,共 150篇,合42万字。作者以时间为 序将其编为《随想录》、《探索 集》、《真话集》、《病中集》、 《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 作为总题。 《随想录》是作家叩 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 心路的实录。它以其博大精深的 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 成为新时期,乃至当代最为重要 的散文创作成果之一。
王安忆女性作品中的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文 学体验
• 对“爱情的宿命的表达”;对“性 行为”和“母性”力量的崇拜;对 女性精神力量的推崇;对纯物质性 的性爱关系的认可;对女性魅力的 歌颂 .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 1、题材的科技化 • 2、对人物的表现注意求异,注重表现人
物的个性品格,并设计与其特异相谐的表 现形式 • 3、有诗人式的激情,有诗语式的清新、 凝练和文采。他善于将枯燥变为生动,将 抽象化成具体,将专业演绎为通俗,增强 科技题材作品的可接受性。
第三讲 80年代散文
第三讲 80年代散文一散文创作概况80年代,散文的发展面临着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文体模式的障碍。
这种模式,通常表现为以“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方式,来靠近“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的主题和结构趋向,以及追求散文的“诗化”和意境。
作为60年代初散文“复兴”标志的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为代表的散文创作体制,在作家和读者中产生强大影响,并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作为反拨“文革”散文的值得举荐的道路,被一些散文作家所沿袭。
不过,从总的趋势上看,“回到”个人体验,表现日常事态和心绪,已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得到初步显示。
80年代初期,巴金、孙犁、杨绛等老作家和张洁、贾平凹、王英琦、唐敏等中青年作家,侧重对“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应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语言方式也追求作家的“个性”。
80年代中期以后,刘烨园、赵玫、周佩红、黑孩等散文作家,将散文的“自我表现”推向深入,面向人的感觉、情绪、意识流领域,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些作品被称为“新散文”或“朦胧散文”(注:刘烨园《走出困境:散文到底是什么》,《文艺报》1988年7月23日,《新艺术散文札记》,《鸭绿江》1993年第7期。
赵玫《我的当代散文观》,《天津文学》1986年第5期等。
)。
80年代散文发展的另一方面,是散文文体“窄化”的趋势,即将报告文学等叙事性形态和杂文等议论性形态从散文中加以剥离,重新提出了“抒情散文”、“艺术散文”或“美文”等概念。
报告文学、回忆录、以及史传文学等,在许多批评家和散文作家那里,不再被放置在“散文”的范畴里。
尤其是报告文学,80年代初期的《歌德巴赫猜想》(徐迟)、《大雁情》(黄宗英)、《船长》(柯岩)等,以及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引起一时轰动的大批长篇社会问题“报告”,基本上已不再被作为散文看待。
与此同时,对一些散文与别的体裁因素渗透、交融而形成的混生性文体的命名,则又为散文文体的“规范性”提供参照。
八十年代散文
八十年代散文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是用手摇式电话,先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某个地方或单位,用了半天才接通。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八十年代的散文。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母亲河你是大地的母亲,无时无刻的滋润着我们,你使花儿朝气蓬勃;使小草昂首挺立;是一棵小树变成茁壮的参天大树,使我们变得富有...... 就像我所说的,你给大地带来了生机,而我们呢,却只顾着自己享受你所带来的条件,快乐的生活着。
以前的你,朝气蓬勃,兴高采烈的游过大江南北,向我们招着手,哼着小调儿欢快的走了,而如今,你已“血流满面”,身上早已脏兮兮的了,我想:你是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啊!以前的你,朝气蓬勃,现在的你意不堪一击!而我也只能用一段顺口溜来描述你的现状:五十年代淘米洗菜; 六十年代洗衣灌溉; 七十年代水质变坏; 八十年代鱼虾绝代; 九十年代人畜受害! 这首顺口溜表明了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提倡大家珍惜水资源,爱护母亲河!八十年代散文:八十年代记忆咋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空气中弥漫着秋天的凉凉的况味。
雨下得还挺密的只需听那窗外的淅淅沥沥便知道了。
睡觉前和往常一样打开收音机,听听音乐。
这时一首老歌从我窗前飘过。
是八十年代的老歌《站台》。
这时候我的思绪又一发不可收拾。
让我又想起了那个曾经让人激动、让人难忘、让人思念的年代。
八十代是一个充满了诗意了年代,在那样的年代人们很喜欢诗歌,很崇拜诗人。
那种痴迷度一点也不亚于九十年代的歌手和现在的超级女声。
那时人们写诗、念诗、背诗。
空气里也弥漫着诗情。
所以在那个年代很多的偶像就是像舒婷、顾城、海子、西川等能写出好诗的人。
八十代有一种书很受人们的欢迎,它的名字叫“小人书”,那时也有人称之为连环画。
记得小时候,能有几本“小人书”看不知有多高兴。
一放学我们就会跑到集市上去租书看。
有时候去迟了,只有扫兴而归。
也许正因为有了那个年代喜欢看“小人书”的习惯,所以现在我也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书桌前细细咀嚼文学带来的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80年代散文创作的总体概况和报告文学的特征。
领会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涵及其所体现的“真”的文体精神。
了解徐迟的报告文学在题材和艺术上的特点。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第一节概述
一、80年代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平淡
(二)作家:老中青三代相承共生
(三)80年代散文创作的特色与价值
1.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
2.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文体精神。
3.对文体新质和新的表达方式的探索。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二、巴金的《随想录》
创作于1978年12月----1986年9月。
共150篇,42万字。
分五集:
《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评价:
“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张光年)
“一部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十年文学中具有文献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的重要的著作。
”(冯牧)
“《随想录》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种,展示了一个新的方向和内容”,“比《家》、《春》、《秋》的时代意义更为伟大”。
(萧乾)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一)思想文化价值
1.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
2.强烈的自审意识与自省精神。
(二)文体价值
1.找回了散文的真诚品格。
2.开拓了当代散文的题材领域。
3.其话语方式在当代散文史上具有转型意义。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三)《怀念萧珊》讲析
1.寻找分析的切入点
文为情作:
①连累萧珊,于心不安;
②萧珊反过来安慰、保卫”我“,增加了心灵重负
两条线索:
①外在叙事线:
属文缘起—生病—住院—死—追悼—追忆
②内在情感线:负罪——赎罪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2.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
①叙事线:属文缘起。
②抒情线:总括心绪,再示属文深层原因。
第二部分
①叙事:入院前遭际:就诊入院难,托人开后门入院。
②抒情:上部的展开、深入和具体化。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第三部分
①叙事:萧珊住院就医、手术、死、悼念。
②抒情:全文的高潮。
第四部分
①叙事:追忆患难与共的人生历程:相识、结婚、逃难,萧珊的悲惨结局。
②抒情:纵向总括前几部分中的愧疚之情。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第二节报告文学
一、80年代报告文学的特征
(一)发展趋势和总体特征:走向开放
1.题材更加广泛。
2.报告视角发生新变。
3.结构设计的相应变化。
(二)以现实报告为要务
“问题报告文学”热
(三)作者职业化、专业化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二、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一)创作概况
(二)徐迟报告文学的特征
1.题材的科技化。
2.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采用特写式手法。
3.力求意境与构思的新颖,善用象征手法。
4.语言上千锤百炼,刻意求工,富有诗的激情、色彩与节奏。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三)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
写于1977年9月,发表于1978年1月。
抓住陈景润“怪”的外在表现,深入到他所处的特定时代、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的全部历史中去,探索这种性格形成的奥秘,揭示出他性格的本质:
把全部心智和理想都献给了科学事业
写作手法上,选取了生动、典型的细节,将科学与艺术相统一,诗情与哲理相结合;排比、对比、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诗意。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涵和文体价值?
2.为什么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