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国国家新安全观的发展

合集下载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绪论:国家安全战略谋划国家安全:指国家生存和发展没有或很少受到重大威胁的状态,也是指对国家生存和发展利益的保障,主观上没有或少有恐惧感。

国家安全战略: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筹划,是实现国家安全的科学和艺术。

一般指在平时和战时,组织和运用国家武装力量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力量以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新安全观:1、主权安全(安全主体):1)国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安全主体;2)没有主权,也谈不上人权。

国权在一定意义上是“集体人权”,理应高于人权;3)不能有双重标准;4)主权“让渡”是有限的、部分的、次要的。

2、综合安全(安全内容):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等的有机结合;3、合作安全(维护方式):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一般原则:1、确定目标: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核心问题;2、化解风险: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高超艺术;3、因势利导:国家安全战略谋划的最高境界。

大国安全筹划的规律性问题:权力+圈子+关系+实力1、争取国际主导权,制定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国际规则;2、大国在地缘上构筑自己的“安全圈”,以保持较为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防止其他大国利用周边国家威胁本国安全;3、大国更注意处理好各种类型的三角关系,营造对自己有利的均衡态势;4、大国在国力运用(主要是军事力量运用)上,仍是把威慑战略作为首选的战略模式,谋求保持威慑优势。

第一章: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思想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思想:是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筹划总的理论思考和指南。

国家安全范畴的历史性变迁: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暴力+外交+手段1、传统的领士争夺正在逐步转化为对资源的争夺及市场的占领,加强对太空、海洋、能源等战略资源及通道的控制,经济较量正在逐步演变为国家之间斗争的核心和焦点;2、西方国家利用掌握的资源优势,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竭力推行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利用各种手段和机会加大对政治、经济制度及信仰不同国家进行颠覆和改造的力度,激化了各种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3、全球化和人类生活信息化、网络化为各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人类社会出现更加脆弱的一面,安全风险跨越国家疆界,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攻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4、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猖獗,以极端暴力手段进行反社会的活动,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5、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日趋复杂;6、国家利益拓展在分享全球化果实的同时,也意味着外部风险增大,国家安全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增强,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安全威胁和压力;7、国家安全威胁多元化,维护手段也随之多样化,由过去以军事力量为主发展为注重各种力量运用和协调,建立保障国家利益的安全体系。

冷战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论争

冷战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论争

冷战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论争随着冷战结束,世界的政治经济氛围也发生了改变,各个国家的角色和地位投入了全新的时代之中。

同时,中国也面临了自己的国家安全问题,不断地思考着自己在全球局势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家安全的定义和理念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存在着一些争论和挑战。

下面,我将阐述有关中国冷战后国家安全观的论争,并通过5个案例进行论证。

一、背景简介中国的国家安全观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

在那个时期,中国认为自己的国家安全主要受到来自苏联的威胁。

对于中国冷战后的国家安全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1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主要是反映冷战时期的国际情势。

中国认为,美国的撤离正在中东和亚洲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中国面临新的威胁。

中国国家安全的定义着重于反对外来干涉和保持国家的主权完整。

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到九十年代末,中国在翻译外国国家的文献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安全理念,这一阶段的中国国家安全观顺应了全球化、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重点是保障国家的大发展战略,如经济安全、人口安全、社会安全等。

在2001年中美对峙后,中国进入了一个以反恐为核心的第三个阶段,中国国家安全在相对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主要是出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外和国内一些因素的影响。

二、冷战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论争1. 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用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经济问题,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争论。

一方面,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密切的经济关系可以带来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但是,另一方面,有一些人则认为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是相对独立的领域,一些经济领域需要有独立的规划和管理方式。

针对这个问题,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就是当前中国与美国因为经济体制问题和贸易问题开展的贸易战,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来说,两者都是深刻地相互依存的。

浅谈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论文

浅谈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论文

浅谈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论文国家的安全教育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的振兴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安全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国家安全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一:《浅析国家安全思想的哲理内涵论析》论文关键词:国家安全;西方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摘要:在国际政治中,安全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价值。

国家安全思想是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

西方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各自对“安全”思想内涵的理解不同。

科学认识“安全”思想是研究国家安全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十多年前,当东西方冷战结束,世界战略格局重组时,许多人曾预言,人类社会正在从非理性的对抗走向建设性的对话,从无休止的冲突走向互利性的合作,世界可能比以前相对安全。

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一度成为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的共识。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和国际合作,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中国总的安全环境是好的。

然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现实无情地昭示人们:国际形势空前复杂,人类社会很不安宁。

中国的内外安全环境也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安全需求和压力在加大。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人了新的时期,新旧矛盾交错而复杂。

中国加人WTO,既要参与又要改造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贸易战。

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对我进行“分化”、“西化”,进行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

“9·11”昭示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新世纪“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因此,在新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重视国家安全研究,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全面应对新世纪的新挑战。

在国际政治中,安全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价值。

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阿诺德·沃尔弗斯很早就提出,安全“是一种价值”,是国际政治研究的“起点”和“落点”。

试析国家安全观的衍变

试析国家安全观的衍变

第60卷第2期2007年3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Vol.60.No.2Mar.2007.195~200收稿日期:2006-07-23试析国家安全观的衍变胡文秀(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新乡河南453007)[作者简介]胡文秀(1979-),女,山西太谷人,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

[摘要]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问题的出现使传统安全观受到挑战,冷战后时期的安全观出现了由传统安全观向新安全观的结构性变革。

新安全观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还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传统安全观由于其历史影响以及现实的冲突,使得传统安全观仍将在国际安全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传统安全观;新安全观;均势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全[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20(2007)02-0195-06冷战结束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对峙的局面宣告解体,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问题不断涌现,其影响和解决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国的范围,/溢出0效应不断加强,这些使得各国之间相互依存态势和国家之间合作的趋势不断增强。

这对以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观提出了全新挑战,新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安全观的变化以及安全战略的选择进行分析。

一、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在国际关系中,安全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一个基本的价值。

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安全的思想,5易经6中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0(5易经#系辞下6) 5左传6中也有记载:/5书6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0(5左传#襄公十一年6)到了近代,随着国际社会的形成,国家间交往范围增大,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使保障安全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职责。

关于安全的含义学者见仁见智,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安全具有二元性,较为普遍的、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是阿诺德#沃尔弗斯(Ar nold W olfers)在5冲突与合作6中的观点:/所谓安全,从客观上来讲,是指所拥有的价值不存在现实的威胁,从主观上来讲,是指不存在价值受到威胁的恐惧。

新安全观构建2

新安全观构建2

“新安全观”又称“非传统安全观”,是对“冷战”后期开始出现的一些不同于“旧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的新安全观念的统称,指与“旧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相对的各种新型的安全观。

安全观的由来由于长期以来从属于“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的“安全研究”把“国家”作为安全的唯一主体,因而现在人们说到“安全观”时所指的通常都是“国家安全观”。

因此,所谓的“新安全观”指是也就是“新的国家安全观”,“非传统安全观”基本上也就是指“非传统的国家安全观”。

当然,由于人们在“冷战”结束前后对“安全主体”认识的扩展,“安全观”现成不能说是完全等同于“国家安全观”,因为现在人们开始关注以国际区域为主体的“地区安全”问题,开始关注“人类安全”问题,甚至开始关注“个人安全”和“国民安全”问题。

与“旧国家安全观”一样,“新国家安全观”也不是一个具有统一思想体系甚至不是一个具有相同观点的国家安全观,而是对新近时期出现的各种国家安全观的总称,主要指在冷战末期或冷战结束后新近出现或者受到重视和广泛关注的各种国家安全观。

编辑本段世界新安全观目前,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新安全观包括“综合安全观”、“共同安全观”、“合作安全观”三种。

综合安全观“综合安全观”并不是冷战后出现的,而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由日本政府提出,80年代逐步得到一些东盟国家认同,冷战结束后得到更多国家和研究人员支持,并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政府在《国家综合安全报告》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综合安全观,后又于80年代初提出了“综合安全保障战略”,认为要防止和对付诸如战争、能源危机、资源危机、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威胁,必须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发挥其综合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安全战略的实施更加突出了这一点,其中在对外战略的实施中继续坚持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同时争取逐步完成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充分发挥经济、科技、金融优势,并将它们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以实现其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中国的新安全观

中国的新安全观

中国的新安全观中国的新安全观是中国现阶段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并且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安全观。

中国的新安全观体现了中国对寻找适合新时期人类安全概念以及维护世界和平努力的贡献。

1.中国新安全观提出的背景首先,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冷战后,世界局势得到了根本的缓和,世界大战的威胁不复存在。

其次,这是中国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安全环境成为中国的头等大事。

最后,非传统问题日渐凸显。

在传统安全问题相对缓和的同时,非传统问题却日益甚嚣尘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

中国的新安全观就是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的产物。

2.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涵新安全观的实质是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

中国新安全观的内涵包括: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这是全球和地区安全的政治基础和前提,也是新型安全观的指导原则,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和平的对外政策,建立国家之间的平等和稳定关系。

中国的新安全观将“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四位一体,融合成一个综合的安全理论体系,并对这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互信是基础;互利是保障;平等是灵魂;协作是纽带。

冷战结束后中国所主张的新安全观是实现所有国家的普遍安全,追求的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强调的是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要素在内的综合安全,并主张用和平、合作的方式,以扩大共同的利益基础来实现地区和全球的安全。

这种安全观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创造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新思路。

只有以这种新型的安全观为理论基础,动用各种对话合作机制,扩大共识,求同存异,才能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树立以合作求安全的新型安全观,世界才能赢得持久和平,人类才能获得共同发展。

3.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对于新安全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综合的安全观。

01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

01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

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摘要:冷战后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安全形势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多样化的安全挑战,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新安全观吸收了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世界各种新安全观研究成果的精华,对国家安全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在安全实现的前提、特征、目标及其有效途径上进行了创新性的阐释,从而使中国的新安全观具有了独特鲜明的理论意涵和非凡特质。

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对于维护亚太地区和国际社会持久安全、进一步推动国家间新型关系的确立以及致力于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新安全观、相互安全、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新安全观是对冷战思维为特征的传统安全观关于安全问题狭隘理解的重大突破,是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研究结合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创新的重要体现。

它在否定传统安全观思维模式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世界新安全观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合了中国在国家安全上的传统追求,在保持与世界大国新安全观研究的同一性基础上,对实现安全的重要保障、有效途径、最终目标等方面做了创新性的诠释和阐发,从而使中国的新安全观具有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的非凡特质和独特鲜明的理论意涵。

一、相互安全:安全政策实施的必要前提相互安全从根本上说就是相关国家为追求自身安全利益的思维模式不应受到现实主义“安全困境”的束缚,是在双边或多边基础上相互确保安全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苏关系由对抗趋向缓和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两国政治学者把相互安全共同视为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这与中国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政府认为,相互安全是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实现的基础和必要前提,相互安全的获得不是建立在彼此结盟基础上的。

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国家间彼此安全利益的获得与维持是一种“非零和”的博弈模式。

采取一方安全利益的实现以牺牲他方安全利益为代价的传统模式,不仅给他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自身的安全最终也无法真正保障。

树立新安全观

树立新安全观

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主要是相对于带有冷战思维的传统安全观而言。

自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中国在两大治治集团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形成了以解决政治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在具体的时期又有各自的特点,其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行争取国际社会承认以巩固新政权的安全战略;第二阶段,实行反对美苏两个敌人以推进世界革命的安全战略;第三阶段,实行联美反苏以捍卫国家安全利益的安全战略。

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安全观主要是从意识形态和国家主权的角度考虑,认为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国际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把国家安全战略同国际安全战略相联系,视维护国家主权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而且主要是通过结盟、准结盟或军事斗争方式来实现国家安全。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

1997年3月,中国在同菲律宾共同主办东盟地区论坛信任措施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适合冷战后亚太地区各国维护安全的“新安全观”。

1999年3月26日在瑞士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裁军谈判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推动裁军进程,维护国际安全》的讲话,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的新安全观。

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

这就要求必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并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

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

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

建立在乎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

只有建立新的安全观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才能使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得到保障。

中国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包括:1.国家安全的内涵发生了新变化。

建国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变

建国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变

建国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国内外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实现了由传统安全观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演变,显著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安全内容认知和安全维护手段三个方面。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安全方面频繁推出新理念、新方案和新举措,中国的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安全影响日益增加。

在安全观方面,中国先后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亚洲新安全观、亚太安全观等理念,实现了安全观的变革与创新。

安全环境研判方面,对国内安全的认知更加全面系统、对周边安全的认知更加统筹协调、对国际安全认知更加注重“中国作为”;安全内容认知方面,认知内容日益丰富,兼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统筹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全;安全维护手段方面,不断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和推进国际安全合作。

回顾新中国七十年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历经安全实践的锤炼,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需考虑内外因素并注重其联动性、坚持核心安全需求的底线和安全维护手段要以和为贵、文攻武备。

展望未来,其重要启示在于中国的国家安全观要注重安全需求与安全能力之间的平衡,将安全能力建设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不断促进安全维护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中国新安全观

中国新安全观

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新安全观的实质是“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

中国新安全观之“新”,首先在于超越冷战思维,摒弃以对抗求安全的思想。

中国主张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建立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合作关系,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同利益和解决冲突。

这种新观念的提出,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的产物。

在冷战结束之前,中国所面对的主要威胁一直是大国之间的对抗,是世界大战的危险,是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和颠覆的威胁。

伴随着东西方对抗关系的结束和大国之间以合作为基调的新关系的确立,中国所面对的安全问题也发生了改变。

中国强调的新安全观,所针对的威胁包括传统的威胁,也包括非传统的威胁;包括军事安全问题,也包括非军事安全问题。

这种对安全的新关注,实际上将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把中国面对的威胁与人类面临的全球共同威胁联系在了一起。

以新的视角观察当今的国际关系,可以看到,世界和平所面临的威胁包括局部战争和冲突、地区热点、南北差距,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生命安全面对着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的威胁,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有新的思路与战略。

中国新安全观强调的是以平等合作而不是实力对抗解决问题。

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协作”,说得确切些,就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

这种合作是多渠道的,包括多边安全机制、多边安全对话、双边安全磋商,非官方安全对话等。

新安全观所提出的“合作安全”模式,与“和平共处”相比,不但在观念上有更明确的阐述,而且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与结盟相比,它不针对某个具体敌人,也没有严格的盟约限制。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为中国新安全观注入了新的内容,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领导人强调,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问题所持有的看法

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问题所持有的看法

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本质等等的认知、评价和预期,包括事实认知、价值评价和主观预期三方面内容。

首先,国家安全观是对客观的国家安全状态的反映。

其次,国家安全观包括主体对国家安全客观现实的价值评价。

最后,国家安全观还包括主体对国家安全状态发展的预测和期望。

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观应是全方位的系统安全观。

“新国家安全观”就是综合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在内的国家安全观。

通俗一点讲,与传统的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相比,它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的认识有重大突破。

冷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世界大趋势下,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生存安全基本有了保证,而国家发展安全面临的挑战相对突出,由此促使新国家安全观的产生;其次,新的国家安全观本质上体现了国家安全任务的转变,就我国而言,新国家安全观反映了保证小康社会健康发展这一新历史任务的国家安全本质,这个本质不仅包含传统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还包括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新的内容,从而就构成了国家安全的综合体系。

第三,就是“新国家安全观”从传统的领土和主权空间拓展到更广泛的国家利益空间,范围扩大了,它与社会生活空间、经济活动空间共同形成了三维安全空间结构。

对策一,要坚决阻止非法占我岛屿和单方面的开发行为。

2002年签订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规定了“不在现无人居住的岛、礁、滩、沙或其它自然构造上采取居住的行动”,宣言也没有规定任何一方可以单方面开发区域内的海洋资源。

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外交、军事两个办法。

一,在外交层面要提出严正交涉,不承认非法占领和单方面开发的任何既得利益。

已经开发的项目要么让中国参股,要么停止开发。

人大还可以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保护中国的主权,菲律宾可以立法,难道我们就不能立法吗?二,在军事上制定出系统的从低强度到高强度的反应战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论中国新安全观与构筑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论中国新安全观与构筑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论中国和谐周边安全环境的构建摘要:对于中国来说,周边稳定是实现和平崛起最为基本的外部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面临不同的安全困境。

面对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正确认识、判断我国的安全环境问题,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的安全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字:和谐缓和新安全观,基本走向(一)缓和是我国当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进人9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霸权主义进一步抬头;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尽管世界形势动荡不安,有些地区的局势还相当紧张,但在我国周边却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处在建国以来比较好的时期。

主要表现是:1、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消除或减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太地区一直是美苏争霸的重要地区之一。

从50年代开始,我国周边形势之所以长期紧张不安,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美苏争霸所致,有的则是直接针对我国的。

从我国建国初期,直到70年代中期,美国一直构成对我直接军事威胁。

70年代末,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并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使我国完全摆脱了美国全面的现实军事威胁。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其实力地位已相对下降。

经济霸主地位已经动摇。

从原来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国内政治矛盾日趋激化。

美国出于经济上力不从心,政治上矛盾重重和国际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在调整其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的部署时,对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也做了较大调整。

尽管中美在人权、贸易、技术交易、台湾问题等方面存在重大分歧,但美政府已认识到合作与对话比对抗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随着中美首脑实现互访,中美将取得较大进展,这将对我国周边安全向好的方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曾经与我发生过战装冲突的国家,都与我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建国以来,我国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外,还与印度、苏联、越南发生过武装冲突。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中国的安全文明及其对西方的超越2014-06-30 15:27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6月上作者:王义桅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苏联解体后,中国联合俄罗斯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相对于冷战时期的旧安全观而言,这是巨大历史进步。

如今,国际安全问题出现新的变化:首先,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难以区分。

金融、信息等领域的安全问题,既是国内问题,这也是国际问题。

新疆等地的暴力恐怖事件,也非单纯的国内安全问题。

一句话,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安全全球化挑战。

其次,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难以区分。

海上安全问题既可能是传统海上岛屿、岛礁领土争端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海盗、海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引发,原有的传统—非传统安全区分可能过时。

再次,安全防范与安全维护难以区分。

网络安全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既有防范黑客攻击的难题,也有维护网络开放、安全、自由的矛盾,甚至其威胁来源也往往不明了,既可能是有政府背景的网络部队攻击,也可能是黑客组织或个人行为。

最后,安全威胁来源与安全治理难以区分。

传统上,猫和老鼠的游戏角色分明,逻辑清晰。

如今,网络恐怖袭击等行为表明,安全威胁来源,安全管理机制更趋复杂化、多元化。

与此同时,国内安全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难以区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安全,在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这日益关系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一些国内外势力从攻击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出发,攻击中国的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事关国家安全。

其次,维稳与维权难以区分。

钓鱼岛问题是外交维权问题,但受国内民意牵连。

就钓鱼岛问题举行的反日示威,往往容易引发国内动乱和社会不稳,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再次,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难以区分。

大规模卫生问题、恐怖袭击事关社会安全,由于其国内外联系,也往往成为国家安全问题。

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研究

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研究

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阐述中国的最新安全观,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战略选择。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强调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性。

接着,本文阐述了中国新安全观的内涵,包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未来安全战略选择的几个方面,包括完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加强海外利益保护、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

本文总结了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的重要性和意义,指出它们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二、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

把握好“四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这四项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宝贵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的行动指南。

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提出并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和工作机制。

要完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建立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发挥其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国家安全危机管控机制,提高处理突发重大事件的能力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观念,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这些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积极探索,为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安宁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撑。

三、当前国际形势下的挑战与机遇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各国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日益加剧。

一些地区冲突和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对全球稳定和安全构成威胁。

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学:应对复杂局势的新战略和新实践

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学:应对复杂局势的新战略和新实践

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学:应对复杂局势的新战略和新实践随着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国家安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边境防御和军事威慑。

如今,国家安全的概念已经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

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学必须面对复杂的局势,制定新的战略并采取新的实践来应对挑战。

新战略方面,首先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构建全球安全体系,以应对共同威胁。

网络安全、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流行病等问题已经跨越国界,需要全球行动。

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发挥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平台,推进全球安全治理。

其次,需要优化国家安全战略体系,转变国家安全观念。

传统的安全观念更偏向于强调军事力量和国内安全,现在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综合、全面和开放的国家安全观。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例如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公共卫生和人口管理等。

此外,开放和维护互联网空间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

新实践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来应对当前的挑战。

首先,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我们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国家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保护和安全措施,特别是对于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

其次,需要开展智库研究和培训,不断提高国家安全领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政府可以建立智库和专业机构,利用专家和学者的力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此外,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和骨干力量。

最后,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稳定。

国家安全不仅仅是政府和军队的事情,它还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加强公众的参与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素质,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学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我们需要对传统的安全观念进行转变,以更加全面和综合的视角来看待国家安全。

同时,我们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实践手段来应对各种威胁和风险,保护国家的长期和根本利益。

标题: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网络暴力行为研究背景:网络暴力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生的、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侮辱、攻击、辱骂、挑衅或其他负面行为。

论我国倡导的新国家安全观

论我国倡导的新国家安全观

作者: 刘土尧 王宇飞
作者机构: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石家庄050000
出版物刊名: 理论探索
页码: 135-138页
主题词: 国家安全观 新安全观 国际事务
摘要:冷战结束后,在深刺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威胁安全的传统因素与非传统因素相互交织,使人们对国家安全有了不同于传统安全观的更为广泛和深刺的认识。

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安全观,而我国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从根本上同各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战略思维模式划清了界限,反映了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绝大多数国家维护、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强烈愿望。

为此,要以新安全观来看待、处理国际事务,使各国站在和平共处的基点上。

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建立互信合作机制,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最终实现“共同利益、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共同安全”。

从传统安全观到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安全观的演变、成就及世界议程

从传统安全观到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安全观的演变、成就及世界议程

从传统安全观到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安全观的演变、成就及
世界议程
王明生
【期刊名称】《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年(卷),期】2024()3
【摘要】基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国的安全观经历了由专注于军事和政治安全的传统安全观,到涵盖经济、文化、环境等更多领域安全的非传统安全观,再
发展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变。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科学、发展的安全观,全面、整体、系统的安全观,辩证、包容的安全观,人民至上的安全观,全球视野的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超越传统安全观和非传统安全观的局限,综合性地考量传统和非传
统的多重安全因素,促进了国家安全事业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国家安全能力的全面提升,拓宽了国家安全理论的研究视野与实践探索。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总体国家
安全观的世界议程贡献了中国方案,全球安全倡议则为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
持续的安全观的国际安全合作指明了方向。

【总页数】21页(P36-54)
【作者】王明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1
【相关文献】
1.新形势下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重构
2.中美国家安全观主要差异比较--以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冷战后美国安全观为视角
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二字如何把握学习《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
4.持续深入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北京市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北京市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件:国家利益。

利益关系是当代世界政治中影响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行为的最根本要
素。

(三)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并继续进行深刻的调整。

大国关系的调整与改善,有利于和平与发展。

• 1.朝多元化、建立和平稳定外部环境的方向发展
• 2.探索与构筑新型“伙伴关系”或建设性关系
• 3.各国元首通过直接的沟通与交流,克服障碍,发展国家间关系
苏联东欧剧变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加快改革步伐,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外交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充实,中国外交日趋成熟。

●冷战结束以后,中国外交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对中国外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冷战结束以后,中国领导人有关外交的新理念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大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一个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崭新时期。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对外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80年代初进行了重大调整。

这次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2.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
3.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
4.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5.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
(二)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 1.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中美关系
中欧关系
2.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取得巨大发展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中俄关系
中日关系
中国与东盟关系
中蒙关系
中越关系
中印关系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断加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不仅改善和发展了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且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第三世界不称霸、不当头、不搞输出革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中国不断加强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中国本着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南南合作。

4.多边外交日益活跃
在实行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中国逐步创造和具备了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的主客观条件,从而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多边外交局面。

5.与一些国家建立新型伙伴关系
中国努力构筑“面向21世纪新型伙伴关系”框架结构,它体现了冷战后中国以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不搞对抗、不结盟和不针对第三国为指导原则的新外交风格,对于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国际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家利益,即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

(参见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10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中国的国家利益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中国的经济利益
中国的经济利益要求创造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并在国际贸易、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国际旅游、承包工程与劳务出口等方面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2.中国的安全利益
从战略安全利益的角度来看,中国需要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来实现中国现阶段的最高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

3.中国的政治利益
国际政治斗争主要表现为主权之争,维护国家主权是中国最主要的政治利益。

4.中国的文化利益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文化利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提高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道德观念;恢复尊重知识的传统;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意义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外交理论和思想。

它由时代观、外交定位、外交目标、外交政策和策略四个部分组成,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体现着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新时期中国制定外交政策和指导外交实践的指南。

1.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
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是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对于中国正确判断国际形势的特征以及制定正确的战略、路线、方针和政策起到了重大作用。

2.实事求是确定自身的地位
邓小平对中国外交自身的定位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国力和实际地位。

(1)明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正确判断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
4.外交政策和策略
(1)不与大国结盟和建立战略关系。

(2)探索新时期解决国内外争端的新途径。

(3)以国家利益而不是以意识形态来决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4)建立国际新秩序。

(5)”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的28子方针。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网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