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学原理 期末作业题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答案
(完整word 版)《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 及答案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密‥‥‥‥‥‥封 ‥‥‥‥‥ 线 ‥‥‥‥内 ‥‥‥‥‥不 ‥‥‥‥‥准 ‥‥‥‥‥答 ‥‥‥‥‥期末考试试卷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 《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 概念是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 、 、 、四个阶段。
3、存在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最终要由 决定。
4、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 、 、分析、综合与评价六个层次。
5、 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 的形成或改组。
6、 布鲁纳提出了动机、结构、程序和 的教学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学记》B 、《论语》A 卷(完整word 版)《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 及答案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密‥‥‥‥‥‥封 ‥‥‥‥‥ 线 ‥‥‥‥内 ‥‥‥‥‥不 ‥‥‥‥‥准 ‥‥‥‥‥答 ‥‥‥‥‥C 、《大教育论》D 、《普通教育学》 2、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是( )。
A 、生物起源论B 、心理起源论C 、劳动起源论D 、交往起源论 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4、教育能传播思想、形成舆论,这体现了教育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 、文化功能 D 、育人功能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 、生理前提 D 、外部条件6、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学体育教材可采用墨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说法说明了(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答案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答案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答案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1. 教师角色包括()A. 传授者B. 指令者C. 引导者D. 以上都是答案:D2.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A. 人格培养B. 知识传授C. 社会适应D. 道德教育答案:A3. 教育的目标是()A.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B. 培养社会公民C. 培养职业技能D. 以上都是答案:D4. 规范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杜威B. 弗洛姆C. 皮亚杰D. 霍姆斯答案:A5. “因材施教”是指()A.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教学B.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C. 根据学生的性别进行教学D. 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进行教学答案:A...... (以下省略)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1. 请简要解释教育学中的“社会化”概念。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并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个体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交往,逐渐习得社会角色和社会技能,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意识。
2. 请列举并解释教育学中的三个教育原则。
答案:三个教育原则分别为:(1)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激发兴趣原则: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原则:教育应该与社会相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3. 请简要介绍儿童自我发展理论。
答案:儿童自我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略特·培儿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儿童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阶段,儿童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经历生活中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发展任务和特点。
儿童会通过适应和处理当前阶段的任务来实现自我发展。
4. 请简要描述认知理论中的“建构主义”。
答案:建构主义是指个体通过主动参与和积极构建新知识、新理解的过程来实现学习和认知发展。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一、填空题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选择题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选择题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不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A. 教育的性质和任务B.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C. 教育的发展和变革D. 教育的历史和地理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A. 教师B. 学生C. 教育现象及其发展D. 学校管理3.教育学原理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因为它:A. 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B.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发展规律C. 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更高的职位D. 可以帮助教师掌握管理学4.教育的实质是:A. 传授知识和技能B. 塑造人的个性和个人品质C. 传承文化D. 提供社会交往机会5.教育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A. 教育者的积极性B. 学生的学习兴趣C. 社会需求D. 教育投入二、答案解析1.答案:D. 教育的历史和地理解析: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发展和变革,而教育的历史和地理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答案:C. 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解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而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是教育学的研究范畴中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3.答案:B.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发展规律解析:教育学原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学原理并不直接帮助教师获得职位或掌握管理学。
4.答案:B. 塑造人的个性和个人品质解析:教育的实质是塑造人的个性和个人品质。
尽管传授知识和技能、传承文化、提供社会交往机会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品质。
5.答案:C. 社会需求解析:教育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社会需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者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育投入都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社会需求是最基本的动力。
以上是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的选择题题目及答案解析。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教育学原理,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答案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密‥‥‥‥‥‥封 ‥‥‥‥‥ 线 ‥‥‥‥内 ‥‥‥‥‥不 ‥‥‥‥‥准 ‥‥‥‥‥答 ‥‥‥‥‥题 ‥‥‥‥‥‥期末考试试卷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 《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 概念是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存在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最终要由 决定。
4、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 、 、分析、综合与评价六个层次。
5、 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 的形成或改组。
6、 布鲁纳提出了动机、结构、程序和 的教学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 、《学记》B 、《论语》C 、《大教育论》D 、《普通教育学》2、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是( )。
A 、生物起源论B 、心理起源论C 、劳动起源论D 、交往起源论 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4、教育能传播思想、形成舆论,这体现了教育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 、文化功能D 、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 、生理前提 D 、外部条件 6、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学体育教材可采用墨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说法说明了(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 B、教育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外部环境A 卷‥‥‥‥‥‥‥‥‥‥‥‥‥‥ 密 ‥‥‥‥‥‥‥‥‥‥‥‥‥‥ 封 ‥‥‥‥‥‥‥‥‥‥‥‥‥‥ 线‥‥‥‥‥‥‥‥‥‥‥‥‥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选择题题及答案详解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选择题题及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教育学的定义,不正确的是:A.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B.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目标和实施手段的一门科学C. 教育学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科D. 教育学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科技答案:B详解: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现象和规律,而不仅仅是研究教育目标和实施手段,因此B选项不正确。
2.教育学的特点之一是:A. 实证性B. 超越性C. 规范性D. 主观性答案:B详解:教育学是一门超越性学科,它超越于其他学科,研究的是教育的规律和现象,而不仅仅是实证、规范和主观。
3.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A. 实证研究法B. 比较研究法C. 抽样研究法D. 实证、比较和抽样研究法答案:D详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抽样研究法,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4.以下哪种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的再生产过程?A. 功能主义理论B. 创新主义理论C. 进步主义理论D. 社会交往主义理论答案:A详解: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通过教育对新一代进行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传承和再生产。
5.教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A. 价值问题B. 方法问题C. 目标问题D. 教育问题答案:C详解: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包括目标问题、方法问题、内容问题和组织问题,其中目标问题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答案详解1. A 项是正确的,教育学的定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
2. B 项是正确的,教育学是一门超越性学科,它超越于其他学科,研究的是教育的规律和现象。
3. D 项是正确的,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抽样研究法。
4. A 项是正确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的再生产过程。
5. C 项是正确的,教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目标问题,研究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根据以上解答,本文详细说明了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选择题题目及答案的详解,从中可以了解到教育学的定义、特点、研究方法和核心问题。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及试题
期末考试复习范围一、名词解释(5*4’=20’):1、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人的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
儿童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成人的过程。
4、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5、教育目的:●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之前预先设想和确定的关于教育活动最终期望达成的结果。
具体说来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7、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8、课程:●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教育存在9、学科课程:●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10、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
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11、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1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13、直观性原则:●指再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以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其感性知识,为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条件。
最新陕师大教育硕士考试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题01
教育学原理一、简答题(40分)1、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观是什么?(1)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学习化社会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与个人对指导学习的需要。
教育本质新概念既重视作为履行培养人职责的教育者的主体重要作用,又重视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与传统教育本质观有质的区别。
指导学习是教育最基本的同一性和共同特征——教育本质。
学习化社会必须赋予教育以新的意义,确立教育本质新概念。
学习与教育既有一定区别又有天然联系。
广义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是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教育中的学习是“凭借经验产生的、按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¹学习既是教育的本体或本原,也是教育的目的或归宿。
无论就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还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说,无论从教育起源的最初意义还是从教育全部发展历史说,无论就一堂课还是从教育的全过程说,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教育学习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学习的规范和效率的提高。
不论从教育的直接目的和结果还是从教育教学过程说,教育都是为了受教育者的学习。
教育从学习中分离出来本质上还是学习,学习对教育永远具有本原或本体意义。
教育就是从学习中分离出来由国家、社会和教育者引导和规范的学习。
(2)、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主体间亦即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
主体间哲学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
主体是既有社会性又有自主性、独特性或个性、创造性的存在。
主体性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主体属性。
一个人借以达到主体性的构成过程称作主体化。
教育既离不开教育者的教,也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学,也就是说既离不开作为教育者这个教育实践主体,也离不开受教育者这个学习主体。
教育是教育实践主体指导受教育者学习主体的一种指导学习活动,即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在教育活动中不仅受教育者学习,教育者也学习,即所谓教学相长,但教育教学的主要和终极目标是教育者通过各种指导活动教会受教育者学习,而不是相反。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学的对象和意义1.什么是教育学?(选择题)答: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简述教育学产生发展过程。
(选择、判断)答:(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学记》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发展史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称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三)科学教育学建立阶段(1)中国近代教育家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著作。
(2)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
3.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现场自由发挥)答:教师学习教育学知识及理论,不应仅着眼于解决教学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学习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育境界。
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不仅对现实的教学活动有益,而且能够使国家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坚实的信念、境界、知识的基础之上。
这是从事教学的教师、从事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及学习者都应该具有的理性认识。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怎样理解教育的起源?(P17 辨析题,说出几种观点,并说出错误的观点的错误所在)答:(1)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对)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错)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动物界。
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错)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无意识”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A.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B. 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C. 教育机构的运行模式 D. 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答案:B2.以下哪个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学与指导? A.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 B.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C. 社会认知理论 D. 心理分析理论答案:B3.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以下哪个不属于教育目标? A. 学生全面发展 B.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C. 让学生能够记住更多的知识点 D.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答案:C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需要经历下列哪一个过程? A. 预习 B. 复习 C. 思考 D. 接受答案:C5.教育学实验是教育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下列哪一个不是教育学实验的分类? A. 实地实验 B. 控制实验 C. 自然实验 D. 实用实验答案:D二、简答题1.请简述教育哲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意义及其哲学基础的学科,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原理和方法的学科。
教育哲学为教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导向,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教育学可以借鉴教育哲学的思想,通过对教育哲学观点的分析和解释,为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提供指导;而教育哲学又可以通过对教育学实践的研究和总结,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思想。
2.请简要说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学习者,学习是通过个体的活动和经验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
其核心观点包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建构主义教育的基础,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构建知识;学习是建构个体心智结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个体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自身已有知识的连接与调整,建构新的知识框架和认知结构;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十分重要,社会性和文化性是个体学习的重要环境,学习者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来建构知识。
教育原理的期末试题及答案
教育原理的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0分,共80分)1. 教育原理主要研究的是()。
A.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B. 学生的心理特点C. 教学方法和手段D. 教育管理与组织2. 儿童辨别是指儿童在认识过程中()。
A. 将信息分类整理B. 对信息真伪加以判断C. 从众心理D. 使用具体形象记忆3. 以下哪个理论主张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A. 行为主义理论B. 认知发展理论C. 推理发展理论D. 社会文化理论4. 文化通过教育得以传承,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
A. 课程的设置与内容B. 学校的管理方式C. 教师的教育能力D. 学校与社会的互动5. 下列哪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A. 机械式学习B. 经验性学习C. 教师中心的学习D. 探究式学习6. 儿童的认知发展取决于()。
A. 遗传因素B. 成长环境C. 教师的指导D. 学校的组织方式7. 直觉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来源之一,它有助于()。
A. 创造性思维B. 记忆力发展C. 实用性思维D. 抽象思维8. 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哪种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高科技设备B. 图书资料C. 多媒体教学工具D. 教师的个人魅力二、解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请你阐述“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教学评价有着提供信息、改进教育和决策服务等多重目的。
其主要目的是:-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和效果;- 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检测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教学评价的原则有:- 全面性原则:评价内容应涵盖知识、能力、品德等多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环境性原则:评价要建立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避免过度关注考试成绩;- 差异性原则: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潜能进行评价,注重个体差异,避免简单比较和评价;- 动态性原则:评价应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步进行,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 有效性原则:评价结果应具备可靠性和有效性,对学生和教师有实质性的帮助。
2023年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真题
2023年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真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1. 教育学原理的核心是()。
A. 学科知识的研究B. 教学方法的探索C. 教育现象的解读D. 教育实践的指导2.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A. 学生B. 教师C. 教育学理论D. 教育实践3.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
A. 研究方法B. 重要内容C. 理论基础D. 分支学科4.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实践的规范和指导”这一观点属于()。
A. 唯心主义观点B. 唯物主义观点C. 经验主义观点D. 实用主义观点5.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A. 实证研究B. 历史研究C. 文献研究D. 实践研究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 请简述教育学原理的定义和作用。
2. 以你所学习的一门教育学原理为例,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3. 解释“教育学原理是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科学原理”的意义。
4.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简述教育学原理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
5. 以你认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位教育学家为例,分析其对教育学原理的贡献。
6. 你认为教育学原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请阐述你的理由。
三、论述题(共40分)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领域带来了诸多变革。
请结合教育学原理的相关理论,论述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题时可结合具体的案例或调查数据,提出相关观点和理由)四、分析题(共60分)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分析目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并提出你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答题时可结合教育学原理中的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五、拓展题(共40分)选择一位你熟悉的教育理论家或教育学家,分析他/她对教育学原理的贡献,并谈谈你的个人观点。
(答题时可举例说明该理论家/学家的重要观点,并简要阐述你对他/她贡献的评价和看法)六、应用题(共60分)请你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选择一门学科(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分析并设计该学科的教学方案。
西南大学免师教育硕士《教育学原理》(中小学教育专题研究)期末考试题
2015《教育学原理》(中小学教育专题研究)期末考试题阅读下面这句话,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不得抄袭,字数在800字以上)一些研究生认为,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坚持多元化的学术观点,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学术研究中并不需要方法论的指导,特别是主张并不需要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立场,也有不少研究生认为,应该用西方的先进的学术思想指导我们的研究,中国传统从总体上讲是落后的。
请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或者想法。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很多领域和方面。
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是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很多领域和方面。
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载体,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才使得人们有机会去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我们知道,马克思创立之后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思想流派和经典无法比拟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思想力量的深层根源,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站在当时西方两大文明的制高点,并对其进行集成和超越;这一点从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一人类重大课题的探讨中,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来。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思想力量,因此无论从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正确把握,还是从对自身信仰的养成,乃至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能力等角度而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颇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百多年前,俄国人利用马克思主义,取得了革命胜利。
而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学会了利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并在革命的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而且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及试题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及试题一、导言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向教育学专业学生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原则。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教育学原理的期末复习重点,并提供一些试题供同学们练习。
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1. 教育学的定义及其目的-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 教育学的目的:研究如何进行有效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2. 教育学原理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育学原理的含义:教育学原理是指教育活动中普遍适用的规律和原则。
- 教育学原理的特点:- 普遍性:适用于各种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
- 可操作性:可指导教育实践和决策。
- 相互关联性:各原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三、教育学原理的理论框架1. 行为主义理论- 理论要点: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馈的方式形成的行为改变过程。
- 教育实践:强调利用奖惩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 认知发展理论- 理论要点: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构建性的过程,个体通过积极交互和思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 教育实践: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社会文化理论- 理论要点:学习是一种社会交往过程,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文化环境的刺激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 教育实践: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育学原理的实践原则1. 个别差异原则- 理论要点:个体存在差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处理。
- 实践原则: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2. 激发学习动机原则- 理论要点:积极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 实践原则: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 适应性教学原则- 理论要点:教学过程应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
- 实践原则: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理解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任务。
五、教育学原理的试题1. 选择题1) 教育学原理的定义是什么?A. 研究教育的方法论。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原理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1.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用法:作为一种“影响〞;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或工作领域2.日常生活中“教育〞概念的内涵:〔1〕“教育〞意味着一种影响,但它常意味着好的影响,即“教育〞的目的具有“正当性〞、“向善性〞。
〔2〕“教育〞的对象是人,实施教育的主体通常也是人,通常具有明确的教育意识。
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施教方那么不仅限于人,也未必具有教育意识。
〔3〕虽然“教育〞常指是“想对人实施好的影响〞,但“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
〔4〕“教育〞的意义有广有狭。
3.不同外延下的“教育〞内涵:广义的“教育〞:对人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形成及改变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根据积极的价值取向,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人施加影响的活动。
又称“学校教育〞;最狭义的“教育〞:在我国,根据积极的价值取向,对人的政治、宗教、民族等方面的思想与道德品质施加影响的活动,又称“思想道德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1.中文“教育〞的词源〔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
〔2〕?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但这两个字没有构成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一二千年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语汇。
〔4〕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及“学〞这两个词。
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及“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根本概念。
〔5〕“教〞左上部读为“yao 〞,?辞海?解释其意思是“卦词〞,说明“教〞是让人学习以占卜算卦为内容的知识。
“教〞左下部为“子〞,意为“教〞的对象。
“教〞的右侧是手执物,是一个动词记号。
〔6〕“学〞的含义,?礼记·王制?中解释为:“学者,觉也,以反其质〞 。
“反〞同“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作业题1.到底如何认识“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对教育定义的理解:教育的概念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逻辑:1、作为主格意义上的实施者和作为宾格意义上的接受者;2、教育是一个过程概念;3、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
2.人、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制约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的地位(一)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二)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
发展与社会发展发生关系与形成互动的中介,是二者获得一致性的链条。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结果,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一)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性的含义(二)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三)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发展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1.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相对而言的,即主要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的自发的社会环境而言的。
3.谈谈你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及其选择的认识?为了人的幸福: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一、传统德育的弊端:缺少对人的幸福的关注(一)传统德育忽视人的发展(二)传统德育脱离现实生活(三)传统德育缺少情感关怀二、德育的本质: 促进人的发展(一)德育是幸福的源泉(二)幸福是德育的目的三、为了人的幸福:现代德育的目标追求(一)为了人的幸福,德育要以人为本(二)为了人的幸福,德育要回归生活(三)为了人的幸福,德育要注重情感德育就是把人引向幸福的。
一个人最终能否把握幸福之路,要靠自己的德性。
一个有德性的人,别人和社会就会需要他,也只有当别人和社会需要他时,他身上才会放射出吸引人的力量和人生价值的光芒。
因此,人的幸福离不开德育。
4.教育活动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论述了教育的构成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及这些要素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
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5.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一学说的基本观点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按其必然性来说,必须追求和实现这种类特性,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其为人。
第二,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活动的动力和目的。
人的能力是实现需要的手段,是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建立和维系的必要条件。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日益形成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与发展需要层次递进的丰富体系。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全面地发展自己一切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各尽其能。
第三,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6.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使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共识。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崇高理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却面临着无法避免的矛盾对立,“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以及相应的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促成了人类整体上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越来越精细,严格的社会分工却导致了劳动者个体越来越片面畸形的发展”。
[1]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面考证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学范畴里第一次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提出:1.人的全面发展应与生产发展相一致。
2.工场手工业与工业的分工使工人片面发展。
3.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基础上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本质,同时“也为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其次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因为教育有自身的特殊对象,所以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就是培养人。
另外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①教育内容的继承;②教育方式的继承;③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另一种说法: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
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8.如何认识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基本形态。
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教育和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教育在涵义上几乎无异,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社会教育指的是狭义的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家庭教育从其涵义上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种主导的教育形态,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它们也各自有着自身难于克服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实现教育的整体效应。
9.你认为教育起源于什么?为什么?教育的起源问题与人类的起源问题一样,十分复杂,难以确论,多种观点都缺乏实实在在的证明,都停留在逻辑推理的阶段。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在教育理论的发展史上人们的看法并不很一致。
迄今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这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由美国教育家孟禄(P.Monroe,1869~1947)提出的。
他从其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说,认为生物起源论者忽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它的教育……用来帮助或强制个体服从普遍要求的复杂手段,绝大部分是无意识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使用的方法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有基本特点”。
即承认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1)前身说。
(2)交往起源说。
(3)社会化影响说。
10.如何理解人的可教性与必教性?可教性:1.可教性的结构基础一是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重量超过大多数动物,为其复杂功能奠定了基础。
二是人类两足行走的工程学设定了骨盆开口的限度,从产道功效看,骨盆开口适应或制约脑子的大小,从而影响了大脑的发育程度。
三是人脑功能的可塑性。
人类“幼稚”的大脑在后天能生长2/3的事实说明,人类大脑不但具有良好的结构可塑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功能可塑性,丰富的后天生活环境为可能转化为现实提供了机会,使结构可塑性与功能可塑性实现了统一。
2.可教性的功能基础一是脑功能区结构比较复杂。
布洛德曼将大脑划分为52个功能区,运用核磁共振、电子扫描等技术研究证实了众多机能中枢的存在。
二是人类脑具有特殊的言语机能,即在脑功能区中存在语言中枢、书写中枢、阅读中枢、听话中枢等人类特有的言语机能中枢——人类具有动物所不具备的第二信号系统。
必教性:1.人的社会化需要教育2.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教育人是需要教育的,也是必须接受教育的。
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儿童阶段,而是要贯穿人的整个一生。
教育不只仅仅发生在年长者与年轻人之间,同样也可能发生在同龄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