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以及西安事变的过程及其影响。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日本侵华的全面开始,中国人民进入了局部抗战时期。

而西安事变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理解九一八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理解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3.能够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3.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西安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教学目标】重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是中国近代前期三次“闹钟”,结果如何?中国“惊醒”做了怎样的抗争?1931年9月18日,日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1935年,日军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爆发。

处于历史的拐点,中华民族何以应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段血与火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九一八事变1.背景【材料链接】材料一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田中奏折》材料二“满蒙并非中国的领土。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材料三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四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问题探究】以上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答案提示:(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2)中国东北是日本生命线;(3)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4)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5)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抗战。

2.爆发【材料链接】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8年级上历史第18课教案

8年级上历史第18课教案

学校姓名年级初二课题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课型综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本质。

过程与方法:搜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侵华日军侵华等资料,学习收集历史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法西斯反人类,反社会的本质。

重点了解日军在侵华期间所犯下的罪行。

难点如何分析历史资料,全面客观地评价国民党的作用。

关键知道中国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

二、导入新课: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炮声震惊了全世界,也唤醒了一个民族,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始了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你想了解这些内容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

三、传授新课:学生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提问:如今人们为什么把北平的两条路命名为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了解中国守军第29路军英勇抗战的故事)看“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路线图”1、痛忆日军侵略中国的路线、范围。

2、此时日本的野心是什么?看图说出日军占领南京的时间。

教师激发学生习趣,导入新课。

播放《卢沟桥事变》影片部分片段。

教师设置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

教师注意对学学生听讲。

学生观看影片,看书,讲述卢勾桥事变的爆发。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知道下回答问题。

回答。

振奋学生的激情导入新课。

以电影的播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识别地图能力。

为了更好地衔接两个子3分15分9分提问:当前日本有一股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认为这是中国人捏造的,你有什么看法?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国共两党的表现怎么样?四、思维升华:学习完本课内容后你最想对日本当局说的话是什么?五、作业(导航)生发言的补充。

教师联系当前热点问题提出话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教学建议及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教学建议及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上册第18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答案】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自主学习】(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1页到93页的内容,回答1—2问题:2.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又向哪些地方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北平、天津、上海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3—94页的内容,回答第3题:3.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什么时间?日军杀人手段有哪些?共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多少人?看右方图片,你有何感想?1937年12月;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30万以上; 感想:略。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回答第4题: 4.说说与这两付臂章有关的历史。

P94页“共赴国难”这一目下第一段小字。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为什么说“芦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主要意思:芦沟桥事变后,日本调集大批军队,向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开始了全面侵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掀起了全民族抗战。

2.现在,日本国内不时出现一些公然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的事情,日本政要络绎不绝地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内供奉着战后处以死刑的东条英机、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等十四名甲级战犯及其他战争罪犯。

日本右翼势力竭力否认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血的历史事实,对此,你想说些什么?侵华历史不容抹煞;日本应该牢记给中国带来的战争灾难,深刻反省;要警惕、防止日本军1. 卢 沟 桥 事 变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

地点:北京西南卢沟桥; 策划者:日本侵略军; 抗日英雄: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等壮烈牺牲。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重点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在抗日战争前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做出的决策。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教案
二、自主学习2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自主学习2:(预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华北危机: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1933年1月,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2.一二·九运动
(1)原因: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②经过: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④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一、九一八事变
1、过程:1931年9月18日,沈阳,柳条湖事件。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没有多久日本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后对东北三省人民实行了残暴的殖民统治但是东北人民是不愿做亡国奴的当时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了东北义勇军还启共产展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
课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主备人
审核
八年级教研组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时间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讲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了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三省沧亡。
二、自主学习3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自主学习3:(预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背景 :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②中共提出建立主张,要求国民政府、。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而蒋介石不接受二人建议,到西安督促张、杨二人进攻红军。

【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

【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历史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书的课题是战略大决战,向学生再现的是中国人民束缚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

在束缚战争中,人民束缚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束缚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

从而感悟“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最伟大”的道理。

二、课程标准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束缚;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束缚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束缚等基本史实;通过对束缚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束缚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课件,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束缚。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束缚军束缚南京。

难点:束缚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五、教学过程第一篇:未雨绸缪——劣势转优势(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束缚区2、人民束缚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大决战(二)教师引领自主探究第二篇:三胜敌军、灭其主力——三大战役展示:《三大战役形势图》(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三大战役的地理位置有个整体的认识)关门打狗——辽沈战役展示:阅读材料及课本93页《三大战役形势图〉思考,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材料一:东北野战军拥有12个纵队、17个独立师及步兵、骑兵、炮兵、坦克团约70万人的强大军事力量,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超过百万,军事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主要内容为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本课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历史图片,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历史资料,深入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可能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掌握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英勇抗争的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及历史背景。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历史情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理解19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掌握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如何理解和分析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如何理解和评价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方法1.解说教学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课件和教材,介绍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2.讨论教学法:以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为主,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出问题,促进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辩证教学法:以讨论和比较分析为主,通过对中日冲突和鲁迅与梁启超思想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中日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第二步:讲授(30分钟)讲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分析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介绍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为小组,讨论中日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并就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四步:班级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并就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日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以及鲁迅和梁启超对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思考和分析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评价。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掌握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2. 了解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认识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 能够分析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经济政策。

2. 难点:分析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第18课教材内容。

2. 多媒体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

3. 教学案例: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案例。

四、教学过程
1. 开篇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学习内容介绍:介绍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经济政策,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 案例分析:分析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案例,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 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主要政策,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教科书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 思考并分析两个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和主要政策,同时培养学生思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以及西安事变的经过,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个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插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两个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图片解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两个事件,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信息。

然而,对于这两个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两个事件的历史内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个重要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掌握两个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难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视频、插图等丰富的课件,生动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

2.资料:收集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相关的资料,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

3.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板书,突出重点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历史事件。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 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上海市淮海路》、《徐州市淮海医院》、《淮海公园》、《淮海中学》图片,并抛出问题:这些地名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淮海”二字。

来自于什么事件?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那么除此之外,三大战役还有哪些战役呢?又是如何发展的?结果如何?下面我们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读教材共同探究第一篇三大战役——主力决战三战三捷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特别是到1948年8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出示《国共力量对比表》。

并提问:进入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由430万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

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国民党主力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第一捷、辽沈战役——决战东北关门打狗出示材料:材料一:到1948年秋,全国形势进一步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军在东北的正规军有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附: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一节讲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段苦难岁月的历史真相,认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风貌,以及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细节和背景可能了解不深。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这段历史存在一定的敬畏之心,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恐惧、悲观等情绪。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术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影响。

2.教学难点: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原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真相。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研究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历史知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18《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一、课标内容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影视及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但由于思维还不够成熟,在看待问题时容易过于片面或偏激,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为了厘清各部分内容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另一条是中国社会各派政治势力对日本侵略的抗中。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___、爱国学生、部分___爱国将领展开了反日浪潮。

___在___,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___,爱国将领___、___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既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自主研究、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研究目标:目标1:通过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研究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说出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经过;列举伪满洲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通过了解抗日英雄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分析、归纳、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目标3:列举华北危机的表现有哪些;说出一二•___的时间、领导党派、口号、意义。

目标4:说出西安事变的时间、人物、目的、结果、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讨:___、___“以下犯上”,扣押___的原因,培养小组探讨、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播放视频《松花江上》并思考:是什么事件让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有家难回?2.讲授新课本课分为三个部分: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八年级历史第18课教案范文

八年级历史第18课教案范文

八年级历史第18课教案范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历史第18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历史第18课教案1收复新疆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以及最终的结果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阿古柏侵占新疆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

(“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

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

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

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和战争状况。

3.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课前导学:让学生回忆一下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什么事件,以及事件的时间和地点等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知预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提示等形式,预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二、课堂展示展示有关日本侵略中国的图片和文物等教育资源,介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事件。

通过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三、学习重点1.日本侵略中国的历程。

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学习当时愤然反抗的民族情感。

3.清新广场在西安事变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四、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小组对话。

3.电脑课件辅助讲解。

五、互动讨论1.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2.小组活动,让学生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及组员,共同认真学习,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

六、展示课件以电脑课件为展示媒介,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历史事件结合图片和文物为学生们深入呈现。

七、课堂任务1.请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书籍,撰写有关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小论文。

2.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总结: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两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使学生在这两个事件的相关知识方面成为一个专家。

2.本节课中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对话、电脑课件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和收获。

3.学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以促进自身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历史八年级上第18课教案

历史八年级上第18课教案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学生齐读
理解记忆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出示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西安事变
1.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
2.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初二历史教案第周第课时教者:徐思远
课题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知识
目标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能力
目标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
目标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四、盘点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有关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互相交流
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中国军民的反抗:
①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抵抗日军的侵略。
②中共派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开始了。
教师提出问题:1、九一八事变是在哪一年爆发的?(生答:1931年)2、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是谁?
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出示小黑板,学生齐读):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没有多久,日本很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之后,对东北三省人民实行了残暴的殖民统治但是东北人民是不愿做亡国奴的,当时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了东北义勇军,还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主学习1
一、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开始)
★自主学习1:(预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爆发:年月日,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制造,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2、蒋介石政策:。
3、结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于敌手。
4、影响:中国人民开始了。
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敢以下犯上,实行兵谏,逼蒋介石抗日。那蒋介石抓了以后,该怎么处置他呢?教师总结:当时中共不仅不主张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确实杀了不少共产党人,但中国共产党最后却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对我们中国来说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课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主备人
审核
八年级教研组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时间




1.讲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了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三省沧亡。
2.知道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史实,把握一二·九运动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掌握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4.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该以先辈们为榜样,肩负起为国家、为民族而学习的历史责任。
二、自主学习3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自主学习3:(预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②中共提出建立主张,要求国民政府、。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而蒋介石不接受二人建议,到西安督促张、杨二人进攻红军。
2、目的:为了。
3、时间和人物: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
②经过: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④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一、九一八事变
1、过程:1931年9月18日,沈阳,柳条湖事件。


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及意义
学习过程
教学
环节
互助学习
教师点拨
一、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前面我们讲到了红军长征,在红军长征的时候,日本人开始侵略中国了没有?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这就得说到日本的所谓“大陆政策”
二、自主学习2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自主学习2:(预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华北危机: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1933年1月,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2.一二·九运动
(1)原因: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时间:年12月9日。
(3)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4)意义:一二·九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探究释疑
探究释疑: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主要矛盾;张、杨受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抗日高潮的感召;蒋介石一意孤行,拒绝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挽救了中国的时局,也挽救了中国的命运。
四、互助提高

五总结归纳
1、“九一八”事变
①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②结果: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亡。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自发)和抗日游击队(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杨靖宇为代表)
3、西安事变(1936.12.12又叫“双十二事变”)
①背景:日军占领东北后,又侵略华北,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蒋介石不接受二人建议,到西安督促张、杨二人进攻红军。
4、经过: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党中央派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5、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
6、意义:基本结束,初步形成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而蒋介石把几十万的兵力全部部署在围剿红军上,围剿共产党的内战上。所以在这个时候,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去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没有劝说成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最后发动了兵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