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合集下载

五脏外华---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之一

五脏外华---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之一

五脏外华---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之一五脏外华在脏腑的篇章中已有讲述,此文在《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的书籍上,整理并加上部分笔者对五脏外华的认识,因为之前讲过,故这里只是向大家简单的介绍,希望大家在临床工作中有“司外揣内”,观其外而知其内在的意识,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加强望诊的重要性。

五脏与面、毛、唇、爪、发相关,故面、毛、唇、爪、发的色泽,可以反映五脏气血的盛衰。

五脏外华称为五华,为五脏精气荣华显露于体表的组织或部位,即面、毛、爪甲、头发和唇四周。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机能的强弱,可显露于外在相应的体表器官。

面、毛、爪甲、头发和唇四周明润光泽为五脏气血充足,若枯槁无华为五脏气血亏虚,五华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五华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脾其华在唇四白”,“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

心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

心主血脉,面部血脉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面部的色泽能反映出心气的盛衰,心血的多少及其心的生理机能正常与否。

心功能健全,血脉充盈,循环通畅,则面色红润光泽。

反之,心脏功能失调,可引起面部色泽异常。

如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面白无华;心脉瘀阻,则面色青紫;心火亢盛,则见面色红赤;心阳暴脱,可见面色苍白、晦暗。

肺其华在毛毛为附在皮肤上的毫毛。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五脏生成》)肺主皮毛,肺宣发卫气和津液于毫毛,则毫毛光彩润泽。

若肺气失调,不能行气与津液以温养毫毛,毫毛之营养不足,就会憔悴枯槁。

若肺津亏、肺气虚,既可致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濡而见枯槁不泽。

喜欢美容的朋友可参考肺主皮毛,调理五脏六腑的同时重点调理肺气,肺气宣发卫气的功能正常,皮肤得津液的濡养,故皮毛光泽彩润。

脾其华在唇唇指口唇,位于口之前端,有上唇下唇之分,唇四周的白肉称之为唇四白。

口唇的肌肉由脾所主,口唇的色泽形态可以反映脾的功能是否正常,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则口唇红润面有光泽。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二十七)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二十七)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二十七)形体官窍之口、咽喉口,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咽等。

口为脾之外窍,谷、辨五味、泌津液、磨谷食、助消化及出语言等功能。

胃之所系。

解剖形态:口,下连气管、食道,为消化管的起始部分。

食物经咽至食道,口是饮食物摄入的门户。

口唇,又名唇、唇口、飞门,位于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两部分。

上唇表面正中线上有一浅沟称为“人中”,其中上l/3交界处为人中穴。

唇为脾之外候。

口腔为消化管的始端,具有进饮食、磨谷食、知五味、泌津液、助消化的功能。

口腔也是气体出入之门户,有助肺呼吸和发声音的作用。

脾开窍于口,饮食、口味等与脾之运化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脾气健旺,则津液上注口腔,唇红而润泽,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得以泌津液助消化,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

口唇与脾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腐熟水谷、输布精微的功能。

脾主肌肉,口唇为脾之外候,故脾的生理病理常常从口唇的变化反映出来。

口与五脏六腑相联系,不仅为脾之窍,而且还与心、胃、肾、肝等有密切关系:舌为心之苗;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经食道,咽而直通于口齿,为胃系之所属;肝脉环唇内,络舌本,其气上通舌唇。

所以,口腔的生理病理与心、肾、胃、肝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

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

口齿唇舌,通过经络的运行,与脏腑密切地联系起来,在五脏六腑中,与脾、心、肾、胃、肝更为密切。

咽喉:咽喉,一是咽和喉的总称;二指口咽部。

中医古代医籍常咽、喉并称。

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

咽喉上连口腔而通于鼻,下通肺胃,又是经脉循行之要冲。

喉在前,连于气道,合声门称作喉咙,通于肺脏,为肺之系。

咽在后,接于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

行呼吸发声音:喉为清浊之气,呼吸出入的要道。

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声器官。

声音的发出是在肺气的推动下,由喉咙、会厌、舌、口唇、悬雍垂等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

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

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

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

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

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

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

二指脉象、脉搏。

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

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

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

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

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

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

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形体的脉、皮毛、肉,分别讲述了它们的定义、主要生理功能和脏腑的关系。

再次强调形体和脏腑的关系,第一、首先要明确认识到,按照五行属性的分类,按照脏腑系统,分别牢牢地记住心与脉、皮与肺、肉与脾,同时必须记住,它和五脏都相关,把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这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四个,讲筋。

首先讲筋的定义,在中医学中,筋是形体中一类刚劲有力的条束状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

习惯上,中医学把筋又称之为筋膜。

中医所说的这个筋,在五体当中的筋,包括了现代解剖学所称谓的肌腱、韧带和筋膜。

接下来我们讲筋的主要生理功能。

筋的第一个生理功能,能够连接关节。

为什么说筋能够连接关节呢?因为筋在解剖上,中医认为它附于骨而联于关节。

筋连接着骨与肉,加强了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发挥保护和辅助肌肉收缩的运动。

就这个意义说,它能够通过连接关节而辅助运动。

筋连接关节的生理作用从《内经》开始,就已知道它们在解剖上有密切的联系。

二、具有协助运动的作用。

机体的运动,特别是关节的运动屈伸、转侧、运动自如才能保证人体能够做各种各样的动作。

因为筋附着于关节,保证了关节能够正常进行运动,就这个意义说,筋它能够协助关节和肌肉行使运动的功能。

所以《内经》有句话,叫宗筋。

将来在后面我们再讲什么叫宗筋?筋,宗筋,在此可以理解为筋之泛称,“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它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运动。

从筋这个角度来看运动不利的症状,这个疾病和症状,中医学常常认为这些运动的异常和筋有关,无论是痿或者是痉挛,都责之于筋的运动异常。

第二个问题讲筋与五脏的关系。

筋在五行的分类上属于肝系统,因此,中医强调筋和五脏的关系,首先强调叫肝主筋。

肝主筋的理论依据,一、就五行系统而言,它们属于同一系统。

二、讲肝主筋,从肝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为筋的正常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肝血能够濡养筋,使筋发生正常的作用,就这个意义说,肝主筋。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气、气化、气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

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

01 阴阳五行概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05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①: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②:20.0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06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①:气一元论:②:45.19,阴阳学说:54.00,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6.03,阴阳的医学意义。

07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09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阴阳盛衰五行属性五行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的不同定义;在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哲学,二;逻辑学,一;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

二;从逻辑学来说,属性;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

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

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以次相克,反复无穷。

木克土、、、、二;两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水能克火,那么,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么金又是火之所胜。

任何一行都有所胜所不胜。

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制化五行乘侮总结五行制化,三行之间才能发生制化。

如:金、木、土三行。

五行乘侮,乘:相克太过,木旺克土。

侮:木太旺反侮金。

乘侮必然同时存在。

即:三脏同时发生关系。

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

五行论证了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同学们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曾经讲到人的形体官窍和脏腑共同组成人体的脏腑系统。

第四节形体官窍我们下面讲第四节形体官窍。

首先讲形体官窍的概念。

什么叫形体官窍?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

请同学们注意,讲脏腑我反复强调,脏腑与脏器不同。

为什么这里面出现了组织、器官来定义形体官窍呢?形体官窍用中医话说叫形体官窍,这里面讲述了它的形态学实质,就是解剖学的,所以现代中医理论用组织结构和器官来定义形体官窍。

一、形体第一、讲形体。

首先讲形体的含义。

它的广义意义,泛指躯体,包括头面、颈项、躯干、四肢、脏腑等,通称为形体。

就是“形”,中医学的生命观,形与神相对,生命征象谓之“神”,与生命相对的物质基础统统称为“形”。

狭义的是指皮、肉、筋、骨、脉,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

因为皮、肉、筋、骨、脉分别隶属于五脏系统。

皮隶属于肺系统,肉隶属于脾系统,筋隶属于肝系统,骨隶属于肾系统,脉隶属于心系统。

从五行而言,称之为“五体”。

狭义的定义就是指“五体”而言。

首先讲脉。

什么叫做脉?定义脉。

一、先定它的范畴,属于“五体”之一,即血脉,又称脉道、脉管、血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这样一个科学术语,在中医理论当中也是一个多义词,我们在这里面仅仅从“五体”的角度来做定义,称“五体”之一,是指血脉、脉管、脉道而言。

在《诊断学》里,(脉)是指脉象、脉搏而言;它第二个义项,同学们将来在《诊断学》里去进一步学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注意脉特殊的含义,将来同学们在学临床课的时候去讲去,特别是在《妇科学》里面去讲。

《妇科学》里面,在讲述女性的生殖器官的形态学异常,有一种疾病称之为“五不女”。

这种疾病影响女性的月经、影响女性的性和生殖功能。

它从形态学来讲,谈女性的生殖器官畸形。

脉是生殖器官畸形之一,叫“螺、纹、鼓、角、脉”,最后一个脉。

至于什么叫做螺?什么叫做纹?什么叫做鼓?什么叫(做)角?同学们将来学习《妇产科学》的时候才去研究去。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体)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体)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体)形体广义的形体泛指人的躯体,包括头面、颈项、躯干、四肢、脏腑等,狭义的形体特指五体,包括皮、肉、筋、骨、脉,分属于五脏。

其中皮属于肺系统,肉属于脾系统,筋属于肝系统,骨属于肾系统,脉属于心系统。

脉脉在中医术语中是个多义词,在五体中,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又称脉道,脉管,血脉,血府。

它是一个遍布全身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

脉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行气血和传递信息两个方面。

运行气血心、血、脉共同构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脉壁损伤或者气机不通畅,都会引起血行障碍。

脉中气血运行迟缓则血瘀,加速妄行则出血。

此外脉对血液还起到约束作用,控制血液在脉道中循环不息。

传递信息脉有反应全身信息的作用。

心脏推动血液在脉道流动会产生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由脉搏产生的脉象可以判断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等信息,在脉诊中详细介绍。

脉在五脏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脉,心与脉结构相连,是血液运行的枢纽;血液运行依靠心气推动,心气旺盛则血脉流畅,心气不足则血脉不充脉象虚弱。

此外和肺、肝、脾关系也很密切,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要经过经脉汇聚于肺,肺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

肝主藏血,有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脾主统血,通过气的固摄保证血液不溢出脉外。

任何一个脏系统的功能失常,都有可能导致脉道损伤,血行障碍。

皮五体中的皮指的是皮毛,是皮肤、汗孔和毫毛的合称。

皮的生理作用有护卫肌体、调节水液代谢、调节体温和调节呼吸四个方面。

护卫肌体皮处于人体的最表层,是人体的屏障,卫气行于皮毛影响皮腠开合,保护人体不受外邪侵袭。

调节水液代谢皮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通过汗孔排泄人体代谢后的多余水液。

汗孔的开合同样受卫气影响,保证人体正常的津液代谢。

调节体温调节体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汗液的排泄实现。

汗液的多少、有无,是体温调节的重要标志。

正常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调节呼吸汗孔的别称叫“气门”,和口鼻一样,也有呼吸吐纳的功能,可以辅助肺起到调节呼吸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

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得。

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与气。

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五脏所主: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

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就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

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

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

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

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

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

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气血津液气:真气者受之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元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耳目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耳目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耳目目:目,即眼、眼睛,又称精明、命门。

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两睑、两眦五个部分组成。

即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组成,为视觉器官。

眼又是望诊察神的重要器官。

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

用五轮学说来说明眼睛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成为眼科的独特理论。

五轮,为气轮、风轮、水轮、血轮和肉轮的统称。

白睛属气轮,黑睛为风轮,瞳孔(瞳子、瞳神)为水轮,内外眦(眼内外角)为血轮,眼睑为肉轮。

目主司视觉:目具有视万物,察秋毫,辨形状,别颜色的重要功能,为脏腑先天之精所成,后天之精所养。

目是心灵之窗:神为生死之本,得神则生,失神则死。

目可以传神。

眼之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谓之有神;活动迟钝,目无精彩,目暗睛迷,为无神;若目光突然转膏,为假神。

根据五轮学说,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为: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白珠属肺.称为“气轮”,因肺生气,气之精为白睛:瞳仁属肾,称为“水轮”,因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眼胞属脾。

称为“肉轮”,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

因脏与腑相表里,故血轮与心、小肠,风轮与肝、胆,气轮与肺,大肠,水轮与肾、膀胱,肉轮与脾、胃相关。

五轮学说不仅是眼科的独特理论,也是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虽然五脏六腑都与目有着内在联系,但其中尤以肝为密切。

眼为肝之外候,肝开窍于目。

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两目斜视、天吊等:眼睛的视觉功能,既依赖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充养,又需要肝之阴血的濡养,所以许多眼科疾患在治疗上既照顾整体,又突出强调治肝,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目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均有密切关系,经脉周密地分布在眼的周围,使脏腑之气血灌注于目,保证了眼与脏腑的密切联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同学们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曾经讲到人的形体官窍和脏腑共同组成人体的脏腑系统。

第四节形体官窍我们下面讲第四节形体官窍。

首先讲形体官窍的概念。

什么叫形体官窍?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

请同学们注意,讲脏腑我反复强调,脏腑与脏器不同。

为什么这里面出现了组织、器官来定义形体官窍呢?形体官窍用中医话说叫形体官窍,这里面讲述了它的形态学实质,就是解剖学的,所以现代中医理论用组织结构和器官来定义形体官窍。

一、形体第一、讲形体。

首先讲形体的含义。

它的广义意义,泛指躯体,包括头面、颈项、躯干、四肢、脏腑等,通称为形体。

就是“形”,中医学的生命观,形与神相对,生命征象谓之“神”,与生命相对的物质基础统统称为“形”。

狭义的是指皮、肉、筋、骨、脉,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

因为皮、肉、筋、骨、脉分别隶属于五脏系统。

皮隶属于肺系统,肉隶属于脾系统,筋隶属于肝系统,骨隶属于肾系统,脉隶属于心系统。

从五行而言,称之为“五体”。

狭义的定义就是指“五体”而言。

首先讲脉。

什么叫做脉?定义脉。

一、先定它的范畴,属于“五体”之一,即血脉,又称脉道、脉管、血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这样一个科学术语,在中医理论当中也是一个多义词,我们在这里面仅仅从“五体”的角度来做定义,称“五体”之一,是指血脉、脉管、脉道而言。

在《诊断学》里,(脉)是指脉象、脉搏而言;它第二个义项,同学们将来在《诊断学》里去进一步学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注意脉特殊的含义,将来同学们在学临床课的时候去讲去,特别是在《妇科学》里面去讲。

《妇科学》里面,在讲述女性的生殖器官的形态学异常,有一种疾病称之为“五不女”。

这种疾病影响女性的月经、影响女性的性和生殖功能。

它从形态学来讲,谈女性的生殖器官畸形。

脉是生殖器官畸形之一,叫“螺、纹、鼓、角、脉”,最后一个脉。

至于什么叫做螺?什么叫做纹?什么叫做鼓?什么叫(做)角?同学们将来学习《妇产科学》的时候才去研究去。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皮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皮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皮皮,皮肤的简称。

皮毛是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包括皮肤、汗孔和毫毛等组织。

皮肤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等功能。

在五体中所说的皮,实指皮毛而言。

一般习惯上常常皮与皮毛混称。

解剖形态:皮肤是覆盖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部分。

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结缔组织称之为皮腠,为腠理的组成部分。

在中医文献上,有时又称皮肤为“腠”。

皮肤为一身之表,具有护卫机体、抵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以及呼吸、感觉等功能。

护卫机体:皮肤是体表防御外邪的屏障。

卫气行于皮毛,助皮肤以保护机体,使皮肤发挥抵御外邪的屏障作用。

若卫气虚弱,皮肤疏缓,皮腠开,则外邪易于侵袭而致病。

故曰:“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人,人则抵深”。

调节津液代谢:汗为津液所化。

汗是津液代谢的产物。

汗主要通过皮肤的汗孔(玄府、气门)而排泄,以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

卫气功能之强弱,皮肤腠理的疏密,汗孔之开合,可影响汗液的排泄,从而影响机体的津液代谢。

如汗出过多必损伤津液,轻则伤津,甚则伤阴、脱津。

所谓“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调节体温:脏腑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少火,是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

少火达于皮肤,使皮肤温和,保持一定的温度。

汗孔(又称鬼门、气门)是阳气藏泄的门户。

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汗出无太过不及,则体温无高低之害,更无寒热之苦。

阳热过盛则皮肤疏松,汗孔开张,增加汗出以泻热;阴寒太盛则皮腠致密,玄府闭塞,以减少阳气之丢失。

调节呼吸:肺为呼吸之橐箭。

肺合皮毛,皮毛上的汗孔有呼吸吐纳之功,故又称汗孔为玄府。

“凡人之气,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实周身八万四千毛孔,亦莫不从而嘘嗡。

肺主皮毛。

肺与皮肤、汗腺、毫毛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

肺主气,肺气宣发,使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以温养皮毛。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官九窍)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官九窍)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官九窍)官窍官窍直接和外界相通,是人体内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窗口,是五官九窍的统称。

五官分别是目、舌、口、鼻、耳,九窍其中七窍(阳七)在头面部,目两个,耳朵两个,鼻子两个和嘴一个;加上前后阴(阴二)两个窍并称九窍。

官窍不仅分属五脏,与其他脏腑也有特定联系,五脏异常,往往官窍也会发生相应异常变化。

舌舌有味觉,参与咀嚼,吞咽和发音四个功能。

舌为心之苗,心的经络上系于舌,舌头是否灵活,味觉是否灵敏和发音是否清晰,主要依赖于心的生理功能是否异常。

此外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在舌诊中会学习到:舌尖属心肺,左肝右胆,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舌头可以反映出脏腑在病理状态下的寒热虚实,其中与脾胃的关系最密切,通过观察舌体和舌苔的色、质,是判断脾胃功能异常的主要手段之一。

()鼻鼻和喉、气管组成呼吸道,是气体出入的门户,使气体能够出入于肺。

主要有呼吸,嗅觉和协助发音三个功能。

肺开窍于鼻,在结构上与肺相连,是呼吸道的起始部,肺气通于鼻,肺的呼吸,嗅觉功能和肺气是否通利有关。

病理上肺气不利,常常会导致鼻塞、流涕、嗅觉失灵等鼻的生理功能失常。

此外鼻和脾、胆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脾对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脾能生血统血,鼻涕在中医称之为痰,脾是生痰之源,脾胃的功能失常往往会引起鼻的病变。

胆对鼻的影响主要是胆性刚强,胆经有热上通于脑,常在鼻部有火热上亢的病变。

口口包括了口腔内所有结构,有口唇、齿、舌、腭、咽等,是消化道的最上端。

口有消化,呼吸和发声的功能。

口参与消化主要体现在进出、咀嚼饮食,分辨口味,分泌津液上;口参与呼吸和发声主要体现在与喉相连,有协助气体进出和发声的作用。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口唇的变化能直接反映脾的生理状态,口唇红润有光泽说明脾气健旺,气血充足;口唇发白,说明脾气虚衰,气血不足;口唇暗紫,说明气血淤堵。

此外口与心、肝、肾也有密切联系,分别表现在舌为心之苗,齿为骨之余,肝气巡肝经环绕口唇。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形体的脉、皮毛、肉,分别讲述了它们的定义、主要生理功能和脏腑的关系。

再次强调形体和脏腑的关系,第一、首先要明确认识到,按照五行属性的分类,按照脏腑系统,分别牢牢地记住心与脉、皮与肺、肉与脾,同时必须记住,它和五脏都相关,把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这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四个,讲筋。

首先讲筋的定义,在中医学中,筋是形体中一类刚劲有力的条束状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

习惯上,中医学把筋又称之为筋膜。

中医所说的这个筋,在五体当中的筋,包括了现代解剖学所称谓的肌腱、韧带和筋膜。

接下来我们讲筋的主要生理功能。

筋的第一个生理功能,能够连接关节。

为什么说筋能够连接关节呢?因为筋在解剖上,中医认为它附于骨而联于关节。

筋连接着骨与肉,加强了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发挥保护和辅助肌肉收缩的运动。

就这个意义说,它能够通过连接关节而辅助运动。

筋连接关节的生理作用从《内经》开始,就已知道它们在解剖上有密切的联系。

二、具有协助运动的作用。

机体的运动,特别是关节的运动屈伸、转侧、运动自如才能保证人体能够做各种各样的动作。

因为筋附着于关节,保证了关节能够正常进行运动,就这个意义说,筋它能够协助关节和肌肉行使运动的功能。

所以《内经》有句话,叫宗筋。

将来在后面我们再讲什么叫宗筋?筋,宗筋,在此可以理解为筋之泛称,“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它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运动。

从筋这个角度来看运动不利的症状,这个疾病和症状,中医学常常认为这些运动的异常和筋有关,无论是痿或者是痉挛,都责之于筋的运动异常。

第二个问题讲筋与五脏的关系。

筋在五行的分类上属于肝系统,因此,中医强调筋和五脏的关系,首先强调叫肝主筋。

肝主筋的理论依据,一、就五行系统而言,它们属于同一系统。

二、讲肝主筋,从肝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为筋的正常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肝血能够濡养筋,使筋发生正常的作用,就这个意义说,肝主筋。

中医学基础— 形体官窍

中医学基础— 形体官窍
27
1.生理功能
• 口腔为消化道的始端,具有进饮食、磨 谷食、知五味、泌津液、助消化的功能。 • 口腔也是气体出入之门户,有助肺呼吸 和协助发音的作用。”
28
2.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口为脾之外窍:包括食欲和口味两
方面。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 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淡乏味;脾虚生 湿则纳呆苔腻,口甘口腻。脾经有热,则 易生口疮、口糜之证。
(2)与其他脏腑: 口与心、胃、肾、肝
等均有一定的关联。如:舌为心之苗窍齿 为肾之标;口齿为胃气之所属;肝气上通 舌唇。
29
(3)口与经络: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
挟口交人中穴;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 挟口唇交承浆穴;足厥阴肝经之支脉下 行颊里,环绕口唇内;足太阴脾经连舌 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 本;手少阴心经之别络系舌本。奇经八 脉中,督脉行于龈交;任脉环绕口唇行 至目眶下;冲脉亦上行经喉,环绕口唇 到目眶下。
17
[附] 齿
• 齿与骨同出一源,叶桂《温热论》谓 “齿为骨之余”。 • 肾藏精主骨,故牙齿亦由肾中精气所充 养。 “齿为肾之标” 。 • 齿,主司嚼磨食物,以助消化。齿为 “户门” 。
18
二、官窍
1.官窍的概念: 五官(耳、目、口、鼻和舌)和九窍(头面七窍——眼 二、耳二、鼻孔加前阴、后阴合称)的统称。
30
[附]咽喉
• 咽喉,是咽与喉的总称,古医籍常咽、喉 并称。 • 生理功能:行呼吸发声音;通利水谷,是消 化与呼吸的共用器官。 • 喉为肺系所属,喉咙的通气和发音直接受 制于肺气;咽为胃腑所系;与肝、肾也有 密切的生理联系。 • 咽喉为经脉循行之要冲:十二经脉中除手 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而外,其余经 脉均或直接抵达咽喉,或于咽喉旁经过

中医基础理论 脏象与形体官窍

中医基础理论 脏象与形体官窍

四、 小结
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 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藏象 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 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 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 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 要的则是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朱丹溪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 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⒉形成:
⑴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灵枢·经水》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 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 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①肺司呼吸 ②调节气机 ⑵表现: ③助心行血 ④调节水液代谢
生理特性
⒈肺为华盖: 肺位胸腔,居位最高,覆盖心君和诸脏腑,为脏腑之外卫; 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宣发卫气,抵御外邪,护卫肌表; 肺主一身之气,调节气机。 肺气顺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顺,故有“肺为脏之长”之说。 ⒉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⒊肺气与秋气相通应: 肺乃清虚之体,性喜清肃,其气主降。秋季气候清肃,天高气 爽,空气明润。肺气与秋气相通应,肺气在秋季最旺盛。
心开窍于舌
⑴ 含义: 心的别经上系舌本,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
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正常。
“舌为心之外候” 、 “舌为心之苗”、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⑵ 临床意义:
生理:
舌体红活荣润
柔软灵活 心功能正常→ 味觉灵敏
语言流利
病理:
心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火上炎:舌尖红赤或舌体糜烂 心血瘀阻:舌紫暗 邪热扰心或痰迷心窍:舌强、语謇

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四节形体官窍
24
2.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鼻为肺之外窍:鼻为呼吸出入的通道,是肺系之最外
端,具有通气功能,肺气充沛,宣降和利,则气道通利,鼻窍通 畅,呼吸自如,且嗅觉敏慧,香臭明辨。
(2)与其他脏腑:鼻与脾、胆在生理病理上也有一定关联。 (3)鼻与经络:足阳明之脉起于鼻翼旁,上行至鼻根部;手
阳明之脉,止于鼻翼旁;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手太阳之脉, 其支者从颊抵鼻旁到目内眦;督脉沿额正中下行经鼻柱过鼻尖端 至上唇;任脉、阳跷也直接循经鼻旁。
有二块或二块以上的骨借助筋膜等的连接,组成有活动 机能的机关,称为关节,简称节。通过众多关节,骨 与骨之间相互连接,形成骨骼系统,构成躯体的总框 架。
《内经》对人体骨骼的名称、形态、数量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但古今对同一骨骼的命名不尽一致。如颈椎,古称项骨;胸椎, 古称背骨;肱骨古称臑骨;尺骨,古称正骨;桡骨,古称辅骨; 股骨,古称髀骨。也有古今名称相同的,如膝前之骨,均称髌骨。
29
(四)目
目,即眼睛,《内经》称其为“精明”、“命门”,为 视觉器官。
居眼之窝名眼窝;眼窝四周骨骼称为目眶;上下眼睑, 又名胞睑、目裹,古名“约束”,俗称“眼胞”;目 之内角,古今均名目内眦;目之外角,古今均名目外 眦;眼的白睛部分称为白眼(相当于球结膜和巩膜); 眼的黑睛部分称为黑眼(相当于角膜和虹膜);黑眼 中央的圆孔称为瞳子、瞳神、瞳仁(即今之瞳孔); 目内眦的上、下方各有一小孔,称为泪窍、泪堂(即 今之鼻泪管上口);眼球内连于脑的束状物称为目系。
8
1.生理功能
(1)主司运动:人体的正常运动,需肌肉、筋膜及骨节 的协同作用。但主要依靠肌肉的正常收缩与驰张,方 能使运动自如。
(2)保护内脏: “肉为墙”,肉起着屏障的作用,可 保护内在脏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知识:形体官窍

中医知识:形体官窍

中医知识:形体官窍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

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

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官窍的状态,准确地反映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健康情况,犹枝叶之与根本。

所以,从形体官窍外部表征的异常变化,可以把握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盛衰,从而测知病变之所在而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

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

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

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

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

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

本节所述的官窍是五官和九窍的统称。

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

五官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灵枢·五阅五使》)。

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

“人之九窍,阳七,阴二,皆五脏主之”(《古今医彻》)。

阳窍有七,一般称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

头面部的七窍,又称上窍、清窍、阳窍。

人体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故曰:“清阳出上窍”。

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

二阴,又称下窍,人体气化产物如尿便,皆从二阴排出,故称“浊阴出下窍”。

头部七窍及前后二阴谓之“九窍”,“头有七阳窍,下有二阴窍,人身止有此九窍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

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

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

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

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

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

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

二指脉象、脉搏。

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

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

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

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

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

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

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

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

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

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

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

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

脉与心密切相连。

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

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

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
阴阳的综合信息,是全身信息的反映。

人体气血之多寡,脏腑功能之盛衰,均可通过脉象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切脉来推断病理变化,可以诊断疾病。

心主脉:脉为血液运行的通道,它能约束和促进血液沿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循行。

脉为血之府,血液通过脉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

所以,脉间接地起着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心主脉的机制有二:一是因为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息息相通,即“心之合脉也”之意。

二是脉中的血液循环往复,运行不息,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

因此,心不仅主血,而且也主脉。

全身的血和脉均由心所主,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枢纽,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

故曰:“心主身之血脉”。

所以,心的功能正常,则血脉流畅;心的功能异常,则血行障碍。

如心气不足,鼓动乏力,则脉象虚弱;心气不足,血脉不充,则脉来细小;心脉瘀阻,血运不畅,则紫绀,胁下痞块,脉律不整。

肺朝百脉;肝主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脾主统血,使血液不溢于脉外。

所以,脉的生理功能与肺、肝、脾等亦有密切关系。

若肺、脾、肝的功能失常,则可导致脉络损伤,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而形成出血、血瘀之候。

皮,皮肤的简称。

皮毛是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包括皮肤、汗孔和毫毛等组织。

皮肤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等功能。

在五体中所说的皮,实指皮毛而言。

一般习惯上常常皮与皮毛混称。

解剖形态:皮肤是覆盖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部分。

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结缔组织称之为皮腠,为腠理的组成部分。

在中医文献上,有时又称皮肤为“腠”。

皮肤为一身之表,具有护卫机体、抵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以及呼吸、感觉等功能。

护卫机体:皮肤是体表防御外邪的屏障。

卫气行于皮毛,助皮肤以保护机体,使皮肤发挥抵御外邪的屏障作用。

若卫气虚弱,皮肤疏缓,皮腠开,则外邪易于侵袭而致病。

故曰:“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人,人则抵深”。

调节津液代谢:汗为津液所化。

汗是津液代谢的产物。

汗主要通过皮肤的汗孔(玄府、气门)而排泄,以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

卫气功能之强弱,皮肤腠理的疏密,汗孔之开合,可影响汗液的排泄,从而影响机体的津液代谢。

如汗出过多必损伤津液,轻则伤津,甚则伤阴、脱津。

所谓“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调节体温:脏腑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少火,是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

少火达于皮肤,使皮肤温和,保持一定的温度。

汗孔(又称鬼门、气门)是阳气藏泄的门户。

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汗出无太过不及,则体温无高低之害,更无寒热之苦。

阳热过盛则皮肤疏松,汗孔开张,增加汗出以泻热;阴寒太盛则皮腠致密,玄府闭塞,以减少阳气之丢失。

调节呼吸:肺为呼吸之橐箭。

肺合皮毛,皮毛上的汗孔有呼吸吐纳之功,故又称汗孔为玄府。

“凡人之气,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
孔也;其实周身八万四千毛孔,亦莫不从而嘘嗡。

肺主皮毛。

肺与皮肤、汗腺、毫毛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

肺主气,肺气宣发,使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以温养皮毛。

皮毛具有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作用。

皮毛的营养,虽然与脾胃的运化有关,但必须赖肺气的宣发,才能使精微津液达于体表。

故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若肺气虚弱,其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或出现皮毛憔悴枯槁等现象。

由于肺与皮毛相合,外邪侵袭皮毛,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也常常影响及肺,导致肺气不宣;而外邪袭肺,肺气失宣时,也同样能引起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等病变。

其二,皮毛汗孔的开合与肺司呼吸相关。

肺司呼吸,而皮毛上汗孔的开合,有散气或闭气以调节体温,配合呼吸运动的作用。

在中医学中汗孔又称“气门”(玄府、鬼门),故云:“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水热穴论》)。

汗孔不仅排泄由津液所化之汗液,实际上也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着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