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课程
向贤明主编马工程《教育学原理》教案
向贤明主编马工程《教育学原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研究对象。
2、帮助学生理解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掌握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难点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启示。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体系。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教育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教育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提问“什么是教育?”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教育学原理。
2、知识讲解
介绍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对教育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讲解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分析教育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深入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分析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启示。
阐述教育目的的含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讲解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介绍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包括课程的概念、类型、课程改革的趋势等。
3、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教育学原理专业主修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业主修课程
根据不同学校和课程设置的差异,教育学原理专业主修课
程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学原理专业主
修课程:
1. 教育心理学:学习人的心理发展、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
心理特征以及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2. 教育学概论: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3.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教育
制度、教育政策、社会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等。
4. 教育管理学:学习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管理原理和方法,
包括领导、组织、计划、评估等。
5. 教育法学:研究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学校行政管
理等方面的知识。
6. 教育统计学:学习教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了解教育研究和决策中的统计技术。
7. 教育评价学:学习如何进行教育评估和评估结果的应用,包括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等。
8. 教育研究方法: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
9. 教育技术学:学习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包括多媒体
教学、远程教育、教育软件等。
10. 教育伦理学:学习教育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培养教育实践中的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
此外,还可能有其他专业选修课程,如特殊教育、幼儿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以及实践课程,如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等。请注意,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因学校和学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教育学》课程简介
《教育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方法,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涉及到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政策等多个方面。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教育实践中的各种技能,培养良好的教育素养。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
2. 了解不同阶段教育的特点,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3. 学会运用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4. 培养良好的教育素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课程内容
1. 教育学原理:介绍教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原理等;
2. 教育制度:分析不同类型的教育制度,探讨其优缺点;
3. 教育方法:介绍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4. 课程与教学:探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5. 教育政策:分析国家教育政策,了解教育改革趋势;
6. 教育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三个学期,每学期16周,每周2次课,每次课2小时。每学期将安排4-5次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此外,每学期还将安排一次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作业、实践活动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则包括小组合作项目、教学模拟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此外,老师还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给出平时成绩,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024版《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古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
模仿与传承,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
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形式简单且内容单一。
脱离;教育内容以人文知识为主,轻
视自然科学知识。
古代学校教育的出现
随着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专门的教
育机构——学校应运而生,教育内容
逐渐丰富,包括宗教、道德、知识、
技能等。
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差异,形成了多元的教育 价值取向。
当前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及调整
当前我国教育价值取向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追求功利性、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02
教育历史发展与演变
古代教育起源及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
01
02
03
诊断与改进
通过评价了解教育现状和 问题,为改进教学提供依 据。
选拔与激励
评价可以选拔优秀学生,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追求 进步。
导向与引领
评价标准和内容对教育实 践具有导向作用,引领教 育改革方向。
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主体
包括教师、学生、家长、 社会等多方参与,确保评 价客观公正。
永恒主义教育本质观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目的是要 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培养人们对永恒真理的认识 和追求。
教育学原理 第七章 课程 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
课程设计的模式
目标模式
环境模式
以目标为导向,强调课程设计的计划 性和系统性。该模式关注预期的学习 结果,通过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来评价 课程的有效性。
关注课程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该模式 认为课程设计应考虑学校、家庭和社 会等环境因素,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 求和背景。
活性和适应性。
双向作用Baidu Nhomakorabea式
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 式,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 学生、学校和外部专家之间的互
动和合作。
课程实施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课程实施应遵循系统性原 则,确保课程计划在实践 中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灵活性原则
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 际情况灵活调整,以适应 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变化。
实效性原则
。
近代社会的课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近代社会的课程逐渐注重实用性 和科学性,如自然学科、社会科学 等。
现代社会的课程
现代社会的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 体性和个性发展,强调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多元化 和包容性。
02
CATALOGUE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 学生学习需求,对课程目标和内容、 组织结构、实施过程和评价标准进行 规划、选择和安排的过程。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涉及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学习和掌握。下面将对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介绍。
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学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等内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教育学的基本认识,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 教育学发展历程:通过学习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深入探讨教育学的演变和发展。
3. 教育学研究方法:学习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教育问题研究的基础。通过学习教育学研究方法,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4.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5. 教育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教学设计、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学习教育学的应用领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培养解决教育实
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全面掌握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将来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教育学原理》全套课件完整版x
跨学科整合的课程模式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知识 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 升。
2024/3/26
19
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应用
情境教学策略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 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 与、体验、探究,提高教 学效果。
2024/3/26
合作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 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精神和沟通能力。
加强国际化协同育人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 合作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32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2024/3/26
33
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社会应加强与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共同构建协同育人的支持网络 ,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成长保
障。
31
未来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方向
2024/3/26
构建数字化协同育人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 之间的实时互动和资源共享。
推进个性化协同育人模式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供定 制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
中级阶段
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开始关注学生需求,追求 教学效果。
高级阶段
成为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型教师,关注教育改革, 追求教育创新。
教育学原理课程理论及五大流派
教育学原理课程理论及五大流派
教育学考试内容涉及到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知识点不仅多而且零碎,复习起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能够划分重点和非重点考查内容,根据重要性的不同区别对待。而教育学原理课程这一章节是重点考查的内容,这就要求考研的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不仅要做到理解,更要识记,在考试中灵活地回答相应的选择题和论述题。下面就来学习一下关于课程理论及五大流派的内容都有哪些。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又被称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在课程发展的历史中,该理论堪称最古老、影响范围最广的理论,早期斯宾塞崇尚科学的课程理论、赫尔巴特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一直到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大多是学科知识本位的基础上来阐述课程。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是: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被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的,其代表人物早期有康茈、拉格,后期有布拉姆尔德和弗莱雷。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倡导将社会改造作为教育的目的,课程设置应该以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案例为基础。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是:课程改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对现今的社会问题进行判断;课程内容主要为社会现象和问题;课程组织应该是以社会问题为逻辑;学生的学习要尽量接触社会;学校要成为社会改造的成员。
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Pedagogy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无
课程代码:1
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开设学期:2
课程学分:3
课程负责人:待定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时:32
后续课程:小学教育学
二、课程目标及达成途径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理解教育问题与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掌握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深入了解出现的教育问题,并能利用
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自主研究、课堂讲授、提问、章节测验、课后作业等环节共同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初步掌握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形成教师职业情感,具有教师职业认同的信念和情怀,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观念。通过自主研究、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汇报、小论文等环节共同支撑,依据课后作业与分组讨论来评价。
达成途径:通过自主研究、课堂讲授、提问、章节测验、课后作业等环节共同支撑,依据期末理论考试、章节测验与平时成绩来评价。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指标点4-1:精通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较好的掌握所
《教育学原理专题》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题》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题》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教育学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学科专题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培养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该课程的内容包括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主要学派和教育学的实践应用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论,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在《教育学原理专题》课程中,学生将通过听讲、阅读相关教材和文献、讨论和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学习。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和期末考试等。通过这些评估方式,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教育学原理专题》课程在教育学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是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教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同时,该课程也适用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如心理学、社会学、幼教等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学原理 课程简介
教育学原理课程简介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将了解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以及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我们将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介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即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理论分析等。
2.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将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派: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演变,以及不同学派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主张。
4. 教育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探讨教育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关系,了解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教育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教育现象,掌握教育活动的规律和原则,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同时,这门课程也将培养我们的教育思考能力和教育问题解决能力,为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一教育学原理课程知识点
大一教育学原理课程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大一学生在教育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了解教育和学习的理论原理、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的相关概念。下面将介绍大一教育学原理课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分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它分为理论教育学、应用教育学和比较教育学三个主要分支。理论教育学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应用教育学则研究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比较教育学则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对象和过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和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教育的过程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三、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涉及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的学科。它主要包括智力、个人差异、学习理论等内容。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效果,为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原理课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五、教育制度与教育管理
教育制度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规则,教育管理则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的过程。了解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的相关知识,对于了解教育的运行机制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六、教育与伦理
教育与伦理是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应该遵循伦理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了解教育与伦理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教育学原理》全套完整教学课件(2024)
教育的功能
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如促进个体认 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如推动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和创新等。
2024/1/28
8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2024/1/28
教育的目的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 支持。同时,教育也应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感受自然美、社会美 和艺术美;
2024/1/28
04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引导其领略美的内涵和韵味;
05
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鼓励其通过艺术实践表现美和创 造美;
06
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21
德育与美育的关系
2024/1/28
德育与美育相互渗透
德育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美育关注审美能力的提升,二 者在教育过程中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4/1/28
12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教育政策的制定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 括问题识别、政策制定、政策合法化等 步骤。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需要考虑国 家的教育方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 化传统等多种因素。
VS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实践的过 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执行、政策监督 等环节。在实施教育政策时,需要注重政 策的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和可持续性。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标准说明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绪论(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课程类型:必修课
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
授课方式:理论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学生报告
教材:《教育学原理》(第三版)杨黑马、李晓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参考书:《教育学概论》刘京生、陈秀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素养,使其具备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
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定义与特征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方法
2.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
-教育任务与内容
-教育过程与方法
3.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4.教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教育评价与测量
-教育心理学
-教育管理与领导
-教育法律与政策
四、教学方法
1.理论授课:讲授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介绍教育学
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就教育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学生报告: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课堂上做报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考核方式
1.期末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2.小组讨论成绩:根据小组讨论的质量、参与度以及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给予评分。
3.个人报告成绩:根据学生的报告内容、表达方式以及研究深度给予评分。
教学原理课程都学什么
教学原理课程都学什么
教学原理课程是培养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教学原理,老师们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原则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本文将探讨教学原理课程
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对教师的意义。
一、教育学概论
教学原理课程的第一部分通常是教育学概论。在这个部分,教师将
学习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教育学概论为教师提
供了一个全面的教育背景,让他们了解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对个人
和社会的影响。
教育学概论还介绍了教育学中的重要理论、学说和研究方法。教师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从而设计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
二、学习和认知心理学
学习和认知心理学是教学原理课程的重要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探讨
了学习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学习对认知和思维的影响。
在学习和认知心理学中,教师学习了不同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
学派、认知学派和构建主义学派等。这些理论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
习方式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学习和认知心理学还深入研究了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认
知过程。这些内容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有助于
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方法。
三、教学设计和评价
教学设计和评价是教学原理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学习
教学设计和评价的知识和技巧,可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并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准确的评估。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学习了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确定教
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和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等。这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
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
成。
c.特征:①强制性 ②普遍性
③基础性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2. 课程标准 a.概念: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
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 指导性文件。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在课程内容上,没有统一的内容,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如学校 课程要关注犯罪、战争、贫富、种族歧视、失业、环境污染、疾病、饥饿等 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要有批判性见解。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三)社会改造论
在课程组织方面,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 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在学习方式上, 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 活的能力。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论
在课程来源方面,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 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 识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 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课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论
在课程目标方面,知识中心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有系统、有计划地学习 各门学科的知识,最终把握人类的文化遗产,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2.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 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 共同领域的课程。分为简单相加式综合、相关课程的综合 、一体化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问题导入
成立了学校鼓乐队、合唱团、书法学社、美术社、工艺 小组等各种艺术团体,定期开办艺术教育讲座,举办校园艺 术节,及时展览和会演艺术社团的创造成果。经过一段时间 的努力,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变得丰富,学生乐此不疲,而且 学校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变化,违法犯罪现象也不再发生,学 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二、课程理论流派
(二)儿童中心论
1.观点: a.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以儿童为出发点、中
心和目的。 b.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儿童
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二、课程理论流派
(二)儿童中心论
2.作用: a.利于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b.有利于儿童活动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b.构成: ①说明部分。简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
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 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
②本文部分。它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 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 和时数,并包括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 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 (2)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
• (3)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三、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制约学校课程的四大因素: 社会: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
方面。 知识: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
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三、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二者关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必修课没 有选修课,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就难以得到关照;只 有选修课而没有必修课,将难以保证教育的基本质量。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4.依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 a.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 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达 到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准,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能力。
3. 依据课程性质,可分为: a.必修课程:要求同一学年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
了现代课程大众化、民主
化的价值取向。是所有受教育者享有平等受教育 权利的保证。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b.选修课程: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 的课程。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 ,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 代表人物:多尔 • 课程目标灵活性 • 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
• 多尔后现代课程标准“四R”。 丰富性( Richness ) 、循环型(Recursive) 、关联性(Relation)和 严密性(Rigorous) 。
• 课程内容综合化
存在主义课程论
• 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
第七章 课程
01 课程概述
目
02 课程设计
03 课程实施
录
04 课程评价
05 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课程
01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一)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 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生物课 程等。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源自文库解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一)课程的含义
① 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 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② 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 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③ 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 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 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 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中期。一般而言,隐蔽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 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 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换言之,隐蔽 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 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 必备条件。
问题导入
光明学校对美育课程的调整是否有依据?如果有,是什么 ?为什么光明学校在改革了美育课程之后,教育教学质量发生 了如此大的变化?从中反映出了课程哪些方面的问题?基于上 述问题,本章主要学习下列内容。
问题导入
1.什么是课程?有哪些类型? 2.制约课程变革的因素有哪些? 3.课程目标有哪些特征?建立课程目标的原则有哪些? 4.课程设计时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和程序? 5.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 代表人物:布鲁纳
• 课程思想:强课学科结构重要性;学科基本结构体现儿童认知 结构发展特点;课程实施上倡导“发现法”
• 2、要素主义课程论 • 代表人物:巴格莱 • 课程思想: 课程目标: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 课程内容:选择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 课程组织: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 课程实施:接受教学 课程评价:高标准、严要求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 科书。
1. 课程计划 a.概念: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 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 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b.构成:课程计划主要由课程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三)课程的类型
1. 依据课程内容组织的形式,可分为: a.学科课程: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
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 又被称作分科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三)课程的类型
b.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 列的活动,儿童通 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 提高。
在课程编制方面,知识中心课程的编制者一般都是科学家或学科专家, 他们关心的主要是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是成年人的需要),考虑的是哪些知 识对学生未来生活最有价值,却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
• 1、结构主义课程论 • 产生背景: 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国防教育法》;进 步主义对美国教育的负面影响
儿童: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 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课程理论:课程理论和课程的历史传统涉及课程内容的 来源、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 评价等诸方面。
第七章 课程
02 课程编制
一、课程编制
课程编制是指为了完成一项课程计划而进行的整个过 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阶段。课程编制理论或技术是专 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科学地编制课程并 使之形成某种结构的一门学问。
第七章 课程
知识导图
课程概述
课程
课程编制 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含义、表现形式与基 本类型
课程理论流派
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课程编制概述
课程编制的常见模式 课程实施的取向 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知识导图
课程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概念与功能 课程评价的基本类型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课程评价的过程 课程评价的方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b.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 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c.学校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 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 择的课程。
• 5.
• 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 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 证书的课程。显性课程具有特殊目的性,这就是达到明确规定的 教育目标,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
3.不足:难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系统性,最终影响教学 质量
• 经验主义课程论
又称做“经验课程论”或“儿童中心主义课程论” • 代表人物:杜威 • 经验论 • 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主心。 • 主动作业论 • 教材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三)社会改造论
在课程目标方面,认为教育不是让学生适应现存社会,而是要培养学 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现实的技能。
改革
知识导图
课程
国内外课程改 革的发展趋势
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改 革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 趋势
问题导入
光明学校本是一所学风较差的学校,学生无心上学,违 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一直比较差。 2004年,张校长到学校任职,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在调查 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以美育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发展的改 革方案。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在上好音乐、美术课的基础上 ,要求每个学生参加课外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的活动,同时
•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 (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
• 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 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 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在存在主义者 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 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规 定固定课程的出发点,是它能消除学生的无知,并能给予学生一 定的知识。然而,人的境遇是时刻变化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 的、绝对的,而且固定的课程难以适合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成了 和学生没关系的东西。这样的课程无助于学 生的发展。
3. 教科书 a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
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 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 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b.作用: ①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③ 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 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④ 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 3、永恒主义课程论
• 代表人物:赫钦斯
• 永恒理性的课程价值取向
• 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
• 课程实施:促进灵魂的积极活动
• 名著的优越性 ⒈ 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⒉ 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 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⒊ 阅读名著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 ⒋ 不读这些名著, 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