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pdf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绪论部分了解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主要的教育家和其代表作、杜威的教育思想。
独立形态阶段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卢梭的《爱弥尔》,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还有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洛克的《教育漫话》;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杜威的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来的。
杜威认为,人的经验的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他从他的经验论原则出发,进一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等新的教育思想,借以实现其民主理想。
杜威的实验学校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而学校生活的组织则以儿童为中心,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现代转向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标志。
该理论提出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的对立局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广义:在社会中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教育。
狭义:一般狭义的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中介系统构成。
2.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
它包含人才价值部分和人才素质两部分。
3.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
它包含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育异化两个部分。
4.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本质,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断增加不同教育体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教育体系的过程。
它包括教育资源全球化和教育要素全球化。
5.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是特定的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6.隐性德育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它具有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范围的广泛性;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的特点。
7.教育无目的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杜威把教育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杜威反对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强迫教育和学生服从这一目的,违背了他所理解的教育的基本精神。
8.教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其中,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3篇)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3篇)第一篇:教育的基本概念与理念一、教育的定义与功能1. 教育的多维度定义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区别教育与培训、教学的联系与区别2. 教育的基本功能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功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教育理念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西方古代的博雅教育2. 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3. 当代教育学的新趋势终身教育理念全民教育运动教育信息化与全球化三、教育的基本理念1.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学生中心教学2. 科学主义教育理念桑代克的实证主义教育研究赫钦斯的学科中心教育3. 社会主义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的学说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演变四、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1. 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2. 教育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第二篇:教育制度与组织一、教育制度1. 学制的概念与类型学制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学制的分类与特点2. 我国学制的演变历史上的学制改革当代我国学制的结构3. 世界主要国家学制比较美国学制英国学制德国学制二、教育组织与管理1. 教育行政组织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与结构我国教育行政体系的构成2. 学校组织与管理学校组织的类型与特点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学校领导理论三、课程与教材1. 课程论课程的定义与类型课程理论与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2. 教材建设教材的作用与编写原则教材的选用与评价我国教材改革与发展四、教师与学生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教育与发展途径教师评价与激励2. 学生发展与评价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学生评价方法与原则第三篇:教育方法与评价一、教育方法1.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2.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学习3. 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二、教育评价1. 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功能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2. 学生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学生发展评价3. 教育质量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课程与教材质量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三、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定义与类型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论2. 定量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纵向研究3. 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什么是教育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夸美纽斯的《大教案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代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
.学习教育学方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经济适应性和教育的适度超越性的内涵.教育的政治适应性和教育的适度独立性的内涵.教育的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物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
.适应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二是,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三是,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规律;四是,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五是,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
第四章教育制度与法规.教育法规的基本特点:强制性、普遍性、规范性。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特点.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学生的基本属性.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良好师生关系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教师注意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六章教育的目的与内容.教育目的作用.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德育的任务.劳动创造教育的内容第七章 教育原则.中小学具体教育原则( 条)第八章 课程.课程类型分类:按照课程管理权限如何划分.新课程改革的特点第九章 课堂教案.教案模式的特点.什么是教案模式的中介作用.教案方法的概念.教案策略与教案方法的关系.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案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误区.课堂观察、课堂教案评价的概念.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诊断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概念第十章 学习方法及其辅导.学生学习的本质表现.学习方法的三个内涵.研究学习方法的意义.自主学习概念.自主学习意义.自主学习的特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十一章 .班主任的职责主要包括:教育职责、 管理职责、组织班级活动职责和协调其他教育者职 四个方面。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一、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段性二、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1、教育受社会条件制约2、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条件制约三、简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2)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4)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四、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进度的发展五、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管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5、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不同观点六、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的3、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4、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科学的方式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5、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七、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6、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7、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八、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1)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2)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4)人文的教育理想九、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是什么?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3、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5、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十、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关系: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制约2、五育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3、五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十一、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对象具有能动性2、教师劳动手段具有主动性和示范性3、教师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4、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5、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6、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十二、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哪些(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2、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3、对待同事的态度,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己地道德修养(二)教师的业务素养1、知识素养(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3)教育科学理论知识2、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3)教育科研能力(4)自我调控能力十三、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三)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四)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十四、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十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规律十六、为什么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1)教学的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2)教学的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3)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的必然体现十七、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感知课程内容(3)理解课程内容(4)巩固知识和技能(5)应用知识和技能(6)学业的检查与评定十八、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有哪些?(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5)巩固性原则(6)循序渐进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十九、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的目的任务2、中小学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3、学生的身心特点4、学校的设备条件5、教学的时限6、教师自身的条件二十、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法(9)实习作业法二十一、我国中小学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1)班级授课制(2)我国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指导,现场教学(3)我国中小学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二十二、如何评价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优点:第一、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班级,使学生成为一个集体,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第二、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学对象,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第三、在教学内容和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第四、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减轻学生的疲劳,符合学生大脑的活动的规律和用脑卫生缺陷: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陷是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二十三、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有哪些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结构:(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学习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二十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1、1、备课2、2、上课3、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4、课外辅导5、5、学业评价二十五、教师应如何备课(一)备课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备教材(1)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2)突出重点,解决难点(3)领会插图,认真准备插图,挂画和版画(4)钻研习题,认真准备练习和作业(5)备问题2、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中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往往都是不同的,同时学生的发展又存在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此外,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情况也应是教师了解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3、备教法备教法是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实质是找到与课程内容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简捷高效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为缩短课程的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距离提供有效的途径(二)备课应写的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三)教师写完教案后,还要认真地熟悉教案二十六、上好一堂课的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得好5、师生互动得好6、教师有全面扎实的教育基本功二十七、我国德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二十八、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2)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水平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二十九、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1、1、教育着2、2、受教育者3、3、德育内容4、4、德育方法三十、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三十一、我国德育原则有哪些(1)疏导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7)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三十二、我国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1、说服教育法2、榜样教育法3、实际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5、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三十三、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三十四、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1、1、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2、2、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3、3、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三十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规律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其职责决定的(2)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3)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3、3、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1)传统错误: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绝对客体(2)杜威错误:学生绝对主体三十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1、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是增强智慧的丰富源泉2、2、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使学生深入地掌握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3、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两者的差异,知识与智力是两个概念,知识属于经验系统,反映的是客观实在的结果,智力属于心里发展系统,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4、4、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5、5、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三十七、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多端性和统一性(什么是知情意行)(1)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的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念(2)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3)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4)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做出的反映(5)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小教专业)(1)
教育学原理学习任务及复习提纲学习内容及考试范围:1.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2.教材章节内容:绪论、第1-6章、第9章(第1、3节)学习任务及复习纲要: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能概述教育学的内涵、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2.比较归纳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列举各个发展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以及主要教育主张。
3.熟悉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章教育及其发展历史1.能阐释教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功能;2.比较分析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及代表性人物;3.归纳并描述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概述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产生背景及内涵。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能举例阐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文化、人口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能举例阐述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能解释人的发展的内涵、特点;2.列举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发挥的作用;3.概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价值;4. 能结合案例综合分析教育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功能。
第五章教育目的1.能描述教育目的的概念、结构与功能;2.鉴别判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阐释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及其理论基础;描述我国现今正在实施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
3.比较分析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4.阐述分析全面发展教育的、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内涵、基本要求及其相互关系;能用素质教育观与全面发展教育观分析案例。
第六章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德育1.明确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及五育的内涵、意义、目标及内容;2.能系统概述德育的概念、地位、功能、规律、原则及方法等德育原理性知识;运用德育原理性知识评析学生品德发展中的问题,坚持以德为先的理念,并能运用德育原理知识提出针对性的德育方案。
第七章学校教育制度能概述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类型及发展趋势;描述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及小学教育的基本历史,列举我国有学制以来各时期有代表性的学制及标志性意义。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教育的基本原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现象:包括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等。
(2)教育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规律。
(3)教育方法:包括教育原则、教育技术、教育评价等。
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2)应用学科:包括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
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教育学: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关注道德教育、政治教育。
(2)近现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为代表,强调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
(3)当代教育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
二、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个体进行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2. 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内在价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素质。
(2)教育的外在价值: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
3. 教育的目的(1)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培养特色人才。
(3)终身发展:培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终身学习。
4. 教育的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成长、全面发展。
(2)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
(3)国家功能:培养国家公民、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主体(1)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专业素养。
(2)学生:接受教育,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3)教育管理者:组织、协调、管理教育活动。
2. 教育内容(1)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2)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编写具有教育价值的文本。
(3)教学内容:涵盖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二)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二)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内涵1. 教育的定义(1)广义教育: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 教育的内涵(1)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点。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
3. 教育的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2)社会功能:培养合格公民,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传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定义: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定义: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规范和体系。
(2)教育制度的类型:基础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3)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
三、课程与教学1. 课程(1)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
(2)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
(3)课程改革: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2. 教学(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的教育活动,引导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3)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原理》复习总结提纲内容.doc
第四章教育目的(单选、多选 . 判断)
(- )教育目的的含义: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二) 1、教育目的教 1=1育方针的关系: 可以近似的将教育方针看成教育目的
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冃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來体现和表述的。
2、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所有的培养目标都是要根据总的教冇目的 来
杂性。
3、 示范性 4、 个体性与集体性。 5、 时空无限性。
(二) 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组成:
职业性向(生理、心理、个性倾向)、
专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健康个性)、
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管能力)。
(三) 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
重要因
素。 (3)、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 教 育的政治功能: (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
现
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
为政治
服务。 (3)、组织学牛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牛作为现实的政治
能力使用。
(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
人师表、终身学习。
(四)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职业性向(生理、心理、个性倾向)、
专业态度(职业道徳、职业精神、健康个性)、
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木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管能力)。
(五) 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独特、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2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2篇)《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教育思想: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教育学的实践性: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定义:广义与狭义的教育。
教育的基本属性: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社会发展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功能的实现机制: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实践。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定义: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
2.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为个体发展服务。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的观点,强调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
3. 我国的教育目的历史演变: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素质教育”。
当前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与类型教育制度的定义: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的总和。
教育制度的类型: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考试制度。
2.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学制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制度: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制度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教育学的概念和对象1.教育学的定义和特征-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特征及其意义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学的雏形-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古代教育思想对教育学的发展影响2.近代教育学的兴起-洛克、康德等教育思想家的贡献-近代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3.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立-现代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学的目标-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教育学的目标和任务2.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教育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内容3.教育学的价值取向-教育学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教育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四、教育学的基本范式和理论体系1.传统的范式和理论体系-教育的本质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学的目标取向和课程论2.现代的范式和理论体系-社会构建主义-教育的生态系统视角-教育的后现代取向五、教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其研究内容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3.教育方法学-教育方法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原则-教育方法学的研究方法4.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教育管理学的组织结构理论和管理方法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适度原则-兴趣原则2.教育的基本方法-指导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七、教育学的实践和研究方法1.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教育实践的主要方法2.教育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3.教育评价方法-教育评价的概念和意义-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八、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学与认知心理学2.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教育学与社会心理学3.教育学与管理学的关系-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教育学与组织管理学九、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教育学的国际化发展2.教育学面临的挑战-教育变革与教育学的创新-教育学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观的传递。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中一般性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要求;进而指导确定教育工作正确而适当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等。
也就是解决什么是教育和如何实施教育的问题。
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他的“产婆术”。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出身于雅典,著有《理想国》。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凯洛夫《教育学》4、学习教育学原理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2)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3)有助于指导教育改革;(4)有助于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5、近代教育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的概况:全世界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颁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必须送6-12岁的子女入学。
我国于1982年《宪法》规定“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概括6、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科学教育:是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
7.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8、政治经济对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制约:社会政治经济通过国家的权利机构直接掌握教育方针的领导权。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以孔子、柏拉图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现代教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
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教育现象,收集第一手资料。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教育变量之间的关系。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教育现状。
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获取教育信息。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
社会功能:推动社会进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3. 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实现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通过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活动等途径实现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机构、社会活动等途径实现教育功能。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层面的总体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国家教育目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的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具体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具体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3. 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教育目的。
个体发展需求: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制定教育目的。
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目的。
4. 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最新)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最新)《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最新版)一、课程概述1. 课程性质与目标《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其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具备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与结构本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教育评价、教师与学生等主要内容。
课程结构分为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活动等多个环节。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1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的定义:广义与狭义教育的本质:社会性、目的性、实践性1.2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发展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1.3 教育的类型按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按教育形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2. 教育的历史发展2.1 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科举制度西方古代教育:古希腊教育、中世纪教育2.2 近代教育教育的世俗化与普及化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3 现代教育教育的现代化特征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 3.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1 教育与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对教育的影响3.2 教育与经济教育的经济功能经济对教育的影响3.3 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对教育的影响4. 教育与人的发展4.1 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4.2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5.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5.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5.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定义与类型我国的教育制度及其改革 6. 课程与教学6.1 课程课程的概念与类型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与评价6.2 教学教学的概念与任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7. 教育评价7.1 教育评价的概念与功能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的功能与类型7.2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8. 教师与学生8.1 教师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发展8.2 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三、考试形式与评分标准1.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一)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性质1. 教育的定义(1)广义教育: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 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具备一定教育素养,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人,包括在校的学生、参加继续教育的成年人等。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3. 教育的学科性质(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2)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3)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1)中国:儒家、道家、法家等教育思想。
(2)西方: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等教育制度与思想。
2. 近代教育(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
(2)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教育。
(3)产业革命时期:功利主义教育。
3. 现代教育(1)20世纪初:新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
(2)二战后: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全民教育。
(3)当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育信息化。
三、教育目的与功能1. 教育目的(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强调个人潜能的发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培养合格的公民。
2. 教育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提高个体素质。
(2)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进程等。
四、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1. 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
(2)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学校自治制等。
2. 教育政策(1)教育公平政策: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教育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教育的科学,它对人与人之间的教育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化的探索和总结。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教育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的复习重点。
第一部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3.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4.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和科学地位第二部分:教育的目标与任务1.教育的目标与功能2.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3.教育的社会化与人的自由成长的统一4.教育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化的统一第三部分: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2.教育的社会发展规律3.教育的心理发展规律4.教育的教学过程规律第四部分:教育方法1.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阶段2.教育目标的确定与分析3.教育内容的组织与传达4.教育手段与教育技巧的运用以上是《教育学原理》的复习重点,具体复习方法如下:1.温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阅读教材、复习资料等,掌握教育学的定义、特点以及基础观点和原理等内容。
2.理解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分析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社会化与自由成长的统一以及个性发展与社会化的统一等方面。
3.研究教育的基本规律,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学过程规律等内容。
4.研究教育方法,理解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阶段,掌握教育目标的确定与分析、教育内容的组织与传达以及教育手段与技巧的运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参加辅导班等方式加深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还可以通过做题、参加讨论以及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巩固,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当然,复习该门课程最重要的是理解概念和思想,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加深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因此,重点是掌握知识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
大二上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单选、多选、判断、判断简析)(一)、教育得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各种教育起源说得代表人物及观点: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她们得观点“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就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观点“在原始社会尚未有独立得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得无意识得模仿”。
3、劳动起源说。
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指导下形成得。
观点(1)、教育就是人类社会得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不能与动物得某些本能活动相混淆,而抹煞它得社会性特点。
(2)、教育就是有目得、有意识得活动,不就是或主要不就是有意识得模仿,有意识与有目得性就是教育得本质特点之一。
(3)、在原始得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就是全部,但仍属教育活动得主要内容。
这不仅因为生产劳动就是制约其她社会活动得决定因素,而且语言与交往得发展也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得关系。
(4)、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并最终要通过人得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得目得。
(三)、教育得发展历程:1、原始教育。
2、古代教育。
3、现代教育。
(四)、教育得形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得教育。
(五)、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得萌芽(二)独立形态教育学得产生。
独立标志: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完整教育学体系得创立者就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
(三)科学教育学得建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单选、判断)(一)教育得功能:1、理论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2、教育得经济功能:(1)、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得再生产,就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得重要手段。
(2)、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与经济结构得改变,就是经济发展得重要因素。
(3)、教育还可以生产新得科学知识,新得生产力。
3、教育得政治功能:(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得合格公民与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得政治作用。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3篇)一、教育学的定义与发展1. 教育学的定义a. 教育学的概念b. 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a. 古代教育学b. 中世纪教育学c. 近现代教育学d. 当代教育学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a. 教育的目的b. 教育的价值2.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a. 教育的主体b. 教育的客体3. 教育的基本规律a.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b.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c. 教育与人类文化传承的关系4. 教育的基本原则a. 人本原则b. 科学原则c. 伦理原则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1. 学校教育学a. 学前教育学b. 基础教育学c. 高等教育学2. 社会教育学a. 家庭教育学b. 社区教育学c. 比较教育学3. 心理学与教育学a. 发展心理学b. 学习心理学c. 教育心理学4. 教育哲学a. 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b.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复习提纲二:教育实践与改革一、教育实践1. 教育政策与制度a. 我国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2. 教育管理与领导a. 教育管理体制b. 教育领导理论3. 课程与教学a. 课程理论b. 课程改革c. 教学理论d. 教学方法4. 教育评价a. 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b.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二、教育改革1. 基础教育改革a.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目标2. 高等教育改革a. 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目标b. 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3. 职业教育改革a. 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目标b. 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4. 终身教育改革a. 终身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目标b. 终身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复习提纲三:教育与文化、社会、个体关系一、教育与文化1.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a. 教育的文化功能b.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2. 文化传承与创新a. 文化传承的教育途径b. 教育与文化创新二、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a. 教育的社会功能b. 社会对教育的影响2. 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a. 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b. 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三、教育与个体1.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a.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b. 个体差异与教育2. 教育与个体价值观a. 教育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b.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与教育3. 教育与个体心理健康a. 教育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b. 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教学提纲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08政教内部资料绪论(多出选择题)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课本P1-P9)1.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1)孕育时期: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著作......”、古罗马帝国的昆体良所著...............《学记》,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探讨“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a.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
b.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
c. “.经验..........,将人的一........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d.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描述..”.的写作及论述方式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的教育家。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德)、康德..(德)等。
..(法)、裴斯泰洛奇.....(瑞士)、福禄贝尔..(英)、卢梭3.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心理学》,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表...整理现.”三个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儿童中心论................”。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篇)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2. 教育学的性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活动及其规律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方法、实证方法、历史方法等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思想: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教育学的发展: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杜威、赫尔巴特、布鲁纳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与构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制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3.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政策的概念与作用教育法规的种类与特点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关系三、课程与教学1. 课程课程的概念与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的综合化、个性化、国际化2. 教学教学的概念与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原则与方法: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概念与功能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四、教师与学生1. 教师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教师的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教师的专业发展: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终身学习2. 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主体性、发展性、差异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发展规律与教育对策3.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合作共进五、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与社会经济教育的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投资、教育结构、教育内容2. 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政治人才、传播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民主化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3. 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二篇)一、教育心理学基础1.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早期探索、科学化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案例法2. 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概念与特点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情感与个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二、教学设计与实施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与意义教学设计的步骤:分析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的模式:系统化教学设计、ADDIE模型2. 教学策略直接教学策略: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间接教学策略: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选择3. 教学媒体与技术教学媒体的概念与分类:传统媒体、现代媒体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媒体选择的原则、媒体使用的技巧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教学三、课堂管理与评价1.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概念与功能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预防性管理、支持性管理、矫正性管理课堂纪律的维护:建立规则、有效沟通、及时反馈2.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概念与目的学生评价的类型: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评价的方法: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3.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概念与意义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的方法:日志反思、同伴互助、行动研究四、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概念与特点教育研究的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实验法、调查法、相关法数据分析技术: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3.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内容分析、主题分析、叙事分析五、教育伦理与法律1. 教育伦理教育伦理的概念与原则:公正、尊重、责任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伦理的实践: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事关系2. 教育法律教育法律的概念与体系:宪法、教育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教育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3. 教育法律问题学生权利保护:受教育权、人身权、隐私权教师权利与义务: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教育法律纠纷的解决: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三篇)一、教育哲学基础1. 教育哲学概述教育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哲学、近代教育哲学、现代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2. 教育的价值论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教育价值的基本类型: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的选择与实现:价值冲突、价值整合、价值实现途径3. 教育的认识论认识论的基本概念:认识、知识、真理教育认识的基本过程:感知、理解、应用、评价教育认识的多元视角: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二、教育社会学基础1. 教育社会学概述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早期探索、制度化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互动理论2. 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社会制度教育与社会分层的互动: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家庭、学校、社区3. 教育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转型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文化传承、社会整合、创新驱动教育适应社会变迁的策略: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国际化三、教育文化学基础1. 教育文化学概述教育文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文化学的历史发展:文化教育学的兴起、文化人类学的介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文化适应理论、文化创新理论2. 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的基本概念: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的选择、文化的传递、文化的创新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活动3. 教育与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的基本概念:文化适应、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教育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化教育文化适应的教育策略: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四、教育管理学基础1. 教育管理学概述教育管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的历史发展: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领导理论2. 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效能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教育管理的模式:科层制管理、民主管理、绩效管理3. 教育政策与决策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政策、教育政策、政策过程教育决策的基本过程:问题识别、方案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教育政策与决策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五、教育未来与发展1. 教育未来学概述教育未来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未来学的历史发展:早期预测、系统化研究、多元化探索教育未来学的基本理论:趋势预测、情景分析、德尔菲法2.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的革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教育模式的变革: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泛在学习教育内容的更新:跨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全球视野3. 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对策教育公平的挑战:城乡差距、阶层差距、性别差距教育质量的挑战:应试教育、教育资源、教师素质教育创新的对策:政策支持、制度改革、国际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二上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单选、多选、判断、判断简析)(一)、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各种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及观点: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他们的观点“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观点“在原始社会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指导下形成的。
观点(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不能与动物的某些本能活动相混淆,而抹煞它的社会性特点。
(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是或主要不是有意识的模仿,有意识和有目的性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
(3)、在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是全部,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这不仅因为生产劳动是制约其他社会活动的决定因素,而且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4)、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并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三)、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教育。
2、古代教育。
3、现代教育。
(四)、教育的形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独立标志: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
(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单选、判断)(一)教育的功能:1、理论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2)、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教育的政治功能:(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能力使用。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单选、判断)(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统一性,这决定了教育必须兼顾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发展。
2、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适时进行。
4、青少年身心发展就有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导向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第四章教育目的(单选、多选、判断)(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二)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关系:可以近似的将教育方针看成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所有的培养目标都是要根据总的教育目的来制定,符合总的教育目的;总的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来实现。
3、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制约着教学目的,并主要通过教学目的加以体现或实现。
在一般的教学目的下又有学科教学的目的或目标,它们都受制约于总体的教育目的。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单选、多选、判断、判断简析、简答、案例分析)(一)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职责的多方面性、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4、个体性与集体性。
5、时空无限性。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组成:职业性向(生理、心理、个性倾向)、专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健康个性)、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管能力)。
(三)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四)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职业性向(生理、心理、个性倾向)、专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健康个性)、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管能力)。
:(五)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独特、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六)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七)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克服不良的心理偏见。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教育制度(多选、判断)(一)我国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二)现代学制类型:1、制度类型:六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第七章课程(单选、多选)(一)典型的课程观:1、课程即教学项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6、课程即社会改造。
(二)显性课程的种类: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第八章教学(单选、多选、判断、简答、案例分析)(一)教学的地位:1、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
2、教学直接体现学校教育目的。
3、教学是学校活动的核心。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贯彻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保证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适当开展实践活动。
2、循序渐进原则含义:指教学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持续、连贯、系统的进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讲授的内容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
(4)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
(5)教学中要处理好“渐进”和“骤进”的关系。
3、直观性和抽象性统一原则含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性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等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
贯彻要求: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直观和讲解结合起来、关注直观形象展示的目的。
4、因材施教原则含义: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贯彻要求:(1)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
(3)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衔接问题。
(4)教师要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5、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含义: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贯彻要求:(1)教学内容筛选和选择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6、启发性原则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及含义:1、讲授法:最常用、最古老,通过口头讲述向学生传授知识。
2、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一定主题或者议题进行讨论,发表各自观点看法,促使班级成员之间相互学习。
3、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提问法,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问题,根据师生之间答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获得知识和技能。
4、演示法:教师通过向学生呈现实物、模型、图片等,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者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知道学生获得知识。
5、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或者课外读物会的知识,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
6、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学校以外的场所直接观察实物,丰富自己的体验来获得知识。
7、练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课堂教学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用以消化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形成技能技巧。
8、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控制试验的条件,引起事物或者现象发生变化,通过观察获取知识。
9、实习作业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际条件下或者模拟条件下,尝试进行一些实际工作,从工作中获得掌握知识技能。
(五)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班、时、表、课。
(六)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相应内容:1、备课。
(1)备教材:理解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2)备学生:把握学生整体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
(3)做好教学设计:设计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序列。
(4)拟定教学计划:背景资料(学校、班级、科目、教师、日期等)、课题名称、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程的类型、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具的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附录。
2、上课:目的要明确、内容要正确、教学方法要适当、教学组织有序、教学效果好。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七)评价一堂课的标准:1、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2、构建“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形成教、学并重的有效教学思维。
4、开展有效的师生对话。
5、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