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业主修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业主修课程
根据不同学校和课程设置的差异,教育学原理专业主修课
程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学原理专业主
修课程:
1. 教育心理学:学习人的心理发展、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
心理特征以及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2. 教育学概论: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3.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教育
制度、教育政策、社会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等。
4. 教育管理学:学习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管理原理和方法,
包括领导、组织、计划、评估等。
5. 教育法学:研究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学校行政管
理等方面的知识。
6. 教育统计学:学习教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了解教育研究和决策中的统计技术。
7. 教育评价学:学习如何进行教育评估和评估结果的应用,包括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等。
8. 教育研究方法: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
9. 教育技术学:学习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包括多媒体
教学、远程教育、教育软件等。
10. 教育伦理学:学习教育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培养教育实践中的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
此外,还可能有其他专业选修课程,如特殊教育、幼儿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以及实践课程,如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等。
请注意,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因学校和学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涉及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学习和掌握。
下面将对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介绍。
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学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等内容。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教育学的基本认识,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 教育学发展历程:通过学习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深入探讨教育学的演变和发展。
3. 教育学研究方法:学习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教育问题研究的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学研究方法,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4.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5. 教育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教学设计、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
学习教育学的应用领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培养解决教育实
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全面掌握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将来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教育学原理全套精品课ppt课件
课件•教育学概述与发展历程•教育目的、功能与价值取向•教育制度、政策与法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德育、美育和体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技巧•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目录01教育学概述与发展历程教育学定义及研究对象教育学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学发展历史与流派发展历史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科学化发展阶段等多个时期。
在古代,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哲学、政治、伦理等著作中;近代以来,随着教育实践的丰富和教育科学的发展,教育学逐渐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主要流派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如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
这些流派和理论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丰富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关注教育公平与质量当代教育学研究越来越关注教育公平与质量问题,探讨如何消除教育不平等现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每个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跨学科研究当代教育学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国际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国际化趋势,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推动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技术革新当代教育技术的革新对教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线教育、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模式不断涌现,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实践领域。
当代教育学研究趋势02教育目的、功能与价值取向1 2 3培养人的总目标,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的定义包括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版
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应用与价值
应用领域
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终身教育等。
价值体现
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等方面具有重 要的价值。同时,教育学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02
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关系
内容选择依据
依据德育目标、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 品德发展水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 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论述和案例分析
德育方法论述
阐述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常用德育方法的原理、特点和使用要求 。
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德育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及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要点一
环境优化
要点二
政策支持
社区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安全环境等 ,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
社区应出台相关政策,如教育优惠政策、教育资源共享政 策等,鼓励和支持家庭、学校参与社区教育,形成协同育 人的良好机制。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 对象和任务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 育内容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形成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
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 人特点也会影响教育者的教学效果和 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直接影 响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也要考虑受教 育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及教育者 的教学能力和方法。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 育内容的理论和实践
2024年度-《教育学原理》全套课件完整版x
12
PART 03
教育制度、政策与法规分 析
REPORTING 13
教育制度类型及其特点比较
01
02
03
学制类型
包括双轨制、单轨制和分 支制等,各种类型学制在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 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育行政体制
包括中央集权制、地方分 权制和教育行政合作制等, 各种体制对教育政策制定 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加强国际化协同育人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 合作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32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33
主要流派
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实证主义教育学、解释主义教育学、批判理论教育学和 建构主义教育学等。这些流派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 异。
5
教育学核心思想及理论框架
核心思想
教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教育终身化、 教育个性化等。这些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平等性和多样性, 以及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
学校应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0
社会在协同育人中支持网络构建
社会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承担着 提供实践平台、拓展学生视野、 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的责任。
社会应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 长的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 会和志愿服务岗位,引导学生积
教育功能的特点
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方向性。
10
价值取向在教育中作用探讨
价值取向的定义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 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学原理 课程简介
教育学原理课程简介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将了解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以及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我们将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介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即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理论分析等。
2.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将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派: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演变,以及不同学派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主张。
4. 教育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探讨教育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关系,了解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教育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教育现象,掌握教育活动的规律和原则,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同时,这门课程也将培养我们的教育思考能力和教育问题解决能力,为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工程《教育学原理》pdf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古代,教育学主要蕴含在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之中。随着近代教 育的兴起和学科分化的加速,教育学逐渐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现代教育学在吸 收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德育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培养其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道德品质。德育则在体育活动中强调公平竞争、尊重 对手和遵守规则等道德原则,促进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德育与美育的关系 美育通过艺术教育和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德育则在美育中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01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
课程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内容和框架,是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课程,教学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02 03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的过程。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掌握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和态度。
教育应主动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 教育应积极回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挑战,不断调 整和完善自身结构和功能,同时发挥引领作用, 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3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 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 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 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 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情
陶冶道德情感,引导学生体验道德 的美好和崇高。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7406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分【总学时】51学时【讲授学时】51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先修课程】心理学【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目的】1、准确识记教育原理的基础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内容提要】《教育学原理》是普通高校教育院系教育学类本专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全部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本课程内容分三编,共十二章,本课程的主线主要是由教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育与人的发展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构成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领会有关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形成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也在于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境界,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教育理论思维方式。
第一编 [教育总论]第一章 [教育认识的历史演进][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理解教育学的价值;了解国内外对教育学的不同解释以及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明确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重点难点] 教育学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讲授学时] 6学时第一节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一、教育学概念的创立二、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节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一、“教育学”学科的设立(1900—1905)二、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三、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四、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五、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1966—1976)六、教育学的中国化探索(1976—)第三节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一、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二、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六、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和限度一、教育学的价值二、教育学的限度第二章 [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特点;理解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理论;明确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2024版《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教育学概述•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与社会发展目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定义与发展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教育学与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哲学为教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与心理学相互补充,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关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教育学与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相似之处,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关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理论支持。
教育的基本要素角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品德的培育者学生心灵的导师素质要求高尚的师德教育者丰富的知识教育教学的能力•定义: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者影响,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发展的人。
角色教育活动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人特点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发展潜能具有差异性01 02 031 2 3010203040102 03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手段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在政治经济制度中的作用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与人口发展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教育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01教育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02绿色教育的重要性03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概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身心发展定义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01020304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01020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一、标准说明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
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二)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8课时)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参考书目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
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要求与说明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共计学时:51学时学分:3学分理论学时:36学时课堂研讨:10学时专题讲座:5学时适用专业:教育学、学前专业、小学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大纲执笔人:阮成武大纲审定人:周兴国一、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教育学原理》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及相关教育类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
本门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阐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现代教育,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及它们的功能,阐明教育、社会和人特别是现代教育、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中的作用,并对教育主体、教育实践等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和阐释,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本门课程是一门原理性质的课程,它具有宏观性和基础理论性,对学习其他教育课程具有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本专业各门课程中是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
2.课程目标和要求本门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初步了解、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观察教育现象,分析、认识和解决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教育类专业的各种专业课程奠定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本文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4学时)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分析二、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四、教育的结构分析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前教育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四、教育学发展的中国历程第三节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价值一、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学科价值三、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教学要点:[重点]教育的概念及其定义;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学学习和研究方法。
[难点]1、教育的定义;2、教育学的发展趋势;2. 如何进行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本章安排课堂研讨1课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4学时)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五、教育的生活起源论六、教育交往起源论第二节教育的发展阶段一、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察教育发展阶段二、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考察教育发展阶段第三节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教育战略化二、教育终身化三、教育全民化四、教育民主化五、教育国际化六、教育个性化七、教育信息化第三节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一、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学要点:[重点]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分析教育的发展阶段;运用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对新中国的教育发展进行阶段划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完整版
德育的过程与规律
教育引导规律
德育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通过言传身教、 榜样示范等方式进行。
实践锻炼规律
德育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其道德品质。
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说服教育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形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使学生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道 德观念。
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意志力, 以抵御不良诱惑。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引导学生体验道德情感,培养其对美好事 物的向往和追求。
德育的过程与规律
03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
Chapter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 括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等,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教育制度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制度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等。 这些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有所体现。
课程与教学的互动关系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课程为教学提供了内容和目标;另一方面,教 学通过对课程的实施和深化,不断推动课程的发展和完善。同时,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也为课程的 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05
德育原理
Chapter
德育的概念与任务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符合 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的教育过程。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授课方式:理论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学生报告教材:《教育学原理》(第三版)杨黑马、李晓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参考书:《教育学概论》刘京生、陈秀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素养,使其具备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定义与特征-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方法2.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与价值观-教育任务与内容-教育过程与方法3.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4.教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法律与政策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讲授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介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就教育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学生报告: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课堂上做报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考核方式1.期末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2.小组讨论成绩:根据小组讨论的质量、参与度以及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给予评分。
3.个人报告成绩:根据学生的报告内容、表达方式以及研究深度给予评分。
六、成绩评定1.期末考试占60%;2.小组讨论成绩占20%;3.个人报告成绩占20%。
1.杨黑马、李晓峰.《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2.刘京生、陈秀兰.《教育学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结构主义课程论 • 产生背景: 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国防教育法》;进 步主义对美国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三)课程的类型
1. 依据课程内容组织的形式,可分为: a.学科课程: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
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 又被称作分科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三)课程的类型
b.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 列的活动,儿童通 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 提高。
二者关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必修课没 有选修课,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就难以得到关照;只 有选修课而没有必修课,将难以保证教育的基本质量。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4.依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 a.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 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达 到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准,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能力。
•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 (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
• 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 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 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在存在主义者 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 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规 定固定课程的出发点,是它能消除学生的无知,并能给予学生一 定的知识。然而,人的境遇是时刻变化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 的、绝对的,而且固定的课程难以适合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成了 和学生没关系的东西。这样的课程无助于学 生的发展。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一)课程的含义
① 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 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② 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 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③ 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 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 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儿童: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 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课程理论:课程理论和课程的历史传统涉及课程内容的 来源、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 评价等诸方面。
第七章 课程
02 课程编制
一、课程编制
课程编制是指为了完成一项课程计划而进行的整个过 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阶段。课程编制理论或技术是专 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科学地编制课程并 使之形成某种结构的一门学问。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2.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 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 共同领域的课程。分为简单相加式综合、相关课程的综合 、一体化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问题导入
成立了学校鼓乐队、合唱团、书法学社、美术社、工艺 小组等各种艺术团体,定期开办艺术教育讲座,举办校园艺 术节,及时展览和会演艺术社团的创造成果。经过一段时间 的努力,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变得丰富,学生乐此不疲,而且 学校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变化,违法犯罪现象也不再发生,学 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第七章 课程
01 课程概述
目
02 课程设计
03 课程实施
录
04 课程评价
05 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课程
01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一)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 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生物课 程等。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 解课程:
• 代表人物:布鲁纳
• 课程思想:强课学科结构重要性;学科基本结构体现儿童认知 结构发展特点;课程实施上倡导“发现法”
• 2、要素主义课程论 • 代表人物:巴格莱 • 课程思想: 课程目标: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 课程内容:选择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 课程组织: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 课程实施:接受教学 课程评价:高标准、严要求
问题导入
光明学校对美育课程的调整是否有依据?如果有,是什么 ?为什么光明学校在改革了美育课程之后,教育教学质量发生 了如此大的变化?从中反映出了课程哪些方面的问题?基于上 述问题,本章主要学习下列内容。
问题导入
1.什么是课程?有哪些类型? 2.制约课程变革的因素有哪些? 3.课程目标有哪些特征?建立课程目标的原则有哪些? 4.课程设计时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和程序? 5.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不足:难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系统性,最终影响教学 质量
• 经验主义课程论
又称做“经验课程论”或“儿童中心主义课程论” • 代表人物:杜威 • 经验论 • 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主心。 • 主动作业论 • 教材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三)社会改造论
在课程目标方面,认为教育不是让学生适应现存社会,而是要培养学 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现实的技能。
• (2)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
• (3)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三、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制约学校课程的四大因素: 社会: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
方面。 知识: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
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三、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在课程内容上,没有统一的内容,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如学校 课程要关注犯罪、战争、贫富、种族歧视、失业、环境污染、疾病、饥饿等 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要有批判性见解。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三)社会改造论
在课程组织方面,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 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在学习方式上, 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 活的能力。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
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源自c.特征:①强制性 ②普遍性
③基础性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2. 课程标准 a.概念: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
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 指导性文件。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二、课程理论流派
(二)儿童中心论
1.观点: a.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以儿童为出发点、中
心和目的。 b.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儿童
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二、课程理论流派
(二)儿童中心论
2.作用: a.利于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b.有利于儿童活动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 代表人物:多尔 • 课程目标灵活性 • 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
• 多尔后现代课程标准“四R”。 丰富性( Richness ) 、循环型(Recursive) 、关联性(Relation)和 严密性(Rigorous) 。
• 课程内容综合化
存在主义课程论
• 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
3. 依据课程性质,可分为: a.必修课程:要求同一学年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
了现代课程大众化、民主
化的价值取向。是所有受教育者享有平等受教育 权利的保证。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b.选修课程: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 的课程。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 ,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 科书。
1. 课程计划 a.概念: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 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 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b.构成:课程计划主要由课程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 3、永恒主义课程论
• 代表人物:赫钦斯
• 永恒理性的课程价值取向
• 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
• 课程实施:促进灵魂的积极活动
• 名著的优越性 ⒈ 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⒉ 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 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⒊ 阅读名著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 ⒋ 不读这些名著, 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
b.构成: ①说明部分。简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
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 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
②本文部分。它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 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 和时数,并包括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 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 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中期。一般而言,隐蔽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 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 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换言之,隐蔽 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 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 必备条件。
改革
知识导图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