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合集下载

考工记

考工记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发布时间:2006-08-07 15:24:00 信息来源:admin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

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

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

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

《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

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

《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

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解释,及其对后世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又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说明道路是有一定的等级的。

“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途”“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北极星,以正朝夕”。

据研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但也说明周代王城规划有一定制度章法的。

对后期城市规划建设有重大影响。

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

以有中轴对称布局,平面组合也很有规则,宫殿设“三门”,内有“六宫”,门有毕门,左熟,右熟,宫有东房,西房,东序,西序,东堂,西堂。

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2、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特点及其在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

特点:明确分区、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影响: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子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3、唐长安城市布局的特点。

宫殿在城中偏北、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宫城、皇城被外城包围,城墙每面开三门,左祖右社。

城市布局严整,完全对称,东西对称,东西向主要道路与宫城、皇城丁字相交突出宫殿建筑。

4、唐长安城市布局与汉长安城市布局的比较。

5、宋朝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1)商品交换的需求促进了集市的发展,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周礼·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

《周礼·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

《周礼·考⼯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2019-10-29[摘要]城市规划是近代兴起于西⽅城市地理学领域⾥的⼀个常见概念。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对城市规划的问题进⾏思考,并总结出理想的城市模型。

《考⼯记》中“匠⼈建国”即是先⼈针对理想城市模型所概况的⼀些简要的成⽂规范。

本⽂以秦汉两朝都城为例,对《考⼯记》与秦汉都城规划的联系进⾏探讨。

[关键词]《周礼·考⼯记》;秦汉都城规划;联系《考⼯记》是我国最早介绍古代各⼿⼯⾏业“百⼯”技艺的专著。

作者与国别不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先秦齐国的⼿⼯业技艺是诸国中最为发达精湛,故通常认为是“齐国官书”,并由多⼈撰写⽽成。

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司空》篇,以次书补⼊;后刘歆时改《周官》为《周礼》,故亦称《考⼯记》为《周礼·考⼯记》。

(1)⼀、《考⼯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想形态匠⼈营国,⽅九⾥,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王宫门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周礼·考⼯记》)王城要保持⽅正规矩的形制,每个⽅位的城墙上各置三个门,共⼗⼆门,城内东西南北纵横各设九条街道,每条街道宽度为九轨,天⼦以九为节象征权威,反应了周以来所追求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礼乐和谐。

宗庙与社坛为城内最重要的祭祀建筑,祭祀在古代社会⼀直视为关系国运的⼤事,因此这两组建筑确⽴了天⼦承继先圣与秉受天意合法地位,也是国家可以得到神祗的持续庇佑的象征,分别位于王宫的左右两侧。

宫殿⽅位均坐北向南,“市井(市场)⼀般设于最不吉利的⽅位――北⽅,显⽰贸易与商⼈地位的低微,以及这些⾮⽣产性的经济在农业社会中的次要位置”。

(2)可见,古代都城中各要素的布局和营建都不是随意的,相反它是极其讲究的,是要按照严格规范去操作的。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

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

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

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

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

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

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国内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国内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城市规划1001班敏《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这本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里面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其中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考工记》这本书里面的精华。

同时,《周礼·考工记》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研究《考工记》营国制度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它在我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作用。

泛泛地谈论,或者是截取历史的片段去探讨,或者是抽出个别城市的规划来对比分析,并不足以说明问题。

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全面考察它自西汉末再度问世以来产生的影响。

这里,不妨以我国几个历史名都为例,回顾它们的规划情况,分析它们的规划结构,了解其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可有助于对营国制度作用的认识,明确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

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名都之一。

柯布西耶霍华德赖特的城市理论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的思想体系对比

柯布西耶霍华德赖特的城市理论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的思想体系对比

勒·柯布西耶、霍华德、赖特的城市理论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的思想体系对比勒·柯布西耶、霍华德、赖特在城市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与设想。

柯布西耶提出的是“光明之城”,霍华德提出的是“田园城市”,赖特提出的是“广亩之城”。

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即一切为统治者的强权统治而服务。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与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市的基本规划思想的城市格局。

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示着一种社会关系与秩序。

高大宏伟的府邸与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地街坊与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要因天时,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即使如此,《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与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与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柯布西耶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建筑大师,他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基于战后的重建与对新鲜事务的崇拜。

柯布西耶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与立体交叉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同样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主思 想
受古罗马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的影响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一)有影响的论著
《周礼.考工记》:春秋,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不 同级别的城市,是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战国,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和以自然规律和谐 的准则。
《商君书》:战国,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 城市发展规模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 系研究的先例。
4、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表现在城市的规 划布局中,特别强调“辩正方位”,以界 定礼制的等级位序
“择中而立宫”号“王城居中”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文左武右”
5、社会经济形态
城市功能分区,“仕者近宫,耕者近门,工 商者近市”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周王城(P14 图2-1-1) 唐长安城(P16 图2-1-3) 宋东京(宋城) 清北京(北京)
(二)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几个方面
1、早期的耕作制度——以井田制为代表 2、传统的营建技法——院墙 3、特有的文化观念 4、封建制度的影响 5、社会经济形态
1、井田制的影响
百百百 亩亩亩
百公百 亩亩亩
百百百 亩亩亩
民居 市 民居 民居 王宫 民居 民居 朝 民居
3、特有的文化观念
A: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C: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对古代中国城规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 (1)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中极有
特色的“象天法地”的思想 (2)形成了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数的

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思想及对现在城市规划的的影响

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思想及对现在城市规划的的影响

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思想及这些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的影响摘要: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城市营建方面的思想,其中礼制营国制度、环境实用的思想、以及象天法地的思想。

本文主要概括这三种思想以及介绍分别代表这三种思想的城市。

在最后论述这些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对于当今城市规划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城市营建思想现代城市规划影响The Construction Thoughts of Chinese Ancient City and Its Influence to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Abstrat:In ancient China,there are many ideas about urban construction.The etiquette thoughts,the thoughts of people be in hamony with environment and xiangtianfadi.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d the three thoughts and its typical cities.And in the last I will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thought.Keywords:ancient city ,construction thoughts, modern city planning,influence1前言我国城市型居民点最早诞生于的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城市从最初的雏形演变成现今的城市形态已经走过了大概3000~4000年的时间,可谓历史悠久。

传说从夏代开始便有了“筑城以卫君,选郭以守民”的说法。

当时的城和郭所圈定的范围便是我国最早期城市的位址。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而有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于是就有了固定的交换的场所,这就是“市”。

重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生历年真题名词解释部分

重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生历年真题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2010年1.都城:中国古代多为中央集权统一的封建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往往也是国家经济中心之一,大多按规划营建,遵照封建社会的城制及都城规划传统,规划宏伟,布局严整,有几重城墙。

2.元大都:元代忽必烈在金中都附近建立的新都城,由刘秉忠主持规划建设的,元大都规模宏大,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具有统一的规划、执行、贯彻,它继承了“三套方城、官城居中、中轴对称”的手法,也是《考工记》中“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充分体现。

3.生态城市广义上: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更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新文化观、新发展观,是按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上: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规划,以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4.威尼斯宪章:又称《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年5月,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一个重要文件,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发掘的宗旨和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5.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6.城镇化:也称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转变,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历史街区(历史地段):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构筑物、建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应具有具体生活的内容。

8.陪都计划: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造成重庆这个畸形发展的城市经济出现严重危机,国民政府为安定人心,重新定重庆为“永久陪都”,并编制了“陪都十年计划”。

9.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10.城市热岛: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区要高的现象2009年1.未央宫:西汉长安城的一宫殿。

城乡建设史(城市建设史)考研题荟萃

城乡建设史(城市建设史)考研题荟萃

城乡建设史考研题荟萃1、我国宋与唐代相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10分,同济大学1999硕士入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2、法国巴黎拿破仑第三和欧斯曼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0分,同济大学1999硕士入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3、雅典宪章(10分,苏州科技学院2004年城市规划原理硕研入学试题)(5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历史与理论》1999.1.31)4、以你生活居住的城市为例,分析城市总体布局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完善的具体建议与措施,并图示说明之。

(40分,苏州科技学院2004年城市规划原理硕研入学试题)5、World City(5分,北京大学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6、试述北宋东京城的规划建设史以及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史中的地位。

(20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历史与理论》1999.1.31 )7、以英国新城规划建设史为例,说明现代城市布局与形态的发展趋势。

(20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历史与理论》1999.1.31 )8、简述从c.Perry提出“邻里单位”到本世纪90年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20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历史与理论》1999.1.31 )9、试举出中外著名广场各一例,分析他们各自的设计构思与布局手法上的异同点。

(20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历史与理论》1999.1.31 )10、给出洛阳总图,分析布局上的优缺点;注意旧城,工业区,居住区,城市道路,铁路,河流之间的关系。

(1 5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规划原理》1 999.1.31)11、里坊制(4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规划原理》2000/1/23)12、.邻里单位(4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规划原理》2000/1/23)13、试画出明清北京城的平面示意图,并分析其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理解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理解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理解
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理念和文化传统。

营国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以礼制为纲”,即在城市规划中遵循礼制的等级思想和尊卑有序的原则。

根据这一制度,城市的规模、布局、道路设置、建筑风格等方面都要符合礼制的要求,以体现君主的权威和尊严,以及社会的等级秩序。

具体来说,营国制度规定了王城、诸侯城和都城三级城邑的建置数以及分布等,各级城邑的规模、城门道路的等级等也有明确规定。

例如,王城的规模最大,道路最宽,建筑最宏伟;诸侯城次之;都城则更小。

这种等级分明的城市规划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此外,营国制度还注重城市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要,如市场、手工作坊、居民区等要合理分布。

同时,城市的防御功能也是营国制度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墙、护城河等防御设施的建设都有严格规定。

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成果,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尊卑观念和实用性原则,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现代城市规划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营国制度所蕴含的思想和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考工记》、《营造法式》、《工程作法》——城市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考工记》、《营造法式》、《工程作法》——城市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在 80 00多公 顷的长安城 内, 以纵横大街划
形, 除北墙外每 面城墙开辟 三座城 门, 宫城 居 中在
交 的齐 国。《 周礼》 书中原有 《 一 冬官》 , 篇 但很早缺 分 出 18 0 个坊里 。 元代大都 ( 今北京) 全城略呈长方 前, 后为鼓楼 、 钟楼及什刹海一带 的集市 贸易场所 。
部 门制定一系列的 “ 令式 ”“ 、法式 ” ,以强化行政 管
理 。负责土木工程的将作监即着手编制有关工程 的 工料 定额,定名 《 营造法式》 。这部书于元符三 年
(10 完成 , 10 年) 崇宁二年 (13 镂版 印刷刊 行 。 10 年) 全书 3 卷, 6 分为 5 个部分 , 即释名、 各作制度、 限、 功 料例和 图样。另有看洋 ( 即总的规定和数据) 目录 和
诫编 著的一部建筑学专著—— 《 营造法式》 ( 1 。 图 )
2 期 总。 4 75 第 期 ∞
维普资讯
图1 《 营造法式》 的文字 与图解
材 为祖 , 材有八 等, 度屋之大 小因而用之 ”“ 以其 ,各 材之广分为十五分, 以十分为其厚 。凡屋宇之高深、 名 物之短长、 曲直 举折之势 、 规矩绳 墨之宣 , 皆以所
人营建国都 ,布局要九里见方 ,每一面 开设三个城 门。城 内有九条南北大道, 九条东西大道, 每条街道
宽度能并行九辆 马车 。以富城为中心 , 左边 为祖庙, 易之处。 外朝与市场 的面积都是一夫之地 , 即百步见 方这样大的一块面积 。 这一规划模 式一直影响到 后代 的都城建设 。 如 汉代长安城 街道宽度 以轨 宽为计量 单位 , 隋唐都城
大小 , 规定出各作如何选用材料, 确定构件比例和加 工方法 , 安排构件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制度 , 条理 明晰, 规定合理。 功限” 料例” “ 和“ 部分是指各工种 的

周礼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中国城市的规划中国城市不仅起源早,而且大都经过了一批能工巧匠的精心规划设计,然后才施工建成的。

也就是说,从城址的选择、划定范围到平面布局,都是经过事先精密安排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城市的起源与规划是同步的,中国城市起源于西周,西周的城市就进行过整体规划,而且最早使用平面设计图。

平面设计图也就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框定城市的范围,划定不同分区,使城市整体布局井井有序。

中国城市从一开始就比较整齐,显然同进行过规划和使用平面图有密切关系。

当然,也有人把中国都城规划划分为几个阶段,认为商和西周为初期形态,东周至两汉为密封式形态,曹魏邺城到隋唐长安为棋盘式封闭形态,北宋开封到元明清北京为开放式街道布局形态。

这种观点只能视作是对中国古都规划模式的概括,并不反映整个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

因为唐代的扬州城已成为开放式城市,“十里长街市井连”,而西周的城市也并非看不到整齐规划布局的影子。

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和东周王城的考古发掘,都可以证明西周的城市已进行过规划,而且最早使用了城市平面图。

事实证明,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都受规划思想的指导,有自己的规划原则和城市平面图。

1.规划思想中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一定的规划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由于城市是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千差万别,各种地理条件各不相同,规划者必须依据地理条件、城市性质和可能,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规划,尽可能满足各个城市的不同需要,使城市能发挥它的不同作用,并显得庄严、大方、坚固、壮丽,一切都井井有序。

当然,中国城市中从未经过规划而杂乱无章的也不乏其例,但对多数城市来说还是布局井然,应该说都是经过周密规划后才建成的。

关于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直到目前尚无系统的理论研究,仅有一些零散的、互不关联的说法。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所研究的城市,目前主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城市,应该从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时期的主要思想体系,来探讨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才能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有利于进一步解剖中国城市的特点。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

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

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

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

《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

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

《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

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周礼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的规划中国城市不仅起源早,而且大都经过了一批能工巧匠的精心规划设计,然后才施工建成的。

也就是说,从城址的选择、划定围到平面布局,都是经过事先精密安排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城市的起源与规划是同步的,中国城市起源于西周,西周的城市就进行过整体规划,而且最早使用平面设计图。

平面设计图也就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框定城市的围,划定不同分区,使城市整体布局井井有序。

中国城市从一开始就比较整齐,显然同进行过规划和使用平面图有密切关系。

当然,也有人把中国都城规划划分为几个阶段,认为商和西周为初期形态,东周至两汉为密封式形态,邺城到隋唐长安为棋盘式封闭形态,北宋到元明清为开放式街道布局形态。

这种观点只能视作是对中国古都规划模式的概括,并不反映整个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

因为唐代的城已成为开放式城市,“十里长街市井连”,而西周的城市也并非看不到整齐规划布局的影子。

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和东周王城的考古发掘,都可以证明西周的城市已进行过规划,而且最早使用了城市平面图。

事实证明,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都受规划思想的指导,有自己的规划原则和城市平面图。

1.规划思想中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一定的规划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由于城市是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千差万别,各种地理条件各不相同,规划者必须依据地理条件、城市性质和可能,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规划,尽可能满足各个城市的不同需要,使城市能发挥它的不同作用,并显得庄严、大方、坚固、壮丽,一切都井井有序。

当然,中国城市中从未经过规划而杂乱无章的也不乏其例,但对多数城市来说还是布局井然,应该说都是经过周密规划后才建成的。

关于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直到目前尚无系统的理论研究,仅有一些零散的、互不关联的说法。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所研究的城市,目前主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城市,应该从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时期的主要思想体系,来探讨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才能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有利于进一步解剖中国城市的特点。

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讲解

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讲解

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文/王子恒谁能够想象得到,我所站的这片土地的城市,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仅其宫城面积便是现在的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多呢······————题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春秋时期的齐国官书《考工记》中这样写道:“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见,古人对天地万物深刻的理解全在于和谐二字,不管是最早有记载的西周洛邑,还是后来的明清北京,纵横上下数千年,无不贯穿着和谐的理念,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克己复礼的观念。

而《考工记》中也提出了中国古代城市构成的十大基本要素:1、道路系统(此为古代城市的骨架)2、防御设施(例如城垣及壕沟)3、宫殿区(包括宫室及官署)4、祭祀坛庙区5、宗教寺院区6、园林区7、仓库区8、手工业区9、商业区10、居住区。

《说文解字》中对“城”的解释是“用以盛民也”,对“市”的解释是“买卖之所也”,从中不难看出,城与市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发展注定是漫长的。

因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然而,不管怎样地漫长,史学界都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城市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乡村式城堡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这时还尚未出现市,而城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军事战争方面。

第二阶段:城与市分离阶段。

这个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

这时候已经产生了市,但出于战争的频繁,彼此之间还是处于分离阶段,也就是说,城与市在这个阶段是彼此独立的。

第三阶段:城与市融合阶段。

西周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彼此分离的城与市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逐渐融合,而城与市逐渐融合以后表现出来的优越性日益明显,直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已经可以说是汇集了古代城市的精华,对中国古代城市可以说是做了一个总结。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2)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2)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2)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万年的岁⽉。

●距今七、⼋千年的新⽯器时代,我国⼴⼤地区进⼊⽒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类第⼀次社会⼤分⼯。

农业的出现,使⼈们的⽣活有了⼀定物质基础,组成⽒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般都选在背⼭⾯⽔的⾼爽地段。

2、规模:⼀般范围较⼤,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的房屋建筑组合⽽成:房屋建造⽅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泥墙房屋和⼲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化上说,⼤体相当于“龙⼭⽂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的城市,其规模⼀般都还不够⼤,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化中⼼,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萌芽时期产⽣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体⾄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器⽂化的社区中。

”⼜说“⽬前已知的最古⽼的城市遗址,⼤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的条件】(⽣产⼒+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化+战争+夯筑技术)1、⽣产⼒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了社会第⼆次⼤分⼯。

《考工记》之匠人营国的设计思想启示

《考工记》之匠人营国的设计思想启示

《考工记》之匠人营国的设计思想启示作者:何俊霞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11期摘要:考工记作为中国较早也较为完整的艺术论著之一,其设计思想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中“匠人营国”篇中关于城市规划,制度等级等各方面的描述,无不体现其深远的思想意图,对后世都城营建等方面产生影响。

本文主要提炼其中几个设计要点,并加以说明分析。

关键词:考工记匠人营国设计思想城市规划《周礼》是先秦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周王室官制以及战国时期各国的相关制度,其记录整理者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儒者,因而存有儒家的一些政治思想。

全书共六篇,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汉代学者编校整理《周礼》时已缺《冬官司空》篇,便将《考工记》补入,由此,《考工记》成为《周礼》之一篇,称为《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中开篇“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直接说明本书主要记载我国汉代以前关于器物的制度和工艺思想。

《考工记》在详细记载周代官营手工工艺典章制度的同时,还表现出深刻的哲学思想,器以载道,其丰富的哲学意义对后世器物制作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其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明堂等级及匠人营国等等方面对后世的建筑营建、设计思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天人合一《考工记》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其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即可理解为“顺应天意,天人合一”,《考工记》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尊崇,除却对自然的认识外,人的“巧工”、材料的“美”也是成就器物的重要条件,工匠需主动地体会材料的美,只有这样,在制作的过程中才能合理的选材、用材。

《考工记》始终将贯穿于“天人相和”的造物观念之中,一则主张,造物自身应遵循自然的基本法度并与造物思想和谐;二则认为,人工技巧应与天然条件和谐,顺应并接受“天有时,地有气”的客观规律,并升华到“材有美,工有巧”的理想的人为境界;三则,实现操作过程中人、机、环境三者关系的最佳优化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城市规划1001班张敏《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这本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里面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其中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考工记》这本书里面的精华。

同时,《周礼·考工记》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研究《考工记》营国制度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它在我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作用。

泛泛地谈论,或者是截取历史的片段去探讨,或者是抽出个别城市的规划来对比分析,并不足以说明问题。

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全面考察它自西汉末再度问世以来产生的影响。

这里,不妨以我国几个历史名都为例,回顾它们的规划情况,分析它们的规划结构,了解其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可有助于对营国制度作用的认识,明确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

北京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名都之一。

今日北京的前身就是清代封建帝国的首都。

明北京宫廷区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清北京城规划结构的要点是:1.以宫城为核心,居全城中央,前为朝,后为市,左为宗庙,右为社稷,2.宫城内前为治朝,后为寝宫,3.以五门三朝为主而组成的南北中轴线,是全城规划的主轴线,祖社里坊乃至郊坛等,基本上沿主轴线对称安排,4。

采用棋盘式道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

这种规划结构是否为明营北京所首创? 不是,它是吸收金中都、元大部及明洪武营建明中都(凤阳)和南京的经验,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的。

北京是五朝名都,除辽为陪都外,金、元,明、清均以此为都城。

我们再上溯至金,试看金中都又是怎样设计的.据文献和一些遗迹,金中都城呈近似正方形,东西较南北稍长。

四面各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

宫城在城的中部微偏西南处。

外筑皇城,皇城周长九里三十步.宫城南北中轴线即为全城规划主轴线,坊里沿此轴线环绕宫城对称布置..我们拿金中都与元大都和明北京比照,便可发现这三代首都规划的历史继承关系,尤其明北京看来更接近金中都。

这个历史现象的确耐人玩味。

金人营建中部多仿效北宋东京。

现不妨再看看北宋东京的规划情况。

宫城居内城中部偏北处,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便是全城规划主轴线。

上面介绍的北宋东京规划概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金中都和元、明北京都是继承北宋东京传统的产物。

此中基本规划结构各代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这个现象并不是历史的偶然重复,势必有个共同遵循的规划传统在影响着,不然是不会如此巧合的。

为了要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追溯宋以前的营都规划情况,试看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是怎样发生,发展的?所谓共同遵循之规划传统又是什么?这样,我们就得看看唐人又是怎样规划他们的首都的。

隋统一中国后即大力经营大兴城以为首都。

唐代长安即隋代大兴所以唐长安城的规划基础实为隋人所奠定的。

其宫城虽偏处城北,却仍在城的南北中轴线上。

宗庙在宫城前左方,社稷在宫飞玄门城前右方。

全城采用棋盘式的经纬涂制干道网,利用干道纵横交错所划分的地盘,作为市坊用地。

所有这些,都是据南北中轴线作对称布置的。

这样布局,虽可突出这条轴线的主体感,但城市过大,人口众多,加之商品交换日趋繁荣,不免有市肆过于聚集,难于方便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的缺憾。

唐长安规划大致有如上述。

如果我们以北宋东京与唐长安对照比较,这两代首都规划的基本结构并没有什么显著差异,其间传统继承关系是非常明显的。

隋代继营大兴之后,在大业年间又营建东都洛阳,所以唐洛阳也是承袭隋人的。

由于唐洛阳是陪都,尽管规划制度不变,具体运用则较长安灵活得多。

因此,洛阳城市风格,在整齐中寓有生动活泼之感。

唐洛阳布置重视利用地形,因宫城偏处西北,整个城的规划主轴线也随着西移。

虽然,宫偏西主轴线西移,市坊多在东南,外表上似乎极不平衡,但是加上西部广大禁苑来分析,城市总体构图的平衡是处理得很成功的,仍不失以宫为中心的对称布局格调。

宫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宫城前为皇城。

皇城内左祖右社,官署沿中轴对称罗列。

这套宫廷区布置与长安相同,充分体现了帝都的森严。

唐洛阳规划是我国中世纪城市规划史中继唐长安之后的又一杰作,也是灵活运用传统规划结构的好例子。

纵然形式上别具一格,实际上它的基本规划结构与唐长安仍是一致的。

南北朝之前还有一个名城应该提出来谈谈,这就是曹魏的邺城。

邺城不是帝都,而是曹操营建的魏王城。

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规模次于“九六城”——洛阳。

曹操为适应当时三国鼎立的形势需要,故邺城规划多从军小着眼。

以城北的宫城为中心,宫门前南北主干道为规划主轨线,东西主干道为辅轴线,将全城划分为城南和城北两大区。

这便是邺城规划结构的概况。

总的说来,曹魏邺城规划是个推陈出新的产物。

继承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讲求实效,勇于革新,它的若干规划经验,对后世首都建设是具有影响的。

以上我们沿着历史线索,叙述了北京、长安、洛阳,东京和邺城这五个历史名城的规划概貌。

从时间上说,自清一直上溯到东汉,前后将近一千九百年。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我国都城规划基本上都是继承《考工记》王城规划传统的产物,即使是别具一格的曹魏邺城,也难摆脱这个传统的影响。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冲规划的北魏洛阳。

这个新都更为后世继承《考工记》王城规划传统树立了楷模。

近年也有人认为,只是直到元代刘秉忠规划元大都,才第一次运用《考工记》“理想方案”。

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

不仅首都如此,其他城市同样也有《考工记》王城规划传统的踪迹。

通过国际交流,《考工记》影响甚至远及邻国。

日本的都城平安京就是一个例子。

平安京是仿效唐长安设计的,追根溯源,平安京规划也应《考工记》王城规划传统派生的产物。

通过以上回顾,这一系列历史事实充分表明,《考工记》营国制度不仅影响时间长,影响面也很广。

无论从哪方面去考察,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制度在我国城市规划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和它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考工记》营国制度原是奴隶社会城邑建设制度,虽然它为封建社会所继承,但随着社会演进,在实践过程中,这个传统也在不断发展。

从上述各名都的情况看,我们便可了解,历代运用营国制度传统经验,都是从当时实际出发,吸取他们所需要的精华来为他们的建设服务的。

换言之,他们是批判地继承传统,而非盲目地因袭传统。

因此,他们虽采取营国制度传统的某些基本要素,却并不为营国制度所约束,种种变化各有不同,甚至同一时期的建设,具体运用上也因地制宜,不拘一格,隋人营建东西两都的规划不就是很好的说明吗再拿北魏洛阳这个继承营国制度传统的范例来说,由于他们利用汉魏洛阳城旧基础,保存了“九六城”的形制与规模,沿用了东、西、南三市制。

但因发展了营国制度传统的基本要素,纵使城非正方,市不在宫城北,丝毫不改变它与营国制度的关系。

同样,元大都何尝不也如此。

我们断不致因大都城不是“方九里”,宫城不在城中央,就抹杀它源出营国制度传统这个事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晚年的东京,当时市坊规划制度发生了空前变革,东京出现了新面貌,然而人们并不否定它那套基本规划结构所体现的营国制度传统风格。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

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

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

但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所以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我们研究《考工记》营国制度对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不能静止地对待这个问题,把它看成机械地重复,而应该从传统辩证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既不能掩盖历史真象,也不能忽视《考工记》营国制度的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它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与规划专著,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并发展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和方法,甚至在现在的城市建设中都有它的影子.这值得我们这些后代好好去学习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